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陳與義
❶ 關於牡丹的古詩有哪些
1、《牡丹》
唐代:李商隱
錦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譯文:
織錦的簾帷剛剛捲起,是美艷的衛夫人;絲綉的褥被還堆擁著,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又像在彎腰而舞,鬱金裙子正爭相迴旋。
它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熏?
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了那支彩筆,想把清麗的詞句,題在花葉上寄給朝雲。
2、《牡丹》
唐代: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譯文:
有哪個人不喜歡牡丹花呢,盛開時獨佔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裡翩舞吧,千嬌萬態如同燦爛的朝霞飛騰。
3、《牡丹》
唐代:柳渾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
譯文:
近來對牡丹真是沒有什麼辦法,數萬錢才能買一株。
令天早晨才得以明明白白地看見,那牡丹也同蜀葵不差多少。
4、《紅牡丹》
唐代: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譯文:
紅牡丹的綠葉在悄悄地舒展,紅牡丹的花色有鮮有暗。
面臨凋零,牡丹愁腸欲斷,請問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5、《思黯南墅賞牡丹》
唐代:劉禹錫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譯文:
在人世間怎會遇見牡丹這樣漂亮的花,花開重瓣,層層疊疊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
有如此傾國傾城的好顏色,上天應該讓你晚點開放與諸花爭艷!
❷ 關於牡丹的十首詩
1、賞牡丹
唐代: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2、詠牡丹
宋代: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譯文: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洛陽,路是那麼的漫長。
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獨自一個,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風中,欣賞著盛開的牡丹。
3、惜牡丹花二首
唐代:白居易
翰林院北廳花下作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譯文:
惆悵地看著台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
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裡我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生了憐憫之心,拿著火把來看牡丹花。
4、惜牡丹花二首
唐代:白居易
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譯文:
暮春時節冷雨蕭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紛紛飄落,隨風飛散,再也沒有人來關心她寂寞凄涼的處境。
縱然是晴明天氣里,殘花落地猶覺得惆悵,何況在風雨之中,飄零在污泥爛土之中更覺得慘不忍睹。
5、牡丹
唐代:李商隱
錦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譯文:
織錦的簾帷剛剛捲起,是美艷的衛夫人;絲綉的褥被還堆擁著,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又像在彎腰而舞,鬱金裙子正爭相迴旋。
它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熏?
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了那支彩筆,想把清麗的詞句,題在花葉上寄給朝雲。
6、賣殘牡丹
唐代:魚玄機
臨風興嘆落花頻,芳意潛消又一春。
應為價高人不問,卻緣香甚蝶難親。
紅英只稱生宮里,翠葉那堪染路塵。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孫方恨買無因。
譯文:
頻頻嘆息花被狂風吹落太多,芳香漸消失又要過一個春天。
應是價格太高人們不敢詢問,又因香氣太濃蝴蝶難以親近。
只有皇宮才配生長這種鮮花,哪能忍受讓它沾染路上灰塵。
等到把花移植到皇宮上林苑,王孫貴族才為沒有買而遺恨。
7、紅牡丹
唐代: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譯文:
紅牡丹的綠葉在悄悄地舒展,紅牡丹的花色有鮮有暗。
面臨凋零,牡丹愁腸欲斷,請問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8、牡丹種曲
唐代:李賀
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斸春草。
水灌香泥卻月盤,一夜綠房迎白曉。
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華已散蝶又闌。
梁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
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
檀郎謝女眠何處?樓台月明燕夜語。
譯文:
當蓮花枝幹還未長出,秦蘅已經衰老,人們趕著馬,馱著金子,去買牡丹花苗。
把它栽在半月形的花盆裡,培上香泥,澆上水,一夜間,綠色花苞欲放,迎著拂曉。
美人們說話帶著醉意,花園中輕煙繚繞,傍晚花瓣兒已經披散,蝴蝶也漸漸稀少。
老一代貴族漸漸逝去,但他們的後輩仍穿著羅衣,賞花玩樂合著《蜀國弦》的曲調。
夜幕降臨,遮花的帷帳漸漸昏暗,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兒也開始蔫敗萎凋。
公子哥兒和小姐們都到哪兒去了,樓台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嘰嘰叫。
9、裴給事宅白牡丹
唐代:盧綸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玩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譯文:
長安的富貴人家痛惜春色將殘,爭相觀賞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盤承者冷露,卻沒有人願在月光下欣賞細看。
10、昭君怨·牡丹
宋代:劉克庄
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若比廣陵花,太虧他。
