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紋梅瓶

牡丹紋梅瓶

發布時間: 2022-01-22 14:39:11

『壹』 元青花存世這么少,一朝代的瓷器到底到哪裡去了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小口外侈,短頸,豐肩,平底。紋飾分為三組,肩部飾鳳穿牡丹紋。腹部主題紋飾為四個菱形開光內分別繪「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周茂叔愛蓮,林和靖愛梅鶴,陶淵明愛菊。腹下部繪仰覆蓮紋和忍冬紋一周。該器造型秀美、線條流暢、色澤濃艷,為元青花瓷中的精品。

流傳經過:1987年10月31日原武漢市文物商店武勝路門市部從一對夫妻手中收購而來。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時代:元(1271—1368年)文物價值

青花瓷器由於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白地藍花,有明凈素雅之感,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早在唐代就已經燒制青花瓷,但是從燒造技術判斷,青花瓷的成熟期屬於元代。元青花以明麗雅緻的紋飾、豐富多樣的種類、製作精湛的工藝,成為當時出口中東、西亞等地區的重要商品。從元中晚期開始景德鎮大量生產青花瓷器,其質量、製作工藝、創新發展方面均呈現出遠勝於唐宋青花瓷的成熟與精美。青花瓷從此成為景德鎮窯乃至整個中國瓷器生產中最為主要的產品,被人們譽之為「國瓷」。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尺寸:高37.6㎝,口徑6.2㎝,底徑13 cm

稀缺性

元青花存世量少。據統計,土耳其、伊朗、美國等國家博物館收藏佔了一半之多;元青花的裝飾題材大多以中國傳統圖案花紋為主,人物紋樣極少,此件器物尤顯珍貴。

工藝美術史

從實用性角度審視,元青花瓷能依據不同地域人們的不同生活習慣和需要,設計不同的器型。既有針對中東及伊斯蘭國家生產的大盤、大罐、大瓶等器型碩大飽滿的大件,也有滿足東南亞國家需要的小罐、水滴、小瓶等,還有適應中國人生活習慣的高足杯、盞托、觀音和文具等。從藝術審美角度欣賞,元青花瓷釉色瑩潤、青幽淡雅、意境悠長、雅俗共賞,有著適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審美需求的共融性。其裝飾紋樣布局繁密,結構嚴謹,描繪精細,體現了製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和高超的繪畫技藝。

歷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繪「四愛圖」,以歷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頤、林和靖及陶淵明為題材。東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頤的《愛蓮說》、詩人「梅妻鶴子」林和靖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及東晉文字家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流傳千古,令人景仰。

透過這些歷史文化名人,可以檢索更多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元青花瓷器的市場價值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器物描述

歷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繪「四愛圖」,以歷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頤、林和靖及陶淵明為題材。東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頤的《愛蓮說》、詩人「梅妻鶴子」林和靖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及東晉文字家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流傳千古,令人景仰。

透過這些歷史文化名人,可以檢索更多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貳』 南宋影者牡丹紋梅瓶有沒有冰裂紋

不清楚,但為您提供一下參考資料看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元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釉主要有三種:影青釉、青白釉和卵白釉。三種釉的化學成份不同,決定著青花透明程度不同,對青花的發色效果影響也不相同。卵白釉是元代創新的釉種,含鈣量低,鉀鈉成分較高,粘度較大,釉面細膩而光潔。早期器物釉中含鐵量稍多,顏色閃青,晚期含鐵量減少,色澤趨於純正。施卵白釉燒制的白瓷非常名貴,但燒成的青花瓷卻不理想:發色淺淡,青花瓷原有的風采盡失,原因是卵白釉厚而凝重,濁而失透,青花在釉下就象被罩在磨光玻璃下,色彩根本就發不出來,偏離了青花本色。
卵白釉(樞俯)瓷為元代創燒,因其釉呈失透狀,色白微青,頗似鵝蛋色澤,故名。元代創燒的卵白釉瓷也是朝廷定燒的一種高檔瓷器,在當時極富盛名。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鎮青白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狀,頗似鴨蛋殼色,故稱之為「卵白釉」,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愛,常命景德鎮窯燒制供官府使用,「有命則供,否則止」,傳世品以元代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定燒的卵白釉瓷為多見,樞密院定燒瓷在盤、碗器的紋飾中印有「樞」、「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稱之為「樞府」釉。

『叄』 「鐵銹花折枝牡丹梅瓶」

裝飾紋樣題材廣抄泛,主要有荷花、牡丹、龍鳳、游魚及嬰戲等都表現得格調清晰,矯健挺拔,揮灑自如,形的特點是什麼?

