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的作用
1. 香料丁香作用
1、抗菌作用:含有1%濃度的丁香的乙醚浸出液,水浸液或含8%濃度的丁香煎劑的沙伯氏培養基,對許蘭氏黃癬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均有抑製作用。較高濃度時對新型隱球菌也有抑製作用。醇浸出液與醚浸出液相似,但水浸液較差。
2、抗真菌作用:乙醇浸劑1:100、丁香油及丁香酚1:8000-1:16000對星形奴卡菌、許蘭黃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及腹股溝表皮癬菌等有抑製作用。
3、驅蟲作用:水或醇提取液在體外對豬蛔蟲有麻痹或殺死作用,感染蛔蟲的狗口服丁香油0.5-1.Og/kg,有驅蟲作用,但一次服用並不能將蛔蟲全部驅除。丁香油較煎劑為優。
4、健胃作用:丁香為芳香健胃劑,可緩解腹部氣脹、增強消化能力、減輕惡心嘔吐。
5.止痛作用:丁香油(少量滴入)可消毒齲齒腔,破壞其神經,從而減輕牙痛。
(1)母丁香的作用擴展閱讀:
丁香有兩種,園林綠化丁香以及用作香料和中葯的丁香。它們其實毫無關聯,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前者是大家普遍熟知的觀賞植物丁香,為木犀科丁香屬植物。
中葯丁香是桃金娘科蒲桃屬植物,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群島及其周圍島嶼,在古代屬於進口葯。中葯丁香分為公母兩種,公丁香是未盛開的花蕾,母丁香則是成熟的種子。
在用作中葯之前,丁香的身份一直是家家戶戶廚房裡的香料。葯用丁香需在花蕾由綠轉紅時採摘,曬干備用,用時要搗碎。
2. 母丁香有什麼作用
您好,丁香主要是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主要用於脾胃氣滯導致的脘腹脹滿,食少便溏等症狀。丁香主要是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主要用於脘腹冷痛,胃寒導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
意見建議:兩者合起來主要是治療由於脾胃受寒導致的脘腹脹滿、疼痛,惡心、嘔吐等症狀,希望對您有幫助。
3. 母丁香的作用
你好,母丁香;性味歸經,味辛,性溫。歸脾經、胃經、肺經、腎經。功效與作用;溫中降逆、散寒止痛。屬溫里葯
4. 母丁香有哪些功效以及注意事項
母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
母丁香揮發油提取並鑒定出丁子香版酚、α-杜松烯、權古巴烯、β-杜松烯、α-石竹烯、β-石竹烯、別香樹烯、雪松烯、δ-杜松烯、芥子酸等三十九種化合物。
2、功效作用
溫中,散寒。治暴心氣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牙宣,口臭,婦人陰冷,小兒疝氣。內服:煎湯,0.3~1錢;或研末。外用:研末調敷或作栓劑。
5. 中葯:丁香的作用是什麼
【葯用部位】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功能主治】溫中,暖腎,降逆。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選方】
①治傷寒咳噫不止,及噦逆不定:丁香一兩,干柿蒂一兩。焙乾,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煎人參湯下,無時服。(《簡要濟眾方》)
②治小兒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兩。同研為細末,薑汁和丸,如綠豆大。姜湯下三、二十丸。(《百一選方》)
③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個研末,甘蔗汁、薑汁和丸蓮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④治霍亂,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頓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⑤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兩,桂心一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熱酒調下一錢。(《聖惠方》)
⑥治癰疽惡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葯護之。(《怪證奇方》)
⑦治食蟹致傷:丁香末,姜湯服五分。(《證治要訣》)
⑧治鼻中息肉:丁香綿裹納之。(《聖惠方》)
【臨床應用】治癬:丁香16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時後去渣。每日外搽患處3次,觀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體癬及足癬患者,一般在治療1天後症狀即見消退,2天後患處開始有皮屑脫落。病史較長或曾經其它癬葯治療而不能控制者,則於治療後2~3天症狀才開始消退,一般經3~5天亦能治癒。但有20%左右治癒後仍反復發作。一法用1:10的丁香煎液外塗,每日1~3次,有效病例通常在塗葯後3~7日癢感減輕,炎症減退,落屑減少,以後局部症狀逐漸好轉。治療期中如中斷用葯,效果多不明顯或無效。
【宜忌】熱病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6. 丁香在香料中起什麼作用
