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點南國牡丹
『壹』 廣東省的劇種是什麼
北京市:京劇、北昆、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永年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戲、靈邱羅羅、上黨皮黃、上黨落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蒙古劇、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戲、陝西碗碗腔、陝西老腔、眉戶戲、弦板腔、陝西道情戲、陝南花鼓戲、陝南端公戲、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高山劇、影子腔、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青海平弦戲。
河南省:豫劇、曲劇、河南越調、南陽梆子、墜子、大平調、二夾弦、懷梆、懷調、大弦調、羅戲、卷戲、河南曲劇、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戲、樂腔、五調腔、南陽大調曲子。
山東省: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柳子戲、呂劇、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淮劇、揚劇、通劇、淮海戲、錫劇、蘇劇、丹劇、丁丁腔、淮紅劇、海門山歌劇、越劇。
安徽省:黃梅戲、徽劇、青陽腔、岳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戲、廬劇、安徽端公戲、沙河調、泗洲戲、墜子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鳳陽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劇、嗨子戲。
上海市:越劇、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醒感戲、溫州崑曲、金華昆、腔戲、黃岩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
江西省:贛劇、戈陽腔、盱河戲、東河戲、寧河戲、瑞河戲、宜黃戲、贛南採茶戲、萍鄉採茶戲、萬載花燈戲、撫州採茶戲、吉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贛東採茶戲、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武寧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平講戲、庶民戲詞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右詞南劍調、小腔戲、三角戲、閩西採茶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薌劇、打城戲、竹馬戲、游春戲、肩膀戲、越劇。
台灣省: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花朝戲、粵北採茶戲、東昌花鼓戲、雷劇、梅州山歌劇、粵西白戲、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邕劇、絲弦戲、廣西師公戲、彩調劇、牛娘劇、桂南採茶戲、廣西壯劇、廣西苗戲、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辰河戲、湘昆、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湘西花燈戲、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師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荊河戲、南劇、湖北越調、山二黃、湖北高腔、楚劇、東路花鼓戲、黃梅採茶戲、陽新採茶戲、遠安花鼓戲、襄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梁山調、鄖陽花鼓戲、隨縣花鼓戲、堂戲、文曲戲、鄂西柳子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四川省:川劇、四川燈戲、四川曲藝劇、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雲南花燈戲、昆明曲劇、關索劇、傣劇、白劇、雲南壯劇、彝劇。
