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牡丹紋
Ⅰ 中國各個朝代典型的設計紋樣的名稱.
商代的饕餮紋,周代的竊曲紋,戰國的蟠0,漢代的四神紋和雲氣紋,六朝的蓮話,唐代的牡丹等等```只找到這些不好意思~~
Ⅱ 古代服飾上大多都有哪些圖樣花紋
1、植物紋:梅蘭竹菊、桃李海棠、牡丹芍葯、荷花芙蓉、萱桂茶花、月季、水仙、佛手、松柏、萬年青、西番蓮、薔薇寶相、葡萄百果、嘉禾。
2、吉祥寓意類:多子(石榴)、富貴榮華(牡丹)、瓜瓞連綿(葫蘆或葡萄藤蔓、松齡芝壽、蓮花純潔、菊花隱逸、歲寒三友、福壽喜、五福捧壽、八仙。
3、動物圖案:龍鳳等(文官一品仙鶴補服,二品錦雞,三品孔雀等等,平常都能用的還有獅子、虎、鹿、鶴鵲鴛鴦等各種飛禽、蝙蝠、蝴蝶蜜蜂等草蟲、鯉魚鯰魚等魚。
4、自然氣象紋:雲紋、祥雲、流雲、水紋、浪紋。
5、器物紋:寶瓶、聚寶盆、八寶七珍、如意。
6、幾何紋:八達暈、天花、寶照、卐字、八卦、龜背、方勝、柿蒂紋、鎖子、連環。
7、人物:百子圖、戲嬰圖、仕女、神佛、二十四孝、懸梁映月、樵牧耕讀。
8、風景:瀟湘八景、西湖十景、寒江垂釣、各地的名勝或山水名畫等。
(2)歷代牡丹紋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服裝( Ancient Chinese Articles of Clothing)是指中國古代的各種衣裳、冠帽、鞋襪等服裝,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結構與款式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發展而逐漸變化。通過對古代服裝的研究,可以認識歷代人物的風貌。在鑒定有關文物時,
服裝也是斷代的重要尺度。古代服裝存世不多,在研究中除依據實物外,古代雕塑、繪畫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
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Ⅲ 牡丹為什麼稱為國花
牡丹花象徵寓意:
1、牡丹花開之時繁花似錦、絢麗燦爛,其美麗花姿讓人為之傾倒,雍容典雅、富貴祥和的形象代表全國人民對明天的美麗憧憬和美好願景,寓意國家繁榮昌盛、興旺發達。
2、牡丹是國畫花卉中經常描繪的題材,歷代詩人畫家有著無數贊美牡丹的詩句和畫作,意義不僅在於牡丹美麗的外表還在於寄託詩人、畫家的美好情感。
3、牡丹高貴的氣質,以及奼紫嫣紅的花色在歷代的繪畫作品中都是給人富貴祥和之感,畫中的牡丹花與其它花鳥或是山石的組合,有著與富貴結合在一起的不同寓意,同時也成為現在家居或一些公共場所裝飾的藝術品之一。
4、「富貴長春」牡丹花與月季畫在一起,因月季叫長春花,因此有富貴綿延的寓意。
5、「滿堂富貴」牡丹和海棠畫在一起,寓意富貴吉祥。
(3)歷代牡丹紋擴展閱讀:
不同花色牡丹花語
紅牡丹花語:花型寬厚的紅花,被稱為百花之王,花語是富貴、圓滿,屬性火。
紫牡丹花語:花瓣呈紫色的牡丹,花語是難為情,屬性暗。
白牡丹花語:高潔、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
綠牡丹花語:生命、期待、淡淡的愛、用心付出。
黑牡丹花語:死了都要愛,事實上,牡丹家族中沒有純粹的黑牡丹,人們習慣上把深紅色、深紫色牡丹稱為黑牡丹。
粉牡丹花語:雍容華貴。
黃牡丹花語:亮麗富有而華貴。
參考資料:國花-網路
Ⅳ 中國古代器物上的紋飾分別代表什麼
銘文不是文飾,是指在金屬鑄器,如鼎,鍾等上以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鑄造或刻制的文字。
紋飾:
青銅器系:
饕 餮 紋
亦稱「獸面紋」。青銅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紋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凶獸饕餮的面形,圖案多有變化。
饕餮一詞見於《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商代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多襯以雲雷紋。西周後期以後逐漸推動主題紋飾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裝飾。
自宋代宣和時的《博古圖錄》稱此類紋飾為饕餮紋後,歷代沿用這一名稱。
龍 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龍是古代神州傳說中的動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圖象,都是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兩側延伸。若以其側面作圖象,則成一長體軀與一爪。
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
商代多表現為屈曲的形態;西周多表現為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
