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百合
Ⅰ 艾灸能治濕氣嗎
艾灸擅長祛除濕氣。
濕邪是人體內的濕度不適中或超出人體的適應能力而引發的病症。濕邪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一。濕屬陰邪,性質重濁而粘膩,它能阻滯氣的運動,妨礙脾的運化。如果是外感濕邪,常見惡寒發熱、雖然出汗但發熱不退、四肢睏倦、關節肌肉疼痛等症狀,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所致;如果是濕濁內阻腸胃,常見胸悶不舒、小便不利、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狀,多因嗜酒或過食生冷而致。
體內有濕自我診斷:面色發黃、油膩、聲音無力、頭重身困,四肢酸楚,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起床後沒精神,大便不成形,小便不暢;大便溏泄,婦人帶下黏稠腥穢.
艾灸祛濕方義
承山穴是祛除人體濕氣的最好穴位,它能通過振奮太陽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
血海穴為治療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引血歸經之功;
天樞穴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
地機穴可調理腹痛,緩解濕邪入侵。泄瀉,小便不利,水腫等,配中脘穴、陰陵泉穴,可祛濕邪;
極泉穴主治心痛,咽干煩渴;
曲池穴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之處,配委中穴,可改善小便混濁、不利。
艾灸祛濕方法
第一組:承山穴、血海穴、天樞穴;
第二組:地機穴、中脘穴、陰陵泉穴;
第三組:極泉穴、曲池穴、委中穴。
每天取1組,3組輪換艾灸,每10天間隔休息一至兩天,第3個10天後可有效緩解是邪入侵。
Ⅱ 冬季艾灸驅寒,主要穴位都是哪些呢
冬季艾灸驅寒,主要穴位都是哪些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知道冬季艾灸驅寒,主要穴位都是哪些呢?我們一起來聊聊吧。
生活中有不少人身體會出現寒氣重的現象,此時可以到醫院做檢查,明確病因後,對症治療才能緩解症狀。身體寒氣重的原因比較多,等結果出來,可以通過中醫艾灸穴位來驅除體內的寒氣。到了冬天人們養生就要注重提升陽氣,因為陽氣高了人們對防寒是很有幫助的,今天艾灸課堂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冬天艾灸養生重點灸哪幾個穴位?據統計,超過60種疾病是與濕氣相關的,如肥胖、水腫、腹脹、濕疹、皮炎、痤瘡等。中醫上認為,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不僅讓人感到不適,而且嚴重了會傷及五臟六腑,引發更多疾病
諸如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等骨關節痛症;以及婦科痛經、宮寒;還有哮喘、慢性胃腸炎等因陰陽失調,久寒侵體引起的症狀,在冬季艾灸,可以得到最佳的驅寒補陽之功。很多人一到冬天就手腳冰冷,熱水袋、熱水餅、暖寶寶這些都是來自體外熱量,而艾灸卻能增強自己的產熱,手腳冰涼是表象,實質是人體氣血虧虛所致,找到相應的穴位艾灸能祛濕除寒,對緩解手腳冰冷有幫助。解溪穴在足背踝關節橫紋的中點,兩筋之間的凹陷處。解溪穴歸屬足陽明胃經,艾灸此穴有緩解牙痛、目赤、頭痛、眩暈、腹脹等作用。
通過以上大概的了解你知道該怎樣艾灸了吧。
Ⅲ 用艾灸灸百合穴有什麼作用
是百會吧
Ⅳ 晚上失眠,艾灸哪些穴位
一個睡眠正常的人永遠是不能理解失眠的痛苦的,電視好先生裡面孫紅雷有句台詞,說「比死還難受就是睡不著,比睡不著還難受的就是一直睡不著」再形象不過地詮釋了失眠的痛苦了。
失眠會令人疲勞、不安、全身不適、無精打采、反應遲緩、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情況嚴重時,對人的精神會造成極壞的影響,甚至會導致心理和生理疾病,艾灸治療失眠見效快。運用一般灸法和辯證灸法,每天取3-4個穴位溫灸,對養心安神有非常好的效果。
