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牡丹
A. 王家大院內保存完整的三大建築是怎樣的
建築規模宏大的王家大院,現在保存完整的建築群有西大院、東大院、孝義祠等三部分,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建築總面積達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為完好的建築之精華。
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整個大院只有一個堡門,一條主街。
其中,堡門開在南堡牆稍偏東的位置,正對著城堡的主街。西大院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恆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
堡牆外高8米,內高4米,厚2米多,用青磚砌築。堡牆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影壁。堡門左右及堡牆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牆。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
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
堡牆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內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餘三甲均為7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異,多數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
在西大院,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一條較長的信道,信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後院的門。
王家大院,數經增建。西大院建成57年後,又修建了東大院,也就是高家崖。它始建於1796年至1811年,是一個不規則形城堡式串聯住宅群。
這是王家十七世孫王汝聰和王汝成兄弟倆建成的本族最後一座古堡。據說,在明清以前,此堡所佔土地為靜升村中高家所有,且地名亦隨高家姓氏謂之高家崖,因此,後來雖被王家造堡徵佔,但舊地名依然在民間沿用下來。
東大院的造型,傳說是一隻正欲飛舞的「鳳」。仔細辨識,雖輪廓有些牽強,但也看得出幾分相似。堡內共有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面積近20000平方米,是王氏家族現存宅院的精華,尤其在建築裝飾藝術上,被譽為「纖細繁密」之典範。
整個東大院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院因地布局,順勢而建,主要由3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西南部是大偏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
東大院的四面各開一個堡門。東堡門位於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是主門,門樓三層,巨幅石雕匾額上寫著「寅賓」兩字,功力深厚意為東方之神敬導日出。門前大獅子頭大面寬,雄獅身佩綬帶,象徵好事不斷,雌獅撫護幼獅,祝願子孫昌盛。
南堡門開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間,裝飾雖沒有東門豪華氣派,但簡朴中含風韻,粗獷中有韻味。
北門開在小偏院的東北角,門樓高大堅固,供護堡人員出入。
西堡門開在開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可以溝通西大院。這樣四通八達,出入暢通,極為方便。
南堡門外是一條長50米、寬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後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長127米,寬11米,全部用青石鋪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磚砌花牆,牆內建有60多米長的風雨長廊。
東大院主體建築是中部的兩座三進四合院,一座是王汝聰的住宅區,另一座是王汝成的住宅區。
王汝聰的住宅區也稱敦厚宅,大門位於東南角,是一座高拔挺立的雞頭門樓。門面為單間,門樓的裝飾,以木雕和磚雕為主,木構件上雕有琴棋書畫和一些瓶、鼎器、皿及花草之類,兩側墀頭、盤頭上的磚雕圖案分別為鳳戲牡丹和神話人物。
