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什麼是牡丹菌

什麼是牡丹菌

發布時間: 2022-02-15 02:13:53

『壹』 請問一下這種野生菌學名是叫什麼

這是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也稱側耳、糙皮側耳、蚝菇、黑牡丹菇,台灣又稱秀珍菇)是擔子菌門下傘菌目側耳科一種類,是種相當常見的灰色食用菇。平菇芽管不斷分枝伸長,形成單核菌絲。性別不同的單核菌絲結合(質配)後,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在隔膜上有鎖狀聯合。雙核菌絲藉助於鎖狀聯合,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分枝,在環境適宜的條件下,無限地進行生長繁殖。

『貳』 牡丹灰霉病要怎麼防治

可採用在春季和花謝後應密切注意灰霉病感染情況,發現病葉、病株立即除去,一旦發現病情開始蔓延,可用1%等量式波爾多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65%代森鋅300倍液或50%氯硝銨1000倍液,每隔10~15天噴1次,連續噴2~3次。另外,要合理安排植株密度,適量施用氮肥,雨後及時排去積水。

『叄』 牡丹病害是什麼

tree peony diseases

張能唐

世界和中國均已報道20餘種。葉、枝、花均為害的有灰霉病,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為害葉或主要為害葉的有紅斑病、輪紋病(Cercospora paeoniae、Pseudo-cercorpora variicolor)、灰斑病(Pestalotiopsis paeoniae)、斑點病(Phyllosticta commonsis)、銹病(Cronartium tlaccim)、白粉病(Erysiphe paeoniae)。為害枝乾的菌核病,枝枯病(Pestalotiopsis paeoniaiicola)等。主要為害莖基或根的有立枯病,基腐病(Thanatephorus cuccomeris),白絹病(Athelia rolfsii),白紋羽病(Rosellinia necat-rix),紫紋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根朽病(Armillariella mellea),鐮刀菌根腐病(Fusarium spp.),根結線蟲病(Meloidogyne halpa,M.arenaria,M.incognita)等。病毒病中有斑駁花葉病(PRV),輪紋毒病(TRV)和曲葉病(PLCV),類菌原體病中有綠瓣病等。較重要的是紅斑病、菌核病及灰霉病。局部地方病毒病亦應注意。

紅斑病

又稱葉霉病。分布普遍。葉片上形成不規則大斑,中央淡黃褐色,邊緣紫褐色,有褐色輪紋,嚴重時匯合成片,整葉焦枯,葉背面常有暗褐色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緣發病時扭曲變形。莖,萼片,葉柄均可被害。病原物為牡丹枝孢(Cladosporium paeoniae),屬半知菌、絲孢目。除牡丹外,還為害芍葯。病菌以菌絲體在病組織及病殘體上越冬,多從傷口侵入。20~24℃時潛育期5~6天。借風雨傳播。病害控制:要秋季徹底清掃落葉,冬季清園;施肥注意氮磷鉀合理配比;壅土不宜觸及葉基;澆水避免葉片滯留水滴,及時剪除病葉;發病期間噴施多菌靈、百菌清、朴海因等殺菌劑。

菌核病

又名莖腐病,使莖基或莖中部出現水漬狀褐色腐爛,後呈灰白色,病莖內外有黑色鼠糞狀菌核。病原物為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屬子囊菌,柔膜菌目。寄主范圍很廣(見油菜菌核病)。病害控制:應更換病土重新種植;剪除病部以及噴施氯硝胺,苯362319咪唑類農葯或硫磺粉等;合理栽植,施肥,保持株間透光,及時剪除枯枝;生長期間發病,噴施多菌靈、速克靈等殺菌劑。

灰霉病

在栽培牡丹的大中城市均有發生,造成死苗、花腐、葉枯。被害幼苗莖基腐爛,變褐倒伏;花芽變黑,花瓣枯萎,盛花期可使整朵花褐腐;葉片上形成不規則形或圓形褐斑,邊緣色深,潮濕時病部均生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物為富克爾核盤菌(S.fuckeliana)。病害控制同紅斑病。

病毒病

斑駁花葉病呈濃淡相嵌的同心輪紋斑,病原物環斑病毒(Peony ringspot virus,PRSV)粒子球形,蚜蟲傳播。輪紋毒病呈褪綠環斑或輪紋斑,有時不規則形,植株矮化,病原物為煙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粒子球形,汁液、線蟲、菟、種子都能傳播。曲葉病的病株明顯矮化,株高僅正常的1/2,下部枝彎曲,葉捲曲,枝條細弱,病原物為曲葉病毒(Paeonia leaf curl virus,PLCV),借嫁接傳播。

