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房丁香色
Ⅰ 古代送禮禮單有哪些
女方嫁妝
一房產:十二塊瓦(莊院十二間房),貼紅雙喜字
二、田產:十塊土坯,包彩紙
三、木器傢具
1.地面上擺的木器傢具:黃花梨攢海棠花圍拔步床一張、酸枝三屏風羅漢床一張、酸枝美人榻一張
琴桌、書桌、各式幾案、八仙桌、黃花梨頂箱櫃(內放銅錢或銀子)、黃花梨立櫃(內塞滿棉花)、楠木書櫃(內放儒家《論語》一冊;佛教《金剛經》一冊;道教《道德經》一冊;皇歷一冊)、楠木多寶格一對(內放金、銀元寶各一對)、豇豆紅瓶一對,上貼新婚多吉的紅條、黃花梨連三橫櫃、樟木箱子四對(內裝皮、棉、夾、單、紗等四季衣)、楠木匣子若干對、梳妝台一座、衣架、銅盒架(上掛布撣子、銅鞋拔子、鞋刷子、蠅甩子等物)、立地大穿衣鏡一架、太師椅、圈椅(均帶坐墊)各四張,兀凳、綉墩各四隻。
2.炕上的木器傢具:嵌螺鈿黃花梨炕桌一張、嵌螺鈿黃花梨金錢櫃一對(內裝銅錢或金錠、銀錠)
四、擺設:
1.沉香木鑲玉如意一柄、岫玉如意一柄
2.銅質蠟扦一對,上插方形雕有龍鳳和喜字花紋的藏蠟。
3.錫質油燈一架,內盛香油和蜜。燈油內以紅頭繩為芯。
4.鍍金小座鍾一座、銀懷表一個
6.大瓷撣瓶一對,內插紅、綠雞毛撣。
8.粉彩茶葉罐一對。
9.白瓷茶具一套、紫砂茶具一套、玻璃茶具一套、木魚石茶具一套
10.各樣瓷器:花瓶、壇子、碗碟、杯盞。(白瓷、青花、粉彩、豇豆紅)
11.素三彩瓷果盤一個、大青花五彩果盤一個。內裝蘋果和石榴。
13.素三彩十八子攢盤一個,裝滿喜果。五彩百寶紋多寶格盤一個,內裝蜜餞乾果。
14.陳女貞酒一壇
15.銅盆內扣大紅綉鞋一雙
16.掛鏡、掛屏,有同喜、竹梅雙喜、榮華富貴與玉樹臨風四種花樣
五、化妝品及日用品:
1.梳理用具:黃楊木梳六匣;湘、蜀竹篦子兩匣;紫檀木梳妝匣一個
2.洗漱用具:漱口盂、銀質刮舌子、牙刷、青鹽;彩色手巾、檀香皂、桂花鹼等。
3.化妝用品:胭脂盒、胭脂墊、棉花胭脂、畫眉膏、畫眉筆、白蘭頭水、玫瑰水、桂花頭油、撲粉、鴨蛋粉、雪花膏、花露水。
4.床上用品:綉著滿床笏緞子床簾、幔帳。
5.彩緞衾褥、鴛鴦枕。八鋪八蓋。
6.各式不同的門簾、窗簾、椅披、凳套。包括緞子門簾,玻璃珠門簾,綠走水,五彩流蘇等
7.四季衣服、鞋襪及其它穿戴物。
其中:
1)皮、棉:大毛皮旗裝,銀鼠皮、灰鼠皮、羊皮、珍珠毛各一件。各種棉旗裝十二套。
2)夾衣:紗夾、綢夾、緞夾、布夾旗裝。共三十二套
3)單、紗:單衫、紡綢、湖綢、繭綢、薄紗花布大褂。十二套
盛暑季用的實地紗、麻紗、亮紗大褂。十二套
還有白細布或夏布襯衣配套,以防露體。十二套
4)外罩兒,即敞衣,綉有五福捧壽、鳳穿牡丹、百蝶穿花、萬字長春等吉祥圖案。十二套
5)尺頭(即衣料):各色上等絲綢三十匹,香雲紗六匹、各色彩緞二十匹,織錦緞二十匹,雲錦十匹,蜀錦十匹,各色絹紗十二匹,絨呢十二匹
6)被面:綉花緞子被面三十六條
7)鞋:花盆底鞋二十雙、各色綉花鞋二十雙、各色江綢綾襪四十雙、各色針黹四十分、包頭手巾四十分。
8)其它零星小件,包括綉有不同吉祥圖案的汗巾、絲線腿帶、不同形狀的荷包等等。
六、金銀首飾
珊瑚朝珠、金珀朝珠、蜜蠟朝珠、沉香朝珠各一盤
青玉各式佩四件、白玉各式佩四件、水晶各式佩兩件、金珀各式佩兩件 珍珠手串、翡翠手串、珊瑚手串、沉香手串各兩串
翡翠搬指二件、象牙搬指二件、有眼鹿骨扳指二件、牛角搬指二件
赤金鑲寶扣一對、白玉鴛鴦扣一對、攢珠累絲蜜蠟松石褂紐四副、玉柄象牙柄小刀火鐮兩分
金項圈四個、銀項圈六個
攢珠累絲金鳳一個、雙鸞銜壽果金簪一支
銜珠金鳳簪一對、點翠鑲嵌和田白玉鳳鳥簪一對
點翠累絲鳳簪一對、點翠銀絲團鳳釵一對
