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大意
Ⅰ 求《牡丹亭》中《尋夢》的原文和情節大意 要《尋夢》的阿!!!!謝謝啦 ^-^
第十二出 尋夢
書名:牡丹亭 作者:湯顯祖
【夜遊宮】〔貼上〕膩臉朝雲罷盥,倒犀簪斜插雙鬟。侍香閨起早,睡意闌
珊:衣桁前,妝閣畔,畫屏間。伏侍千金小姐,丫鬟一位春香。請過貓兒師父,
不許老鼠放光。僥幸《毛詩》感動,小姐吉日時良。拖帶春香遣悶,後花園里游
芳。誰知小姐瞌睡,恰遇著夫人問當。絮了小姐一會,要與春香一場。春香無言
知罪,以後勸止娘行。夫人還是不放,少不得發咒禁當。〔內介〕春香姐,發個
甚咒來?〔貼〕敢再跟娘胡撞,教春香即世里不見兒郎。雖然一時抵對,烏鴉管
的鳳凰?一夜小姐焦躁,起來促水朝妝。由他自言自語,日高花影紗窗。〔內介〕
快請小姐早膳。〔貼〕「報道官廚飯熟,且去傳遞茶湯。」〔下〕
【月兒高】〔旦上〕幾曲屏山展,殘眉黛深淺。為甚衾兒里不住的柔腸轉?
這憔悴非關愛月眠遲倦,可為惜花,朝起庭院?」「忽忽花間起夢情,女兒心性
未分明。無眠一夜燈明滅,分煞梅香喚不醒。」昨日偶爾春遊,何人見夢。綢繆
顧盼,如遇平生。獨坐思量,情殊悵恍。真個可憐人也。〔悶介〕〔貼捧茶食上〕
「香飯盛來鸚鵡粒,清茶擎出鷓鴣斑。」小姐早膳哩。〔旦〕咱有甚心情也!
【前腔】梳洗了才勻面,照台兒未收展。睡起無滋味,茶飯怎生咽?〔貼〕
夫人分付,早飯要早。〔旦〕你猛說夫人,則待把飢人勸。你說為人在世,怎生
叫做吃飯?〔貼〕一日三餐。〔旦〕咳,甚甌兒氣力與擎拳!生生的了前件。你
自拿去吃便了。〔貼〕「受用餘杯冷炙,勝如剩粉殘膏。」〔下〕〔旦〕春香已
去。天呵,昨日所夢,池亭儼然。只圖舊夢重來,其奈新愁一段。尋思展轉,竟
夜無眠。咱待乘此空閑,背卻春香,悄向花園尋看。〔悲介〕哎也,似咱這般,
正是:「夢無彩凰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行介〕一逕行來,喜的園門洞
開,守花的都不在。則這殘紅滿地呵!
【懶畫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麼低就高來粉畫垣,元來春心無處不飛
懸。〔絆介〕哎,睡荼蘼抓住裙衩線,恰便是花似人心好處牽。這一灣流水呵!
【前腔】為甚呵,玉真重溯武陵源?也則為水點花飛在眼前。是天公不費買
花錢,則咱人心上有啼紅怨。咳,辜負了春三二月天。〔貼上〕吃飯去,不見了
小姐,則得一逕尋來。呀,小姐,你在這里!
【不是路】何意嬋娟,小立在垂垂花樹邊。才朝膳,個人無伴怎游園?〔旦〕
畫廊前,深深驀見銜泥燕,隨步名園是偶然。〔貼〕娘回轉,幽閨窣地教人見,
「那些兒閑串?那些兒閑串?」
【前腔】〔旦作惱介〕唗,偶爾來前,道的咱偷閑學少年。〔貼〕咳,不
偷閑,偷淡。〔旦〕欺奴善,把護春台都猜做謊桃源。〔貼〕敢胡言,這是夫人
命,道春多刺綉宜添線,潤逼爐香好膩箋。〔旦〕還說甚來?〔貼〕這荒園塹,
怕花妖木客尋常見。去小庭深院,去小庭深院!〔旦〕知道了。你好生答應夫人
去,俺隨後便來。〔貼〕「閑花傍砌如依主,嬌鳥嫌籠會罵人。」〔下〕〔旦〕
丫頭去了,正好尋夢。
【忒忒令】那一答可是湖山石邊,這一答似牡丹亭畔。嵌雕闌芍葯芽兒淺,
一絲絲垂楊線,一丟丟榆莢錢。線兒春甚金錢吊轉!呀,昨日那書生將柳枝要我
題詠,強我歡會之時。好不話長!
