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紅玫瑰
⑴ 苗族分紅苗、白苗、青苗、花苗、藍苗都有什麼區別,服飾等方面
在貴州各民族中,苗族的頭飾、服飾最為豐富,多達數十甚至上百種,這是因為苗族人口眾多,支系紛繁,散布極廣,各部分人之間的頭飾、服飾有較大差別。清代乾隆年間曾經編印了一部《皇清職貢圖》,第八卷專講貴州各民族的頭飾、服飾,其中幾乎有一半是苗族,《百苗圖》也是如此。鑒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人們不可能有科
學的民族識別方法,只能按最直觀的頭飾、服飾來作區分,於是有「紅苗」、「黑苗」、「青苗」、「花苗」之稱。為了更好地了解歷史上苗族的頭飾、服飾,這里不妨將原書所記抄錄於後,以便研究其發展變化。是書載,貴陽、大定等處「花苗」,「有大頭、小花之稱。衣以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染則花紋似錦。衣無襟衽,挈領自首以貫於身。男子以青布裹頭,女子以馬尾雜發編髻,大如斗,攏以木梳」;銅仁府屬「紅苗」,「男椎髻,約以紅帛;女戴紫笠,短衣絳裙,緣以錦垂帶如佩」;黎平等處「黑苗」,「其人衣短尚黑,女綰長簪,垂大環,衣裙緣以色錦,皆跣足」;貴定、龍里、黔西等處「白苗」,「男科頭赤足,婦女盤髻長簪,衣尚白,短僅及膝」;修文、鎮寧等處「青苗」,「其人衣尚青,出入必佩刀攜弩。婦人以青布蒙首,綴以珠石,短衣短裙」;貴築、龍里等處「東苗」,「以花巾束發,衣衫短不及膝,婦女多服花布披肩,系細褶短裙」;平越、清平等處「西苗」,「衣尚青」,「男婦悉青衣綵帶」;平越、黃平等處「夭苗」,「衣尚青,左,女工紡織善染……其居陳蒙爛土夭壩者,緝木葉為衣,系以短裙」;清平縣「九股苗」,「男女習俗服飾與黑苗同,而性尤剽悍,以鎧甲為常服,自膝以下用鐵片纏裹」;貴定縣「平伐苗」,「男子披草衣,女系長裙」;定番州「谷藺苗」,「男女皆短衣……婦女以青布蒙髻,勤紡織,其布最為細密,有谷藺布之名」;黎平「羅漢苗」,「衣尚黑,男未室則插羽於首……短衣。……婦人散發,綰插木梳,數日必以水洗之。以金銀作連環飾耳,以雙帶結背、長、短裙,或止系長裙,垂綉帶一幅,曰衣尾」;都勻、平越等處「紫藍苗」,「其人衣尚黑色,男女俱椎髻、纏以黑布。男子披鐵鎧、佩刀負槍」;廣順州「克孟牯羊苗」,「男青衣、椎髻,女盤髻、短裙」。其實,無論是《皇清職貢圖》或者《百苗圖》,所記的都很粗略,而且遺漏不少,只不過是其中的十之一二。如果進一步查閱其他史書和方誌,掌握的資料就會更多,並可從這些資料中大致可以看出苗族頭飾、服飾的主要特點。
先就發型而言,《淮南子·齊俗篇》說:「三苗鎝首」,據《苗族簡史》考證,所謂「鎝首」,就是用棕毛、麻絲、馬尾之類摻雜在頭發里,然後把它盤結在頭頂,宛如戴在頭上的一個大帽,上文所引的「婦人馬鬃尾雜人發為?,大如斗」便屬此類。但它並不是惟一的模式,比方說,《溪蠻叢笑》中就提到另一種發型:「蠻類既不巾,發皆拳,而苗尤異,照日金色,各黃貓頭。」這大概是將頭發剃光的一類,即所謂「科頭」,不但「男子科頭赤足」,而且某些地方婦女也有「科頭」的。但在明、清的方誌中,最常見的還是「錐髻」,即將頭發盤於頭頂如錐狀,謂之「盤髻」、「挽髻」或「綰髻」。如果除去綰發的木梳、長簪、羊角或者頭上所插的雞毛、雉尾以及銀角、銀冠及蒙在頭上的青布、系在頭上的綵帶,那麼,其發型基本同屬一個類型。當然,式樣是很多的,譬如,有的「挽高髻」,有的「挽髻為瓣」,有的「挽成雙髻」,有的卻「酷似東洋頭」。由此看來,苗族的頭飾雖然多種多樣,撇開頭衣和首飾,主要有「鎝首」、「科頭」和「錐髻」三類,而以「錐髻」最為普遍。
苗族的服裝,男子的差異並不太大,無非是右衽、大襟、對襟之類差別,褲腳有大有小,有長有短,頭上包套頭,腳上纏綁腿之類。差異最大的是婦女的服裝,尤以青年婦女的盛裝最能表現各自的特點。大體說來,主要有三種類型,最基本而且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是著短衣、穿百褶裙,其次是穿長褲和大襟衣,再次是著漢裝,後二者是在演變過程中出現的。與「百越」民族著「筒裙」的習俗不同,苗族的裙子基本上屬於「百褶裙」一類,但款式之多,非其他民族所能比擬,色調、花紋、長短、質地各有不同。色調看來是最引人注目的,史書上所謂的「紅苗」、「白苗」、「青苗」、「黑苗」、「花苗」,無非是以色調來作區分的。紋飾也很醒目,有的是蠟繪,有的是刺綉,有的是挑花,有的是編織,「大花苗」、「小花苗」之分,大概就是從紋飾著眼。裙的長短也有明顯差別,有的長達腳背,有的僅及小腿,有的則是在膝蓋以上的超短裙,所謂「長裙苗」、「短裙苗」大概就是按此區分的。至於與裙子相配的上裝,多以短衣為主,但式樣各異,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一種是從頭上往下套入的所謂「貫首衣」,有領孔而無袖;一種是無領無扣的短衣,左右交叉於胸前,內穿大袖衫;另一種是齊腰緊身的右衽衣或對襟衣;此外,還有「背牌」、「披肩」之類。黔東北一帶的苗族婦女,原先也是穿百褶裙的,但自清代「改土歸流」以來,逐漸改穿長褲和大襟衣了,在衣緣和褲腳上鑲花邊或加「欄桿」,貴陽、羅甸、都勻等地苗民,大抵也屬這一類型。至於改著漢裝的,這里就不贅言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地區,甚至相鄰的村寨,彼此在服飾上並不相混,譬如說,長裙、短裙、超短裙在黔東南地區同時並存,大花、小花在黔西北地區相互並見。反之,原先以某種服飾為特徵的苗族,遷往他鄉以後,往往還保存原來的傳統,例如從黔東南遷到黔西南的一部分苗族,服飾與黔東南基本相同。
除了發型、服裝而外,首飾也有許多區別,包括佩戴在頭部、頸部、胸部、腰部及四肢(主要是手)上的裝飾品。最初,苗族先民多半是取自然物作裝飾品,表現出一種粗獷、古樸的美感。例如:有的「髻上插白雞毛」,有的「男髻則插白雞尾或錦雞、野雞尾以為美」,有的「頭用豪豬箭綰發」,有的「首飾用海、青白小珠」或「以五色葯珠為飾」,甚至以薏苡代之」,有的則以「竹筒三寸斜穿其耳」。後來雖有人工
劍河苗族頭飾製成的木簪、木梳作裝飾,仍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格。大約在明、清兩代,苗族普遍採用銀飾,並獲得巨大發展,種類之多,製作之精,在國內實屬罕見。各地苗族佩戴的銀飾不同,顯得多姿多彩,例如:雷山大塘婦女頭上插三枝銀花,龍里苗族婦女在青帕後面插一串大小不等的銀泡,紫雲苗族姑娘的頭上排列著五個錐形銀飾,雷山橋港苗族婦女戴的是一種用銀花、銀鏈、銀鈴組成的帽子,台江施洞口苗族婦女則戴著富麗堂皇的銀冠,丹寨苗族姑娘盛裝時戴銀角,如此等等。這些都只是大概說說而已,事實上,無論是項圈、項鏈、耳環、手鐲、銀花、銀泡、銀角、銀冠、銀帽、銀衣片都有若干樣式,有多種搭配,這將在工藝美術一章中細講,這里就從略了。不同的頭飾、服飾、首飾結合在一起,苗族服飾自然顯得絢麗多姿,令人炫目。
然而,文獻的記載無論如何是有很大局限的,如果深入調查,實際存在的差別遠遠不止於此。安正康、蔣志伊、於信之先生作了大量調查之後,在《貴州少數民族民間美術》一書中,有一節專寫苗族服飾藝術,說得相當仔細。他們根據苗族服飾的款式和苗語方言來劃分類型,分為湘西、黔東、黔中南、川黔滇和海南5類,除海南一型外,其餘4類在貴州均有分布,每種類型之下又細分為若干模式。書中不僅指出各種類型的特徵和各種模式的差異,而且點出了幾種典型,例如:以刺綉著名的台江婦女服飾,以挑花突出的貴陽地區婦女服飾;以毛織為主的威寧服飾,以蠟染為特點的丹寨、安順、黔西、織金、黃平婦女服飾,以編織著稱的貞豐、安龍婦女服飾,以銀飾最多的雷山、台江、黃平、凱里婦女服飾等等。
台江苗族牛角形銀飾「黔東型」苗族服飾,主要分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這是苗族服飾中特色最鮮明、式樣最復雜的一大類型。概括地說,這一類型的特點是:以自織土布為衣料,服裝的基本形式為交領上衣和百褶裙,上衣多綉花,銀飾特別豐富。屬於這一類型的,有台江施洞式、台江反排式、台江台拱式、台江岩板式、台江巫腳式、台江五河式、劍河溫泉式、雷山西江式、雷山橋港式、凱里舟溪式、凱里凱棠式、黃平谷隴式、丹寨排莫式、丹寨龍泉式、從江岜沙式、榕江平永式、黎平高求式等等。因為貞豐的苗族是從黃平遷去的,所以他們的服飾也屬這一類型。不難看出,「苗家腹地」保留的傳統最多,樣式也特別豐富,台江共有六式,其次是雷山、丹寨和凱里。台江施洞的服飾具有典型性,它以刺綉和銀飾著名,頗能體現「黔東型」的特點。婦女挽髻於頂,用自織的紅、藍、白花格帕包頭,帕外圍一圈銀花帶,髻上插高約30厘米的銀冠,冠下兩側插有各式銀花和銀簪,髻後插有銀梳,項戴銀項圈四五隻,銀項鏈二三條,胸前有半圓形的銀壓領,上衣的後背、前擺、兩肩及袖口飾以銀衣片、銀泡和銀鈴,兩耳戴筒狀銀耳環,又戴銀手鐲三四隻,全身銀飾足有10公斤重,顯得精美華貴。刺綉也很出色,兩袖中部外側的刺綉花片為全身最耀眼處,衣領及兩肩配有寬大的綉花邊,刺綉紋樣多為龍、鳳、牛、人物及魚類,色調為紅色、深紅色或紫色,下穿青白色百褶裙,腳穿翹尖綉花鞋。銀飾與刺綉的完善結合,便構成施洞服飾的特點。
