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題跋

牡丹題跋

發布時間: 2021-02-24 00:25:12

㈠ 求美術書上簪花仕女圖下列印的賞析

《簪花仕女圖》,唐代畫家周昉繪,絹本設色(手卷),重彩,縱46厘米 橫厘米。用筆朴實,氣韻古雅,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描寫幾位衣著艷麗的最新貴族婦女春夏之交賞花游園的情景,向人們展示了這幾位仕女在幽靜而空曠的庭園中,以白鶴、蝴蝶取樂的閑適生活。「雖然她們逗犬、拈花、戲鶴、撲蝶,侍女持扇相從,看上去悠閑自得,但是透過外表神情,可以發現她們的精神生活卻不無寂寞空虛之感。
本卷工筆重彩描繪簪花仕女五人,執扇女侍一人,點綴在人物中間有猧兒狗兩只,白鶴一隻,畫左以湖石、辛夷花樹一株結束。仕女發式都梳作高聳雲髻,蓬鬆博髻。前額發髻上簪步搖首飾花十一至六樹不等,鬤(下部為哀)髻之間各簪牡丹、芍葯、荷花、綉球等花,花時不同的折枝花一朵。眉間都貼金花子。著袒領服,下配石榴紅色或暈纈團花曳地長裙。
此圖沒有花園庭院的背景,只繪了5位仕女和一名侍者。她們那高髻簪花、暈淡眉目,露胸披紗、豐頤厚體的風貌,突出反映了中唐仕女形象的時代特徵。幾位仕女,乍看近似,實際各有特點,不但服裝、體態,連眉目、表情也不相同。右起第一人身著硃色長裙,外披紫色紗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頭插牡丹花一枝,側身右傾,左手執拂塵引逗小狗。對面立著的貴婦披淺色紗衫,朱紅色長裙上飾有紫綠色團花,上搭繪有流動雲鳳紋樣的紫色帔子。她右手輕提紗衫裙領子,似有不勝悶熱之感。第三位是手執團扇的侍女。相比之下,她衣著和發式不為突出,但神情安詳而深沉,與其他嬉遊者成鮮明對比。接下去是一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紗衫的貴族女子,右手拈紅花一枝,正凝神觀賞。第五位貴婦人似正從遠處走來,她頭戴海棠花,身著朱紅披風,外套紫色紗衫,雙手緊拽紗罩。頭飾及衣著極為華麗,超出眾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視一切之感。最後一位貴婦,髻插芍葯花,身披淺紫紗衫,束裙的寬頻上飾有鴛鴦圖案,白地帔子繪有彩色雲鶴。她右手舉著剛剛捉來的蝴蝶。於豐碩健美中,又顯出窈窕婀娜之姿。畫家還借小狗、鶴、花枝和蝴蝶,表現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與卷尾中的仕女均作回首顧盼寵物的姿態,將通卷的人物活動收攏歸一,成為一個完整的畫卷。
全圖人物線條簡勁圓渾而有力,設色濃艷富貴而不俗。能以簡潔有力的線條,准確地表現各種不同手勢。對衣紋和衣裙圖案的描繪信筆而成,似規整但又非常流動。至於人物發髻和鬢絲,精細過於毫毛,筆筆有飛動之勢。敷色雖然復雜,但層次清晰,絲綢間的疊壓關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薄紗輕軟透明、皮膚光潔細潤的質感十分逼真。全圖的構圖採取平鋪列繪的方式,仕女們的紗衣長裙和花髻是當時的盛裝。
此卷傳為周昉真跡,本卷無款識、題跋、觀款,繪制時間約為唐貞元(785-805年)間,經南宋高宗趙構收藏,畫心有南宋「紹興」連珠印、南宋賈似道「悅生」葫蘆印。《石渠寶芨。續編》著錄為周昉作品。無北宋以遠收藏印記,亦無元、明人收藏印記。經清梁清標、安岐收藏,至乾隆年間入藏清內府。
亦有說系晚唐之作,或論作五代畫跡。此外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認為此畫非周昉原作,最早系宋人用宋制度繪唐事,據唐舊稿有所增飾,可能性較大。其人物面貌仍唐,衣服也為唐式,只是衣著花紋不合規格。這種簪花式樣,在唐代出現為偶然,在宋代出現為必然[1]。
1972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重新裝裱,於拆裱時發現此畫原來系由三幅直絹拼接而成,白鶴與畫左之猧兒狗又有由另幅畫絹裁剪移來配合於此湊成畫面的痕跡。[2]

