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牡丹
Ⅰ 請問彭州牡丹花會好看嗎
10日上午10時30分,湔江河谷,鑼鼓震天,丹景山上,歌聲回盪。彭州丹景山,人如潮,版花似海, 2012四川花卉(果類)生態權旅遊節分會場暨28屆成都(彭州)牡丹花生態旅遊節隆重開幕。
本屆牡丹花會的主題是「盛世牡丹•休閑湔江」,它既是2012四川花卉(果類)生態旅遊節的重大節會,更是彭州建設世界生態田園城市的重要載體。
牡丹是彭州的市花,更是彭州、成都乃至四川的品牌。藉助牡丹花會,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時,打造品牌彭州,全面建設彭州龍門山湔江河谷生態休閑度假旅遊產業。
國色天香盡染古都春色,魅力彭州誠邀四海賓朋。從4月初到5月中旬,牡丹花會將持續50天左右,最佳賞花時間大概在4月中下旬。
據了解,在花會期間,除了開幕式文藝表演和牡丹觀賞以外,組委會還組織了牡丹聯展(丹景山、盛世牡丹苑、大唐牡丹園和彭州園)、牡丹書畫攝影、祈福(三昧禪林、法藏寺等)、湔江休閑主題游、美食狂歡節、採摘白櫻桃、採摘春筍品冷水魚、品彭人古茶等八大主題活動。喜歡觀景賞花的遊客不妨去丹景山去看美景、賞牡丹,相信一定會給你的旅行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Ⅱ 彭州的牡丹花會什麼時候開
2010年成都彭州牡丹花節 成立時間:1985年4月 舉辦地點:成都彭州 舉辦時間:每年4月—5月 「成都回市第26屆(彭州)國際答牡丹花會」花會定於4月1日(會期4月1日至5月10日)在彭州丹景山風景區開幕。交通:成都旅遊散客服務中心、五塊石成彭汽車站至彭州市客運中心轉車即到。
Ⅲ 四川彭州丹頂山的牡丹什麼時候盛開
四川彭州復市丹景山為我國天彭制牡丹的發源地。改革開放以來,牡丹花被定為彭州市市花、天彭牡丹得到迅速恢復發展,並以丹景山為發展傳統名花的基地,建設以牡丹觀賞為特色的風景區,被稱為「中國西部花山」,全山共有牡丹300餘萬株,260多個品種,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山上山下的各色牡丹次第開放,讓人驚艷
Ⅳ 彭州牡丹花會的介紹
牡丹是我國的傳統名貴花卉,色澤艷麗,雍容華貴,是中國名花之最。在丹景版山和彭州園,權每年清明節前後,都要舉行規模盛大、品種繁多的彭州牡丹花會。 彭州種牡丹始於唐代,迄今有上千年歷史。彭州牡丹別具特色,尤以花大瓣多,面可盈尺,鬱郁清香,繁麗動人,深受人們喜愛。南宋詩人陸游在「天彭牡丹譜」中稱:「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
Ⅳ 彭州牡丹新城離財信上河遠不遠
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西方一直在關注中國政治改革的走向,指望中國也採用西方的政治模式;國內也不時有人發出類似的聲音。如果我們真這么做了,上述一些獨特性就會喪失,這次救災就會是另一番情形。就連外國媒體也認為,震災「凸顯了中國當前制度的優勢」。事實告訴我們,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政治體制、制度上的優勢沒有丟,也不能丟。這種優勢概括起來說,就是四項基本原則。鄧小平說過一句很有分量的話:「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黨的十七大將近30年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經驗歸納為「十個結合」,第二條便是「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此刻,我們更能領會其中的深刻含義。 通過抗震救災,我們在看到立國之本得到堅持和發展的同時,還深切感受到身邊所發生的變化,更深地體會到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發展進步。 32年前唐山大地震時,中國政府婉拒了國際社會的一切援助。近30年來,中國在遭遇自然災害時接受國際援助,以及當其他國家發生災難時主動向對方伸出援手,已逐漸成為一種常態。這一次,我國不僅主動接受國際救援,還破天荒地接受日、俄等國際救援人員到災區參與救人。此舉反映了中國政府的務實態度;在救援領域全面對外開放,本身就是自信心提升的體現。 令人深有感觸的「第一次」遠不止此:5月19日至21日,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為普通遇難公民設立的全國哀悼日;5月19日14時28分,舉國默哀3分鍾,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13億人同時為罹難者默哀的感人場景。這一幕,與全力救災的舉動一道,彰顯了我們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體現了中國政府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令整個世界為之動容。 媒體對突發災情做出的快速反應同樣給人很大觸動。震後僅32分鍾,中央電視台便經過核實,在新聞頻道播出地震消息;15時20分,又停止包括各時段廣告在內的各欄目的正常播出,改播《關注汶川地震》特別節目;自22時起,新聞頻道與綜合頻道實現了同步並機播出。24小時滾動直播突發事件的現場情況,這在我國新聞史上尚屬首次。無論是奔赴災區進行現場采訪報道的記者,還是後方的節目主持人,這些十分職業化的新聞工作者在直播時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情感,不時哽咽、流淚——這種電視畫面在我國新聞史上同樣極為罕見。