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發牡丹亭
A. 誰有茶的詩,故事,成語
成語《三茶六飯》的解釋 解釋: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六回:「你卻要好生服侍我師父,逐日家三茶六飯,不可欠缺
成語《茶餘酒後》的解釋 解釋: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
出處:元·關漢卿《斗鵪鶉·女校尉》曲:「茶餘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成語《茶餘飯後》的解釋 解釋: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
出處:元·關漢卿《斗鵪鶉·女校尉》曲:「茶餘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成語《殘茶剩飯》的解釋 解釋:殘留下的一點茶水,剩下來的一點食物。
出處:元·馬致遠《黃梁夢》第四折:「如今天色晚了也,有什麼殘茶剩飯,與俺兩個孩子些吃。
成語《粗茶淡飯》的解釋 解釋:粗:粗糙、簡單;淡飯:指飯菜簡單。形容飲食簡單,生活簡朴。
出處:宋·黃庭堅《四休導士詩序》:「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
成語《不茶不飯》的解釋 解釋:不思飲食。形容心事重重。
出處: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害的我不茶不飯,只是思想著你。」
成語《挑茶斡刺》的解釋 解釋:指尋事生非。
出處:
成語《三茶六禮》的解釋 解釋:猶言明媒正娶。舊指正式婚姻。
出處: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
成語《榷酒征茶》的解釋 解釋:徵收酒茶稅。亦泛指苛捐雜稅。
出處:
成語《浪酒閑茶》的解釋 解釋:指風月場中的吃喝之事。
茶的詩:
琴 茶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返。
謝李六郎中寄蜀新茶
白居易
故情周幣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蒙山白雲岩茶
黎陽王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蜀 茗 詩
施肩吾
越碗初盛蜀茗新, 薄煙輕處攪來勻。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畏嗔。
周況先輩子朝賢乞茶詩
盂 郊
道意忽乏味,心緒病無驚。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
錦水有鮮色,蜀山繞方?。 雲根才剪綠,印縫已霏紅。
曾向貴人得,最好詩叟同。幸為乞寄來;救此病劣躬。
西山蘭若試茶歌
劉禹錫
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如傍芳叢摘鷹咀。
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
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澈骨煩襟開。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雖嘗未辨煎,相君有錄那知味。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自煎俄頃餘。
木蘭醉露香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嘉客。
不辭緘封寄郡齋,磚井銅爐損標格。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步風塵。
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雲歧石人。
茶
元 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詠 茶》
宋·蘇軾
武夷溪邊粟粒芽
前丁後蔡相寵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貢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
致養口體何陋耶
洛陽相君忠孝家
可憐亦進姚黃花
《茶》
[宋] 林逋
石碾輕飛瑟瑟塵
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
閑對茶經憶古人
茶的故事
1、芙蓉茶的故事
(一) 王知縣品嘗芙蓉茶 明朝永建年間,湖廣益陽知縣王守仁至安化考察民情,一天黃昏,來到芙蓉山下。想尋農家住宿,見迎面來了一個和尚。王知縣迎上施禮並求借宿之意。長老道:"我乃芙蓉寺中長老,寺院就在山腰上,請隨我來。"一路上,長老身挎的竹簍里裝的翠嫩茶不時散發出陣陣清香。到了芙蓉寺,長老領著知縣進禪房,親自泡茶敬客,王知縣接茶一看恰似松樹針葉,待沸水沖泡,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然後自碗中心升起,約莫二尺來高時,又在空中轉一圓圈,變成一朵白色的芙蓉花,少頃,白芙蓉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熱氣飄盪開來。頓時,幽雅清香充滿禪房。知縣看得目瞪口呆,連聲稱贊:"真是山中珍品,世上稀奇之物。" 長老端起瓷杯道:"客官請用茶"。王知縣雙手捧碗細細品嘗,覺得這茶香純濃高,味醇鮮爽,松針在湯中豎立,欣欣向榮。笑道:"請問長老,這茶叫什麼名稱?"長老長嘆:"此乃芙蓉山特產,叫芙蓉茶。它的來歷還有一段傷心的故事呢?"