㈡ 杭州西湖十景資料誰有 ~~~急

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個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所以無論杭州本地人還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樂道,先游為快。

1、蘇堤春曉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錢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閑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游賞線。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峰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里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交通情況:乘507、504、K4、游2路蘇堤站下。

2、曲苑風荷 麴院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麴院」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於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贊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雲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後麴院逐漸衰蕪,湮廢。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後,在蘇堤跨虹橋畔建麴院風荷景碑亭。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麴院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風荷景區。這里以水面為主,分布著紅蓮、白蓮、重台蓮、灑金蓮、並蒂蓮等等名種荷花,蓮葉田田,菡萏妖嬈。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交通情況:乘507、538、15路麴院風荷站下。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區位於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處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位於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棗--八藝社所在地。如今,這里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交通情況:27路、7路岳墳站下。

4、斷橋殘雪 斷橋,今位於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今日斷橋,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洞石橋,長八點八米,寬八點六米,單孔凈跨六點一米,年前曾經大修,但古樸淡雅的風貌基本未變。橋東堍有康熙御題景碑亭,亭側建水榭,題額「雲水光中」,青瓦朱欄,飛檐翹角,與橋,亭構成西湖東北隅一幅古典風格的畫圖。
明畫家李流芳《西湖臥遊圖題跋 --斷橋春望》稱 :「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灧熹微,大約如晨光之著樹,明月之入廬。蓋山水映發,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觀之,斷橋觀瞻,可得湖山之神髓,豈獨殘雪!交通情況:K7斷橋殘雪站下。

5、柳浪聞鶯 今日柳浪聞鶯,經過近四十多年不斷的開發和建設,由當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園,演變為普通老百姓的大樂園。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為公園景觀基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幹道路沿途載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在園中部主景區辟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聞鶯館東面,以草坪和密林帶為主形成友誼園景區,引種了一批日本櫻花,草坪北側鋪石砌台,矗立著」日中不再戰紀念碑。聞鶯館西側,是柳浪聞鶯重建時填平水盪沼澤而營造的大草坪,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側,是遷建來此的康熙御題柳浪聞鶯景亭碑;南側種植了一片高大的喬木樹林,與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構成富於層面,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
公園北部早先的錢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園林風格,布局的庭院景區,沿用「聚景園」舊稱命名。 園內亭台樓榭,假山泉池,小橋流水,矮牆漏窗,奇花異草,各據其位,合為勝景,全園曲徑通幽,別有天地。
公園東南辟為群眾游園文娛活動場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為杭州市民和八方遊客晨間鍛煉,假日休閑和節日慶典的好去處。 每到夏秋季節,這里又是消暑納涼「夜花園」,歌舞,戲曲,電影和內容多樣,形式豐富,不定期舉辦的各種各樣的花展,燈會民俗風情表演等,吸引著人們。交通情況:乘K4、38路清波門站下。

6、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里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佔地二十餘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交通情況:乘K4、538、K599路蘇堤站下。

7、雷峰夕照 雷峰,位於凈慈寺前,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蔥郁。其冊雖小巧玲瓏,名氣在湖上卻是數一數二,因為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也最為風流的一塔,可惜七十餘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西湖南岸這座三面臨水呈半島狀的名山,當年曾為南宋御花園占據。一九四九年以後,山上種埴了大量香樟、楓香、榆樹等觀賞樹木,夕照林濤,景色依然富麗。交通情況:K4,游1到凈寺下。