一般施灸:神門穴、心俞穴、內關穴、安眠穴
如果煩躁、心情抑鬱,加灸太沖穴、陽陵泉;
如果頭暈、耳鳴、腰酸痛、口乾少唾液、手足自熱及盜汗等,加灸三陰交;
如果心慌、記憶力減退、多夢、肢體乏力、消化不良、不思飲食,加灸肝俞穴、脾俞穴;
如果容易生氣、不思飲食、腹脹、消化不良,加灸脾俞穴、三陰交
調理慢性病需要堅持,另外也有一些體質問題帶來的失眠,只要堅持把體質調理到健康的狀態失眠自然就會不知不覺地溜走了。
Ⅳ 艾灸的唯美句子
1.名醫孫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幹」。
2.《醫學入門》講「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3.《名醫別錄》載「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玻」
4.一炷著膚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痾立除。
5.太醫竇材在《扁鵲心書》中雲:「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6.《孟子》「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艾。」
7.《皇帝內經》「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8.古語雲:「家有三年艾,醫生不用來。」
9.《針灸資生經》說:「若要安,丹田(關元)三里莫要干。
10.《小品方》雲:「夫針須師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晉隋時代 陳延之)
11.《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稱為「長壽穴」。(唐代孫思邈)
12.不與不灸三里者同行 (日本)
13.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日本)
14.《針灸易學》甚至強調:「灸瘡必發,去病如把抓。」
15.《皇帝內經》記有:「大風汗出,灸意喜穴」
16.宋《備急灸法》:「倉促救人者,唯灼艾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紀》:「太宗病,帝往視之,親為灼艾。」
18.《莊子》「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
19.《扁鵲心書》中說:「人之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能溫,下元虛背,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則心死。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20.《神灸經綸》雲:「夫灸取於人,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剛用,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Ⅵ 秋季到底適合艾灸嗎
秋天主收斂,天氣也是會慢慢的變涼,雖然這幾天全國中南地區熱空氣的溫度是空前的高,秋老虎現象比往年更厲害些。艾灸但是過幾天,天氣畢竟還是會涼下來。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很多人都有疑問,秋天是否適合用艾灸呢?這個問題也是很多養生愛好者所關心的問題。有的人說秋季人容易燥,不適合艾灸。秋高氣爽,天氣逐漸涼爽,有一些慢性病也會逐漸復發,難道這個季節不適合艾灸嗎?
但是從中醫的角度看,對於那些陽虛和氣虛的人來說,到了秋天,反而會表現的更怕寒冷而且嚴重一些,對於這些人,就適合做艾條艾灸了。
像這幾天,溫度比較高,如果用艾灸,是可以皮膚露在外面的。如果天氣轉涼,就要注意了,做艾灸,就應該穿上衣服,包在衣服裡面用艾灸,才會不導致的受涼受寒而影響艾灸的效果,或者導致一些慢性病加重。
