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百詠
❶ 牡丹詩句經典
牡丹經典詩句
劉禹錫《賞牡丹》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思黯南墅賞牡丹》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王維《紅牡丹》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白居易《牡丹》節選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
月中虛有桂,天上漫誇蘭。
白居易《買花/牡丹》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邵雍《牡丹吟》
牡丹花品冠群芳,況是其間更有王。
四色變而成百色,百般顏色百般香。
皮日休《牡丹》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竟誇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
杜安世《玉樓春·三月牡丹呈艷態》
三月牡丹呈艷態。壯觀人間春世界。
鮫綃玉檻作扃櫳,淹雅洞中王母隊。
白居易《惜牡丹》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韋庄《白牡丹》
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面慚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
邵雍《洛陽春吟》
桃李花開人不窺,花時須是牡丹時。
牡丹花發酒增價,夜半遊人猶未歸。
范純仁《牡丹》
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糾紛。
國色鮮明舒嫩臉,仙冠重疊剪紅雲。
司馬光《和君貺老君廟姚黃牡丹》
芳菲觸目已蕭然,獨著金衣奉老仙。
若占上春先秀發,千花百卉不成妍。
❷ 歷朝歷代詠牡丹詩詞曲,越詳細越好,謝謝啦
清平樂 李白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椅欄桿。
紅牡丹 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白牡丹 韋庄
閨中莫妒新妝婦, 陌上須慚傅粉郎。
昨夜月明渾似水, 入門唯覺一庭香。
吉祥寺花將落而陳述古期不至 蘇軾
今歲東風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來。
對花無語花應恨, 直恐明年花不開。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寂寞萎紅低向雨, 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 何況飄零泥土中。
二
寂寞菱紅低向南,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賞牡丹一首 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 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吟 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況是期間更有王。
四色變而成百色,百般顏色百般香。
白居易: 牡丹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上漫誇蘭。夜濯金波滿,朝傾玉露殘。
性應輕菡萏,根本是琅玕。奪目霞千片,凌風綺一端。稍宜經宿雨,偏覺耐春寒。
見說開元歲,初令植御欄。貴妃嬌欲比,待女妒羞看。巧類鴛機織,光攢麝月團。
暫移公子第,還種杏花壇。豪士傾囊買,貧儒假乘觀。葉藏梧際鳳,枝動鏡中鸞。
似笑賓初至,如愁灑欲闌。詩人忘芍葯,釋子愧梅檀。酷烈宜名壽,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鷺羽,丹艷赩雞冠。燕拂驚還語,蜂貪困未安。倘令紅臉笑,兼解翠眉攢。
少長呈連萼,驕矜寄合歡。息肩移九軌,無脛到千官。日曜香房拆,風披蕊粉干。
好酬青玉案,稱貯碧水盤。譬要連城與,珠堪十斛判。更思初甲坼,那得異泥蟠。
騷詠應遺恨,農經只略刊。魯班雕不得,延壽筆將殫。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來苑囿,全勝在林巒。泥滓常澆灑,庭除又綽寬。若將桃李並,更覺效顰難。
❸ 李白沉香亭詠牡丹
詩仙酒中賦名詩,沉香牡丹君帶笑。
唐玄宗及是寵愛楊貴妃,一幫梨園弟子的奏唱,名花美人心情大好,只好舊詞換新詞。李白酒中醉卧卻被聖旨喚至宮中作詩,醉後不醒還得高力士脫靴。而李白則大筆一揮,已是佳詞三首。其實從中可以看出,唐玄宗獨寵楊玉環,及其寵愛,飲酒賞樂還不夠,還得把李白從酒中喚來。可見當時楊氏一門風光非常。而李白酒中至皇宮被攙到玉床休息,還讓大太監高力士給其脫靴,可見李白的瀟灑不羈。而後的《清平調》更是才華盡顯。
1,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譯文:見到雲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見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風吹拂著欄桿,在露水滋潤下的花朵更為艷濃。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見到,也只能在瑤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2,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譯文:(貴妃)您真像一支沾滿雨露、芳香濃郁的盛開的牡丹花啊!傳說中楚王與神女在巫山的歡會那隻是傳說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寵呢?就算可愛無比的趙飛燕,還得穿上華麗的衣裳化好妝才能比得上。
3,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譯文:牡丹與貴妃都如此美麗動人,使君王直笑著看,此時心中有再大的恨意,只要和貴妃一起來到這沉香亭畔的牡丹園,也會被消散得無影無蹤了
❹ 詠牡丹古詩的意思
牡丹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始於隋朝盛於唐朝。"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國花"的地位,以其國色天香贏得唐代人的喜愛。據不完全統計,僅《全唐詩》中就收錄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詠牡丹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詠物詩創作。