【嘉慶子】是誰家少俊來近遠,敢迤逗這香閨去沁園?話到其間靦腆。他捏
這眼,奈煩也天;咱噷這口,待酬言。
【尹令】那書生可意呵,咱不是前生愛眷,又素乏平生半面。則道來生出現,
乍便今生夢見。生就個書生,恰恰生生抱咱去眠。那些好不動人春意也。
【品令】他倚太湖石,立著咱玉嬋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煙。捱
過雕闌,轉過鞦韆,掯著裙花展。敢席著地,怕天瞧見。好一會分明,美滿幽香
不可言。夢到正好時節,甚花片兒吊下來也!
【豆葉黃】他興心兒緊咽咽,嗚著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兒周旋。等閑
間把一個照人兒昏善,那般形現,那般軟綿。忑一片撒花心的紅影兒吊將來半天。
敢是咱夢魂兒廝纏?咳,尋來尋去,都不見了。牡丹亭,芍葯闌,怎生這般凄涼
冷落,杳無人跡?好不傷心也!
【玉交枝】〔淚介〕是這等荒涼地面,沒多半亭台靠邊,好是咱眯<目奚>色眼
尋難見。明放著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魂夢前。霎時間有如活現,打方旋再得
俄延,呀,是這答兒壓黃金釧匾。要再見那書生呵,
【月上海棠】怎賺騙,依稀想像人兒見。那來時荏苒,去也遷延。非遠,那
雨跡雲蹤才一轉,敢依花傍柳還重現。昨日今朝,眼下心前,陽台一座登時變。
再消停一番。〔望介〕呀,無人之處,忽然大梅樹一株,梅子磊磊可愛。
【二犯幺令】偏則他暗香清遠,傘兒般蓋的周全。他趁這,他趁這春三月紅
綻雨肥天,葉兒青。偏迸著苦仁兒里撒圓。愛殺這晝陰便,再得到羅浮夢邊。罷
了,這梅樹依依可人,我杜麗娘若死後,得葬於此,幸矣。
【江兒水】偶然間心似繾,梅樹邊。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
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倦坐介〕
〔貼上〕「佳人拾翠春亭遠,侍女添香午院清。」咳,小姐走乏了,梅樹下盹。
【川撥棹】你游花院,怎靠著梅樹偃?〔旦〕一時間望,一時間望眼連天,
忽忽地傷心自憐。〔泣介〕〔合〕知怎生情悵然,知怎生淚暗懸?〔貼〕小姐甚
意兒?
【前腔】〔旦〕春歸人面,整相看無一言,我待要折,我待要折的那柳枝兒
問天,我如今悔,我如今悔不與題箋。〔貼〕這一句猜頭兒是怎言?〔合前〕
〔貼〕去罷。〔旦作行又住介〕
【前腔】為我慢歸休,緩留連。〔內鳥啼介〕聽,聽這不如歸春暮天,難道
我再,難道我再到這亭園,則掙的個長眠和短眠!〔合前〕〔貼〕到了,和小姐
瞧奶奶去。〔旦〕罷了。
【意不盡】軟咍咍剛扶到畫闌偏,報堂上夫人穩便。咱杜麗娘呵,少不得樓
上花枝也則是照獨眠。
〔旦〕武陵何處訪仙郎?(釋皎然) 〔貼〕只怪遊人思易忘。(韋庄)
〔旦〕從此時時春夢里,(白居易) 〔貼〕一生遺恨繫心腸。(張祜)
劇情梗概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圓滿解決。
Ⅱ 我想了解<<牡丹亭>>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湯顯祖的代表作, 我想劇情你應該很容易就能知道, 也就不多說了. 重要的是,要懂得湯顯祖在劇中展現的一個至高觀點: 至情論. 所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
湯顯祖的「至情」論主要是源於泰州學派,同時也滲透著佛道的因緣。
湯顯祖的「至情」論大致表現在三個方面。
從宏觀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從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從途徑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戲劇之道來表達。
湯顯祖所說的「情」,把人與人慾放到重要的地位,其實就是人道主義。他是用人道主義作標准來衡量善與惡,是與非。他對情的頌揚,反映了爭取個性解放的要求。這是當時最具進步性的思想。當然,湯顯祖還不能像我們今天這樣來看人道主義,在當時,他甚至還不能探索出「情」的真正根源,這是真實,也是歷史的必然。
《牡丹亭》充分地表現了「情」與「理」的尖銳矛盾,這種矛盾又是由具體的人物性格沖突來體現的。
杜麗娘與春香、柳夢梅構成了全劇沖突的正方,而杜麗娘的父親南安太守杜寶及私塾先生陳最良構成了沖突的反方。身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杜麗娘才貌端妍聰慧過人,但卻生活在一個陰暗、冷酷的世界裡,然而,這個環境又是那樣和諧,它對人的壓迫並不是血淋淋的,而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切切實實地感覺到。它對人的壓迫是無形的,主要不是政治壓力,而是思想和精神壓力。這種壓力又是那樣逼人,要把人窒息而死。更可怕的是,這種逼人的壓力,竟然是以好心好意的「愛」的形式出現的。這個環境體現在杜寶夫婦和陳最良等幾個人物身上。
杜寶主要代表頑固不化的封建統治階級,陳最良則代表著陳腐迂闊的封建教化。他們都對杜麗娘驚世駭俗的舉動不能理解,不肯承認。
杜麗娘青春覺醒,希望一個女人的天然本性能得到自由發展。然而,環境卻不允許她見到別的男人。這樣,也就沒有崔鶯鶯一見鍾情,引人跳牆的機會。她的愛,她的情,只能在心靈深處活動,只能在夢中去實現。因為禁錮的身是不自由的,有情的心是自由的。於是,她在夢中見到了柳夢梅,產生了愛情。
杜麗娘夢中與柳夢梅相遇,便一往情深,百般思念,竟然為情而死;但即使死了,她的魂魄也還在追求,到了陰曹地府也為「情」而斗爭,並爭取到了人鬼的結合。「情」的實現,「性」的滿足,又使她死而復生,回到人間繼續抗爭,最後終於沖破了「理」的阻礙,爭取成為了人間夫妻.
當然了,最終以得到皇帝的賜婚而終成眷屬, 這種把男女結合,愛情合禮化的結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他的"至情" 讓我很感動. 為情者, 生可以死,死可以復生.生生死死為情多. 這種穿越時空,超越生死的至愛,也許是我們速食愛情的現代人應當尊重的吧.