秋冬天做艾灸的同時,還需要補益。本來秋天就會越來越乾燥,加上艾灸,能去濕氣,估計會更感覺到燥氣,所以秋天做艾灸,要配合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飲食,才可以的。
艾灸的同時,要多食用荸薺、秋梨、百合、甘蔗、銀耳、柿子、等。避免吃辛辣、烈性酒、油膩及膨化食品,因為此這些食品易生燥化熱,會讓艾灸後更感覺乾燥上火。
Ⅶ 現在全民艾灸,艾灸真的有那麼好嗎
小可覺得應該是挺有用的,小可不是亂說,而是自己用過,孩子用過之後才覺得確實很不錯。
首先先說小可自己,小可因為月子的時候沒有坐好,然後當初剖腹產的時候刀口向左邊開的比較多,因為小可子宮偏左,那時候剛做完手術的時候,小可如果不左側著然後用手臂撐著是完全起不來的,就是平趟著起不來,因為刀口開左的太厲害,完全使不上勁,而且因為月子里凍著了左腿膝蓋,結果如果連著坐二三個小時以後,左腿就開始發漲,並且一變天就會腿酸腿骨頭里有些疼,就連夏天下個雨都不能穿露膝蓋的褲子,因為腿會疼。
當時小可真的是害怕死了,然後好擔心啊,自己那麼年輕就廢了。今年小可夏天回了趟自己的老家,發現家裡馬路上曬的都是艾草,就問老媽啥情況,老媽就開始說艾草有多神奇了,她的腳一到冬天就大塊大塊的脫皮,開裂然後用艾草泡過以後就好了,而且她一到天冷的時候就會容易感冒,每次有點感冒的徵兆她就用艾水洗澡,結果就會好了。
當時小中是不怎麼信的,但是也想著試試帶回來給孩子泡泡腳,反正不要錢隨便拿,結果效果真心特別神奇,我家小寶是天一冷一吹風就得咳嗽感冒,但是今年我給她每天晚上用艾草泡腳,到現在還挺好,沒吃過葯。
而且小可自己每天也會用艾草泡腳,然後是盡量把膝蓋也蓋住,現在這天氣總是變天,小可真心沒有覺得有腿漲的感覺,而且也不會出現酸疼就是骨頭裡面的酸疼感覺。
小可想應該是有用的,畢竟小可那裡一直有習俗,流傳好多年,生完孩子以後,六天左右用艾草擦一下就可以治冒虛汗,小可想艾草應該是真的有用的。
Ⅷ 您好,我兒子快四周了,腺樣體肥大,睡覺鼻塞,請問你說的艾灸具體是怎樣操作的呢謝謝!
中醫葯治療小兒腺樣體肥大的體會
【摘要】 從肺脾氣虛、肺腎陰虛、氣滯血瘀3型論治小兒腺樣體肥大,並附案例1則以資驗證。
【關鍵詞】 腺樣體肥大 中醫葯 辨證論治
腺樣體是鼻咽部淋巴組織,又稱咽扁桃體,位於鼻咽部的後部及頂部。2~10歲是腺樣體增殖旺盛期,10歲後逐漸開始萎縮,至成年則大部分消失。兒童期因多次感染而肥大者,稱腺樣體肥大或增殖體肥大。如腺樣體肥大堵塞呼吸道,導致腦供氧不足,則需手術治療。近年來由於空氣污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一些患兒家長出於對手術的顧慮,要求保守治療。現就中醫葯治療該病的心得體會介紹如下。
1病因病機
小兒系稚陰稚陽之體,形氣未充,臟腑嬌嫩,肺脾腎常不足,本病的發生多與肺脾氣虛、肺腎陰虛和痰瘀阻滯有關。
小兒肺衛不固,易感風寒風熱之邪。風寒之邪從皮毛而入,內犯於肺,郁久化熱,熱郁不散,上蒸咽喉,或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經蘊熱,清肅失降,挾熱循經蒸灼咽喉,致咽喉開合不利,肺氣失司;脾常不足,脾虛運化失司,津液化為痰濁,阻於咽喉,致咽喉開合不利,肺氣失司;小兒陽常有餘,腎常虛,加之感邪後易化熱化火,虛火上灼,痰瘀互結,阻於咽喉,而成本病。
2辨證論治
根據肺開竅於鼻、鼻為肺竅、咽為肺之門戶的中醫理論,結合小兒肝常有餘,肺、脾、腎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擬補氣固衛、健脾祛濕、益陰降火、宣肺通竅、活血散結為治療原則。根據導師俞景茂教授的臨床經驗,認為以下3型較為常見。
2.1肺脾氣虛
症見鼻塞,涕色白,咯痰白黏,腺樣體觸之較軟,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表情淡漠,腹脹納呆,易感冒,夜間打鼾,舌淡胖,有齒痕,脈細無力。治法:益氣健脾、化痰散結。方用玉屏風散合二陳湯加味:黃芪6 g、黨參6 g、太子參9 g、炒白術6 g、防風4.5 g、半夏6 g、陳皮6 g、柴胡6 g、升麻6 g、浙貝母9 g、僵蠶3 g、山海螺12 g、茯苓3 g、甘草3 g。腹脹納呆、不思飲食者加山楂、砂仁、雞內金、谷芽、麥芽;鼻塞重、涕色白者加細辛、白芷、辛夷花。