舊日王侯園圃,今日荊榛狐兔。君莫說中州,怕花愁。
譯文:
在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我曾經見到過你。文章中說只有洛陽的姚黃才是獨步天下的名花。(現在)與芍葯和瓊花相比,真是虧待了你。
昔日你生長在花圃中,王侯將相爭相觀賞,如今花圃荊棘叢生,你與狐兔相伴。請不要說起中州的慘境,恐怕花也要哀愁。
❸ 《牡丹頌》的全文是什麼
牡丹頌
粉黛凝脂妒貴妃,
傲骨梅落獨顯貴。
羞怯世粉紅顏醉,
唯陪君王百花淚。
蘊冬含夏孤秋芳,
秀而不實歡虛愧。
富貴百年春難忘,
躲過紅塵奪花魁。
❹ 陳與義的歷史故事
陳與義是宋代詩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他生於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存詞19首。曾在餘杭任太傅幕僚,後被宰相賞識,因而升遷。
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他的詩歌創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表現個人生活情趣的流連光景之作,詞句明凈,詩風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詩受到徽宗的賞識。南遷之後,因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經歷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對學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詩風有了改變,轉學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詩人那樣, 只從句律用字著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題材廣泛,感時傷事,寫了不少寄託遙深的詩篇,趨向沉鬱悲壯,雄闊慷慨, 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陳與義與呂本中有過交往,但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並未列陳與義之名。宋人也有稱他崇尚陳師道的,但多數人認為他最近於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稱杜甫為江西派的"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陳與義不是江西人, 作詩重錘煉,固然有與陳師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與黃庭堅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別,不應列入江西詩派。
陳與義詩作最逼近杜詩的是七律。像《登岳陽樓》之一、《巴丘書事》、《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除夜》等,雄渾悲壯,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詩 2首、《除夜》等則以清迥峭刻見長。五言古詩寫景造意,接近謝靈運、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間寫景:"魚游水底涼,鳥宿林間靜。談余日亭午,樹影一時正。… 微波喜搖人,小立待其定。"觀察細密,造語工緻。七言絕句重在意趣,格調清婉,如《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於興寄,或活用典實,屢見新意,耐人尋味。
陳與義亦擅詞作。〔臨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開後卻匆匆"等名句都為人稱誦,胡仔、黃□等人對他也有較高的評價。 總的說來,他的詞作以清婉秀麗為主要特色。
陳與義集原為其學生周葵編,共10卷,早佚。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胡□箋注《 簡齋詩集》30卷(附《無住詞》1卷)刊刻問世,《四部叢刊》即據此影印,並附印元刊《 陳簡齋詩外集》。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陳與義集》即以胡本為底本
編輯本段
簡齋體
陳與義,號簡齋,嚴羽《滄浪詩話》在「以人而論」詩體時,將陳與義的詩稱為「陳簡齋體」。「簡齋體」的早年流連光景之作,觀察細致 ,描寫生動,饒有情趣。善用直致、淺語入詩,重意境,重白描。後期的「簡齋體」取法杜詩,得其沉雄之韻,規模宏大,聲調瀏亮;對仗著重上下句之間氣脈的內在聯系,潛氣內轉,意境圓融,風格雄渾沉鬱。
編輯本段
經歷介紹
陳與義自幼聰明好學,能詩文,為同輩所敬重。《宋史》本傳說他「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於開德府(今河南濮陽)教授,累遷太學博士,進升為符寶郎,掌皇帝八寶及國之符節,不久被貶為陳留郡(今河南杞縣境)酒稅監。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人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宋遂亡。陳與義自陳留避難南奔,經襄陽,轉湖南,繞廣東、建,於紹興元年(1131年)抵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陳與義為高宗舊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為禮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湖州(今浙江吳興)。召為給事中,參與討論政事,抄發章疏,稽察違失,以備顧問應對。又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觀,旋而復用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七年正月,授參知政事(副宰相),唯師禮用道德以輔朝廷,尊主威振綱紀而嘔心瀝血。