赤金累絲長簪一對、赤金鑲嵌長簪一對、翡翠長簪一對、白玉長簪一對 萬福萬壽點翠長簪一對、雙喜如意點翠長簪一對
鑲嵌珍珠長簪一對、鑲嵌寶石長簪一對
翡翠白玉點翠珊瑚珍珠寶石瑪瑙玳瑁牛角水晶各式挑簪各兩對
金銀雜簪二十二支
金銀鑲嵌大小耳挖子若干、壓鬢花、金銀絹花頭正兒、關頭丁若干
赤金累絲鑲嵌鐲一對、象牙包金鐲一對、白玉鐲四對、翡翠鐲四對
尋常金銀鐲子八對
翡翠環一對、珍珠環一對、白玉環二對、綠玉環二對
珍珠耳墜四對、翡翠耳墜兩對、寶石耳墜兩對、赤金累絲鑲寶耳墜兩對 白玉瑪瑙松石銀溜金耳墜各一對
翡翠鉗三對、白玉鉗三對、點翠鉗三對、鑲嵌珍珠鉗三對
鑲嵌寶石鉗三對、各式小金鉗六對(環形穿耳洞式的耳環為「鉗」) 尋常金銀珠玉耳環十六對
金指環六對、玉石戒指兩對
紅藍寶石、紫晶、藍晶、松石、青金石戒指各一對
赤金扁方一對,銀鎦金扁方兩對
鑲珠雙喜鈿、雙如意銀邊鈿、米珠花鈿、玉珠花鈿各一
珊瑚墜角兩對、青金石墜角兩對
正珠墜角兩對、祖母綠寶石墜角一對
翡翠南珠墜角一對、米珠小墜角四對
東珠六顆,小正珠十顆,湖珠十二顆,米珠四十顆
琥珀四塊、紅寶石四塊,藍寶石兩塊,綠寶石兩塊
七、古玩字畫:
織金彩瓷瓶四對、郎紅玉壺春一對
成化鬥彩瓶一對、宣德五彩雲紋帶蓋罐一對
粉彩雞缸杯一對、成化鬥彩鴛鴦荷花高足杯一對
宣德霽紅瓶一隻、宣德蘭釉留白梅瓶一隻
子岡白玉和合二仙擺件一尊、三層綠玉熏球一個
玉辟邪一對、玉馬一對、玉璧一對、玉璜一對
沈周的山水一幅、王希孟的山水一幅
范寬的山水一幅、仇英的仕女圖一幅
陳道復的花鳥一幅、蘇漢臣的嬰戲圖一幅
蔡襄的行書一款、米萬鍾的行書一款
文徵明的小楷兩款、陳獻章的草書兩款
八、葯材香料:
人參、丹參、何首烏、靈芝、麝香、沉香、冰片、牛黃、雪蓮、當歸等葯材若干 檀香、藿香、丁香、甲香、白芷、胡椒、蘇合香、安息香若干
同仁常、西鶴年、琪卉堂日用成葯六匣
九、書籍四箱、文房四寶一箱
十、陪嫁丫環及僕役:
丫環四人家人四房
男方禮品 以下的禮品皆是均雙數以取其「好事成雙」之意。
聘金:這表示著男方承認和感謝女方家長對女兒的養育之恩。
聘餅:一擔(五十公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與數量視男家的經濟狀況而定。每款通常分兩包。其中發菜是必須的,以取其發財之意,而其他的海味有鮑魚、蚝豉、元貝、冬菇、蝦米、魷魚、海參、魚翅和魚肚等。
三牲:兩對雞,兩雄兩雌(如父母不全,這則一對已足夠);豬肉三至五斤起雙飛(喜只飛),即一片相連開二,以表示豐碩誠懇的敬意。
魚:大魚或鯪魚;意即腥(聲)氣;也表示有頭有尾年年有餘。
椰子:兩對(父母不全可用一對),即有爺(椰)有子的意思。
酒:四支,表示愛情濃郁。
四京果:即龍眼乾、荔枝幹、合桃乾和連殼花生,以祝福子孫興旺,亦含圓滿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生果:即生生猛猛的意思
四色糖:即冰糖、桔餅、冬瓜糖和金茦,表示象甜密,白頭到老的意思。
茶葉、芝麻:因為種植茶葉必須用種子、故以茶葉作禮品,暗喻女子一經締結婚約,便要守信不渝,絕無後悔,亦即「油麻茶禮」。 帖盒(禮金盒):內有蓮子、百合、青縷、扁柏、檳椰兩對、芝麻、紅豆、綠豆、紅棗、合桃干、龍眼乾,還有紅豆繩、利是、聘金、飾金、龍鳳燭和一幅對聯
香炮鐲金:香(無骨透腳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鐲(龍鳳成對喜鐲)。
斗二米:男方准備十二斤糯米、三斤二兩砂糖,這是給女家做湯圓的,以取其圓滿,甜蜜美滿之意。
女方的禮品 男家禮物的一半或若干
茶葉、生果、蓮藕、芋頭和石榴(各一對)、賀維巾
長褲:意即長命富貴
鞋(一對):意即同偕(鞋)到老
扁柏、姜、茶煎堆、松糕