一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從牡丹含苞欲放的時候開始,詩人們就開始揮毫動筆,"青苞雖小葉雖疏,貴所高情便有餘。"(孫魴《題未開牡丹》)盡情抒發心中對牡丹的喜愛,描寫唐朝社會的風俗習尚,以及各種看花、賞花的情形。"朝日照開攜灑看,暮風吹落繞欄收。詩書滿架塵埃撲,盡日無人略舉頭。"(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就連平時喜愛的詩書,也只好隨它與塵埃為伴了。在唐人吟詠牡丹之作中,有用詩來回答朋友們對牡丹花事的詢問,有在詩里描寫以牡丹為
花片為人餞行……"為愛紅芳江砌階,教人扇上畫將來。"羅隱還寫了一首《扇上畫牡丹》的詩。即使這樣詩人們仍感到沒有述盡心中的愛花之情,孫魴又作了一首《牡丹落後有作》,表達了依依惜別的情懷。在詩人們的筆下,牡丹花的千種神態,萬般風姿,一寫盡然。
但是唐代詩人們並沒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們透過牡丹繁盛的表面現象,敏銳地發現其背後隱藏著的社會問題,通過詩歌表達了他們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這是唐人吟詠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買花》詩可作為代表。其詩雲: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李商隱十七歲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賞識,被聘請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點,學習做奏章。這個時候李商隱正是人生得意,風華正茂。當他看到盛開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對他的栽培,揮筆寫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詩:
綿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❺ 描寫牡丹的詩句繁文
那也太多了,在大觀園里林妹妹的詩寫得最好了。下面介紹幾首寫得比較好的。。
葬花吟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樹,落絮輕沾撲綉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綉閨,忍踏落花來復去?柳絲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初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研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依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依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 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喪?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詩詞鑒賞】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藉以塑造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兒誄》一樣,是作者出力摹寫的文字。這首風格上仿效初唐體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盡致,藝術上是很成功的。
這首詩並非一味哀傷凄惻,其中仍然有著一種抑塞不平之氣。「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豈不是對長期迫害著她的冷酷無情的現實的控訴?「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則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願受辱被污、不甘低頭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這些,才是它的思想價值之所在。
這曾詩的另一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筆下的寶黛悲劇的重要線索。甲戌本有批語說:「余讀《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寶主,何能下筆?」即字字雙圈,批詞通仙,料難遂顰兒之意,俟看玉兄之後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頭記》來的,散停筆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語指出:沒有看過「玉兄之後文」是無從對此詩加批的;批書人「停筆以待」的也正是與此詩有關的「後文」。所謂「後文」毫無疑問的當然是指後半部佚稿沖寫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這首詩中僅僅一般地以落花象徵紅顏薄命,那也用不著非待後文不可;只有詩中所寫非泛泛之言,而大都與後來黛玉之死情節聲切相關時,才有必要強調指出,在看過後面文字以後,應回頭來再重新加深對此詩的理解。由此可見,《葬花吟》實際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詩讖。這一點,我們從作者的同時人、極可能是其友人的明義《題紅樓夢》絕句中得到了證明。詩曰;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似讖成真」,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寫黛玉之死的情節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以前,我們還以為明義未必能如脂硯那樣看到小說全書,現在看來,他讀到過後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極大,或者至少也聽作者交往的圈子裡的人比較詳盡地說起過後半部的主要情節。如果我們說,明義絕句中提到後來的事象「聚如春夢散如煙」、「石歸山下無靈氣」之類,還可由推測而知的話;那麼,寫寶王貧窮的「王孫瘦損骨嶙峋」,和寫他因獲罪致使他心中的人為他的不幸憂忿而死的「慚愧當年石季倫」等詩句,是再也無從憑想像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詩中的後兩句也是如此:明義說,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讓寶、黛兩個有情人成為眷屬,把已斷絕的月下老人所牽的紅絲繩再接續起來。試想,只要「沉痼」能起,「紅絲」也就能續,這與後來續書者想像寶、黛悲劇的原因在於婚姻不自主是多麼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偉元、高鶚整理的續書中所寫的那樣,則寶玉已有他屬,試問,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難道「續紅絲」是為了要她做寶二姨娘不成?