8、雙峰插雲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餘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古時均為僧人所佔,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於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雲,時隱時顯,遠望氣勢非同一般。南宋時,兩峰插雲列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峰插雲,建景碑亭於洪春橋畔。其時雙峰古塔毀圮已久,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為人知『插雲』者虛言也。設景碑亭於此,實為權宜之計。「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空霽藹迷。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這是南宋詩人王洧的《兩峰插雲》詩,它告訴人 們:雙峰插雲的景觀。
雙峰插雲雖然自古至今其觀賞的地點和方式迭經變化,但南、北兩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極富登臨之勝的著名山峰卻至今未變。南高峰臨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顯露,絕壁崢嶸。登上山巔向東俯瞰,西湖全景歷歷在目不是畫圖,勝似畫圖。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靈隱寺的坐山,從寺西側上山,石磴多至數千級, 盤折回繞三十六彎,沿途山溪清流回轉,林木重疊,古人有詩贊道:『一路松聲長帶雨, 半空嵐氣總成雲』。山東側,建有西湖叭一的載人索道,全長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鍾。交通情況:乘507、游2路洪春橋站下。

9、南屏晚鍾 南屏晚鍾,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鍾圖》。盡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麼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於明人《天水冰山錄》中。南屏山,綿延橫陳於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餘米。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晴好日 ,滿山嵐翠在藍天白雲得襯托下 秀色可餐,遇雨霧天,雲煙遮遮掩掩,山巒好象翩然起舞,飄渺空靈,若即若離。後周顯得元年(九五四),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後來成為與靈隱寺並峙於南北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一的凈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剎興教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營。凈慈寺、興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廟,形成繼靈隱、天竺之後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鍾幕鼓,焚貝佛號,香煙燭光,南屏山從此添了『佛國山』的別稱南屏晚鍾的情韻,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帶山嶺由石灰岩構成,山體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當佛寺晚鍾敲響,鍾聲振盪頻率傳到山上,岩石、洞穴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遽增大後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隨之產生音箱效應,增強了共鳴。同時,鍾聲還以相同的頻率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岩構成的葛嶺、迴音迭起。交通情況:K4,游1到凈寺下。

10、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全島連水面在內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外圍是環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 明萬曆三十五年(一六零七),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築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後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築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復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
三潭印月景觀富層次,空間多變化,建築布局匠心獨運。從島北碼頭上岸,經過先賢祠等兩座建築,即步入九曲平橋,橋上有開網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流連觀照,飽覽美景。
九曲橋東,隔水與一堵白粉短牆相望。牆兩端了無銜接,形若屏風。但粉牆上開啟四隻花飾精美的漏窗,牆內牆外空間隔而不斷,相互滲透。牆外遊人熙熙攘攘,牆內卻幽雅寧靜,咫尺之間兀自大異其趣。交通情況:由西湖坐船前往。
參考資料:http://ccd.zjonline.com.cn/zchz003.htm

㈢ 李清照的詞寫的那麼委婉動人,她本人是不是個美女

李清照是山東濟南章丘明水人,跟我是老鄉啦,我也是章丘人。在李清照紀專念堂里見的圖畫和雕塑看,應該說屬是美女了,身材纖細,委婉動人,目光充滿女子柔情但是堅定。另一方面講,李清照出生在北方,肯定吸收了山東人的性格;同時,李清照出生在官宦家庭,戲嘻於泉城濟南的水邊,作為大家閨秀,這樣的生活環境,不得不讓人相信:當然是美女了!
她十幾歲的時候跟隨丈夫趙明誠去了金陵(南京),生活遇到很大變故,造就了她的堅強,這也是一種美吧。
我說的不一定很好,但絕對是我個人的真實想法。想要了解更多的話,我想,多讀她的詞吧,定能悟出很多噢