丁香在香料中的作用是: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丁香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μllataThunb)的乾燥花蕾。當花蕾由綠色轉紅時採摘,曬干。
丁香的萼筒圓柱狀,略扁,有的稍彎曲,長0.7~1.4cm,直徑0.3~0.6cm,紅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質堅實,富油性。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主產於桑給巴爾、馬達加斯加、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我國廣東、海南也產。
(6)母丁香的作用擴展閱讀:
香料與其他植物或物質相較,香料獨特之處在於其具備引人入勝的芳香氣味、舒緩身心及療愈心靈的功效。香料的使用方式,基本上可分為熏燃、塗、服用、建築雕刻等。常用的香料如下:
1、花椒
花椒含有的辛辣成分具有抗菌和消除食慾不振的作用。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性體質。
2、蒜
大蒜所含有的蒜素成分可以殺菌、消除疲勞、促進細胞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對治療動脈硬化和高血壓都有一定的作用。
3、姜
姜是最常用的佐料。所含的姜辣素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汗、促進胃腸蠕動,還具有抗酸化、殺菌、軟化蛋白質酶的作用。
4、肉蔻
肉蔻可以去掉肉臭味,常見於肉料理中。而且肉蔻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體溫。以前常被當做是消化系統的中草葯來使用,對食慾不振、腹瀉有很好的療效。
5、胡椒
胡椒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而且可以增進食慾、促進血液循環、抗酸化。
7.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中醫認為丁香味辛性溫,歸脾、胃、肺、腎經,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的作用。常用內於治療容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等病症。
丁香樹一身都是寶,其樹皮、根和枝均有很好的葯用價值。丁香皮散寒理氣、止痛止瀉,可用於治療胃寒、脘腹痛脹、腹瀉、牙痛等疾病;丁香根能散熱解毒,可用於治療風熱腫毒;丁香枝理氣散寒、溫中止瀉,可治療脘腹脹滿、惡心、腹瀉等疾病。需要注意的是,丁香不宜與中葯鬱金同用。
(7)母丁香的作用擴展閱讀:
丁香有兩種,園林綠化丁香以及用作香料和中葯的丁香。它們其實毫無關聯,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前者是大家普遍熟知的觀賞植物丁香,為木犀科丁香屬植物。
中葯丁香是桃金娘科蒲桃屬植物,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群島及其周圍島嶼,在古代屬於進口葯。中葯丁香分為公母兩種,公丁香是未盛開的花蕾,母丁香則是成熟的種子。
在用作中葯之前,丁香的身份一直是家家戶戶廚房裡的香料。葯用丁香需在花蕾由綠轉紅時採摘,曬干備用,用時要搗碎。
8. 公丁香和母丁香的區別
區別如下(下圖左邊為公丁香,右邊為母丁香):
1、種類不一樣。
公丁香是丁香花的花蕾,而母丁香是丁香樹的果實。
2、用途不一樣。
公丁香主要是用來提煉丁香油或者入葯使用;而母丁香一般不用來入葯,並且它的葯效沒有公丁香的強。
3、採摘時期不一樣。
丁香樹到了一定的季節就會開花,將花蕾採摘下來曬干,稱為公丁香。沒有採摘下來的丁香花朵,繼續生長下去就會結出果實,將成熟後的果實採摘下來曬干,稱為母丁香。
4、外觀不一樣。
公丁香外觀上是乾燥的研棒狀,顏色是棕褐色或者褐黃色。而母丁香看上去是乾燥的橢圓形的果實形狀,顏色是紅褐色或者土紅色。
5、香味濃度不一樣。
由於這兩種丁香所含的芳香精油成分和含量不同,所以它們在香味上也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公丁香的香味走竄,直沖鼻端,辛烈而直白,深具男性的魅力,經火炙後揮發出清冷略辛的氣味;母丁香的香味紆徐,緩入心肺,低調而幽玄,更具女性的婉約,經火炙後更顯現酸甜的神韻。
6、葯用效果不一樣。
公丁香作為中葯材有溫中降逆、散寒止痛和溫腎助陽的功效,既能溫中散寒、止痛,又尤善降逆止嘔,治胃寒之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為治虛寒嘔逆之要葯,還能溫腎助陽,治腎虛陽痿及宮冷等症。
母丁香的葯用功效雖然與公丁香相似,但公丁香的葯力更足,側重在降逆,母丁香的葯力較弱,側重於散寒。
(8)母丁香的作用擴展閱讀:
丁香對消化系統的葯理作用:
1、抗胃潰瘍:可抑制大鼠實驗性胃潰瘍形成。丁香揮發油和丁香酚可使胃黏液分泌顯著增加,而酸度不增加。丁香酚可能是抗潰瘍的活性成分。
2、健胃:可緩解腹部脹氣,增強消化能力,減輕惡心嘔吐。
3、抑制腸興奮:其水煎劑能抑制離體兔腸自發性收縮,並能對抗乙醯膽鹼、組胺等對離體腸管的興奮作用。
4、抗腹瀉:其水提物和丁香酚能拮抗番瀉葉或蓖麻油引起的大腸性腹瀉與腸腔積液。
網路-丁子香
網路-母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