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江石像

牡丹江石像

發布時間: 2021-02-21 23:50:00

A. 神話故事大全

1精衛填海
炎帝有一個女兒,叫女娃。一天,女娃去東海看太陽升起。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風大浪,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終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女娃死了,化作了一隻小鳥,「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便叫此鳥為「精衛」。精衛非常痛恨東海,於是日復一日地不斷地往東海中扔石子,想把東海填平。
2百鳥朝鳳
很久以前,鳳凰只是外形很平常的小鳥。但它有的優點就是:很勤勞。把吃多下來的食物都藏進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都餓得頭昏眼花。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藏的食物分給大家。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3、炎帝擊石生火
人類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有個人便想人類總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決定自己要創造一種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獵中,他一失手未將石制的標槍命中獵物,不過他發現標槍與地上的石頭相擊時產生了火花,於是他就撿了很多那裡的石頭來試驗,結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為他發現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個部落都一致擁他為王,這個人就是以火德為王的炎帝.之後他又創造了耕種方法並且教會了人類耕種,所以他又被稱為神農.
4、後羿與嫦娥
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那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百姓都民不聊生。於是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後羿把多餘的九個太陽射下去後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使天帝終於疏遠了後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曲的後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後羿打獵為生。
5、盤古開天闢地
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此時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盤古。他拿起巨大的神斧,掄起來用力向周圍劈砍。就這樣有了天地。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丈,天空就隨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盤古生前完成開天闢地的偉大業績,死後永遠留給後人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6、鯀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際,鯀盜沒有得到天帝的命令取了天帝的神土來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殺死了鯀。鯀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鋪填土壤賓士洪水,禹從南方走到北方,從太陽處的地方跑到太陽落的地方,,一直率領人們從事治水的艱苦勞動,經過了十三年,禹終於將水治理好,完成了鯀的遺願。終於安定了九州。
7、誇父追日
北方天氣寒冷,冬季漫長,誇父想,要是能把太陽追回來,讓它永久高懸在天上給大地光和熱,那該多好啊!於是他就去追了一天,終於看到了太陽想把太陽捉住帶回去。可是他已經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他口渴難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黃河、渭河裡的水。兩條河的水很快就喝完了,但他還是沒有解渴,就跑去了北方大澤里的水,但他還沒到達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8、愚公移山
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這兩座大山就像一堵巨大的牆,擋住了他們通往外界的路,與世隔絕,非常落後。於是愚公決心把山平掉,每天就不停地把山上的土挖走。有個老人叫智叟,笑他太傻,對他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9、嫦娥奔月
嫦娥是後羿的妻子,因後羿立下蓋世神功所以收了許多徒弟。其中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當有一次後羿帶眾徒外出狩獵時,蓬蒙裝病留了下來,並逼嫦娥交出她丈夫前不久給她的不死葯,嫦娥在被逼無奈之際吞下了不死葯,她立即飛上了天,因為不捨得後羿,所以在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0、吳剛砍樹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11、女媧造人
盤古開辟了天地,但女媧總覺得很寂寞因為世界是缺少一種像她一樣的生物,於是她用泥土照著自己的影子捏了起來。捏完後,他居然活了起來。女媧一見,滿心歡喜,接著又捏了許多。她把這些小東西叫作「人」。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樣造出來的,氣概舉動自然與別的生物不同,居然會嘰嘰喳喳講起和女媧一樣的話來。從這以後,大地就到處有了人。
12、皇帝戰蚩尤
一次,華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戰事連連,百姓不得生存。華夏被分為五個大部落,其中黃帝和蚩尤的部落勢力最大,黃帝因不願看到百姓因戰爭而受苦,便想停止這種戰爭局面,所以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最後,蚩尤兵敗逃跑.黃帝命應龍前往追殺.應龍不負期望將蚩尤殺死並割下蚩尤的頭顱獻給黃帝.
13、女媧補天
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兩個神仙打架從天上打到了人間,天被打出了個洞,把人們安靜的生活環境都破壞了。女媧看到這種場景,非常不忍心,於是練了五色石來把天上的洞補好了。把臟亂的環境重新恢復平靜,再還給了人類,人類都非常感謝女媧。
14、神農試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不過因為」病」而早早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又實在值得同情.神農覺得自己有保護好自己的子民的職責,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尋找治療病患的葯草,找到後他都先自己服用來確定有用與否或者有毒與否.最後終於找到了可以治療很多常見病患的葯草.
15、共工怒觸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玄孫祝融的兒子。他人臉、蛇身、紅發,駕黑龍,管理和控制著佔大地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江河、湖澤。
顓頊繼黃帝登上帝位後,施行絕天地通的治理方略,搞得眾神沒有一點自由,地上的人們也怨聲載道。共工起而造反,向顓頊宣戰。雙方大戰於不周山。這不周山乃是當年女媧補天斬龜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沒日沒夜地廝殺了十幾天後,共工之軍漸漸不支。共工此時已殺紅了眼睛,他怒吼一聲,一頭向不周山撞去。只聽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不周山折斷了! 頃刻之間,西北邊的天空因失去支撐而傾斜下來,日月星辰迅速地向著西方滑落,同時,東南的地表也因巨大的震動而塌陷下去,百川之水順勢向東南奔流,宇宙從此改觀,形成了日月星辰運行的軌道和百川歸海的地勢。
16、刑天戰黃帝
黃帝用強大的武力打敗了炎帝,把炎帝被迫退到南方。刑天發誓要與黃帝爭奪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與天帝開始了一場激戰。突然,黃帝看準機會一劍向刑天脖頸砍去,刑天那顆巨大的頭顱就被砍落下來。刑天見頭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兩只乳頭當作眼睛,肚臍當作嘴巴,揮舞武器,繼續吶喊戰斗。
17、姜子牙釣魚
商朝末年,紂王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用奇特的方式釣魚,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請了他好幾次姜子牙都不理睬他們繼續釣魚。最後姬昌就准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誠心誠意,就答應輔佐他。
18、沉香救母
漢代有個書生叫劉向與善良的仙女,華岳三娘相愛了。不久,三娘就懷孕了並為孩子取名為沉香。天上的神仙知道了此事後,便把他抓了回去。沉香懂事長大後決定去就自己被壓在華山下的母親。母親知道沉香不能就出自己,便叫沉香去找他舅舅,沉香在舅舅手裡拿到了寶蓮燈,立即飛回了華山,救出了母親。
19、八仙過海
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鐵拐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呂洞賓有長劍,何仙姑有蓮花、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藍采和有花籃。)
20、仙女造橋
很久以前,上天三元仙子每年中元節去承受人間的香火供奉,不巧這一年上元仙子因為有事不能離開,只好拜託其他兩位仙子飛下天界。她們見這裏海秀山奇、人民淳樸,便心生愛意。為回報百姓的祭奉盛情,兩位仙子見海島與大陸交通不便,決定修一座海橋連接起來,以造福人間。於是施用移山填海的法力,頃刻間,那海橋即將修造成功。

