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牡丹
Ⅰ 堂上清風印草堂,簾前春雨牡丹紅,風柳舒眉迎盛世,紅桃開口笑梅迎。
井利-金魚
Ⅱ 中國古代牡丹叫什麼
中國古代牡丹叫牡丹、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葯、百雨金、洛陽花、富貴花等。
事例:
1、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2、據《杜陽雜記》記載:「高宗宴群臣賞雙頭牡丹」。
3、據唐《海山記》記載:「隋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今洛陽西苑公園一帶),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赫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隋都西苑種植牡丹與隋煬帝廣泛收集民間的奇花異草有關。
基本介紹:
牡丹(拉丁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毛茛科、芍葯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1985年5月牡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二。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在中國栽培甚廣,並早已引種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
Ⅲ 牡丹被稱為什麼
牡丹又叫抄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葯、百雨金、洛陽花、富貴花等。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牡丹是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長7-8厘米,寬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淺裂,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柄長1.2-3厘米;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6.5厘米,寬2.5-4厘米,不等2裂至3淺裂或不裂,近無柄;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
Ⅳ 牡丹又叫什麼名字
牡丹花又名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葯、百雨金、洛陽花、富貴花。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
中國牡丹資源特別豐富,根據中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專組人員調查,中國滇、黔、川、藏、新、青、甘、寧、陝、桂、湘、粵、晉、豫、魯、閩、皖、贛、蘇、浙、滬、冀、內蒙古、京、津、黑、遼、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種植。
牡丹花的養護:
1、適宜土壤
想要養護牡丹花,那麼需要使用疏鬆肥沃和排水性良好的沙質土壤來栽種,這樣有利於牡丹花根系的生長,不宜使用粘重和排水不良的土壤栽培,否則土壤不適的話,牡丹花根系無法呼吸,最終就會生長不良。
2、合理澆水
養護牡丹花的時候,還需要合理的為其澆水,牡丹花的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但是植株不耐水澇,所以給牡丹花澆水的時候,要根據土壤的干濕度進行,如果土壤過干,就及時為補水,但是水分過多時,就要為牡丹花排水,以免植株爛根。
Ⅳ 古代有哪些賦牡丹的詩句
清 平 樂
李白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紅 牡 丹
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牡 丹
劉灝 清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買 花
唐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牡丹種曲
唐朝 李賀
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屬春草。
水灌香泥卻月盆,一夜綠房迎白曉。
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花已散蝶又闌。
梁一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
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
檀郎謝女眠何處?樓台月明燕夜語。
題益公丞相天香堂
宋 楊萬里
君不見,沉香亭北專東風,謫仙兒詞天無功。
若不見,君王殿後春第一,領袖眾芳捧堯日。
此花可令轉化鈞,一風一雨萬物春。
十分整頓春光了,收黃拾紫歸煤表。
天香染就山龍裳,余芬卻染水雲鄉。
青原白鷺萬松竹,被渠染作天上香。
人間何曾識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呼灑撫招野客看,不醉花前為誰醉。
牡丹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始於隋朝盛於唐朝。"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國花"的地位,以其國色天香贏得唐代人的喜愛。據不完全統計,僅《全唐詩》中就收錄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詠牡丹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詠物詩創作。