㈣ 花鳥畫的題款詞

落花本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描寫楊花柳絮的詩句

1、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囀:鳥鳴宛轉。——北周·庾信《春賦》

2、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楊花:柳絮。榆莢:榆錢,榆樹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唐·韓愈《晚春》

3、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楊花:柳絮。——宋·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4、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不解:不知,不能。禁:制止。楊花:柳絮。——宋·晏殊《踏莎行》

5、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意謂柳絮自由自在地飛舞,不流連於畫堂朱戶的富貴之家。——宋·王安石《清平樂》

6、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春色:指楊花。二分塵土:楊花有三分之二落在路旁塵土之中。一分流水:楊花有三分之一飄落水面。——宋·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7、小園桃李東風後,卻看楊花自在飛。楊花:柳絮。——宋·王令《瀹瀹》

8、春盡絮花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 ——唐·劉禹錫《楊柳枝河九首》

9、芳蹊密影成花洞,柳結濃煙花帶重。蹊:小徑。花帶重:花盛開而使枝條下墜。這兩句寫小徑兩邊鮮花盛開,交結遮掩,看上去象花洞,柳條交結沉甸甸地垂下,一派陽春景象。——唐·李賀《春懷引》

10、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宋·張先《剪牡丹》

11、卷絮風頭寒欲盡。墜粉飄香,日日香成陣。卷絮風頭:吹卷著柳絮的陣風。寒欲盡:寒意將盡。粉紅。指花片。香成陣:香氣陣陣。——宋·晏殊《蝶戀花》

12、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落絮:飄落的柳絮。意謂柳絮伴著幾點雨星,無聲地飄落下來,好象春天為自己的結束暗暗流淚;月亮時時被浮雲遮掩,似乎羞澀地不願拋頭露面。——宋·吳文英《浣溪沙》

描寫牡丹花的詩句,描寫荷花的詩句,描寫芙蓉花的詩句:

1、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木末:樹梢。芙蓉花:指辛夷花,花形和顏色都近似荷花。——唐·王維《辛夷塢》

2、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劉禹錫《賞牡丹》

3、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晚發:花開得晚。——唐·劉禹錫《思黯南墅賞牡丹》

4、天下真花獨牡丹。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

5、一年春色摧殘盡,再覓姚黃魏紫看。姚黃魏紫:兩種名貴的牡丹花。——宋·范成大《再賦簡養正詩》

6、篔簹竟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篔簹:大竹名,節長而竿高。躑躅:即羊躑躅,杜鵑花科,春季開花,花紅黃色,鮮艷奪目。——唐·韓愈《答張十一》

7、嫩竹猶含粉,初荷未聚塵。——南朝陳·徐陵《侍宴》

8、荷香銷晚夏,菊氣入新秋。——唐·駱賓王《晚泊》

9、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唐·王維《山居即事》

10、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芙蓉:荷花。——唐·王維《臨湖亭》

11、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人》

12、從來不著水,清凈本因心。不著水:不沾水,指荷葉不沒於水。 ——唐·李頎《粲公院各賦一物得初荷》

13、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唐·李白《別儲邕之剡中》

14、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 ——唐·杜甫《為農》

15、風含翠筱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翠筱:小竹。娟娟:美好貌。凈:光潔。雨裛:濕透。紅蕖:荷花。冉冉:柔弱貌。——唐·杜甫《狂夫》

16、沙上草閣柳新暗,城邊野池蓮欲紅。唐·杜甫《暮春》

17、荷香隨坐卧,湖色映晨昏。 ——唐·劉長卿《留題李明府霅溪水堂》

18、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芙蓉:荷的別名東風:春風。——唐·高蟾《上商侍郎》

19、荷深水風闊,雨過清香發。 ——宋·歐陽修《和聖俞百花洲》

20、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宿雨:指荷葉上隔夜的雨水珠。清回:形容荷葉清凈圓潤。風荷舉:晨風吹動著荷葉在水面上舒展開來。——宋·周邦彥《蘇幕遮》