成了非常健康的地方民間風格,最成功的是對牡丹花的描繪,如「鐵銹花折枝牡丹梅瓶」一株怒放的牡丹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枝葉茂盛,花枝穿插自如,與器形的轉折自然相適,顯得筆觸靈活,生氣盎然。

『肆』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的介紹

高44厘米,口徑5.4厘米,梅瓶花色共分為五層,也就是說器身自上而下有五層圈帶專紋飾,肩上部繪有一周覆蓮紋屬,內有珊瑚、靈芝等「雜寶」紋樣。接下來是一圈纏枝牡丹紋飾。腹部周身繪滿纏枝牡丹青花圖案,緊接著是一條較窄的卷草邊飾。脛部裝飾有卷草紋及仰蓮如意紋一周。紋飾帶有寬有窄,其間以弦紋相隔,青花構圖嚴謹,層次分明,主題突出,渾然一體,顯得繁而不亂。筆意深沉有力,青色艷麗之中又帶古樸,風格生動豪放。

『伍』 青花牡丹錢幣紋梅瓶是哪個年代的

青花牡丹錢幣紋梅瓶是哪個年代的?青花牡丹錢幣紋梅瓶的話是80年代的,80年代的,這種文明評的話,有很多的

『陸』 瓷器,纏枝牡丹紋梅瓶,造形要素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元朝瓷器,出土於南京江寧縣將軍山沐晟墓中,現收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柒』 白地黑彩剔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時代特徵比較顯著,真品有收藏價值的,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捌』 全國最大的瓷瓶(梅瓶)在哪裡

邯鄲市峰峰礦區昭德廣場的標志性建築之一――兩個巨大的陶瓷梅瓶製作完成。這兩個陶瓷梅瓶坐落於廣場東西兩側,高9.9米,最大直徑5.18米。每個梅瓶由486塊燒制陶體拼接而成,瓷體重36噸,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陶瓷梅瓶。
梅瓶製作採用了傳統的磁州窯紋飾。主題畫面為磁州窯傳統的黑剔牡丹紋,腰線裝飾為富貴不到頭紋飾,底足為蓮花紋裝飾。整體寓意平安、富貴、吉祥。
據悉,這兩個瓷瓶由20名技術人員,歷時六個月燒制30窯而成。

『玖』 梅瓶造型演變過程。

「梅瓶」在中國古代陶瓷研究領域中屬於單一器型,延續時間有千餘年的歷史,同時它也是一種造型秀美、受到頗多贊譽的器物。但在目前的中國古陶瓷研究領域中尚未對其起源和造型的演變過程提出系統的看法。並通過宋、遼、金、元、明、清出土和傳世的實物進行排比對照,闡述它的起源,對其逐漸南傳的經過進行解釋。與此同時梅瓶的造型也經過不斷進化發展過程,直至清代末期「梅瓶」這個被文人雅士冠予的美譽,才成為人們對這種器物一種約定俗成的稱謂。