此詩「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等末了數句,書中幾次重復,特意強調,甚至通過寫鸚鵡學吟詩也提到。可知紅顏老死之日,確在春殘花落之時,並非虛詞作比。同時,這里說「他年葬儂知是誰」,前面又說「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飄泊難尋覓」等等,則黛玉亦如晴雯那樣死於十分凄慘寂寞的境況之中可以無疑。那時,並非大家都忙著為寶玉辦喜事,因而無暇顧及,恰恰相反,寶玉、鳳姐都因避禍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論親」、「各自須尋各自門」的日子,詩中「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幾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間,憐落花而怨及燕子歸去,用意甚難把握貫通。現在,倘作讖語看,就比較明確了。大概春天裡寶黛的婚事已基本說定了,即所謂「香巢已壘成」,可是,到了秋天,發生了變故,就象梁間燕子無情地飛去那樣,寶玉被迫離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嘆「花魂鳥魂總難留」,幻想著自己能「脅下生雙翼」也隨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終至於「淚盡證前緣」了。這樣,「花落人亡兩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說寶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寶玉凡遭所謂「丑禍」,總有別人要隨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釧兒,後有晴雯,終於輪封了黛玉,所以詩中又有「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的雙關語可用來剖白和顯示氣節。「一別秋風又一年」,寶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賈府,但所見怡紅院已「紅瘦綠稀」(脂評),瀟湘館更是一片「落葉蕭蕭,寒姻漠漠」(脂評)的凄涼景象,黛玉的閨房和寶玉的絳芸軒一樣,只見「蛛絲兒結滿雕梁」(脂評謂指寶黛住處),雖然還有寶釵在,而且以後還成其「金玉姻緣」,但這又怎能彌補他「對境悼顰兒」時所產生的巨大精神創痛呢?「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難道不就是這個意思嗎?這些只是從脂評所提及的線索中可以得到印證的一些細節,所述未必都那麼妥當。但此詩與寶黛悲劇情節必定有照應這一點,大概不是主觀臆斷吧;其實,「似讖成真」的詩還不止於此,黛玉的《代別離·秋窗風雨夕》和《桃花行》也有這種性質。前者彷彿不幸地言中了她後來離別寶玉的情景,後者則又象是她對自己「淚盡夭亡」(脂評)結局的預先寫照。
有人說,《葬花吟》是從唐寅的兩首詩中「脫胎」的(《紅樓夢辨》)。詩歌當然是有所繼承借鑒的,但不應把文藝創作的「源」和「流」的關系弄顛倒了。說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詞造句、意境格調上利用前人之作,實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類為人熟知的詩句還不足以借取利用嗎?即如葬花情節,也未必徑取唐寅將牡丹花「盛以錦囊,葬於葯欄東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詩鈔》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詩句,難道還不足以啟發他的構思嗎?但這些都是「流」,都僅僅是利用,既不表現詩的主要精神,也決不能代替作者源於現實生活的創造。何況,如前所述,此詩中,作者運筆鬼斧神工之處,完全不在於表面上那些傷春惜花詞句的悱惻纏綿。
當然,《葬花吟》中消極頹傷的情緒也是極其濃重且不容忽視的。它曾對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讀者起過不良的影響。這種情緒雖然在藝術上完全符合林黛玉這個人物所處的環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畢竟因作者在某種程度上有意識借所傾心的人物之口來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而顯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點。我們同情林黛玉,但同時也看到這種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林黛玉詩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抉,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黛玉(瀟湘妃子)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黛玉(瀟湘妃子)
問菊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俗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黛玉(瀟湘妃子)
菊夢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林黛玉
世外仙源匾額
名園築何處,仙境別紅塵.
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寵,宮車過往頻.
黛玉代題
杏簾在望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
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
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
黛玉
題寶玉續莊子文後
無端弄筆是何人?
作踐南華<<莊子因>>.
不悔自己無見識,
卻將丑語怪他人!
黛玉哭花陰
花魂默默無情緒,
鳥夢痴痴何處驚.
哭花陰詩
顰兒才貌世應希,
獨抱幽芳出綉閨,
嗚咽一聲猶未了,
落花滿地鳥驚飛.
林黛玉
題帕三絕
其一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卻為誰?
