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發飾
㈠ 發簪、華盛、步搖、發釵、發鈿這些古代女子用的頭飾有什麼區別
1、定義不同
發簪是一根的不帶流蘇的簪子;
華勝即花勝,是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 甄嬛里像帽子的那種東西;
步搖就是帶流蘇點綴的簪子;
發釵是雙股的那種,白話點就是有兩根可以插發的;
發鈿就是用金銀珠寶介殼鑲嵌的一種器物。
2、起源不同:
發簪,古代婦女將頭發挽成髻鬟,還要以簪釵貫連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簪的本名叫「笄」。「簪」是秦漢以後的叫法,在秦、漢以前稱之為「笄」(ji1),實際上是同一樣東西的兩個名稱。歷代遺留下來的發簪樣式十分豐富,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
發釵,發釵和作用與發簪一樣,都用來插發,但發簪作成一股,發釵則作成雙股。發釵的安插也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花鈿,有許多復雜多變的圖案,如牛角形、扇面狀、桃子樣等,而更多的是描繪成各類抽象圖案,疏密相間,勻稱得當。這種花鈿貼在額上,宛如一朵朵絢麗鮮艷的奇葩,把女子妝扮得雍容華麗。
步搖,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飾之一,是在笄(簪)上加以飾物而來。其製法是先以金銀絲編成枝,再往上綴滿珠寶花飾,並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時插於發際。因為行走時隨著腳步的移動,那些垂掛著的珠玉便會不停的搖動,固而稱為「步搖」。
(1)牡丹花發飾擴展閱讀: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
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發釵除了在質料及長短上有所區別外,更主要的特點還在於釵首上的不同裝飾。如在釵首雕鑿蟠龍之形,即為「蟠龍釵」。在釵首裝飾鸞鳥,也為歷代婦女所崇尚。尤其在結婚首飾中,更為常見,因為鸞鳥在民間一直被視為吉祥之禽。飾有鸞鳥的發釵,被稱為「鸞釵。
㈡ 古代女子發飾有哪些
發式是婦女頭部的重要裝飾,能增加其儀容的俊美。古代婦女發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歷代相承,不斷變化,從簡至繁,,又從繁復簡,往返交替,有關記載甚多,僅就《髻鬟品》記載就不下百餘種。這些發名皆是由發型與首飾寓意而命名,綽號雖多,按其編法與發式可概括為幾種基本類型,簡述於下: 結鬟式這類發型,皆是結鬟而成,有的聳立頭頂,有的傾向兩側,有的平展,有的垂掛,婦女自身頭發有限,往往加上『假發」,首飾,巍峨華麗。據記載:相傳漢武帝時,瑤池王母來會,諸仙女之發髻皆異人間,高環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號為「高鬟望仙髻」①,再飾有各種珠寶,金簪風釵或步搖,就更華麗高貴。這種高環發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貴的發式,多用來表示神話中之仙女,皇後貴妃與貴女流的發型(從八十七神仙圖卷與永樂宮壁畫的玉女等發式亦可見證)。未出室的少女也可採用,但裝飾不宜過分華麗,這種發式秦漢兩代及秦以前各代頗為盛行,漢以後各代多崇為仙女發型,名流仕女也有採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頭頂,有在兩側,鬟數也可隨意結扎而定,變化很多,可靈活運用。 擰旋式這是漢代末期始創的一種發式,據記載為甄後所刨,後相互崇向而流行。這種發式的編法是將頭發分成幾股,象擰麻花似地把發蟠曲扭轉而纏盤在頭上。據記載甄後入魏宮時,宮中有一綠蛇,甄後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甄後仿效而梳成為髻,每天皆因蛇形變化而梳髻不同,因而號為「靈蛇髻」①。 這種發型靈活生動又饒有風韻,為神女與未出室的名貴女流所好用。這種發式變化的形式很多,可擰可盤,旋扭於頭頂、頭側,頭前,變化生動舒美,在古代仕女畫中尤為多見。