苗家銀裝迎賓客但台江施洞式畢竟只是「黔東型」的一種,其他各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從不同方面顯示出獨特之處。台江反排苗族婦女也戴銀冠,但裙子不像施洞那樣長及膝下七十餘厘米,而是一種僅及膝下六七厘米的短裙,腰間系著一塊青布的方圍腰,上穿青布大襟右衽、無領、大袖衣。台江台拱式又有不同,衣服系用自織
自染的「花椒布」做成,用獨特的縐綉、瓣綉方法綉成袖花片,有浮雕感,並用青緞或白布綉成長方形圍腰。台江岩板式有兩個特別之處;一是在發髻上插有一橫式銀花,一排銀錦雞高高立於花上;二是裙子超短而且多褶,褶達三四十層、外面罩著一方有黑白織花圖案的圍腰。台江巫腳式較為簡朴,挽大髻於頂,然後用一方紫青布從後向前圍髻,交於前額,而巾則披於兩肩及後背,可以擋風。台江五河與劍河溫泉基本同一式樣,頭上戴一圈銀花,髻上插一隻銀錦雞,袖花由六塊正方形織花圖案組成,兩肩飾有花紋,背後有一塊呈倒「品」字形的圖案,圍腰三分之二為大幅圖案。雷山西江式以銀角最為突出,另一特色是在裙外又穿一條花帶裙,系由22根綉花的花帶組成。雷山橋港式最突出的是超短裙,長僅20厘米,褶細而厚硬,使臀圍顯得特大,裙外前面系一及膝的方形圍腰,後面系一寬大有褶的方彩緞,穿青色緊腿布褲。凱里舟溪式發型與眾不同,在挽髻的前沿,做成波狀帽檐式發型,右高左低,油光可鑒。凱里凱棠式以銀項圈既多且大而引人注目,戴各式項圈4隻,最小的為圓形,第二層為卷花圓形,第三層為卷花方形,第四層最大,寬40厘米,下端懸吊著排列整齊的銀花片和銀鈴,還掛有一根粗大的項鏈。黃平谷隴式的大銀帽最有特色,帽由四層銀花堆砌而成,精雕細鏤,玲瓏剔透,顯得璀璨奪目。貞豐式服裝款式與黃平同,但衣服顏色,不分男女老幼均以黑色為基調,刺綉素雅。丹寨排莫式戴一種「山」字形銀冠,頂端各系一束白雞毛,所用蠟染袖片均為傳統的「渦妥」紋飾。丹寨龍泉式為枇杷襟上衣,青色、小領、布扣,長僅35厘米,不遮腹,款式不同尋常。從江岜沙式,衣短至肚,緊身,衣袖細長,系一倒三角形的綉花肚包於腹下,穿青色長褲。榕江平永式最別致的是「雞毛帶裙」,裙長中等,細褶,以豎條蠟染與青布相間,每條花紋呈橫向三段,段與段之間用紅、黃色或紅、藍色相間隔,並在每條花片的下端系兩束白雞毛,故名「雞毛帶裙」。
貴陽花溪苗族盛裝「黔中南型」是指貴陽、龍里、貴定、清鎮、平壩、安順、長順及安龍等地的苗族服飾,它兼有東、西部服飾的特點,婦女上裝多綴有後披領及「背牌」,下穿青色百褶裙或蠟染花裙。初步調查,屬這一類型的有貴陽花溪式、貴陽—龍里式、龍里式、貴定貴東式、貴定雲霧山式、清(鎮)平(壩)式、安(順)清(鎮)式、安順關口式及安龍魯溝式等。貴陽花溪式可以作為一種典型,這里的婦女用一條彩色挑花帶束發於腦後,自髻後向前斜插一排銀簪,多達十餘根,形如筷子。上裝是前短後長的貫首衣,因其領口鑲有一條白布邊,向外翻露,猶如一面旗幟,故名「旗幟服」。衣片的前後不合縫,兩袖僅與衣肩上部連綴,胸前系一條呈交叉狀的挑花帶,下著多褶青色中裙,飾以長及腳背的挑花圍腰,腰帶也是挑花的,下端垂有一排白色圓珠,上端系三組銀鏈和銀鈴,腳纏挑花綁腿,整個服裝皆以挑花為特徵。在貴陽與龍里、貴定、惠水毗連地區的苗族,婦女束發挽髻於頂而將發際下端剃光,用數幅青布纏頭,形成一個碩大的包頭,正面看去為圓盤形,側面看去有如橄欖形狀,頂部是一個圓圈,圈內有玫瑰色和淺藍色的綢帕。龍里式的「白裙苗」又是另一種風格,內穿白色襯衣,外面套著一件淺藍色的大襟右衽衫,衣裳寬大,袖口長及腕下,披一領綉花坎肩,著細褶短花裙,裙的上段為藍色織花圖案,下段為白色。貴定雲霧山式的特點,是姑娘們喜歡將頭發四周剃光,而將頭頂的長發挽成小髻,然後用紅、藍、白、黑長條布纏成圓盤形大包頭,最外層為黑色,帕的兩端有白貴州望謨苗族銀飾邊,帕端外露而呈蝶狀。平壩、清鎮、長順一帶的苗族,男子也包頭帕,里層為青布,外層為黑白豎條布,形成一個大圓圈,上衣為大襟右衽有領長衫,腰部纏寬腰帶,帶兩端有花邊及玫瑰紅排須,穿青布長褲,並戴有項圈一隻,還系一把銀鎖和一排銀鈴。安清式苗族服飾,婦女用綉花帕包頭,少則兩塊,多則十餘塊,呈圓筒狀,並用三條紅色綉花帶依次從前向後包住頭帕,挽髻於後,而將頭帕兩角向上翹起,穿大領對襟衣,後背正中綴一塊黑底玫瑰紅挑花圖案,上衣前後擺依次接有多層挑花衣擺,俗稱「背扇裙」或「衣裳裙」,腰系挑花圍腰,腳纏挑花綁腿。安順關口式苗族姑娘的頭飾特別,束發於前頂,編成獨辮,彎曲成弓狀,然後用一條韌性樹皮做成一個橋形的發架板,覆在發辮上,並用長銀簪將發架板與發辮加以固定,同時將包在發架板上的挑花頭巾與包在額上的綉花巾連成一體。安龍魯溝式婦女的盛裝,外衣為「旗幟服」,領口一開在左,一開在右,將內衣的領向外翻起,兩條白邊相交於胸前和背後,有如旗幟環肩,下著青布中裙,然其套頭卻如同男子。
「川黔滇型」在貴州主要分布在畢節地區、六盤水市,部分散見於安順地區和貴陽市,因為這種類型與四川、雲南多有相似之處,故以「川黔滇」相稱。這種類型的服飾,色調較淺,女裙多以蠟染布綉花,但銀飾較少,有六枝梭戛式、六枝式、畢節地區式、畢節燕子口式、安(順)普(定)式、普定長田式、鎮寧江龍式、安龍普坪式、貴陽烏當式、望謨樂旺式等。六枝特區梭戛鄉的苗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著傳統式樣,顯得原始古樸。女子的發型很特別,用約兩公斤重的假發挽成「∞」字形發髻,橫卧在頭頂上,其寬度遠遠超過兩肩,奇特極了。梳成這樣的發型,必須先在後腦部位裝上一把長約65厘米的木梳,將沉甸甸的假發支撐在木梳上,然後用一根白毛氈帶將發髻系於木梳,再系在婦女頭上,稱為「戴角」,有了這種標志才能參加社交,表示已經成年。盛裝的上衣為三層,在兩件襯衣之外再穿一件蠟染的對襟無領緊身衣,衣袖細小,前擺至腰部,後擺達於腳跟,前胸、後背及兩袖皆飾以蠟染圖案。下穿百褶長裙,終年圍著一方用羊毛織成的圍腰,造型獨特,腿上纏著羊毛氈剪成的綁腿,腳穿形如草履的綉花鞋。男子包青帕數圈,上衣為和尚領、緊身衣,下穿百褶裙褲,寬大而呈燈籠狀,腰間纏挑花帶,據說花帶愈多愈為女子所愛。六枝式的特徵,頭戴百十支雉尾的羽冠,衣著大襟右衽白布長衫,系黑白方格腰帶,外披寬大厚實的坎肩,以黃色和朱紅色為主,間以少量黑色和白色,綉紋為幾何圖形。畢節式有兩種,一種是赫章、納雍、水城等地的「小花苗」服飾,另一種是畢節、大方一帶「木梳苗」的服飾,姑娘發式為摻假發和紅、黃色毛線纏成的辮狀大包頭,上衣為對襟無扣胴體衫,並綴有紅、黃色織花披肩,下著多節細褶裙,上段及下段為蠟染,中間一段為白色。畢節燕子口式,婦女以紅毛線盤頭,並將摻有黑毛線的長發繞頭一圈,在大襟衣外穿胴體白色披肩,其上有幾何紋織花,下穿數條花褶裙,裙上段為青色,下段為白、青、灰三色橫條,圍腰下部打褶,上部有「凵」字形挑花裝飾。安普式婦女的發式頗有特色,僅摻少量假發,綰紅色月牙狀木梳,盤髻於頂,外用細銀鏈繞髻數圈,而將銀鏈一端的方銀片及銀鈴垂於腦後。普定長田式的頭飾又別具一格,將長發盤成辮子,以青色長頭帕折疊起來,繞成大圓盤形,外圍一條綴穗須的花帶。鎮寧江龍式婦女的發型特別,將一根兩端各扎半截木梳的紅色竹片,一端固定在發髻內,另一端則懸挑於頭的左側70厘米,然後將長發分為三股,分別繞在竹片上,形成一種呈長角形的蓬鬆發型。安龍普坪式婦女上衣,兩襟從左向右交叉於胸前,前襟長至腳背,後擺長過臀部,兩側自肋下開衩,衣領及兩襟為深紅、白色織花邊,前襟為橫向的五段細幾何蠟染花,段與段間以織花邊相隔,兩袖亦分三段,系黑圍腰,下穿蠟染細褶中裙。貴陽烏當式,婦女盛裝時,頭頂橫插一隻木質月牙形的角,將長發和假發繞在角上以為頭飾,上衣為胴體長衫,衣領疊為兩三層,披黑底挑花坎肩,衣袖似兩層衣狀,穿蠟染細褶中裙,有的穿裙數條,形成向外擴散裙式。望謨樂旺式婦女的盛裝,在平盤於頂的頭發上,裹以青帕,帕上綴五隻圓錐形銀花泡,泡上垂一根細鏈和銀鈴,穿白色對襟衣,領後綴紅、黃色幾何紋樣的背牌,下穿蠟染細褶花裙,系青布長圍腰。威寧「大花苗」的男裝頗有特色,頭用布包成套頭,身穿麻布長衫,披一件用羊毛織成的披肩,其上布滿幾何圖形,而背後的一塊尤異,為回紋背牌,下綴四根帶子。
屬於「湘西型」的服飾在貴州不多,主要分布在松桃及黔東北地區,另一部分在晴隆、普定一帶。這一部分苗族,因為長期與漢族交往,服飾受漢文化影響較大,婦女已不穿裙,改穿無領大襟上衣和寬腿長褲,頭帕盤於頭頂呈圓筒形,僅見松桃式和晴(隆)普(定)式。松桃式最能反映這些特點,頭包藍、白相間的小方格帕數圈,上大下小,高達33厘米。戴細耳環,環下垂梯形銀片及四五隻細銀鏈。上衣為大襟右衽,無領,衣袖寬大,衣袖四周鑲深藍布邊,中間鑲一條細藍花帶,袖口飾以花邊。戴胸圍,上呈圓角三角形,正中鑲有一塊呈三角形的藍光緞,上角飾雲紋,再於藍光緞上綉有幾朵鮮艷的荷花,上緣邊上嵌有兩排白花,襯在青底上,格外醒目。下穿陰丹藍布長褲,褲腿寬大,膝以下鑲有花邊,花邊下為青布,綉有稀疏的小花。晴普式與松桃式大同小異,但少女的發式為單辮,纏白色長頭帕,發辮由後往前纏於帕外,而婚後則挽髻於頂,呈圓錐形,罩以青帕,帕兩端垂於腦後。
