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玫瑰椅的由來

玫瑰椅的由來

發布時間: 2022-01-22 09:56:57

❶ 福壽太師椅的由來(它是哪個朝代的)

太師椅的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原型、發展和定型,時間分別是在宋代、明代以及清朝。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物的流轉,到今天,歷史悠久的太師椅實物已難再見,此處,不妨以文字記載和書畫作品為憑,探究太師椅發展過程中的具體樣貌。
學術界認為太師椅的原型是宋代的交椅。宋代的交椅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無扶手直後背交椅,這種交椅又可分為橫置靠背和直靠背兩種;另一類為圓後背交椅,圓後背交椅樣式又可分為有搭腦與無搭腦兩種。其中搭腦前曲作扶手的靠背交椅,通常稱「太師椅」。這種椅具通常為圓搭腦、豎向靠背式,椅圈合圍成形,有的在靠背附加荷葉形托首。


【《春遊晚歸圖》局部,僕人肩上扛的正是宋代太師椅】

具體的例子可見宋代的名畫《春遊晚歸圖》,圖中有對太師椅的詳盡刻畫,情景是一個官員游春歸來,鞍前馬後侍從十餘眾,其中一位侍從肩上扛的就是荷葉托首的太師椅,以隨時供主人休息時使用。
太師椅發展到明代已經是十分流行的坐具了。雖名稱未發生改變,但椅形已不是帶荷葉托首的交椅了,而是改為上圓下方的圈椅。明代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言:「椅之有杯圈聯前者,名太師椅」。照此推論,似乎凡椅背、扶手呈圈者,皆可謂之為「太師椅」。在明代,圈椅種類進一步增多,製作工藝更為精細、合理。由於圈椅結構更加合理、使用更加舒適等原因,使其取代了宋代的圓後背交椅,成為「太師椅」一名的全新演繹。
太師椅發展到清代又出現了新的變化,並且最終定型。此時的太師椅專指清代的扶手椅,這種扶手椅狀似官帽而非寶座、玫瑰椅,而是重裝飾,且靠背與扶手以及座屜三面垂直的椅子。由於清朝藝術審美追求豪華、莊重的效果,因此清式扶手椅迅速成為「太師椅」的接班人,並為這種流傳數百年的傢具確定了最終的形制。

❷ 什麼東西是實用又美觀的

①妞
②床
③套
④手機(里的PP)

❸ 明朝的玫瑰椅為什麼靠背那麼矮

玫瑰椅在宋代名畫中曾有所見,明代更為常見,是一種造型別致的椅子。為什麼會叫玫瑰椅,這在中國傢具史上是一個無解的謎,因為典籍中沒有參考文獻,所以人們大多從其名推測,以為與女性閨房陳設有關,但是目前尚無定論。「玫瑰」二字,一般指很美的玉石。單就「瑰」字講,一曰「美石」,另一曰「奇偉」,即珍貴的意思。《後漢書•班固傳•西都賦》載:「因瑰材而究奇,抗應龍之紅梁」,以「瑰」謂奇異之物。玫瑰椅只是北方匠師對這種椅子的稱呼,而江南一帶多稱之為「文椅」。
玫瑰椅屬於扶手椅的一種,它的製作方法跟南官帽椅相近。玫瑰椅造型特徵是尺寸較別種椅子稍小,方形低靠背和方形低扶手,且與椅面垂直,方形的邊框通常加上雕刻紋飾的卷口牙子,基本樣式仿效小竹椅。它多用花梨木或雞翅木製作,一般不用紫檀木和紅木,利用花梨木獨具的色彩、紋理和玫瑰椅本身別致的造型巧妙結合,達到了珍奇、美麗的效果,更令人賞心悅目。玫瑰椅的優點在於輕巧靈便,背矮不遮擋視線,置諸室內,處處相宜。缺點就是搭腦正當人背,坐在上面感覺並不是很舒服,背和頭部都沒有依靠,令坐者很快感到疲勞,但是較適宜坐以寫作。
玫瑰椅在居室中陳設較靈活,靠窗檯陳設使用時不致於高出窗沿而阻擋視線,椅形較小,造型別致,用材較輕巧,容易搬動。玫瑰椅別具一格,是明式和清式傢具常見的一種椅子式樣,常供文人書房、畫軒、小館陳設和使用,式樣考究,製作精工,造型單純優美,有一種所謂「書卷之氣」,由此可見古人的雅而尚禮、文不失秀、而不墮媚的審美境界。不管怎樣,玫瑰椅設計不俗,名字也好聽,假如就像我們所說的是閨房坐具的話,那它低矮的搭腦,說不定就是別出心裁的設計,陳設於閨房,才得以坐者自由展現其女性柔媚多。