造型時可靈活運 用。 擰旋式的發型 盤疊式 這種發式在唐代的繪畫、雕塑與墓壁畫皆可見到,唐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畫中,有很多盤疊的螺髻。據記載;唐長安的婦女好梳盤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聳而不走落,號為螺髻。在長安風靡一時,這種「螺髻」主要以盤疊形式作成,其法是將頭發用絲線分股攏結系起,然後採用編、盤、疊等手法,把發髻盤疊成螺狀,放置在頭頂或兩側或前額與腦後,也可隨意盤疊各種形式。 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在王漁洋之詩贊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盤疊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樣的螺謦。在造型中可靈活運用。 盤疊式的發型 反綰 式 這類發式據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記有魏武帝宮中的宮妃梳反綰臀的記載,隋唐這種發式也甚為流行①,在《妝台記》中記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髻,分髫臀」。反綰是將頭發攏高翻綰而成, 也屬於高髻的發式,其製法是將頭發往後攏結,用絲線結扎,再分若乾股,翻綰出各種式樣。有的梳編成驚鳥雙翼欲展的樣子,稱為「警鵠髻」,也有梳編成單刀或雙刀的樣子,稱為「翻刀髻」,也有將多股的頭發翻綰成花式,稱為「百花」。其形式與手法甚多,皆靠攏結翻綰或反綰而成。 這種發型多為宮妃、名貴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綰的髻下留一發尾,使之垂在肩後,稱為「燕尾,亦稱「分髫髻」。歷代的稱呼雖不相同,但其基本發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時,可靈活變化與參考。 反綰 式的發型 結椎式 這類發式在古代婦女的發型中,最為普遍,採用最廣,歷代都有採用,延續最長,從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歷代皆沿用。只是發型的高、平,低,及結椎在前、中、左右、後等變化不同而已。這種發式的梳編法,是將頭發攏結在頭頂或頭側,或前額與腦後,在扎束後挽結成椎,用簪或釵貫住,可盤捲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聳豎於頭頂或兩側。據記載:梁翼之妻孫壽將結椎置於頭側,並使其下墮,稱為「墮馬髻」,亦稱『梁氏新妝』,曾風行一時,趙合德入宮時將發卷高為椎,稱為「新興髻」。梁鴻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這些發式皆是結椎式的變化,掌握其梳編法,就可變化或創制各式各樣的椎髻,在造型時可靈活運 用。各式椎髻多為已婚少婦所用。 結椎式的發型 對稱式 這類發式從秦漢一直沿用下來,歷代皆有採用,其典型的發式是「雙丫髻」與「卯發」,「雙丫髻」主要是宮廷侍女、侍婢丫環的發式,據傳秦始皇令宮廷侍女梳雙丫髻,穿背子與衫,歷代沿繼襲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變。這種發式是將頭發從頂中分兩大股,往兩側乎梳,並系結於兩側,再挽結成兩大髻,使其對稱放置在兩側。也可對稱結鬟,使之垂下,為民間少女所好用。
㈢ 如懿傳:如懿成為皇後之後,為什麼戴紅色牡丹的發飾
大家好,我是十七歲840,很高興今天在這里回答問題:該劇改編自流瀲紫小說《後宮·如懿傳》,講述了烏拉那拉·如懿與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一生從恩愛相知到迷失破滅的婚姻歷程的故事,該劇於2018年8月20日在騰訊視頻獨播,2018年12月25日在江蘇衛視、東方衛視上星播出,2019年1月12日,該劇在第三屆金骨朵網路影視盛典中獲得年度品質網路劇獎。
很高興今天在網路知道給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在這里和我一起討論!