但是唐代詩人們並沒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們透過牡丹繁盛的表面現象,敏銳地發現其背後隱藏著的社會問題,通過詩歌表達了他們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這是唐人吟詠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買花》詩可作為代表。其詩雲: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李商隱十七歲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賞識,被聘請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點,學習做奏章。這個時候李商隱正是人生得意,風華正茂。當他看到盛開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對他的栽培,揮筆寫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詩:
綿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首名用孔子見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錦幃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幃中再拜,"環佩之事 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說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擁之,舉綉被而復之。"從盛開的牡丹聯想到這些歷史典故,又以這些歷史典故中的人物來表現綠葉叢中嬌艷的牡丹所給人的印象,顯示出牡丹的韻致引起讀者美麗的遐思。何焯評:"非牡丹不足以當之,起聯生氣湧出。"(見《李義山詩集》沈厚土爽輯評本)
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動時一剎那垂手觸動玉佩,在一轉身時飄起長裙,典見《西京雜記》所載"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這兩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風中枝葉搖曳的情景,十分生動。詩的五六句借《世說新語》所記石倫用蠟燭為炊之事,和《襄陽記載》劉季和所說:"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描寫牡丹開放時的光采和芳香,給人的感受很強烈。詩的最後兩名用江淹夢中得五筆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獵狐楚對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對令狐楚心懷的感激之情,抒發了詩人盪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無限嫵媚。紀昀說:"八句八事,卻一氣鼓盪,不見用事之跡,絕大神力!"(見《玉溪生詩說》)這首詩的好處就在於發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豐富了構思和詩的表現力,顯示出李商隱的才華。
不久李德裕黨人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因愛李商隱的才華,任為書記,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從此李商隱就在黨派爭斗的夾縫中過日子,再也沒有昔日賞花時的那種高興心情了。唐文宗開成三年的暮春時節,李商隱在長安應試博學鴻詞科落第,由長安動身回徑原,途經回中,(今甘肅固原增內)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氣,院子里的牡丹剛剛綻苞,就被一陣狂風疾雨打落。詩人回想往事,觸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寫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悵卧遙幃。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問宮腰捐幾枝。
回想當年京城賞花,而今卻在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猶在,那被雨打敗的牡丹實在令人可惜。詩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淪落想到失意的親朋,因小見大,寄託遙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里重陰非舊圊,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並覺今朝粉態新。
這首詩從自己的原已淪落,寫到自己被人排擠。詩的一開頭就撇開牡丹,先寫榴花。因為榴花晚開,趕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豈知早開早落,更覺悉人。三句寫花含雨,四句寫雨打花, 希望成空之意,這是多麼悉楚!而牡丹即為雨所敗,萬里陰霾,頓非舊圊,一春生氣,盪滌全無。這幾句從牡丹的零落寫到整個人事的變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頂峰,到詩的結尾又出以反筆,謂他日雨過,牡丹落盡,回想今朝,雨中粉態,尚覺新艷動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還算什麼,他年的摧殘將遠甚於今日。全詩詠物亦即言志,寫景亦即抒情,從中我們不難窺見詩人在遭受政治打擊以後內心的無限惆賬。
