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石筆筒

牡丹石筆筒

發布時間: 2021-02-21 00:59:31

A. 懂瓷器的幫忙看看

首先瓷器鑒定方法:

明清瓷器的鑒定
遠古瓷器,因年代久遠,保存民間的傳世品甚少,如發現有出土文物,可藉助基葬品仿證參考,同時還可藉助歷代窯址標本,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斷代鑒定。而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製摹古之風盛行,所以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鑒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了解外,還要靠我們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徵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通過實踐,在自已腦子里形成了 概念後,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鑒定。因明、清兩代瓷器還可以見到,因此,現將明、清兩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徵
成化時期瓷器的鑒定 更多請到國家文化藝術品網http://www.cnartn.org/1、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
2、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於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的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於宣德晚期,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
4、鬥彩為成化創新品種。
5、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塗,只分濃談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發色蘭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面一條則顯清談。可用這一點來做鑒定參考依據。
8、款識字體,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圓頭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橫不越刀。
弘治時期瓷器的鑒定
1、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整纖巧。
2、釉面肥腴滋潤,潔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閃灰色)。
3、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為柔和透逸。
4、盤有塌底現象。由於器底整個收縮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處微顯凸露。
5、圈足處理光滑圓潤,足牆比成化時略矮,內牆直立,深淺不一。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一樣,亦有「器足雙邊線」的特徵。
6、器足底釉面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為灰色,後期則為「亮青釉」。
7、款識雖沿用舊制,但字體趨於清秀,筆劃纖細柔和。以楷書為主,字體小而規整。有四字或六字兩行豎寫款。
正德時期瓷器鑒定
1、正德時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顯。
2、此時正處於大明瓷由細致、薄胎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因而粗細兼有。
3、釉面有白中閃青的特點。
4、圖案紋飾中,多有表現回教、道教色彩的裝飾。青花器的繪畫,除沿用一筆勾勒點劃外,兼用雙線勾勒、填色平塗法。民窯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處一般修切平齊,也有滾圓狀出現。較淺的器足多向里收斂,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現象。有的足心似乳狀突起,與明初的肚臍狀底足相似,民窯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徵。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書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迴文、巴思八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其特徵 是:「大」字橫短頭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筆鋒 三橫平,「德」字,心寬十字小,「年」字橫劃上最短,「制」字衣橫少越刀。
嘉靖、隆慶時期瓷器的鑒定
1、嘉靖胎質不及前朝,器型多種多樣,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體厚重,接痕顯露。圓器多有隨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窯及民窯小件器物則細潤肥厚。往往見釉下的青花輪廊線有模糊不清及暈散的現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時加入石青,其色調呈特殊的紫蘭,青金蘭色,同時也有發淺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於口部塗刷醬黃釉,形成黃口之特徵。
6、紋飾線條雖纖細清麗,畫風多寫意卻顯得粗率, 畫面多見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內容。
7、器底施釉,多為亮青釉。
8、圓器圈足多向內收斂,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掛起來。玲瓏薄胎器皿一般為滾圓矮淺窄小的圓足。
9、款識字體,筆劃較粗,均為楷書體。一般多於底足書寫六字雙行、帶有雙圈。「大」字的一拋一捺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拋挨上點,「制」字衣橫少越刀。
10、隆慶時青花色調蘭中泛紫,濃重艷麗。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慶時青花呈色最佳。這點可作鑒定判別隆慶青花器的主要依據。
11、款識多寫「大明隆慶年造」,極少寫「制」字。隆慶時器物傳世不多。
萬曆時期資器的鑒定
1、萬曆瓷器,一般質地粗松,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
2、青花色調,早中期呈蘭中泛紫,晚期為灰暗暈散,並開始採用淺描手法。
3、裝飾工藝技法,有樓雕、樓空、開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現類似鐵線描的繪畫。此時繪畫風格,繁縛麻密,幼稚滯拙,具有粗礦的民間藝術色彩。晚期畫面不考究,布局繁亂,比例失當。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個別平底或淺寬圈足,底部落款處常略微凹陷,並於中心施釉如臍。盤碗之類,足徑較闊,底部多施釉,無釉的砂底,可見明顯的放射狀跳刀痕與火石紅色,官窯圈足多處理為滾圃,民窯則多斜削, 並出現了通常認為是康熙時才有的那種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渾重艷麗,蘭中泛紫。中期蘭中閃灰,發色漸淺。晚期蘭色灰暗,多有暈散。
天啟、崇禎時期資器的鑒定
1、器型大多不規整。此時出現了日本風格的造型。崇禎時,器型不規正的現象較天啟時更為突出,一般器物,胎體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並且多有粘砂。
2、胎質粗糙為多,淘煉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細, 並有萬曆遺風。
3、釉面亮青程度明顯減弱,施釉稀薄。崇禎時,器口普遍施加黃色醬釉。
4、青花有四種不同色調,其中暈散和黑灰的與那種纖細輕淡的色調相差懸殊。崇禎時,青花色調的暈散和走釉現象比天啟時更甚。常使紋飾模糊不清,也有較鮮亮明快或類似天啟時談描色澤。
5、紋飾中多反映出日本風格,如扇面紋、皮球花紋等。另外,明末清初時盛行的題詩聯句風氣,在此時亦有表現。此時流行的豪放誇張的減筆寫意畫,與萬曆那種密麻零亂的紋飾構圖,形成鮮明對比。
6、器足可見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類似明初器底的小乳頭,此時底足不施釉的較多,但沾有砂粒。多為細潤白砂底足,足邊修切圓滑齊整,胎體裸露部分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獨特的器足特徵,並為斷代提供了依據。
7、天啟器物款識少。一般寫於器底。格式為「大明天啟年制」。崇禎時,從款識上看,有書官窯款識的,也有以隸書寫干支紀年款的,此外,還多見隨意亂寫的「宣德」、 「成化」、「嘉靖」等偽托前朝的年款。
清代瓷器的特徵
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
3、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致。
5、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連器,圖案趨向規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斧劈簸,並加鍍點,古裝仕在高警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6、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
7、清代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卧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
9、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順治時期瓷器的鑒定
1、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致,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
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
5、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6、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康熙瓷器的鑒定
1、器形敦重古拙,新創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
2、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後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國產珠明料,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5、五彩與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艷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塗醬黃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覺。
7、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 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還有紅、黃、綠、蘭、黑組成。康熙時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畫面富麗堂皇。
8、這時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康熙抹紅,其色為正朱,鮮艷奪目,其官窯彩碗為最佳。釉里紅亦為上乘。
9、康熙後期,出現了郎窯紅,器物口沿有「燈草口」是從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
10、康熙時,彩繪人物,多用蘭筆勾出面目,甚為耐久,美人兩頰又往往暈以淡赫,頗為嬌燒。人物衣裙最為生動,樹則老乾銼費槎榧,花則風枝婀娜。畫松為茄色之干, 墨色之針,渲以硬綠,給人以濃翠欲滴的感覺。
11、圖案紋飾時代感較強,其畫意、筆法、布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韻律。題材為歷史典故、人物故事,還有漁家樂、耕織圖、海、樵、耕、讀等。此外,還有草蟲、花鳥、雲龍、山水、八仙人、八仙慶壽、八寶、博古、纏枝花卉、樓台殿閣、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寬厚圈足、雙圈底、二層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時有一種雙底大盤,足底有兩個圈,在兩圈之間,有個深槽,這種雙底大盤,比較典型。還有這時的筆筒特點是上下兩部分粗些,中腰較細,底面有一圈無釉。
14、康熙宮窯款以書寫為主,大多寫在器底部,有少數寫在器身上,一般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窯器物一般無款,有的器物僅有青花雙圈或一秋葉、盤腸等。