(二) 芙蓉茶的故事 長老講述芙蓉茶傷心的故事:早年,芙蓉山上住著一位面如芙蓉的美貌姑娘,和年邁的母親種茶為生。她種的茶特別香,遠近的人都喜歡喝她的茶。可是,她茶只給窮人喝,不給財主喝。有年春天,芙蓉姑娘正在採茶,山下財主王員外帶了一幫狗腿子上山,逼她做茶。脾氣倔強的芙蓉姑娘堅決拒絕,氣得王員外猴臉鐵青,命狗腿子毒打她,扔到茶樹林中。村裡一個名叫智明小夥子上山來幫芙蓉姑娘採茶,發現她血淋淋地躺在茶樹林中,因傷重只說了一句話:"智哥,就將我埋在這塊茶園里。"便離開了人世。智明按照遺囑,在茶園里安葬了她,不久,芙蓉姑娘的老母因氣病交加也去世了。第二年春天,芙蓉姑娘墳上長出一株茶葉苗,下端出現一眼泉水。有天晚上芙蓉姑娘托夢智明,要他穀雨那天,采她墳頭的那棵苗,喝了會長命百歲。智月依夢中指點採回茶葉一泡,熱氣升騰後,變成一朵芙蓉花,端杯喝茶,只覺味醇鮮濃……長老含淚續說:"我就是那個智明,發誓終身不娶,削發為僧,在芙蓉姑娘墳墓邊修了這個寺廟。"
(三) 湘陰知縣邀功請賞失敗 王知縣在芙蓉寺住一夜,第二天就要回縣衙。臨行前,長老贈給一包芙蓉青茶和一葫蘆泉水。並再三囑咐道:"芙蓉茶只有用芙蓉泉水沖泡,才會出現芙蓉奇跡。" 王知縣回縣衙的第二天,正好湘陰知縣求訪。王知縣立即命書僮取芙蓉茶水招待同窗。只見沸水沖泡茶碗內,芙蓉奇跡便出現了。湘陰知縣連稱:"仙茶,仙茶!"王知縣又將其來歷告訴了他。臨行時,王知縣把芙蓉茶送一半給同窗好友。卻說這湘陰知縣是個官迷心竅之人,得了芙蓉茶後,如獲至寶,連夜趕往京城,向皇上邀功請賞去了。皇上聞奏即宣獻茶人上殿,問明底細後,命馬上泡茶試驗。湘陰知縣急忙沖泡,誰知開水入杯後,茶葉上下沉浮,並不見芙蓉奇觀。龍顏大怒:"小小知縣,竟敢戲弄寡人,罪該萬死!"湘陰知縣嚇得渾身發抖,戰戰兢兢說道:"此茶乃好友益陽知縣王守仁所獻,我不過是跑腿而已,乞望萬歲寬容。可傳王守仁進京來便知分曉。"
(四) 王知縣試芙蓉茶現奇觀 皇帝聽了,傳旨命王守仁火速進京。王知縣接到聖旨,象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日夜兼程趕來京都。金鑾殿上,皇上怒發沖冠,禁軍上前要綁王知縣。王知縣挺立殿上說:"死要死得清白,不知小人犯了何罪?"這時,皇帝從龍案上拋下一包茶葉說道:"欺君之罪,不可不斬。"王知縣這才恍然大悟,忍住怒火奏道:"芙蓉仙茶乃清高之物,只有那聖潔的芙蓉泉水才能出現奇觀。若陛下恩准小人去芙蓉山取來泉水,定會出現奇觀。"皇帝聽了,准他一個月假期去取泉水,如果不成,滅他九族。王知縣日夜兼程趕往安化芙蓉寺,將經過情況告訴長老,長老將盛著芙蓉泉水的一個葫蘆交給知縣,他拜謝長老後趕來京城。知縣一手提葫蘆,從容上了金鑾殿試茶,他親自取葫蘆中泉水燒開,將芙蓉茶放入白玉杯內,一沖芙蓉奇觀出現了,百官們翹首踮腳觀望,齊聲祝福皇上洪福齊天。皇帝高興地說:"念你獻茶有功,升為江南巡撫。"王知縣回到驛館,感慨萬千,芙蓉茶品質清高,我何不效仿,遂辭官為僧,拜智明和尚為師。一直活到一百歲時才圓寂。芙蓉茶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2、松羅茶的傳說
安徽省休寧縣有座松羅山,山上產茶頗為有名,叫松羅茶。松羅茶不僅香高味濃,而且真能夠治病,至今京津濟南一帶的老中醫開方用松羅茶的仍然很多。松羅茶主治高血壓、頑瘡,還可化食通便。至於松羅茶的來歷,傳說是明太祖洪武年間,松羅山的讓福寺門口擺有兩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香客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遠,裡面長滿綠萍,香客來到廟堂對老方丈說,那兩口水缸是個寶,要出三百兩黃金購買,商定三日後來取。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綠萍水倒出,洗凈搬到廟內。三日後香客來了見水缸被洗凈,便說寶氣已凈,沒有用了。老和尚極為懊悔,但為時已晚。香客走出廟門又轉了回來,說寶氣還在廟前,那倒綠水的地方便是,若種上茶樹,定能長出神奇的茶葉來,這種茶三盞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點種上茶樹,不久,果然發出的茶芽清香撲鼻,便起名"松羅茶"。二百年後,到了明神宗時,休寧一帶流行傷寒痢疾,人們紛紛來讓福寺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方丈便給來者每人一包松羅茶,並面授"普濟方":病輕者沸水沖泡頻飲,兩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與生薑、食鹽、粳米炒至焦黃煮服,或研碎吞服,兩三日也愈。果然,服後療效顯著,制止了瘟疫流行。從此松羅茶成了靈丹妙葯,名聲大噪,蜚聲天下。
3、乾隆御封龍井茶
浙江杭州的西湖,三面環山,一碧如玉。西湖的西南方,有座龍井村,村的四周,峰巒秀美,雲霧繚繞,是著名的龍井產茶區。
傳說,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來到龍井村附近的獅子峰下胡公廟休息。廟里的和尚端上當地的名茶。乾隆精於茶道,一見那茶,不由叫絕,只見潔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猶如雀舌,色澤墨綠,碧液中透出陣陣幽香。他品嘗了一口,只覺得兩頰生香,有說不出的受用。於是,乾隆召見和尚,問道:「此茶何名?產於何地?」和尚回答說:「啟稟皇上,這是小廟所產的龍井茶。」乾隆一時興發,走出廟門,只見胡公廟前碧綠如染,十八棵茶樹嫩芽初發,青翠欲低,周圍群山起伏,宛若獅形。此時乾隆龍心大悅。茶名龍井,山名獅峰,都似乎預兆著他彪炳千秋的功業,況且十八又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而那茶有實在賞心悅目,甘醇爽口,於是乾隆當場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從此,龍井茶名聲遠揚
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另一版本)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後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後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後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後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葯."乾隆皇帝見太後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訴他倆,這里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乾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只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裡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只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里,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只見深坑裡湧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嘗到這"雙絕"佳飲.