21、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紅。 ——宋·米友仁《臨江仙》

22、荷葉似雲香不斷,小船搖曳入西陵。西陵:西興鎮,在今浙江蕭山。——宋·姜夔《湖上寓居雜詠》:苑牆曲曲柳冥冥,人靜山空見一燈。荷葉似雲香不斷,小船搖曳入西陵。

23、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4、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盤高走夜光。胭脂雪瘦:形容紅中稍透白色的荷花顏色。沉水:沉香,閨房熏用。走夜光:反射月光的露珠在荷葉上滾動。指荷葉上滾動的水珠。——金·蔡松年《鷓鴣天·賞荷》

㈤ 出自宋徽宗之手的真跡有哪些

1、《穠芳詩帖》

楷書,絹本,卷,後期風格,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這是宋徽宗寫的一首亡國蒙塵詞。每行二字,共20行。清代陳邦彥曾跋趙佶瘦金書《穠芳詩帖》:「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徑,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真神品也。」

2、《欲借風霜二詩帖》

楷書,紙本,早期作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由兩首七言與五言律詩合並而成,也名為「欲借、風霜二詩」帖。過去學者推測這可能是宋徽宗二十九歲(1110)時所作。

3、《千字文》

楷書,卷,早期(傳23歲時)作品,上海博物館藏,這是趙佶以其最具個人風格之"瘦金體"書寫,整體勻整峭拔,飄逸靈動,正所謂"鐵畫銀鉤"。此種書體取法唐代薛稷、薛曜,把楷書中瘦勁一路發揮到了極致,成為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一種書體。

4、《題李白上陽台帖》

楷書,紙本,早期風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縱28.5cm 跋28.5 x 38.1 cm,《上陽台帖》是李白傳世的唯一書跡,歷來收藏於內府,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題簽:「 唐李太白上陽台」一行。後紙有宋徽宗趙佶題跋。皆為瘦金書,極其工整秀雅,可見徽宗對李白書跡之膜拜。

5、《閏中秋月詩帖》

楷書,紙本,後期風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縱35厘米,橫44.5厘米,這件《閏中秋月詩帖》為「瘦金體 」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 「瘦筋」的含意。在宋徽宗的書法作品中,堪稱代表。 此冊頁曾經清宋熒、乾隆內府、嘉慶內府等收藏,《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6、《瑞鶴圖》

絹本,卷,楷書,後期風格,遼寧省博物館藏,縱138厘米、橫51厘米,圖中描繪了鶴群盤旋於宮殿之上的壯觀景象。繪畫技法精妙絕倫,圖中群鶴如雲似霧,姿態百變,各具特色。

7、《五色鸚鵡圖》

絹本,卷,楷書,後期風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圖繪折枝杏花兩枝,枝頭棲五色鸚鵡一隻,用筆細勁工緻,設色濃麗,與《蠟梅身禽圖》想類,是一種精巧典雅的風格。因有徽宗趙佶的親筆題詞,畫幅的右側有趙佶瘦金書詩序並詩。

㈥ 牡丹寫意畫的技法是什麼

牡復丹寫意畫的技法:制
側鋒用筆,順著花瓣的方向運筆。
筆上先調淺顏色,再調深顏色,筆尖顏色深,筆肚、筆根顏色越來越淺,水分不能太多,蘸上顏色後不往下滴就行。
但還需要作者對牡丹的基本結構、生長規律、色彩、生活環境等有更深的了解,把握其精神、品格、物質,即首先掌握其物理、物情、物態,在苦練筆墨基本功的基礎上,才能胸有成竹。

㈦ 楊延紅畫家的題跋,落款,簽名什麼樣

怡中,浙江慈溪人。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工筆畫系,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刻苦鑽研傳回統答繪畫技法、主要功畫牡丹、花鳥、草蟲,在筆林墨海中辛勤耕耘二十多年,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有百餘幅作品參加過市、地、省、國家級美展或大賽,多次獲獎。