二
詠物詩作為一種詩體,源遠流長。《詩經·周南》首篇即以"睢鳩"托興,《楚辭·離騷》抒志於"蘭芷",寄情於"荃蕙"。到了西漢和魏晉六朝,出現了以物命題的詩。當詩歌發展到唐代達到高峰後,詠物詩也隨之豐富起來,蔚為大觀。
唐代五十多位吟詠牡丹詩歌的作者,大多屬於中唐以後的詩人。他們在唐朝中後期社會矛盾日趨勢尖銳復雜的形勢下,受到新樂府運動的影響,繼承了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的詠物詩的優良傳統,在創作中表現出現實主義的傾向。
唐人吟詠牡丹之作為我們留下了一系列生動而鮮明的形象。詠花諷時之作中的勞動人民形象以白居易《買花》詩中的田舍翁為代表,成為唐代詩人塑形象群中的一個典型,不可磨滅地留在我們的記憶中。詠花抒懷之作中的賞花人形象,不因所吟詠的對象都是牡丹花而使這一形象出現雷同化。"看遍花無勝些花,剪去披雪蘸丹砂。"(徐夤《牡丹二首之一》)我們只要透過賞花人的神態,就可以感到這一形象的生動和鮮明。"情願扛壺入醉鄉,"(段應式《牛尊師宅看牡丹》)這是具有一種豪放性格的賞花人;"不必繁弦木必歌,靜中相對更情多。"(吳融《紅白牡丹》)這是具有一種內向性格賞花人。有從不同角度來描寫賞花人的,"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竇梁賓《雨中看牡丹》)這是雨中來賞花的;"高低深淺一欄紅,把火殷勤繞露叢。"(溫庭筠《夜看牡丹》)這是夜裡來賞花的,以至到了"只欲欄邊安枕席,夜間閑共說相思。"(薛能《牡丹四首之三》)的程度,其形象也就躍然於紙上了。作者把賞花人如醉如痴的神態描寫的越充分,那麼詩中的這一形象也就越突出。還有描寫賞花人的心理變化的,更會使人物的形象神態俱出,惟妙惟肖。王建有首:《題所賃宅牡丹花》詩:
賃宅得花饒,初開恐是妖。
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
且願風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憐零落蕊,收取作香燒。
全詩細致入微地描寫了賞花人心理上的一系列變化過程:"初開恐是妖",當在剛租到的宅院里看到盛開的牡丹時,也許是第一次看到吧!引起賞花人一種驚奇、害怕的感覺,甚至擔憂是妖異所化,"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艷美的牡丹終於使他陶醉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從而在心中深深地祝願春風把它留住,烈日不要把它曬焦。但是花開總有花落時,等到花事已去,鮮花飄零,憐惜之心促使他又來收取殘花,以作香燃,寄託戀戀不舍之情。一連串的心理刻畫十分細膩,人物形象也隨之生動起來,產生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詠花抒懷之作中賞花人的形象,大多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再現,因此我們也就從這些詩作中感觸到詩人們思想感情跳動的脈搏,見出唐人吟詠牡丹之作中捕捉形象的能力。
唐人吟詠牡丹之作,在藝術上還有很多特色。牡丹花的風姿神韻,使詩人們產生了豐富的想像,如描寫白色和紫色的牡丹"白疑美玉無多潤,紫覺靈芝不足祥";(孫魴《又題牡丹上主人司空》)描寫牡丹的芳香"蕊堪靈鳳琢,香許白龍親";(徐夤《和僕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韻》)形容牡丹花後期與落"開日綺霞應失色,落時青帝合傷神";(唐彥謙《牡丹》)想像的翅膀縱橫千里、萬里,天上、地下。為了狀摹出牡丹的姿態,詩人們運用了大膽誇張的手法:
龍分夜雨姿嬌態,夫與春風發好香。
--徐夤《依韻和尚書再贈牡丹花》
虛生芍葯徒勞妒,羞殺玫瑰不敢開
--徐凝《題開元寺牡丹》
這些誇張地描寫和襯托牡丹的容姿。
乍怪霞臨砌,還疑燭出籠。繞行驚地赤,移坐覺衣紅。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
玉帳笙歌留盡日,瑤台伴侶待歸天。
--齊已《題南平後園牡丹》
這些是誇張地描寫賞花時的情形。同時在吟詠牡丹時,詩從頭還運用了各種巧妙的擬人手法。
欲綻似含雙靨笑,正繁疑有一聲歌。
--溫庭筠《牡丹二首之二》
金蕊霞英疊彩香,初疑少女出蘭房。
--周繇《看牡丹贈段成式》
這些是通過擬人的手法,把牡丹形容成美麗的女子。還有通過巧妙的擬人手法,同歷史傳說中的人物形象聯系起來,狀摹牡丹的美麗。
裁分楚女朝雲片,剪破 娥夜月光
--徐夤《追和白舍人詠白牡丹》
剪裁偏得東風意,淡薄似矜西子妝。
--殷文圭《趙侍郎看紅白牡丹因寄揚狀頭贊圖》
宋玉 邊腮正嫩,文君機上綿初裁。
--徐夤《憶牡丹》
那堪更被煙蒙蔽,南國西施泣斷魂。
--唐彥謙《牡丹》
這些和歷史傳說中的人物聯系起來的擬人手法,創造聘個優美的境界,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
詩人們在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描寫牡丹時,並不是單一的採用某一種藝術手法,而是綜合性地多樣化地把各種藝術手法融合在一起,多方面、多側面地狀摹出牡丹的美麗,極盡體物之妙,藉以傳達詩人心中的思想感情。上面我們是為了說明各種藝術手法在吟詠牡丹之作中的運用,才做了大致的分類。其實豐富的想像要通過大膽的誇張,巧妙的擬人來達到,而大膽的誇張中又包含著巧妙的擬人,巧妙的擬人中也包含著大膽的誇張,它們之間幾乎是不可分的。白居易的《牡丹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其詩雲: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燦燦,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綉緞,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卧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葯苦尋常……