傳說龍的出現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徵水神,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卷或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
根據龍紋的結體大致可分為爬行龍紋、卷龍紋、交龍紋、兩頭龍紋和雙體龍紋幾種。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表現為一爪的這樣紋飾,又稱為「夔紋」或「夔龍紋」。
爬行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通常為龍的側面形象,作爬行狀,龍頭張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裡,額頂有角,中段為軀干,下有一足、二足或僅有鰭足之狀,簡單的也有無足的,尾部通常作彎曲上卷。大多作對稱排列。盛行於商末和西周時期。
卷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龍的軀干作捲曲狀,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狀,常飾於盤的中心。《儀禮·玉藻》:「龍卷以祭。」鄭玄註:「畫龍於衣。」孔穎達疏:「龍卷以祭者,卷謂捲曲,畫此龍形捲曲於衣,以祭宗廟。」古以為龍、蛇屬於同類,故把龍畫作蛇身蟠卷狀。自殷墟到戰國各個時期青銅器上都有這類裝飾,只是圖像結構有所不同。
雙體龍紋
亦稱「雙尾龍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
其狀以龍頭為中心,軀干向兩側展開,這類紋飾呈帶狀,因而體軀有充分展開的餘地,實際上是龍的整體展開的對稱圖形。盛行於商末周初。大多施於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交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是兩條或兩條以上龍的軀干相互交纏的紋飾。結構多有不同,有單體接連式,龍的軀干有規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纏連接的,也有甚多的龍體交纏在一起,成多疊式的。《儀禮·覲禮》:「載龍旗弧韣乃朝。」鄭玄註:「交龍為旗,諸侯之所建。」《周禮·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諸侯建旗。」鄭玄註:「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復也。」是交龍為龍交纏的圖象。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夔 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圖案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夔,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像,都稱之為夔或夔龍,這與古籍「夔一足」的記載有關。《說文·攵部》:「夔,神也,如龍一足。」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變化很大。常見的有身作兩岐,或身作對角線,兩端各有一夔首。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
蛇紋
青銅器上的一種紋飾。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捲曲長條形,蛇的特徵很明顯,往往作為附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
蟠虺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盛行於春秋戰國。
蟠蟲離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圖案表現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斜口,卷尾,蟠屈。盛行於春秋戰國。
鳥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鳥長翎垂尾或長尾上卷,作前視或回首狀。在青銅器上大多作對稱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是二里岡期的變形鳥紋。殷墟時期已有鳥紋作為主要紋飾。西周早期起鳥紋大量出現,一直到春秋時期。
商代鳥紋多短尾,西周鳥紋多長尾高冠。鳥紋包括鳳紋、鴟梟紋、鸞紋及成群排列的雁紋等。
玉器系:
許多古玉器上都會琢上一些花紋,這些花紋稱為紋飾,每一種紋飾都有自己特定的含義和流行的年代,因此古玉器上的紋飾對古玉的斷代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同時各種紋飾使玉雕藝術品顯得更加精緻華貴,使人愛不釋手。以下介紹一些重要的古玉紋飾:
谷紋:形狀如同圈著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稱蝌蚪紋,其實谷紋是穀物發芽葉的樣子,它象徵著萬物蘇醒,生機勃勃的景象和人們對春天的盼望。谷紋起源於戰國時期,漢代以後就不多見了,宋代和清代僅少量製作,但是琢工不如戰國和漢代,穀粒排列稀鬆,不飽滿,摸上去不「扎手」,是後仿的可能性較大。