雍正時期瓷器的鑒定
1、雍正瓷的造型特點是: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2、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蘭色多於紅色。
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8、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嫵媚。
9、鬥彩器比康熙時又有提高,無論是彩色還是花紋 圖案都較前更為精細,用彩較薄,色調顯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開始法琅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製作工藝更為精細。這時琺琅彩與康熙時有顯著區別:康熙時,一般都是帶彩地的較規矩的圖案畫。而雍正時,都是不帶彩地的繪畫,特別是講求畫意,而且繪畫題材也多了起來,如花鳥、山水、松、竹、梅等,表現極為生動形象。
11、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致。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的陰陽面也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
12、繪畫紋飾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鳥、花蝶、雲龍、雲鳳、團龍、團蝶、八寶、壯丹、喜鵲登梅、山水、人物、西廂記、嬰戲圖、十六子、仕女圖、八仙人及樓台殿閣等。
13、器足規整,足邊滾圓,露胎窄細。
14、官窯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楷書款,都有青花雙圓圈、青花雙方框,個別也有不帶邊框的,還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圖章款。
乾隆時期資器的鑒定
1、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緻。前期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樣夕長余者皆 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紋飾清晰。
4、爐鈞釉到乾隆時與雍正時不同,其顏色由松石綠和深蘭色組成。
5、法琅彩也稱「古月軒」或叫「瓷胎畫琺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的蘭料款。
6、古銅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進行繪畫,用來模仿古代青銅器的紅、綠、蘭各色銹斑,這是乾隆時期瓷器彩色的發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紅、黃、蘭、綠、等彩地進行可繪畫,可稱為彩地繪畫。
8、有的彩地上開出圓光進行繪畫,稱作開光繪畫。
9、由乾隆開始出現了彩地軋道,這種軋道,是用工具劃出來的,像軋出來的一樣,因而稱為軋道。
10、出現了用粉彩繪畫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資釉面,常有似漣滿的均勻小皺紋。
12、製作工藝水平極高、精巧、秀麗、無奇不有,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13、圖案紋飾,時代特徵鮮明,繪畫工細、層次清晰, 畫鳳嚴謹而細膩。
14、器足較前朝寬厚、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一圈小鋸齒痕。
15、官窯年款,多數是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個別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圖章款。楷書款比較少。民窯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嘉慶、道光時期瓷器的鑒定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松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 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制。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4、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致,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緻殊絕。
5、繪畫題材主要有:雲龍、雲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6、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7、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8、屬於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里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應用。
9、器物造型發生了一些變化,屬於盤、碗類器物增多。屬於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五大件」。
11、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恆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 「成化年制」的「豆於款」(即刻劃年款後,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乾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乾」款識。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瓷器鑒定
1、咸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 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
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蘭色;咸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為淡淺。
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鍾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威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里、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鍾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致。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合、油合、扎斗、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綉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 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緒中期以後開始盛行仿製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各種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與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豐時,官窯、民窯的器物大多數的年款是青花或紅彩款,以楷書為主,不帶邊框,「大清咸豐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字體規整,篆書圖章款極為少見。民窯器大多數無款。
同治、光緒、宣統官窯年款,大多數不帶邊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書款。有一類書寫篆書體的「體和殿」或楷書體的「大雅齋」兩種款識。同治、光緒民窯器物,大多不書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書體外,還出現一種色澤較為暗淡的紅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規則的篆書款,有陰文有陽文。
宣統官款,有青花、紅彩、精彩與墨彩款。青花款均為楷書,字體工整清秀,色澤明快,為六字兩行豎寫式, 無圈欄。民窯器物一般沒有年款。
嘉道以後,一般都沿襲前朝款式,有減無增,漸有趨於一致之勢。篆書之款,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篆書有兩種:一種無邊欄,字或紅或蘭不等;一種有雙邊, 紅字居多,即所謂圖書款。圖書款以道光末年、咸豐、同治之間最為盛行。
康雍兩朝是楷書盛行時期,篆書很少,乾隆篆、楷皆有,而篆多於楷。嘉慶至同治為篆書盛行時期,而楷書很少。光緒、宣統兩朝除仿古外,則又楷多於篆。