㈣ 古代有什麼花卉可以做發飾,就是那種可以做成簪子的花,已知牡丹。多一點最好。謝謝。
月季,玉蘭,茶花,其實大多數是用娟花的。
㈤ 古代發飾的明清發式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立國號明。明朝建國後,採取了一系列講求實效的措施,以利恢復生產。由於生產力獲得了提高,市場進一步擴大,新型工業不斷涌現,一些工業城於是隨之形成,統一後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明從蒙古族統治的元朝奪取政權後,注重對不符合漢族習俗的禮儀進行了整治,多採用和恢復了唐宋時期的制度和習俗。從所收集的資料看,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及唐宋時期豐富多樣,但也具有其本時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襲了宋元的發式,待嘉靖以後婦女的發式起了明顯的變化,「桃心髻」是當時較時興的發式,婦女的發髻梳理成扁圓形,再在髻頂飾以花朵。以後又演變為金銀絲挽結,且將發髻梳高。髻頂亦裝飾珠玉寶翠等。「桃花髻」的變形發式,花樣繁多,諸如「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及仿漢代的「墮馬髻」等。
雙螺髻:明代雙螺髻,其狀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螺髻。時稱「把子」,是江南女子偏愛的一種簡便大方的發式,尤其是丫環梳理此髻者較多,其髻式豐富、多變,且流行於民間女子。
假髻:又稱鬏髻,為明代宮中侍女、婦人所仲愛。當時有「宮女多高髻,民間喜低髻」之說。此類假髻形式大多仿古,製法為先用鐵絲編圈,再盤織上頭發即成為一種待用的妝飾物。明末清初特別時興,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現成的假髻出售。
頭箍:又名「額帕」。明代無論老婦、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說頭箍是從原「包頭」演變而來,最初以粽絲編結而成為網住頭發而已,初時尚寬而後行窄,其實用性為束發用,並兼之裝飾性,取窄小一條扎在額眉之上。此裝飾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頭:高髻的一種,蘇州流行此式,後逐漸傳到北方。尤侗詩:「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人說其重者幾至不能舉首,形容其發式高大,實際約七寸,鬢蓬鬆而髻光潤,髻後施雙綹發尾。此種發式,一般均充假發加以襯墊。
明代宮女髻發式、戴蓮花冠、簪花
清代的祖先,為原先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滿族。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滿族貴族乘虛而入,於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滅,這237年間,清王朝經歷了三個階段。前期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並獲得了鞏固,中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會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統治者在關內建立政權以後,強令漢族遵循滿族習俗,剃發留辮是其中之一。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於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鍾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製成的飾物,綉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於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纂」,然後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隻鞋幫,僅有二壁,以後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㈥ 頭飾牡丹是什麼戲曲里的
頭飾牡丹是什麼戲曲里的?
京劇「四郎探母」里,鐵鏡公主的扮相,在頭飾中,通常,都會有個大「牡丹花」的造型。
不知你說的是不是這出戲。
(圖片摘自《網路圖片》)
㈦ 唐朝女子常用的發飾有哪些是在影視中見過但是不知叫啥的
唐朝的發飾在我國古代可是相當有特色的一個朝代,唐朝女性發式的華麗,可不只是用簪子這么簡單哦。
義髻
唐朝繁盛時期盛裝打扮的女性發式往往喜愛梳高髻,為了打造這種高聳的發髻,義髻這種古代人的“假發”承擔著功不可沒的作用。
義髻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唐朝阿斯卡納張雄墓出土了大量佩戴木漆製作的義髻,同是出土的還有紙糊的單刀翻髻,木頭為底麻布為襯上覆絲線的螺髻。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里很多女供養人梳的回鶻髻也是假發。
上圖_ 戴胡帽的唐俑