門前台階之上的兩邊是一對威武蹲踞的石獅子,為鎮宅之物。
同大門相映成趣的是一塊鑲在牆壁上的大型石刻影壁。壁心是獅子滾綉球,背面是牡丹、荷花、菊、梅四季花卉,配以公雞、鴛鴦、鵪鶉、喜鵲,寓意為「功名富貴,鴛鴦貴子,安居樂業,喜上眉梢」。
從石雕影壁西折,便是敦厚宅的前院,這里是主人的社交活動空間,按傳統風水「坎宅巽門」修建,南房和東西廂房是傭僕居住的,北房則是高級過廳。
在北房的過廳前走廊有一幅浮雕,造型精細雅美。第一層平面陽刻團花底紋,第二層是主體物,有佛手、荷葉、摺扇貝葉等吉祥物,第三層是琴棋書畫等。
在這個三面檐廊的四合院里,當數上屋會客廳裝飾講究。屋宇三間七架結構,明間大於次間,每間都裝有隔扇門窗,外有簾架,架心依次雕有「指日高升」「歲寒三友」「玉堂安居」木雕圖案。
廳前檐廊由雀替與額枋組成的三層高浮雕掛落,集吉祥花草、祥雲蟒龍、琴棋書畫、鍾鼎彝尊等藝術圖案為一體。
敦厚宅的後院為王汝聰的生活區,具有私密性、隱蔽性。
從前院進入後院有兩個途徑,一是出正廳後門,經過一個狹窄的條帶小院進入;一是從前院東側的小偏門出去,繞小巷北邊的另一道門而入。
這後一道門是「條帶小院」,它把前院和後院既隔離又連接在一起,是一個過渡性的空間。在此小院的南面是一座兩廳一院的三元書院。
三元書院又叫麗正書塾,是供少爺們讀書的地方,廳舍不大,朴實簡陋,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是一處很適合讀書的僻靜所在。房子分南北兩廳,門枕石是老鼠拉葡萄,象徵子孫興旺,蔓延不斷。
書房院後是一座七門三院的廚院,也就是王家人用餐的地方。這里有「內三外四」七道門。
那麼,為什麼會有七道門呢?這是說院內不同身份的人要走不同的門,而且在不同的餐廳吃飯,主人在後院樓上的高雅餐廳里,高等傭人在中院,扛粗活的長工則是在三等院里。
敦厚宅後院的正面是五間窯洞,這是長輩們居住的地方,東西廂樓一層是兒孫居住的地方,二層是專為小姐設計的閨房。在正窯和廂窯間隔的東西兩側,是上綉樓的台階。
主窯二層正窯是子喬閣,閣中供奉著太原王氏鼻祖王子喬的塑像。這種布局方式在清代封建社會宗法禮教制度下,便於安排家庭成員的住所,使尊卑貴賤有等,上下長幼有序,內外男女有別。
敦厚宅後院的裝飾和前院也基本相同,可以說是一座藝術殿堂。窯腿子上的石雕,是博古圖案,分別有瓶、鼎、爵、尊,配以戟磬如意等民間雜寶,表示爵位高升,吉慶如意。
東西廂房石雕稍小,上刻琴棋書畫四季花卉,這里的木石磚雕,造型雍容大方,莊重嚴整、古色古香。
柱頂石上繪有佛家八寶、道家八寶、民間八寶和麒麟送子、獅子滾綉球,其中仙鶴表示長壽、四藝隱含儒雅、八仙示神仙降臨,萬事亨通。整個院落可以說是片瓦有致、寸石生情。
東大院內的王汝成住宅區,也稱凝瑞居或府門院,此院落與敦厚宅的建築格局及功能大致相同,只是在部分建築的形式上有所區別。
最明顯的差異是兩座住宅大門的設置截然不同。
因為王汝成的官做得比哥哥大,王汝聰官居五品,門樓看似高大,卻為單間;王汝成官高一品,較之老大家,門樓雖低矮一些,面闊三間,很有氣派。
再者,王汝聰的宅居顯得華麗張揚,王汝成的宅院則含蓄低調,但文化積淀豐富,甚有品位。
凝瑞居主體建築坐北向南,冬可敞南戶,夏可開北窗。此院是嚴格按照封建等級制度建造的,成中軸對稱型,大門三間兩廈,門前檐柱上雕飾有佛手、仙桃和石榴,象徵著多福多壽多子。
在此宅院的正門外是座精美的單間雙柱木牌樓。牌樓為懸山屋面垂花梁架,樑柱面雕琢繁冗,帶有明顯的乾隆風格。牌樓上懸一匾,上書「桂榮槐茂」。與牌樓相對的是凝瑞居的大門,門額上面有一塊寫著「凝瑞」兩字的匾額。
門前的門枕石、上馬石、栓馬樁一應俱全。柱子上的楹聯為:
仰雲漢府厚土東南西北游目騁懷常中意;
沐煙霞披彩虹春夏秋冬撫今追昔總生情。
院內布局,由於大門開間設置之原因,與敦厚宅前院所不同的是沒有南廳,但有兩個對稱敞亮的耳房,一左一右,與中間的府第門和儀門形成三間兩廈結構,加之整體裝飾連中有分,分連得體,看上去很有特色。
北面是高級客廳,高大雄偉、肅穆庄嚴,裝飾雖少、分量卻重。檐柱柱頭有彩繪「出將入相」,大有「侯門深似海」的感覺。
檐前柱頂石,須彌座造型上下分五個層次,分別雕以鹿、兔、羊、貓、鵪鶉、大猴背小猴,寓意平安高壽,增福進祿、輩輩封侯。
客廳正面柱上的楹聯為:
聽汾思波濤天下唯心路須靜;
望綿知崎嶇世上豈蜀道才難。
凝瑞府客廳。上方一匾寫有「詩禮傳家」4個大字,寓意為:「讓儒家的經典和道德規范世代相傳」。
客廳的後面是雕刻精緻的垂花門,上面雕飾有鳳凰牡丹、獅子滾綉球,門匾額上寫「天葩煥彩」,是歌頌主人似初綻花蕾,光彩四射,也是對垂花門及後院絢麗多彩的精雕細刻藝術的贊美。
凝瑞宅後院,是主人居住和活動的院子,分兩層,是下窯上房的結構。
正面窯房的兩柱上的楹聯為:
邀造化孝祖先飛鵬起鳳;
枕丘山面溪水卧虎藏龍。
窯門上方有一「德高望重」的匾額,寓意屋內住著王家的長輩。
凝瑞宅後院的結構和敦厚宅後院大致相同,也是一層為典型的窯洞住房,二層廂房為小姐綉樓。
這里的正窯頂層是祭祖閣,閣內裝有神龕牌位和塑像,是專門供奉祖先陰靈的地方。
凝瑞宅後院沒有敦厚宅後院寬敞,正面窯洞比老大家少了兩孔,東西廂樓底層亦少了檐廊裝置。這是為什麼呢?