尺幅鮫あ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
其二
拋珠滾玉只偷潸鎮日無心鎮日閑,
枕上袖邊難拂拭,任他點點與斑斑.
其三
綵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琴曲四章-------------林黛玉
風蕭蕭兮秋氣深,
美人千里兮獨沉吟.
望故鄉兮何處,
倚欄桿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長,
照軒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銀河渺茫,
羅衫怯怯兮風露涼.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煩憂.
之子與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無尤.
人生斯世兮如輕塵,
天上人間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輟,
素心如何天上月.
林黛玉葬花辭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樹,落絮輕沾撲綉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綉閨,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初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研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依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依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喪?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寶玉一樣,憎恨繁文縟節,從不逼寶玉做不願意做的事。她蔑視功名權貴,當賈寶玉把北靜王所贈的雍正所賜的名貴念珠一串送給她時,她卻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這東西!」她和寶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林黛玉淚盡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個內慧外秀的女性, 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這首詞中盡現了黛玉迷離、夢幻、病態、柔弱、動靜交融的美麗和氣質,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形容詞來綜合形容這樣脫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絕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見幾回!」 林黛玉之美,還表現在她才學橫溢和濃郁的詩人氣質。
【正冊判詞之一】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注釋】
這一首即是寫林黛玉和薛寶釵的。
「可嘆」句:說薛寶釵。意思是雖然有著合乎封建婦道標準的那種賢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勞無功。《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說,樂羊子遠出尋師求學,因為想家,只過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斷了織布機上的娟,以此來比喻學業中斷,規勸他繼續求學,謀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廢。
堪憐詠絮才:說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聰明有才華的女子,她的命運是值得同情的。「詠絮才」,用晉代謝道蘊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謝道蘊的叔父謝安,對雪吟句說:「白雪紛紛何所似?」道蘊的哥哥謝郎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蘊接著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一聽,大為贊賞(見《世說新語.言語》)。
玉帶林中掛:說林黛玉。前三字倒讀即諧其名。從冊里的畫「兩株枯木(雙木為林),木上懸著一圈玉帶」看,可能又喻黛玉淚枯而死,寶玉為懷念她而棄絕一切世俗慾念(玉帶象徵貴族公子生活)為僧的意思。
金簪雪裡埋:說薛寶釵。前三字暗點其名;雪諧薛。金簪比寶釵,本是光耀頭面的首飾,竟埋沒在寒冷的雪堆里,這是對薛寶釵婚後,特別是她在寶玉出家後,只能空閨獨守的冷落處境的寫照。
❻ 描寫牡丹的詩句有哪些
一、牡丹芳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綉段,當風不結蘭麝囊。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卧叢無力含醉妝。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葯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游花冠蓋日相望。庳車軟輿貴公主,香衫細馬豪家郎。
衛公宅靜閉東院,西明寺深開北廊。戲蝶雙舞看人久,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愁日照芳難駐,仍張帷幕垂陰涼。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人心重華不重實。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恤下動天天降祥。去歲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君心獨喜無人知。無人知,可嘆息。
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