B. 小數民族的傳說故事

滿族的開天闢地神話

關於天地萬物的來源的神話屬於這一類。如《海倫格格補天》、《天神創世》、《白雲格格》等均屬於這類神話。《白雲格格》講述了天神的小女兒白雲格格,為拯救世間生靈,偷天上萬寶匣造土地的故事。白雲格格掌管天上的聚寶宮,發現天神放水淹沒了世間的田地,人獸鳥蟲等生靈失去生存的空間,在水面上苦苦掙扎,於是偷走了聚寶宮中的萬寶匣,撒到大地上。從此大地就形成了山丘和平川。善良格格的勇敢的行動,觸怒了天神,派雪神凍死地上的花草,白雲格格無處藏身,最後白雲格格化成了一棵白樺樹。這個神話不僅解釋了大地山川的形成,而且塑造了一位寧死不屈的女神形象。

日月星辰的形成等自然現象的神話

解釋日月星辰的來源和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神話,在滿族神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天池》、《太陽和月亮的傳說》、《月亮阿沙》、《北極星》等都屬這類神話。《太陽和月亮的傳說》是關於太陽和月亮形成的神話。傳說剛有天地的時候。天上地下都是黑糊糊的,一片混飩。天神的兩個女兒、煉出了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個小托里(神鏡),並把光芒閃閃的小托里拋向天空,於是天空中出現了無數的星星。姐妹倆又拿起天神煉出來的十個又紅又大的火焰托里往地上照,天空馬上明亮了,地上的樹、人、動物看得清清楚楚。十個火焰托里好似十個太陽在天上轉,烤得地上的人和萬物受不了。聰明的人砍來大樹做弓,用椴樹里皮和藤條做弦。用箭射下了八個火焰托里,最後只剩下兩個。天神發怒了,把兩個女兒分開,叫她們永遠拿著托里照射。姐姐成了「順」(太陽),妹妹成了「畢牙」(月亮)。

關於風雷雨雪等自然現象的神話,多散見於各種神話之中,很少有單獨講述它們的神話。比如在《白雲格格》和《天池》中,就出現了雷神、風神、雨神、雹神、雪神等自然現象之神。

人類起源和族源神話

原始初民對人類和本民族成員的產生的解釋,構成了許多神話。《天神創世》神話說,人是天神按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來的。起初造了一男一女,他們婚配生了許許多多的人,一代又一代。後來人在地上住不下了,天神就把天上的一棵最粗最大的樹砍倒了.接在土地的邊緣上,人類沿著樹的枝丫發展下去,於是世界上才有了各色各樣的人。

族源神話多保存在原始宗教薩滿教的神諭中,而且各個姓氏都有自己的說法,呈多元化。東海窩集部的神諭中說,人是從水神出水的毛孔中生出來的;牡丹江一帶的富察氏的神渝中說,人是天神身上搓落的泥做成的;野人女真部的神渝中認為生命來自大海。可以看出,這些關於族源的神話的產生,與這些氏族先人的生活環境、謀生手段,有著一定的聯系。

與魔鬼斗爭神話

這類神話不大集中,多散見於各類神話之中。魔鬼代表是眾魔之首耶路里,他與天神及其弟子的斗爭,構成了這類神話的主要內容。耶路里原來也是天神的弟子,因忌妒師兄恩都里增圖,私自下界,在地下國製造了一群惡魔。最後被人類保護神和天神最小的弟子多隆貝子刺死。他的靈魂興風作浪,不忠於天神,又無處可去,就造了一個地獄——一八層地下國。夢想打入天堂,取代天神。《天宮大戰》就是記敘天神與惡神耶路里大戰的故事。神話《綏芬別拉》則是描寫「東海神主」綏芬別拉與黑水怪斗爭的故事。

祖先神神話

滿族先民的社會組織,起初是由若干個哈拉(姓氏)這種血緣組織構成的,因此每一個哈拉都有自己的祖先神。每個祖先神都對本氏族有著傑出的貢獻,因此成為後來滿族祭祖的對象,而且每一個祖先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神話《鄂多瑪發》記錄了郭合樂哈拉的第一位祖先神鄂多瑪發,率領部眾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理想居住地的事跡。為了紀念這位勞苦功高的祖先神,郭合樂哈拉人把他做成高一尺五六寸的人形、鷹嘴、鴨子瓜的木刻神像,用以祭祖。神話《石頭蠻尼》講述了蘇木哈拉供奉的祖先神石頭蠻尼的故事。故事說,石頭蠻尼是一位有名的大薩滿,他神通廣大,除邪去病,有求必應,幫助窮苦人解決困難,為本氏族的人做了許多好事。他死後,蘇木哈拉按照他的形象做了一尊石像供奉。

保護神神話

和祖先神類似,多是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保護神。這類神話重在歌頌對自然和人類起保護作用的諸神的功績。如保護人類神恩都里增圖,最古老的保護神(海神)突忽烈瑪發,行船保護神朱拉貝子等等。《突忽烈瑪發》是巴拉女真供奉的一位最古老的保護神,因為他生長在海里又稱他作海神。突忽烈生下來時,渾身長著閃閃發光的鱗片,兩只腳象鴨子爪,生下三天就鑽到水裡不出來。人們都說他是魔鬼降生,要害死他。但由於他有神力,幾次都沒害成。後來,當鄉親們有難時,他都主動幫助。他幫助鄉親們抗洪退水、引水抗旱,並率領鄉親消滅了耶路裏手下的火龍群,為鄉親們重建了家園,受到了人們的崇敬和愛戴。

除了各氏族的保護神外,滿族也有共同的保護神,如長白山主。長白山在滿族人心目中是一座神山,長白山不僅是滿族的發祥地,而且滿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長白山養育了這個民族。所以,滿族祭祀長白山主,長白山主就成了滿族人民的保護神。但這類神不多。

狩獵神神話

千百年來滿族及其先人,以漁獵、採集為主要生存手段,因此民間祭祖有關狩獵生活方面的神就比較多了。如尼馬察氏供奉的弓箭神多龍格格,吳扎拉氏供奉的狩獵神鄂多哩瑪發,寧安吳氏祭祀的抓羅媽媽鹿神,伊爾根覺羅氏祭祀的馬神綏芬別拉,都是比較典型的滿族狩獵神。

《多龍格格》神話說,有一年從海邊飛來一群黑大鵬,它們有鐵爪鋼嘴,力大無窮,生吃活人野獸,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多龍格格在神鵲的指導下,練就了一身神箭法。最後,她用神箭射殺了黑大鵬,為民除了害。從此,多龍格格被奉為神靈。這個神話不僅歌頌了多龍格格為民除害的光輝事跡,同時也說明了滿族人弓箭技藝的由來,以及弓箭對於狩獵民族的重要意義。