在白居易的筆下,豐富的想像,大膽的誇張,巧妙的擬人等等,融各種藝術手法於一爐,使這首詩猶如一幅國畫,工筆之處細膩,寫意之處馳騁,把牡丹花的豐姿神韻韻,盡行托出,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唐人吟詠牡丹詩歌的語言,以淺切、流暢為主,象白居易的詩"意深詞淺,思苦言甜。"(袁枚)他的《買花》詩以"欲見之者易諭(白居易)為目的,寫的平易近人。"其他詩人牡丹詩的語言也都表現了這一特點。如令狐楚有首《赴東都別牡丹》
十年不見小庭花,紫萼臨開又別家。
上馬出門回首望,何時更得到京華。
語言簡朴,明白如話,愛花之情,惜別之意溢出詩外。劉禹錫也寫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別牡丹》
平章宅里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同樣是淺切流暢,話別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兩首詩合在一起讀,如話家常一般,卻又含有深情,運用白描手法創造出一個情深詞顯的優美境界。正因為這種語言淺切流暢的特點,才使詩人較多地運用了白描手法,幾筆便勾出一幅生氣盎然的圖畫,含不盡之意於詩外。徐凝有首《牡丹》詩: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詩中有典故,有想像,有誇張,有擬人,但詩的語言又是十分流暢、生動的,讀起來朗朗上口,藉助白描手法,天然之中見真諄,發人清新之思。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淺切流暢的語言,使詩歌易唱、易記,便於流傳。盛唐詩人李正封有兩句描寫牡丹的詩:"國色朝酣灑,天香夜染色。"含蓄、典雅,對仗工整;劉禹錫《賞牡丹》詩中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句,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都把牡丹推崇到"國花"的地位,但是流傳至今,李正封的詩句被後人簡化為"國色天香",而劉禹錫的詩句卻完整地為人們傳詠,這個例證生動地說明淺顯、流暢的詩句,更利於流傳和讓人接受。
唐人吟詠牡丹的詩歌,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唐以後描寫牡丹的作品日見繁多,引起了歷代作家的極大興趣,成為我國詠物詩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甚至還發展到別的藝術領域,當詞興盛起來,宋朝前後的牡丹也成為詞的吟詠對象。再往後的曲、戲劇、小說等文藝體裁也都出現一些描寫牡丹的作品,同時還產生了許多趣聞、軼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等。唐人吟詠牡丹詩歌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美,加深和影響了我國人民對牡丹的喜愛。
Ⅵ 牡丹花有什麼寓意
牡丹,國色天香,一直被國人視為富貴、吉祥、幸福、繁榮的象徵。從唐代起,牡丹就回被推崇為「國色天香答」。
在盆景花中,牡丹花為花中之王,王者風范,系高檔次,是送給親朋好友最理想的選擇,表達內心誠摯的祝願和崇高的敬意。
白牡丹擺設在辦公室、卧室,當您看到她的美,給人以舒暢的視覺享受,睹物思人、啟迪人生,以明智遠、激發出內心深處的靈感。擺設在酒店、賓館經商之地象徵生意發達。白牡丹寓意做人的風格:王者風范,以及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嚮往。
(6)堂前牡丹擴展閱讀
牡丹不僅因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的特點,還因為其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為歷代人所稱頌。牡丹從秦漢時期就以葯植物被載入《神農本草經》。
牡丹渾身是寶,其根經加工是名貴的中草葯,有散淤血、清血、和血、止痛、痛經的功效,還可以降低血壓、抗菌消炎,長久服用可以延年益壽。種也可以榨油。
Ⅶ 堂前夫婦共白頭詩句
祝福新婚夫婦的詩句
1. 恭喜你!!!新婚愉快,幸福美滿,激情永在,白頭偕老。
2. 以愛情的名義祝福你們,願愛情之花在你們心裡永開不敗。以歲月的名義祝福你們,願歲月老去永不改愛的情懷。新婚快樂!
3. 在你們大喜的日子裡,送上一份祝福:張燈結綵新婚際,鴻雁雙飛齊比翼,花年共結連理枝,麗日蓮開並蒂時。來年喜笑得貴子,夫妻恩愛百年期。
4. 願耶和華從至聖所賜福於你,願你們一生一世都看見聖城耶路撒冷的好處!
5.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於茫茫人海中找到他/她,分明是千年前的一段緣;無數個偶然堆積而成的必然,怎能不是三生石上精心鐫刻的結果呢?用真心呵護這份緣吧,真愛的你們。
6. 新婚快樂,早生貴子。
7. 相親相愛好伴侶,同德同心美姻緣。花燭笑迎比翼鳥,洞房喜開並頭梅。
8. 願我的弟兄如同以撒,誠實勇敢、信靠順服,如展翅飛騰的鷹;願我的姊妹如同利百加,溫柔善良、勤勞才德,如多結果子的葡萄樹!
9. 祝你們永結同心,百年好合!新婚愉快,甜甜蜜蜜!
10. 願你倆用愛去綰著對方,彼此互相體諒和關懷,共同分享今後的苦與樂。敬祝百年好合永結同心!新婚愉快,幸福美滿,激情永在,白頭偕老。
祝福新婚夫婦的詩句 【個性版】
1. 仟僖年結千年緣,百年身伴百年眠。天生才子佳人配,只羨鴛鴦不羨仙。
2. 願你倆恩恩愛愛,意篤情深,此生愛情永恆,愛心與日俱增!