2.2肺腎陰虛
症見鼻塞,涕黃白,夜間打鼾,喉嚨部乾燥不適,腺樣體肥大久而不消,扁桃體腫大,兼見頭痛,健忘,夜卧不安,夜寐鼾聲持續不斷,多汗,磨牙,舌紅少苔,脈細無力。治法:滋陰補肺、補腎填精。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生地黃9 g、懷山葯12 g、石斛6 g、茯苓9 g、牡丹皮6 g、玄參6 g、麥冬6 g、桔梗4.5 g、百合9 g、炒酸棗仁9 g、川貝母9 g、地骨皮6 g、山海螺12 g。鼻塞重者加白芷、細辛、辛夷花;健忘者加益智仁、女貞子、枸杞子;頭痛者加川芎、杭菊花。
2.3氣滯血瘀
症見鼻塞明顯,腺樣體腫大,質硬難消,日久不愈,夜間打鼾,呼吸困難,常張口呼吸,甚則呈窒息狀,或伴耳中悶脹,聽力下降,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脈澀。治法:活血化瘀、散結消腫。方用會厭逐瘀湯加減:赤芍9 g、生地黃9 g、川芎6 g、丹參6 g、柴胡6 g、桔梗6 g、枳殼4.5 g、皂角刺3 g、山海螺12 g、僵蠶3 g、甘草3 g。咯痰量多者加浙貝母、玄參、天花粉;有中耳積液者加澤瀉、茯苓;涕黃者加黃芩、連翹。
3驗案舉例
沈某,女,7歲。鼻塞,涕多清稀,睡眠時有鼾聲,咳嗽,咯痰色白,肢體倦怠,納少,腹脹,大便溏瀉。查體:表情淡漠,面色蒼白,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脈緩弱。耳鼻咽喉科檢查示腺樣體腫大,色淡,觸之柔軟,分泌物色白量多。既往有反復呼吸道感染史。診斷:腺樣體肥大(肺脾氣虛型)。治法:益氣健脾、化痰散結。方用玉屏風散合二陳湯加味:黨參、石斛、陳皮、半夏、升麻、桔梗、柴胡、辛夷花各6 g,黃芪、炒白術、茯苓各9 g,白芷、細辛各3 g,山海螺12 g,炙甘草3 g。服7劑,每日1劑,水煎服。7 d後復診:鼻塞減輕,涕少,睡時仍有鼾聲。遂在原方基礎上去白芷、細辛、辛夷花,加僵蠶6 g、川貝母3 g、夏枯草6 g、生山楂9 g,以助化痰散結。7劑後再診:諸症較前明顯好轉,呼嚕聲漸消。繼服2周後,漸趨康復。
4臨證體會
六七歲時腺樣體發育最大,青春期後逐漸萎縮,部分**殘留[1]。腺樣體肥大是兒童的常見病,出生3 d即可發病[2],嚴重影響小兒的身體健康。有研究表明腺樣體肥大患兒頭顱側位X線片顯示患兒頭頸成角增大,硬齶變長,前中切牙間角變小,上、下頜角成角增大,審美線失衡[3],可見腺樣體肥大對小兒的生長發育有諸多不利影響。
中醫學認為鼻為氣體出入之門戶,司嗅覺、助發音、為肺系所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肺主鼻……在竅為鼻。」肺與鼻關系最為密切。另外,因臟腑的經絡所屬、表裡關系、功能配合等因素,還與脾胃、腎等關系密切。鼻咽同司呼吸,由肺維系,共御外邪。兒童為稚陽之體,臟氣未充,易為外邪侵襲,若失治或治療不當,邪留鼻咽交界之處,痰氣結聚,腺樣體增殖,咽喉不開,堵塞鼻竅而為病。幼兒期衛外不固,體質不堅,為抵禦外邪入侵,腺樣體自然增大,以防病抗病,此為生理性肥大。但在身體抵抗力低下時,經常受到附近器官及組織的炎症影響和急性傳染病的感染,腺樣體又出現病理性肥大。肥大後阻塞呼吸及鼻腔引流,鼻腔空氣交換不利,副鼻竇發育不良出現頜面及口腔的發育障礙,形成「腺樣體面容」。清陽不升,呼吸不利,故精神不振,智力減退,記憶力差。由於阻塞咽鼓管,故有導音性聽力下降。咽淋巴環受感染傳給環外,故頜下淋巴結、頸淋巴結及枕部淋巴結腫大。平時肺部擴張不全,久而出現「漏斗胸」。鼻分泌物長期刺激,故前鼻孔及上唇發紅浸漬。因西醫學多主張手術切除,但扁桃體和腺樣體對兒童特別是3~5歲的小兒咽部和整個上呼吸道的局部免疫功能有重要的作用,極少數患兒手術後還可能出現寰樞關節脫位,若不及時治療將導致頸椎穩定性喪失,並可引起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4]。此外,不少家長和患兒對手術有恐懼感,並且手術多採用刮出術和非摘除術,存在手術後腺樣體還有可能繼續肥大的隱患。故而運用中葯內服治療,也不失為治療本病的另一蹊徑。
【參考文獻】
[1]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59.