以上所述,大體可以看出苗族服飾的若干特點、若干樣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樣性,應當說上面所舉的只是較為突出的一部分,還有許多形式沒有提及。盡管如此,共同性還是存在的,譬如頭飾以「錐髻」為主,服飾以「百褶裙」為主,首飾以銀飾為主等等。
⑵ 誰知道中國有哪些著名的茶葉呢
1.綠茶類
眉茶 灘茶 韶峰 曬青 峨蕊 翠螺
惠明茶 寶洪茶 徑山茶 蒙頂茶 源茗茶 古勞茶 州碧雲 麻姑茶
龍舞茶 雙井綠 九龍茶 湘波綠 隆中茶 瑞草魁 梅龍茶 蓮心茶
牛抵茶 化佛茶 雲林茶 攢林茶 窩坑茶
西湖龍井 顧渚紫茶 午子仙毫 黃山毛峰 信陽毛尖 平水珠茶
上饒白眉 仰天雪綠 涌溪火青 仙人掌茶 天山綠茶 永川秀芽
休寧松蘿 恩施玉露 都勻毛尖 鳩坑毛尖 老竹大方 泉崗輝白
安吉白片 敬亭綠雪 天尊貢芽 雙龍銀針 太平猴魁 峽州碧峰
秦巴霧毫 開化龍須 廬山雲霧 安化松針 日鑄雪芽 紫陽毛尖
六安瓜片 高橋銀峰 漢水銀梭 雲南白毫 遵義毛峰 九華毛峰
井崗翠綠 舒城蘭花 小布岩茶 華頂雲霧 天柱劍毫 黃竹白毫
桂林毛尖 建德苞茶 雙橋毛尖 覃塘毛尖 東湖銀毫 江華毛尖
金水翠峰 金壇雀舌 古丈毛尖 周打鐵茶 文君嫩綠 前峰雪蓮
獅口銀芽 雁盪毛峰 峨眉毛峰 南山壽眉 龜山岩綠 無錫毫茶
天目青頂 山岩翠綠 蒙頂甘露 河西圓茶 普陀佛茶 松陽銀猴
雪峰毛尖 青城雪芽 寶頂綠茶 蘭溪毛峰 官莊毛尖 雲海白毫
金山翠芽 天池茗毫 通天岩茶 凌雲白茶 蒸青煎茶 盤安雲峰
東白春芽 太白頂芽 千島玉葉 清溪玉芽 仙居碧綠 湄江翠片
蒼山雪綠 象棋雲霧 遂昌銀猴 墨江雲針
新江羽絨茶 洞庭碧螺春 峨眉竹葉青 南安石亭綠 桂平西山茶
南京雨花茶 江山綠牡丹 雲峰與蟠毫 南山白毛芽 五蓋山米茶
車雲山毛尖 瑞州黃檗茶 龍岩斜背茶 桂東玲瓏茶 貴定雲霧茶
綠春瑪玉茶 七境堂綠茶 南嶽雲霧茶 大關翠華茶 餘姚瀑布茶
水仙茸勾茶 花果山雲霧茶
2.烏龍茶類
鐵觀音 白毛猴 黃金桂 大紅袍 鐵羅漢 白冠雞 水金龜
武夷岩茶 武夷肉桂 閩北水仙 永春佛手 安溪色種 鳳凰水仙
台灣烏龍 台灣包種
八角亭龍須茶
3.紅茶類
祁門功夫 湖紅功夫 滇紅功夫 功夫紅茶 寧紅功夫 宜紅功夫
越紅功夫 川紅功夫 政和功夫 閩紅功夫 坦洋功夫 白琳功夫
4.白茶類
貢眉 白牡丹 銀針白毫
5.黃茶
君山銀針 蒙頂黃芽 北港毛尖 鹿苑毛尖 霍山黃芽 溫州黃湯
海馬宮茶 溈江白毛尖 皖西黃大茶 廣東大葉青
6.黑茶類
老青茶 普洱茶 湖南黑茶 四川邊茶 六堡散茶
二、再加工茶
1.緊壓茶類
沱茶 康磚 金尖 圓茶 餅茶
六堡茶 米磚茶 黑磚茶 花磚茶 茯磚茶 湘尖茶 青磚茶 方包茶
竹筒香茶 普洱方茶
2.花茶類
桂花茶
茉莉花茶 珠蘭花茶 金銀花茶 白蘭花茶 玫瑰花茶 玳玳花茶
三、有茶名實際並非茶之「茶」
蟲茶
杜仲茶 人參茶 菊花茶 桑芽茶 桂花茶 薄玉茶 柿葉茶 青豆茶
玄米茶 鍋巴茶 老鷹茶 老薑茶 紅棗茶 竹葉茶 丹參茶 鉤藤茶
絞股藍茶 松針米茶 羅布麻茶 玉米須茶 車前草茶 胖大海茶
番瀉葉茶 金銀花茶 刺五茄茶
⑶ 茶葉的品種有哪些
茶葉的品種有綠茶、紅茶、黑茶、烏龍茶、黃茶。
1、綠茶
這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乾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清綠茶。
5、黃茶
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茶葉選購注意事項:
1、嫩度
在鑒定茶葉品質優劣時,人們常說,干看外形,濕看葉底,這指的就是茶葉的嫩度。嫩度是決定茶葉品質優劣的一個基本因素。通常嫩度較好的茶葉,與該茶類對外表形狀的要求相符合。另另外,我們也能通過看茶葉有沒有鋒苗來鑒定其嫩度。
2、條索
條索指的是各種茶所具有的特定的外表形狀規格,比如炒青茶為條形、龍井茶為扁形、珠茶為圓形、紅碎茶為顆粒形等。
通常情況下,在鑒別茶葉的品質時,長條形茶要看其是松是緊、是圓是扁、是彎是直、是壯是瘦、是輕是重;扁扁形茶要看其平整光滑的程度;圓形茶要看其顆粒是松是緊、是空是實、是輕是重,以及是否勻正。
3、整碎
整碎指的是茶葉外表形狀的殘缺破碎程度,整齊勻稱的茶葉品質好,殘缺破碎的品質差。茶葉整碎較為標準的評定方法是:把茶葉置於盤內(通常為木質盤),令茶葉在旋轉力的作用之下,按照形狀的大小、質量的輕重,茶葉的粗細及整碎程度形成一定的層次。
⑷ 像手抓餅裡面有菜它是什麼河南小吃(它不是手抓餅但它是餅)
北京 北京小吃—沙糖條 栗子涼糕 炒肝兒 杏仁豆腐 核桃酪 白薯鈴 填鴨 示燈粑粑 炒疙瘩 龍門米餅 茯苓夾餅 清湯丸子 核桃蛋糕 餛飩候 酥炸高渣 透心涼冰碗 雜豆面 馬蹄燒餅 北京烤鴨 榆錢糕 芥末墩 鮮肉蝦泥餛飩 芸豆卷 軟糯竹香鮮粽子 艾窩窩 驢打滾 豌豆黃 燕京醬蘿卜 炸菊花蝦包 炸回頭 上海 上海小吃—海棠糕 毛豆子炒醬瓜 響油鱔糊 城隍廟五香豆 桂花栗子酥 鍋貼 干貝湯包 粢飯 鳳尾魚 菜肉大餛飩 豬肉燒賣 桂花甜菜條 蘇州小吃-(魚巴)肺湯 江蘇小吃—南京板鴨 上海小吃—生煎饅頭 桂花糖粥 砂炒凍豆 桂花赤豆湯 糖醋帶魚 上海鹹水鴨 浦東雞 江蘇 江蘇小吃—香蕉酥 千層油糕 糖芋頭 桂花糖芋艿 楊梅干 銀絲面 水晶餚肉 鎮江糖醋蒜 蒸炒麵 冰糖排馬面 金錢桔蜜餞 皮肚面 南京琵琶鴨 肉骨頭 桂花糯米藕 桔紅糕 碧螺蝦仁 三丁包 鹵汁豆腐乾 桂花糯米藕 安徽 安徽小吃—綠豆兜 蟹黃湯包 一品玉帶糕 大救駕 薑母鴨 臘八豆腐 壽桃豆腐原料: 八公山雪月銀球 梅干月餅 魚咬羊 魔芋豆腐 魚簽 桐城菜心粑 徽州狀元飯 甜酒釀 蝦子面 火焙豆腐 沛縣狗肉 沛縣狗肉 歙縣豆腐腦 伏嶺玫瑰酥 油煎毛豆腐 三河米餃 臭豆腐 曹操雞 浙江 浙江小吃—東坡肉 一品南乳肉 溫州小吃—敲蝦面 浙江小吃-桂花炒米糕 西施豆腐 三北藕絲糖 雞肉線粉 片兒川面 雪菜蝦仁鍋面 溫州魚生 杭州小吃—八寶鴨 浙江小吃-幸福雙 豬油湯團 杭州小吃--珍珠圓子 西湖醋魚 蔥包檜兒 浙江小吃—西施豆腐 杭州小吃—核桃凍 蝦爆鱔面 宋嫂魚羹 小雞酥 山東山東小吃—高樁饃饃 荷葉粥 竹影海參 紅燒乳鴿 煙台名吃-炸蠣黃 山東小吃—鮁魚餃子 蠍滾綉球 糯米燒麥 大蝦酥 凍菜涼粉 海鮮小豆腐 煙台風味--盤絲餅 滕州特色-小吃白粥 山東小吃—紅燒兔頭 油炸螺絲糕 燴羊雜碎 江西 江西小吃—鹼水粑 廬山石魚 九江桂花茶餅 三杯腳魚 伊府麵 九江茶餅 贛南小炒魚 弋陽醋雞 雞汁仙魚卷 福建 沙縣小吃—飄香拌面 福建小吃—梔子豆乾 麥打滾 沙縣小吃—蛋餃 福建小吃--沙茶烤肉串 寧化小吃—老鼠干 福建小吃-福建炒蝦面 雞茸魚唇 福清番薯丸 漳州小吃-手抓面 廈門小吃-土筍凍 福建小吃-南煎豬肝 沙縣小吃—米凍和米凍糕 沙縣扁肉 青海青海小吃—安多面片 蜂爾裡脊 尕面片 甜醅 發菜蒸蛋 臘八麥仁 酥油糌粑 果洛糌粑 玉樹羊腸面 青海抓肉 夾沙牛肉 羊肉炒麵片 麻麥 五香牛肉乾 狗澆尿 拉條 焜鍋饃饃 寧夏 寧夏小吃—雪花羊肉 回族蒸艾葉 炒糊餑 白水羊肉 手抓羊肉 燕面揉揉 吳忠白水雞 食餅筒 回民筵席十大碗 回族碾饌兒 粉湯彩餃 燴小吃 豆茬糕 回族麥芽糖 回族小吃--牛肉燒賣 爆炒羊羔肉 燴羊雜碎 粉湯水餃 陝西 陝西小吃—馬虎面 刀削油潑面 泡油糕 羊肉泡饃 石子餅 金線油塔 蒲城椽頭饃 老童家臘羊肉 回民麻醬釀皮 葫蘆頭 長安板栗 羊腥湯 粉蒸羊肉 鍋盔 商州糍粑 缸腌臘豬肉 臊子面 肉夾饃 樊記臘汁肉 漿水面 咸饊子 西安小吃—黃桂柿子餅 西安小吃—蜂蜜涼粽子 麵筋皮子 陝西小吃—梆梆肉 紅燜羊頭 甘肅甘肅小吃—高三醬肉 醪糟雞蛋 八寶百合 搓魚面 八寶密食 灰豆子 秦安火燒 羊肉墊卷子 白蘭瓜 苞米和涼皮 靜寧燒雞 狼牙蜜 油浸腌肉 大鹵面 釀皮子 牛肉板面 熱冬果 天水麻食 新疆 新疆小吃—米腸子、面肺子 哈密瓜脯 艾西姆桑扎 拉條子 孜然烤羊腿 新疆薄皮包子 番茄醬拌面 馬肉 赤豆松糕 納仁 饢悶肉 抓飯燒麥 香酥羊腿 熏馬腸 葡萄雪雞 串烤肉 烤全羊 油塔子 河南河南小吃—花生糕 蜜汁江米藕 老漿面條 元妙觀扒素雞 少林八寶酥 杠子饃 脂油餅 信陽板鴨 秦氏熏肉 桶子雞 試量狗肉 江米切糕 魚焙面 野山椒毛豆 蔡記蒸餃安陽小吃--煎血灌腸 鄭州小吃-土豆粉 河南小吃—開封炒涼粉 紅燜羊肉 鄭州小吃—米皮 道口燒雞 開封小吃—杏仁茶 河南小吃—息縣油酥 周家麻花 湖南湖南小吃—火宮殿臭豆腐 臘味合蒸 湘西菜豆腐 頂心糕 金柑桔餅 鳳凰社飯 八寶海參 臘魚 