貴州省:黔劇、貴州本地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貳』 閩西漢劇有哪些特色
被譽為「南國牡丹」的閩西漢劇,舊稱「外江戲」,亦稱「亂彈」,主要流行閩西、粵東客屬地區。贛南和閩南等地亦有流行,影響遍及台灣和東南亞。
清乾隆年間,楚南戲傳入閩西,在寧化縣坊田鄉大羅村池氏祠堂戲台後壁上,發現有「乾隆丙辰寒食節,湖南新喜堂班到此演出」的記載。
其皮黃聲腔以楚南戲為媒介流入閩西後,在流傳過程中又吸收閩西木偶、西秦戲、饒平戲以及民間音樂小調等藝術養分,閩西漢劇成為既保留楚南戲皮黃聲腔的風貌,又具有閩西特色的地方劇種。
『叄』 郴州南國牡丹園好玩嗎
郴州南國牡丹園的牡丹花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牡丹花品種多樣,有一千多個品種,花色奇絕,各具特色,富麗端莊、芳香濃郁。
『肆』 牡丹王畫家李萬
李萬,先後就學於廣西師大美術系及廣州美院國畫系,曾潛心研讀嶺南「專三傑」高劍父屬、高奇峰、陳樹人的畫風,歷15年探索磨練,融中西繪畫技藝,形成了自己花鳥牡丹畫作的個性與特色,多次應邀到東南亞地區及日本等地參加國際書畫大展賽並累獲獎項,被當地一些畫界朋友贊稱為「南國牡丹王」,省文聯主席藍懷昌先生還特意書寫了「南國牡丹王」的書法墨寶贈與他。
李萬現為桂林雅園書畫院副院長、廣西省美協會員,中國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壹級美術師,獲得中國花鳥四百強、當代書畫名家、跨世紀藝術家、國際藝術家的榮譽和稱號。作品入編《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大辭典》、《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博覽》、《中國人才辭典》、《世紀藝術家傳略》、《國際書畫家全集》、《藝術家雜志》、《藝術家》、《藝術與收藏》等十多部有影響力的書籍,許多作品被國內外眾多機構和藏家珍藏。
『伍』 漢劇的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唱腔優美,以皮黃板腔體為主,兼收崑曲、小調、吹牌、大板、佛曲、安春調等,紅凈唱腔為獨有特色;伴奏音樂分「文樂」、「武樂」兩大類,以頭弦為領奏主要弦樂,三弦、月琴、二胡、提胡、柳胡等作伴奏,清雅古樸。角色分為生、旦、丑、公、婆、凈六行七當。劇目題材廣泛,有民間傳說、傳奇、神話、各朝代故事和現代劇等800多個。漢劇為廣東四大劇種之一,被譽為「南國牡丹」。梅州的廣東漢劇院是演出漢劇的主要團體。
『陸』 閩西漢劇有什麼特色
到了清代中葉後,一些閩西漢劇中非常有名的戲班陸續來到閩西的龍岩、連城、永安、長汀、寧化等地演出,並收徒傳藝,開始在閩西紮根落戶。
閩西漢劇角色行當分生、旦、丑、凈四門,後為生、旦、丑、公、婆、凈六行。現在一般都稱小生、老生、青衣、花旦、正旦、老旦、紅凈、黑凈等9個行當。
旦行還有武旦,老生分文、武老生,黑凈分大花、二花,丑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此外還有彩旦、大丑等。
閩西漢劇的表演程式十分豐富,而且各具特色。如「拉山膀」,又叫「開山」、「拉山」,是跳台的起始動作,而且各行當都有「右單山膀」、「左單山膀」、「開山膀」三個階段。
其與別的劇種不同的特色是,動作細膩,剛中帶柔,手心朝外,手指向上,兩手與頭部成「山」字形,故而得名。
閩西漢劇的聲腔屬「板腔體」。以西皮、二黃為主,兼用部分崑腔、高腔、吹腔、南詞北調,並吸收了大量在閩西、南廣泛流行的民間小調和佛、道教曲調。
其中「西皮、二黃」旋律的基本形態,因長期受閩西民間音樂和按本地方言的聲調正字行腔的創腔影響,從而產生了具有本劇種特色的有別於其他皮、黃劇種的閩西漢劇皮、黃聲腔。
閩西漢劇的唱腔,各個行當有很多區別。老生的本嗓蒼勁洪亮,穩實剛健;丑的嗓音偏暗,高低、強弱、緩急驟變,十分誇張,常用滑音、顫音潤飾腔調;老旦則夾鼻喉之音,行腔溫朴;烏凈帶炸音;紅凈高音用綜合音,低音用本喉音,即俗稱「雙夾雪」的以鼻腔共鳴為主的音腔,為閩西漢劇獨特的一種唱腔。