陳與義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謙虛謹慎。被他推薦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從來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薦、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階層中具有較高的威望。朝臣們多願向他坦露心跡或請求指正迷津。當時,丞相趙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高宗說:「今梓宮與太後、淵聖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丞相的意思是,多數人主張打回汴京,收復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將來因失去機會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則認為,二帝被擄,連同太後、嬪妃、宮女都在金人手裡,若不議和恐難於返回。陳與義聽了之後,贊成丞相的用兵,反對高宗的議和,便婉轉地說:「若和議成,豈不賢於用兵;萬一無成,則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從道理上以為陳與義的話很對,但事實上他甘心於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殘喘。陳與義看出高宗無意收復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辭退職,朝廷復以資政殿學士(授予罷政宰相的職銜)知湖州,加提舉臨安洞霄宮(今浙江餘杭西南,宋代凡執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舉洞霄宮系銜)。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終年四十九歲。
編輯本段
史籍記載
《宋史》卷四四五·列傳第二百四·文苑七·陳與義傳
陳與義,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陳希亮)始遷洛。故為洛人。與義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liǎnrèn:整理衣襟,表示恭敬),莫敢與抗。登政和三年(1113)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擢符寶郎,尋謫監陳留酒稅。
《增廣箋注簡齋詩集》
及金人入汴(今河南開封),高宗南遷,遂避亂襄漢,轉湖湘,逾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這里特指兩廣一帶)。久之,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1131年)夏,至行在(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遷中書舍人,兼掌內制。拜吏部侍郎,尋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湖州(今浙江吳興)。召為給事中。駁議詳雅。又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觀。被召,會宰相有不樂與義者,復用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
七年(1137年)正月,參知政事,唯師用道德以輔朝廷,務尊主威而振綱紀。時丞相趙鼎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上曰:「今梓宮與太後、淵聖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與義曰:「若和議成,豈不賢於用兵,萬一無成,則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從帝如建康。明年(1138年),扈蹕還臨安。以疾請,復以資政殿學士知湖州陛辭,帝勞問甚渥,遂請閑,提舉臨安洞霄宮。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與義容狀儼恪,不妄言笑,平居雖謙以接物,然內剛不可犯。其薦士於朝,退未嘗以語人,士以是多之。尤長於詩,體物寓興,清邃紆余,高舉橫厲,上下陶、謝、韋、柳之間。嘗賦墨梅,徽宗嘉賞之,以是受知於上雲。[1]
編輯本段
詩詞創作
陳與義一生的主要貢獻在詩詞方面。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宋書》本傳說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紆余,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胱)、韋(應物)、柳(永)之間」。他曾寫過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賞,並由此受到器重。他是專學杜甫的,是江西詩派後期的代表作家。他學杜甫又不拘泥於杜甫,對前賢的作品是博覽約取,善於變化。他還特別推崇蘇軾和黃庭堅、陳師道,但並不墨守成規,而能參合各家融會貫通,創造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語言質朴,音節響亮,形象豐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沒有鄙俗,口語化略無平淡。所以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詩人的成就較大,無愧於江西詩中的改革派。
【早期詩歌】
陳與義前期的詩,多表現個人生活情趣,與現實社會的距離較遠。如《襄邑道中》寫春日乘船而游,表現對風光的流連和對現實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這個時期他寫了不少類似於這樣的詩。南渡以後,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特別是由陳留至臨安走了三年多,一個讀書人既無寬裕的資費又無別人照料,其艱辛之狀可想而知。然而這一趟長途跋涉卻對他的思想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對現實社會的各個階層有著廣泛的接觸,激發了他的愛國憎愛分明感,是一個思想的飛躍,也是他的詩詞創作的一個分水嶺,詩風由個人生活情趣轉向沉鬱悲壯,痛恨於金兵南侵,無奈於朝廷苟安,感懷家國,慨嘆時勢。如《傷春》、《居夷行》、《次韻尹潛感懷》等,都屬於這類作品。
《傷春》寫的是「靖康之難」,金兵入侵,高宗南逃,個人流浪,權奸誤國。「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寫國中無人,朝臣白食俸祿。「初經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寫皇帝逃跑,孤臣奮戰。「稍喜長沙向延圖,疲兵敢犯犬羊峰」。寫向子湮(字延圖)在長沙抵抗金兵。全詩對朝廷給予幽默而辛辣的諷刺,特別是以皇帝和孤臣對比,形成鮮明的對照,具有較強的鞭韃力量。所有這一切都出於對「廟堂」的譴責,對權臣誤國的痛恨,對國家的憂慮和對未來國家復興的希望。
《居夷行》開篇寫道:「遭亂始知承平樂,居夷更覺中原好」。這是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吶喊。其中又寫道:「人世多違壯士悲,干戈未定書生老」。是說金兵既然入侵,皇帝屈膝,權奸諂媚,力求議和,而有志之士只有冷眼悲傷。本想等待時機收得中原,而掌權者熱衷於偏安以苟活,我們等到老死恐怕也沒有希望。「皇天豈無悔禍日,君子慎惜經論時」。願朝廷改弦更張,下定決心,收復故土,使滿腹經綸的志士派上用場,為國為民盡忠盡孝;不然苦讀春秋的書生、知勇雙全的將領都沒有了用武之地。仍然勸諫聖主拿出勇氣,對光復抱有一線希望。
《次韻尹潛感懷》為建炎年間作品,當時他由禮部侍郎已經外放。金兵渡過淮河,逼近長江,臨安也危在旦夕。而陳與義是一名放臣,無權參與朝政,只有表達心願而已。全詩不長,茲錄如下:
胡兒又看繞淮春,嘆息猶為國有人?
可使翠華周宇縣,誰持白羽靜風塵?