回聘金
檳椰(受一個,余數則全回給男家):意即一郎到尾
民間聘禮必備的9樣
梳子: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 梳子有「結發」之意,尤白首相庄,指夫婦一生相愛相守,白頭偕老。
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為衡量幸福的標准,指百子千孫,幸福源遠流長,同時也是對新人今後生活事業步步高升的祝福。
壓錢箱:九寶中的第九寶是壓錢箱,是婚慶中女方送嫁禮品之一,藉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時也是女子婚後用於收藏心愛珍品之物。
如意秤:取材於傳統婚禮儀式中用於新郎掀開新娘紅蓋頭的如意秤,現作為父母送給出嫁女兒的婚慶九寶之一,希望女兒今後的生活稱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鏡子:代表圓滿、完滿,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麗,是對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滿的祝願;縱使時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託。
都斗:原是量糧食的器具,在婚嫁禮儀中用於彰顯男方的財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兒嫁過去之後也能過上豐衣足食、輕松無憂的富裕生活。
剪刀:是傳統婚禮中的「六證」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裝剪裁之用,婚嫁禮儀中寓意新娘婚後生活的綾羅綢緞、前程錦綉,共享人生的榮華富貴。
算盤:生活中用於算籌收入和開支的計算工具,婚慶禮儀中的千足黃金算盤,寓意新人對未來安寧富裕生活的理想與規劃,能夠合理的投資理財,贏得廣茂財源。
綉花鞋:鞋與「偕」同音,寓意夫妻相親相愛,長相廝守,在花繁錦綉的美好歲月中白頭偕老,共沐生活的瑰麗與芬芳。
Ⅱ 紹興什麼地方有好吃的
我感覺紹興的臭豆腐和黃酒挺不錯的
其他的也很好
傳統食品類:孟大茂香糕、越味茴香豆、長塘角筍、糟雞、越雞、腐乳;
霉系列:如霉乾菜、霉千張、霉毛豆、霉莧菜梗;
醬系列:醬雞、醬鴨、醬菜等產品;
現代食品類:銀絲米面、中華鱉、珍珠粉;
醉系列:如醉蝦、醉雞、醉魚乾等產品。
紹式蝦球
將蝦仁與雞蛋糊一起拌勻,在油鍋內熘滑片刻即成。此菜以蛋絲包裹蝦仁,色澤金黃油潤,外 鬆脆,里鮮嫩,用蔥、甜醬蘸食,色香味具佳。
紹興麻鴨
紹興麻鴨,毛色與眾不同,白灰色的鴨毛上,帶有褐色麻點,故而得名。「種稻釀酒,酒糟養鴨」,是紹興人的傳統習慣。宋時,水鄉飼養麻鴨已相當普遍,詩人陸游曾有「坡放萬頭鴨」,「群鴨暮還家」的詩句,描述紹興當時養鴨的規模和情景。紹興麻鴨體形小,行動敏捷,喜歡在河湖之中尋找小生物,因此,生長得快,成熟也早。母鴨(當地人稱老鴨)一般在120天左右就會產蛋,而生下的蛋,個大殼薄。且產蛋率一般在250-300隻左右。是我國優良的水禽品種。現在,紹興市有關部門每年供給全國近20個省市的純種麻鴨,就達20隻萬以上。
小紹興雞粥