❹ 太師椅是什麼

起源於宋朝,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以官銜命名的椅子。宋朝時期的京官為了送給太師椅子坐,就特意在交椅背上加了一個荷葉托著,因此叫做「太師椅」,顧名思義,就是官居太師的人才有資格坐,清中期之後開始普及。我國古代傢具中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太師是官名,是尊貴、高雅的象徵,我國古人認為,在同時代的椅類傢具中,能被尊稱為「太師椅」的,一定是椅類傢具中的翹楚,也象徵著坐在太師椅的人的地位尊貴、受人敬仰。風水宅居中,最好的風水地形被稱為「太師椅」,這類宅居地,背後靠山,較高,如太師椅的椅背;左右都有纏護,較低,如同太師椅的扶手;中央是居宅,如同椅子的座位。這是風水地形中最理想、最合理的布局,三面皆有護繞,宅運自然又穩又安全;一面通氣,後盾堅強,前氣自然也順暢,可謂是和氣而能生財。三面環山、一面開闊之地被認為是吉宅良址,便是因為其符合「太師椅」地形的風水地形。如果此「太師椅」是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則無疑是難得一遇的風水寶地了。故而《陽宅十書》中說:「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污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這可謂是「太師椅」形的真實寫照了。

❺ 太師椅的演變

在兩晉以前,我們的先人一直處於席地而坐時代,沒有高型坐具。「椅子」名稱最早見於唐代,《濟瀆廟北海壇祭器雜物銘》碑陰:「繩床十,註:內四椅子。」但是椅子形象早於名稱一百多年,而見於南北朝。隨著佛教的東漸,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的湧入,佛國的高型坐具也進入了中國新的傢具種類的出現,是為了適應其生活方式,南北朝時期的「胡漢雜居」局面,為高型坐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至五代時期也是從跪坐的生活習慣轉變到垂足而坐的時期,這時的生活方式有了「官」、「民」之分。人們起居習俗不一致,席地跪坐、伸足平坐、側身斜坐、盤足趺坐及垂足坐均同時存在。經過唐至五代時期的傢具變革之後,高足傢具在宋代已成為傢具發展的主流,出現了造型新穎的靠背椅、交椅。 交椅是由交杌發展而來的。交杌即古代的胡床,北方人稱之「馬扎」,民間俗稱折疊凳。胡床本是一種無靠背的簡易坐具,當人們在其座屜之上增設靠背之後,它便成為一種可倚可坐的椅子。由於這種椅子的四足成對相交,故以其形名之「交椅」。
從現有的傳世繪畫和已發掘的墓葬壁畫看,交椅是宋代始見的新型傢具。宋代交椅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直後背交椅,是不帶扶手的,這種交椅又可分為橫置靠背和直靠背兩種;另一類為圓後背交椅,圓後背交椅樣式可分為有搭腦與無搭腦兩種。搭腦前曲作扶手的靠背交椅,通常稱「太師椅」。這種椅通常為圓搭腦、豎向靠背式,椅圈合圍成形,有的椅圈做成三段曲,有的在靠背附加荷葉形托首。
「太師椅」是我國唯一一種以官銜命名的傢具,其他傢具都是以其外形特徵或功能特徵來命名,如官帽椅,是因搭腦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書櫃是因為存放書籍而得名。
交椅椅圈上增設搭腦的結構,曾經作為一種傢具的新式樣流行一時,這在宋人筆記中多有記載。關於太師椅名稱的由來,相傳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太師椅的命名與宋朝奸相秦檜相聯系。最詳細的記載要算張端義在《貴耳集》,據記載為京尹吳淵因奉承當時的宰相秦檜,而在椅圈上添置了荷葉形托首,由於這種帶荷葉托首的椅子是為太師設計的,故名之曰「太師椅」。
還有一種說法是由「文太史椅」演化而來。「文太史」指明代才子文徵明,「文太史椅」是他日用的一把交椅。他死後此椅歸文徵明的曾孫文震孟所有。文震孟明未曾入內閣為相,系崇禎朝的太師。因「太史」與「太師」偕音,加上文震孟又官居太師,所以就把這種椅子叫做「太師椅」了。
有關宋代交椅的形式,陳增弼先生在《太師椅考》一文中進行了高度概括,並將其分成四種形式:直形搭腦、橫向靠背式,如宋畫《清明上河圖》中的葯鋪櫃前有這種交椅;直形搭腦、豎向靠背式,見宋蕭照《中興禎應圖》,後元明清一直沿用;圓形搭腦、豎向靠背式,又稱「栲栳圈」,搭腦為圓形,宋畫《蕉蔭擊球圖》中有這種交椅,為我國古代木匠的一大創造;圓形搭腦、豎向靠背式、附加荷葉形托首,搭腦形成圓形的椅圈,上有帶柄木質荷葉托首扶手。交椅自宋代出現後,一直是上層社會使用的傢具。據悉,皇帝出行打獵的時候,侍從隨身替他扛著的椅子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從打開交椅坐上歇息。久而久之,交椅成了權力的象徵。中國人在形容一個人的地位時常說坐第幾把交椅,「坐第一把交椅」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交椅形成於宋代,流行於元明兩代。明代交椅,可分為直後背和圓後背兩種。尤其是圓後背交椅運用廣泛,多設在中堂顯著地位,顯示其尊貴而崇高的特殊身份。
圓後背交椅的結構是服從它的折疊需要而形成的。為了折疊,它不能和其他椅子的結構一樣,扶手與下面的構件(鵝脖及聯幫棍)相交,交椅的扶手只能是由安在後腿上端的、彎轉向前探伸的構件來支撐。後腿和彎轉的部分,無論榫卯結構做得如何緊密,承重方面都會有問題。
圈椅是利用了椅圈抱腰的舒適感而專門設計的,背板微向後仰,座面寬大,腿足較高,造型十分大方、舒適。在明代,圈椅種類進一步增多,製作工藝更為精細、合理。所以,圈椅因結構更加合理、牢固,造型優美、大方,深得當時人們的喜愛,而取代圓後背交椅,成為備受推崇的「太師椅」。 在明清時代的扶手椅非常普及,明代的扶手椅人們通常泛指四齣頭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它不包括同樣有扶手的寶座和玫瑰椅。清代的扶手椅人們主要是指清式傢具中被俗稱為「太師椅」的那種重體量、重裝飾、靠背與扶手及座屜三垂直的椅子。
進入清代後,交椅由於實用價值不大而逐漸被淘汰。特別是豪華、莊重的清式傢具出現後,清代中期以後交椅首先在上層社會被清式「太師椅」所取代。
清式太師椅實際上也就是扶手椅,一般成對陳設於廳堂正中或比較雅緻、莊重的場合。清式太師椅按椅背結構基本上可分為整屏式與三屏式兩種,而且普遍採用靠背與扶手上下垂直的形式,明式扶手椅中按人體自然曲率設計靠背、扶手的做法已很少見。
到了清代晚期,清式太師椅的製作越來越繁瑣,單純地追求「新穎」,裝飾繁重,成為附加品,造型出現了不倫不類的、融東西方藝術特徵、繁瑣累贅的風格。清式太師椅,再也沒有明式太師椅——圈椅的那種尺度合體,造型簡練、挺拔,耐人尋味,細致精密,手感舒適的藝術水平。清式太師椅雖然在造型工藝上有了進步,但是從傢具本身的造型藝術的發展規律來看,卻有衰退之感。

