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派牡丹亭
① 因《牡丹亭》引發的戲曲史上臨川派和吳江派的論爭是什麼
《牡丹亭》問世之後,各地紛紛上演。許多劇作家如沈王景、呂玉繩、臧晉叔、馮夢龍等都著手進行改編。他們改動了《牡丹亭》中一些不合音律的地方,結果引起一場關於戲曲創作的大爭論。湯顯祖不願意別人亂改動,他說:「《牡丹亭記》要依我原本,其呂家改的,切不可從!雖是增減一二字以便俗唱,卻與我原作的意趣大不同了。」甚至還說出「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這種偏激的話來。吳江派的沈王景則認為「名為樂府,須教合律依腔。寧使時人不鑒賞,無使人撓喉捩嗓。」這就是戲曲史上有名的臨川派和吳江派的論爭。湯顯祖與沈王景對立的觀點,在於他主張戲曲作品要言情,要以表達情感內容為主,提倡才情,不忌麗辭,不拘音律。為了作者抒情和渲染意境情致的需要,認為可以犧牲音律。
② 簡述臨川派和吳江派的藝術主張
明代戲曲文學流派。其領袖人物是吳江(今江蘇吳江)人沈璟。向來認為屬於此派的曲家有顧大典、呂天成、卜世臣、王驥德、葉憲祖、馮夢龍、沈自晉、袁於令、範文若、汪廷訥、史□等。沈璟戲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語言「僻好本色」。他編纂《南九宮十三調曲譜》,釐定曲譜、規定句法,註明字句的音韻平仄,給曲家指出規范。沈□的理論和吳江派諸作家的實踐,對於扭轉明初駢儷派形成的脫離舞台實際、崇尚案頭劇的不良風氣,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沈璟過分強調音韻格律,主張寧肯「不工」,也要「協律」。他提倡戲曲語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對明初的駢儷頹風,但由於他把「本色」狹窄地理解為只是採用「俗言俚語」、「摹勒家常語」,也產生了弊病。沈璟等人與湯顯祖於萬曆年間曾經在創作方法上有過一場為時不短的激烈爭論。由於吳江派的革新主張主要體現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內容上,因此,這種革新的影響和意義就遠遜於臨川派,甚至為後人詬病。
明中葉後,傳奇有了很大的發展,不同的戲曲流派也出現了,其中影響最大的有以沈璟為代表的吳江派和以湯顯祖為代表的臨川派。湯顯祖,江西臨川人,傳奇作品以《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和《南柯記》為代表,合稱臨川四夢,又因其書齋名玉茗堂而稱為「玉茗堂四夢」。其中,《牡丹亭》標志著明代創作的最高成就。沈璟,江蘇吳江人。他用畢生精力集中研究詞曲,考證音律,曾訂定《南九宮十三調曲譜》,著有傳奇17種。兩排之間在戲曲創作的格律,文采等問題上存在著不同看法,就總體傾向而言,吳江派講究音律,臨川派注重文采。
③ 沈王景對於改編《牡丹亭》持有怎樣的看法
吳江派的沈王景則認為「名為樂府,須教合律依腔。寧使時人不鑒賞,無使人撓喉捩嗓。」這就是戲曲史上有名的臨川派和吳江派的論爭。
④ 《牡丹亭游園》是誰的作品
湯顯祖。
湯顯祖,江西臨川人,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
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萬曆十一年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明萬曆十九年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
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歷史影響:
湯顯祖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影響。即使是認為他用韻任意,不講究曲律的評論家,也幾乎無一不稱贊《牡丹亭》。由於湯顯祖的影響,明末出現了一些刻意學習湯顯祖、追求文採的劇作家,如阮大鋮和孟稱舜等,後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臨川派之說,實際上並不恰切。
⑤ 臨川派的吳江派與臨川派
明朝後期的兩大戲曲流派。吳江派以沈景是吳江人而得名,又因該派講求格律而被稱為「格律派」。其成員有沈景、呂天成、葉憲祖、王驥德、卜大荒等人。臨川派以湯顯祖為代表,因湯顯祖是臨川人而得名。湯顯祖有《玉茗堂四夢》,重視抒寫作家的真情實感,因而該派又稱「玉茗堂派」或「言情派」。其重要成員有王思任、茅元儀、孟稱舜、吳炳、阮大鋮等人。兩派在戲曲理論和創作上互相對立。吳江派主張嚴守音韻格律和崇尚語言本色,特別重視聲律美。沈景著有《南九宮十三調曲譜》。該派對於明中葉後流傳廣、影響大的唱腔之一崑曲音的整理,有一定貢獻。臨川派反對格律至上,重內容,重視情感,重視文采,特別強調「情」的作用,應該「為情作使」,提倡語言的「自然」。該派的創作成就以湯顯祖為最高。他有《紫簫記》、《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五種,後四種合稱為《臨川四夢》,而《牡丹亭》更是明代傳奇中的浪漫主義傑作。晚明的劇壇,大都受到上述兩派的影響,分別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①「沈湯之爭」焦點:「律」與「意」關系