滿族神話世代流傳,其傳承方式有三種。其一是文字記載流傳,如滿族族源神話「天女佛庫倫含朱果生滿族始祖布庫里雍順」,就是通過《滿文老檔》、《滿洲實錄》等清代史書記錄下來的。不過,此種流傳方式流傳下來的神話不多。其二是口耳相傳,這種方式流傳下來的滿族神話數量最大,也是流傳的主要渠道。其三是靠薩滿教流傳下來的。滿族及其先人自古以來信奉薩清教。薩滿教是原始宗教,其宗教思想主要體現在「神諭」當中,並靠薩滿世代口授傳承下來。同時也有一些被記錄下來,世代相傳。神諭中充滿了對天地萬物、自然現象以及諸神的解釋,這種解釋就構成了滿族神話的重要內容。神諭中的滿族神話,比較零散,多是各個氏族對人類和世界萬物的看法。例如,滿族神諭中普遍存在著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但各個氏族說法各異,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滿族的創世神話。

C. 誰有滿族經典的神話故事給偶拉 謝謝了

開天闢地神話

關於天地萬物的來源的神話屬於這一類。如《海倫格格補天》、《天神創世》、《白雲格格》等均屬於這類神話。《白雲格格》講述了天神的小女兒白雲格格,為拯救世間生靈,偷天上萬寶匣造土地的故事。白雲格格掌管天上的聚寶宮,發現天神放水淹沒了世間的田地,人獸鳥蟲等生靈失去生存的空間,在水面上苦苦掙扎,於是偷走了聚寶宮中的萬寶匣,撒到大地上。從此大地就形成了山丘和平川。善良格格的勇敢的行動,觸怒了天神,派雪神凍死地上的花草,白雲格格無處藏身,最後白雲格格化成了一棵白樺樹。這個神話不僅解釋了大地山川的形成,而且塑造了一位寧死不屈的女神形象。

日月星辰的形成等自然現象的神話

解釋日月星辰的來源和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神話,在滿族神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天池》、《太陽和月亮的傳說》、《月亮阿沙》、《北極星》等都屬這類神話。《太陽和月亮的傳說》是關於太陽和月亮形成的神話。傳說剛有天地的時候。天上地下都是黑糊糊的,一片混飩。天神的兩個女兒、煉出了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個小托里(神鏡),並把光芒閃閃的小托里拋向天空,於是天空中出現了無數的星星。姐妹倆又拿起天神煉出來的十個又紅又大的火焰托里往地上照,天空馬上明亮了,地上的樹、人、動物看得清清楚楚。十個火焰托里好似十個太陽在天上轉,烤得地上的人和萬物受不了。聰明的人砍來大樹做弓,用椴樹里皮和藤條做弦。用箭射下了八個火焰托里,最後只剩下兩個。天神發怒了,把兩個女兒分開,叫她們永遠拿著托里照射。姐姐成了「順」(太陽),妹妹成了「畢牙」(月亮)。

關於風雷雨雪等自然現象的神話,多散見於各種神話之中,很少有單獨講述它們的神話。比如在《白雲格格》和《天池》中,就出現了雷神、風神、雨神、雹神、雪神等自然現象之神。

人類起源和族源神話

原始初民對人類和本民族成員的產生的解釋,構成了許多神話。《天神創世》神話說,人是天神按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來的。起初造了一男一女,他們婚配生了許許多多的人,一代又一代。後來人在地上住不下了,天神就把天上的一棵最粗最大的樹砍倒了.接在土地的邊緣上,人類沿著樹的枝丫發展下去,於是世界上才有了各色各樣的人。

族源神話多保存在原始宗教薩滿教的神諭中,而且各個姓氏都有自己的說法,呈多元化。東海窩集部的神諭中說,人是從水神出水的毛孔中生出來的;牡丹江一帶的富察氏的神渝中說,人是天神身上搓落的泥做成的;野人女真部的神渝中認為生命來自大海。可以看出,這些關於族源的神話的產生,與這些氏族先人的生活環境、謀生手段,有著一定的聯系。

與魔鬼斗爭神話

這類神話不大集中,多散見於各類神話之中。魔鬼代表是眾魔之首耶路里,他與天神及其弟子的斗爭,構成了這類神話的主要內容。耶路里原來也是天神的弟子,因忌妒師兄恩都里增圖,私自下界,在地下國製造了一群惡魔。最後被人類保護神和天神最小的弟子多隆貝子刺死。他的靈魂興風作浪,不忠於天神,又無處可去,就造了一個地獄——一八層地下國。夢想打入天堂,取代天神。《天宮大戰》就是記敘天神與惡神耶路里大戰的故事。神話《綏芬別拉》則是描寫「東海神主」綏芬別拉與黑水怪斗爭的故事。

祖先神神話

滿族先民的社會組織,起初是由若干個哈拉(姓氏)這種血緣組織構成的,因此每一個哈拉都有自己的祖先神。每個祖先神都對本氏族有著傑出的貢獻,因此成為後來滿族祭祖的對象,而且每一個祖先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神話《鄂多瑪發》記錄了郭合樂哈拉的第一位祖先神鄂多瑪發,率領部眾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理想居住地的事跡。為了紀念這位勞苦功高的祖先神,郭合樂哈拉人把他做成高一尺五六寸的人形、鷹嘴、鴨子瓜的木刻神像,用以祭祖。神話《石頭蠻尼》講述了蘇木哈拉供奉的祖先神石頭蠻尼的故事。故事說,石頭蠻尼是一位有名的大薩滿,他神通廣大,除邪去病,有求必應,幫助窮苦人解決困難,為本氏族的人做了許多好事。他死後,蘇木哈拉按照他的形象做了一尊石像供奉。

保護神神話

和祖先神類似,多是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保護神。這類神話重在歌頌對自然和人類起保護作用的諸神的功績。如保護人類神恩都里增圖,最古老的保護神(海神)突忽烈瑪發,行船保護神朱拉貝子等等。《突忽烈瑪發》是巴拉女真供奉的一位最古老的保護神,因為他生長在海里又稱他作海神。突忽烈生下來時,渾身長著閃閃發光的鱗片,兩只腳象鴨子爪,生下三天就鑽到水裡不出來。人們都說他是魔鬼降生,要害死他。但由於他有神力,幾次都沒害成。後來,當鄉親們有難時,他都主動幫助。他幫助鄉親們抗洪退水、引水抗旱,並率領鄉親消滅了耶路裏手下的火龍群,為鄉親們重建了家園,受到了人們的崇敬和愛戴。

除了各氏族的保護神外,滿族也有共同的保護神,如長白山主。長白山在滿族人心目中是一座神山,長白山不僅是滿族的發祥地,而且滿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長白山養育了這個民族。所以,滿族祭祀長白山主,長白山主就成了滿族人民的保護神。但這類神不多。

狩獵神神話

千百年來滿族及其先人,以漁獵、採集為主要生存手段,因此民間祭祖有關狩獵生活方面的神就比較多了。如尼馬察氏供奉的弓箭神多龍格格,吳扎拉氏供奉的狩獵神鄂多哩瑪發,寧安吳氏祭祀的抓羅媽媽鹿神,伊爾根覺羅氏祭祀的馬神綏芬別拉,都是比較典型的滿族狩獵神。