❻ 椅子的設計說明

設計說明:
1.這是一款輕便休息椅,整張躺椅的曲線都是按照人機工程學嚴謹設計的。既不影響使用者的正常談話,還可以小憩。弧形底座,可當搖椅使用,坐的部分和靠背等高,外型張揚,充滿個性。
3.曲線造型,材質呈編織狀態,輕便且承重,既充滿現代氣息,又有復古韻律之美。
3.該椅既實用,又是家庭和休閑場所的理想裝飾品。

❼ 一種古代傢具 形狀就象靠背椅的上半部 就是靠背那部分 席地而坐時倚靠用的 是什麼東東

明清時期的椅凳形式很多

❽ 有哪些經典流傳至今的中國風的椅子

中國人本來沒有椅子,兩千多年前,諸子百家開壇講學,大都是席地而坐的直到東漢時期,靈帝好胡床,上行下效成為了一種風尚。唐宋之後,帶靠背高坐具開始逐漸流行,於是靠背椅、圈椅、交椅、官帽椅之類陸續出現,到了明代,就形成完備的高坐傢具體系。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流三把獨具中國風的椅子---交椅、燈掛椅和禪椅。

1.交椅

交椅普遍被認為是彰顯特殊身份的坐具,但因其特殊的制式與使用,要保存完整以傳世,並不易得。因交椅既要滿足折疊便攜之需,又要以協調美觀為前提負荷承重,可用於行軍作戰、圍獵郊遊中,因此也有「行椅」「獵椅」之稱。在中國,可看到的最早的直後背交椅形象是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西壁的五台山圖里,行人挎著一把直後背的交椅。在宋代的諸多古籍和書畫里都能找到直後背交椅的痕跡,並且出現了橫靠背與豎靠背這兩種不同的形制。在接下來五代之後的年代裡,交椅的另一種形式——圓後背交椅開始大行其道,並且比前者更為風光。

熱點內容
丁香越劇 發布:2025-09-15 06:28:27 瀏覽:393
土菜館七夕 發布:2025-09-15 06:28:20 瀏覽:944
有毛的盆栽 發布:2025-09-15 06:27:04 瀏覽:871
用英文介紹情人節 發布:2025-09-15 06:22:15 瀏覽:964
夜玫瑰許念念 發布:2025-09-15 06:22:04 瀏覽:340
個性情人節語 發布:2025-09-15 06:07:33 瀏覽:47
情人節的播音稿 發布:2025-09-15 06:03:34 瀏覽:233
七夕案場 發布:2025-09-15 06:03:28 瀏覽:236
故宮中的梅花 發布:2025-09-15 06:02:56 瀏覽:95
給玫瑰套網 發布:2025-09-15 05:46:28 瀏覽: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