4、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盪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5、鐵觀音的傳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於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6、大紅袍的傳說(閩北烏龍茶)
大紅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7、君山銀針的傳說(綠茶)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8、白毫銀針的傳說(綠茶)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發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9、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白牡丹茶,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葯。一天毛義夢見了白發銀須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里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裡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曬干,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後來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10、茉莉花茶的傳說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嘗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嘗。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闆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為什麼她獨獨捧著茉莉花呢?」兩人又重復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
茶的成語:
茶飯無心 沒有心思喝茶吃飯。形容心情焦慮不安
酒余茶後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不茶不飯 不思飲食。形容心事重重。
殘茶剩飯 殘留下的一點茶水,剩下來的一點食物。
茶餘飯後 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
茶餘酒後 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
粗茶淡飯 粗:粗糙、簡單;淡飯:指飯菜簡單。形容飲食簡單,生活簡朴。
三茶六飯 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茶餘飯飽 泛指閑暇之時。元·關漢卿《斗鶴鵲·女校尉》曲:「茶餘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明·湯顯祖《牡丹亭·訓女》:「從今後茶餘飯飽破工夫,玉鏡台前插架書。」也作「茶餘飯後」。沙汀《炮手》:「他看出他的失慎已經成了~的重要話柄。」又作「茶餘飯後」。瞿秋白《
家常茶飯 家庭中的日常飲食。多用以喻極為平常的事情。
酒後茶餘 見「酒餘茶後」。
酒餘茶後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浪酒閑茶 指風月場中的吃喝之事。
榷酒征茶 徵收酒茶稅。亦泛指苛捐雜稅。
三茶六禮 猶言明媒正娶。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挑茶斡刺 尋事生非。
酒後茶餘 〖解釋〗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苦茶
我把傷感的心事倒滿
漸漸裝滿了我一生的杯子
我用淚水泡了一杯苦茶
擰開開關的那一刻
整個屋子裡有
咸鹹的 充滿血腥的氣味
這一杯苦茶
這一杯苦茶
待到何時才能將它融化
將它蒸發
B. 什麼是松寶茶
茶的詩:
琴 茶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返。
謝李六郎中寄蜀新茶
白居易
故情周幣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蒙山白雲岩茶
黎陽王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蜀 茗 詩
施肩吾
越碗初盛蜀茗新, 薄煙輕處攪來勻。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畏嗔。
周況先輩子朝賢乞茶詩
盂 郊
道意忽乏味,心緒病無驚。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
錦水有鮮色,蜀山繞方?。 雲根才剪綠,印縫已霏紅。
曾向貴人得,最好詩叟同。幸為乞寄來;救此病劣躬。
西山蘭若試茶歌
劉禹錫
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如傍芳叢摘鷹咀。
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
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澈骨煩襟開。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雖嘗未辨煎,相君有錄那知味。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自煎俄頃餘。
木蘭醉露香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嘉客。
不辭緘封寄郡齋,磚井銅爐損標格。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步風塵。
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雲歧石人。
茶
元 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詠 茶》
宋·蘇軾
武夷溪邊粟粒芽
前丁後蔡相寵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貢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
致養口體何陋耶
洛陽相君忠孝家
可憐亦進姚黃花
《茶》
[宋] 林逋
石碾輕飛瑟瑟塵
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
閑對茶經憶古人
茶的故事
1、芙蓉茶的故事
(一) 王知縣品嘗芙蓉茶 明朝永建年間,湖廣益陽知縣王守仁至安化考察民情,一天黃昏,來到芙蓉山下。想尋農家住宿,見迎面來了一個和尚。王知縣迎上施禮並求借宿之意。長老道:"我乃芙蓉寺中長老,寺院就在山腰上,請隨我來。"一路上,長老身挎的竹簍里裝的翠嫩茶不時散發出陣陣清香。到了芙蓉寺,長老領著知縣進禪房,親自泡茶敬客,王知縣接茶一看恰似松樹針葉,待沸水沖泡,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然後自碗中心升起,約莫二尺來高時,又在空中轉一圓圈,變成一朵白色的芙蓉花,少頃,白芙蓉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熱氣飄盪開來。頓時,幽雅清香充滿禪房。知縣看得目瞪口呆,連聲稱贊:"真是山中珍品,世上稀奇之物。" 長老端起瓷杯道:"客官請用茶"。王知縣雙手捧碗細細品嘗,覺得這茶香純濃高,味醇鮮爽,松針在湯中豎立,欣欣向榮。笑道:"請問長老,這茶叫什麼名稱?"長老長嘆:"此乃芙蓉山特產,叫芙蓉茶。它的來歷還有一段傷心的故事呢?"