五年天地無窮事,萬里江湖見在身。
共說金陵龍虎氣,放臣迷路感煙津。
國難當頭,天子蒙塵,山河破碎,家國不保,由誰來「靜風塵」呢?徒有「金陵龍虎氣」,誰也改變不了屈辱的現狀。陳與義說是「迷路」,實際上十分清醒。只有清醒的人才會說出迷路的話,以敲擊昏君、發蒙權臣。言外之意是督促朝廷調兵遣將,組織人馬,共圖收復失地,以雪靖康之恥。
編輯本段
思鄉作品
詩人還寫了不少懷念故鄉洛陽的作品,如《虞美人》(亭下桃花盛開,作長短句詠之)「洛陽城裡又東風,未必桃花得似舊時紅」。《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虞美人》是寫雖然到了春天(「又東風」),洛陽的桃花未必開得和往年一樣紅妍。其原因是被戰亂踐踏得連花兒也一改舊時的俏容,給洛陽蒙上一層恥辱的陰影。《臨江仙》是寫在洛陽午橋相約飲酒,在座的都是同學少年,英雄豪傑。當時陳與義才二十多歲,金榜題名(二十四歲進士及第)。又二十多年過去了,簡直像一場惡夢,雖然還活在世上,確實叫人日日夜夜提心吊膽,擔驚害怕。其原因又是朝綱敗壞,戰爭使社會動盪不安所造成的。再如《法駕導引》中的「歸路碧迢迢」。《點絳唇》(紫陽寒食)中的「不解鄉音,只怕人嫌我」。《木蘭花慢》中的「北歸人未老,喜依舊,著南冠」。等等都是寫對故鄉的懷念。歸途遙遠,又一定是雜草叢生,無路可尋,欲歸而不可得。即是回去,由於長期在外難解鄉音,父老子弟們對我會是什麼看法呢?年齡不算大(逝世時才四十九歲),依然喜愛北方衣著,可是現在卻是南方打扮。這些詩句釣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懷戀故鄉之情,任何一個羈旅它鄉的人讀了都會產生共鳴。
牡丹 (宋)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①, 十年伊洛路漫漫②。
青墩溪畔龍鍾客③, 獨立東風看牡丹。
【題解】洛陽是作者的家鄉。洛陽牡丹天下聞名。作者晚年身在南方,看到牡丹開放,聯想到故園風物,不免興思念舊國之情;但又感到自己年已衰老,對國事已無能為力,因而詩作的情緒是低沉的。
【注釋】
①漢關——指中原。
②伊洛——伊河、洛水,都在河南省境內。洛陽就在洛水北岸。 ③青墩溪——在浙江省桐鄉縣,作者年老退隱之地。
【語譯】
胡騎闖進中原已經十年,伊河洛水似乎遠在天邊。一個年邁衰翁,獨立青墩溪畔,春風里眼看牡丹心想家園。
【賞析】
陳與義是洛陽人。伊、洛即伊水和洛水,洛陽即是洛水之北的意思。青墩溪在浙江桐鄉縣。龍鍾客,指年老體弱的人。自從金人入侵,淮河以北的土地淪陷於敵人之手,作者已有10年不見家鄉的容顏了。洛陽以盛產牡丹名聞天下,此刻作者在遙遠的異鄉獨自一人默默佇立在春風之中,注視著故鄉的名花。「獨立東風」一句涵著多少意思?粗說,可以說是國破家亡的遺恨;細說,則可能包括對種種往事的回憶,對將來的種種預測和憧憬,等等。作者沒說出來,讀者可作合理的聯想,這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
作者陳與義是南北宋相交時的著名詩人。這首詩是作者南渡後於紹興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鄉縣北,與烏鎮隔水相望)時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說離自己的家鄉洛陽(伊水、洛水)是路途遙遠,也是說家鄉被金兵佔領的時間也已經很長久了(十年)。
在這首詩里,作者表面說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說的是什麼時間我才能再回到故鄉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龍鍾,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作者通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
編輯本段
寫景作品
陳與義還有不少寓憂國憂民於寫景詠物之中的詩。這些詩往往語言雋永秀麗,形象鮮明,多為體物寫志,愛國懷鄉之作。如: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日落夢悠悠。
故國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送人歸京師》
朝來庭樹有鳴禽,紅綠扶春上遠林。
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
——《春日二首》之一