木薯病害

cassava diseases

張開明

迄今世界及中國已報道的木薯病害有30種。其中真菌病害20種,細菌病害4種,病毒和類菌原體病害6種。

種類和分布

木薯(Manihot esculenta)是熱帶地區廣泛種植的一種澱粉作物,常受到多種病害的侵染,每年因病損失為總產的11%。木薯的重要病害有花葉病、蛙皮病、細菌性枯萎病和徒長病等。

非洲木薯花葉病

是木薯最重要的病毒病害,主要發生於非洲各國以及馬達加斯加和印度洋群島,近年來印度和索羅門群島有類似此病的報道。中國已將該病列為對外檢疫對象。在非洲病區的病株率可達80%以上,塊根產量可減少60%~80%。木薯受害後病株矮縮,葉片黃化,花葉、捲曲、皺縮(見彩圖)。病原物為非洲木薯花葉病毒(African cassava mosaic virus,ACMV),屬聯體病毒組,為雙生粒子,大小為30×20納米,具有幾個株系。本病除為害木薯屬植物外,還可侵染克利夫蘭煙和香瓜屬(Cucumin)植物。由於該病毒存活於植株維管束系統內,因此常由繁殖用的莖干進行遠距離傳播,嫁接、汁液接種和昆蟲介體也能傳病。傳毒介體昆蟲為煙飛虱(Bemisia tabaci)等,最短獲毒時間為3~5小時,在口器中可保持9天的侵染力。

木薯普通花葉病

主要發生於巴西、委內瑞拉、秘魯、哥倫比亞等拉美國家,象牙海岸也有報道。本病造成的產量損失可達10%~20%。木薯受害後病株矮縮,葉片黃化、捲曲。病原物為木薯普通花葉病毒(Cassava common mosaic virus,CsCMV),屬馬鈴薯X病毒組。寄主有木薯屬、藜屬(Chenopodium)、錦葵屬(Malva)和陸地棉(Gossypim hirsutum)等植物。本病經帶病種莖、嫁接和葉片摩擦而傳播。

木薯蛙皮病

是拉美國家新近發生的一種重要病害。在感病品種上可引起50%~100%的產量損失。感病植株不能形成膨大的塊根,根系表皮木栓化、肥厚、皺縮、常見破裂,類似蟾蜍的皮。病原物為木薯蛙皮病毒(Cassava frog skin virus CFSV)。通過帶毒種莖、嫁接、污染的工具及根系接觸傳播。

木薯叢枝病

由類菌原體(MLO)引起。在巴西、委內瑞拉、秘魯、墨西哥和象牙海岸發生,可造成20%的產量損失。病株矮化、節間縮短、枝條過度層生。主要由染病的種用莖干傳播。

木薯細菌性枯萎病

是木薯最重要的細菌病害,病原物為Xanthomonas manihotis(Artheodet Bev.)Stars。本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在拉美(如巴西)、非洲(如奈及利亞、扎伊爾)和亞洲(如馬來西亞、泰國、中國台灣)都有發生。病害流行時可造成30%~50%的產量損失。木薯受害後表現為葉片萎蔫脫落、托葉和莖幹流膠、頂死、莖乾和根系維管束干腐等症狀。病菌存活於老熟莖乾的韌皮部內,主要由帶菌的種莖作遠距離傳播,雨水、昆蟲、病土和帶菌工具也可傳播。

徒長病

尾孢葉斑病和同心環斑病是木薯的重要真菌性病害。徒長病只在美洲發生,尾孢葉斑病在全世界木薯區都有分布,環斑病則限於較冷涼的地區發生。這三種病害可造成17%~80%的產量損失。徒長病病株莖干節間過度伸長,莖干纖細、瘦弱,葉柄和葉片的主脈出現潰瘍;尾孢葉斑病在葉上產生褐色、邊界不明顯的病斑,引起落葉,或在葉片上產生褐色、邊界清晰的病斑;環斑病在葉上形成大的褐色斑點,褐斑上有病菌子實體形成的同心環,在葉柄和莖幹上產生潰瘍,引起落葉,造成植株枯死。徒長病的病原物為木薯生痂圓孢,尾孢葉斑病的病原物為幾種尾孢菌(Cercospora vicosae Muller et Chapp,C.henning-siiAllesh.,C.manihotis Henn.,C.caribeta Chopp et Cb.等),同心環斑病病原物為木薯生葉點霉和幾種莖點霉(Phoma spp.)。這些真菌可在莖干栓皮和表皮內生長,由潰瘍或病斑表面產生的孢子為侵染源,借帶菌種莖和風雨傳播。