《多龍格格》神話說,有一年從海邊飛來一群黑大鵬,它們有鐵爪鋼嘴,力大無窮,生吃活人野獸,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多龍格格在神鵲的指導下,練就了一身神箭法。最後,她用神箭射殺了黑大鵬,為民除了害。從此,多龍格格被奉為神靈。這個神話不僅歌頌了多龍格格為民除害的光輝事跡,同時也說明了滿族人弓箭技藝的由來,以及弓箭對於狩獵民族的重要意義。

滿族神話世代流傳,其傳承方式有三種。其一是文字記載流傳,如滿族族源神話「天女佛庫倫含朱果生滿族始祖布庫里雍順」,就是通過《滿文老檔》、《滿洲實錄》等清代史書記錄下來的。不過,此種流傳方式流傳下來的神話不多。其二是口耳相傳,這種方式流傳下來的滿族神話數量最大,也是流傳的主要渠道。其三是靠薩滿教流傳下來的。滿族及其先人自古以來信奉薩清教。薩滿教是原始宗教,其宗教思想主要體現在「神諭」當中,並靠薩滿世代口授傳承下來。同時也有一些被記錄下來,世代相傳。神諭中充滿了對天地萬物、自然現象以及諸神的解釋,這種解釋就構成了滿族神話的重要內容。神諭中的滿族神話,比較零散,多是各個氏族對人類和世界萬物的看法。例如,滿族神諭中普遍存在著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但各個氏族說法各異,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滿族的創世神話。

D. 全國有哪幾處毛公山

1、青島毛公山,毛公山位於青島城陽區惜福鎮,主要景點有毛主席站立天專然石像,從屬遠處看就像是身著中山裝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在眺望遠方。

2、牡丹江鏡泊湖毛公山,毛公山是鏡泊湖內一處重要的自然景觀,是由形似頭部和身段的兩座山重疊而成,它恰到好處的展現了老人家的身材比例和外形輪廓。

3、煙台的毛公山,毛公山位於山東省煙台招遠市羅山國家森林公園北側山巒,突兀跌宕的山體,輪廓分明的岩石,黛青蔥郁的蒼松,勾畫出的恰似一代偉人毛澤東仰卧之狀,故該山被稱作毛公山。

4、陝西旬陽毛公山,位於漢江西南岸,陝西旬陽毛公山外形酷似毛主席仰卧的睡姿,寬寬的額頭、高鼻樑,嘴和下頜都非常清晰,尤其是嘴下的那顆痣還能依稀可見。

5、海南的毛公山,位於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東部保國農場境內的保國山,以安卧山頂的岩石毛澤東形象聞名於世。第一座被命名為「毛公山」的是位於海南樂東的保國山。

E. 求我的牡丹江歌詞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都在這里想像
傳說中的那個紅羅仙女到底什麼樣
千百年來人們專一直都在這里眺屬望
廢墟上的那個海東盛國讓人感到悲壯蒼涼
多少年來每到冬天都會大雪飛揚
楊子榮的那一聲槍響彷彿還在林海回盪
多少年來每到春天都會冰河乍放
奔跑著的那所有浪花都在呼喚八個好姑娘
一百年流淌一千年流淌時間都變成雕像
哦這個地方就叫牡丹江我的牡丹江
一百年流淌一千年流淌時間都變成雕像
哦這個地方就叫牡丹江我的牡丹江
當年的黃花甸子如今已霓虹閃亮
滿大街的各種時尚吃的最香還是小蔥蘸醬
當年的那些傳說正排成鏡泊華章
從太陽里流出來的黎明把每個故事分行
我的歌聲
像風在森林裡流盪
有你我必須呼吸的氧
我的歌聲
像風在水面上滑翔
是歲月光陰翻飛的漿
我的歌聲
像風在森林裡流盪
有你我必須呼吸的氧
我的歌聲
像風在水面上滑翔
是歲月光陰翻飛的漿
一百年流淌一千年流淌時間都變成雕像
哦這個地方就叫牡丹江我的牡丹江
一百年流淌一千年流淌時間都變成雕像
哦這個地方就叫牡丹江我的牡丹江
一百年流淌一千年流淌時間都變成雕像
哦這個地方就叫牡丹江我的牡丹江
一百年流淌一千年流淌時間都變成雕像
哦這個地方就叫牡丹江我的牡丹江
我的牡丹江
我的牡丹江我的牡丹江

呵呵 希望可以幫到你

F. 黑龍江牡丹江的八女投江雕像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座嗎

反正八女投江的英勇事跡是發生在牡丹江的 我覺得應該只在牡丹江這有這么一個

G. 八女投江雕塑位於牡丹江的具體位置

八女投江紀念群雕位於牡丹江市牡丹江畔的江濱公園。

地理位置:

八女投江群雕位於牡丹江畔的江濱公園。該群雕1988年落成,高13米,長8.8米採用花崗岩石材雕鑿而成。站在這碩大的群雕前,無不使人思維翻滾,心潮澎湃,當年八女視死如歸,英勇戰斗的情景又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1938年10月下旬,東北抗聯四、五軍西征婦女團,在指導員冷雲帶領下,擔負著掩護大部隊轉移的任務,她們英勇抗擊日軍熊谷部隊的襲擊,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寧死不屈,最後毅然背著負傷的戰友,投入林口縣境內的兇猛暴烈冰冷刺骨的烏斯渾河,為國捐軀,譜寫了一篇驚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史詩。

(7)牡丹江石像擴展閱讀

八女投江紀念群雕坐南朝北,佔地面積8 000平方米,高8.8米,長18米,寬6.9米,由花崗岩石雕塑而成。群雕南側建有牡丹江烈士紀念館,陳列面積160平方米,採用單層半地下式建築。北牆兩側設門,正中在漢白玉石上鐫刻著中共牡丹江市委員會、市人民政府題撰的「八英烈女銘志」。

展廳陳列有康克清1986年題詞「八女英靈永存史冊」,王震1990年8月4日題詞「向抗日烈士致敬」,還有周保中、李延祿等人題詩。展廳里展出了八位女烈士的生平簡介、圖片和部份烈士遺物,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H. 龍的資料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是怎麼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有從鱷、從蛇、從蜥蜴、從馬、從豬、從閃電、從虹霓等等說法。筆者的觀點是「模糊集合說」,其思路是這樣的: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維面對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維又是以直觀表面性、整體關聯性、非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象性為待征的「模糊思維」。這樣的思維足以導致我們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確、不唯一地將身外世界的種種對象,集合、升華成若干個「神物」,然後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難以捉摸的,模糊思維的直觀性和表面性,使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將雲、雷電、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運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將魚、鱷、蛇、蜥蜴,以及豬、馬、牛等動物的生活習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在他們看來,雲、雷電、虹等在天上彎轉,都和雨相關,差不多是一類;魚、鱷、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親近,大體上也是一類;豬喜歡水,馬、牛等也都離不開水--河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麼,和雨相關的在天上彎轉的雲、雷電、虹等,就和與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游的魚、鱷、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適度,牧草豐茂,穀物有成;雨水乏缺,葉草乾枯,百穀旱絕;雨水過量,人畜受淹,農田泡湯。生產和生活不能不依賴雨水,雨水卻常常讓人們依賴不上。再看這些與雨水相關的物象:雲團滾滾翻卷,變化萬方;雷電叱吒長空,霹靂千鈞;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還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長短參差,陰森怪異的魚、鱷、蛇、蜥蜴等等:這一切是多麼神秘,多麼雄奇,多麼可怖可畏啊棗令人驚懼不已!