這些詩往往充滿感慨和傷離、諷寓和寄託之情,是屬於清新麗質的作品,進發出對現實強烈不滿的呼聲。語言淺近而不平淡,構詞講究而不生澀,娓娓動聽地表達出了作者深層的蘊藉之情。《四庫全書提要》曾評論他說:「陳與義在南渡詩人之中,最為顯達,然皆非其傑構。至於湖南流落之餘,汴京板盪以後,感時撫事,慷慨激越,寄託遙意,乃往往突過古人。」他確是鶴立一代的大手筆之一。陳與義原屬於江西詩派成員,但他後來看出了江西詩派的柔弱、清高而游離世外。他學習杜甫,雖頗見成效,但由於沒有像杜甫那樣廣泛深入而時間較久地接近人民群眾,也沒有杜甫那種質直樸拙而積極用世的思想品格和對現實社會較為清醒的敏銳視覺,所以陳與義為國分憂而吶喊的愛國詩篇以及對不平現實疾惡如仇的詩篇並不多,詩歌觸角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也不及杜甫,缺乏積極奮發和為國犧牲的精神。
臨江仙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登岳陽樓(其一)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寫景,一」東」一」西」形象生動的說明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 但於現實不甚相符,故有學者猜測,此為作者一處筆誤。「簾旌不動夕陽遲」由遠及近,從」 簾旌」到」夕陽」,描繪出了一幅靜謐而慘淡的的夕陽入山圖.面對這樣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詩人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中,」 登臨吳書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此句仿杜詩中」吳楚東南」 意境雄偉, 讓人想起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懷古傷今,怎能不讓人」 徙倚」在山水之間.在這樣美麗的岳陽樓畔,詩人卻提不起半點觀賞山水的雅興,僅」徙倚」二字,便把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從杜甫」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脫胎而來,而又未生搬硬套,」萬里」」三年」說明了詩人逃難時遙遠的路途以及具體的時間,恰當的表現了自己背井離鄉,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詩中」無邊落木瀟瀟下」,」艱難苦恨繁霜鬢」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
集評:
黃升雲:去非詞雖不多,語意高絕,識者謂可摩坡仙之壘。(《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一)
譚瑩雲:敢信坡仙壘可摩,詞名《無住》卻無多。杏花影里人吹笛,竟到天明奈若何?(《論詞絕句》)
胡仔雲:(前半闕)數語奇麗。《簡齋集》後載數詞,惟此詞最優。(《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四)
張炎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之句,真是自然而然。(《詞源》卷下)
沈際飛雲:意思超越,腕力排奡(峻按,奡音奧,勁健也),可摩坡仙之壘。又雲:流月無聲,巧語也;吹笛天明,爽語也;漁唱三更,冷語也;功業則欠,文章自優。(《草堂詩余正集》)
劉熙載雲:詞之好處,有在句中者,有在句之前後際者。陳去非《虞美人》:「吟詩日日待春風,及至桃花開後卻匆匆。」此好在句中者也。《臨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憶昔」,俯注「一夢」,故此二句不絕豪酣,轉成悵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儻謂現在如此,則呆甚矣。(《藝概》卷四《詞曲概》)
陳廷焯雲:陳簡齋《無住詞》,未臻高境。唯《臨江仙》雲:「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筆意超曠,逼近大蘇。(《白雨齋詞話》卷一)又雲:「長溝流月」,七字警絕;「杏花」二語,自然流出,若不關人力者;「古今」二語,有多少感慨!情景兼到,骨韻蒼涼,下字亦警絕。(《雲韶集》卷四)
編輯本段
陳與義詩集
(卷一)
岸幘
岸幘立清曉,山頭生薄陰。亂雲交翠壁,細雨濕青林。
時改客心動,鳥鳴春意深。窮鄉百不理,時得一閑吟。
八關僧房遇雨
脫履坐明窗,偶至晴更適。池上風忽來,斜雨滿高壁。
深松含歲暮,幽鳥立晝寂。世故方未闌,焚香破今夕。
八音歌
金張與許史,不知寒士名。石交少瑕疵,但有一麴生。
絲色隨染異,擇交士所貴。竹林固皆賢,山王以官累。
匏酌可延客,藜羹無是非。土思非不深,無屋未能歸。
革華雖可侯,不敢踐危地。木奴會足飽,寬作十年計。
八音歌
金章笑鶉衣,玉堂陋茅茨。石火不須臾,白駒隙中馳。
絲鬢那可避,會當來如期。竹固不如肉,飛觴莫辭速。
匏竹且勿喧,聽我歌此曲。土花玩四時,未覺有榮辱。
革木要一聲,好異乖人情。木公不可待,且復舉吾觥。
巴丘書事