花旦的假嗓活潑輕快,柔和婉轉;青衣卻帶花腔;正旦行腔靜美圓潤;小生嗓音清晰明亮,行腔瀟灑、剛健,道白以湖廣話為基礎,押中州音韻,又吸收閩西方言,所以有「土官話」之稱。
閩西漢劇所用的伴奏曲牌和鑼鼓經極為豐富,與其他劇種有明顯區別。伴奏曲牌常用的有300多首,吹牌常用的100多首。
此外,還有許多經過閩西漢劇藝人改造的漢樂、十番、「中軍班」音樂、民間小調以及來自閩西、南乃至廣東潮汕地區的民間器樂曲都很有本劇種特色,極大地豐富了閩西漢劇音樂。
閩西漢劇的鑼鼓經有100多套。其中,可分基本鑼鼓點、小套鑼鼓經、大套鑼鼓經、皮黃鑼鼓介、引白鑼鼓介等五大類。
其中,以「十二景」最有代表性,它幾乎包括了各種打法的套路和變化,閩西漢劇藝人分別稱之為「火炮鼓」、「後槌」、「水波浪」等。這不僅名稱形象化,而且只有用它的套路才能打出本劇種與眾不同的音響效果。
閩西漢劇的樂隊建制與其他皮黃劇種也有明顯區別。它分文、武場。吊規、提胡、揚琴、小三弦為基礎,加上椰胡、中胡、雙青、阮、竹笛、嗩吶、號頭等民族樂器。
頭弦是閩西漢劇最具特色的樂器。頭弦用堅硬的紅木或梨木製成。琴筒頭細、尾粗、長12厘米、厚2厘米;琴桿長60厘米;弓長78厘米。過去用絲線弦,音色高、尖、清脆、獨具一格,音色透亮,音量增大,穿透力強。
閩西漢劇道白和唱詞以「官話」為基礎,押中州韻。因結合閩西方言的發聲而形成閩西的用韻特色。其中,語言的調值近似「洪武正韻」。
而它的臉譜特色主要表現在凈和丑兩個行當。臉譜最多的當屬凈行,紅凈、黑凈共有傳統臉譜並模型兩套80個。
閩西最早的漢劇戲班有「榮天彩」、「新天彩」、「老三多」、「老福順」,通稱「四大班」。由於閩西地處九龍江及韓江上游,水路可通閩南漳州、廈門和粵東潮州、汕頭,因此有關地區之間地方戲劇交往十分廣泛,歷史悠久。
清代較著名的戲班有:咸豐同治年間的「新梅花」、「吉祥花」、「祝三多」、「新開華」:光緒至清末的「大羅天」、「新福順」、「榮德順」、「樂同源」、「樂天彩」、「一陽春」、「彩花香」等。
後來,閩西漢劇開始衰落,戲班大量減少,藝人流散各地。
新中國成立後,閩西漢劇開始恢復。1950年,老藝人陳坤福、鄧星堂等重新組建龍汀漢劇團。4年後改稱龍岩專區漢劇團。
同時,各縣也先後成立專業性質的縣級劇團。業余劇團遍布各地,閩南雲霄、詔安、南靖等地也有業余漢劇團的足跡。
20世紀80年代,閩西漢劇創作活動十分活躍,閩西漢劇在參加各種會演、調演中,曾多次獲得表演、導演、音樂及舞台美術等獎。
閩西漢劇的角色行當分生、旦、丑、公、婆、凈六大類,表演程式各行當不同,即使是同一行當也有差異。每個行當均有一套傳統的基本功,如「倒吊蓮」、「畫眉跳架」、「過火坑」、「跳刀尖」、「桌上翻」等武功技藝就為閩西漢劇所獨有。
戲曲臉譜,是戲曲演員在化裝時,以不同顏色和線條,在臉部描繪出富於誇張的、給人以強烈視覺沖擊的象徵性意象圖形,以塑造不同性格的不同人物形象,即人們常說的「畫花臉」。
所畫的圖形,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提高,逐步形成一種規范化的固定的勾繪樣板圖譜,這就是「臉譜」。通過「臉譜」,把劇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直接寫在臉上,這是我國戲曲的重大藝術特色之一。
被譽為「南國牡丹」的閩西漢劇,是流行於閩西南、粵東及東南亞國家部分華人社會的一個古老地方劇種,是福建省的六大地方劇種之一,有十分深厚廣泛的群眾基礎。
並在200多年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吸收當地木偶戲及以後逐步傳入的饒平戲、潮劇以及民間故事傳說等的養料,逐步形成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閩西漢劇臉譜」。
『柒』 梅州賦 譯文
粵之東,嶺之南,萬木蔥蘢,莽莽群山,有邑梅州,民人居焉。
是邑也,東鄰閩西,北通贛南,西接河源,南連潮汕,控水陸之樞紐,掌交通之要關。境內民皆客家,乃大漢支屬,傳唐宋之古音,承華夏之遺俗,人文錦綉,播衍全球,號稱世界客都。
吾邑以梅為名,蓋盛產梅花之故;或雲此地有五峰攢立,若梅花之形;或謂漢將梅涓食邑於此,故稱。眾說紛紜,莫之能明。梅州自古為蠻荒之地,瘴癘之土。晉末五胡亂華,中原衣冠南渡,先民至梅者,與畲人雜處,歷經唐、宋、元、明,遂落地生根,變客為主。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開荒造田,築壩修渠。播文明於僻壤,種繁榮於窮山,教化百代,融合千年,功莫大焉!