譯文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黃金的花蕊開綻在紅玉的花房;幾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燦爛,幾百枝花朵絳燭似的輝煌。照地生輝,剛展開錦綉的身段,迎風飄香,卻沒帶蘭麝的香囊。仙人的琪樹,被比得蒼白無色,王母的桃花,也顯得細小不香。
宿露浸潤,泛起紫閃閃的奇艷,朝陽照耀,放出紅燦燦的異光;紅紫深淺,呈現著不同的色調,向背低昂,變幻出無數的形狀。無力地卧在花叢,將息帶醉的身軀,多情地映著花葉,隱藏含羞的面龐。嬌生生的笑容,彷彿想掩住香口,
怨悠悠的情懷,好像在撕裂柔腸。稱姿貴彩,的確是超凡絕俗,雜卉亂花,哪裡能比美爭芳。石竹、金錢,固然是十分細碎,芙蓉、芍葯,也不過那麼平常。於是乎引動了王公卿相,冠蓋相接地趕來觀賞;還有輕車軟轎的貴族公主,
和那香衫細馬的豪家。寂靜的衛公宅閉了東院,幽深的西明寺開放北廊。雙雙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聲聲殘鶯苦苦地挽留春光。擔心太陽曬損嬌姿,張起帷幕遮取陰涼。花開花落,二十來天,滿城的人們都像發狂。三代以後文采勝過實質,
一般人都重華而不重實;重華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來已久,並非始於今日。元和皇帝很關心農桑,由於他體恤下民,天降吉祥。去年的嘉禾長出九穗,田中寂寞,沒有人理睬。今年的麥子分出兩枝,但是這些卻無人知曉,唯獨天子一個人內心感到喜悅天降吉祥,沒人理會真叫人嘆息
我願暫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減卻牡丹妖艷的顏色,冷卻一下卿士們愛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樣關心農業生產,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二、裴給事宅白牡丹(一作裴潾詩)
【作者】盧綸【朝代】唐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玩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譯文
長安的富貴人家痛惜春色將殘,爭相觀賞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盤承者冷露,卻沒有人願在月光下欣賞細看。
三、詠牡丹
【作者】陳與義【朝代】宋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譯文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洛陽,路是那麼的漫長。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流落在青墩溪畔,我獨自一個,在煦煦春風中,欣賞著盛開的牡丹。
四、惜牡丹花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譯文
惆悵地看著台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裡我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生了憐憫之心,拿著火把來看牡丹花。
暮春時節冷雨蕭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紛紛飄落,隨風飛散,再也沒有人來關心她寂寞凄涼的處境。縱然是晴明天氣里,殘花落地猶覺得惆悵,何況在風雨之中,飄零在污泥爛土之中更覺得慘不忍睹。
五、賞牡丹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❼ 詠牡丹的詩句有哪些
賞牡丹
唐 劉禹錫抄
庭前芍葯妖無格,
池上襲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
唐 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
佳名喚作百花王,
竟誇天下無雙艷,
獨占人間第一香。
牡丹詩
唐 李正凡
國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問歸期。
❽ 清代蔣廷錫《牡丹百詠》白話文詩句不要繁體字版
紫雲仙深茄色
靈光分得蕊宮枝,香玉封春緊護持。
色淺怕教經雨損,體輕端不耐風吹。
翠蛾斂處歌巴竹,彩筆書時詠楚芝。
金粉易消雲易散,狂言杜牧是深知。
寒潭月白色映微紅
月色照花鋪素練,花容如月浴寒泉。
空花散影何從捉,水月分身到處圓。
玉宇瓊樓成映帶,金波碧浪自磨煎。
須將盈缺看三五,莫信風災免四禪。
太和紅砂標紅
開寶繁華未可追,妍英獨記太和枝。
判將沈醉酬鶯語,欲傍新妝絆鳳絲。
清禁也能容芍葯,畫欄畢竟勝茙葵。
一篇詠物閑情賦,卻得君王倚殿思。
赤玉盤淡牙色
天女盤中現寶華,霍山好石琢晨霞。
拖藍水潑雙尾魚,倚柱弦調六象牙。
聲翕響時敲玉細,露欹傾處落珠斜。
馬頭醉骨香塵軟,一尺春紅認趙家。
祥雲春瑞粉紅樓最高朵大
觸石才敷刺土芽,妒羅擁出曼陀花。
芝田好去東方朔,鶴架重來侯道華。
海氣氤氳占夢喜,鑪煙薰炷得春奢。
閑思金殿傳臚日,為卻何人結五葩。
紫錦芳深玫瑰紫
多謝天孫報七襄,團窠回疊騐丹霜。
破除十戶中人賦,分佔三春幾日芳。
惡霧可容侵貝甲,彩香端合出蘭房。
依稀朱鳥窗前語,五嶽真形個里藏。
滿輪素月白色映紅
葉肥花綻了無虧,圓凈冰輪二八時。
學舍也宜書案映,鄰家還要壁間窺。
銀燈乍近光翻暗,玉鏡相憐看轉疑。
夜半香風濃馥處,此中兼有桂花枝。
萍實生香深淺砂標二色
花爛堅瑩紅靺鞨,枝擎椏杈碧琅
如霞如日分千態,和霧和煙簇一團。
浮水若能留得住,痴心更擬剖來看。
楚江江上風波惡,莫盡妖香壓澧蘭。
花紅水月妝粉紅瓣細樓高
輕陰覆綠一庭濃,簾卷晴波水氣紅。
絕色可知原閉月,真花翻信是裁蓪。
魚緘香疊鴛鴦錦,玉杵風寒翡翠櫳。
最怕五更零露重,鍾聲又發景陽宮。
大紫天彭譜謂之粗紫淺色
修叢沉紫起重台,蒸染花梢靈氣回。
匡衛星輝天闕迥,翔麟種貴御槽開。
心誠漢殿鋪羅薦,愁破涼州醱甕醅。
能詠西川好顏色,薛能不合號粗才。
霞天鳳粉紅
青苔影里玉梯虛,紅尾何心下碧除。
揀樹著花如覽德,當心吐葉似銜書。
流鶯婉轉隨銀管,粉蝶翩翻駕寶車。
知是絳霄容易泣,官機蹙上翠羅裾。
墨紫映金紫瓣黃芯深色
托根幸傍紫微天,拖綰春光正少年。
功業未拋花相後,笙歌宜稱使君前。
多同針芥何難拾,看到輿台亦有緣。
踅屈洪流等絲婦,團衫黃映黑裙鮮。
祥雲紅粉紅
花氣分來蜃氣餘,楚雲如錦出匡廬。
逛游每憶司空宅,鵠立常依玉帝居。
風遏半梁歌面近,涼生七葉鳳簪虛。
總看草樹成甘露,糺縵無勞太史書。