於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個「神物」,主管這一切,總領這一切,支配這一切,排演這一切。這個「神物」,體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膚色是多樣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還應當是有頭有尾的,能起能卧的,擅爬會游的,彎轉曲折的,快速行進的;總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於變化的,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種種「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著特別特別密切關系的。

該怎麼稱呼這個「神物」呢?人們發現,雨水降臨時,烏雲洶涌,電光閃閃,相伴隨的,是「隆隆」的雷聲;海潮漲落,龍卷風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發出「隆隆」的聲響;而鱷、牛、蟒蛇等動物的吼叫,也和「隆隆」聲接近;而「隆隆」聲本身具備著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予人的感覺是恐怖、壯烈、崇高和神秘。於是,人們就取其聲,將這個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以「隆」這個音呼之了。

「神物」的發音是擬聲,「神物」的形象該是個什麼樣子呢?一些人說像魚,一些人說像鱷,一些人說像蛇,還有一些人說像雲,像閃電,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這個,明天看像那個,後天看又像別一個;還可能覺得既是這個又是那個,升到天上就是雲是閃電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魚是鱷是蛇,來到陸地就是豬是馬是牛。模糊思維是不講邏輯、意識不到矛盾的,這種思維容許同一個物體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容許部分和整體、單數和復數的同一。

造字的時代到了,需要給這個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個符號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像形為之。那麼,讓這個神物像什麼形好呢?有人說像鱷,就造了幾個像鱷的「龍」字;有人說像蛇,就造了幾個像蛇的「龍」字;還有人說像閃電,就再造幾個像閃電的「龍」字;另有人說身子像鱷像蛇還像閃電,頭卻像馬像牛還像豬,那麼就造幾個像這像那像……的「龍」字好了。於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樣的「龍」字。後來,逐漸演化,直到最後簡化成現在這個「龍」。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龍是中國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先民們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將自己的對身外世界的畏懼、依賴、疑惑、想像、崇拜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到龍的模糊集合中了。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龍無疑是古人的一種藝術創造。它是從魚、鱷、蛇和雲、電、虹等一個個具體物象而來,經過由眾多人參與的模糊集合,形成一個建立在各個具體物象之上,又涵蘊著各個具體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過程,是「美」的因素集納的過程,用一句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其間滲透著、灌注著古人的神話猜想、宗教體味、審美快感和藝術情趣。
圖騰(Totem),原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詞彙,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從而將其尊奉為本氏族的標志、象徵和保護神。世界各國不少學者,都對圖騰崇拜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現象做過考察和研究,普遍認為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有過圖騰崇拜,其殘余在近現代一些民族中還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龍圖騰說的是聞氏一多。聞先生在他的一篇專門談論龍鳳的文章中這樣說道:「就最早的意義說,龍與鳳代表著我們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為在『鯀死,……化為黃龍,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鳥(即鳳),降而生商』兩個神話中,人們依稀看出,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我說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為歷史上夏殷兩個朝代,已經離開圖騰文化時期很遠,而所謂圖騰者,乃是遠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種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那麼,龍圖騰是如何形成的呢?聞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說:龍這種圖騰,「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龍圖騰說由20世紀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還成為占統治地位的觀點。到了20世紀80年代,一些學者開始質疑龍圖騰說,並出現一些否定性觀點。如:「無論如何,圖騰物總是自然界中實有的物體。因為說到底,圖騰制體現的也正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因此,如果依據通行的理論和被學界接受的材料,龍作為一種圖騰同時又不存在於自然界中是難以令人接受的。」(閻雲翔)「迄今為止,考古學、歷史學均無可信資料證明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一個強大的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至於兼並與融合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說法更是完全出於臆想。」(劉志雄、楊靜榮)

學者們還指出,將中國古文物上出現的動物造型或紋飾視作圖騰的表現形式,也是非常錯誤的。因為考古學中的某一類型文化與社會學中某一氏族部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時空范圍上講,前者比後者大得多。因此,某一類型文化中的某種紋飾與某一氏族的圖騰劃等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還有的學者從圖騰文化的基本特徵提出悖論,如:圖騰是氏族群體成員崇敬的對象,是不得損傷、殺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和神話傳說中,不乏貶龍、辱龍、斗龍、斬龍以及食龍的載述。

總觀龍圖騰說的爭論,覺得起碼有這樣兩個問題值得思考:

一個問題是,圖騰說來自西方學者,中國遠古氏族部落是否也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樣,有過一個圖騰崇拜時期?分析古籍中的有關記載,回答似乎是肯定的。但是,按學界的普遍觀點,圖騰文化發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繁榮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進入新石器時代便趨於衰落,步入階級社會,就只剩下一些殘余在延續。按考古學提供的實物資料,龍的起源當是新石器時代開始以後的事,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圖騰崇拜已走向衰落了,龍卻起源了。將方興未艾的龍歸劃於一個趨於衰落的崇拜現象,有悖於事物發展的基本邏輯。

另一個問題是,圖騰概念有其原有的為學界所基本公認的內涵和外延,這樣的圖騰是嚴格意義上的圖騰,或可稱為「狹義圖騰」。增其內涵、擴其外延之後的圖騰,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圖騰了,或可稱之為「廣義圖騰」。嚴格意義上的圖騰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實物,而龍不符合這個條件,它們是自然界里沒有的神物,因此,要說龍為圖騰的話,就只能將龍劃歸到廣義圖騰的框框里。問題是,狹義圖騰和廣義圖騰時不時地會發生沖突。比如,按狹義圖騰的要求,圖騰物是不得被侮辱被殺害的,而身為廣義圖騰物的龍卻屢屢被懲罰被斬殺棗這個問題如何解釋?如果要在狹義圖騰和廣義圖騰之間選擇的話,我倒更傾向於狹義圖騰,因為我覺得圖騰就是圖騰,應該尊重原初的內涵和外延,如果太廣義了,也就沒有圖騰了。

鑒於此,我在一系列談龍的著作、文章中,都沒有用「圖騰」一詞,而選用了「圖徽」這一概念。

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示威來概略。

在龍的神性中,「喜水」位居第一。這是因為,龍本來就是「水物」和「水相」,或者說,龍本源於「水物」和「水相」。龍的諸多的模糊集合對象,可以說都是「水物」或「水相」。魚、鱷、河馬、海馬、水牛等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處水濕陰潮之地;豬、陸牛、陸馬、鹿等離開水也活不下去;而雲、雷電、虹、海潮、龍卷風、泥石流等自然天象,全都和雨、水關系密切棗似乎完全可以用「水相」稱之。本源於水物、水相的龍,怎麼可能不「喜水」呢?