梅州境接三省,地當襟要,乃英雄爭戰之所,豪傑角力之處,古今渫血,綿綿不休。昔趙佗割據南越,目為興王之地;狄青平定廣西,用作滅賊之途[1]。易正大攻陷梅州,大戮士庶;文天祥克復程鄉,撫定故土[2]。謝上逵軍歿平遠,明鼎遷移;汪海洋兵敗嘉應,天國傾覆[3]。三河壩上,朱老總揮兵鏖戰;八鄉山下,古大存誘敵設伏[4]。
梅人崇尚氣節,世出忠義,代有英傑。羅孟郊上書抗金,義臣合朝稱贊,忠勇節烈;文天祥起兵反元,梅人舉州響應,拋頭灑血[5]。蔡蒙吉守城盡忠,志比霜潔;林丹九跳崖殉國,心如火烈[6]。洪秀全起兵反清,威震神州;丘逢甲保台抗日,義感世界。姚雨平北伐司令,黃琪翔鐵軍雄鷹,朱雲卿紅軍智囊,謝晉元抗日名將[7]。葉帥劍英,一代元戎;能參善謀,革命建功;力挽狂瀾,翦除四凶;智比諸葛,德侔呂公[8]!
梅州人文鼎盛,素稱文化之鄉。弦誦之聲,達於里巷;科舉之風,遍及山岡。崇文重教,書院林立;溫詩習禮,士子雲集。山花馥郁,花香與書香撲鼻;泉水叮咚,水聲共書聲入耳。自東晉以降,士人舉子,車載斗量,騷人學者,不可勝計。德望並重,程旼廣東先賢;詩書雙絕,宋湘嶺南才子[9]。一曲《夕陽》,溫伊初之絕唱;四首《落葉》,黃香鐵之名篇[10]。我手寫我口,黃遵憲詩界革命;東國師東夷,丘逢甲教育維新[11]。首開族譜之學,羅香林史學泰斗;打破中西之畛,林風眠畫壇宗師[12]。二膺魯迅獎,程賢章文學摘桂;一獲菲爾茲,丘成桐數學奪魁[13]。
梅州風景秀麗,山水可觀。龍歸瀑布,嶺南之黃果樹;蓮花銅鼓,粵東之小泰山[14]。陰那蒼蒼,綠龍蜿蜒。五指擎空,如拿雲之巨手;群峰聳峙,似沖天之烈焰。飛珠濺玉,泮坑瀑布;澡身浴德,湯坑溫泉。魁星樓,狀元橋;光祿第,人境廬。金碧輝煌千佛塔,煙波浩渺雁鳴湖。靈光古剎,枯榮雙柏,佛光普照,禪機暗蘊。神光山寺,孟郊廬中苦讀書;合水水庫,賀龍湖心閑釣魚[15]。五華山,長樂台,趙佗恭迎漢使[16];三河壩,古戰場,朱德勇斗白軍。雄獅踞地,卧佛枕山,青天削出金芙蓉;五指穿雲,利刃破空,鬼神磨得寶劍峰[17]。形似巫峽,景若灕江,蕉嶺長潭,名動四方。茶山綠海,茶香引得雁南飛;瓊樓玉宇,樓高招來鳳築巢。梅城夜景,華燈綻放,疑是繁星灑河漢;一江兩岸,長橋卧波,又驚彩虹落人間!