藕絲霓裳藕色中間綠瓣
荷根荷蒂並清腴,湔染雲羅合舞襦。
晴碧幾重搖羽扇,飄紅成片墮瑤珠。
龍綃卷處無三兩,霧縠輕來只五銖。
若倩徐熙親下筆,題簽應作舞花圖。
石榴紅小朵大紅
碧油枝上爛朱英,魯女東窗見亦驚。
不料鼠姑饒態度,翻從阿措借風情。
艷浮酒面銀杯窄,影透簾裙玉桁明。
喜得及春開未晚,啼紅愁聽杜鵑聲。
醉驕春粉紅
葉葉精神朵朵垂,碧雲不動彩雲痴。
強擡青鏡慵妝洗,苦厭黃鸝費語詞。
鴛瓦露光迷眼角,羅衾寒意覺腰支。
劇憐似睡如泥處,落盡鮮紅總未知。
美人新浴嬌粉紅
曉帳初開濯露枝,浮欄光景沐咸池。
祗存金粉消融意,莫到風塵按抑時。
流眄也沾餘液賜,遮藏可許隔簾窺。
蘭膏留得香泥恨,又見新雛點水嬉。
羞花伍淺茄色
粉膩煙深金蕊濃,含嬌堆怨疊樓重。
香風偶落三千界,雲色空歸十二峰。
人世幾曾輕絳灌,花叢何處問夔龍。
虛將金屋專房意,一曲欄干一樹容。
金精雪浪白色帶黃
朗月空庭三四株,鑒盤黃氣得霜腴。
掃除風雨全歸壑,鎔化陰陽總在爐。
劍客煉來蛟尾斷,仙人燒就馬蹄模。
雪衣莫認鸚哥舞,聽取新翻玉吐盂。
❾ 詠牡丹的古詩有哪些
牡丹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始於隋朝盛於唐朝。"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國花"的地位,以其國色天香贏得唐代人的喜愛。據不完全統計,僅《全唐詩》中就收錄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詠牡丹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詠物詩創作。
一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從牡丹含苞欲放的時候開始,詩人們就開始揮毫動筆,"青苞雖小葉雖疏,貴所高情便有餘。"(孫魴《題未開牡丹》)盡情抒發心中對牡丹的喜愛,描寫唐朝社會的風俗習尚,以及各種看花、賞花的情形。"朝日照開攜灑看,暮風吹落繞欄收。詩書滿架塵埃撲,盡日無人略舉頭。"(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就連平時喜愛的詩書,也只好隨它與塵埃為伴了。在唐人吟詠牡丹之作中,有用詩來回答朋友們對牡丹花事的詢問,有在詩里描寫以牡丹為
花片為人餞行……"為愛紅芳江砌階,教人扇上畫將來。"羅隱還寫了一首《扇上畫牡丹》的詩。即使這樣詩人們仍感到沒有述盡心中的愛花之情,孫魴又作了一首《牡丹落後有作》,表達了依依惜別的情懷。在詩人們的筆下,牡丹花的千種神態,萬般風姿,一寫盡然。
但是唐代詩人們並沒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們透過牡丹繁盛的表面現象,敏銳地發現其背後隱藏著的社會問題,通過詩歌表達了他們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這是唐人吟詠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買花》詩可作為代表。其詩雲: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李商隱十七歲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賞識,被聘請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點,學習做奏章。這個時候李商隱正是人生得意,風華正茂。當他看到盛開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對他的栽培,揮筆寫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詩:
綿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首名用孔子見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錦幃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幃中再拜,"環佩之事 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說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擁之,舉綉被而復之。"從盛開的牡丹聯想到這些歷史典故,又以這些歷史典故中的人物來表現綠葉叢中嬌艷的牡丹所給人的印象,顯示出牡丹的韻致引起讀者美麗的遐思。何焯評:"非牡丹不足以當之,起聯生氣湧出。"(見《李義山詩集》沈厚土爽輯評本)
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動時一剎那垂手觸動玉佩,在一轉身時飄起長裙,典見《西京雜記》所載"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這兩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風中枝葉搖曳的情景,十分生動。詩的五六句借《世說新語》所記石倫用蠟燭為炊之事,和《襄陽記載》劉季和所說:"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描寫牡丹開放時的光采和芳香,給人的感受很強烈。詩的最後兩名用江淹夢中得五筆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獵狐楚對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對令狐楚心懷的感激之情,抒發了詩人盪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無限嫵媚。紀昀說:"八句八事,卻一氣鼓盪,不見用事之跡,絕大神力!"(見《玉溪生詩說》)這首詩的好處就在於發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豐富了構思和詩的表現力,顯示出李商隱的才華。
不久李德裕黨人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因愛李商隱的才華,任為書記,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從此李商隱就在黨派爭斗的夾縫中過日子,再也沒有昔日賞花時的那種高興心情了。唐文宗開成三年的暮春時節,李商隱在長安應試博學鴻詞科落第,由長安動身回徑原,途經回中,(今甘肅固原增內)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氣,院子里的牡丹剛剛綻苞,就被一陣狂風疾雨打落。詩人回想往事,觸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寫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悵卧遙幃。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問宮腰捐幾枝。