小紹興雞粥店經營的雞粥是地道的上海風味小吃。該店由一紹興人創辦於1947年,由於創辦人和主要操作師傅均系紹興人,在這兒便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紹興人天地,故人們給它取名為「小紹興雞粥店」。小紹興雞粥就是用雞湯原汁燒煮成的梗米粥,配以雞肉和各種作料的一種小吃。吃雞粥時,將煮熟的雞切成3厘米長0.6厘米寬的塊,裝盤,雞粥盛入碗內,加上蔥、薑末和雞油,一同上桌。此時,雞粥黃中帶綠,雞肉色白光亮,令人賞心悅目,食慾大增。品嘗時,雞粥粘韌滑溜,鮮香入味,雞肉細嫩爽口,營養豐富,越吃越香。此美食在上海市小紹興雞粥店裡有經營。
紹興茴香豆
說起茴香豆,人們常常會聯想到魯迅作品中提到的關於茴香豆的有趣情節。 1981年,有幾位日本戲劇界人士迫不及待地要到紹興去品嘗茴香豆,其中一位日本朋友,當他 在咸亨酒店的八仙桌旁坐定之後,一邊吃茴香豆,一邊端詳著茴香豆,好像是在鑒定一件稀世的 珍寶似的。這小小的茴香豆成了他們了解紹興風土人情的重要細節。
概況:茴香豆是紹興酒店中四季常備的一種下酒物,價廉物美。它是用干蠶豆(紹興方言叫做羅漢豆) 加茴香、桂皮、食鹽等輔料和水煮成。它五香馥郁,咸而入味。又因桂皮具有矯臭調味的作用, 民間認為茴香豆「入肚暖胃」。行家烹制茴香豆,使它熟而不腐,因此,咀嚼起來越嚼越有味, 最適宜作為下酒菜。
紹興香糕
紹興香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相傳第一批香糕是偶然製成的。當時紹興城內長橋附近,有一家 叫「王金四房」的年糕店,生產印糕(潮糕),由於這家糕店,粉白糖足,加工講究,供不應求。 有一天,因氣候突變,這家糕店的印糕當天沒有售完。店主怕印糕隔夜變味,影響聲譽,便用火 將它焙乾。誰知經過烘焙的印糕,其味香脆可口,遠比印糕為佳。第二天上市供應,被顧客搶購 一空。店主見有利可圖,以後就生產經過烘焙的印糕出售。不久,各年糕店也竟相仿製。因印糕 經過烘焙,鬆脆香甜,後來就稱之為香糕了。
特點:香糕的規格品種很多,味道也有香甜、椒鹽之分。黃色的有琴糕、朝笏糕(其形似朝笏),白色 的有雞骨糕和含有桂花香味的桂花糕等。其原料以精白米、糖為主,輔以丁香、白芷、豆蔻等中 葯製成的香料,因此,兼有甜、香、脆諸特點。清代曾列為紹興八大貢品之一。
油爆大蝦
取紹興內河大蝦,用旺火略爆而成。具有蝦肉鮮嫩,略帶甜酸,蝦殼紅艷,食時鬆脆的特色,是下酒的佳餚。
乾菜燜肉
「乾菜燜肉」是浙江紹興的傳統風味名菜。紹興乾菜是全國著名的特產,鮮嫩清香,與肉共煮,滋味鮮美可口。「乾菜燜肉」原是當地農村婦女烹制的家常菜。民國初年,紹興菜館用乾菜和助條肉加調味料製成菜餚,香味濃郁,肥而不膩,鮮美可口,吸引了大批食客,使它成為紹興城裡一款著名的菜餚。
魯迅先生當年也非常喜歡吃「乾菜燜肉」,他30年代在上海時,每當上菜館用餐或宴請親友時,都要品嘗此菜。數十年來,此菜流傳各地,不僅在浙江盛行,而且在上海,江蘇、北京和廣東的一些經營江浙風味的菜館中也有供應。
紹興臭豆腐
凡到過紹興的人,都被飄揚在街頭的「遠之則臭,近之則香」的氣味所吸引過,那就是眾多遊人所難以忘懷的臭豆腐。臭豆腐是霉菜的一種,它是利用霉莧菜梗鹵浸泡豆腐製成的,再用油炸了吃,香臭融合、外脆里嫩,是紹興街頭十分常見的小吃。除此以外,還有霉豆腐、霉千張、霉莧菜梗、霉毛豆、霉菜頭、霉冬瓜等,這些都成了紹興最有特色的風味菜餚。
清湯越雞
紹興傳統名菜。採用本地良種雞、火腿、香菇等製成。將活雞宰殺、煺毛、去內臟、洗凈,放在沸水鍋內氽過,用清水洗去血沫;取大砂鍋,鋪上竹箅子,將雞放在架上(背朝上),加清水,用旺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燜煮至八成熟;撈出放入品鍋內(雞背朝下),加火腿片、筍片、香菇及精鹽、味精、紹酒等調料,倒入原汁雞湯(淹沒雞腹),上蒸籠用旺火蒸至配料熟透出籠,添上焯熟的青菜心即成。肉白嫩,骨松酥,香氣濃,湯鮮,享有紹興「菜中皇後」之譽。