據說是因為弟弟不願意超越兄長的緣故。但凝瑞宅後院的雕刻卻比敦厚宅更加別具一格。院內無論牆基石還是牆壁,無論窗欞還是掛落、柱礎石以及兩側綉樓台階的石欄板等,都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古人美輪美奐的雕刻藝術。
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是分別築砌於正窯和廂窯基座上的10塊規格相同的牆基石,高1.6米、寬0.6米、厚0.3米,上面依次刻著五子奪魁、吳牛喘月、麒麟送子、飛馬報喜以及「二十四孝」中行佣供母、乳姑奉親等圖案。
這些雕刻造型生動逼真,線條自然流暢,人物神采奕奕,具有很強的立體效果,真可謂的石雕藝術中的上乘之作。
同時,從正窯到廂窯的窗欞上,還有顯露出其特藝術魅力的木雕,有「一品清廉」「喜鵲登梅」「玉樹臨風」「杏林春宴」等數幅畫圖組成的窗戶小景,畫龍點睛,使後室之內有虛有實,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趣味橫生。
不過,在凝瑞宅眾多的雕刻藝術中,最為著名的還有養正書塾的石雕門框。
養正書塾在凝瑞居廚院的南側,是主人生活區和連接前後主院必經的中間小院。
東大院西南部的大偏院是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的,一座是王汝聰兄弟倆共同所有的桂馨書院,另一座是王家的花院「疊翠軒」。
桂馨書院為王家高級書齋,分前,中,後3個院,其建築特點與兩主院大相徑庭。
整座書院房屋低矮,陽光充足,院落雜錯,連環緊套。外觀極其平淡簡朴,毫不引人注目。然而,當走進簡陋的小門後,卻是另外一番天地。
對稱的「映奎」月洞門和「探酉」月洞門,與門匾刻有「桂馨」兩字的正門鼎立呼應,前院十字花徑,東西溝通月洞門,南北連接廊亭與後院。
在這塊幽雅別致的小天地里,南面廊亭下珍存著12塊雙面書法石刻,稱俗「石書」。上面的筆跡出自王家第十五世王夢鵬之手。
由前院到後院正屋,要經過三級台階,寓有「連升三級」之意。
後院分上下兩院,由一道女兒牆相隔,中央台階兩邊緊貼隔牆的望柱為「輩輩封侯」雕刻,底座是淺浮雕「漁樵耕讀」四逸圖,為簡潔朴實的書院塗染了富有教化意味而傳神的一筆。
在此書院西邊,便是花院「疊翠軒」,在此院落的西南角西堡門頂上有一瞻月樓,洞門上有「雲橋」兩字。
挺拔俊秀的瞻月亭,斗拱疊出、飛檐四挑,亭基是磚砌玉壁,台階是石雕欄桿,是花院的主要景觀之一。
穿過亭下的垂花門,門內有石雕垂帶踏跺,上面是月洞門,如同雲梯托著一輪明月冉冉升起。
進月洞門內是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小院,裡面有三間小窯洞,這里是花房和花窯。
在正窯與廂房之間,有東西兩個磚券小洞門,東洞門平直通向桂馨書院的後院,西洞門比東洞門高出兩級台階,裡面隱藏著一個不大的精舍小院,如果稍不留意,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據說,花院和精舍小院過去常年陳設著四季花卉,專供家人茶餘飯後賞玩消遣,尤其是僻靜幽深、藏而不露的精舍,還是主人怡心養神和著書立說的最佳地方。
此外,在花院大門旁的屋內有一個地窖,明為花窖,實為暗道,是用來防禦不測的。一旦堡內被兵燹或歹人圍定,便可由此逃走,避過劫難,化險為夷。
在東大院內,除了中間的兩座主院和西南部的大偏院,東大院主院正北的後院還有一座由一排13孔窯洞組成而又分隔為4個小院的護堡院。
整個東大院和西大院東西對峙,一橋相連,其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