「喜水」的神性,使龍對行雲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職特別勝任。

「好飛」在龍的基本神性中佔有特別重要的位置。龍之「好飛」,原因有這么幾條:一是作為龍的模糊集合對象,雲、雷電、虹霓等本來就是飛騰在空中的「天象」;二是魚、鱷、蛇等在水中潛游之快,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之速,都類似於「飛」;三是古人由於思維的模糊性,往往將潛游於水中的魚、鱷、蛇等,奔跑於陸地上的馬、牛、鹿等,和飛升騰躍在空中的雲、雷電、虹霓等看成一個神物的不同表現,從而認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飛。四是人類自從有了精神生活以後,就一直幻想超越自身的局限,擺脫現世的苦累,飛騰、翱翔到高妙闊遠、有星星,有月亮,白雲繚繞的空中去。而龍作為寄託著、體現著古人理想的神物,要是不能飛,不好飛,那也就不是龍了。

「好飛」的神性,使龍很自然、很方便地成為某些神仙、聖傑、帝王的乘御對象。

「飛」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空。因此,「好飛」必然「通天」。早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盆上,就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劃在一起的圖案,陝西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亦稱「龍鳳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棗龍的模糊集合對象聯系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後世的許多建築雕刻、繪畫,人們都讓神龍出現在浩渺無垠的昊天雲氣中,如北京故宮的雲龍望柱、天壇的雲龍石、孔廟的戲珠飛龍,等。

龍「喜水」,水聚流於地;龍「好飛」,飛升於雲天。於是,龍就具備了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梁和信使的能力。那些帝王君主們之所以以龍自比,其根本點就在於瞅准了龍的「通天」的神性,和充當天地間橋梁和信使的能力。

由於龍是由眾多的對象模糊集合而成的,各集合對象之間又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別,因此,龍又有了「善變」的神性。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在天可以是雲、是電、是虹,在地可以是豬、是馬、是牛,在水可以是魚、是鱷、是蛇。換句話說,天上的雲、電、虹,地上的豬、馬、牛,水中的魚、鱷、蛇,等等,都可以是龍的變體和化身。

龍具備了「善變」的神性,而變,就免不了要變出些「靈光」、「靈通」、「靈妙」、「靈驗」和「荒誕」、「離奇」、「怪異」來。因此,龍又有了「靈異」的神性,成為古人心目中的「四靈」(其它三靈是麟、鳳、龜)之一。

人們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給自己帶來好處。龍是古人模糊集合了眾多的動物和天象,從而創造出來的神物,如果這個神物不能給人間帶來福祉和祥瑞,古人創造它做什麼呢?上述龍的種種神性,又都為龍的徵兆吉祥嘉瑞的神性提供了基礎:龍喜水,而水是生產、生活的命脈;龍好飛,飛是對超越苦難、擺脫困境的嚮往;龍通天,天是天帝和諸神居住的地方;龍善變,變是對生存環境的適應;龍靈異,靈異使龍神奇莫測、非凡不群。將這種種優長集中於一身,龍又怎麼能不祥瑞呢?

龍可以「征瑞」,也可以「兆禍」。棗這倒也符合辯證法,其根據是現實的驗證和歷史的、道德的評價。如導致西周滅亡的「龍黿之怪」、造成古時三苗地區大亂,的「日妖宵出,龍生於廟,犬哭於市」,等等。

龍的性情中,也有兇猛威厲、乖張易怒的一面。我們概而稱之為「示威」。龍之「示威」,蓋源於龍的模糊集合對象的習性和危害。如灣鱷兇殘傷人,蛇類陰毒咬人,雷雨使江河水漲成災,龍卷風捲走人畜樹木,泥石流沖毀房舍田園,等等。古人對這些現象不會有科學的解釋,只好以「龍怒」、「龍怨」、「龍報仇」、「龍做孽」等說之。
參考資料:http://www.wenyi.com/culture/dragon/qiyuan/qysw-4.htm

I. 滿族薩滿神話故事》

開天闢地神話

關於天地萬物的來源的神話屬於這一類。如《海倫格格補天》、《天神創世》、《白雲格格》等均屬於這類神話。《白雲格格》講述了天神的小女兒白雲格格,為拯救世間生靈,偷天上萬寶匣造土地的故事。白雲格格掌管天上的聚寶宮,發現天神放水淹沒了世間的田地,人獸鳥蟲等生靈失去生存的空間,在水面上苦苦掙扎,於是偷走了聚寶宮中的萬寶匣,撒到大地上。從此大地就形成了山丘和平川。善良格格的勇敢的行動,觸怒了天神,派雪神凍死地上的花草,白雲格格無處藏身,最後白雲格格化成了一棵白樺樹。這個神話不僅解釋了大地山川的形成,而且塑造了一位寧死不屈的女神形象。

日月星辰的形成等自然現象的神話

解釋日月星辰的來源和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神話,在滿族神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天池》、《太陽和月亮的傳說》、《月亮阿沙》、《北極星》等都屬這類神話。《太陽和月亮的傳說》是關於太陽和月亮形成的神話。傳說剛有天地的時候。天上地下都是黑糊糊的,一片混飩。天神的兩個女兒、煉出了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個小托里(神鏡),並把光芒閃閃的小托里拋向天空,於是天空中出現了無數的星星。姐妹倆又拿起天神煉出來的十個又紅又大的火焰托里往地上照,天空馬上明亮了,地上的樹、人、動物看得清清楚楚。十個火焰托里好似十個太陽在天上轉,烤得地上的人和萬物受不了。聰明的人砍來大樹做弓,用椴樹里皮和藤條做弦。用箭射下了八個火焰托里,最後只剩下兩個。天神發怒了,把兩個女兒分開,叫她們永遠拿著托里照射。姐姐成了「順」(太陽),妹妹成了「畢牙」(月亮)。

關於風雷雨雪等自然現象的神話,多散見於各種神話之中,很少有單獨講述它們的神話。比如在《白雲格格》和《天池》中,就出現了雷神、風神、雨神、雹神、雪神等自然現象之神。

人類起源和族源神話

原始初民對人類和本民族成員的產生的解釋,構成了許多神話。《天神創世》神話說,人是天神按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來的。起初造了一男一女,他們婚配生了許許多多的人,一代又一代。後來人在地上住不下了,天神就把天上的一棵最粗最大的樹砍倒了.接在土地的邊緣上,人類沿著樹的枝丫發展下去,於是世界上才有了各色各樣的人。