豆豉剁辣椒 鴨霸王 麻辣肉 鴨霸王 瀏陽茴餅 煎豆腐角 湘蓮 小花片 腌蘿卜干 泥風雞 豆豉剁辣椒 長沙小吃-糯米粽子 鴨四吃 麻辣子雞 姊妹團子 湖南小吃—口味蝦 五味醋蘿卜 瀟湘五元龜 寶慶豬血丸子 三合湯 糯米藕餃 湖北湖北小吃—老通城豆皮 沔陽蒸珍珠圓 沙湖鹽蛋 楚寶桂花赤豆湯 砂缽黃陂三合 豬油餑餑 黃石港餅 蔡林記熱乾麵 赤壁東坡餅 小桃園煨湯 臘八豆腐 麻城油麵 雲夢炒魚面 鴨脖子 麒麟鱖魚 黃州燒梅 炸廣椒 宜賓燃面 炕洋芋 五香豆沫 小米年肉 武漢小吃—玉米蒸餃 遼寧遼寧小吃—營口蝦籽 沈陽回頭 白肉血腸 紙皮核桃 江米夾沙糕 楓葉肉乾 蟹都」話蟹 鞍山甩袖湯 剝面 水豆腐 錦州什錦小菜 撫順小香腸 五彩雪花扇貝 遼陽塔糖 貽貝 燜子 鞍山肉棗 百樂熏雞 大連小吃—海涼粉 遼寧小吃—干醬肉 香水梨乾 小白皮酥 大連小吃--咸魚餅子 遼寧小吃-蔥花缸爐 吉林小吃-清蒸白魚 撫順小吃—小香腸 遼寧小吃—溝幫子熏雞 老邊餃子 馬家燒賣 吉林吉林小吃—什錦田雞油 回寶珍餃子 雪衣豆沙 芥末墩兒 地三鮮 延邊魚香泡菜 會友發包子 狗肉湯 狗肉火鍋 烤制美味泡芙 黏豆包 筱筱火燒 新興園蒸餃 薏美酥 長春蹄花絲 東北小吃—延邊蘋果梨 延邊冷麵 長春小吃—紅燒丸子 吉林小吃-漬菜白肉火鍋 老山記海城餡餅 打糕 楊家吊滬餅 清蒸白魚 黑龍江黑龍江小吃—大豐收 冰點心 同江赫哲族生魚片 糖窩絲 老鼎豐川酥月餅 黃米切糕 哈爾濱小吃—松仁小肚 黑龍江小吃-羊干腸 列巴 金龍麻花 哈爾濱小吃—風干口條 熏肘花 熏雞 黑龍江小吃—黃米切糕 老都一處水餃 殺豬菜 猴頭蘑 油脂腸 雞西辣菜 哈爾濱小吃—五香牛肉乾 紅腸 玫瑰酥餅 酥月餅 黑龍江小吃—克東腐乳 粘豆包 雞西冷麵 對青烤鵝 重慶重慶小吃—剁椒三明柿 壽果蛋羹 泡椒墨魚仔 滿天香貫香 糯米藕 格格炸醬面 香山蜜餅 桃米炒蛋 鹵鴨脖 菊花酥 墊江醬瓜 火邊子牛肉 香山蜜餅 開水米花糖 郵亭鯽魚 醬核桃 過橋抄手 諸葛烤魚 雞汁鍋貼 牛皮糖 涼糍耙 四川 四川小吃-龍抄手 毛血旺 賴湯圓 缽缽雞 竹籠蒸牛肉 川香茄子 雙味珍珠元子 川辣蟹 紅油牛薄片 芒果牛奶汁 酸辣豆花 蹺腳牛肉湯 泡粑 鍾水餃 成都小吃—雞蛋熨斗糕 火腿雞絲卷 四川小吃—涼面 成都小吃—窩絲糖 樟茶鴨子 四川小吃—醪糟 烘糕 成都小吃—波絲油糕 四川小吃—燈草糕 油酥蛋卷 雲南雲南小吃—普米飯腸 開遠甜蕌頭 酸蒸千張肉 油炸牛皮 小鍋鹵餌塊 翡翠生拌菜苗 雲腿豆燜飯 寬汁過油肉 撒丕 冰糖金耳鴿蛋 虎掌金絲面 罐罐米線 麗江豬膘肉 雞樅 玫瑰米涼蝦 曲靖韭菜花 冬瓜蜜餞 香茅草烤魚 過橋米線 鹵牛肉 蕎麵包子 涼豌豆粉 奶油回餅貴州 貴州小吃—柿子包 鍋烙豆腐珧柱 烤雞皮 戀愛豆腐 絲娃娃 油煎朝天辣 水城羊肉粉 酸湯魚 米豆腐 桂花桐葉果 蘋果酥 苗族酸湯菜 松桃鹵鴨 雞汁鞭打綉球 豆腐腦 康家脆哨面 太師面 雞絨銀杏 荷葉糍粑 太師面 腸旺面 西藏西藏小吃—藏北三珍 強果 人參果奶渣糕 藏族吹肺、吹肝 藏族血腸 西藏安多面片 麥片粥 炒肺片 生牛肉醬 血腸 氽灌腸 氂牛肉蓋被 肉乾 腐奶渣粥 吧啦餅 糌粑 酥油茶 海南海南小吃—椰子船 黎家竹筒飯 陵水酸粉 三味燈籠蝦 蝦餃 魚絲面 香酥八寶鴨 臨高乳豬 海南火把羊 火把羊 金錢鱔串 綵帶奇香骨 干燒琵琶蟹 煎棕 香芋椰汁雞 椰絲包 煎堆 紅咖喱金瓜加積鴨 抱羅粉 廣東廣東小吃—冒節子肥腸粉 芋味三絕 石馬番豆 醞豬蹄 果蒸棕 臘牛肉 潮州老婆餅 糯米籺 百花鳳翼 廣州臘牛肉 潮州魚蛋粉 潮州腐乳餅 馥園墜火粥 牛脷酥 潮汕小吃--粿汁 廣州小吃—蒸腸粉 雞仔餅 州小吃—返沙芋頭 廣東小吃-沙河粉內蒙古 內蒙古小吃—刀切酥 炒米 奶皮子 卓資山熏雞 魚匹子 王小二大餅 燴明珠 呼市焙子 烤羊方 蒙古包子 羊肉鬆 烤羊尾 手把肉 草原酸奶 奶豆腐 莜麵 烤羊腿 山西山西小吃—汾酒牛肉 李圪抓 昔陽「頭腦」 雞茸蝦米丸子 刀拔面 寬汁過油肉 武鄉炒指 太古餅 層層脆 碗團 莜麵菜囤囤 聞喜煮餅 太谷熏鴿 銀耳棗肉湯 驢油小火燒 寧武油炸糕 兩張皮 三鮮水餃 莜麵栲栳栳 燒大蔥 油鋤片 揪片 平遙小吃—牛肉 莜麵栲栳栳 太原泡菜 河北 河北小吃—金毛獅子魚 高碑店豆腐絲 冀州燜餅 鮮花玫瑰餅 藁城宮面 滄州冬菜 壇燜肉 槐茂醬菜 紅棗千層糕 二仙居碗坨 唐山蝦醬 柴溝堡熏肉 山葯魚 石家莊小吃—江毛水餃 保定小吃--驢肉火燒 滄州小吃--任丘茄子餅 天津小吃—煎餅果子 南沙餅 香河肉餅 河北小吃—烙糕 李連貴熏肉大餅 棋子燒餅 天津天津小吃—石頭門坎素包 果仁張 真如白切羊肉 釀餡紫蟹夾 耳朵眼炸糕 桂發祥麻花 蜜麻花 烹煎大蝦 熟栗糕 燒肉 京東餡餅 貼餑餑熬小魚 煎餅果子 五香豬肉乾 鍋巴菜 炒清蝦仁 金絲蜜棗 炸醬面 狗不理包子 綠豆小煎餅 芝蘭齋糕乾 澳門澳門小吃—豬扒包 鮮果撈 葡國雞 木糠布甸 色拉香蛋卷 澳門木糠布丁 福貴米糕 麥飯 野菜沙拉烏龍面 香港香港小吃—絲襪奶茶 九計牛腩 菠蘿包 蟲草鴿 草餅 萬巒豬腳 香鹵大判揚 鮮蝦燒賣 豆豉青蚵 貢丸湯 油渣面 港式糯米飯 台灣 台灣小吃— 豆芽面 鴨母寮蝦卷 台式沙琪瑪 蒜味鹽酥雞 棺材板 大面炒 甜芋泥加油蔥酥 台灣手抓餅 台式控肉鹵蛋飯 椒麻蠶豆 蝦仁肉丸
⑸ 秀山縣有什麼特產
1、秀油,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秀油是一種以木本油料——「油桐」為主要原料,通過傳統工藝配方、精加上熬煉製成的優質防腐塗料。其色如茶,透明、汁濃,廣泛適用於船舶、農具、傢具和海中建築物的塗刷裝飾。具有附著力強、油膜峰韌、乾燥迅速、防潮、防腐、防銹、耐酸、耐鹼,防船底丁螺粘附、青笞滋生,減少摩擦力等特點。
2、秀山大頭菜
秀山大頭菜又稱蕪菁、或"蔓菁",是芥菜的一個變種,為根用芥菜,相傳大頭菜腌制由諸葛亮發明,後由馬幫傳入秀山。秀山的氣候條件適合種植大頭菜,最初就是千家萬戶自己播種,而後由"三腌五鹵六曬"工藝自行腌制。
3、秀山土雞
秀山土雞母雞羽毛麻黃,以淺黃色羽毛為主,羽毛緻密緊貼,羽色光亮;公雞羽毛為紅色或棕色,單冠直立,公雞雞冠鮮紅。母雞產蛋期冠色加深,體軀呈梭形較窄長,頭小清秀,頸長,皮薄呈白色部分呈灰色,腳細長,脛呈白色或灰色,腳趾細長,爪鋒利。
4、秀山豆腐乳
秀山豆腐乳以優質大豆及其他輔助材料為原料,製作工藝獨特,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和染色劑,是一種百分百的綠色食品。大豆中的蛋白質在風乾和發酵過程中分解揮發,使得這種豆腐乳具有獨特的口感。
5、秀山米豆腐
秀山著名的小吃,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後加水磨成米漿,然後大火熬制,做成「豆腐」。吃時切片放入盤內,再將切好的大頭菜、鹽菜、酥黃豆、酥花生、蔥花放於米豆腐上,用小碗放入紅油、麻油、花椒油、醬油、醋、薑汁、蒜水等調料對成汁,澆淋於米豆腐上即可。
⑹ 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二月二龍抬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⑺ 我國珍貴動植物資料
中國珍稀動植物分布、數量、保護 1.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有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例如:我國僅高等植物就有3萬多種,木本植物有7000多種。陸棲脊椎動物1800多種,其中爬行類300多種,鳥類1100多種,獸類400多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種類的10%。淡水魚已見記載的近600種,海產魚1500多種,也佔世界魚類種數的10%左右。此外,還有許多世界特有的珍稀動植物,如動物中的大熊貓、金絲猴、揚子鱷、白鰭豚,植物中的銀杏、水杉、珙桐等等。 由於我們過去對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缺乏認識,使我國在這方面的寶貴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由於濫捕亂殺而基本絕滅的鳥獸就有野馬、高鼻羚羊、白臀葉猴、白鶴、黃腹角雉等近10種;長臂猿、坡鹿、虎、白鰭豚、儒艮、揚子鱷、象等20種野生動物也正處在絕滅的邊緣。許多貴重葯材的葯源,也由於無計劃的採集而枯竭了。 野生生物的滅絕也是普遍的國際問題。據近兩千年來記錄的統計,有110多種獸類和130多種鳥類,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當前,全世界有2500種植物和1000多種脊椎動物,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2.