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愛蓮說牡丹

愛蓮說牡丹

發布時間: 2021-12-08 15:13:01

① 愛蓮說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放在結尾有何作用

牡丹之愛 宜乎眾矣 放在結尾的作用是:既照應了上文的「世人甚愛牡丹」,這一句感嘆又表達了作者對追求逐利(追求富貴、貪慕富貴)、趨炎附勢的世風的鄙棄。

② 《愛蓮說》一文寫到菊花和牡丹有什麼作用

作者通過對菊、牡丹、蓮三種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寫,以牡丹作反襯,用菊花作陪襯,自然而然樹立了蓮花的美好形象。

作者起筆就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表示人人都愛水陸之花草樹木;接著寫道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間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為後面描寫「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埋下伏筆......。

接著對蓮一系列的贊美,實際上,他所表達的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

最後,作者對三種花象徵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在此作者以菊花和蓮花面對現實的態度,陪襯出蓮花在污濁生活中保持它高潔的情操(菊花採取逃避態度,蓮花敢於面對現實)。以人們對壯丹和蓮花的追求,把蓮花的高潔從牡丹的反襯中突現了出來,同時又在對比中顯示出不良風尚之盛(壯丹的追慕者甚多,愛蓮者甚少)。

(2)愛蓮說牡丹擴展閱讀

作品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7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白話譯文:

水上,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間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

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於牡丹的喜愛,當然有很多人了。

③ 《愛蓮說》最後一段中,為什麼先提到蓮而後說牡丹呢

牡丹象徵富貴(有點庸俗,我個人的意思)
蓮花象徵輕漣,象徵君子
兩者做對比,可顯出蓮花的精神

④ 愛蓮說的牡丹比喻什麼

《愛蓮說》中「牡丹「」比喻愛慕榮華,追求富貴的人。

原文:

愛蓮說

宋代: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節,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寫作背景: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 周敦頤來星子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茶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並寫下了散文《愛蓮說》。

賞析:

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選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並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解綬歸隱後,飲酒賦詩,安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獨愛菊」,顯示淵明雅緻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然後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班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嶔崎磊落的風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徵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本來,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裡,蓮花近於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於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聖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雲:「故十方諸佛,同出於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於蓮台之上。」作者《題蓮》詩也雲:「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與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後,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鑽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貼切,然後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里,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的憎惡。

作者簡介:

周敦頤,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⑤ 愛蓮說文中牡丹比喻什麼

1、作比較
2、為下文的贊美做鋪墊
3、比喻那種潔身自好的人
4、蓮:身在俗世而不被污染的人
菊:隱世之人
牡丹:富貴之人
5、一清貧、一富貴。在比較中更是贊美了蓮花的高潔,
6、像蓮花一般高潔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愛蓮花的人也少
7、表達作者對現世人們都追求富貴,而不能像蓮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的一種惋惜
8、
9、高潔、不是我們能夠褻瀆的,是一種神聖的美
10、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要有自己的堅持,不應該為現實中的誘惑所同化而放棄了自己的堅持、自己的原則。

⑥ 愛蓮說中寫菊花和牡丹有何作用作者對這三種花的態度有什麼不一樣

本來,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裡,蓮花近於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於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

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聖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文章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襯托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

(6)愛蓮說牡丹擴展閱讀

《愛蓮說》是我國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結構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其採用「借影」筆法,以蓮自喻,有著深邃的思想內容。值得知道的是,這篇選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頤於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贛州)道判署內寫作的。

從《愛蓮說》一文來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蓮,花之君子者也。」以蓮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由於幾經兵燹,原來書院、祠和池均已無存。

此篇文章寫出了作者潔身自好、不甘屈服於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現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從而與文章中所諷刺的庸人、俗人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⑦ 愛蓮說蓮花 菊花和牡丹分別代表什麼人

在愛蓮說一文中,蓮花代表君子,菊花代表隱士,牡丹代表富貴之人。其實現實生活中各種花的應用要看所對應的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不能一概而論。

⑧ 《愛蓮說》作者對牡丹·菊花·蓮花的態度是什麼

蓮花,說的是作者自己,用蓮花比喻君子
牡丹,說的是天下人,用牡丹比喻貪慕榮利的人
菊花,說的是陶淵明,用菊花比喻隱居的人。。。。

⑨ 愛蓮說中蓮花,菊花,牡丹各代表什麼樣的人

蓮花抄和蓮葉,的確是從污泥中長出來的。蓮葉表面還密生柔毛,葉柄上有小刺,但它們從污泥中挺出水面後,卻一塵不染。這是因為,在蓮花和蓮葉的表面布滿了一層蠟質白粉,並有許多乳頭狀的突起,這些突起內充滿了空氣。正是這些結構擋住了污泥濁水的參入。當花芽和葉芽從污泥中抽出來時,就算有
些污泥附在芽上,由於芽表面有蠟質薄膜,在迎風回盪中,已被沖洗無遺。待挺出水面後,自然是光潔可愛了
蓮花象徵純潔,梅花象徵氣節,菊花象徵高潔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⑩ 愛蓮說中最後為什麼把牡丹放在最後來寫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一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一體,不著絲毫痕跡。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一言直接指責。 在文章結尾,作者一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己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於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沉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凈的,有著我這樣追求君子風范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態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德,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風亮節,清雅脫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韻,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雙解,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佳品。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於文中的志節,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對蓮的喜愛)為線索;兩個陪襯,以水陸草木之花為蓮的總陪襯,以菊和牡丹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愛菊花,愛牡丹,愛蓮花,指代三種人菊花:隱居避世的人;蓮花:指品德高尚,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貴高傲之人。

熱點內容
水生植物盆景 發布:2025-05-23 08:12:39 瀏覽:700
關於情人節音樂大全 發布:2025-05-23 07:50:00 瀏覽:569
劍網3情人節活動 發布:2025-05-23 07:39:34 瀏覽:554
我的盆栽作文 發布:2025-05-23 07:38:44 瀏覽:734
百合花的氣質 發布:2025-05-23 07:32:23 瀏覽:804
花藝傳單 發布:2025-05-23 07:32:22 瀏覽:380
七夕中介 發布:2025-05-23 07:23:14 瀏覽:890
小名百合 發布:2025-05-23 07:22:40 瀏覽:379
古詩紫丁香 發布:2025-05-23 07:22:33 瀏覽:118
蘭花干哪裡的 發布:2025-05-23 07:21:17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