再加上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具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是國內目前不可多見的傳統民居建築。
在位於東大院和西大院之南,與兩座城堡建築呈品字形排列的是王家大院的孝義祠,也稱王氏宗祠或王家祠堂。
孝義祠包括孝義坊和孝義祠兩部分,是為鄉舉孝義王夢鵬而建。
據說,王家當年有牌坊15座,僅有孝義坊保留下來,始建於1786年。
這座青石牌坊是孝義祠較有氣勢的建築。高大的三間四柱牌坊,前後共有10隻石獅抱鼓,呈俯卧狀,很有氣勢。
孝義祠建於1796年,分上下兩層,總面積428平方米,樓上為祭祖堂、戲台,樓下陳列王家宗祠、墳塋模型以及記載王夢鵬一生善行的立體雕塑,藝術價值極高。
由於王家的老祖宗王實是靠賣豆腐發家的,為此,在王家大院里,王實用過的賣豆腐的扁擔一直作為王家的寶貝,被放在王家的祠堂內。而且在王家的西大院內,還保留有醋坊和豆腐坊。
王家祠堂作為王氏先祖靈魂棲息的家園,已有數萬名海外王氏後裔相繼到此觀光並拜祖敬香。
王家大院中的石牌坊
B. 山西太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太原旅遊景點介紹
中原寶地,九朝古都,麵食之鄉,太原的古韻和風塵帶給你歷史的滄桑和餘味。太原是中原的北大門,更是兵家必爭之地,有無數歷史遺跡。既有被歲月重新雕琢的古老石窟,也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各種寺院。的小編今天帶來了太原旅遊景點介紹,想去太原玩兒的朋友可以提前來聊了解下山西太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蒙山大佛旅遊區
蒙山大佛,又名西山大佛,原是蒙山開化寺後的摩崖佛像,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蒙山大佛被重新發現,發現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原本高度約為46米。現在的大佛頭部為後人新鑿的。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交通便利,視野開闊,是太原市內最大的公園。園內建有花展館、水族館、書畫展覽館、盆景園和牡丹、芍葯、玫瑰等多種專類植物園,還建有網球場、微型高爾夫球場、游樂場等娛樂活動場館。 這是一座金代建築,從別處遷移至此,給迎澤公園添了古樸的風采。
東湖醋園
東湖醋園是山西省第一家展示傳統與現代老陳醋生產工藝流程和老陳醋歷史文化內涵的公司化、工廠化博物館。陳列堂和醋療園分別收集了我國西漢以來各種釀醋器具、農耕器具和700餘個醋療葯方,能夠充分了解到山西老陳醋的歷史文化底蘊。遊客可親自參與部分製作過程,並且免費品嘗各種老陳醋。由於這里是食品產業,為了食品衛生,遊客在參觀時不能隨意走動和隨意觸碰生產工具。
晉祠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青龍古鎮
青龍鎮的整個建築群像一條騰飛的巨龍。古鎮南北長5華里。鎮南頭彎道形建築群為龍尾;鎮西彎形建築為彎曲向後蹬的龍的右腿;鎮東曲起通向塌崖坡的道為龍的左腿。青龍鎮兩側店鋪林立,都是明清建築。老爺廟、泰山廟、奶奶廟、河神廟、文昌祠、龍王廟、大王廟、茶皇廟等寺廟雄踞古鎮四周,殿宇雄偉,或如展翅雄鷹、或如異怪猛獸保護著古鎮的吉祥、平安。
崛圍山風景區
崛圍山位於太原市西北24公里尖草坪區柴村鎮呼延村西,南北走向,海拔1400米左右。南有青峰,北有飛雲峰。二峰高峻挺拔,夾一東西走向的深溝,隔溝對峙,勢如入山門戶。尤以秋色優美的紅葉最為著名,故而稱為崛圍紅葉。清道光《陽曲縣志》載有“暮秋霜降,滿山紅葉盡成朱紫”之語。