B. 龍泉荷葉蓋罐

1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罐、盆等少見。中期以後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2南宋以後施石灰鹼釉,釉層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出現了八卦爐、鼎式爐、奩式爐、盆、塑象、渣斗、膽式瓶、五管瓶、龍虎紋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瓶上部的豎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見。碗、盤器底較厚,挖足一般很淺,圈足寬矮,外底露胎。裝飾以刻劃花為主,線條花口五齣,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條直線,碗內刻雲紋的較多,也有內劃「S」形紋飾的,碗心印陰文「金玉滿堂」或「河濱遺范」四字的也較多見。北宋末期浮雕蓮瓣紋開始流行,在盤、碗的外壁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蓮瓣紋變得短而寬,互相緊靠,瓣中脈線突起。3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豐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處呈紫色,俗稱硃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盤、碟、水盂、香爐等,還出現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紋飾以蓮瓣、弦紋為主,南宋末出現雙魚、龍紋和貼花牡丹紋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釉色青,多紋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則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器形以瓶、爐、尊、洗、筆筒、燈為主,紋飾少見,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共同之處。4元代,造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與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黃。仿古器物少見,新創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盤、環耳瓶、鳳尾尊、荷葉蓋罐等等,高足杯足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節裝飾,足內空心且較深。裝飾採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紋粗略,線條奔放,並出現了褐色點彩。器物普遍飾有花紋,紋飾題材以雲龍、飛鳳、雙魚、八仙、八卦、梅、菊、馬上封侯等多見。此外,還大量出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盤、碗外壁的蓮瓣紋長而窄,排列較疏,瓣中間一般無脈線突起,不同於南宋。盤、碗底足一般挖足較深,有的深過外牆壁,外底足中間颳去一圈釉,露胎泛紅,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內全無釉,中心有乳丁狀凸起。5明,與元代基本相同,但趨於粗糙。胎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澤較強,盤、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間颳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紋碗、玉壺春瓶、執壺、蓋罐多見,高足杯的足較高,有竹節裝飾,一節或多節,挖足粗率且較淺。紋飾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壽、金玉滿堂等字。6各時期器底特點(1)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採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足端無釉.碗、盤底較厚,與此裝燒方法有關;(2)北宋早期用托珠墊燒,器底留有托珠痕;(3)元代中期以後採用盂形墊具,器物外底中間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澀圈;(4)南宋晚期至元中期採用墊餅托住整個器足墊燒,足端無釉,普遍為硃砂底;(5)明代又恢復圈足內放墊餅墊燒,外底無釉。注意事項裝燒技術在龍泉窯的每個發展時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墊燒的工具上,歸結起來不外乎墊圈和墊餅兩類,但不同時代在圈足上所墊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時代不同的燒造痕跡。特別是南宋時期的龍泉窯產品的「鐵足」、「硃砂足」往往是不規則的。元代墊圈痕跡、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顯露出「火石紅」。龍泉窯早期的產品,十分完整的少見,多少留有些殘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偽者往往採用「更於底部或邊緣略碎米許」或沾粘窯渣的手法來蒙人。

C. 玉石藝術品

(一)玉件人物

玉件人物的特點:玉件人物以古裝人物為主,但不限於古裝人物一種,現代人物亦常有製作。古裝人物有神仙、佛、老人、小孩、仕女及有故事情節的人物等。

玉件人物的用料比較干凈,也就是地子勻、色勻。不使用紋路特別明顯的料,如纏絲瑪瑙、花地翡翠、花紋明暗太顯著的孔雀石、有黑線的松石、輪紋的珊瑚等,尤其人臉部位的料質、料色更要明快乾凈。

多色玉石常被利用製作俏色產品,如瑪瑙、翡翠、獨山玉、岫玉等。

1)仕女通常仕女拿花持扇,裝束為古裝小姐打扮,發髻卷於頂上,發絲下垂至背部,長裙拖地,寬袖下垂,腰圍二道裙,系帶束腰打結,汗巾下垂,腳下衣紋做出碎步姿態。復雜一點的加入各種首飾等。仕女的造型要用料恰當,身段秀麗,臉美、喜相,手拿物俏氣、真實(見圖5-2-5)。