我國部分珍稀動物簡介 (1)大熊貓:亦稱貓熊。哺乳動物。體肥胖,形似熊,長約1.5米,肩高約66厘米。眼周、耳、前後肢和肩部黑色,其餘均為白色。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喜食竹子,有時也吃小動物。善於爬樹,性孤獨,不群棲。僅產於我國四川、陝西、甘肅的少數地方,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2)朱䴉:鳥類。雄鳥體長近80厘米,雌鳥稍小。羽毛多是白色,有的部位粉紅色,頸部有若干延長而下垂的柳葉形羽毛,額、眼周、頭頂、嘴基部、跗跖及裸露的下脛為紅色。生活於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棲於高大喬木上,以蟹、蛙、小魚、田螺、甲蟲等為食。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3)金絲猴:亦稱仰鼻猴。哺乳動物。體長約70厘米,尾長與體長相等或更長些。背部有發亮的長毛,臉兩側、胸及後腿毛赤色。生活於2500米~3000米高山密林中,群棲,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分布於四川、甘肅和陝西南部。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4)白頭葉猴:哺乳動物。體長約50厘米,頭小,尾較體長,四肢細長。頭白,有毛冠,體背的毛較腹面長而密。生活於熱帶、亞熱帶闊葉林中,群棲樹上,很少下地,以野果、葉、花等為食。產於我國雲南、廣西南部及越南北部。我國一類保護動物。(此外還有黑葉猴,也是一類保護動物。) (5)羚牛:亦稱扭角羚。哺乳動物。長1.7米~2.2米,肩高1米~1.3米,重可達350公斤。尾較短,雌雄均有短角。全身棕黃色或深棕色,眼周黑色。一般棲於3000米~4000米高地,夜出覓食,吃青草、樹枝、竹筍等。分布於我國四川、雲南、陝西、甘肅等地。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6)白鰭豚:又稱白暨豚。哺乳動物。體長1.5米~2.5米,頭圓,嘴長,約30厘米。體背面淡藍灰色,腹面白色,鰭白色。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游、洞庭湖、錢塘江中。我國特產動物,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7)黑頸鶴:鳥類。大型涉禽,體長約1.4米。頭、頸及飛羽均黑色,尾羽亦黑色,體羽灰白色,外觀黑白分明,易於識別。主要棲息在生長較高水草的沼澤地,以魚、蛙、螺、蝦等為食,在青海、四川西部3500米~5000米的高山沼澤繁殖,遷徒四川、貴州、雲南等地越冬。鶴類中唯一的高山種,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8)揚子鱷:爬行動物。長2米余,背面角質鱗有六橫列。背部暗褐色,有黃斑和黃條;腹麵灰色,有黃色小斑和橫條;尾部有灰黑相間的環紋。前肢五指,無蹼;後肢四指,有蹼。穴居池塘、沼澤底部,以魚、蛙、小鳥及鼠類為食,冬季蟄居穴中。分布於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我國特有,一類保護動物。 3.我國部分珍稀植物 (1)銀杉:常綠喬木,高達20米。枝平列,小枝有毛。葉兩型,長枝上的葉放射狀散生,長4厘米~5厘米;短枝上的葉輪生,長2.5厘米,線形,下面有白色氣孔帶。球果。產於廣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1956年發現,我國特有的珍貴樹種。 (2)水杉:落葉大喬木,高達35米,胸徑達2.5米。側生小枝對生,羽狀。葉條形,扁平,長13毫米~20毫米,交互對生成兩列,羽狀。球果下垂,近四棱球形或短圓筒形,長約18毫米~25毫米。產於四川、湖北、湖南等地。1941年發現,我國特有的珍貴樹種。 (3)珙桐:又稱水梨子。落葉喬木,高15米~20米。葉闊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球形頭狀花序,花序基部有兩片乳白色大型苞片,苞片矩圓形或卵形,長約7厘米,寬約3厘米~5厘米。我國特有,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開花時,白色苞片布滿樹梢,有如群鴿棲息,所以又有「中國鴿子樹」之稱。世界著名的觀賞植物。 (4)人參: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厘米~60厘米。紡錘形或圓柱形的肉質根,莖很短,掌狀復葉,三至六枚輪生。花小,淡黃綠色,傘狀花序。果扁球形,紅色。產於我國東北、朝鮮等地,有極好的葯用價值,為「關東三寶」之一 為了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特別是保護珍貴稀有的動植物資源,保護代表不同自然地帶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國家劃出一定的區域加以保護,這樣的地區就叫做自然保護區。我國已劃建了400多處自然保護區,其中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就有10多個。1983年5月以後,鄧崍山、岷山、秦嶺等地熊貓分布區相繼發生竹子開花枯死,嚴重威脅大熊貓的生存。國務院為搶救大熊貓,撥出了一筆專款,責成有關省認真做好保護工作。林業部和四川、陝西、甘肅等省先後成立了搶救大熊貓領導小組,組織了52個巡護觀察組。國家還建立了一些大熊貓飼養場,用以收容、飼養受災的大熊貓。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保護了珍貴的動植物資源,使它們得到發展,同時還可以利用自然保護區對珍稀動植物的生態和生物學特性進行研究,為引種馴化提供科學依據,為大量繁殖、培育新品種提供種源。 由於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因此對人們研究自然資源、自然歷史、自然條件、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保護監測活動等都有很大的價值,是人們進一步探索、深刻認識自然規律的重要基地。 從1995年開始,分別開展了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濕地資源的調查;有計劃地對大熊貓、金絲猴、朱huan、揚子鱷、華南虎、野馬、雪豹、野驢、白唇鹿、麋鹿、海南坡鹿、丹項鶴、黑頸鶴、黃腹角雉、高鼻羚羊等60多種瀕危珍稀野生動物和銀杉、紅豆杉、攀枝花、蘇鐵、金花茶、珙桐等多種珍稀植物進行分布、數量、生態和繁殖培植利用研究;開展了候鳥遷徙規律研究;開展了中國主要森林氣候帶生態多樣性調查及生態系統演變趨勢研究和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的恢復研究,已建立森林生態系統長期定位研究站11個。推廣了大熊貓人工繁殖技術、丹頂鶴人工孵化技術、揚子鱷人工繁殖技術、鳥類環志技術以及森林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制訂和推廣應用了《自然保護區工程總體設計標准》、《林木種質資源保存標准》和《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檔案管理模式》。國家林業局還多次舉辦自然保護區管理、水禽濕地保護管理、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自然保護區特種旅遊、自然保護區信息系統管理等培訓班和學習班,以提高在職人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管理水平。還初步建立起自然保護區信息系統。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自然保護區建設對於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和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均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始於50年代,經過近50年的努力,到2003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已經發展到1999個,面積14398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14.37%,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形成了一個類型齊全、分布基本合理的自然保護區網路。 