族源神話多保存在原始宗教薩滿教的神諭中,而且各個姓氏都有自己的說法,呈多元化。東海窩集部的神諭中說,人是從水神出水的毛孔中生出來的;牡丹江一帶的富察氏的神渝中說,人是天神身上搓落的泥做成的;野人女真部的神渝中認為生命來自大海。可以看出,這些關於族源的神話的產生,與這些氏族先人的生活環境、謀生手段,有著一定的聯系。

與魔鬼斗爭神話

這類神話不大集中,多散見於各類神話之中。魔鬼代表是眾魔之首耶路里,他與天神及其弟子的斗爭,構成了這類神話的主要內容。耶路里原來也是天神的弟子,因忌妒師兄恩都里增圖,私自下界,在地下國製造了一群惡魔。最後被人類保護神和天神最小的弟子多隆貝子刺死。他的靈魂興風作浪,不忠於天神,又無處可去,就造了一個地獄——一八層地下國。夢想打入天堂,取代天神。《天宮大戰》就是記敘天神與惡神耶路里大戰的故事。神話《綏芬別拉》則是描寫「東海神主」綏芬別拉與黑水怪斗爭的故事。

祖先神神話

滿族先民的社會組織,起初是由若干個哈拉(姓氏)這種血緣組織構成的,因此每一個哈拉都有自己的祖先神。每個祖先神都對本氏族有著傑出的貢獻,因此成為後來滿族祭祖的對象,而且每一個祖先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神話《鄂多瑪發》記錄了郭合樂哈拉的第一位祖先神鄂多瑪發,率領部眾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理想居住地的事跡。為了紀念這位勞苦功高的祖先神,郭合樂哈拉人把他做成高一尺五六寸的人形、鷹嘴、鴨子瓜的木刻神像,用以祭祖。神話《石頭蠻尼》講述了蘇木哈拉供奉的祖先神石頭蠻尼的故事。故事說,石頭蠻尼是一位有名的大薩滿,他神通廣大,除邪去病,有求必應,幫助窮苦人解決困難,為本氏族的人做了許多好事。他死後,蘇木哈拉按照他的形象做了一尊石像供奉。

保護神神話

和祖先神類似,多是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保護神。這類神話重在歌頌對自然和人類起保護作用的諸神的功績。如保護人類神恩都里增圖,最古老的保護神(海神)突忽烈瑪發,行船保護神朱拉貝子等等。《突忽烈瑪發》是巴拉女真供奉的一位最古老的保護神,因為他生長在海里又稱他作海神。突忽烈生下來時,渾身長著閃閃發光的鱗片,兩只腳象鴨子爪,生下三天就鑽到水裡不出來。人們都說他是魔鬼降生,要害死他。但由於他有神力,幾次都沒害成。後來,當鄉親們有難時,他都主動幫助。他幫助鄉親們抗洪退水、引水抗旱,並率領鄉親消滅了耶路裏手下的火龍群,為鄉親們重建了家園,受到了人們的崇敬和愛戴。

除了各氏族的保護神外,滿族也有共同的保護神,如長白山主。長白山在滿族人心目中是一座神山,長白山不僅是滿族的發祥地,而且滿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長白山養育了這個民族。所以,滿族祭祀長白山主,長白山主就成了滿族人民的保護神。但這類神不多。

狩獵神神話

千百年來滿族及其先人,以漁獵、採集為主要生存手段,因此民間祭祖有關狩獵生活方面的神就比較多了。如尼馬察氏供奉的弓箭神多龍格格,吳扎拉氏供奉的狩獵神鄂多哩瑪發,寧安吳氏祭祀的抓羅媽媽鹿神,伊爾根覺羅氏祭祀的馬神綏芬別拉,都是比較典型的滿族狩獵神。

《多龍格格》神話說,有一年從海邊飛來一群黑大鵬,它們有鐵爪鋼嘴,力大無窮,生吃活人野獸,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多龍格格在神鵲的指導下,練就了一身神箭法。最後,她用神箭射殺了黑大鵬,為民除了害。從此,多龍格格被奉為神靈。這個神話不僅歌頌了多龍格格為民除害的光輝事跡,同時也說明了滿族人弓箭技藝的由來,以及弓箭對於狩獵民族的重要意義。

滿族神話世代流傳,其傳承方式有三種。其一是文字記載流傳,如滿族族源神話「天女佛庫倫含朱果生滿族始祖布庫里雍順」,就是通過《滿文老檔》、《滿洲實錄》等清代史書記錄下來的。不過,此種流傳方式流傳下來的神話不多。其二是口耳相傳,這種方式流傳下來的滿族神話數量最大,也是流傳的主要渠道。其三是靠薩滿教流傳下來的。滿族及其先人自古以來信奉薩清教。薩滿教是原始宗教,其宗教思想主要體現在「神諭」當中,並靠薩滿世代口授傳承下來。同時也有一些被記錄下來,世代相傳。神諭中充滿了對天地萬物、自然現象以及諸神的解釋,這種解釋就構成了滿族神話的重要內容。神諭中的滿族神話,比較零散,多是各個氏族對人類和世界萬物的看法。例如,滿族神諭中普遍存在著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但各個氏族說法各異,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滿族的創世神話。