三分書里識巴丘,臨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聲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陽樓。
四年風露侵遊子,十月江湖吐亂洲。
未必上流須魯蕭,腐儒空白九分頭。
跋江都王馬
天上房星空不動,人間畫馬亦難逢。
當年筆下千金鹿,此日窗前八尺龍。
跋任才仲畫兩首
遠游吾不恨,扁舟載幅巾。山色暮暮改,林氣朝朝新。
野客初逢句,薄暮欲生春。因知子任子,胸懷非世人。
前年與孫子,共作南山客。扶疏月下樹,偃蹇澗邊石。
賦詩題古蘚,三叫風脫幘。任子不同游,毫端有疇昔。
跋外祖存誠於帖
亂眼龍蛇起平陸,前身羲獻已黃墟。
客來空認袁公額,淚盡慚無楊惲書。
拜詔
紫陽山下聞皇牒,地藏階前拜詔書。
乍脫綠袍山色翠,新披紫綬佩金魚。
北風
北風掠野悲歲暮,黃塵漲街人不度。
孤鴻抱飢客千里,性命么微不當怒。
梅花欲動天作難,蓬飛上天得盤桓。
千里卧木枝葉盡,獨自人間不受寒。
北征
世故信有力,挽我復北馳。獨沖七月暑,行此無盡陂。
百卉共山澤,各自有四時。華實相後先,盛過當同衰。
亦復觀我生,白發忽及期。夕雲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願傳飛仙術,一洗局促悲,被襟閬風觀,濯發扶桑池。
別伯共
樽酒相逢地,江楓欲盡時。猶能十日客,共出數年詩。
供世無筋力,驚心有別離。好為南極柱,深尉旅人悲。
別大光
堂堂一年長,渺渺三秋闊。恍然衡山前,相遇各白發。
歲窮窗欲霰,人老情難竭。君有杯中物,我有肝肺熱。
飲盡不能起,交深忘事拙。乾坤日多虞,遊子屢驚骨。
衡陽非不遙,雁意猶超忽。一生能幾回,百計易相奪。
滔滔江受風,耿耿客孤發。他夕懷君子,岩間望明月。
別孫信道
萬里鷗仍去,千年鶴未歸。極知身有幾,不奈世相違。
歲暮蒹葭響,天長鴻雁微。如君那可別,老淚欲沾衣。
別岳州
朝食三斗蔥,暮飲三斗醋。寧受此酸辛,莫行歲晚路。
丈夫少壯日,忍窮不自恕。乘除冀晚泰,乃復逢變故。
經年岳陽樓,不見宮南樹。辭巢已萬里,兩腳未遑住。
水落君山高,洞庭秋已素。浮雲易歸岫,遠客難回顧。
飄然一瓶錫,未知所掛處。寂寞短行,蕭條遠游賦。
學道始恨晚,為儒孰非腐。乾坤杳茫茫,三嘆出門去。
別諸周二首
風送孤篷不可遮,山中城裡總非家。臨行有恨君知否,不見籬前稻著花。
隴雲知我欲船開,飛過江東還復回。不似周顒趨闕去,山靈應許卻歸來。
病骨
病骨瘦始輕,清虛日來人。今朝僧閣上,超遙久風立。
茂林榴萼紅,細雨離黃濕。物色乃可憐,所悲非故邑。
泊宋田遇厲風作
逐隊避狂寇,湖中可盤嬉。
泊舟宋田港,俯仰看雲移。
造物猶不借,顛風忽橫吹。
洞庭何其大,浪挾雷車馳。
可憐岸上竹,翻倒不自持。
老夫元耐事,淹速無無期。
會有天風定,見汝亭亭時。
五月念貂裘,竟生薄暮悲。
蕭蕭不自暢,耿耿獨題詩。
不見梅花六言
荊楚歲時經盡,今年不見梅花。
想得蒼煙玉立,都藏江上人家。
采菖蒲
閑行澗底采菖蒲,千歲龍蛇抱石癯。
明朝卻覓房州路,飛下山顛不要扶。
長干行
妾家長干里,春慵晏未起。花香襲夢回,略略事梳洗。妝台罷窺鏡,盛色照江水。
郎帆十幅輕,渾不聞櫓聲。曲岸轉掀篷,一見兮目成。羞聞媒致辭,心許郎深情。
一床兩年少,相看悔不早。酒懽娛藏鬮,園嬉索鬥草。含笑盟春風,同心似偕老。
郎行有程期,郎知妾未知。鷁首生羽翼,蛾眉無光輝。寄來紙上字,不盡心中事。
問遍相逢人,不如自見真。心苦淚更苦,滴爛閨中土。寄語里中兒,莫作商人婦。
長沙寺桂花重開
天遣幽花兩度開,黃昏梵放此徘徊。
不教居士卧禪榻,喚出西廂共看來。
陳叔易賦王秀才所藏梁織佛圖詩邀同賦因次其韻
維摩之室本自空,忽驚滿月臨丹宮。稽首世尊真實相,不比圖畫填青紅。
天女之孫擅天巧,經緯星宿超庸庸。淪精入此三昧手,一念直到只園中。
意匠經營與佛會,七寶欲動聲瓏瓏。眉間毫光放未盡,指下已帶旃檀風。
飛梭本是龍變化,挾大戚德行神通。恍若只洹遇佛影,豈彼台像能比崇。
共惟此事不思議,細看眾巧無遺蹤。日浮雞園赤爛爛,天入鷲嶺青叢叢。
那知金臂是正倒,但覺已挫千魔鋒。龍天四眾儼然侍,喜滿尺宅俱成功。
向來八風幾卷地,眾寶行樹無摧桻。老蕭區區佛所憫,豈與十二蟯蚘同。
重雲之殿珠作帳,一朝入海奔雷公。幸留此像不為少,福聚萬紀兼千總。
余休八葉終灰燼,堅固卻賴三眠蟲。似聞法猛藕絲像,當時已不隨煙東。
煌煌二寶照南北,客攝萬鬼專其雄。龍華已耀東坡墨,驚夢不假撞洪鍾。
唯有茲圖晦幾歲,留待公句貽無窮。畫沙累土皆見佛,而況筆墨如此工。
亦念眾生業障厚,要與機杼聊分攻。從今俱盡未來世,買絲不綉平原容。
陳叔易學士母阮氏輓詞二首
典刑奕奕照來今,鶴發魚軒汝女潯。避地梁鴻不偕老,弄烏萊子若為心。
送葬忽見三千乘,奉祱那聞五百金。婦德母儀俱不愧,碑銘知已托張林。
去年披霧識儒先,欲拜萱堂未敢前。盧壺要傳紗縵業,玉裒忽廢蓼莪篇。
秀眉隔夢黃壚里,落日驅風丹旐邊。佛子歸真定何處,空令苦淚漲黃泉。
❺ 陳與義的牡丹 劉禹錫的春詞 請大家翻譯下『
賞析:詩中一個"賞"字,總攬全局,直貫通篇,意境全出.
詩中"真國色"三字,力重干鈞,擲地有聲,牡丹與芍葯,芙蓉相比,雍容華貴,艷壓群芳,才產生"動京城"的效應,神韻畢現.