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原名方山,風光秀麗,歷史上曾經是北齊皇帝商歡的避暑宮。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郁,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天龍山石窟以技巧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感情的細致,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以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景區目前部分區域在維修中,上山的道路比較崎嶇,自駕車遊客注意安全。
文瀛公園
文瀛公園是太原市最古老的公園,已有600年歷史,位於太原市中心區的海子邊,面積11.9萬平方米,其中文瀛湖面積為3.96萬平方米。由於該公園歷史久遠故數次易名。文瀛公園從明代的海子堰到建國後的人民公園,它經過五個世紀,歷經明、清、民國三個朝代:辛亥革命後正式稱為“文瀛公園”。公園位於市中心,精緻小巧,被大半個文瀛湖占據了一半,公園里還有彭真紀念館、小長廊、小紀念碑等。這里也是太原八景“巽水煙波”的所在地。
以上就是帶來的太原旅遊景點介紹,不知道山西太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的朋友可以來參考下~太原三面環山,山西的母親河——汾河穿城而過,這里一年四季冬暖夏涼但是氣候比較乾燥,習慣濕潤環境朋友需要注意哦~
重慶到山西太原旅遊/xianlu/taiyuan
C. 2020晉祠公園牡丹花開了嗎
晉祠公園的牡丹花,現在已經開了。
D. 太原除了晉祠是不是就沒有什麼好玩的地方了
雙塔寺──城區景區。該景區分布在太原市的中心區域,是交通最方便、市民最集中、商業最發達的繁華地帶,也是市民對旅遊景點需求最迫切的地區。該區景點的構成主要有:(1)古建築和宗教名勝, 有作為市徽標志的永祚寺明代建築「凌宵雙塔」,隨末唐初創建的崇善寺,明清道觀純陽宮;(2)現代公園和陵園,有迎澤公園、兒童公園、動物園、森林公園、卧虎山公園、碑林公園、墨藝苑和眾多的小型公園;陵園有雙塔寺陵園;(3)舊州府 衙門:督軍府舊址;(4)購物中心和飲食茗品:著名的商業中心有鍾樓街、柳南,著名的商場、商店有五一百貨大樓、天龍大廈、解放大樓、下元商場和服裝城;飲食名店有六味齋醬肉店、清和元飯店「頭腦」、 認一力餃子館以及食品一條街等;(5)高級賓館、飯店:主要有迎澤賓館、山西大酒店、並州飯店、國旅大廈、三晉大廈等涉外單位,此外還有許多現代化餐廳;
清泉湖景區。清泉湖景區位於清徐縣境內,在太原南70公里處,其西部和南部緊鄰晉祠──天龍山景區,卦山、玄中寺、杏花村、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以及平遙古城和雙林寺、鎮國寺、 太谷無邊寺街等景點,處於整個太原盆地及周邊景區的中心,旅遊地理位置極好。該區旅遊景觀分為自然山水、文物古跡、新建的三國文化景觀和旅遊度假村四部分。飛機場裡面有免費發放的旅遊地圖
E. 太原晉祠公園收門票嗎,不要的話我去看牡丹
晉祠公園分為兩部分,外圍的部分是免費的,裡面的晉祠古建築部分需要收費,門票80元。看牡丹屬於外圍應該不收門票。
F. 介紹山西晉祠的導游詞作文300字左右
汗,忘了晉祠公園的樣子了,只記得上次去被騙了五百元錢!