沈「強調音律」,不惜「因律害意」:
「欲度新聲休走樣,名為樂府,須教合律依腔。」(《二郎神·論曲》)
「寧使時人不鑒賞,無使人撓喉捩嗓。」(同上)
湯「推崇意趣」,不惜「因意害律」:
「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答呂姜山》)
「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王驥德《曲律雜論》)
②沈、湯合之則美:
王驥德《曲律》:「松凌(沈)據詞法而讓詞致,臨川(湯)妙詞情而越詞檢」。
呂天成《曲品》:「倘能守詞隱先生之矩彟,而運以清遠道人之才情,豈非合之雙美者乎?」
湯顯祖的《牡丹亭》問世後,家傳戶誦,人們都稱他為文彩派或言情派,與沈璟的格律派(吳江派)相對稱,因湯顯祖系臨川人,後世評論家遂把湯顯祖以及與湯顯祖創作風格相接近的阮大鋮、吳炳等人名之曰臨川派(玉茗堂派)。關於湯顯祖和沈璟兩人創作風格上的差異,與他們同時代的戲曲批評家王驥德曾在《曲律》中作了這樣的概括:「臨川之於吳江,故自冰炭。吳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鋒殊拙;臨川尚趣,直是橫行,組織之工,幾與天孫爭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咋舌。」較為中肯、公允。
⑥ 《牡丹亭》對同時期的作家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牡丹亭》問世之後,各地紛紛上演。許多劇作家如沈王景、呂玉繩、臧晉叔、馮夢龍等都著手進行改編。他們改動了《牡丹亭》中一些不合音律的地方,結果引起一場關於戲曲創作的大爭論。湯顯祖不願意別人亂改動,他說:」《牡丹亭記》要依我原本,其呂家改的,切不可從!雖是增減一二字以便俗唱,卻與我原作的意趣大不同了。」甚至還說出」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這種偏激的話來。吳江派的沈王景則認為」名為樂府,須教合律依腔。寧使時人不鑒賞,無使人撓喉捩嗓。」這就是戲曲史上有名的臨川派和吳江派的論爭。湯顯祖與沈王景對立的觀點,在於他主張戲曲作品要言情,要以表達情感內容為主,提倡才情,不忌麗辭,不拘音律。為了作者抒情和渲染意境情致的需要,認為可以犧牲音律。論辯過程中的偏激之言,考察他的思想,我們會懂得,這是一個才子、思想家的矯枉過正。而在實際創作中,他還是講究音律的。當然,《牡丹亭》也存在有時用典冷僻、有的片段顯得晦澀生硬的瑕疵。
⑦ 明代 吳江派和臨川派
吳江派因沈璟是吳江人而得名,又因該派講求格律而被稱為「格律派」。其成員有沈景、呂天成、葉憲祖、王驥德、卜大荒等人。臨川派因湯顯祖是臨川人而得名。湯顯祖有《玉茗堂四夢》,重視抒寫作家的真情實感,因而該派又稱「玉茗堂派」或「言情派」。其重要成員有王思任、茅元儀、孟稱舜、吳炳、阮大鋮等人。兩派在戲曲理論和創作上互相對立。吳江派主張 嚴守音韻格律和崇尚語言本色,特別重視聲律美。沈景著有《南九宮十三調曲譜》。該派對於明中葉後流傳廣、影響大的唱腔之一崑曲音的整理,有一定貢獻。臨川派反對格律至上,重內容,重視情感,重視文采,特別強調「情」的作用,應該兩派在戲曲理論和創作上互相對立。吳江派主張 嚴守音韻格律和崇尚語言本色,特別重視聲律美。沈景著有《南九宮十三調曲譜》。臨川派反對格律至上,重內容,重視情感,重視文采,特別強調「情」的作用,應該「為情作使」,提倡語言的「自然」。該派的創作成就以湯顯祖為最高。他有《紫簫記》、《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五種,後四種合稱為《臨川四夢》,而《牡丹亭》更是明代傳奇中的浪漫主義傑作。
⑧ 《牡丹亭》的作者是誰
《牡丹亭》是大名鼎抄鼎襲的湯顯祖(1550~1616)的得意劇作。湯顯祖是江西臨川人,是明代戲曲臨川派的領袖。他所居之處名「玉茗堂」,所寫四部作品《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牡丹亭》因為都與夢境有關,故合稱「玉茗堂四夢」。
湯顯祖畫像
⑨ 臨川派的介紹
臨川派,也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明代傳奇文學流派。萬曆年間﹐臨川湯顯祖創作《牡丹亭》等傳奇﹐著重刻劃人物﹐講究詞藻﹐影響頗大。戲曲史上把明清兩代仿效他風格的戲曲作家稱為臨川派或玉茗堂派。玉茗堂為湯顯祖書齋的名稱。該流派派曲家還有來集之、馮延年、陳情表、鄒兌金、阮大鋮、吳炳、孟稱舜、凌濛初等。
⑩ 吳江派的沈王景對《牡丹亭》有什麼看法
吳江派的沈王景則認為「名為樂府,須教合律依腔。寧使時人不鑒賞,無使人撓喉捩嗓。」這就是戲曲史上有名的臨川派和吳江派的論爭。湯顯祖與沈王景對立的觀點,在於他主張戲曲作品要言情,要以表達情感內容為主,提倡才情,不忌麗辭,不拘音律。為了作者抒情和渲染意境情致的需要,認為可以犧牲音律。論辯過程中的偏激之言,考察他的思想,我們會懂得,這是一個才子、思想家的矯枉過正。而在實際創作中,他還是講究音律的。當然,《牡丹亭》也存在有時用典冷僻、有的片段顯得晦澀生硬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