回想當年京城賞花,而今卻在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猶在,那被雨打敗的牡丹實在令人可惜。詩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淪落想到失意的親朋,因小見大,寄託遙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里重陰非舊圊,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並覺今朝粉態新。
這首詩從自己的原已淪落,寫到自己被人排擠。詩的一開頭就撇開牡丹,先寫榴花。因為榴花晚開,趕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豈知早開早落,更覺悉人。三句寫花含雨,四句寫雨打花, 希望成空之意,這是多麼悉楚!而牡丹即為雨所敗,萬里陰霾,頓非舊圊,一春生氣,盪滌全無。這幾句從牡丹的零落寫到整個人事的變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頂峰,到詩的結尾又出以反筆,謂他日雨過,牡丹落盡,回想今朝,雨中粉態,尚覺新艷動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還算什麼,他年的摧殘將遠甚於今日。全詩詠物亦即言志,寫景亦即抒情,從中我們不難窺見詩人在遭受政治打擊以後內心的無限惆賬。
二
詠物詩作為一種詩體,源遠流長。《詩經·周南》首篇即以"睢鳩"托興,《楚辭·離騷》抒志於"蘭芷",寄情於"荃蕙"。到了西漢和魏晉六朝,出現了以物命題的詩。當詩歌發展到唐代達到高峰後,詠物詩也隨之豐富起來,蔚為大觀。
唐代五十多位吟詠牡丹詩歌的作者,大多屬於中唐以後的詩人。他們在唐朝中後期社會矛盾日趨勢尖銳復雜的形勢下,受到新樂府運動的影響,繼承了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的詠物詩的優良傳統,在創作中表現出現實主義的傾向。
唐人吟詠牡丹之作為我們留下了一系列生動而鮮明的形象。詠花諷時之作中的勞動人民形象以白居易《買花》詩中的田舍翁為代表,成為唐代詩人塑形象群中的一個典型,不可磨滅地留在我們的記憶中。詠花抒懷之作中的賞花人形象,不因所吟詠的對象都是牡丹花而使這一形象出現雷同化。"看遍花無勝些花,剪去披雪蘸丹砂。"(徐夤《牡丹二首之一》)我們只要透過賞花人的神態,就可以感到這一形象的生動和鮮明。"情願扛壺入醉鄉,"(段應式《牛尊師宅看牡丹》)這是具有一種豪放性格的賞花人;"不必繁弦木必歌,靜中相對更情多。"(吳融《紅白牡丹》)這是具有一種內向性格賞花人。有從不同角度來描寫賞花人的,"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竇梁賓《雨中看牡丹》)這是雨中來賞花的;"高低深淺一欄紅,把火殷勤繞露叢。"(溫庭筠《夜看牡丹》)這是夜裡來賞花的,以至到了"只欲欄邊安枕席,夜間閑共說相思。"(薛能《牡丹四首之三》)的程度,其形象也就躍然於紙上了。作者把賞花人如醉如痴的神態描寫的越充分,那麼詩中的這一形象也就越突出。還有描寫賞花人的心理變化的,更會使人物的形象神態俱出,惟妙惟肖。王建有首:《題所賃宅牡丹花》詩:
賃宅得花饒,初開恐是妖。
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
且願風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憐零落蕊,收取作香燒。
全詩細致入微地描寫了賞花人心理上的一系列變化過程:"初開恐是妖",當在剛租到的宅院里看到盛開的牡丹時,也許是第一次看到吧!引起賞花人一種驚奇、害怕的感覺,甚至擔憂是妖異所化,"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艷美的牡丹終於使他陶醉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從而在心中深深地祝願春風把它留住,烈日不要把它曬焦。但是花開總有花落時,等到花事已去,鮮花飄零,憐惜之心促使他又來收取殘花,以作香燃,寄託戀戀不舍之情。一連串的心理刻畫十分細膩,人物形象也隨之生動起來,產生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詠花抒懷之作中賞花人的形象,大多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再現,因此我們也就從這些詩作中感觸到詩人們思想感情跳動的脈搏,見出唐人吟詠牡丹之作中捕捉形象的能力。
唐人吟詠牡丹之作,在藝術上還有很多特色。牡丹花的風姿神韻,使詩人們產生了豐富的想像,如描寫白色和紫色的牡丹"白疑美玉無多潤,紫覺靈芝不足祥";(孫魴《又題牡丹上主人司空》)描寫牡丹的芳香"蕊堪靈鳳琢,香許白龍親";(徐夤《和僕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韻》)形容牡丹花後期與落"開日綺霞應失色,落時青帝合傷神";(唐彥謙《牡丹》)想像的翅膀縱橫千里、萬里,天上、地下。為了狀摹出牡丹的姿態,詩人們運用了大膽誇張的手法:
龍分夜雨姿嬌態,夫與春風發好香。
--徐夤《依韻和尚書再贈牡丹花》
虛生芍葯徒勞妒,羞殺玫瑰不敢開
--徐凝《題開元寺牡丹》
這些誇張地描寫和襯托牡丹的容姿。
乍怪霞臨砌,還疑燭出籠。繞行驚地赤,移坐覺衣紅。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
玉帳笙歌留盡日,瑤台伴侶待歸天。
--齊已《題南平後園牡丹》
這些是誇張地描寫賞花時的情形。同時在吟詠牡丹時,詩從頭還運用了各種巧妙的擬人手法。
欲綻似含雙靨笑,正繁疑有一聲歌。
--溫庭筠《牡丹二首之二》
金蕊霞英疊彩香,初疑少女出蘭房。
--周繇《看牡丹贈段成式》
這些是通過擬人的手法,把牡丹形容成美麗的女子。還有通過巧妙的擬人手法,同歷史傳說中的人物形象聯系起來,狀摹牡丹的美麗。
裁分楚女朝雲片,剪破 娥夜月光
--徐夤《追和白舍人詠白牡丹》
剪裁偏得東風意,淡薄似矜西子妝。
--殷文圭《趙侍郎看紅白牡丹因寄揚狀頭贊圖》
宋玉 邊腮正嫩,文君機上綿初裁。
--徐夤《憶牡丹》