在已建立的1999個自然保護區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6個、面積8871.29萬公頃,省級655個、面積3997.72萬公頃,市級339個,面積426.91萬公頃,縣級779個、面積1102.1萬公頃。並有長白山、鼎湖山、卧龍、武夷山、梵凈山、錫林郭勒、博格達峰、神農架、鹽城、西雙版納、天目山、茂蘭、九寨溝、豐林等14個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扎龍、向海、鄱陽源、東洞庭湖、東寨港、青海湖等6個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這些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使我國70%的陸地生態系統種類、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別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絕大多數都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較好的保護。同時,這些自然保護區還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穩定地區小氣候等重要作用。 1.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吉林省安圖、撫松、長白三縣交界的白頭山地區。1980年初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達20多萬公頃,是我國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自下而上有4個垂直結構明顯的自然景觀帶。依次是針闊混交林帶、暗針葉林帶、岳樺林帶和高山冰原帶。長白山的植物多達1400多種,有「溫帶生物資源基因庫」之稱,野生動物有400多種。主要珍稀動植物有東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錢豹、紅松、長白落葉松等。 2.卧龍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西部汶川縣境內。1980年初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20萬公頃,主要保護西南高山林區自然生態系統和大熊貓等珍稀動物。這里是亞熱帶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由於高山阻擋了太平洋東來的氣流及西風環流,形成終年溫涼濕潤的亞熱帶山地氣候。從山麓到山頂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分布帶譜。主要珍稀動植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小熊貓、白唇鹿、四川紅杉、岷江柏、獨葉草、追齡草、香樟等。 3.鼎湖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廣東省肇慶市。1956年被列為我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8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是全球17個熱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中最北的一個。 該保護區面積為1140公頃,主要保護亞熱帶常綠季雨林。鼎湖山地處北回歸線南側,熱帶邊緣。北回歸線附近由於受東北信風帶控制,往往形成廣闊的熱帶沙漠,而鼎湖山在海洋季風影響下,孕育了茂密的季雨林,因而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色寶庫」。植物有2400多種,動物有250多種。珍稀動植物有木荷、烏欖、格木、子京、蘇鐵、桫鑼、蘇門羚、白鷳等。 4.梵凈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貴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1986年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是當今少有的亞熱帶完整生態系統,面積為4.1萬公頃,主要保護黔金絲猴和珙桐等珍稀動植物。黔金絲猴與大熊描一樣都是第四紀的伴生動物,是名符其實的「活化石」,目前僅在梵凈山林區有100到500隻,對研究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有很高價值。天然珙桐僅存於我國,在梵凈山的面積最大,因開花時猶如白鴿展翅而被稱為「中國的鴿子樹」。19世紀晚期,它漂洋過海流傳國外,如今成為世界著名的觀賞樹。 5.武夷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福建省建陽、崇安、光澤縣境內。198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5.7萬公頃,主要保護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珍貴動植物。高等植物有1800多種,鳥類有400多種,蛇類有56種,昆蟲20000多種,被稱為「物種基因庫」、「鳥類天堂」、「蛇類王國」、「昆蟲世界」。主要珍稀動植物有:銀杏、石松、草鶚、厚唇魚、角蛙、麗棘蜥、大平頭胸龜等。 6.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林浩特市。1987年被納人世界自然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是典型的溫帶草原生態系統,草類資源豐富,牧草優良,是我國和世界的第一個草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代表性植物有:沙地雲杉、葯用植物大針茅、狐芽、冰草、艾蒿、黃芪、甘草等。 7.神農架自然保護區 位於湖北省房縣、興山、巴東三縣境內。1989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7.4萬公頃,主要保護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物。神農架以峰、埡、雲、洞、樹,號稱「神農五奇」,其中的樹就是指當地有2200多種高等植物,有的是瀕於滅絕的古老物種,如珙桐、鐵堅杉、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等。動物有570多種,有的動物有奇特的白化現象,如白熊、白蛇、白獐、白金絲猴、白鏖等20多種,目前這些動物的白化原因還是未解之迷。 8.博格達峰自然保護區 位於新疆中部,天山東段。199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由天池自然保護區和中國科學院阜康荒漠生態站兩部分組成,主要保護瀕危動物(如天鵝、雪雞、雪豹)、荒漠、森林、草原、天池風景區及荒漠綠洲。 9.鹽城自然保護區 位於江蘇省鹽城市。199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主要保護以丹頂鶴為主的珍禽。這里由鹽蒿灘、草灘、蘆葦沼澤7萬公頃,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全球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珍稀動物除丹頂鶴外,還有白鸛、白鶴、白肩雕、白頭鶴、白枕鶴、黑鶴、灰鶴、天鵝等。 10.