通過寫芍葯的妖無格和芙蓉的凈少情,和牡丹進行對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擬人 "妖無格"與"凈少情" 比喻 "真國色"
這首詩借賞牡丹抒發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寵。
這首詩運用了以下藝術手法
(1)烘托手法的運用.這首詩寫了三種名花,褒貶都極有分寸,寫芍葯"妖",是寫其艷麗,嫵媚之態,並非貶意.寫荷花"凈",是潔凈之意,詩人並沒有因為突出牡丹而將這二花寫得一無是處,但為了突出牡丹,詩人還是將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處寫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貴富麗,令人喜愛,這是側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擬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牡丹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從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到紹興六年(1136年)詩人在青墩面對牡丹的這個春天,整整十年了;距離他四十九歲的人生終點,也只剩下兩年的時間。伊水和洛水,這兩條著名的河流流經詩人的故鄉洛陽,那裡的波濤里翻滾著千年的烽煙和歌吟。而此刻,身邊青墩的溪水則默默無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即使在僻靜的桐鄉,與烏鎮隔水相望的這個地方,因了春天,照樣守著節令而開,似乎遙遠的馬蹄聲總不會撕破這里的寧靜,似乎那席捲中原的變故是另一個世界發生的事情。春天依舊來臨,牡丹照樣綻放,每次綻放都是同樣的年輕而鮮嫩,像是初長成的少女。而詩人已龍鍾,年近半百而且多病,而且孤獨。
【作者介紹】陳與義(1090-1138),號簡齋, 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北宋政和三年(1113)進士,做過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宋室南渡後做到知製造、參知政事。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被列為江西詩派首領之一。由於南渡的大動盪,他的詩風大變,以簡煉掃除繁縟,以自然沉著代替苦澀,面向現實,反映了家國苦難,寫有不少優秀作品。
【說明】 這首詩用無限感慨的語氣寫道:自從金人攻陷汴京,漫長的十年過去了;而今我已年邁龍鍾,成了流落江南的遊子,看眼前的牡丹,想起家國的遭遇,更是愁緒萬千。作者的故鄉洛陽盛產牡丹,詩中把故國之思和對牡丹的情感擰在一起了。
【解釋】 ①胡塵--指金兵。入漢關--意思是進入中胡。 ②伊洛--伊河與洛河,都流經洛陽地區,這里代指洛陽。十年伊洛--離開家鄉洛陽已有十年了。這首詩寫在南宋紹興六年(1136),上距汴京陷落已有十年了。路漫漫--路途漫長,借指時光過得久了。 ③青墩--鎮名,在今浙江省桐鄉縣北。因為在爛溪邊與烏鎮隔水相望,所以詩句中說「溪畔」 。紹興年間詩人住在這里。龍鍾--形容老態;龍鍾客,指自己。④牡丹--洛陽以產牡丹著名,宋時尤盛。作者在洛陽的老家便種有許多牡丹,所以由觀賞牡丹引起了深切的家國之思。
-------------------------------------------------
卷356_41 【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劉禹錫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嚬。
春過也,笑惜艷陽年。
猶有桃花流水上,無辭竹葉醉樽前。
惟待見青天。
卷365_63 【和樂天春詞】劉禹錫
新妝面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你說的大概是第一首:
憶江南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嚬。
解析:
這首詞以傷春為基調,首句即漾出一片無可奈可的惜春之情。奼紫嫣紅的春光即將逝去,而作者生命的春天也早已一去不返。他有心讓春光長在,卻又無力挽住春天的腳步。「春去也」,在這貌似平淡的敘述中,融入了作者幾多嘆惋、幾許惆悵?次句「多謝洛城人」筆鋒一轉,復代春天致詞。卻原來春也有情,它既不能久駐,更不忍遽去,只好深情繾綣地向留戀春光的洛城人殷勤致意。這樣著筆,就化平為奇,化直為曲,把惜春之情烘托得格外濃烈,格外深長。三、四兩句藉助細致的觀察和豐富的想像,繪就一幅氣韻生動的送春畫面:柔弱的柳條隨風輕搖,不勝依依,恍如一位妙齡女子正舉手揮袖與春天作別;而為晶瑩的露水所沾濕的叢蘭則好似這位少女於款款惜別之際淚灑羅巾。這就將惜春之情又向深處推進了一層:惜春復傷春的豈只是領略過大好春光的洛陽人,那曾經受到春光滋潤的「弱柳」和「叢蘭」也因春將歸去而黯然神傷。「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於是,末句變側面渲染為正面描寫,引出一位「獨坐亦含嚬」的女子作結。「嚬」,同「顰」,是皺眉的意思。這位女子之所以獨坐一隅,緊鎖雙蛾,自是有感於百花萎謝、春意闌珊的緣故。那日漸逝去的春天的足音,叩響了她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弦,使她憂思郁結,悵觸百端,情不自禁地生出韶華易逝,紅顏易老的感嘆。作者採用「遣貌取神,離形得似」的筆法,不汲汲於對其花容月貌的精細刻劃,而著重點染其傷春意緒。「獨坐」,已使人想見其落寞情懷;「含嚬」,更將其愁態明白點出。一個「嚬」字,雖已被古代詩文家用得爛熟,在這里卻是傳神寫照的詞眼,它使一篇全活,詞的傷春主旨藉此披露無遺。
這首洋溢著淡淡哀愁的春詞,筆法搖曳多姿。作者成功地運用擬人化手法,將人情物態揉為一體,使之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在作者筆下,不僅「春天」饒有靈性,與「洛城人」心息相誦:「弱柳」和「叢蘭」也「似花還似非花」,別具柔腸,一往情深。全詞情調哀婉,語言工麗,卻又不流於綺靡。因而況周頤《餐櫻廡詞話》稱贊它說:「流麗之筆,下開北宋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者,故能流而不靡,所謂『風流高格調』,豈在斯乎?」此詞作於開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時。題下原有作者自註:「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我國文學史上有關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標志著詞體已由「選詞以配樂」的萌芽形態發展到「由樂以定詞」的階段。
❻ 詠牡丹作者陳與義
詠牡丹
朝代:宋代
作者:陳與義
原文: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譯文及注釋
