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盛小五休丁香9

盛小五休丁香9

發布時間: 2021-12-11 10:27:18

A. 廬劇的傳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音樂由原來的只以鑼鼓伴奏改為絲弦伴奏,並增加了部分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廬混雜的表現手法,著重發揮了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整理了《烏金記》、《雙絲帶》、《雙鎖櫃》、《張太和休妻》等一批傳統劇目,創作了《李華英》、《程紅梅》等現代戲和民間故事劇《陷巢州》;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較有影響的劇目為《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花園扎槍》等。早期名演員有王本銀、丁玉蘭、孫邦棟、董少軒、張金桂、劉正元等。 當前活躍在舞台上的則有民間藝術家周小五、朱德順、劉長芬、孫曉雲、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雲等。
廬劇劇種的主要演出團體是合肥廬劇團,主要演員有凌艷惠、黃冰、張國英、胡擁軍、張乘勝、孫小妹等。該劇團成立四十八年來,整理創作和演出現代戲147台,古裝戲138台,出版發行了大量的廬劇音、像盒帶,代表劇目有《雙絲帶》、《借羅衣》、《討學錢》、《打蘆花》、《休丁香》、《秦雪梅》等,《雙鎖櫃》、《情仇》(「半把剪刀」改編)拍攝成電視劇,由中央、上海、安徽電視台對全國播放,《借羅衣》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放映。
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新型的文化娛樂方式對戲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致使廬劇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能演大戲的屈指可數。廬劇的搶救、保護工作應盡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2006年5月20日,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B. 廬劇周小五哪裡人

廬劇周小五是安徽省白茆鎮旭光村十二組人。

廬劇,舊稱「倒七戲」,流行專於以合肥為中心屬的江淮一帶和大別山區,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蕪湖等地。廬劇曲調清新朴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

清末以來,主要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江淮地區。廬劇發源於大別山區的霍山,它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鼓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

(2)盛小五休丁香9擴展閱讀:

廬劇周小五簡介:

廬劇的傳統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喜劇和鬧劇為主。

較有影響的廬劇劇目包括《綵樓配》、《葯茶記》、《天寶圖》、《柴斧記》、《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放鸚哥》、《賣線紗》等。

C. 安徽有哪些戲劇

安徽戲劇分為4種:黃梅戲、泗州戲、徽劇和廬劇
黃梅戲
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發展於安徽,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黃梅戲條目為:「黃梅戲,戲曲劇種。

泗州戲
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系。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泗州戲原稱「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為它唱腔優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數人以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實都說錯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變來的。

徽劇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漢族地方戲曲,主要流行於古徽州府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和安慶市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一帶,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
徽劇的音樂唱腔可分徽昆和吹腔與撥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調等類。徽昆以演武戲為主,多用嗩吶、鑼鼓,氣勢宏大。吹腔兼有曲牌體和板腔體形式,以笛和小嗩吶為主奏樂器。撥子用棗木梆擊節,以嗩吶、笛、徽胡伴奏。二簧以徽胡為主奏樂器,有導板、原板、回龍、流水等板式。

廬劇
廬劇流行於以合肥為中心的江淮一帶和大別山區,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蕪湖等地。因其創作、演出活動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於1955年3月改稱「廬劇」。廬劇有約200年的歷史,清乾隆、嘉慶年間已有職業班社。初以大別山民歌和江淮之間歌舞為基礎,在發展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戲,壽縣、鳳陽的端公戲,無為的徽劇及肥東、巢湖等地門歌的唱腔和劇目。有些班社又分別同徽劇、京劇合班演出,並受其影響,逐漸發展成廬劇。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個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為中心,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區特色。下路(東路),以蕪湖為中心,音樂清秀婉轉,細膩平和,具有水鄉特色。中路以合肥為中心,音樂兼有上路、下路兩地特色。廬劇是與徽劇、黃梅戲、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D. 可以把那個安徽的廬劇發給我嗎我急用!!給我奶奶聽的!我QQ403778520

直接將我115網盤戲曲60G資料的分享權發到你郵箱(包括京劇、越劇、黃梅戲、豫劇、評劇、曲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廬劇、採茶戲、滑稽越劇、山東梆子、湖北大鼓、大鼓書、紹劇、淮劇、揚劇、越調、老調、滬劇、楚劇、錫劇、琴書、揚琴戲、柳琴戲、二人轉、呂劇、花鼓戲、秦腔、88首適合老人聽的歌曲等),你會收到名為115.com的郵件,打開郵件,就可以接收我網盤上的戲曲
請大家不要通過加網盤好友的方式來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過了1150人的上限。但通過上面的方法,照樣可以讓你接收我的戲曲資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網盤,才能接收,如果沒有,上網搜索如何免費注冊115網盤,一分鍾搞定,這種事情是可以無師自通的。成功後,一分鍾就能把我發給你的存到你的網盤上,永遠成為你的東西了

115網盤戲曲分享權已發到你郵箱。如果沒有收到,請檢查郵箱名是否錯誤,檢查郵箱名後綴,檢查郵箱垃圾箱,檢查訂閱郵箱。

如覺得好,請及時下載,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進你的知道,進你的提問,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鍾搞定。謝謝