渦紋:是圓形的幾何圖案,在一個圓面上飾有類似水渦紋線條的紋飾,此紋飾結構與金文中的明字結構完全相同。渦即為光的意思,而光必發自火,古時候記載有「火似圈」,所以渦紋實際上是一團火的形象,它始於商周,盛行干漢代。
獸面紋:獸面紋是獸類動物的頭部圖案,有牛、羊、虎等多種形象,都以程序化手法構成,它們有首無身,故叫獸面紋。盛行於商周,是圖騰的代人類對動物崇拜的遺風,象徵威猛、勇敢、公正,叫雲雷紋;
雲雷紋或稱雷雲紋,是以連續的迴旋線條構成的幾何圖形。有的作圓形的連續構圖,簡稱為雲紋,有的作方形的連續構圖,簡稱為雷紋,雷雲紋盛行干商和西周。
蠶紋:垂體屈曲,頭圓,兩眼隔突出,多用於器物口沿下或足部的裝飾,盛行干商代和周代。
螭紋:頭部似貓而嘴較方,耳為「幾」形下迭耳,或凹且小,或有角,或無角,五宮生動,眼睛較大,眼球凸起且圓,嘴部似凸起或三段式,還有的螭嘴細長而似錐,細身肥腰,尾部為卷絲狀或分叉卷向兩側。漢代較為流行,宋代至清代均有製作,但是神韻與漢代相去較遠。
勾雲紋:勾雲紋有兩種,一種是陰線碾琢的小勾雲紋,另一種是減地凸起的勾雲紋,勾雲正反相連,排列密實,這兩種勾雲紋均流行於戰國至漢代,宋代以後仿製的勾雲紋較大,排列疏散。
柿蒂紋:顧名思義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一樣,四瓣或五瓣,這一類紋飾多使用干戰國玉器上,在漢代的玉劍首上也常有發現,在漢代以後就不多見了。
蒲紋:蒲紋是用淺而寬的橫線或斜線把玉器表面分割成類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六角形有時還琢有陰線的谷紋。《說文》解釋蒲:「蒲草,可為度也。」後人將這種雕琢排列有序的紋飾稱為蒲紋。蒲續流行干漢代,宋明之間也有少量製作,漢代蒲紋分割線較寬,並帶有玻璃光,碾法干凈利落,後代所仿製的分割線一般較小,且較毛糙,紋飾較小不大氣。
山形紋:其形狀如「丁」字,兩端俏不卷,正反勾連,僅見於漢代。
乳丁紋:乳丁紋在玉器上琢出一個個排列有序的圓點,稱之為乳丁紋,乳丁紋有可能是由谷紋變化而來的,出現在璧上,通常代表天上的星星,宋代以前較少見到,明代使用較多,多裝飾於玉璧和器皿 。
饕餮紋:饕餮是傳說中一種貪食的惡獸,形狀如同兇猛威嚴的獸面。《左傳》杜預註:「貪財為饕,貪食為餮。」琢於玉器上的饕餮較少,流行於西周至戰國之間,多為一兇猛威嚴之獸面,僅有眼睛、鼻子,而無下巴,其含義可能是戒貪吧。清代乾隆年間有少量的仿製品。
弦紋:弦紋呈上半弧形式下半弧形,凡是兩條半弧線構成之圖案,通常稱之為弦紋,弦紋流行的年代較早,上古三代就有,至宋明期間仍有製作。
蟬紋;為一蟬形,因年代不同變化亦較多。蟬代表著永生和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多用於隨葬用的含蟬。也有少量的佩蟬和帽蟬。蟬紋從西周到清代,歷代均有製做,但是以漢代為最佳 。
寶相花紋:寶相花不是一般的自然花卉,而是集中了蓮花、菊花、牡丹花等花卉的形態特點,綜合構成的一種象徵吉祥的花紋,它與 佛教的興盛有很大的關系,在唐宋時期廠為流行。
蔓草紋:蔓生的花草構成活潑飽滿的紋飾,帶有一種歡樂的色彩,由於它連綿不斷的造型特點,人們賦予它連綿不絕的吉祥內涵,蔓為帶狀諧音「萬代」,流行於元代至清代。
Ⅳ 瓷器的龍紋在各朝代有哪些代表紋樣
龍是封建來權威的象徵,因此在源瓷器上多有表現。五代越窯的四系龍紋壺,宋代磁州窯的白地黑花龍紋瓶,元代的藍釉白龍梅瓶、明代的洪武白釉紅彩雲龍紋盤,清代的雍正青釉印花雲龍大缸等都是難得的表現龍的佳品。戰國至唐代的龍紋一般裝飾在器物的流、提梁、把、頸、肩等部位,採用堆貼、捏塑、合模等方法製作立體形象龍。唐以後的龍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主要部位,表現方法為刻畫、印模、繪畫等。五代的龍紋基本上呈獸形,龍首有角,無雙鬢,上顎唇部微微突起,龍爪一般為三趾,有些還飾以雲紋或波濤紋及纏枝蔓草等。宋元時期龍的造型多為蛇形體,5形尾漸細,爪有三、四、五趾不等,寶珠的火焰由一端往外噴出,大部應用於宮廷及佛教用器。明清時的龍紋呈蛇形,雙鬢、雙角,爪以五趾為主。
Ⅵ 瓷器的鳳紋在各朝代有哪些紋樣
鳳紋在唐宋時抄期的定窯、景德鎮襲窯的盤、碗、盆等器物上已有表現,多為鳳穿牡丹的紋飾,如單鳳銜牡丹,雙風戲牡丹,雙風比翼穿雲,雙風口銜綵帶等。鳳的特徵為鸚鵡的嘴,錦雞的頭,鴛鴦的身,仙鶴的足,大鵬的翅膀和孔雀的羽毛等,顯得絢麗多彩。首都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鳳紋罐,是磁州窯釉下彩繪瓷器的典型作品。該罐的釉色白中閃黃,內壁施醬色釉。肩部繪一周菊花紋,近底處施弦紋三道,腹部為展翅飛翔的二黑鳳,鳳頭、嘴、尾、羽毛均用銳器刻畫出細部,二鳳之間飄以祥雲。黑鳳刻畫逼真,形象生動。另外,明萬曆五彩鳳紋鏤空瓶中的雲鳳紋,清康熙五彩百鳥朝鳳盤中的鳳紋等,筆畫工整細膩,畫面刻畫入微,都是瓷中精品。
Ⅶ 瓷器收藏: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龍紋有哪些差異
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龍紋,雖於不同時期受國體盛衰影響略有差異,但各自的時版代特徵又是分明的。權那麼,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龍紋有哪些差異呢?