Ⅲ 去紹興玩的話,想帶點特產,請問哪裡最正宗
傳統食品類:孟大茂香糕、越味茴香豆、長塘角筍、糟雞、越雞、腐乳;
霉系列:如霉乾菜、霉千張、霉毛豆、霉莧菜梗;
醬系列:醬雞、醬鴨、醬菜等產品;
現代食品類:銀絲米面、中華鱉、珍珠粉;
醉系列:如醉蝦、醉雞、醉魚乾等產品。
紹式蝦球
將蝦仁與雞蛋糊一起拌勻,在油鍋內熘滑片刻即成。此菜以蛋絲包裹蝦仁,色澤金黃油潤,外 鬆脆,里鮮嫩,用蔥、甜醬蘸食,色香味具佳。
紹興麻鴨
紹興麻鴨,毛色與眾不同,白灰色的鴨毛上,帶有褐色麻點,故而得名。「種稻釀酒,酒糟養鴨」,是紹興人的傳統習慣。宋時,水鄉飼養麻鴨已相當普遍,詩人陸游曾有「坡放萬頭鴨」,「群鴨暮還家」的詩句,描述紹興當時養鴨的規模和情景。紹興麻鴨體形小,行動敏捷,喜歡在河湖之中尋找小生物,因此,生長得快,成熟也早。母鴨(當地人稱老鴨)一般在120天左右就會產蛋,而生下的蛋,個大殼薄。且產蛋率一般在250-300隻左右。是我國優良的水禽品種。現在,紹興市有關部門每年供給全國近20個省市的純種麻鴨,就達20隻萬以上。
小紹興雞粥
小紹興雞粥店經營的雞粥是地道的上海風味小吃。該店由一紹興人創辦於1947年,由於創辦人和主要操作師傅均系紹興人,在這兒便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紹興人天地,故人們給它取名為「小紹興雞粥店」。小紹興雞粥就是用雞湯原汁燒煮成的梗米粥,配以雞肉和各種作料的一種小吃。吃雞粥時,將煮熟的雞切成3厘米長0.6厘米寬的塊,裝盤,雞粥盛入碗內,加上蔥、薑末和雞油,一同上桌。此時,雞粥黃中帶綠,雞肉色白光亮,令人賞心悅目,食慾大增。品嘗時,雞粥粘韌滑溜,鮮香入味,雞肉細嫩爽口,營養豐富,越吃越香。此美食在上海市小紹興雞粥店裡有經營。
紹興茴香豆
說起茴香豆,人們常常會聯想到魯迅作品中提到的關於茴香豆的有趣情節。 1981年,有幾位日本戲劇界人士迫不及待地要到紹興去品嘗茴香豆,其中一位日本朋友,當他 在咸亨酒店的八仙桌旁坐定之後,一邊吃茴香豆,一邊端詳著茴香豆,好像是在鑒定一件稀世的 珍寶似的。這小小的茴香豆成了他們了解紹興風土人情的重要細節。
概況:茴香豆是紹興酒店中四季常備的一種下酒物,價廉物美。它是用干蠶豆(紹興方言叫做羅漢豆) 加茴香、桂皮、食鹽等輔料和水煮成。它五香馥郁,咸而入味。又因桂皮具有矯臭調味的作用, 民間認為茴香豆「入肚暖胃」。行家烹制茴香豆,使它熟而不腐,因此,咀嚼起來越嚼越有味, 最適宜作為下酒菜。
紹興香糕
紹興香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相傳第一批香糕是偶然製成的。當時紹興城內長橋附近,有一家 叫「王金四房」的年糕店,生產印糕(潮糕),由於這家糕店,粉白糖足,加工講究,供不應求。 有一天,因氣候突變,這家糕店的印糕當天沒有售完。店主怕印糕隔夜變味,影響聲譽,便用火 將它焙乾。誰知經過烘焙的印糕,其味香脆可口,遠比印糕為佳。第二天上市供應,被顧客搶購 一空。店主見有利可圖,以後就生產經過烘焙的印糕出售。不久,各年糕店也竟相仿製。因印糕 經過烘焙,鬆脆香甜,後來就稱之為香糕了。
特點:香糕的規格品種很多,味道也有香甜、椒鹽之分。黃色的有琴糕、朝笏糕(其形似朝笏),白色 的有雞骨糕和含有桂花香味的桂花糕等。其原料以精白米、糖為主,輔以丁香、白芷、豆蔻等中 葯製成的香料,因此,兼有甜、香、脆諸特點。清代曾列為紹興八大貢品之一。
油爆大蝦
取紹興內河大蝦,用旺火略爆而成。具有蝦肉鮮嫩,略帶甜酸,蝦殼紅艷,食時鬆脆的特色,是下酒的佳餚。
乾菜燜肉
「乾菜燜肉」是浙江紹興的傳統風味名菜。紹興乾菜是全國著名的特產,鮮嫩清香,與肉共煮,滋味鮮美可口。「乾菜燜肉」原是當地農村婦女烹制的家常菜。民國初年,紹興菜館用乾菜和助條肉加調味料製成菜餚,香味濃郁,肥而不膩,鮮美可口,吸引了大批食客,使它成為紹興城裡一款著名的菜餚。