(二) 芙蓉茶的故事 長老講述芙蓉茶傷心的故事:早年,芙蓉山上住著一位面如芙蓉的美貌姑娘,和年邁的母親種茶為生。她種的茶特別香,遠近的人都喜歡喝她的茶。可是,她茶只給窮人喝,不給財主喝。有年春天,芙蓉姑娘正在採茶,山下財主王員外帶了一幫狗腿子上山,逼她做茶。脾氣倔強的芙蓉姑娘堅決拒絕,氣得王員外猴臉鐵青,命狗腿子毒打她,扔到茶樹林中。村裡一個名叫智明小夥子上山來幫芙蓉姑娘採茶,發現她血淋淋地躺在茶樹林中,因傷重只說了一句話:"智哥,就將我埋在這塊茶園里。"便離開了人世。智明按照遺囑,在茶園里安葬了她,不久,芙蓉姑娘的老母因氣病交加也去世了。第二年春天,芙蓉姑娘墳上長出一株茶葉苗,下端出現一眼泉水。有天晚上芙蓉姑娘托夢智明,要他穀雨那天,采她墳頭的那棵苗,喝了會長命百歲。智月依夢中指點採回茶葉一泡,熱氣升騰後,變成一朵芙蓉花,端杯喝茶,只覺味醇鮮濃……長老含淚續說:"我就是那個智明,發誓終身不娶,削發為僧,在芙蓉姑娘墳墓邊修了這個寺廟。"
(三) 湘陰知縣邀功請賞失敗 王知縣在芙蓉寺住一夜,第二天就要回縣衙。臨行前,長老贈給一包芙蓉青茶和一葫蘆泉水。並再三囑咐道:"芙蓉茶只有用芙蓉泉水沖泡,才會出現芙蓉奇跡。" 王知縣回縣衙的第二天,正好湘陰知縣求訪。王知縣立即命書僮取芙蓉茶水招待同窗。只見沸水沖泡茶碗內,芙蓉奇跡便出現了。湘陰知縣連稱:"仙茶,仙茶!"王知縣又將其來歷告訴了他。臨行時,王知縣把芙蓉茶送一半給同窗好友。卻說這湘陰知縣是個官迷心竅之人,得了芙蓉茶後,如獲至寶,連夜趕往京城,向皇上邀功請賞去了。皇上聞奏即宣獻茶人上殿,問明底細後,命馬上泡茶試驗。湘陰知縣急忙沖泡,誰知開水入杯後,茶葉上下沉浮,並不見芙蓉奇觀。龍顏大怒:"小小知縣,竟敢戲弄寡人,罪該萬死!"湘陰知縣嚇得渾身發抖,戰戰兢兢說道:"此茶乃好友益陽知縣王守仁所獻,我不過是跑腿而已,乞望萬歲寬容。可傳王守仁進京來便知分曉。"
(四) 王知縣試芙蓉茶現奇觀 皇帝聽了,傳旨命王守仁火速進京。王知縣接到聖旨,象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日夜兼程趕來京都。金鑾殿上,皇上怒發沖冠,禁軍上前要綁王知縣。王知縣挺立殿上說:"死要死得清白,不知小人犯了何罪?"這時,皇帝從龍案上拋下一包茶葉說道:"欺君之罪,不可不斬。"王知縣這才恍然大悟,忍住怒火奏道:"芙蓉仙茶乃清高之物,只有那聖潔的芙蓉泉水才能出現奇觀。若陛下恩准小人去芙蓉山取來泉水,定會出現奇觀。"皇帝聽了,准他一個月假期去取泉水,如果不成,滅他九族。王知縣日夜兼程趕往安化芙蓉寺,將經過情況告訴長老,長老將盛著芙蓉泉水的一個葫蘆交給知縣,他拜謝長老後趕來京城。知縣一手提葫蘆,從容上了金鑾殿試茶,他親自取葫蘆中泉水燒開,將芙蓉茶放入白玉杯內,一沖芙蓉奇觀出現了,百官們翹首踮腳觀望,齊聲祝福皇上洪福齊天。皇帝高興地說:"念你獻茶有功,升為江南巡撫。"王知縣回到驛館,感慨萬千,芙蓉茶品質清高,我何不效仿,遂辭官為僧,拜智明和尚為師。一直活到一百歲時才圓寂。芙蓉茶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2、松羅茶的傳說
安徽省休寧縣有座松羅山,山上產茶頗為有名,叫松羅茶。松羅茶不僅香高味濃,而且真能夠治病,至今京津濟南一帶的老中醫開方用松羅茶的仍然很多。松羅茶主治高血壓、頑瘡,還可化食通便。至於松羅茶的來歷,傳說是明太祖洪武年間,松羅山的讓福寺門口擺有兩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香客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遠,裡面長滿綠萍,香客來到廟堂對老方丈說,那兩口水缸是個寶,要出三百兩黃金購買,商定三日後來取。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綠萍水倒出,洗凈搬到廟內。三日後香客來了見水缸被洗凈,便說寶氣已凈,沒有用了。老和尚極為懊悔,但為時已晚。香客走出廟門又轉了回來,說寶氣還在廟前,那倒綠水的地方便是,若種上茶樹,定能長出神奇的茶葉來,這種茶三盞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點種上茶樹,不久,果然發出的茶芽清香撲鼻,便起名"松羅茶"。二百年後,到了明神宗時,休寧一帶流行傷寒痢疾,人們紛紛來讓福寺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方丈便給來者每人一包松羅茶,並面授"普濟方":病輕者沸水沖泡頻飲,兩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與生薑、食鹽、粳米炒至焦黃煮服,或研碎吞服,兩三日也愈。果然,服後療效顯著,制止了瘟疫流行。從此松羅茶成了靈丹妙葯,名聲大噪,蜚聲天下。
3、乾隆御封龍井茶
浙江杭州的西湖,三面環山,一碧如玉。西湖的西南方,有座龍井村,村的四周,峰巒秀美,雲霧繚繞,是著名的龍井產茶區。
傳說,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來到龍井村附近的獅子峰下胡公廟休息。廟里的和尚端上當地的名茶。乾隆精於茶道,一見那茶,不由叫絕,只見潔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猶如雀舌,色澤墨綠,碧液中透出陣陣幽香。他品嘗了一口,只覺得兩頰生香,有說不出的受用。於是,乾隆召見和尚,問道:「此茶何名?產於何地?」和尚回答說:「啟稟皇上,這是小廟所產的龍井茶。」乾隆一時興發,走出廟門,只見胡公廟前碧綠如染,十八棵茶樹嫩芽初發,青翠欲低,周圍群山起伏,宛若獅形。此時乾隆龍心大悅。茶名龍井,山名獅峰,都似乎預兆著他彪炳千秋的功業,況且十八又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而那茶有實在賞心悅目,甘醇爽口,於是乾隆當場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從此,龍井茶名聲遠揚
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另一版本)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後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後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後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後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葯."乾隆皇帝見太後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訴他倆,這里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乾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只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裡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只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里,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只見深坑裡湧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嘗到這"雙絕"佳飲.