此外,木薯病毒病還有木薯褐條病(Cassava brown streak virus,CBSV)僅局限於非洲發生,引起葉片黃化和壞死塊斑,借帶毒種莖和昆蟲Anas-therepha spp.傳播,寄主植物有木薯、碧冬茄(Petunia hybrida)、曼陀羅(Datura stramonim)、黃花煙(Nicotiana rustica)、龍葵(Solanum nigrum)等;木薯葉脈斑駁病(Cassava vein mosaic virus,CVMV)在巴西、委內瑞拉等國發生,引起脈明、葉片捲曲和植株矮化;隱潛病毒病(Cassava latent virus,CsLV)在拉美國家發生,無明顯外部症狀,侵害木薯屬、大戟科和茄科植物。木薯細菌病害還有細菌性葉斑病(Xanthomonas cassavae)在馬拉維、肯亞、盧安達等非洲國家發生,在葉片上產生水漬狀角斑,使葉片黃化脫落;細菌莖腐病(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表現莖干軟腐、木質部變色、嫩梢萎蔫和植株矮化;細菌莖瘤病(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在莖干低位基節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腫瘤和植株矮化。木薯的真菌病害還有為害葉片的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p.)、銹病(Uromyces manihotis Henning)、白粉病(Oidium manihotis)和黑團孢葉斑病(Periconia spp.);為害莖乾的有Glomerella spp.和Botryodiplodia spp.等,影響種用莖乾的質量,降低插條的發芽和生活力;為害根部的有木薯塊根軟腐或干腐病(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Pythium spp.、Helicobasidium compactum Boedijn、Rigido-porus lignosus(KI.)Imaz.、Rhizoctonia spp.)等。中國台灣和廣東的早期文獻還報道過Corticium con-trifugum(Lév.)Bres.、Sclerotinia sclerotiorurn(Lib.)de Bary、Hyponectria fugex Sacc.和Stil-bonectria lateritia(Berk.)Karst.等引起的病害,木薯收獲後貯藏的塊根,常因一些土壤腐生菌或寄生菌經機械傷口侵入引起腐爛,造成損失。

病害控制

木薯病害種類多,傳播途徑復雜,為有效地控制其為害,須採取綜合防治措施。①加強植物檢疫,嚴禁從有非洲木薯花葉病、細菌性枯萎病、木薯徒長病等病區引種;②選育抗(耐)病品種;③使用無病種莖材料,注意工具消毒和及時清除田間病株;④採用適當的種植密度以及合理施肥、灌溉、培土和輪栽;⑤採用快速繁殖時需進行種床消毒,貯藏前或種植前用殺菌劑處理種莖,防止塊根腐爛,以及用殺蟲劑防治介體昆蟲等。

『肆』 牡丹是真菌嗎

不是的。

牡丹(拉丁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毛茛科、芍葯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1985年5月牡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二。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在中國栽培甚廣,並早已引種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
中文學名
牡丹
拉丁學名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
別 稱
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葯、百雨金、洛陽花、富貴花
二名法
Paeonia suffruticos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毛茛目

毛茛科
亞 科
芍葯亞科

芍葯屬

牡丹
變 種
2變種
命名者及年代
Andr.,1804
英文名稱
Peony

牡丹組 Sect. Moutan DC.

『伍』 牡丹被稱為什麼

牡丹又叫抄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葯、百雨金、洛陽花、富貴花等。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牡丹是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長7-8厘米,寬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淺裂,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柄長1.2-3厘米;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6.5厘米,寬2.5-4厘米,不等2裂至3淺裂或不裂,近無柄;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

『陸』 牡丹菌怎麼清洗,怎麼做好吃

牡丹菌又名平菇,清洗和烹飪方法如下:

1、將大朵的平菇掰成小朵放入盆中,倒入適量的清水。


『柒』 牡丹能抑制什麼病菌

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毛茛科、芍葯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灌木。

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花單生枝頂,苞片5,長橢圓形;萼片5,綠色,寬卵形,花瓣5或為重瓣,玫瑰色、紅紫色、粉紅色至白色,通常變異很大,倒卵形,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花葯長圓形,長4毫米;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1985年5月牡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二。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

2019年7月15日,中國花卉協會發出《投票:我心中的國花》,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時,投票總數362264票,牡丹勝出得票高達79.71%
葯用
葯用栽培者品種單調,花多為白色。以根皮入葯,稱牡丹皮,又名丹皮、粉丹皮、刮丹皮等,系常用涼血祛瘀中葯。李時珍謂:「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還認為野生單瓣者入葯為好,人工為觀賞栽培的重瓣者氣味不純,不可葯用。