魯迅先生當年也非常喜歡吃「乾菜燜肉」,他30年代在上海時,每當上菜館用餐或宴請親友時,都要品嘗此菜。數十年來,此菜流傳各地,不僅在浙江盛行,而且在上海,江蘇、北京和廣東的一些經營江浙風味的菜館中也有供應。
紹興臭豆腐
凡到過紹興的人,都被飄揚在街頭的「遠之則臭,近之則香」的氣味所吸引過,那就是眾多遊人所難以忘懷的臭豆腐。臭豆腐是霉菜的一種,它是利用霉莧菜梗鹵浸泡豆腐製成的,再用油炸了吃,香臭融合、外脆里嫩,是紹興街頭十分常見的小吃。除此以外,還有霉豆腐、霉千張、霉莧菜梗、霉毛豆、霉菜頭、霉冬瓜等,這些都成了紹興最有特色的風味菜餚。
清湯越雞
紹興傳統名菜。採用本地良種雞、火腿、香菇等製成。將活雞宰殺、煺毛、去內臟、洗凈,放在沸水鍋內氽過,用清水洗去血沫;取大砂鍋,鋪上竹箅子,將雞放在架上(背朝上),加清水,用旺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燜煮至八成熟;撈出放入品鍋內(雞背朝下),加火腿片、筍片、香菇及精鹽、味精、紹酒等調料,倒入原汁雞湯(淹沒雞腹),上蒸籠用旺火蒸至配料熟透出籠,添上焯熟的青菜心即成。肉白嫩,骨松酥,香氣濃,湯鮮,享有紹興「菜中皇後」之譽。
Ⅳ 紹興特產有那些
老酒 紹興老酒是紹興的著名特產,生產歷史非常悠久。據文獻記載,專春秋戰國時期紹興釀酒業已屬很普遍。《呂氏春秋》載有越王勾踐「投醪勞師」的故事,至今城內尚有「投醪河」遺址。到南北朝時,紹興老酒已成為貢品。五代吳越國時,紹興的釀酒事業進一步發展,酒稅已成為當時國家的重要稅收之一,吳越王錢#特設酒務司專管,這就是城區酒務橋的來歷。 烏氈帽 烏氈帽,是紹興獨特的民間常用帽。明張岱《夜骯船》載:「秦漢始效羌人制為氈帽。」明會稽人曾石卿亦有「鵝黃蠶繭燕氈帽」之句。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從紹興袍瀆搬入城區西營,開設潘萬盛氈帽店,年產氈帽約2000頂。1940年,氈帽益盛。紹興縣皋埠鎮之紅氈業,亦轉產烏氈帽。 茴香豆 茴香豆是一種紹興的小食用品,常作零食或下酒之用。由於魯迅小說中的描寫,使紹興的茴香豆身價百倍,成為外地旅遊者爭相購買的商品之一。為適應遊客購買的需要,茴香豆的包裝已作了很大改進,因此小小的茴香豆已在紹興形成了一個大市場。
Ⅳ 求古代送禮禮單
這種抄網上很多啊。 錯絲白錦香囊
綠釉狻猊香爐
溜金蜂趕菊別針
赤金合和如意簪
赤金纏珍珠墜子
九曲金環嵌寶甲套
金琺琅九桃小薰爐
雙耳同心白玉蓮花佩
羊脂白玉一筆壽字簪
枷楠香木嵌金福字數珠手串羊脂玉鐲
蝴蝶鎏金耳環
銀鍍金嵌寶蝴蝶簪
姬柳然慧心累絲碧珠釵
金累絲嵌寶石雙鸞點翠步搖緞錦秦花清色香囊
荷花蓮子鏤金手串
銀白點珠流霞花盞
墨色翡翠荷花墜子
尚品樊鼎沉水香奩
玉浮雕荷花鱖魚佩
薄胎銅海紋底青瓷
瑪瑙銀圓鐲
銀鍍金嵌珠寶蜻蜓簪
純銀鎏金鏤空累絲花卉
墨色翡翠荷花小提頭墜
紫金釉灑藍四系紫砂大壺
內外畫回紋清花折口大碗
和田碧玉帶沁巧雕鏤空厚實大藕路路佩西域進貢上等絲綢一匹
勾彩縷金沉水香篝一座
上等北海黑墨珍珠兩對
紫檀帛畫鏡錦妝匛一個
新疆和田玉掐金鐲一雙
溢彩畫壁琉璃杯盞三隻
Ⅵ 關於對聯