4、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盪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5、鐵觀音的傳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於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6、大紅袍的傳說(閩北烏龍茶)
大紅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7、君山銀針的傳說(綠茶)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8、白毫銀針的傳說(綠茶)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發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9、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白牡丹茶,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葯。一天毛義夢見了白發銀須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里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裡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曬干,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後來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10、茉莉花茶的傳說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嘗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嘗。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闆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為什麼她獨獨捧著茉莉花呢?」兩人又重復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
茶的成語:
茶飯無心 沒有心思喝茶吃飯。形容心情焦慮不安
酒余茶後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不茶不飯 不思飲食。形容心事重重。
殘茶剩飯 殘留下的一點茶水,剩下來的一點食物。
茶餘飯後 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
茶餘酒後 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
粗茶淡飯 粗:粗糙、簡單;淡飯:指飯菜簡單。形容飲食簡單,生活簡朴。
三茶六飯 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茶餘飯飽 泛指閑暇之時。元·關漢卿《斗鶴鵲·女校尉》曲:「茶餘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明·湯顯祖《牡丹亭·訓女》:「從今後茶餘飯飽破工夫,玉鏡台前插架書。」也作「茶餘飯後」。沙汀《炮手》:「他看出他的失慎已經成了~的重要話柄。」又作「茶餘飯後」。瞿秋白《
家常茶飯 家庭中的日常飲食。多用以喻極為平常的事情。
酒後茶餘 見「酒餘茶後」。
酒餘茶後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浪酒閑茶 指風月場中的吃喝之事。
榷酒征茶 徵收酒茶稅。亦泛指苛捐雜稅。
三茶六禮 猶言明媒正娶。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挑茶斡刺 尋事生非。
酒後茶餘 〖解釋〗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C. 有關屏的詩句和意思
1、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卧)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賞析
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我手執綾羅小扇,輕輕地撲打螢火蟲。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涼;卧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
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卧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2 、「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的「游園」一出。:「錦屏人」在這里是指長期幽居深閨中,不能領略自然美景的女郎;屏,屏障,幽居也;「韶光」是指美麗的春光,也暗喻自己的青春;「忒」讀tuī,程度副詞,「太」的意思;「賤」指徒然荒廢青春,人生價值貶低。這句話抒發了主人公杜麗娘為自己虛度年華而無限哀怨的情感,也表達了她反禮教、反封建,追求個性自由,憧憬幸福生活的願景。
寫杜麗娘被父親長期嚴密地關在家庭里,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自由思想,絕不允許有個人的意志和感情,只能背誦枯燥乏味的儒家經典《四書》。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青春即將逝去,把自己比作沒有趕上春天開放的牡丹花而十分憂傷。她卻無能為力,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
3 、浣溪沙-秦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譯文+賞析
在春寒料峭的天氣里獨自登上小樓,早上的天陰著好象是在深秋。屋內畫屏上輕煙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飄飛的花瓣輕得好象夜裡的美夢,天空中飄灑的雨絲細得好象心中的憂愁。走回室內,隨意用小銀鉤把簾子掛起。
這首詩表達了詞人渴望身心自由的思想感情。 暮春三月,人在小樓。一早起來,陰霾不開,輕寒惻惻。"節過清明冷似秋",對這種天氣,畏寒不出的詞人十分厭惡,不禁咀咒了一聲"無賴"。回頭看看室內,畫屏上一幅《淡煙流水圖》,迷濛淡遠,撩人意緒,於是一絲春愁油然而生。他定睛望瞭望窗外:落花隨著微風,自在飄舞,宛如夢幻;纖細的小雨,無邊無際,好似愁絲。"飛花"和"夢"、"絲雨"和"愁",一具體、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詞人卻發現它們之間有"輕"與"細"的特點,便構成兩個新鮮的比喻,空靈縹緲,妙不可言。
4、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原文: 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 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 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 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 銀河倒掛三石樑。 香爐瀑布遙相望, 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映紅霞映朝日, 烏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 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 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 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 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該上, 願接盧敖游太清。
譯文+賞析
我本是楚狂人,唱著鳳歌笑孔丘。手裡拿著綠玉杖,清晨就辭別了黃鶴樓。尋訪五嶽找仙人,不畏路程遠,這一生就喜歡踏上名山游。秀美的廬山挺拔在南斗星旁,九疊雲屏就像是錦幕張,山影在鄱陽湖上映出青黛光。石門在山前開,香爐峰和雙劍峰高聳入雲真雄壯。三疊泉水飛瀉而下,像銀河倒掛一樣。香爐峰和瀑布遙遙相望,曲折迴旋的山崖、層層疊起的峰巒直插穹蒼。山色蒼翠,紅霞映朝陽,鳥跡看不見,只有吳天寥廓蒼茫茫。登上高山,滿懷豪情讓目光馳騁在天地間,大江悠悠東去不回還。黃雲湧出,萬里天色變,九條支流,白波滾滾有如流動的雪山。心情真好啊,寫出這首《廬山謠》,面對廬山,更使我詩興發。悠閑中,我對著石鏡洗凈塵世心,謝公的行跡早就被蒼苔填沒。我早就服下仙丹再沒有塵世情,三丹和積,可說是學道已初成。遠遠望見仙人正在彩雲里,手捧著蓮花去朝拜玉帝。早已約好天神會面在九天之上,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這首詩作於詩人流放夜郎遇赦回來的次年,從漢口來到江西。詩中既寫了廬山的秀麗雄奇,更主要表現了詩人狂放不羈的性格。那時詩人已經歷盡磨難,始終不願向折磨他的現實低頭,求仙學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D. 求一篇關於《三國演義》或《紅樓夢》中隨便那個人物的500字點評(打得好追加分數)
我眼中的諸葛亮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贊詩,諸葛亮以其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雖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個千古傳頌的人物.