那堪更被煙蒙蔽,南國西施泣斷魂。
--唐彥謙《牡丹》
這些和歷史傳說中的人物聯系起來的擬人手法,創造聘個優美的境界,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
詩人們在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描寫牡丹時,並不是單一的採用某一種藝術手法,而是綜合性地多樣化地把各種藝術手法融合在一起,多方面、多側面地狀摹出牡丹的美麗,極盡體物之妙,藉以傳達詩人心中的思想感情。上面我們是為了說明各種藝術手法在吟詠牡丹之作中的運用,才做了大致的分類。其實豐富的想像要通過大膽的誇張,巧妙的擬人來達到,而大膽的誇張中又包含著巧妙的擬人,巧妙的擬人中也包含著大膽的誇張,它們之間幾乎是不可分的。白居易的《牡丹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其詩雲: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燦燦,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綉緞,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卧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葯苦尋常……
在白居易的筆下,豐富的想像,大膽的誇張,巧妙的擬人等等,融各種藝術手法於一爐,使這首詩猶如一幅國畫,工筆之處細膩,寫意之處馳騁,把牡丹花的豐姿神韻韻,盡行托出,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唐人吟詠牡丹詩歌的語言,以淺切、流暢為主,象白居易的詩"意深詞淺,思苦言甜。"(袁枚)他的《買花》詩以"欲見之者易諭(白居易)為目的,寫的平易近人。"其他詩人牡丹詩的語言也都表現了這一特點。如令狐楚有首《赴東都別牡丹》
十年不見小庭花,紫萼臨開又別家。
上馬出門回首望,何時更得到京華。
語言簡朴,明白如話,愛花之情,惜別之意溢出詩外。劉禹錫也寫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別牡丹》
平章宅里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同樣是淺切流暢,話別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兩首詩合在一起讀,如話家常一般,卻又含有深情,運用白描手法創造出一個情深詞顯的優美境界。正因為這種語言淺切流暢的特點,才使詩人較多地運用了白描手法,幾筆便勾出一幅生氣盎然的圖畫,含不盡之意於詩外。徐凝有首《牡丹》詩: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詩中有典故,有想像,有誇張,有擬人,但詩的語言又是十分流暢、生動的,讀起來朗朗上口,藉助白描手法,天然之中見真諄,發人清新之思。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淺切流暢的語言,使詩歌易唱、易記,便於流傳。盛唐詩人李正封有兩句描寫牡丹的詩:"國色朝酣灑,天香夜染色。"含蓄、典雅,對仗工整;劉禹錫《賞牡丹》詩中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句,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都把牡丹推崇到"國花"的地位,但是流傳至今,李正封的詩句被後人簡化為"國色天香",而劉禹錫的詩句卻完整地為人們傳詠,這個例證生動地說明淺顯、流暢的詩句,更利於流傳和讓人接受。
唐人吟詠牡丹的詩歌,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唐以後描寫牡丹的作品日見繁多,引起了歷代作家的極大興趣,成為我國詠物詩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甚至還發展到別的藝術領域,當詞興盛起來,宋朝前後的牡丹也成為詞的吟詠對象。再往後的曲、戲劇、小說等文藝體裁也都出現一些描寫牡丹的作品,同時還產生了許多趣聞、軼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等。唐人吟詠牡丹詩歌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美,加深和影響了我國人民對牡丹的喜愛。
❿ 詠牡丹的詩 ,最出名的有哪些
1、春晚午景遲,氣暄因妍姿。 2、綠燭間紅花,絕艷交相照。 3、牡丹盛折春將暮,群芳羞爐。 4、花姥來時,帶天香國艷,羞掩名姝。 5、寒過春光還漏泄,酴醾架上花如雪。 6、袞袞群芳已失真,超然奇秀始離倫。 7、芳叢不遣雪霜封,已是青腰獨見容。 8、對立亭亭真妙絕,可將近侍乏雌丹。 9、不奈風吹兼日曬,國貌天香無物賽。 10、病眼看書痛不勝,洛花千朵煥雙明。 11、半醉西施暈曉妝,天香一夜染衣裳。 12、龍須初開翠幔長,玉質全看素英綴。 13、聊將芳晉發微殷,豈是冰肌不耐寒。 14、今歲芳菲未盡忙,去年二月牡丹香。 15、今日花間天色明,向人艷冶百媚生。 16、結成幽洞自深沈,蔭此芳醪更奇絕。 17、奇姿須待接花工,未必妖華限洛中。 18、綺羅不妒傾城色,蜂蝶難窺上相家。 19、擎玉花頭取次妍,鞓紅從此不論錢。 20、如霞如錦色何鮮,映日欹風特地妍。 21、三月牡丹呈艷態,壯觀人間春世界。 22、山丹麗質冠年華,復有餘容殿百花。 23、侍中宅畔千餘朵,興慶池邊四五枝。 24、檀暈吐,玉華滋,不隨桃李竟春菲。 25、天下花王都洛京,清明寒食走香軿。 26、天真無處窺神化,欄畔新妝卻自羞。 27、晚得天真獨有餘,百花榮謝英相須。 28、無窮春思包含盡,但問熏風有也無。 29、無數天香國色,枝枝帶、洛浦嵩山。 30、五花結隊香如霧,一朵傾城醉未蘇。 31、香色兼收三月尾,聲名都壓百花頭。 32、葉葉鮮明還互照,亭亭豐韻不勝妖。 33、應是春皇偏與色,卻教仙女愧乘風。 34、欲持藤榼沽春碧,自傍朱欄翦牡丹。 35、曾見玉香毬最好,樽前何獨說姚黃? 36、紫玉盤盛紫玉綃,碎綃擁出九嬌嬈。 37、洛浦風光爛熳時,千金開宴醉為期。 38、洛陽牡丹面徑尺,鄜畤牡丹高丈餘。世間尤物有如此,恨我總角東吳居。 39、幾時流落在人間,半間仙露,馨香艷冶,吟看醉賞,嘆誰能留住。 40、濃紫深黃一畫圖,中間更有玉盤盂。先栽悲翠裝成蓋,更點胭脂染透酥。 41、國艷天然,造物偏鍾賦。獨占風光三月暮。聲名都壓花無數。 42、停杯醉折,多情多恨,絕艷真香。只恐去為雲雨,夢魂時惱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