對聯 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的種類約分為春聯、喜聯、壽聯、輓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包括諧趣聯....)等。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卻又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一、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三、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趣聯巧對
船載石頭石重船輕輕載重
尺量地面地長尺短短量長 身輕擔重輕挑重
腳短路長短走長
船漏漏滿鍋漏干
燈吹吹滅火吹燃 酒客酒樓同醉酒
討人討畫好吟詩
雞蛋無鹽真淡蛋
豬腸未切好長腸 屋北鹿獨宿
溪西雞齊啼
玉頭起芋頭芋頭枯 玉頭哭
和尚遊河上河上幽 和尚憂 獨立小橋人影不流河水去
孤眠旅館夢魂曾逐故鄉來
誰曾將此樓一拳打破
我也在上頭大膽題詩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幽柏玲瓏濃蔭送秋殘
柔柳輕盈香茗賀春臨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例運少有餘財
公一豌婆一豌 姑姑嫂嫂合一豌
新三年舊三年 補補衲衲又三年 書生書生問先生 先生先生
步快步快追馬快 馬快馬快
蠶作繭繭抽絲 織就綾羅綢緞暖人間
狼生毫毫扎筆 寫出錦綉文章傳天下
紅面關 黑面張 白面子龍 面面護著劉先生
奸心曹 雄心瑜 陰心董卓 心心奪取漢江山
高矮子肩長 短棍趕黑黃牯至小田犁大丘
細大嫂尋新 破布做乾濕鞋去下屋 賠上親
東廟闞西廂房 東西兩廂 門戶相對 方敢並坐
南京河北京城 南北雙京 水土並分 可成霸業
同字異音
調琴調新調調調調來調調妙
種花種好種種種種成種種香
上聯:一、三、八字讀音 (條),調整的 (調),其餘讀音(掉),音調的(調)。
下聯:一、三、八字讀去音,種植的 (種),其餘讀上音,品種,種類的(種)。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長長長長長長消
上聯讀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聯讀音:長長漲,長漲長消。
行行行行行行行
長長長長長長長
上聯讀音:杭行杭行杭杭行。
下聯讀音:長漲長漲長長漲。
樂樂樂樂樂樂樂
朝朝朝朝朝朝朝
故宮太和殿
上聯讀音:駱曰,駱曰,駱駱曰。
下聯讀音:招潮,招潮,招招潮。
朝雲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長水長長長長長長長流
四川朝雲廟
上聯讀音:朝雲潮,朝朝潮,朝朝朝退。
下聯讀音:長水漲,長長漲,長漲長流。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山海關孟姜女廟
上聯讀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下聯讀音:浮雲漲,長長漲,長漲長消。
酒熱不須湯盞湯
廳來無用扇車扇
上聯後一「湯」讀「燙」
下聯後一「扇」讀「煽」
Ⅶ 連城的習俗
羅坊走古事:據傳,昔日連城羅坊常鬧旱、澇災,當地舉人把流傳於湖南的「走古事」移植鄉梓,以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自此流傳延續至今有幾百年了。走古事實際上是一場具有娛樂性質的盛大狂歡,被稱為「中國山村狂歡節」。