Ⅲ 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的詩詞大意
原文:【皂羅袍】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內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容院?
朝飛暮卷,雲霞翠軒
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這是流傳最廣的一首,表達了世事無常,繁華如過眼雲煙已不再的感慨。
Ⅳ 牡丹亭,這整篇文章的大意和原文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我國古典文學里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閱讀《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饗宴,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不必藉助現代科技,纏綿穠麗,至情弘貫蒼茫人世,迤邐而來。 故事梗概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思想內容 《牡丹亭》成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據作者說,其題材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影響最大。湯顯祖對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加工改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突出杜寶等人的衛道士立場;二是改變杜、柳門當戶對的關系;三是改話本杜麗娘封建淑女色彩為叛逆女性;四是強調追求自由愛情的艱難曲折。使這一傳統的「還魂」母題具有了嶄新的思想內容。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倫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劇本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從內容來說,《牡丹亭》表現的還是古老的「愛欲與文明的沖突」這一主題,不過,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內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極力宣揚的理學、禮教。杜麗娘對愛情的嚮往是天生的,盡管她被長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強烈的思春之情,並最終獲得了愛情。《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欲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沖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Ⅳ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
《牡丹亭》故事梗概:
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私出遊園,觸景生情,睏乏後夢中與嶺南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
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情有所鍾,終於和畫中人的陰靈幽會。柳生情系麗娘,冒死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締結秦晉之好,同往臨安。杜寶升任宰相,拒不承認婚事。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位有情人終成眷屬。
(5)牡丹亭大意擴展閱讀:
《牡丹亭》創作背景:
萬曆二十八年(1598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閑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的寫作。
在明朝初期,由於各地方語言、風俗以及傳統音樂的差異,傳奇劇可以說是諸腔競作,包括了大量風格各異的地方聲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為盛行的四大聲腔為:「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
嘉靖、隆慶年問,以魏良輔為代表的一批戲曲音樂家,對崑山腔進行了成功的全面改進。在唱曲的板眼、宮調等方面,伴奏方面,氣韻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將崑山腔進行重新的規劃整理,創立了一種清新典雅的聲腔風格,時稱「水磨調」、「冷板曲」。
《牡丹亭》就採取了由海鹽腔衍化而來的宜黃腔為基礎寫作。《牡丹亭》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牡丹亭》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早有才名,2l歲中舉人,34歲進士及第。先後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等。因上奏《論輔臣科臣疏》,激烈抨擊朝政,謫廣東徐聞縣典史。
兩年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抑制豪強,關心民生疾苦,頗多善政。49歲棄官還鄉,致力戲曲創作。湯顯祖深受「左派王學」影響,反對程朱理學,批判擬古主義的文學,追求個性解放。