圖5-2-5 白玉仕女

2)小孩古裝小孩根據古畫中百子圖中的形象造型,也有光身頑童的作品。童子以稚氣、頑皮、生動為好。

3)老人老人的形象比較多見,題材有東方朔偷桃、太白醉酒、天官賜福、壽星等。老人刻畫要求臉部特徵鮮明、寬衣大袖、造型喜慶。

4)佛佛像有如來佛、番佛、大肚佛、觀音、多臂佛等。

如來佛如來佛的形象如廟中正中殿堂的塑像,是正宗佛的形象。肩寬、胸部豐滿、盤膝做手勢、慈眉善目、鼻直口方、二目下視、方圓臉、大耳垂肩,顯得端莊肅穆。中級料經常做的是三尊佛,稱為「三大士」。

番佛番佛是印度佛塑像造型,袒胸、披裟、身著瓔珞,造型比較活潑,身段比較優美,多出現在高級料作品中。

彌勒佛這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佛的形象,以大肚翩翩、開懷大笑為特點。低、中、高檔料都可製作。

觀音觀音是人們喜愛的佛像(見圖5-2-6)。中國對觀音形象的藝術創造已很完美,玉器觀音造像有童子拜觀音、觀音渡海、水月觀音等。

圖5-2-6 珊瑚「童子拜觀音」

多臂佛玉器多臂佛有四臂佛、六臂佛、八臂佛,造型比較活潑,經常用高級料製作。

除以上各種佛外,還有各種造型的菩薩,如騎吼的文殊菩薩、騎象的普賢菩薩等。

5)仙人仙人的製作較為隨便,形象和姿態隨料的條件而選定。由於仙人形象有一定的特徵和表情,技術難度大一些,做不像反而不美。經常出現的有八仙、和合二仙、劉海等。十八羅漢本是佛,在玉器中也以做仙人的手法製作,形象較為怪異,如伏虎、降龍羅漢等。有一些女性仙人以仕女手法製作,如花仙、麻姑、青蛇、白蛇等,其形象和仕女沒有太大區別。

佛和仙人中的高質量作品多出現在玉器精品中,是玉器人物很重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玉器中的俏色作品也多出於此題材。

6)歷史名人和有情節的作品選用歷史名人和情節故事片斷作為人物創作的題材,難度較大。有的作品起的名稱很好,但造型很一般,反映不出名稱所含的內容。高質量的作品應該名稱和內容一致,做到名副其實。有的作品的主題雖然並不是著名的歷史題材,但細觀作品仍能給人們以情節般的感受,這些作品都屬於藝術創作范疇,它給玉器藝術增加了無限的光彩。

(二)玉件花卉和花鳥

1.玉件花卉

玉件花卉是一個以雕琢技巧表現寫實花卉為主的品種。花卉要做得飄灑玲瓏、穿枝過梗,襯托的草蟲也要做得栩栩如生。

玉石料很脆,單獨表現花卉容易折斷損壞,所以花卉常傍以瓶、花插和山石靜物,傍以瓶的最多,又稱為花卉瓶。

花卉做工玲瓏,不宜體現玉的潤美,不宜使用色暗的、紋裂多的料。因此花卉選料較整齊,料色多明快,質地也較堅韌。

傍以瓶和其他靜物的花卉作品,花卉四周寫實雕琢,有主次面,主面花葉茂盛,次面點綴。瓶身和瓶蓋上的花卉相互銜接,形成一體。也有瓶蓋上是折枝花的,與瓶身花不銜接。

中、低級料以製作花卉瓶為主,是常規產品。瓶蓋上的折枝花、瓶身上的主花多是牡丹、月季,也有以萱草、君子蘭的葉為主的,一般是正面花為主,背面點綴,草蟲也只選用蝴蝶、蛾等簡單造型。

瑪瑙和高級料的花卉造型變化比較大,工藝也細。由於花卉的穿枝過梗和花形的變化,在用料上很講究。用花卉把質地優、顏色好的料全部占上,把瑕疵用鏤空去掉,所以花卉產品做成以後,料質料色要優於原材料的原形。如翡翠小塊的綠、分散的綠全部澄清出來,使料的成色提高,這是花卉用料最大的優點。

一般用草蟲、動物作為花卉的陪襯,以增加花卉作品的情趣。草蟲有螳螂、蟈蟈、蟋蟀、甲蟲、蝴蝶等,做得栩栩如生、生機盎然。多種花卉相搭配,花卉與草蟲為主題是常見的產品,取用中國傳統的吉祥名稱,如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松鶴延年、喜上眉(梅)梢等。

由於花卉作品用料比較活,有一個章法布局問題,這常常是花卉作品質量優劣的一個重要指標。布局順生態自然規律,又巧其變化,使花卉聚散、線、面、體完整,如枝乾的蒼勁,花頭的撓折,花葉的穿枝過梗、翻卷折疊,草蟲、動物的呼應,眼地的鏤空,瓶身的秀麗,山石、野花的點綴都要恰到好處。在做工上要疊挖自然,枝、梗、葉、蒂、花瓣、花蕊,草蟲的頭、須、翅、腿都要做得干凈利落。

花卉在玉件中是立體的細膩作品,如同國畫中的工筆畫,細膩得連葉筋都要做出,只求寫意效果是不行的。但這並不是說,花卉作品越繁越好,細膩和繁不同,細膩是烘托造型,繁是破壞造型。因此,我們看一件花卉作品的好壞,要從造型和細膩入手,不是從繁入手(見圖5-2-7)。