J. 泰山奶奶的廟宇分布

由於碧霞元君影響巨大,其行宮遍布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蘇等地,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東、福建、四川、雲南、陝西、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也有分布。據不完全統計,上述地區
共有一千餘處碧霞元君廟,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山東、河北兩省,均在300處以上。在這兩省內的分布也不平衡,有些縣有一、二處、有的縣有十幾甚至幾十處。南方的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湖南、雲南等地數量
較少,每省僅有幾處。因所閱資料有限以及很多碧霞元君廟未收入地方誌等資料中,故數量還遠不止這些。各地行宮的建立,滿足了當地民眾的歲時致祭。另外,有行宮的地方一般會有廟會,廟會加強了碧霞元君信仰在當地的影響,強化了當地民眾對碧霞元君的崇信程度。
碧霞元君廟在各地的名稱不盡相同,有碧霞宮、碧霞庵、碧霞閣、碧霞觀、碧霞元君行宮、碧霞元君行祠、碧霞元君祠、碧霞元君宮、碧霞元君觀、碧霞元君殿、碧霞元君聖母廟、元君聖母廟、聖母廟、子孫聖母廟、元君行宮、元君廟、娘娘廟、子孫娘娘廟、娘娘行宮、奶奶廟、天仙宮、天仙行宮、天仙聖母行宮、天仙聖母祠、行宮廟、天仙廟、東岳天仙廟、東岱聖母行宮、泰山廟、泰山宮、泰山閣、泰山庵、泰山殿、泰山行宮、泰山
元君行宮、泰山行祠、泰山碧霞宮、泰山神母宮、泰山聖母廟、泰山聖母宮、泰山聖母祠、泰山聖母行宮、泰山聖母行祠、九天聖母廟、元聖廟、元女廟、護國天仙廟、聖姑寺、神州廟、泰安宮等50種別稱。
中國大陸 山東 碧霞元君祠,興於康熙、盛於嘉慶,前後歷經300餘年,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是碧霞元君的上廟,位於泰山極頂之南。中廟---紅門宮。下廟---碧霞靈應宮。
(1)山東省肥城市湖屯鎮呂仙村的小泰山頂。舊縣志稱石廟。始建於明萬曆十八年。碧霞宮供奉碧霞元君,每逢農歷正月初六和六月六日,舉辦廟會。1992年12月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山東棗庄市薛城區鄒塢鎮的泰山奶奶廟,在大清光緒「流芳不朽」碑中寫道:「歷覽陳郝之神廟,自唐、宋、元、明、清及今屢經重修……惟泰山一廟,廟殿雖呈剝落而族祭宛如歸市」,可見建廟之早,聞名久遠也。
(3)山東省淄博市碧霞元君行宮,位於淄博市博山城區西南的鳳凰山巔,佔地1560平方米。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山東省德州市碧霞元君故居,德州市樂陵市花園鎮的王母殿村,初建於宋真宗時期,現重新修復。有一種說法是碧霞元君,真名畢霞,是戰國時期魏國公主。
(5)山東省濟南市千佛山碧霞元君祠,千佛山是泰山余脈,祠中對碧霞元君尊稱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6)濟南市長清區馬山碧霞元君殿,五峰山碧霞宮。 北京 明代北京建了5座碧霞元君廟,分別是東頂、 西頂 、南頂、北頂和中頂 。五頂廟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個是西頂的碧霞元君廟。
(1)北京平谷區丫髻山西頂的碧霞元君祠,唐貞觀六年(632)建。元代改為碧霞元君祠。明嘉靖年間在此建鐵瓦殿。清康熙年間重修,建成丫髻山行宮。1947年毀於戰火,1986年重修。
(2)豐台區大灰廠娘娘廟,全稱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行宮,俗稱娘娘廟,2003年被確定為第七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3)北京市區海淀區四季青鄉藍靛廠的西頂碧霞元君廟。西頂廟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是由明神宗的生母孝定皇後和明神宗捐錢修建的,明神宗賜名為「護國洪慈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改稱西頂碧霞元君廟,俗稱西頂。為環列於京城四周的五頂之一,是京西著名古剎。「西頂」主要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該廟正在修繕中將於2014年5月份開放
(4)門頭溝區的金頂妙高峰(妙峰山)碧霞元君廟。「妙峰山廟會」,已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津 河北 (1)河北邢台市的沙河市綦村鎮孔庄聖母宮:又叫碧霞元君聖母寺始建於隋開皇八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由於抗戰時期的焚燒,解放後破壞,聖母宮基本上被徹底毀沒。現已經重修。
(2)景忠山碧霞元君廟,位於中國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景忠山頂,始建於明嘉靖二年(1523),歷經多次修葺。現屬清代宮殿建築,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吳橋碧霞祠,位於河北省吳橋縣王台碧霞祠始建於明代,具體年月已不可考。至民國末年,殿宇荒蕪,神像湮滅。文革中廟宇被毀,唯基址尚存。2005年重建。
(4)廊坊碧霞宮,位於河北省大城縣西留各庄村,約明朝永樂年間建,2009年重建。 河南 (1)永城市的芒山寺又叫泰山奶奶廟,原名碧霞元君祠,始建於唐朝,位於永城芒碭山保安山南峰山頂。大殿中供奉三尊神像,中為碧霞元君,左為佩霞元君,右為紫霞元君,俗稱「三仙奶奶」。自從唐代開始每年農歷三月二十至三十逢泰山奶奶香火廟會(芒碭山古廟會)。
(2)河南鶴壁市浚縣的碧霞宮,即碧霞元君行宮,又名聖母廟,俗稱奶奶廟。位於河南浮丘山南端。宮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歷時21年落成。經明、清年間多次重修擴建,是河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蘇 山西 山西長治市城區東南兩公里的南石槽村東側奶奶廟,供奉的碧霞元君,碧霞宮建在山腰,座東向西,二進院落,佔地1300平方米。碧霞宮始建年代不詳,依現存碑刻記載,唐貞觀十三年(639)曾重修並擴建, 宋、明、清各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繕。聖母殿已修復。 安徽 (1)安徽六安市壽縣帝母宮 相傳道教創始人老子及莊子都曾在這一帶活動過。「帝母宮」則興盛於漢唐,現存遺址建於明嘉靖十九年,明清以後,帝母宮在皖西北兩淮一帶一直是道教活動中心,帝母宮主
殿是「碧霞祠」。
(2)安徽滁州琅琊山碧霞宮 每年正月初九廟會非常熱鬧。 黑龍江 (1)黑龍江省牡丹江天仙宮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北部邊陲著名的道教宮觀。牡丹江天仙宮的原址位於牡丹江市興隆鎮下乜河地區,「文革」中被毀,2009年重建於牡丹江
南岸大灣近郊旅遊度假區。天仙宮坐北面南,由碧霞元君殿、三官殿、玉皇殿、慈航殿、聚仙殿、花園等組成,佔地3萬多平方米。整個道觀的主殿堂碧霞元君殿。殿內供奉著9位娘娘,中央主祀的是碧霞元君,漢族民間俗稱「泰山奶奶」。

濱州關於泰山奶奶介紹
碧霞元君又稱「泰山玉女」,全稱「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漢族民間俗稱為「泰山奶奶」,是道教所奉女仙尊神之一。
據《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七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泰山)黃花洞修焉。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漢代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於泰山嶽頂玉女池內。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於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並更名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為「靈應宮」,後又擴建,增大規模,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岳府之神兵天將,並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碧霞元君的聖誕為農歷的四月十八,又一說是農歷的三月十五,是時,供奉碧霞元君的廟觀均要舉行隆重的慶典或廟會。
根據漢族民間傳說:泰山奶奶曾在古井琉璃一帶居住,為當地百姓祁子求福,消災去病,因此,早年間這里就建有泰山奶奶廟,香火旺盛,逐步形成了當地百姓供奉泰山奶奶的習俗,並形成一個較大規模的廟會,每逢泰山奶奶聖誕這天,四里八鄉的百姓都來此趕廟會,直到文革初年才逐漸消失。

熱點內容
芙蕖的花語 發布:2025-07-19 05:17:06 瀏覽:489
海棠木原木色 發布:2025-07-19 04:49:06 瀏覽:338
馬蘭花國畫 發布:2025-07-19 04:15:58 瀏覽:691
病嬌百合漫 發布:2025-07-19 03:58:46 瀏覽:856
佛山市百合網 發布:2025-07-19 03:47:57 瀏覽:142
七夕svg 發布:2025-07-19 03:17:24 瀏覽:697
惜顏花語 發布:2025-07-19 03:06:05 瀏覽:819
花卉和人畫 發布:2025-07-19 02:53:18 瀏覽:884
百合漫畫交 發布:2025-07-19 02:53:07 瀏覽:666
茶花女字數 發布:2025-07-19 02:52:56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