㈧ 中國最出名的是哪幅畫是誰畫的。

中國十大古畫是中國繪畫歷史上最燦爛奪目的明珠,主要包括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仇英的漢宮春曉圖等,其中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仇英的漢宮春曉圖,九餘堂漢宮春曉圖縱寬30.6厘米,橫長574.1厘米,非常適合懸掛在寬大明亮的客廳中,奢華大氣,給人們帶來藝術的美的享受,畫卷採用藝克利版畫技術,逼真形象,完美地再現了原作的神韻。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九: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十大名畫 漢宮春曉圖(縱30.6厘米 橫574.1厘米)
畫卷的作者是明代知名畫家仇英,仇英是太倉人,後來在蘇州定居,是明朝最具代表性的畫師之一,仇英的畫作一般只有簡單的名款,不像明代其他畫家那樣在畫作上題詩,仇英擅長描繪仕女,遠近聞名,漢宮春曉圖是仇英最傑出的代表作,畫卷描繪了漢朝宮殿園林的宏偉景象,使用驚艷的筆墨展現了皇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起居情況,他的這幅漢宮春曉圖在中國仕女繪畫史上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漢宮春曉圖的主題是漢代的宮廷生活,描繪了宮廷佳麗的生活狀態,整幅畫卷構圖繁瑣,用筆遒勁有力,色彩優雅瑰麗, 畫卷擁有奇木,怪石,華麗的宮殿,構成了人間仙境一般的美麗景色,除了擁有美女的畫像之外,畫卷還重點描繪了嬪妃彈琴下棋,描繪書畫,賞鑒古玩,賞花等娛樂休閑活動。畫卷一開始就是美麗的宮殿外景,楊柳發出嫩芽,春意盎然,宮殿的圍牆外面有一個水潭,鴛鴦白鷳在其中游水嬉戲。一個宮女帶著三個小孩在水塘邊觀看展翅欲飛的白鷳。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後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現藏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於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台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於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凈清麗,於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五: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是以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的生活軼事為題材繪制而成。韓熙載(公元907——970年), 字叔言,山東北誨人,唐末進士,是一位北方貴族,因戰亂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後主李煜繼位時,南唐國勢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則迅速崛起。李煜對自己小朝 廷的存亡憂慮不安。對於韓熙載,李煜想授他為相,卻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韓熙載也意識到,表面上雖受惠予南唐朝廷,但畢竟是北方人,也無意為官。身處 逆境的韓熙載,為了免遭可能發生的厄運,不得不在政治上盡量避免與朝廷發生沖突,並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縱情聲色的方式,去轉移同僚的視線,蒙蔽朝廷的耳 目。李煜只以為韓熙載生活太放盪,出於「惜其才」,想通過圖畫對韓熙載起規勸作用。所以,當他得知韓熙載「多好聲伎,專為夜飲,雖賓客棵雜,歡呼狂逸,不復拘制」的消息,便「命顧閎中夜至其第,竊窺之,目識心記,圖繪以上之。」(《宣和畫譜》)這就是《韓熙載夜宴圖》的創作原由。

全捲尺寸:28.7cm*33.55cm

一個宮女透過窗戶眺望外面翩翩起舞的孔雀,孔雀的兩邊是兩個宮女,一個宮女在喂孔雀,另一個宮女依靠在門邊,還有一個宮女提著水壺走下台階。一名嬪妃站在花園中,看著周圍的宮女為牡丹花澆水,旁邊是嬪妃的同伴,同伴身邊有兩個丫鬟,一個丫鬟在澆水,另一個丫鬟拿著扇子陪伴在左右。院內有一棵梨樹綻放著美麗的白色花朵,有宮女摘下梨花放在盆子中,有的人則摘下梨花插在鬢邊。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元代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紙本,水墨畫。《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富春山居圖》曾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前半卷《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