圖5-2-7 碧玉「無悔的青春」

2.玉件花鳥

玉件花鳥是近幾十年來興盛的產品,鳥有仙鶴、鳳凰、錦雞、雞、鴨、鷹等造型。花鳥正在發展時期,有的以鳥為主,以花為輔,有的花和鳥並重,好的花鳥作品要求注意鳥的形象和動態,鳥和花的呼應關系。

花鳥產品多用中低檔料製作,常有俏色鳥作品出現。成對的鳥要求兩只顏色、透明度、質地、造型、高矮一致(見圖5-2-8)。

圖5-2-8 翡翠「風起雲來」

(三)玉件動物

玉件動物是以動物為題材的玉器。古代玉件動物已很有水平,有造型生動、變化自由、寫實與裝飾手法熟練的特點。

動物用料很雜,高、中、低檔料,大、中、小件都有,小料頭也可做個小動物。

按動物的造型變化可分為寫實動物、傳統動物和動物形器皿幾種。

寫實動物多為馬、牛、羊、豬等十二生肖,象、駱駝、鹿等其他動物也有製作。

傳統動物有獅、辟邪、龍、角瑞等。

動物形器皿有牛罐、羊罐、犧尊、雞尊等。

常規馬、牛、羊、象等有常規作法,多成對,也有成套的,如十二辰、八馬等。

馬馬有立、卧、撲、仰、踢、跳、跑、嚎等不同姿勢。掌握馬身的矯健、頭型的機警是做馬的關鍵,注意馬頭的筋骨、前胸的豐滿、後小肚的上提和腿關節蹄寸的安排。漢馬、唐馬都是我國傳統馬的優秀造型,常有仿製。

牛牛主要作立式和卧式,重點在頭型,尤其要注意牛眼的有神。身體主要是胯骨,在牛身粗大中要突出脊、胯、臀骨骼。

羊羊有山羊和綿羊。山羊跳躍頑皮,綿羊溫順平和。山羊比綿羊頭小、嘴尖、身瘦。作羊要注意腿和頭部的造型。

象象的體形寬大,四肢粗有力,前身高,後身低,鼻子上卷自然,腦包、眼泡、扇耳、牙根都是象的特點,處理好了能提高象的動態和傳神。

獅無論是走獅還是門蹲獅,都是中國傳統獅造型,以頭型最重要。

傳統動物和獸形器皿雖然製作很多,但多仿製古代造型,造型和工藝要求也較高。

動物是喜聞樂見的品種,需求量很大,在質量上除去作什麼像什麼外,最重要的是動態。作動物要了解動物的習性,掌握住動物的動態規律(見圖5-2-9)。

圖5-2-9 翡翠「斑點狗」

(四)玉件器皿

製作玉件器皿是玉器中最難的工藝技術,在用料、設計、琢磨、拋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

目前大量生產的器皿造型多仿清代玉器和古代青銅器。還有實用器皿如壺、碗、盤,文房用的筆洗、筆筒等。

器皿造型以爐、瓶為主。北方以北京為代表,南方以上海為代表,在造型上出入很大。北京講求端莊、穩重、規矩、細膩;上海講求玲瓏、挺拔、秀麗,在工藝上各有千秋。

器皿造型最重要的是規矩四稱,造型和紋飾協調。它選料嚴格,臟、綹去凈後才能設計,帶有臟、綹是大缺點。

爐標准爐是圓腹、縮口蓋,蓋上有頂紐獸,腹兩邊有獸頭耳銜環,下有獸面紋三腿。質量指標是選料干凈,琢工細膩,獸紐、獸頭、獸面造型大小合適、緊湊、對稱。變形爐有荸薺扁爐、五環爐、高庄爐和亭子爐。以亭子爐造型最復雜,工藝技術要求高,變化也大(見圖5-2-10)。

瓶瓶的造型多種多樣,有圓肚瓶、觀音瓶、齊肩瓶、梅瓶、方瓶、棱瓶、渦角瓶、雞腿瓶、蒜頭瓶、扁瓶、葫蘆瓶等。瓶上雙耳和蓋紐琢以各種造型。瓶身有素的,有周身紋飾的,有開光紋飾的,有浮雕紋飾的,有圓雕紋飾的。瓶膛在光照下可看出和瓶身造型一樣。

北京繼承和發展了薄胎、壓絲技術,做出的器皿壓金銀絲、掏薄胎,特點突出。這種器皿有壺、碗、盤等(見圖5-2-11)。

薰北京薰造型一般由五節組成。從上到下分為頂紐、蓋、腹、中柱和底座,用螺絲扣擰接組成,有的有九節。頂紐一股雕琢龍、瑞獸首、花頭,下銜小環。蓋作鏤空花,在鏤空花中有的開光作浮雕。身有素的、有浮雕花紋的。身上的兩耳作鏤空雕,有龍、鳳、花造型,兩耳垂環。中柱隨造型變化,可長可短,也可不要,有中柱的一般有四小環。底足以浮雕花飾為主,絲扣在各節中部做出三、四扣,擰緊後,五節薰周正(見圖5-2-12)。有的薰足是腿足。