的確,在中國古代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中,諸葛亮是最為聲名煊赫的.他是一個超越了他生活的時代,歷代不衰、千古傳頌的人物.他是一個突破了階級界限,從帝王將相到市井平民,從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漢,眾口界碑,婦孺皆知,受到普遍稱贊、歌頌的人物;他是一個超越了地域限制,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頌的人物.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整個三國的歷史是與諸葛亮息息相關的,三國之局系因漢末之亂而來.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孫堅、孫策占據江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揮軍南下,用意在於消滅割據,一統天下.而曹操的這個企圖,卻被諸葛亮給瓦解了,曹操兵敗,無力統一,江東仍然保有其割據版圖,諸葛亮和劉備方能借勢構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這個格局早在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擬就.諸葛亮精熟時勢,洞燭機先,其智不可測,而且這個大戰略純粹是要人在毫無憑借、毫無實力中,創造一種形勢來.也就是說,是現實條件最差的劉備,諸葛亮一方主導了整個格局的發展.這種大智慧豈是小說刻意妝點渲染的「借東風」之類的小機巧所能及?
更何況那種「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所給予後人的不只是斷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現了一種人格典型,予人無限之嚮往與敬慕.
綜觀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嚮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鼎立的歷史格局,是諸葛亮自己構畫的.六齣祁山,北伐中原,則系盡力完成他對劉備的責任,以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情景構成了一種悲壯的美感,是孔子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類型.最終北伐未能成功,星殞五丈原.
諸葛亮「死則死矣」,然而,他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無不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他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等身處世格言,又不知影響了多少人.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軍事家所學習和借鑒……
E. 簡答題: 1.簡述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2.簡述《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1.簡述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一、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致的描述。李白作詩,常以奔放的氣勢貫穿,講究縱橫馳騁,一氣呵成,具有以氣奪人的特點,如《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他說自己的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
二、強烈的感情色彩,噴發式的抒情方式。灑脫不羈的氣質、傲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爆發強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它往往是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地奔涌而出,讓人直接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如《鳴皋歌送岑征君》抒寫對於政治黑暗、是非顛倒的憤慨,這種情感表達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三、想像變幻莫測,隨意生發,離奇惝恍,意象壯美而不乏清新明麗。與噴發式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李白詩歌的想像變幻莫測,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如《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的想像,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一個想像與緊接著的另一個想像之間,跳躍極大,意象的銜接組合也是大跨度的,離奇惝恍,縱橫變幻,極盡才思敏捷之所能。
四、壯美與優美的意象。李白詩中頗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壯美意象,這與其作詩的氣魄宏大和想像力豐富相關聯。李白對體積巨大的壯觀事物似乎尤為傾心,大鵬、巨魚、長鯨,以及大江、大河、滄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歡吟詠的對象,李白將它們置於異常廣闊的空問背景下加以描繪,構成雄奇壯偉的詩歌意象,如《渡荊門送別》意象便極為闊大壯觀。但是,李白詩里亦不乏清新明麗的優美意象。那些由清溪、明月、白鷺、竹色、白露等明凈景物構成的清麗意象,極大地豐富了李白詩歌的藝術蘊含。
五、清新明快的語言風格。語言風格清新明快,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在李白詩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黃、綠、紫等,他天性開朗,喜歡明麗的色調,不喜歡灰暗色,他那些脫口而出、不加雕飾的詩,常呈現出透明純凈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於世俗的高潔人格。
F. 灑泉的特產作文(小故事網)