富春山居圖》殘卷之一。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圖》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成於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贊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閻立本-步輦圖
《步輦圖》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
《步輦圖》以唐太宗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這一重大事件為背景,表現了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使者祿東贊來唐迎親並受到唐太宗召見的場面。畫中包括唐太宗在內共有13個人物。唐太宗雖然不在畫面的中心而偏於橫卷的前半部分,但作者在構圖上巧妙的處理,使以唐太宗為主的人物群體實際上處於畫面視覺的中心,同時也以他為主構成了畫面由內向外輻射的組合關系。唐太宗處於九個侍女的簇擁之下,寬大的體態與威儀莊重的神情,與侍女纖細而趨於動感的塑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構成了畫面視覺上的重中之重。同樣的處理構思也體現在唐太宗前方的三個使臣身上,他們雖然較之侍女們遠離唐太宗,但其與太宗構成對應的視線,使他們乃處於更為重要的視覺地位。造型上選取了鞠躬時的動態,同時,三人的重心都略有後移,亦給人一種趨於不穩定的視覺感受。相比之下,既顯示出使臣的恭敬,又襯托出大唐天子雍容華貴的氣派。
作者的繪畫技巧也達到了相當高超的境界,不但體現在獨具匠心的構圖安排上,具體人物的刻畫同樣十分精彩,線條流暢圓轉,五官塑造精緻細膩,深得人物的個性氣質。尤其是三個使臣穿著相貌都反映出濃郁的異域風情。李嗣真在《續畫品錄》中評閻立本的畫說:「至若萬國來庭,奉塗山之玉帛;百蠻朝貢,接應門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儀;魁詭譎怪,鼻飲頭飛之俗;盡該毫未,倍得人情。」決非虛譽。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全卷,北宋,張擇端,絹本,淡設色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清明上河圖 全圖 古畫原版復製品 色較暗 100%忠於原作
全圖尺寸縱長:24.8cm 橫長:528cm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
首段寫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
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中間那座規模宏敞、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梁,概稱「虹橋」,正名「上土橋」,為水陸交通的匯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
後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城內商店鱗次櫛比,大店門首還扎結著綵樓歡門,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此外還有公廨寺觀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駝絡繹不絕。行人中有紳士、官吏、僕役、販夫、走卒、車轎夫、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發匠、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閑不一,苦樂不均。城中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車輛有串車、太平車、平頭車等諸種,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於汴京內城東南。
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餘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後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96方印。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清·朗世寧·百駿圖
清·朗世寧·百駿圖
縱94.5cm橫776.2cm 絹本設色長卷
郎世寧畫《百駿圖卷》為清代繪畫神品上上,原圖絹本縱94.5公分橫776.2公分,藏宮廷大內人莫能觀。滿清鼎革溥儀出走,清宮為故宮博物院,方得以瀏覽。此後故宮博物院付梓在故宮周刊發表遂公開於世,蜚聲世界藝壇。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畫描繪的是姿態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游息於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卧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揮了西洋畫法中常用的前重後輕、前實後虛、前大後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緻。全幅色彩濃麗,構圖繁復,形象逼肖。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幹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於雍正六年(1728),堪稱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韓滉-五牛圖

《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
唐·韓滉《五牛圖》(723-787)〔唐〕字太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干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它問世後,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幾易其主。清兵入關後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近日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盡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鑒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鑒定《五牛圖》確系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五牛圖》回到故宮時,畫面洞孔累累,殘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組織專家,用了幾年時間,才將它修復完好。 今天我們終於有幸看到這幅《五牛圖》,其用筆之細,描寫之傳神,牛態之可掬,幾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貴還在於,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卷 宋代 縱51.2cm,橫1157cm 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 原作27X677cm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宋摹),絹本,設色

【名稱】:洛神賦圖(宋摹)
【類別】:字畫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珍品
【文物現狀】:這幅畫現在有四個摹本,分別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等處。
《洛神賦圖》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㈨ 李清照《金石錄序》全文