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9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20萬公頃,是我國熱帶生態系統和多種動植物的綜合自然保護區。西雙版納的植物在熱帶季風氣候影響下,孕育成為有別於赤道熱帶雨林的季風雨林。這里的高等植物有4000多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植物幾乎有一半分布在這里,如1975年發現的高達70多米的望天樹,曾轟動植物學界。動物以鳥類最豐富,有400多種,佔全國鳥類總數的1/3。獸類62種,如亞洲象、印度虎、雲豹、小靈貓、懶猴都是稀有動物,特別是白頰長臂猿,是靈長類比較進化的物種之一,且數量稀少,是國家重點保護對象。 11.天目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臨安縣西北的天目山。1996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區面積達1000公頃,主要保護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內的植物以「高、大、古、稀」而聞名,如樹齡在1500年以上的銀杏,樹高50多米;胸徑1米多的金錢松及稀有的鐵樹、馬掛木等,都有「大樹王國」之稱。珍惜動物有雲豹、穿山甲、虎紋蛙、樹蛙、蠑螈等。 12.茂蘭自然保護區 位於貴州省南部荔波縣境內,1996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是我國亞熱帶乃至世界上同緯度地區殘存下來的、絕無僅有的一片十分集中且原生性強又比較穩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 13.九寨溝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南坪縣。1997年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6萬公頃,是我國第一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九寨溝是一條縱深60多千米的山谷,相傳以前有九個藏族聚集的村寨,故名九寨溝。這里最獨特的是湖光山色,108個湖泊被當地人稱為108海,連接湖泊的是幾十個瀑布,碧湖、紅柳、飛瀑、翠柏,色彩和諧,動靜相宜,渾然天成。 14.豐林自然保護區 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199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1.84萬公頃,主要保護原始紅松林。這里地處大興安嶺東部,離海洋較近,易獲得來自海洋的潮濕空氣,故氣候溫濕。植物有2000多種,其中一半為東亞特有種,如紅松、沙冷杉、臭冷杉、紅皮雲杉等。利用價值最大的是紅松,而其自然生長需100~200年時間才能達到20米到30米高,因而成為豐林的主要保護對象。 15.南麂列島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平陽縣東南海面。199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南麂列島距鰲江鎮30海里,距溫州市50海里,距台灣基隆140海里,陸域面積11.13平方公里,其中本島7.64平方公里,由大小52個島嶼組成。列島風光秀麗,有各類景觀180多處,寬廣的大沙嶴沙灘,三盤尾的天然草坪,巧奪天工的天然壁畫,風浪雕蝕的奇特礁石,令人神馳的鳥島、蛇島、蜈蚣島、水仙花島各具特色;鄭成功操練水師遺址、摩崖石刻、宋美齡「棲鳳居」等處的人文景觀更豐富了南麂島的歷史內涵。 16.山口自然保護區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山口鎮。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境內,面積8000公頃,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 本區地處沙田半島的沿海灘塗地帶,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保護區海岸線總和長50公里,區內分布著發育良好、結構典型、連片較大、保存較完整的天然紅樹林,有紅海欖、木欖、秋茄、桐花樹等12種紅樹林等12種紅樹林植物,其中連片的紅海欖純林和高大通直的木欖在我國已為罕見。該區具典型的大陸紅樹林海岸生態系統特徵,紅樹林中還棲息著多種海洋生物和鳥類,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17.白水江自然保護區 位於甘肅省武都縣和文縣境內。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的最南端,地處岷山東端北坡,整個保護區地域呈帶狀,東西長110公里,南北寬20公里。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建立的,主要保護對象是大熊貓等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及其森林生態系統。總面積為213750公頃,其中核心區97329公頃,實驗區116420公頃, 保護區內森林茂密,物種豐富,是大熊貓分布的最北緣,被譽為岷山東端的物種寶庫。 18.黃龍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松潘縣境內。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黃龍自然保護區與九寨溝毗鄰,是一座絢麗多姿的彩池畫廊。境內花木競秀,藤蘿漫生,碧水清泉,疊瀑滾瀉。海拔2123-3576米處的黃色長坡上,排列著4300餘個迂迴曲折,層層嵌砌,珍珠璞玉般的彩池,形如蹄掌,如彎月,如菱角寶蓮,池水深淺各異,深者丈余,淺者數寸,澄凈無埃。最具魅力的是池水的色彩,時而盪紅漾綠,潑墨濡黃,時而瀉翠流金,泛青描黛,時而似藍假白,濃淡相宜,雖然活水同源,卻是水色各異,變幻無窮。既是風景名勝區,又是以大熊貓等珍稀動物及自然景觀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19.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雲南保山市的隆陽區、騰沖縣、怒江州的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縣。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總面積405549公頃,為雲南省目前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位於北緯24°40′-28°30′之間,由北、中、南互不相連的三段組成,南北長約400多公里。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面積183789.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5.3%;緩沖區面積142611.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5.2%;實驗區面積79148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9.5%。生物走廊帶,怒江范圍內的兩段116480公頃,保山范圍內4916公頃。 20.寶天曼自然保護區 寶天曼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2001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0米,是我國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帶典型的森林生態區。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匯集和保存了大量比較完整的天然原始次生植物和生物群落。區內共有植物2900餘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有29種,省級重點保護26種。由於植物資源豐富,給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已發現的動物種類260餘種,金雕、金錢豹、大鯢、紅腹錦雞。