各省衛視也紛紛停播娛樂節目,轉為聚焦災情。以電視直播方式,及時、客觀、開放、透明地報道抗震救災消息,這在32年前是無法想像的,也是5年前「非典」事件時難以比擬的。媒體以出色的表現,用真相粉碎了一切不實之詞,用真情感動了整個世界,贏得國內外的普遍贊譽。新聞報道方式的顯著變化,折射出觀念、意識的變化,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堅實步伐。從中也可以深切體會到媒體成為黨和人民喉舌的重要性。 與此相關聯的一個變化是:當年唐山大地震時,中國家庭基本上沒有電視,人們只能靠收聽廣播來了解災情。如今,電視早已覆蓋城鄉,電視直播所產生的強烈視覺沖擊效果,遠非廣播所能比肩;而手機、互聯網等現代通訊手段的迅速普及,則使信息傳遞變得更為快捷、多樣。這一細節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令人感慨不已。 令人感觸甚深的變化還有許多。這一次,我們的心情與32年前一樣悲痛,但應對災難的信心和底氣明顯大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祖國已變得日益強大。從各種救災物資源源不斷運往災區,從中央安排700億元作為今年災後重建資金,從生命探測儀、無人飛機、海事衛星電話、野外標准手術室以及大型器械等現代化裝備紛紛亮相災區,均昭示了國力的顯著變化。而這種變化,是黨帶領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打拚出來的結果,是近30年快速發展的結果。由此,我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中央再三強調「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重要意義。 與物質、科技力量相比,國人在災難面前所表現出的精神力量、精神面貌顯得尤為珍貴,給人的觸動也更大。 突發災難對民情世情無疑也是一種異乎尋常的考驗。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形式日趨多樣化,越來越多的人從「單位人」變為「社會人」,新的社會群體成長迅速,貧富分化現象突出,群體性事件增多;人們思想活動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的特徵日趨明顯,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有所滋蔓,思想道德建設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改革開放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陸續走上社會,其觀念、行為方式等明顯有別於父輩……。面對社會的急遽變化,難免會有人對社會凝聚力和人情冷暖等產生一些困惑或疑問。一旦發生重特大突發事件,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的中國人會做出怎樣反應?是否能夠萬眾一心共度難關?這次大地震就此給出了確切答案,令人百感交集。 曾有媒體發出「汶川遍地英雄」的慨嘆。的確,馳援災區施救的部隊、武警官兵和公安、醫護、消防人員是英雄,深入災區采訪報道的新聞工作者是英雄,忠於職守的當地黨員幹部是英雄,而許許多多的普通人同樣是英雄。在生抉擇面前,這些普通人的行為同樣可歌可泣:德陽市東汽中學譚千秋老師,北川中學張家春、李佳萍等老師,在大地劇烈震顫時冒組織學生逃生,並在教學樓坍塌時用自己身體作為肉盾護住孩子,或奮力推出孩子;在彭州市牡丹坪,當一塊巨石迎面落向山路上的轉移人群時,一位20多歲男青年一把推開走在前面的陌生女子,自己卻被壓在巨石下面;彭州龍門山鎮寶山村12名村民在震後自發組成敢隊,穿過飛石區搭救出附近45名被困群眾…… 在災難襲來時,還有許多普通人用生命演繹親情,人性的光芒在漆黑的廢墟中熠熠生輝:一位母親用身體拼抵住垮塌的牆體,給身下襁褓中的嬰兒留下生存空間,並用手機簡訊留下最後的叮嚀:「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當救援人員趕到時,嬰兒毫發未損,而這位母親的身體已被壓得變形;在綿竹市漢旺鎮,當一對老人的遺體從廢墟中挖出時,其雙手仍緊緊攥在一起…… 災區之外的情形同樣可歌可泣。災情披露後,全國人的目光都被災區、災情所牽引。「情系災區,愛在身邊」、「不拋棄,不放棄」成為大家共同的心聲和信念:從四面八方自發趕赴災區救援的志願者達20萬人,成為災區沒有統一著裝但人數最多的一支救援力量,也是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志願者行動,其中江蘇某民營企業家在震後第一時間組成一支120人(包括60台大型機械設備)的救援隊自蘇皖出發,幾乎與救災部隊同時趕抵北川;全社會向災區捐款的數字不斷被刷新,捐款者除企事業單位及其個人外,還有慷慨捐出上億元、數千萬元的民營企業家,手頭比較拮據但同樣不失慷慨的退休人員、農民工、計程車司機、小攤販甚至撿賣廢品者、乞討者,等等;聞知災區血庫血液告急,各地群眾紛紛踴躍獻血,獻血點前排起的隊伍長達數公里,各地血庫存血量很快便達到極限,不得不採用預約獻血的方式;5月18日宣傳文化界發起的「愛的奉獻」募捐義演活動開創了多項歷史「之最」:籌備時間最短,僅4天;規模最大,共有包括演藝界明星在內的千餘人參加,演職人員合計二千人左右;一次性募集捐款最多,達15億多元;再就是登台者和觀眾最動情最投入,義演時間最長也最短。「無論你在哪裡,我都要找到你!生不離,我數秒等你的消息……」,這首名為《生不離》的歌曲通過電視直播傳遍全國,令所有人潸然淚下。 