1、發:元,光頭無發或腦脖處飄1——3綹長發;明,一蓬清晰可數的長豎發,造型如火炬,有的豎發作垂直狀,有的略偏斜似不規則的三角形,清,長披發或多撮短聳發。
2、睫毛:元,眼睫毛現象不明顯;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險上方常常豎起一綹水藻般的長睫毛、有些睫毛似豎立起的長螺螄,嘉靖朝起,龍的眼睫毛比較寫實,眼險的上邊緣處一般用數根短豎線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態多樣化,不少被畫成竹葉形(有的竹葉呈倒垂狀),順治時睫毛現象習見,康雍時期眼睫毛現象時有時無,乾隆朝起,眼睫毛現象十分普遍。
3、須:元,上頜部少見有雙須;明,雙須粗,伸展有力,形如魚叉,部分龍紋的雙須在局部處呈螺旋形曲折,但須尖皆前沖,直而不彎;清,八字般長須外撇彎曲,特別是須尖,絕大多數帶翻卷。
4、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態無定製;明,第一第二趾相對成蟹鉗狀,趾間距離比較相近,形若風車;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線,爪子猶如踏在平地,有龍身騰舞、爪子卻著地受力的韻味。謝謝
Ⅷ 哪個朝代的青花瓷有牡丹花
從青花瓷裝飾來的發展來看,始源終保持著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傳統風格。青花瓷的出現,最早產生於鞏縣窯的唐青花,所繪制的便是花卉紋。它產生於民間,燒制於民窯。明代以後青花瓷的燒制始有官窯、民窯之分,繁簡粗細之別,但紋樣依然反映著民族的共同心理和喜好,保存下民族的文化精神與藝術形式。而民窯的紋樣線條更流暢,筆觸更靈活生動,因此在繪畫藝術上也更具美學價值。
牡丹花紋飾是自元明至現代在青花瓷上常見的題材。多以折枝牡丹、纏枝牡丹表現,而整株牡丹則作瓷器主紋飾。纏枝牡丹多為二方連續的邊飾圖案。在瓷器上繪制牡丹普通而豐富,因為它有著富貴、吉祥、美麗、喜慶等祥瑞的寓意。然而各個不同時代,牡丹花和葉的畫法,各有不同的時代風格,需要仔細辨識。吉祥的題目有:「國色天香」、「富貴白頭」、「富貴平安」、「富貴長壽」、「富貴有餘」、「玉堂富貴」等。
牡丹花總領群芳,有花王、花後之名。在唐代,牡丹即被稱為國花。所以唐詩中詠牡丹的詩作非常多。一些詩人將牡丹稱之為「國色天香」,如「天香夜襲衣,國色朝酣酒」、「此時逢國色,何處覓天香」等。
Ⅸ 我國各朝代的服飾裝飾花紋主要有哪些
秦漢時期多以黼紋及幾何紋為主,也有吉祥文字,藻井與雲紋為飾,唐代則專以龜背屬紋、串枝花、牡丹紋為主,宋代則以滿地小錦花為主,元、明兩代繼唐、宋並發展折枝花、獨科花等,清代又發展以寫實的花、枝、葉等折枝花紋為主。織花紋飾主要包括幾何紋、盤絛紋、龜背紋、連雲紋、纏枝花紋及小花紋等。由於織布時同時織成,從而減少很多綉工,為各階層人物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