G. 晉祠公園的牡丹今年幾月開花
今年開花的時間應該會提前,因為今年的溫度比較高,大約應該在5月份左右。
H. 晉祠牡丹什麼時候開花
一般情況下都是四五月份開花,放陽台上明亮處通風處比較好,干透比較快,見干見濕比較好
I. 太原景點在那
太原旅遊資源豐富,較為著名的名勝古跡有晉祠、天龍山石窟、永祚寺、純陽宮、崇善寺、竇大夫祠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名山、石窟、寺院、廟宇、湖泊、森林、溫泉、溶洞、峽谷、河流、古建築、古遺址、名人故居、歷史文化紀念地、博物館等旅遊資源的豐富以及高品質的文物的集中,在國內也是非常少有。其中晉祠聖母殿內宋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姿態各異,在海內外享有盛名。天龍山的北朝石窟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經、純陽宮關羽立馬銅像,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均佔有輝煌的一頁。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撰寫的「貞觀寶翰」《晉祠銘並序》碑文,是現存最早的唯一完好的唐太宗行書碑。太山、天龍山、龍山、蒙山等名山見證了太原城2500多年的滄桑歲月。
太原市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的「晉祠」園林、建於明代的永祚寺、
雙塔寺、中華傅山園、晉祠園林
中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凌霄雙塔」、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的中國最大道教石窟龍山石窟。
晉祠
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瓮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後人因以命祠名。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度,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寫的御碑《晉祠之銘並序》。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郁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陳運和詩《晉祠》贊「唐太宗的行書石碑不老 宋代鑄的鐵獅雄風依然」。
天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東峰8窟,西峰13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15窟。石雕體態生動,刀法洗煉,具有豐富的質感。宋代改名聖壽寺,寺宇已毀。寺前蟠龍古松蒼翠蔽日。
永祚寺雙塔
永祚牡丹(雙塔寺)
在太原市東南郊郝庄村南。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內那兩座」巍峨壯觀的古塔,引人矚目,才被世人習呼為雙塔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高僧福登奉敕建造。現存寺內主要建築,全為磚構。八角十三級,高54.7米。塔內有階梯,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志。寺內牡丹遍地,傳為明代所植。
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石窟開鑿於元初,道人宋德芳於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現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8龕。各龕雕像數額不等,共40餘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朴實,衣著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
純陽宮
在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又稱呂祖廟。創建年代無考。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晉藩王朱新揚對宮內重新規劃,規模空前。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增築後院巍閣3層,景觀宜人。該院整個建築布局,類似八卦形式,為國內少見。
竇大夫祠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上蘭村、汾河峽谷左側,祠內古柏蒼翠。晉國大夫竇犨封地太原,曾開渠興利,後人在此立祠祀奉。歷代都留有碑記。現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還保留宋金時期風格。其中獻亭甚大,後檐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結構簡練而嚴謹,為金元建築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蒼崖下湧出,水溫較低,人稱「寒泉」。「烈石寒泉」為太原名勝之一。
多福寺
在太原市西北24公里毗鄰有人民兵工第一校之美譽的中北大學的崛圍山之巔。山勢陡峻,松柏遍野。為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取自「多子多福」之意。寺在山頂小峪之中,極富古剎風趣。寺始建於唐貞元二年(786年)。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後唐庄宗)父子曾到此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重建,後又多次重修。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寺旁小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讀書處。
童子寺燃燈塔
位於龍山之上,始建於北齊天保七年,金天輔元年毀於戰火,明嘉靖元年重建。傳有兩名童子在此山中隱修時,見山石氣勢不凡,遂在這里雕造了一尊高57米的佛像,寺名也是由此而來。
晉陽湖
位於太原市晉源區西南董茹村一帶。晉陽湖由汾河西乾渠引入,水質良好,湖水面積48平方千米,水深平均4米,最深處8米,夏季最高水溫達33℃,冬季為5℃~15℃,常年不結冰,是華北最大的人工湖,素稱「中國北湖」。
崛圍山
崛圍山位於太原市西北24公里尖草坪區柴村鎮呼延村西,南北走向,海拔1400米左右。南有青峰,北有飛雲峰。二峰高峻挺拔,夾一東西走向的深溝,隔溝對峙,勢如入山門戶。從山頂向下俯視,四周群山如濤似浪,宛轉盤旋,形成巨大的旋渦,像倒立的喇叭,又如碩大的圓盤,「崛圍山」之名由此而來。這里松柏圍裹,鬱郁蔥蔥。春天,山花爭艷;深秋,遍山紅葉。「崛(山圍)紅葉」是太原八景之一。
J. 晉祠是去太原旅遊的遊客第一站應該去的嗎
太原旅遊第一站首先肯定是晉祠啦,晉祠,從市區打車,被司機繞路,多花了十幾塊錢,不多但是很生氣,我坐在副駕駛看著地圖都敢繞。然後記下車牌打電話投訴,結果投訴電話無人接聽,管理真是棒棒的。晉祠門票80元,裡面古色古香,掉漆了也沒有後期修復,還行,其他景點看不到的。但是要不是有幾個老年旅遊團,導游比遊客都多。
還有購物的地方,就在家附近逛不好嗎?山西省內好景點倒是挺多,介休綿山,就算是秋冬也不失優美景色。大同懸空寺,不信佛,但我信仰人的智慧,只去過喬家大院和王家大院,感覺差不多,臨汾的壺口瀑布,五台山超級坑,真的,洪洞大槐樹,省內我就體驗過這么幾個個地方,覺得失望的都沒提除了五台山。真的不問吃的?遊山玩水陶冶情操,坐下來好好吃飯是正經,真的不問吃的?旅遊之前,先上馬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