3. 結婚賀詞:白首齊眉鴛鴦比翼,青陽啟瑞桃李同心。
4. 珠聯璧合好姻緣,情投意合愛纏綿,才子佳人結連理,只羨鴛鴦不羨仙。祝福朋友新婚快樂,愛情甜蜜,白頭偕老,一生幸福!
5. 願你倆用愛去綰著對方,彼此互相體諒和關懷,共同分享今後的苦與樂。敬祝百年好合永結同心!
6. 愛是思念,是綿綿情意剪不斷;愛是纏綿,是時時刻刻心相連;愛是執著,是山盟海誓不改變;愛是勇敢,是堅定不移到永遠;祝賀朋友享受愛的甜蜜,今日與愛結緣。
7. 願愛洋溢在你甜蜜的生活中,讓以後的每一個日子,都像今日這般輝煌喜悅!
8. 兩情相悅的最高境界是相對兩無厭,祝福一對新人真心相愛,相約永久恭賀新婚之禧!
9. 人生三大喜,親愛的朋友,在你新婚的日子,讓我誠摯地祝你新婚快樂!
10. 願你們一生聽從聖經,孝敬上輩,友愛鄰舍;好使你們在世得福百倍,將來大得賞賜!
11. 在這春曖花開,群芳吐艷的日子裡,你倆永結同好,正所謂天生一對,地生一雙!祝願你倆恩恩愛愛,白頭偕老!
12. 花開富貴並蒂蓮,一鳳一凰欲雙飛。牡丹玫瑰巧百合,鴛鴦相對浴紅衣。花團錦簇呈祥瑞,禮炮齊鳴祝新婚。夫妻對拜高堂後,恩恩愛愛共白頭。祝:鍾愛一生。
13. 他是詞,你是譜,你倆就是一首和諧的歌。天作之合,鸞鳳和鳴。
14. 辛勞了半輩子,貢獻了幾十年,在這春曖花開的日子,恭賀您再婚之喜,正所謂「夕陽無限好、萱草晚來香」!
15. 房花燭交頸鴛鴦雙得意,夫妻恩愛和鳴鳳鸞兩多情。
Ⅷ 牡丹花在唐代以前又叫什麼花呢
木芍葯。
牡丹(拉丁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毛茛科、芍葯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1985年5月牡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二。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在中國栽培甚廣,並早已引種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
Ⅸ 關於牡丹的古詩詞
關於牡丹的詞語比較常見的如下;萬紫千紅 奼紫嫣紅 綠肥紅瘦 花團錦簇 繁花似錦 傲霜鬥雪(菊梅) 五顏六色 落英繽紛 香氣撲鼻 雍容華貴(牡丹) 紅杏出牆 形容春意盎然。
Ⅹ 中國各個朝代牡丹的地位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肅省武威縣發掘的東漢早期墓葬中,發現醫學簡數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記載。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從南北朝「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至今,栽培歷史也有1500年了。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牡丹發生了變異,出現了許多花大色艷的品種,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栽培范圍由長江、黃河流域諸省向全國擴大。如今已擴展到中國東北、東南,以及內蒙、新疆、西藏、台灣等地。[1]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據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久矣。」又據《太平御覽》謝康樂說:「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
「牡丹」這一名稱的出現,標志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
隋代,牡丹的栽培數量和范圍開始逐漸擴大,當時的皇家園林和達官顯貴的花園中已開始引種栽培牡丹,並初步形成集中觀賞的場面。《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據唐《海山記》記載:「隋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今洛陽西苑公園一帶),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赫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隋都西苑種植牡丹與隋煬帝廣泛收集民間的奇花異草有關。
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據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唐皇李隆基召至驪山,植牡丹萬本,色樣各不同。「當時的「藝人「因受社會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絕技」是不外傳的。所以,宋單父種植牡丹的「絕技「使後人「不能知其術」。但是,從「植牡丹一萬本(株),色樣各不同」來看,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在唐代,宮廷寺觀,富豪家院以及民間種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據《杜陽雜記》記載:「高宗宴群臣賞雙頭牡丹」。《酉陽雜俎》載:「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劇談錄》載:「慈恩寺浴堂院有花兩叢,每開五六百花,繁艷芬馥,絕少倫比」。當時,刺激牡丹種植業發展的原因,不僅是牡丹被眾多的人們喜愛,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而且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唐國史補》載:「人種以求利,本有值數萬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眾多的品種,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在栽培方面角度說,唐代已開始嘗試牡丹的熏花試驗,據《事物紀原》記載:「武後詔游後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這雖為傳說,但從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獨遲」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們還沒有真正掌握其生長規律而造成熏花的失敗,使其不能與其它花卉同放。[1]