茶的詩:琴 茶白居易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返。謝李六郎中寄蜀新茶白居易故情周幣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蒙山白雲岩茶黎陽王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蜀 茗 詩施肩吾越碗初盛蜀茗新, 薄煙輕處攪來勻。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畏嗔。周況先輩子朝賢乞茶詩盂 郊道意忽乏味,心緒病無驚。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錦水有鮮色,蜀山繞方。 雲根才剪綠,印縫已霏紅。曾向貴人得,最好詩叟同。幸為乞寄來;救此病劣躬。西山蘭若試茶歌劉禹錫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如傍芳叢摘鷹咀。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澈骨煩襟開。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炎帝雖嘗未辨煎,相君有錄那知味。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自煎俄頃餘。木蘭醉露香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嘉客。不辭緘封寄郡齋,磚井銅爐損標格。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步風塵。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雲歧石人。茶元 稹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詠 茶》宋·蘇軾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貢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茶》[宋] 林逋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茶的故事1、芙蓉茶的故事(一) 王知縣品嘗芙蓉茶 明朝永建年間,湖廣益陽知縣王守仁至安化考察民情,一天黃昏,來到芙蓉山下。想尋農家住宿,見迎面來了一個和尚。王知縣迎上施禮並求借宿之意。長老道:"我乃芙蓉寺中長老,寺院就在山腰上,請隨我來。"一路上,長老身挎的竹簍里裝的翠嫩茶不時散發出陣陣清香。到了芙蓉寺,長老領著知縣進禪房,親自泡茶敬客,王知縣接茶一看恰似松樹針葉,待沸水沖泡,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然後自碗中心升起,約莫二尺來高時,又在空中轉一圓圈,變成一朵白色的芙蓉花,少頃,白芙蓉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熱氣飄盪開來。頓時,幽雅清香充滿禪房。知縣看得目瞪口呆,連聲稱贊:"真是山中珍品,世上稀奇之物。" 長老端起瓷杯道:"客官請用茶"。王知縣雙手捧碗細細品嘗,覺得這茶香純濃高,味醇鮮爽,松針在湯中豎立,欣欣向榮。笑道:"請問長老,這茶叫什麼名稱?"長老長嘆:"此乃芙蓉山特產,叫芙蓉茶。它的來歷還有一段傷心的故事呢?"(二) 芙蓉茶的故事 長老講述芙蓉茶傷心的故事:早年,芙蓉山上住著一位面如芙蓉的美貌姑娘,和年邁的母親種茶為生。她種的茶特別香,遠近的人都喜歡喝她的茶。可是,她茶只給窮人喝,不給財主喝。有年春天,芙蓉姑娘正在採茶,山下財主王員外帶了一幫狗腿子上山,逼她做茶。脾氣倔強的芙蓉姑娘堅決拒絕,氣得王員外猴臉鐵青,命狗腿子毒打她,扔到茶樹林中。村裡一個名叫智明小夥子上山來幫芙蓉姑娘採茶,發現她血淋淋地躺在茶樹林中,因傷重只說了一句話:"智哥,就將我埋在這塊茶園里。"便離開了人世。智明按照遺囑,在茶園里安葬了她,不久,芙蓉姑娘的老母因氣病交加也去世了。第二年春天,芙蓉姑娘墳上長出一株茶葉苗,下端出現一眼泉水。有天晚上芙蓉姑娘托夢智明,要他穀雨那天,采她墳頭的那棵苗,喝了會長命百歲。智月依夢中指點採回茶葉一泡,熱氣升騰後,變成一朵芙蓉花,端杯喝茶,只覺味醇鮮濃……長老含淚續說:"我就是那個智明,發誓終身不娶,削發為僧,在芙蓉姑娘墳墓邊修了這個寺廟。"(三) 湘陰知縣邀功請賞失敗 王知縣在芙蓉寺住一夜,第二天就要回縣衙。臨行前,長老贈給一包芙蓉青茶和一葫蘆泉水。並再三囑咐道:"芙蓉茶只有用芙蓉泉水沖泡,才會出現芙蓉奇跡。" 王知縣回縣衙的第二天,正好湘陰知縣求訪。王知縣立即命書僮取芙蓉茶水招待同窗。只見沸水沖泡茶碗內,芙蓉奇跡便出現了。湘陰知縣連稱:"仙茶,仙茶!"王知縣又將其來歷告訴了他。臨行時,王知縣把芙蓉茶送一半給同窗好友。卻說這湘陰知縣是個官迷心竅之人,得了芙蓉茶後,如獲至寶,連夜趕往京城,向皇上邀功請賞去了。皇上聞奏即宣獻茶人上殿,問明底細後,命馬上泡茶試驗。湘陰知縣急忙沖泡,誰知開水入杯後,茶葉上下沉浮,並不見芙蓉奇觀。龍顏大怒:"小小知縣,竟敢戲弄寡人,罪該萬!"湘陰知縣嚇得渾身發抖,戰戰兢兢說道:"此茶乃好友益陽知縣王守仁所獻,我不過是跑腿而已,乞望萬歲寬容。可傳王守仁進京來便知分曉。"(四) 王知縣試芙蓉茶現奇觀 皇帝聽了,傳旨命王守仁火速進京。王知縣接到聖旨,象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日夜兼程趕來京都。金鑾殿上,皇上怒發沖冠,禁軍上前要綁王知縣。王知縣挺立殿上說:"要得清白,不知小人犯了何罪?"這時,皇帝從龍案上拋下一包茶葉說道:"欺君之罪,不可不斬。"王知縣這才恍然大悟,忍住怒火奏道:"芙蓉仙茶乃清高之物,只有那聖潔的芙蓉泉水才能出現奇觀。若陛下恩准小人去芙蓉山取來泉水,定會出現奇觀。"皇帝聽了,准他一個月假期去取泉水,如果不成,滅他九族。王知縣日夜兼程趕往安化芙蓉寺,將經過情況告訴長老,長老將盛著芙蓉泉水的一個葫蘆交給知縣,他拜謝長老後趕來京城。知縣一手提葫蘆,從容上了金鑾殿試茶,他親自取葫蘆中泉水燒開,將芙蓉茶放入白玉杯內,一沖芙蓉奇觀出現了,百官們翹首踮腳觀望,齊聲祝福皇上洪福齊天。皇帝高興地說:"念你獻茶有功,升為江南巡撫。"王知縣回到驛館,感慨萬千,芙蓉茶品質清高,我何不效仿,遂辭官為僧,拜智明和尚為師。一直活到一百歲時才圓寂。芙蓉茶的故事也流傳至今。2、松羅茶的傳說安徽省休寧縣有座松羅山,山上產茶頗為有名,叫松羅茶。松羅茶不僅香高味濃,而且真能夠治病,至今京津濟南一帶的老中醫開方用松羅茶的仍然很多。松羅茶主治高血壓、頑瘡,還可化食通便。至於松羅茶的來歷,傳說是明太祖洪武年間,松羅山的讓福寺門口擺有兩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香客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遠,裡面長滿綠萍,香客來到廟堂對老方丈說,那兩口水缸是個寶,要出三百兩黃金購買,商定三日後來取。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綠萍水倒出,洗凈搬到廟內。三日後香客來了見水缸被洗凈,便說寶氣已凈,沒有用了。老和尚極為懊悔,但為時已晚。香客走出廟門又轉了回來,說寶氣還在廟前,那倒綠水的地方便是,若種上茶樹,定能長出神奇的茶葉來,這種茶三盞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點種上茶樹,不久,果然發出的茶芽清香撲鼻,便起名"松羅茶"。二百年後,到了明神宗時,休寧一帶流行傷寒痢疾,人們紛紛來讓福寺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方丈便給來者每人一包松羅茶,並面授"普濟方":病輕者沸水沖泡頻飲,兩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與生薑、食鹽、粳米炒至焦黃煮服,或研碎吞服,兩三日也愈。果然,服後療效顯著,制止了瘟疫流行。