譯文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洛陽,路是那麼的漫長。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獨自一個,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風中,欣賞著盛開的牡丹。注釋①一自:自從。②胡塵:指金兵。入漢關:指入侵中原。③十年:從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詩人作此詩時整整十年。④伊洛:河南的
❼ 關於牡丹的詩
1、《賞牡丹》
唐代: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釋義: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傾城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2、《賞牡丹》
唐代:王建
此花名價別,開艷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紅燒躑躅枯。
軟光籠細脈,妖色暖鮮膚。
滿蕊攢黃粉,含棱縷絳蘇。
好和薰御服,堪畫入宮圖。
晚態愁新婦,殘妝望病夫。
教人知個數,留客賞斯須。
一夜輕風起,千金買亦無。
釋義:
這花聲價不同其他花草,綻放時刻溢滿整個國都。
芳香處處苓蔆羞愧欲死,顏色火紅躑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華籠罩纖細肢體,妖艷色彩溫暖嬌嫩肌膚。
花朵中填滿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紅流蘇。
香味和順可以熏染御服,姿態美麗應當畫入宮圖。
將謝如淡淡哀愁的新婦,凋零同望著病夫的女子。
請大家知道這花時短暫,客人再留下欣賞片刻吧。
一夜清風吹起花事結束,即使千金也難買回花開。
3、《吉祥寺賞牡丹》
宋代:蘇軾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釋義:
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戴上一朵鮮艷的牡丹花自己並不感到難為情。牡丹花因為被插在老人頭上而感到難為情。
賞花飲酒,沉醉歸來,引得路人鬨笑。十里長街,珠簾上卷,百姓們爭看這位放盪不羈、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太守。
4、《思黯南墅賞牡丹》
唐代:劉禹錫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釋義:
在人世間怎會遇見牡丹這樣漂亮的花,花開重瓣,層層疊疊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
有如此傾國傾城的好顏色,上天應該讓你晚點開放與諸花爭艷!
5、《詠牡丹》
宋代: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釋義: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洛陽,路是那麼的漫長。
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獨自一個,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風中,欣賞著盛開的牡丹。
❽ 陳與義的古詩有哪些
1,《襄邑道中》宋代:陳與義
原文: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卧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白話文釋義:兩岸原野落花繽紛,隨風飛舞,連船帆也彷彿也染上了淡淡的紅色,船帆趁順風,一路輕揚,沿著長滿榆樹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離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著天上的雲 ,它們好像都紋絲不動,卻不知道雲和我都在向東行前進。
2,《詠牡丹》宋代:陳與義
原文: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白話文釋義: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洛陽,路是那麼的漫長。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獨自一個,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風中,欣賞著盛開的牡丹。
3,《春寒》宋代:陳與義
原文: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白話文釋義: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刮風下雨。料峭的春寒還未結束,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4,《雨晴》宋代:陳與義
原文:天缺西南江面清,纖雲不動小灘橫。牆頭語鵲衣猶濕,樓外殘雷氣未平。盡取微涼供穩睡,急搜奇句報新晴。今宵絕勝無人共,卧看星河盡意明。
白話文釋義:西南方露出蔚藍色天空映照江面清澄,一如橫卧江上小灘藍天上有一抹微雲。喜鵲飛立牆頭歡叫羽毛依然澆濕,樓外遠處還不斷傳來殘余的雷聲。
趁雷雨後的微涼睡個安穩的好覺,趕快吟幾句奇詩回報雨後的新晴。這么迷人夜晚可惜無人來共同享受,便我一人也要盡興卧看銀河直到天明。
5,《送人歸京師》宋代:陳與義
原文: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白話文釋義:門外子規鳥叫個不停,日落時分山村中仍舊幽夢不斷。即便故園沒有戰火,但國土淪喪,南北分裂,已是亡國奴的我就是能回故鄉也是頗為犯愁的事。
❾ 牡丹的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 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南渡後,召為兵部員外郎、翰林學士、知制誥,官至參知政事。以詩著名,原屬江西詩派。宋室南渡後,詩風有了明顯轉變,由描寫個人生活情趣轉而抒發愛國思想,由清新明凈趨向沉鬱悲壯。亦工詞,其詞意境與詩相近,有清婉奇麗的特點,而豪放處又接近蘇軾。有《簡齋集》、《無住詞》。
❿ 南宋陳與義寫的的古詩牡丹的詩意
牡丹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作者陳與義是南北宋相交時的著名詩人。這首詩是作者南渡後於紹興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鄉縣北,與烏鎮隔水相望)時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說離自己的家鄉洛陽(伊水、洛水)是路途遙遠,也是說家鄉被金兵佔領的時間也已經很長久了(十年)。
在這首詩里,作者表面說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說的是什麼時間我才能再回到故鄉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龍鍾,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作者通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