作為唐代東京的洛陽,從初唐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牡丹種植業都在不斷的發展,其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據宋《清異錄》記載:「後唐庄宗在洛陽建臨芳殿,殿前植牡丹千餘本,有百葯仙人、月宮花、小黃嬌、雪夫人、粉奴香、蓬萊相公、卵心黃、御衣紅、紫龍杯、三支紫等品種」。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這其中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其中包括擇地、花性、澆灌、留蕾、防蟲害、防霜凍以及嫁接、育種等栽培方法,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成熟經驗。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載:「種花必擇善地,盡去舊土,以細土用蘞末一斤和之「、「白蘞能殺蟲,此種花之法也」。《洛陽花木記》中載:「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則根不行,而花不發旺,以瘡口(根莖交接處)齊土面為好」。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對栽培牡丹十分嚴格,從選地到種植都十分講究,這也許是洛陽牡丹能夠甲天下的原因之一。
北宋時,洛陽牡丹的規模是空前的。當時洛陽人不單愛花,種花,更善於培育新品種,牡丹「不接則不佳「,他們用嫁接方法固定芽變及優良品種,這就是北宋時最突出的貢獻。
南宋時,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陽、開封移向南方的天彭(成都彭州市)、杭州等地。在這些栽培地,首先引種了北方較好的品種,並與當地的少量品種進行了雜交(天然雜交),然後通過嫁接和播種的方法,從中選出更多更好的適宜南方氣候條件的生態型品種。陸游著的《天彭牡丹譜》中記述了洛陽牡丹品種70餘個。[1] 明清時,中國牡丹的栽培范圍已擴大到安徽的亳州、山東的曹州、北京、廣西的思恩、黑龍江的河州等地。《松漠紀聞》記述了黑龍江至遼東一帶種植牡丹的情況:富室安居逾二百年往往辟園地,植牡丹多至三二百本,有數十叢者,皆燕地所無。另據《思恩縣志》記載:「思恩牡丹出洛陽,民宅多植,高數丈,與京花相艷,其地名小洛陽」。這說明當時牡丹北至黑龍江,南至廣西。明清時關於牡丹著述更多,薛鳳翔著《亳州牡丹表》、《牡丹八書》,從牡丹的種、栽、分、接、澆、養、醫、忌八個方面進行了科學的總結。乾隆年間編纂的《洛陽縣志》列古代和當時品種共169個。
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據《曹州牡丹-附記七則》載:「右安門外草橋,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種花為業,冬則溫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進御矣「。再據《五雜俎》載:「朝遷進御常有應時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時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數十金「。這時的催花技術己達到相當的水平,此技術至今還在採用。
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牡丹種植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牡丹的栽培數量不斷增加,栽培技術水平逐年提高。洛陽、荷澤等地先後成立了牡丹專業的科研機構——牡丹研究所。在前人的栽培管理的基礎上,使牡丹的栽培技術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同時,中國還出版了一批較高學術價值的專著,如劉淑敏等編著的《牡丹》,喻衡著的《牡丹花》,魏澤圃等主編的《洛陽牡丹》等等。這些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了充實和發展,作了一些理論上的新探索。
牡丹不僅是中國人民喜愛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珍愛。日本、法國、英國、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朝鮮、荷蘭、德國、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國的牡丹園藝品種和栽培數量為最多。
海外牡丹園藝品種,最初均來自中國。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據說是由空海和尚帶去的。1330年至1850年間法國對引進的中國牡丹進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許多園藝品種。1656年,荷蘭和東印度公司將中國牡丹引入荷蘭,1789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從而使中國牡丹歐洲傳播開來,園藝品種達100多個。美國於1820-1830年,才從中國引進中國牡丹品種和野生種,後來培育一種黑色花的牡丹品種。
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書中這樣寫道:「牡丹在國外也用於庭園栽植,植株高度可達2米,花徑達20-30厘米,每天暮春時節,花朵盛開,碩大無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雖遠離故國,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