丹皮以安徽、四川產量大,安徽銅陵鳳凰山為牡丹皮之鄉,所產丹皮質最佳,習稱鳳丹。丹皮以皮厚、肉質、斷面色白、粉性足、香氣濃、亮星多者為佳。葯材呈筒狀或半筒狀,有縱剖開的裂縫,略向內捲曲或張開,長5-20厘米,直徑0.5-1.2厘米,厚1-4毫米,外表麵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粉紅色。內表面淡灰黃色或淺棕色,有明顯的細縱紋,常見發亮的結晶(亮星,牡丹酚結晶)。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淡粉紅色,粉性。氣芳香,味微苦而澀。飲片為淡粉紅色彎月狀或環狀薄片。

丹皮性微寒,味苦、辛。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等證。現代研究表明,牡丹皮有抗菌、抗炎、抗過敏、抗腫瘤、止血、祛瘀血、清熱解毒、鎮靜、鎮痛、解痙等活性,還能促進單核細胞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應用時應注意,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牡丹花含黃芪苷,除觀賞外還可入葯,用於調經活血。

『捌』 請問這是什麼菌呢

這是平菇,無毒,可以食用。【平菇】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也稱側耳、糙皮側耳、蚝菇、黑牡丹菇,台灣又稱秀珍菇)是擔子菌門下傘菌目側耳科一種類,是種相當常見的灰色食用菇。平菇芽管不斷分枝伸長,形成單核菌絲。性別不同的單核菌絲結合(質配)後,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在隔膜上有鎖狀聯合。雙核菌絲藉助於鎖狀聯合,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分枝,在環境適宜的條件下,無限地進行生長繁殖。在子實層中,雙核菌絲頂端產生擔子,其遺傳物質進行重組和分離,形成四個擔孢子。孢子成熟後,從菌褶上彈射出來,完成一個生活周期。由於平菇栽培的種類繁多,作為生產者來說要能從外觀簡單區別常見的種類,以避免產銷不對路。所以,本文也主要從外觀上簡要介紹平菇幾個常見的栽培種類的形態特徵。 ①菌絲體。人工栽培的各個種菌絲體均白色,在瓊脂培養基上潔白、濃密、氣生菌絲多寡不等。糙皮側耳和美味側耳:氣生菌絲濃密,培養後期在氣生菌絲上常出現黃色分泌物,從而出現「黃梢」現象。不形成菌皮。平菇含豐富的營養物質,每百克於品含蛋白質20—23 克,而且氨基酸成分種類齊全,礦物質含量十分豐富。中醫認為平菇性溫、味甘。具有驅風散寒、舒筋活絡的功效。用於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不通等病症。 平菇中的蛋白多糖體對癌細胞有很強的抑製作用,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玖』 牡丹芽枝黴菌的外形有哪些特徵

牡丹芽枝黴菌(CladosporiumPaeoniaePass.)。屬於真菌中半知菌亞門,芽枝黴菌屬。分生孢子梗黃褐色,不分枝,彎曲狀,具有1~3個分隔。分生孢子淡褐色,橢圓形或菱形,單細胞或有1個分隔,大小為7.1~26.0微米*0.9~7.1微米,單生或鏈生。

『拾』 請問誰知道這是什麼菌,家裡牡丹花盆裡長的,兩張圖片相隔十小時,長

不管是什麼菌菇,都不要摘來吃就對了,把它拔掉,然後,把土壤鬆土,適量地澆一點水。
平時養花時要注意澆水不適宜澆太多,不能讓土壤長期處於潮濕狀態,否則會容易導致土壤或花發霉的。

熱點內容
浪花一朵朵隊衣 發布:2025-09-12 06:40:47 瀏覽:382
牡丹江南山 發布:2025-09-12 06:36:01 瀏覽:358
60情人節掉落 發布:2025-09-12 06:30:58 瀏覽:409
盆栽手繪平面圖 發布:2025-09-12 06:21:22 瀏覽:678
七夕節活動發朋友圈 發布:2025-09-12 06:17:07 瀏覽:622
雅境花語城仁湖裡 發布:2025-09-12 06:08:24 瀏覽:743
日本花梨盆景 發布:2025-09-12 06:07:59 瀏覽:361
植物花藝師 發布:2025-09-12 05:57:21 瀏覽:113
茶花樹有什麼用 發布:2025-09-12 05:50:55 瀏覽:311
青石假山盆景 發布:2025-09-12 05:50:54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