一、梅瓶的演變
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唐代邢窯白釉瓶,是一件器型上近似於梅瓶的器物,屬於大口器的一類。另外在唐代的岳州也有一種近似梅瓶的盤口瓶出土。將它們與梅瓶相提並論是否有些牽強,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掘結果。
契丹人雖然是我國漠北的一個少數民族,從事著以漁獵為生的游牧生活,但是他們有著自身發展的文明史,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和生活習俗。在與唐王朝的不斷交往過程中吸取和豐富了他們的文明進程,這種相互交融的過程促進了契丹人的手工制瓷業發展。就陶瓷的生產製作而言,由於唐三彩的盛行,遼三彩的生產就比較繁榮。同樣唐代北方白瓷生產趨於成熟(如在陝西西安市火燒壁出土的白瓷),遼代白瓷近似於完美。任何一種陶瓷器型的出現是離不開生活的,唐代瓷器多仿製金銀器的器型,遼代則往往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生產陶瓷器物,雞腿瓶的出現就說明了這一點。
當「梅瓶」在北宋出現時,還保留遼代雞腿瓶烙印,例如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宋代定窯刻劃梅瓶,1974年河南省鎮平出土的磁州窯白地黑梅瓶,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梅瓶(上海博物館藏)。它們的肩部雖然較雞腿瓶隆起,但口部、脛部與雞腿瓶十分相象。在宋、遼對峙時期遼代缸瓦窯生產的梅瓶與宋代的風格才十分接近,這就是1974年在遼寧省法庫墓出土的白地褐彩刻花牡丹紋梅瓶。北宋中晚期是陶瓷生產的繁榮階段,在不斷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經驗後,逐漸形成了梅瓶的自身進化和發展,並出現了自己的風格。此時的梅瓶千變萬化,口部變化也比較多,肩、腹的變化也呈多樣化的形式。可以說此時的梅瓶已經完全脫離了早期雞腿瓶模式的束縛,成為一種獨具代表性的造型品種,完成了演變過程。
金代的梅瓶造型繼續保留了北宋初期的北方時代風格,其代表作有:1972年河北省獻縣出土的金代磁州窯「蘆雁圖」梅瓶和現藏上海博物館的金代磁州窯「清沽美酒」梅瓶以及金代扒村窯黑地白龍「正八」文梅瓶。
南宋的梅瓶器型變得短矮,瓶身沒有早期梅瓶修長,肩部也不如北宋時期飽滿豐潤,總體上看此時的梅瓶給人以渾圓感覺。這與梅瓶造型的南傳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造型在被南方的各窯廠接受時,摒棄了北方粗獷偉岸的風格,給人以小巧精悍的感覺。具有代表性的梅瓶有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南宋景德鎮窯影青刻花梅瓶,1972年江西省吉州窯出土的黑釉剔花梅瓶,1979年在浙江省松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墓葬出土的龍泉窯帶蓋梅瓶。
元代的梅瓶造型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特別是景德鎮生產青花梅瓶為明、清梅瓶的造型延續奠定了基礎。此時的梅瓶又是恢復到北方梅瓶的原有風格,只是肩、腹、足等部位變粗,口部工藝細膩,這一時期的器物以江西省高安窖藏的青花梅瓶與河北省保定市窖藏出土的青花八方梅瓶為代表,同時還有現藏江西省揚州博物館的藍釉白龍紋梅瓶。在造型的變異方面元末明初梅瓶出現特有的圓肩束脛式樣,其代表有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元代龍泉窯刻花帶蓋梅瓶和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洪武青花「春壽」雲龍紋梅瓶。
明代的梅瓶雖然在裝飾上有釉里紅、青花、紅釉、祭藍釉、白釉、龍泉釉、仿哥釉等,但是此時的梅瓶造型風格雖然在不同時代有一些變化,但總的風格還是統一的。它們包括1957年江西省江寧宋琥墓出土的明洪武釉里紅松竹梅蓋梅瓶、明正統青花梅瓶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宣德款青花纏枝花梅瓶、現藏定陵博物館的明萬曆青花龍穿花蓋梅瓶等。明代梅瓶除了傳世品外,有一大批是從墓葬中出土的,這些梅瓶無疑成為鑒定梅瓶的標型器。
清代的梅瓶基本上是以傳世器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此時的瓷器生產多以御窯廠形式生產,並帶有皇帝好惡的色彩,此時的梅瓶造型基本上延續了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有風格,給人以沉穩莊重,但略帶浮華的感覺。清代的梅瓶一改明代梅瓶肩部圓垂的造型,多以豐肩平直的形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總之,梅瓶的造型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出現體現了中國多民族大家庭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內涵的融合。

熱點內容
用英文介紹情人節 發布:2025-09-15 06:22:15 瀏覽:964
夜玫瑰許念念 發布:2025-09-15 06:22:04 瀏覽:340
個性情人節語 發布:2025-09-15 06:07:33 瀏覽:47
情人節的播音稿 發布:2025-09-15 06:03:34 瀏覽:233
七夕案場 發布:2025-09-15 06:03:28 瀏覽:236
故宮中的梅花 發布:2025-09-15 06:02:56 瀏覽:95
給玫瑰套網 發布:2025-09-15 05:46:28 瀏覽:852
短視頻七夕 發布:2025-09-15 05:45:27 瀏覽:257
情人節搖簽 發布:2025-09-15 05:41:40 瀏覽:633
盆景樹齡 發布:2025-09-15 05:41:34 瀏覽: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