其創作成就主要在戲曲上,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又名「臨川四夢」),詩文有《玉茗堂全集》等。
Ⅵ 求牡丹亭中「尋夢」的情節大意 注意是尋夢的情節大意!!! 謝哈^_^
先是最撩人春色是今天,少甚麼低就高來粉畫垣,原來春心無處不下懸。是睡荼蘼抓住裙釵線,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這剛開始她還是很興奮地,看什麼都好,充滿希望的出來尋夢,然後看見牡丹亭畔啊,湖山石邊啊那些夢里見到的景物,開始回想夢里和柳夢梅的纏綿廝連,美滿幽香不可言。一直沉浸在夢中的美好回憶里,好一大會兒突然意識到敢是咱夢魂兒廝纏。原來這是做夢呢,
然後從這里開始就慢慢心情轉為悲涼了,尋來尋去都不見人影,再想起來夢里的百般纏綿,心裡像被刀繳了般難受。偶然間人似繾,在梅村邊。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然後她開始由悲涼轉為無望的吶喊,想要像花草般隨意戀愛,最後守得個梅根相見,她說了句死後得葬於此足矣。已經開始絕望了,希望自己死後可以葬在這里,與夢中人相會。
好像不太算情節大意..。。不過差不多就這意思了。天冷凍手實在不想多打字了~·
Ⅶ 牡丹亭全文翻譯
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
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
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說法啊。
記述杜太守事跡的故事,模仿了晉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廣州太守馮孝將兒女戀愛的傳說。我稍加改動而寫成了這個劇本。至於杜太守拘押拷打柳夢梅,也就象漢代睢陽王拘押拷打談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徹的。自己不是學問貫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
只是一味強調(杜麗娘死而復生與柳夢梅結合的事)從理的角度看一定沒有,又怎麼知道從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
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傳杜太守事者,彷佛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至於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考談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7)牡丹亭大意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明王朝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定程朱理學為正統思想,宋明理學家從維護封建禮教出發在「情」與「理」的關繫上,把二者對立起來,把「理」說成純善的,而把「情」說成「惡」,是人慾,強調以理制情,直至滅情,提倡「存天理,滅人慾」。
皇帝和皇後親自編寫《女戒》之類書提倡「女德」,包括婦女貞潔等。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級的興起,封建制度逐漸走向衰落。
明朝中期出現了一股懷疑程朱理學的思潮,出現了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封建禮教的進步思想。在這樣的背景下,《牡丹亭》誕生了。
文章通過女主角杜麗娘與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杜麗娘的至情,歌頌了反道學、反禮教,追求愛情自由的斗爭精神。
作者: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
公元1583年(萬曆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未再出仕。
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Ⅷ 牡丹亭簡介翻譯 急急急
此劇描寫了官宦之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
,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
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
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嶺南書
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
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
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
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
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
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
,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
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人胡言亂語