梅州民俗特異,絢麗多姿。圍龍祖屋,嶺南佳構,民居建築奇跡;客家方言,中原雅音,唐宋漢語化石。山歌悠揚,詩經遺韻,堪稱天簌絕響;漢劇典雅,中州流風,譽為南國牡丹。客家飲食,美名遠播。珠玉盈盤,梅縣金柚登桌;黃金滿山,平遠臍橙掛果。長樂燒、南台酒、客家娘酒,酒香四溢;釀豆腐、紅燜肉、梅菜扣肉,肉香遠飄!
梅州乃華僑之鄉,號稱世界客都。華人華僑,三百萬余,散居世界,遍布寰宇。大埔張弼士,名震九州;張裕葡萄酒,譽滿全球。姚公德勝,南洋巨商。救濟斯民,光緒賜聖匾牌坊;捐助革命,中山授嘉禾勛章[18]。現代以降,僑名更彰:田家炳、曾憲梓,商界巨擘,笑傲海外;李光耀、他信,政界奇才,執掌異邦[19]。
梅州足球普及,已愈百年,英才輩出,戰績輝煌。亞洲球王,李氏惠堂;進球兩千,頭銜五十;綠茵馳騁廿五載,足跡遍及亞澳歐:功勛赫赫,青史留芳。足球之鄉,周總理之稱譽;惠堂蘭芳,上海灘之贊揚[20]。現代足球,梅人亦彰:蔡錦標頭槌似鋼,池明華後防如牆,楊寧天才門將,郭億軍能攻能防,謝育新球場快馬,伍文兵右路悍將[21]。
嗟乎,梅州古邑,山川閉塞,田地貧薄,經濟落後。幸哉,改革開放,沐浴春風,卅載奮斗,發展蓬勃。資金輻輳,商賈雲集。高樓迭起,如雨後之春筍;工廠聳立,若夏夜之繁星。鐵路公路,紐帶城鄉,天涯若在咫尺;電信網路,連接世界,萬里如同比鄰。
噫,昔日窮鄉,今日樂土,四個梅州,大展雄圖!
———————————————
注釋:
[1] 出自《南越五主傳•先主傳》。北宋狄青征討儂智高叛軍時途經梅州。
[2] 1276年,元將易正大攻陷梅州,統督蔡蒙吉等6000義軍壯烈犧牲,元軍大戮民眾。翌年,文天祥率師收復梅州,梅人積極響應。
[3] 順治十六年,清軍集重兵圍剿南明謝上逵於五指石。1864年,太平天國都城陷落,康王汪海洋率余部轉戰梅州,與左宗棠軍激戰200餘日,全部犧牲。
[4] 1929年1月,國民黨軍進攻八鄉山,古大存率紅軍伏擊敵軍。
[5] 羅孟郊,北宋名臣,曾上書支持李綱抗金。
[6] 順治三年,林丹九在長潭築寨抗清,失敗後跳崖殉節。
[7] 姚雨平,辛亥革命廣東北伐軍總司令。黃琪翔,北伐名將。朱雲卿,紅一方面軍參謀長。謝晉元,淞滬抗戰浴血四行,聞名全國。
[8] 毛澤東曾引「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盛贊葉劍英。
[9] 程旼,因進諫觸怒劉宋皇帝,被貶梅州,成為廣東先賢。
[10] 溫訓字伊初,黃釗字香鐵,均為清朝詩人。
[11] 我手寫我口,改自黃遵憲詩。東國師東夷,丘逢甲主張向日本學習維新之道。
[12] 羅香林,著名史學家、客家學的開拓者。林風眠,二十世紀融會中西繪畫的藝術大家。
[13] 程賢章,著名作家。丘成桐,世界頂級數學家,祖籍蕉嶺。
[14] 龍歸寨瀑布,譽為「廣東黃果樹」。蓮花山銅鼓峰,略高於泰山,號稱「粵東屋脊」。
[15] 60年代,賀龍元帥來梅視察,在合水水庫垂釣。
[16] 漢高祖遣陸賈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在五華山下築台受封。
[17] 指平遠名勝南台山和五指石。
[18] 姚德勝,著名實業家、慈善家。
[19] 李光耀,新加坡國父,祖籍大埔。他信,泰國前總理,祖籍豐順。
[20] 50年代,周恩來曾說「梅縣是『足球之鄉』,請外國友人去那裡參觀」。30年代上海灘流行「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一語。
[21] 6人均為建國後梅州籍足球名將。