南方薰多鏈,頂蓋之間加節,使頂高豎起來。腹和足之間也加節,紋飾也多,顯得玲瓏、工大。

圖5-2-10 亭子白玉爐

圖5-2-11 白玉香草鏤空薄胎瓶

圖5-2-12 翡翠含香聚瑞花熏

仿青銅器和由青銅器變化來的器皿造型有尊、壘、卣、觥、觚、鼎、匜、爵等,有的造型紋飾很美,常是玉器中的佳作。

其他器皿造型有碗、杯、壺、盤、碟、盒、洗等,常規和精品都有生產。

器皿上的紋飾有鏤空花、頂撞花、陰勾花、浮雕花、光子花,這些花紋的質量要求以搭配協調、線條准確、形象生動、干凈利落為准。

器皿中的子母口在質量要求中也很重要,以深淺適度、規矩嚴謹為好。

(五)玉石盆景

玉石盆景 即用寶石、玉石做的盆景藝術品,目前以花卉盆景為主。有單種花卉、多種花卉、金本果樹盆景50多種。這種盆景用琺琅作盆,金屬絲加紙漿料做樹干(樹干可貼金箔),鐵絲裹絨栓花瓣製成。花用艷色玉石,葉用綠色碧玉、岫玉、黑綠蛇紋石玉等製作。如牡丹盆景有五色牡丹、三色牡丹、綠牡丹等盆景。這些盆景用瑪瑙、芙蓉石、岫玉、白石英岩玉作瓣,黑綠蛇紋石玉作葉,每盆有花五朵、三朵,在綠色葉中十分醒目,顯得十分鮮艷。又如花籃盆景採用琺琅花籃作盆,多種花卉栽入籃內,花卉奼紫嫣紅、爭奇斗艷、果實累累、富麗堂皇。

花卉盆景有大有小,有造型變化盆的樣式,做工的粗細都不同。檢驗盆景的質量以使用原材料的品種、製作的造型、做工的粗細為准,包括瓣、葉、果的磨製形狀、顏色、搭配是否協調,樹木與花卉、盆與花卉的造型是否協調。好質量的花卉盆景應該是花形艷麗、葉形活潑、樹本質感強烈、盆栽大小合適,以艷麗、精工、豐滿為主(見圖5-2-13)。

圖5-2-13 玉石花籃盆景

除玉石花卉盆景外,還有玉石果品、蠟台、盤花等品種。

玉石果品經常生產的有葡萄、香蕉、佛手、桃、黃瓜、柿子等。

玉石蠟台是用攢制花瓣的方法,將花的心部裝上蠟碗,作盤狀花形,放於桌上,用於點蠟,是實用裝飾物。

還有一些是新設計的人物盆景、山水盆景和景物、動物盆景,這些盆景在用料、造型、做工上出入很大,規格不一。

玉石盆景用料范圍廣、工序多,是既簡單又復雜的玉器,加工題材每一道工序都影響著產品的質量,每一道工序都要檢驗,這樣才能組成好的玉石盆景造型。

(六)玉石鑲嵌

玉石鑲嵌組成的藝術品可以包括很多類,范圍很廣。它既可組成畫面,也可組成圖案,既可平嵌,也可浮雕嵌,也有立體包鑲嵌。如屏風、插屏、掛屏、靜物、人物、器物等都有玉石鑲嵌品生產(見圖5-2-14)。

圖5-2-14和田玉插屏

(七)玉山子

玉山子利用玉石自然之形態,因形賦形,雕琢山水人物,稱為玉山子。這種造型有的小巧,可幾案陳設,有的重千斤,置於室內堂館,氣勢宏偉(見圖5-2-15)。

圖5-2-15 青山玉「會昌九老圖」

玉山子按玉料的形狀、顏色、綹裂進行設計,去除瑕疵,掩其綹裂,順其色澤,使料質、料色、造型渾然一體。

玉山子在設計中隨料立意,可簡單,可復雜,可浮雕,可深雕,可山水人物,可樓台殿閣、草屋石洞,可牛馬動物、翎毛花卉,在遠近景散點透視中,布局描繪,以取得材料、立意、加工方面的統一。因此,玉山子造型自由性較大,可以盡情發揮設計者用料的天才,使作品更富有詩情畫意的立體境界。

玉器准確的分類還沒有形成,以上只是大概的情況。作為玉器藝術來說,它不受品種的限制,人物中有動物,動物中有人物,這是司空見慣的。還有一些產品不好歸類,暫且稱為雜件,如金玉結合藝術品等。

玉件是玉器中的主要類別。在原材料使用和工藝上難度很大,是我國玉器藝術的代表,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

D. 宋代 的手工藝都有哪些

玳瑁盞,宋代飲茶用盞之一宋朝的工藝美術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使中原地區得到了統一。社會相對穩定,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崛起及其生活需求和城鄉商品交流擴大及發展,對工藝美術生產和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消費市場,也給工藝美術在器物品種、造型及圖案紋樣、裝飾手法等方面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使其呈現出不同於前代的獨特風格。另外,遼、金、西夏及其他政權轄下的工藝美術,亦以其反映了本地區社會意識和民族生活的不同風貌,而獨具特色。