E. 安徽有哪些戲曲

泗州戲
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系。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泗州戲代表劇目 :回娘家 拾棉花 打幹棒 賣甜瓜 小二姐做夢
泗州戲代表人物:李寶琴 霍桂霞 陳若梅 李書君
廬劇
廬劇,舊稱「倒七戲」,是安徽省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清末以來,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它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曲調清新朴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音樂由原來的只以鑼鼓伴奏改為絲弦伴奏,並增加了部分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廬混雜的表現手法,著重發揮了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整理了《烏金記》、《雙絲帶》、《雙鎖櫃》、《張太和休妻》等一批傳統劇目,創作了《李華英》、《程紅梅》等現代戲和民間故事劇《陷巢州》;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較有影響的劇目為《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花園扎槍》等。早期名演員有王本銀、丁玉蘭、孫邦棟、董少軒、張金桂、劉正元等。 當前活躍在舞台上的則有民間藝術家周小五、朱德順、谷大妹、武道芳、孫曉雲、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雲等。
徽劇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
清初,徽劇盛行於安徽及江浙一帶,在南方流布甚廣;清中期,風靡全國。清乾隆年間,「三慶」、「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徽班進京。清道光、咸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徽劇是一個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是新安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

F. 安徽的戲是什麼劇

泗州戲
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系。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泗州戲代表劇目 :回娘家 拾棉花 打幹棒 賣甜瓜 小二姐做夢
泗州戲代表人物:李寶琴 霍桂霞 陳若梅 李書君
廬劇
廬劇,舊稱「倒七戲」,是安徽省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清末以來,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它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曲調清新朴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音樂由原來的只以鑼鼓伴奏改為絲弦伴奏,並增加了部分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廬混雜的表現手法,著重發揮了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整理了《烏金記》、《雙絲帶》、《雙鎖櫃》、《張太和休妻》等一批傳統劇目,創作了《李華英》、《程紅梅》等現代戲和民間故事劇《陷巢州》;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較有影響的劇目為《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花園扎槍》等。早期名演員有王本銀、丁玉蘭、孫邦棟、董少軒、張金桂、劉正元等。 當前活躍在舞台上的則有民間藝術家周小五、朱德順、谷大妹、武道芳、孫曉雲、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雲等。
徽劇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
清初,徽劇盛行於安徽及江浙一帶,在南方流布甚廣;清中期,風靡全國。清乾隆年間,「三慶」、「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徽班進京。清道光、咸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徽劇是一個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是新安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