金石錄後序

〔宋〕李清照

〔原文〕

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甫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鍾、鼎、甗、鬲、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跡,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訛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嗚呼!自王涯、元載之禍,書畫與胡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何殊?名雖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作禮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將,漸益堆積。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塗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綉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訛謬者,輙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於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聞金寇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復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罷,具舟上蕪湖,入姑熟,將卜居贛水上。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塗中賓士,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書報卧病。余驚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熱,必服寒葯,疾可憂。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黃芩葯,瘧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屨之意。葬畢,余無所之。

朝廷已分遣六宮,又傳江當禁渡。時猶有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長物稱是。余又大病,僅存喘息。事勢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從衛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盡委棄。所謂連艫渡江之書,又散為雲煙矣。獨余少輕小卷軸書帖,寫本李、杜、韓、柳集,《世說》、《鹽鐵論》,漢唐石刻副本數十軸,三代鼎鼐十數事,南唐寫本書數篋,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內者,巋然獨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虜勢叵測,有弟迒,任勅局刪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棄衣被走黃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時駐蹕章安。從御舟海道之溫,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紹興辛亥春三月,復赴越;壬子,又赴杭。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庭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並寫本書寄剡,後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家。所謂巋然獨存者,無慮十去五六矣。惟有書畫硯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開闔。在會稽,卜居士民鍾氏舍。忽一夕,穴壁負五簏去。余悲慟不已,重立賞收贖。後二日,鄰人鍾復皓出十八軸求賞,故知其盜不遠矣。萬計求之,其餘遂不可出,今知盡為吳說運使賤價得之。所謂巋然獨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殘零,不成部帙書冊三數種。平平書帖,猶復愛惜如護頭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卷初就,芸簽縹帶,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輙校勘二卷,題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

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紹興二年、玄黓歲壯月朔甲寅,易安室題。

——選自呂無黨抄本《金石錄》,參校李文輯《漱玉集》

㈩ 珠圓玉潤是啥意思

珠圓玉潤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 zhū yuán yù rùn。

比喻歌聲婉轉優美,或詩文流暢明快。潤回:細膩光答滑。像珠子一樣圓,像玉石一樣光潤。

出處:明·汪珂玉《珊瑚網·名畫題跋》:「黃鶴仙翁寄余詩畫;兩學賢友俱有和章;明窗展玩;珠圓玉潤;照耀後先。」

拓展資料:

近義詞:飛泉鳴玉餘音繞梁不蔓不枝玉潤珠圓娓娓動聽肌理豐盈

反義詞:不堪入耳不堪入目詰屈聱牙

示例:

清,周濟 《介存齋論詞雜著》:" 北宋 詞多就景敘情,故珠圓玉潤,四照玲瓏。"

瞿秋白《<亂彈>代序》:"某某老闆等等,都來'愛美'一下,說句直譯的俗話,就是客串一下,串得個珠圓玉潤,滿紙琳琅。"

徐遲《牡丹》二:"有名的花旦賽黃陂,唱得珠圓玉潤,獨步一時。"



熱點內容
保利三亞海棠灣 發布:2025-07-12 18:10:58 瀏覽:502
好多山茶花 發布:2025-07-12 18:05:38 瀏覽:103
櫻花新冠肺炎 發布:2025-07-12 18:01:40 瀏覽:358
西三旗通廈花卉市場 發布:2025-07-12 17:57:47 瀏覽:515
花卉老瓜 發布:2025-07-12 17:53:42 瀏覽:541
北順盆景 發布:2025-07-12 17:53:40 瀏覽:864
盆栽板繪 發布:2025-07-12 17:43:54 瀏覽:179
情人節賣花廣告 發布:2025-07-12 17:12:50 瀏覽:66
盤錦老荷花 發布:2025-07-12 17:12:11 瀏覽:921
茶花時候開花 發布:2025-07-12 17:06:50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