[2]梁運惠.新生兒腺樣體肥大22例臨床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1997,35(12):190.
[3]陶禮華.腺樣體與兒童頜面發育[J].中國現代雜志,1998,8(10):46.
[4]曾志偉,柳斌.腺樣體刮除與Crisel』s綜合征[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12(2):81. 作者單位:浙江中醫葯大學,浙江杭州 310053
幫朋友找到的,希望對你們有用!
Ⅸ 艾灸能治療
治凍瘡: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足三里穴。
治胃痛:中脘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三里穴。
感冒:風池,大椎,風府,合谷,肺俞,列缺。
急性支氣管: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氣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淵,定喘,合谷,足三里。
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風門,列缺,大椎,足三里,豐隆。
支氣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
支氣管擴張:孔最,尺澤,膻中。
肺結核:肺俞,太淵,三陰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肺俞,內關,期門,陰陵泉,俠溪,膻中。
膈肌痙攣:中脘,足三里,內關,巨闕
急性胃腸炎:天樞,中脘,氣海,上巨虛。
腹痛:氣海,中脘,內庭,脾腧,足三里,天樞。
胃下垂:百會,足三里,中脘,梁門,關元。
胃痙攣:天樞,中脘,梁丘,幽門。
消化性潰瘍:中脘,梁門,足三里,胃樞。
腸梗阻:足三里,天樞,支溝,下巨虛。
便秘:足三里,天樞,大橫,大腸腧,支溝。
失眠:湧泉,三陰交,內關,足三里,百會。
貧血:足三里,關元。
高血壓:足三里,絕谷,曲池,血海。
心絞痛:心俞,至陽,厥陰俞,膻中,少海,內關。
無脈症:心俞,內關,太淵,厥陰俞
糖尿病:關元,太溪。
脫肛:長強,百會,足三里。
膽囊炎:陽陵泉,期門,日月,膽腧,太沖,足臨泣。
肝硬化:期門,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陰交。
遺尿:關元,足三里。
尿瀦留:三陰交,中極,膀胱腧。
前列腺炎:陰陵泉,三陰交,氣海,中極,會陰,腰陽關。
前列腺增生(肥大):關元,曲谷,腎腧,命門。
陽痿:中極,關元,腎腧,命門。
男性不育:氣海,關元,三陰交,命門,足三里。
遺精:中極,腎腧,三陰交,關元,志室。
上熱下寒:關元、神闕、 足三里、 血海、 曲池、太溪,每天灸一兩個,或者選兩個長期堅持。
疏通脾胃:中脘。
退熱:大椎。
角膜炎:絲竹空,印堂,風池,太陽。
Ⅹ 請問百會、神門、支正、關元、中脘可以列入同一次艾灸處方嗎請教對上述五穴溫和灸正確次序。
先灸百會,然後是手部的支正,神門,然後是中脘,關元。如果您是想改善睡眠或者氣虛的話,可以把其他穴位艾灸了再艾灸百會。艾灸要先上後下,先陽經後陰經,先背後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