從此松羅茶成了靈丹妙葯,名聲大噪,蜚聲天下。3、乾隆御封龍井茶浙江杭州的西湖,三面環山,一碧如玉。西湖的西南方,有座龍井村,村的四周,峰巒秀美,雲霧繚繞,是著名的龍井產茶區。傳說,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來到龍井村附近的獅子峰下胡公廟休息。廟里的和尚端上當地的名茶。乾隆精於茶道,一見那茶,不由叫絕,只見潔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猶如雀舌,色澤墨綠,碧液中透出陣陣幽香。他品嘗了一口,只覺得兩頰生香,有說不出的受用。於是,乾隆召見和尚,問道:「此茶何名?產於何地?」和尚回答說:「啟稟皇上,這是小廟所產的龍井茶。」乾隆一時興發,走出廟門,只見胡公廟前碧綠如染,十八棵茶樹嫩芽初發,青翠欲低,周圍群山起伏,宛若獅形。此時乾隆龍心大悅。茶名龍井,山名獅峰,都似乎預兆著他彪炳千秋的功業,況且十八又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而那茶有實在賞心悅目,甘醇爽口,於是乾隆當場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從此,龍井茶名聲遠揚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另一版本)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後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後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後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後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葯."乾隆皇帝見太後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訴他倆,這里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乾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只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裡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只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里,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只見深坑裡湧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嘗到這"雙絕"佳飲.4、黃山毛峰的傳說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盪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5、鐵觀音的傳說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於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6、大紅袍的傳說(閩北烏龍茶)大紅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7、君山銀針的傳說(綠茶)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8、白毫銀針的傳說(綠茶)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發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9、白牡丹的傳說福建省福鼎縣盛產白牡丹茶,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葯。一天毛義夢見了白發銀須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里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裡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曬干,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後來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10、茉莉花茶的傳說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嘗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嘗。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闆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為什麼她獨獨捧著茉莉花呢?」兩人又重復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茶的成語:茶飯無心 沒有心思喝茶吃飯。形容心情焦慮不安酒余茶後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不茶不飯 不思飲食。形容心事重重。殘茶剩飯 殘留下的一點茶水,剩下來的一點食物。茶餘飯後 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茶餘酒後 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粗茶淡飯 粗:粗糙、簡單;淡飯:指飯菜簡單。形容飲食簡單,生活簡朴。三茶六飯 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茶餘飯飽 泛指閑暇之時。元·關漢卿《斗鶴鵲·女校尉》曲:「茶餘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明·湯顯祖《牡丹亭·訓女》:「從今後茶餘飯飽破工夫,玉鏡台前插架書。」也作「茶餘飯後」。沙汀《炮手》:「他看出他的失慎已經成了~的重要話柄。」又作「茶餘飯後」。瞿秋白《家常茶飯 家庭中的日常飲食。多用以喻極為平常的事情。酒後茶餘 見「酒餘茶後」。酒餘茶後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浪酒閑茶 指風月場中的吃喝之事。榷酒征茶 徵收酒茶稅。亦泛指苛捐雜稅。三茶六禮 猶言明媒正娶。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挑茶斡刺 尋事生非。酒後茶餘 〖解釋〗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G. 綿陽富樂車站附近房價目前怎樣
4500左右,但是往師院方向稍微便宜點,歐家壩興發明居牡丹亭是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