G. 安徽的地方戲是什麼

黃梅戲

H. 安徽古今廬劇有哪些

廬劇廬劇,舊稱「倒七戲」,是安徽省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清末以來,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它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曲調清新朴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
中國的第一支國歌———廬劇
清光緒22年(1896年),李鴻章以大清國宰相的身份出訪歐美六國 。 在德國,德皇威廉二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國宴,並陪同他參觀軍事 操練,還授於他 「大紅鷹十字頭等勛章」 。德皇在宴會上,要求各國使節唱本國國歌 。當時,大清國還沒有制定國歌,李鴻章沒有辦法,靈機一 動, 當場演唱了一曲家鄉合肥流行的「倒七戲」 代替國歌, 矇混過關了事,由此可見廬劇在當時的流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如今廬劇的現狀是,國有的劇團已經是名存實亡,根本沒有什麼演出了,但是民間的劇團現在正是如火如荼,演員的收入比從前還有所提高,老百姓並不是不喜歡廬劇,是那些所謂的國營大劇團大演員受不了鄉間地頭的苦,不願走到群眾中去,動轍幾百萬排出來的戲只演幾場,只演給那些不懂廬劇的領導看,古人雲: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廬劇應當唱給喜歡它的人聽,曲高和寡只會讓這個古老的劇種走向盡頭。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個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為中心 ,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區特色。下路(東路),以蕪湖為中心,音樂清秀婉轉,細膩平和,具有水鄉特色。中路以合肥為中心,音樂兼有上路、下路兩地特色。由於它的流行區域是在皖中古廬州一帶,1955年3月,經安徽省委宣傳部批准,正式將「倒七戲」改名為「廬劇」。
廬劇唱腔分主調和花腔兩個部分。主調長於敘事,也可抒情,適合表現較復雜的戲劇感情。花腔曲調絕大部分是民歌小調,一般曲式固定,反復演唱。
傳統的廬劇唱腔沒有絲、管樂器伴奏,只有鑼鼓進行起奏、間奏和伴奏。早期廬劇的表演也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唱一段舞一段,唱的是民間小調,舞的是民間歌舞,舞蹈動作一般不結合劇情。演出一般沒有固定的台詞,而以臨時串詞、套詞來自編,這種狀況直到解放以後才得以改變。
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赴京演出了傳統劇目《休丁香》、《借羅衣》、《討學錢》等,贏得首都各界的好評。並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接見。
廬劇為安徽省著名地方劇種,它是以大別山和淮河一帶的山歌、民歌、門歌、花鼓燈等民間歌舞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因其創作、演出活動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稱「廬劇」,已有近200年歷史。 廬劇分東、中、西三路且各具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表演生動活潑,傳統劇目分為小戲、折戲、本戲三類近300出,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有「二涼」、「寒腔」、「三七」、「正調」、「衰調」、「丑調」等,花腔多為民間小調,有四十多種,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台齊唱,稱為「吆台」。 建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創新,音樂由單純的鑼鼓伴奏增加了絲弦伴奏,並吸收了管弦樂器,嘗試了電聲伴奏。唱腔和表演融歌、舞、說、唱為一爐,繼承傳統,又有創新,即可表演古裝戲,也適合表演現代戲,不少劇目經過整理有的成為保留劇目,有的拍成電影和電視,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廬劇劇種的主要演出團體是合肥市廬劇團,主要演員有凌艷惠、黃冰、張國英、胡擁軍、張乘勝、孫小妹等。該劇團成立四十八年來,整理創作和演出現代戲147台,古裝戲138台,出版發行了大量的廬劇音、像盒帶,代表劇目有《雙絲帶》、《借羅衣》、《討學錢》、《打蘆花》、《休丁香》、《秦雪梅》等,《雙鎖櫃》、《情仇》(「半把剪刀」改編)拍攝成電視劇,由中央、上海、安徽電視台對全國播放,《借羅衣》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放映。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廬劇的唱腔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在唱腔中不斷出現用假聲演唱的旋律,稱做小嗓子。
二.演唱中的幫腔吆台,即當舞台上的演員唱到一定的時候,由場面和後台的演員
齊聲幫唱,高亢遼闊,烘托劇情,渲染舞台氣氛。其鄉土味很濃,風格明朗。
廬劇的劇目約二百多個。在觀眾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羅衣》、《討學錢》、《
休丁香》等。劇本大多取材於流傳在民間的歷史傳說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間傳說,語言
通俗易懂,清新生動。廬劇的表演樸素而活潑,簡單而真實。打擊樂很豐富,幾乎是一
種戲一套鑼鼓經,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鑼鼓聲中進行的。唱時,一般都站著唱,隨之做一
些小的表情動作,大的舞蹈動作都是唱完一段後,隨著打擊樂器的伴奏舞蹈起來。舞蹈
吸收民間花鼓燈、早船舞等形式,花樣翻新,姿態優美。
[編輯本段]廬劇傳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音樂由原來的只以鑼鼓伴奏改為絲弦伴奏,並增加了部分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廬混雜的表現手法,著重發揮了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整理了《烏金記》、《雙絲帶》、《雙鎖櫃》、《張太和休妻》等一批傳統劇目,創作了《李華英》、《程紅梅》等現代戲和民間故事劇《陷巢州》;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較有影響的劇目為《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花園扎槍》等。早期名演員有王本銀、丁玉蘭、孫邦棟、董少軒、張金桂、劉正元等。 當前活躍在舞台上的則有民間藝術家周小五、朱德順、谷大妹、武道芳、孫曉雲、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雲等。

I. 安徽什麼戲曲最出名

安徽黃梅戲最有名。

黃梅戲是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約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後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

(9)盛小五休丁香9擴展閱讀:

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發展於安徽。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黃梅戲條目為:「黃梅戲,戲曲劇種。舊稱『黃梅調』。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

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戲曲選集》序中寫道:「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歌,清道光以後流入安慶地區。」中國戲曲史家、戲曲理論家周貽白在《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中說:「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縣採茶戲。」

近些年來,同其他傳統劇種一樣,黃梅戲也的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這一背景下,黃梅戲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嘗試進行一些改革和創新。其中以新編黃梅戲《徽州女人》為先行者和代表。這出戲是由安慶市黃梅戲二團牽頭創作,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黃新德領銜主演,陳薪伊、劉雲程編劇,陳薪伊、曹其敬導演的。

1999年6月在合肥首次亮相,該劇在傳統地方戲劇的創新嘗試中屬於比較早的,要早於著名的「青春版」牡丹亭。該戲相較傳統黃梅戲有了顯著的創新,曾赴多處進行表演,並參加了「2008北京奧運重大文化活動」系列演出,引起了較為熱烈的反響和評論。此後,又有一些新編黃梅戲相繼創作出來,如《雷雨》、《六尺巷》、《孔雀東南飛》等。

熱點內容
國畫海棠花 發布:2025-05-22 01:37:23 瀏覽:243
揚琴梅花三弄 發布:2025-05-22 01:16:10 瀏覽:621
庭院風水梅花 發布:2025-05-22 00:57:19 瀏覽:765
拍荷花妝容 發布:2025-05-22 00:57:16 瀏覽:208
同事盆栽 發布:2025-05-22 00:52:55 瀏覽:745
如何養好盆栽月季 發布:2025-05-22 00:32:15 瀏覽:831
成都世紀櫻花 發布:2025-05-21 23:39:44 瀏覽:602
過七夕周記 發布:2025-05-21 23:31:50 瀏覽:957
462花語 發布:2025-05-21 23:02:57 瀏覽:530
玄關松盆景 發布:2025-05-21 23:01:10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