『捌』 當代國畫牡丹名家有誰
1、張志文
2004年3月16日,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的一則報道,震驚了世界畫壇,推出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張志文。報道說:河南畫家歷時5年之久,繪制了一幅構圖完整、氣勢恢宏的500米牡丹長卷,名曰「華夏牡丹圖」,創造了世界之最,申報了吉尼斯紀錄,將在荷澤國際牡丹花會期間由中國牡丹博物館隆重展出。
2、邵仲節
著名花鳥畫家,美術教育家,齋號「師竹軒」。政協成都市第八屆委員,民進成都市第五屆委員,西南民族學院客座教授。從事美術教育和藝術創作60餘年。擅長寫意花鳥畫,尤以牡丹著稱,有「邵牡丹」之美譽。譽為中國牡丹畫第一人。
3、李萬
歷二十年艱難曲折磨練,融匯中西方繪畫技藝,煉成自己畫作的個性與特色。多次應邀到東南亞地區、日本等地參加國際書畫大展賽並累獲獎譽。因牡丹花鳥畫獨具特色被書畫界朋友贊稱為「南國牡丹王」,廣西省文聯主席藍懷昌先生特意揮毫書寫了 「南國牡丹王」書法一幅贈與他。
李萬現為桂林雅園書畫院副院長、廣西省美協會員,中國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壹級美術師,獲得中國花鳥四百強、當代書畫名家、跨世紀藝術家、國際藝術家的榮譽和稱號。
4、王雪濤
王雪濤是現代中國卓有成就的花鳥畫大家,對我國小寫意花鳥繪畫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創作上主張「師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體,學先人為我所用,不斷創新」。
畫法上工寫結合,虛實結合。他善於描繪花鳥世界的豐富多彩和活潑生氣,又精於表現畫家的心靈感受和動人想像。他注重寫生,尤善於描繪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蟈蟈、天牛、青蛙、蜻蜓、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愛。
5、蘇伯群
蘇伯群十幾歲時開始習畫,已有60多年的繪畫歷史。他的繪畫創作以花鳥為主,尤擅長牡丹,在國內畫壇有「蘇牡丹」之稱。
『玖』 嶺南戲劇文化中的代表劇種有哪些
嶺南戲劇文化中的代表劇種有:粵劇、潮劇、廣東漢劇和雷劇
「嶺南」一詞,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史記·貨殖列傳》,是一個很古老的地理概念,包括廣東、海南和廣西等部分區域。後因嶺南的中心在廣東一帶,世人逐漸便以廣東為嶺南的代稱。嶺南戲劇,主要是廣東境內的戲劇劇種。目前,全省仍然有十多種地方戲曲活躍在舞台上,如雷州儺戲、正字戲、白字戲(潮劇)、西秦戲、粵北采荼戲、樂昌花鼓戲等。其中,粵劇、潮劇、廣東漢劇和雷劇作為廣東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劇種,各具藝術特色。享有「南國紅豆」之譽的粵劇、「南國鮮花」美稱的潮劇、「南國牡丹」雅號的廣東漢劇和雷劇等戲劇文化在海內外擁有廣大觀眾,已經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中外友誼發展的精神紐帶和友誼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