宋朝工藝美術-陶瓷工藝

宋代 玳瑁釉漏花碗宋代是中國古代陶瓷發展的重要時期。它在唐、五代「南青(瓷)北白(瓷)」的基礎上,受當時商品流通、城鄉庶民生活及宮廷御用的推動,產量激增,質量提高,在花色品種和紋飾圖案上也有所改進和創新,形成了自由奔放、簡練瀟灑的時代風格,並出現了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等五大名窯,而當時的磁州窯、耀州窯、吉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名窯也以其清新質朴的瓷器聞名於世。

宋代陶瓷的突出成就,在於燒製成了定窯的白釉印花,耀州窯的青釉刻花和劃花,磁州窯的白釉釉下黑彩和白釉釉上劃花,鈞窯的乳光釉和焰紅釉,景德鎮窯的影青,龍泉窯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等。而黑釉的兔毫、油滴、玳瑁、剪紙漏花等新興品種和裝飾手法的出現,也標志著此一時期陶瓷工藝的巨大進步。它們相互爭勝斗奇,異彩紛呈。宮廷御用瓷器多由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禹縣八卦洞鈞官窯和浙江杭州修內司官窯燒制進貢。這幾處官窯的瓷器在青釉、乳光釉上有所創造,以醇厚典雅取勝,而有別於民窯的簡朴清新。

宋代陶瓷在燒制上採取了「火照」檢查並控制窯爐的溫度和氣氛,以及原缽和覆燒等先進技術和工藝,使瓷器的質量、產量得到進一步提高。這一時期瓷器的器形品種也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同一類器物又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新的器物品種不斷出現,主要有玉壺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洗口瓶、瓜棱瓶、琮式瓶、瓜棱壺、葫節式壺、注子、枕等。紋飾題材亦豐富多采,多為花鳥走獸,亦有人物、山水等圖案,均富有生活氣息和裝飾美。其中某些紋飾題材及其表現形式,與當時興起的文人水墨畫有一定的聯系。

遼代陶瓷主要依靠治下的原北宋窯工燒制。有就地取材燒造而成的仿定窯瓷器及三彩器物,還創造了有著契丹族特點的雞冠壺、雞腿壺、盤口壺和鳳首壺等器型。金代陶瓷繼遼、宋窯業而又有所發展,它推廣了耀州窯印花,並大量生產了白釉黑花瓷器。西夏的白釉高足器則與宋金瓷器不同,可能是本地所燒。

宋朝工藝美術-染織刺綉工藝

宋代的刺綉針法精細,用色典雅宋代對染織刺綉等紡織行業十分重視。在少府監設了文思院、綾錦院、染院、裁造院、文綉院等機構,負責生產並於地方建官辦織造出作坊。北宋絲織業十分發達,花樣品種和質量產量較之前代,有了明顯的提高和擴大,其主要產地有都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京洛陽(北魏)(今河南省洛陽市)、真定府(今河北省境內)、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和四川成都等地。至南宋為滿足軍需、捐輸、日常使用、外銷等,絲織業又有了進一步發展,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建陽、福州、泉州、彰州(均在今福建省)、興化(今江蘇省興化市)等已成為此時絲織業的主要產區。宋代絲織的主要品種有錦、綾、紗、羅、綺、絹、緞、綢、緙絲等,以錦最為著名。其上織有各種花鳥、蟲魚、走獸、人物等優美生動的圖案紋飾,計有20餘個品種和名色,並採用鏤印、刷印、彩繪和銷金等十幾種加工方法。

而緙絲、刺綉等也以所緙綉山水、樓閣、人物、花草、鳥獸的真實生動,而與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北宋緙絲以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為主要產地,南宋以臨安的緙絲制為最佳。其著名緙絲家有朱克柔、沈子蕃、吳熙等人。其中以朱克柔最著名,她所緙的書畫作品,用針細如毫發,設色精妙,光彩絢麗,繢□精緻,形象生動傳神。絲織業的發達,也推動印染業的發展和提高。宋代印染已很普遍,絹綾布帛上亦多有山水、樓閣、人物、花鳥、走獸等圖案。

宋絲織遺物在新疆、山西、北京、江蘇、福建等地有所出土,其中近年來福建福州北郊南宋墓出土的緞組織絲織物,是一次重大發現,為研究宋代的絲織業提供了材料。

遼代絲織承唐宋制度,在其所轄地區也設官辦絲織機構,在繼承和借鑒唐宋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獲得很大的發展。遼應歷九年(959)的駙馬公主合葬墓中出土有絲織物,系遼代早期契丹貴族服用物品。遼寧法庫葉茂台遼代早期墓出土的緙絲屍衾和靴面是迄今發現遼代最早的緙絲實物。緙絲以平綉為主,兼用銷綉,針法嫻熟,形象生動。金代絲織是在宋代北方絲織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並沿宋制設立少府監、文綉監,掌管綉造宮廷御用的服飾,織染署掌管織□染色。

山西省大同市西金代閻德源墓出土的24件絲織品,系以羅為主,有花素兩種。鶴氅、黃褐色羅地、鶴雲的綉工精細,針法熟練,風格典雅,堪稱金代刺綉工藝的精品。傳統的西夏織綉是毛紡業,產品有氆氌、毛褐、氈、毯及駝毛布等,除了滿足本地需要外,還向外輸出。皇家設絲絹院,由漢族工匠織□。西夏獻王墓出土的茂花閃色錦,色調層次豐富,絢麗多采,反映了西夏絲織業的發展水平。回紇定居新疆、河西之後,建立了自己的絲織,產品以緙絲、捻金線與織金錦為主。新疆阿拉爾出土的靈鷲窩錦袍是緯顯花的斜紋緯錦,經緯線均不加捻,反映了回紇絲織物的某些特點。