,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
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
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
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
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
終成眷屬。
【翻譯】
快調で描かれていた官宦の女杜麗娘一日に、庭で寢ていた
で、一人の若い書生夢の中では、愛して、起きて。尋夢かなしみ
もないし、憂うつになってしまった。杜麗娘亡くなる前に自らのだった
畫像を封印して埋めて亭の隣だ。3年後、嶺南(ヨンナム)本だ
生柳夢梅上京科挙ソング、國境地帯で反亂を機種
杜麗娘の父杜寶奉場認皇帝が命じた
前線鎮守だった。続いて柳夢梅杜麗娘が発見された
の畫像を杜麗娘化してから柳夢梅の形をした
墓を呼んで開け、杜麗娘李象復活に成功した。その後柳夢梅
科挙をトップではしているものの、戦亂の合格発表を遅らせだった
にもかかわらず、依然としては書生の柳夢梅が杜麗娘さんに頼まれ
丈人さん杜寶を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杜寶認定人奇妙なことだ
大獄、すぐさま阻止さに進出している。知っ柳夢梅
合格した後、杜寶才を新科が放つ、
私がその、そうでした。最終
金鑾殿)までには解決しなければならず、上になって、ようやく
杜麗娘と柳夢梅の2人だけだ
玉の輿だった。
請採納~~~~~~~~~~
Ⅸ 《牡丹亭》翻譯
以下是牡丹亭的全文翻譯:
(遠景)大戶人家庭院(拉近)閨樓窗欞內,年輕貌美的杜麗娘坐在梳妝台前,任憑昨夜的香沉煙炷燃盡,昨夜的綉線拋殘在案。懷著少女春愁心亂不可開交:其實今春之愁,早已不是今春才有,去年就已經來過一場了,結果百無聊賴的收尾了,那麼今年呢?想著想著隨口對身邊的丫鬟春香說:「春香,可曾叫人去掃除花徑?答:「已經吩咐過了」。杜麗娘細心的望著窗外庭院,外面應該是個百花爭艷的世界吧。看那柳絲裊娜飄揚,便覺春光如線,這如線春光非要將我拉到外面去,想著想著,她起身行步,卻忽然停了腳步,玉指往上一伸,整了整理頭上的花鈿。
然後用鏡子一照,未免羞答答:自我欣賞之餘,卻又好像總有點心虛,怕被別人看見(她既以其細心打扮顯出規格隆重,又以其謹小慎微顯出大家閨秀而感到內心矛盾)。我這樣走出去,完全展露自己貌美青春能得體嗎?春香說:「哎呀,小姐,今天穿戴的可真漂亮!」
杜麗娘唱到:「我雖衫裙錦緞翡翠裝飾,美艷晶亮的花簪戴在頭上,可你怎知我平素內心最愛的是天然。這么久以來我正好像這春色美景沒人欣賞一般。(心裡的秘密怕人看見,又盼人見的矛盾)。如果我到園中被魚和燕看見了驚得喧叫起來怎麼辦?如果羞花閉月的容貌連花兒都愁得顫抖了怎麼辦?(這些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在杜麗娘心裡卻成了嚴重的問題,可見封建禮教的束縛和杜麗娘積壓心頭的渴盼)。邊想邊行,不覺已到園中。這時春香動情地唱道:「小姐你看那金粉的畫廊長又長,池塘布滿了綠色的青苔。注意別踩在青草上會惹得泥土沾到新鞋襪,如果不小心踩在花花草草上可真叫人心疼啊!」杜麗娘眼看滿園春色感嘆到:「如果不是親自來到園里,怎麼會知道春色竟如此美妙呢」。
隨即唱到:「原來這里早已奼紫嫣紅開遍的花園春景,而我卻從來不曉得,就像我青春年華一樣一直浪費著。沒人愛惜呀。人生本來就該遇上良辰美景,人生本來就該遇上賞心樂事,可是我從沒有遇上;我知道有良辰美景,但它們絲毫不能排遣我的心中之愁;至於賞心樂事,到現在還不知躲在誰家院落哩!但今天既然偷偷閃出了牢籠,那就放開懷抱享用這春景吧:抬頭,高處是雲霞舒捲;眼光順雲勢移向遠方,又見一片片的風吹開雲一絲絲的像籠上煙波里的畫船輕晃,真是好看啊。大自然和人很友好嘛,怎麼人卻躲在錦屏背後和春光交不上朋友呢?」
春香看著滿園的花對麗娘說:「這園子里的花可都開了,唯獨這牡丹離開花還早得很呢!」春光令人舒暢,但春歸畢竟令人惆悵。麗娘唱:「既有鳥聲,又有叢叢紅色杜鵑花掩映在青山裡,有道是開到荼蘼花事了,花樣年華,也像煙絲般無力自持,能不遺憾嗎?春香啊,牡丹雖然漂亮,但花期太晚比荼蘼開得還遲一點的她,並不在繁花盛放的日子與人爭艷,這春色滿園她怎麼能占優勢呢?」(她與牡丹一樣頗具自信的矜持)。在懷春的少女面前,那些鶯鶯燕燕成對兒的在「歌」、在「語」真讓人遐想連篇。你聽那鶯語清脆得不能再清脆了;鶯歌簡直圓潤得像在空氣里滾。那是自由的語、自由的歌啊!轉念想到自己不覺黯然,無趣悲涼,還是回去吧。再美的園子只是看也不足夠,不多提了也罷。
怎麼看都是沒用的,即使賞遍了十二亭台也是白費的。到不如趁興回去任滿懷心緒多彌留繾卷在美景的回憶中。
Ⅹ 《牡丹亭》的主題有何積極意義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之一,它在禮教制度森嚴的封建時代一經上演,就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特別是受到感情受壓抑婦女的喜愛追捧。
當時,《牡丹亭》一經上演,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
據明代文學家沈德符在他所著的《顧曲雜言》記載:
《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由此可見,《牡丹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非常卓越的。作者湯顯祖通過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它的思想意義感人至深。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
《牡丹亭》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
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