上述情形令人感動、震撼,同時也發人深省。以前,坊間不時熱議一些負面話題,諸如某某富商如何為富不仁、包「二奶」,勞資糾紛,低收入者的「仇富」心理,小攤販缺斤短兩,演藝明星的走穴、緋聞,等等。而通過這短短幾天,人們相互之間有了新的、更為全面的認識,都從對方身上看到了可愛可敬之處,發現彼此的心一下子貼得很緊。無情的災難升華了人們的情感,凈化了人們的靈魂,使原本人格高尚的人表現得更加高尚,使原先有私心雜念的人變得高尚起來。人們互相感染,愛心、信心在全國迅速傳遞。一時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分職業、身份和貧富,全體國人迅速行動起來,都在以不同方式為災區獻愛心,為國家分憂。這一刻,13億人淚流成河,愛匯成海,澆鑄成一道抗震救災的鋼鐵長城。全國社會秩序穩定,凝聚力、意志力和自信心空前增強,民族、國家意識以及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得到充分釋放和張揚。由此,我們看到了民心之齊、民力之大、民氣之盛,不由得為有這么好的同胞而感嘆,為身為中國人而倍感驕傲和自豪。 中華民族從來不缺乏凝聚力,在外敵入侵等緊要關頭曾一再出現過萬眾一心守望相助的情形,但全國上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迅速動員和行動起來,形成如此聲勢和規模,這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一幕盪氣回腸,說明民族、國家意識已在全民中更加深入普及,說明民族凝聚力得到了空前增強,是當代中國取得發展進步的又一顯著標志。由此產生的感想是:事實說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路子是對的;我國社會各階層各群體之間沒有根本性的利益沖突,而是利益攸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我們有信心妥善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問題,實現社會和諧。 這里要特別談談「80後」、「90後」的表現。以前談到這群人,人們可能首先會聯想到獨生子女、「新新人類」、「憤青」、「超女」等概念,擔心其稚嫩的肩膀能否擔負起社會職責和使命。這一次,他(她)們讓所有的人眼睛一亮:在參與災區救援的各支隊伍中,在捐款、獻血者行列中,到處都可以看到他(她)們的身影。災區孩子們的表現尤為令人感泣:因幫助同學逃生而自己失去脫險時間,青川縣木魚中學13歲女生何翠青失去了右腿,汶川縣映秀小學12歲藏族女孩鄒雯不幸葬身廢墟;平武縣15歲初中男生劉力為同桌擋樓板而罹難;北川縣11歲男孩張吉萬背著妹妹步行12小時逃出深山……。有外媒評論說,「大地震喚起中國『80後』廣泛社會參與」,「災難使中國年輕一代變得成熟」。在他(她)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血性、愛心和責任感,看到了國家、民族的希望和未來。與此相關的一個細節是:北川小學被埋學生在等待救援時,噙著淚花在黑暗的廢墟中同聲唱起國歌,以此來激勵自己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在被這群柔弱孩子們的精神狀態所震撼的同時,我們不禁深深體會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果不弘揚主旋律,如果沒有共同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撐,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行嗎? 總之,「5·12」大地震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是一次形式特殊、時間緊促的考驗和挑戰。在災難面前,我們的黨和政府、我們的軍隊和人民都經受住了考驗。經過改革開放30年偉大歷程洗禮的中國不但沒有被壓垮,反而變得更加堅挺、更有凝聚力。通過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災斗爭,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放30年來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確,各項工作卓有成效;沒有改革開放,便沒有今天的新面貌新氣象新局面,也就難以如此迅速有效地開展抗震救災斗爭。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有這樣的黨、這樣的政府、這樣的軍隊、這樣的人民,有抗震救災斗爭中煥發出的這種精神狀態,我們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不斷邁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包括突發災難在內的任何挑戰和風險,都不能阻滯我們繼續前進的步伐,只會使我們的步子邁得更加堅定有力。
Ⅵ 彭州哪有賣牡丹的
可以到彭州的丹景山看看,今年的牡丹花會已經開幕了,那裡應該有賣的。
Ⅶ 彭州市牡丹名城屬於哪個社區
牡丹名城小區屬於彭州市天彭街道朝陽中路社區管轄。
Ⅷ 彭州丹頂山牡丹開了嗎
還沒有開。。4月份的時候開,,慢慢等吧 客運站趕12路公交車可到
Ⅸ 成都彭州的南部新城和牡丹新城,哪個的發展前景更好
宜居、購物、交通等各方面,南部新城更好
牡丹新城未來只是為石化員工配套的一座新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