盛唐時期,女子戴胡帽、穿胡服、跳胡舞特別流行。不同的胡舞蹈搭配的胡服和胡帽也不同。其中的拓枝舞來自西域石國,舞者戴卷檐虛帽,式樣為尖頂或尖圓頂,帽檐向上翻卷,這樣的形象在考古中經常發現。
唐代女子各種各樣的發式時時刻刻反應了唐朝的繁盛與開放,大唐氣度在唐朝女子精巧的發式上悄無聲息的展現的淋漓精緻。
㈧ 古代發飾有哪些,你知道嗎
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古代男女發式,以挽髻為主,發髻挽成之後,就要設法將其固定,最常用的綰髻之具是發簪。明清時期,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㈨ 古代妃子的禮儀,頭飾,言辭,自稱,服飾,禁忌等等【比如皇後能穿正紅,妃子不能穿正紅色,皇後能用牡丹
【禁忌】
宮中絕對的禁忌白衣
出皇上外不準穿黃衣,其他什麼鵝黃最好別穿,因為會被虐
皇後可以穿紅的,黃的可以穿
妃很多都不可以穿,所以,最好穿粉紅的,紫的,藍的,其他最好別穿
還有就是出皇後外妃的衣服不能綉牡丹
【自稱】
自稱的話,自稱自己的名字應該不會錯。
對高位:臣妾(嬪位以上)、嬪妾、妾身(嬪位以下)
對低位:本宮(嬪位以上)、本嬪、本主(嬪位以下)
【服飾】
【內著月白色高腰長裙,胸前綉著一朵華美的曼陀羅花,纖腰處束一條錦帶,帶側系著精美的鏤空玉佩,外披一襲天藍色拖地長衫,廣袖及地,上綴著朵朵金邊山茶花,一條淡粉色薄翼長紗繞雙臂悠然垂下,恍若仙人,青絲綰成流雲髻,用珠串固定,髻側飾有朵山茶花鈿,額前懸一銀線藍寶蝶型墜飾,典雅飄逸。】
【著一身抹胸拖地長裙,外披血紅色輕紗,腰間系一束冷艷的玫瑰,絲綢般及地墨色的秀發隨意的飄散,動人心魂,懾人心魂。深黑色的眼瞳里閃若星辰,冰肌玉骨,未施粉黛,亦可見傾城嫵媚】
【淺紫掐花宮裝,腰間束一條瑩白色流雲紋腰帶,顯出姣好的身材。長發輕挽,挽成一個繁瑣的婦人髻。發髻上點點細碎的絹花,幾支玉制發簪插在髻上,還別了一支點翠金蝴蝶在髻上。因著不太喜愛胭脂水粉,便淡淡地描了一個妝。水眸流光溢彩,盈溢水光;朱唇輕勾,淡淡一笑。耳垂上,一對珍珠耳墜。倒顯得淡雅大方。】
【淡紫旗袍,外罩同色披風,珍珠色的蔻丹顯示著主人的內斂。頭發綰成一個焚花墜雲髻,雖普通,但這女子梳著卻覺著頗為美麗。鑲寶雙層花蝶鎏金銀簪斜插一旁。額頭上繪著由粉、藍、金三色繪成的花瓣顯出絲絲嫵媚。足蹬白色兔絨綉花鞋,輕捏白色絲帕。白色玄玉鐲在風中搖晃】
【身穿淡藍色衣裙,外套一件潔白的輕紗,把優美的身段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即腰的長發因被風吹的緣故漫天飛舞,幾縷發絲調皮的飛在前面,頭上無任何裝飾,僅僅是一條淡藍的絲帶,輕輕綁住一縷頭發。頸上帶著一條紫色水晶,水晶微微發光,襯得皮膚白如雪。】
【發式】
段成式《髻鬟品》記載了不下百餘種,其髻名雖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飾以鳳,曰鳳髻等。古代女子發型變化,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
據古代作品及記載,概括分為以下六類:
雙掛式、反綰式、擰旋式、
結椎式、盤疊式、結鬟式。
【頭飾】
明朝的妃嬪頭飾,據《明史》記載:皇妃、皇嬪及內命婦冠服:洪武三年定,皇妃受冊、助祭、朝會禮服。冠飾九翚、四鳳花釵九樹,小花數如之。兩博鬢九鈿。翟衣,青質綉翟,編次於衣及裳,重為九等。青紗中單,黻領,朱縠逯襈裾。蔽膝隨裳色,加文綉重雉,為章二等,以緅為領緣。大帶隨衣色。玉革帶。青襪舄、佩綬。常服:鸞鳳冠,首飾、釧鐲用金玉、珠寶、翠。諸色團衫,金綉鸞鳳,不用黃。帶用金、玉、犀。又定山松特髻,假鬢花鈿,或花釵鳳冠。真紅大袖衣,霞帔,紅羅裙,子,衣用織金及綉鳳文。永樂三年更定,禮服:九翟冠二,以皂縠為之,附以翠博山,飾大珠翟二,小珠翟三,翠翟四,皆口銜珠滴。冠中寶珠一座,翠頂雲一座,其珠牡丹、翠穰花鬢之屬,俱如雙鳳翊龍冠制,第減翠雲十。又翠牡丹花、穰花各
二,面花四,梅花環四,珠環各二。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飾,俱同中宮,第織金綉瑑,俱雲霞鳳文,不用雲龍文。
九嬪冠服:嘉靖十年始定,冠用九翟,次皇妃之鳳。大衫、鞠衣,如皇妃制。圭用次玉谷文。
㈩ 古代發飾首飾的名稱
古代婦女頭飾,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可分類為:笄,簪,釵,華勝,花鈿,步搖,梳篦。
1、笄
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
2、簪
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
3、釵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4、華勝
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5、步搖
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 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6、篦
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
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7、花鈿
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