林坊大龍:林坊游大龍是林坊林氏家族傳統文化藝術活動的遺產,發軔於明朝初,已有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清朝年間,四房桐德在湖南洪江縣做工時,潛心學到了扎龍和製作技術。後經過幾代先輩對龍製作技術改進,林坊大龍別具一格,彰顯特色。龍頭高大威武,雄壯秀麗,色調和諧富有濃厚的文化內涵。龍頭口中含著紅彤彤的龍珠,頭上虎鼻、鹿角、腰間鷹爪拔出,身披龍須,龍更顯龍蟠虎踞,生龍活虎,氣勢凌人。至今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元宵節定為游龍慶豐收迎新春的慶典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2001年林坊大龍代表龍岩市參加央視「心連心」藝術團在古田的演出活動。
芷溪花燈:芷溪花燈,由蘇州引進,以宮燈為主燈,分二層結構。外圍配上花籃、紗燈、牡丹燈、鰲魚燈,畫上字畫或裝制羅漢、古裝人物等,多達99盞小燈。點燈用特製玻璃燈裝蒸過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曬精選的燈芯。每個花燈要12人抬護,元宵節芷溪按姓氏輪流出燈,曾出過110多個花燈長隊。花團錦簇,琳琅滿目,配以蘇州鑼鼓和十番樂隊,十分壯觀,有"紙包火的奇跡"之稱。
北團游大粽:農歷一月初六至十三,是福建省連城北團上江坊一年一度的「游大粽」客家民俗活動。從初六起,村民們開始用上萬片粽葉縫制粽衣,1個粽用120斤糯米,製作成1.6米高的大粽。初七晨大粽下鍋,蒸煮4天4夜,十二日用金箔,吉祥紙花等妝粉大粽,供奉於宗祠。十三日出遊,村民們抬著1個個大粽,鳥銃、鳴鑼開道,彩旗花傘引路,一路吹打,浩浩盪盪,沿村道遊行。熱鬧完畢,大粽則分給村民,保佑各家五穀豐登、五業興旺。節日一過,春耕大忙就開始了,民間習俗仍給人們留下了美好的憧憬。
犁春牛:中原傳入連城南部地區,尤其盛行於芷溪、新泉兩地,約五百多年歷史。每年立春前後,以家或片為單位,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整個隊伍,由七人的鑼鼓隊開道,二位童男女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吉利燈。牽牛僮牽著用紅綢布扎花絮披頭的健壯耕牛,後接犁田、送飯、釣魚、挑柴、抬農具、讀書、擔牛草、挑穀子及抬松明火等二十餘組成。牽牛僮和犁田者扮丑角,即興表演,伴以"嘿、嘿"的喝牛聲。他們捲袖、赤腳、戴斗笠,男的扎腰、女的系圍裙。觀眾多時還要唱山歌,儼然是一幅模擬春耕勞作的熱鬧非凡的春耕圖。
連城拳:明洪武年間(1385年),南田(連城縣隔田村)黃氏千七郎公之妻張氏四娘,與本縣巡檢張綉是河南同鄉,素為戚誼之交。巡檢張綉任職屆滿,請張四娘的長子黃張生挑運行李隨其回河南,到河南後,張綉便推薦黃張生到河南登封少室山(即嵩山少林寺)拜蔡、董、孫三位僧人為師,練習少林諸般武藝達三年之久。雖時間有限,但黃張生依然學得三位師傅的精髓要領。黃張生返回家鄉後,將其所學盡數教授給族人,因此隔田武術得以沿襲不衰。後經黃觀傑等人在實踐中刪改後精益求精,使武術套路更加精煉、充實完善。稱「連城少林拳」或「少林獨門拳」,堪稱武林奇葩。連城拳有南田黃家拳和洋地巫家拳兩種。
提線木偶書法:連城木偶歷史悠久,五十年代初,著名的木偶表演藝術家徐傳華,曾赴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表演節目,並應邀赴前蘇聯、波蘭、捷克等國訪問演出,被譽為中國木偶表演藝術大師。他的嫡傳弟子李明卿,從事木偶表演藝術21年,他的"木偶書法"被國際新聞媒體和藝術界同行們贊譽公認為世界首創神州一絕,此項表演節目已申報世界吉尼斯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