香獐等30餘種動物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此處還有昆蟲3000餘種,僅蝶類就達170餘種,由野生果樹110餘種、野生花卉436種、野菜類植物173種、葯用植物1055種,是我省乃至我國動植物基因庫。寶天曼良好的生態環境區域,主峰地區基本保持著原始森林狀態。 21.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巴林右旗北部。200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保護區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鎮115公里,地跨索日嘎蘇木、崗根蘇木、朝陽鄉、罕山林場。東與巴林左期相連,西與林西縣交界,南依巴林右旗崗根蘇木,北與錫林郭勒盟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8度18分~118度55分北緯43度59分~44度27分,總面積為10.04萬公頃。保護區是中國大興安嶺南部山部景觀的縮影,還是東亞闊葉林向大興安嶺寒溫帶針葉林、草原向森林的雙重過度地帶,也是華北植物區系向興安植物區系的過渡帶,成為聯系各大植物區系的紐帶和橋梁,對研究各大植物區系相互影響、相互交流有重大意義。這里又是東北、華北、蒙新三區動物區系的交匯點。同時,這里又是生態交錯帶,可以通過該區生物多樣性變化來研究生物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反響,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保護區已成為中——加兩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發展項目示範區。 22.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呼倫貝爾草原西部。200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達賚湖也稱呼倫湖,是我國第五大湖泊,內蒙古第一大湖。總面積為3253平方公里,是一個以保護珍稀鳥類、濕地生態系統及其草原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境內水域遼闊,濕地連綿,食餌豐富,是眾多侯鳥棲息的佳境,也是大洋洲及東北亞候鳥遷徙的驛站,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448種,魚類30種,獸類35種,鳥類297種(包括丹頂鶴、白頭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8種,白琵鷺、大天鵝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8種)。 23.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 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的五大連池市。2003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五大連池是我國著名的火山游覽勝地。公元1719一1721年,火山爆發堵塞了當年的河道,形成了五個互相連通的熔岩堰塞湖。這里有景色奇特的火山風光、豐富完整的火山地貌和有療效顯著的礦泉「聖水」,是一個集游覽觀光、療養休息、科學考察多種功能的綜合性天然風景名勝區。每年6一9月為旅遊最佳季節。五大連地除五個堰塞湖外,還有許多古代和近代的火山。中、近期形成的火山共14座,其中老黑山和火燒山年齡最小,但體態龐大,景色尤佳,是五大連池中最佳景區。據介紹,五大連池火山噴發從史前203萬年到近代280年,跨越年度很大,獨特的火山地貌格局鑄就了其完整的火山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區內有植物143科、428屬、1044種,其中珍稀瀕危物種47種,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東北石竹、鈍葉瓦松岳樺等。此外,區內的野生動物也十分豐富,有61科、144種,如一級保護動物秋沙鴨、丹頂鶴等。如此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研究、探索火山自然生態系統物種演變提供了重要依據。 24.亞丁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2003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保護區地處著名的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中段,東南與涼山州木里縣接壤,西鄰鄉城縣並與雲南省中甸縣毗鄰,北連理塘縣,面積7323平方公里。其海拔為3750米,境內最高海拔達6032米;屬高原季風氣候,絕大多數時間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自然風光優美,尤以古冰體遺跡「稻城古冰帽」著稱於世。一條悠長奇絕的山路,穿越塵囂,向天空延伸;一隊隊無比虔誠的朝拜者,不辭辛勞,艱難跋涉,只為雙腳踏上這塊聖潔之地,奉獻身心地為之叩首。 稻城,古名「稻壩」。藏語意為山谷溝口開闊之地。《西康圖經》記載:「光緒三十三年,因在此地試行種稻,故改名稻成縣,預祝其成功之意。」 亞丁藏語意為「向陽之地」。 在稻城亞丁極目遠跳,天地浩瀚無垠,亂石鋪天蓋地,憾人心魄,1145個高山湖泊散落於嶙峋亂石間,碧藍如玉,景色極為壯觀,因而被譽為「最後的香巴拉」。海子山是一個天然的石雕公園,它以「稻城古冰帽」著稱於世,是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留給人類的古冰體遺跡。海拔3600~5020米,方圓3287平方公里。 站在海子山,極目遠眺,天地無止無境,景象壯觀,憾人心魄。 25.珠峰自然保護區 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西南隅。2004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保護區覆蓋了西藏定日、定結、聶拉木和吉隆4個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33819平方公里,居民8.2萬人。珠峰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尾葉猴、熊猴、喜馬拉雅塔爾羊、金錢豹、野驢、雪豹、紅胸角雉、黑頸鶴;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小熊貓、黑熊、藏雪雞、岩羊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長蕊木蘭、西藏延齡草、天麻、錫金海棠、參三七、長葉雲杉、長葉松等。其中特有種雪豹已被列為珠峰自然保護區標志性動物。 26.佛坪自然保護區 位於陝西南部漢中市佛坪縣境內。2004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佛坪保護區地處秦嶺中段南坡,主要保護對象為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區面積29240公頃,植被覆蓋率90%以上。保護區內動植物種類繁多,有太白紅杉、秦嶺冷杉、獨葉草等22種國家重點保護珍惜植物;有大熊貓、金絲猴、虎豹、金雕等珍惜國家保護動物。保護區內山清水秀、林海茫茫,奇峰怪石林立,流泉飛瀑隨處可見。佛坪保護區物種資源和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是秦嶺大熊貓分布的中心地區,核心區內平均2.5平方公里就有1隻大熊貓,野生大熊貓密度居全國之首,在保護區內還曾發現棕白色的大熊貓,被稱為「野生大熊貓最有希望生存繁衍下去的地方」。
⑻ 我國珍稀動植物有
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白頭葉猴,羚牛、水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