宋朝工藝美術-金屬工藝

南宋八卦紋銀杯宋代的金屬工藝是在唐五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已排除了來自波斯薩珊王朝的異國情調,適應城市平民生活的需要,製造了大量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金屬器皿。

宋代金銀器已非常發達。皇家所用的金銀皿由少府鑒、文思院掌造。據記載都城汴梁已有金銀鋪,南宋朝廷及王公貴族對金銀器的需求有增無減。從記載及考古發掘來看,宋代金銀製品多為酒器、茶具和裝飾品。1959年,在四川德陽出土了大量宋代銀器,除茶酒器具外,還有許多日用器皿。其中一隻銀盒上刻有雙孔雀,外飾纏枝花,精美可愛。南京幕府山北宋中期墓中出土的雞心形金飾,集鏤空、鏨刻、掐絲等技藝於一器,說明北宋江寧(今南京)金銀製品作工精細,技藝高超。衢州(今浙江省境內)南宋咸淳十年(1274)史繩祖夫婦墓出土的八角形銀杯、八卦紋銀杯、銀梅瓶、銀絲盒等都是南宋銀器的嶄新造型。四川德陽出土的理宗淳□九年(1249)孝泉鎮銀鋪打造的銀梅瓶、□形器、執壺、尊、托杯、壺、刻花盒等器形,錘□工整,比例協調,有著恬靜舒暢的特點,反映了南宋城鎮金銀器普遍發展的趨勢。

宋代銅器繼唐局鑄和南唐官鑄,又有了一定的發展。日用器皿大量增加,主要有銚、瓶、熨斗、火鍬、火筋、火夾、沙鑼、匙筋、香爐、簾鉤及杯、盤、壺、罐、盒、爐等。造型大都簡潔洗練,注重實用性,部分器物的造型與瓷器相似,可能為相互影響的結果。另外,佛像、祭器、樂器等也有一定的生產。

宋代銅器工藝中重要的有仿古銅器和銅鏡兩類:①仿古銅器,在宋代主要充作禮樂和祭祀之器,北宋末年曾大量生產,其器物鑄造精工,忠於原器,造型敦樸古雅,對後世仿古器的生產有一定影響。②銅鏡,因需求量大而大量生產,成為銅器行業中的主要產品。宋代銅鏡注重實用,不崇華侈,器體輕薄,裝飾簡潔,形狀仍以圓形為主,亦有方形、亞字形、弧形、菱形、四方圓角式、菱角形及帶柄等多種形式。背面多鑄有花鳥、蟲魚、走獸、人物、故事、佛道、山水、樓閣、船舶、祥瑞、四靈、十二生肖、八卦、星象、摩竭、銘抨等圖案紋飾,亦有光素無紋者。圖案處理常採取隱起、陽線並用,以線的韻律、節奏來增強紋飾的起伏與重量,克服了因體薄而造成的輕浮單調的感覺。其中的動植物圖案,形象准確,姿態生動,構圖豐富多變。山水人物圖案的構圖處理富有繪畫效果。宋代銅鏡多產於湖州、臨安(在今浙江省)、饒州、吉州、撫州(在今江西省)、成都(今四川省)等地。

遼代的金屬工藝,既受波斯薩珊王朝的影響,又繼承了唐代的傳統,並根據本民族的生活習性而創造了富有特徵的金屬工藝。如雞心壺、八角銅鏡及鎏金鳳冠等。金代的金銀器出土甚少,銅鏡有四手觀音雙面鏡、觀音紋陽燧鏡、雙獸連珠鏡、蓮花八乳鏡、雙魚鏡等。西夏對金屬工藝比較重視,設有專門機構掌管,西夏王陵出土有金銀器殘件以及鎏金銅卧牛等。

在金屬工藝發達的基礎上,金銀工藝也隨之發展,在部分銅鐵器物上按圖案陰槽,填以金、銀、絲、塊、圈、點等,構成優美的裝飾,與原器質地相映成輝,光彩閃爍。

宋朝工藝美術-漆器工藝

宋代漆器漆器的生產在宋代已很普遍。其漆器多為日用器皿,從考古發掘和傳世作品來看,其品種主要有碗、盤、盒、奩、缽、托、筒、幾、盆、盂、勺、筆床、紙鎮、畫軸、扇柄等。其器形式樣也豐富多變,同種類型的漆器各有多種不同的式樣。如盤就有圓、方、腰樣、四角、八角、絛角環樣、四角牡丹狀等形狀。其胎質有木胎和木胎糊兩種。

宋代漆器品種有:①金漆,分戧金和描金。前者是在硃色或黑色的漆器上用特製的工具戧刻圖案的陰紋,後再填以金粉或銀粉;後者則是直接用筆在漆器上描繪圖案。如江蘇武進林前宋墓出土的人物花卉奩,在蓋面戧刻兩高髻婦人挽臂漫步園中,立面戧刻折枝花卉;浙江瑞安慧光塔出土的描金雕漆盒,其中在盒中心用描金繪出人物、波濤、火焰、散花等圖案紋樣。②犀皮,又稱虎皮漆、波羅漆等。系在塗有凹凸不平的稠厚色漆的器物上,以各種對比鮮明的色彩分層塗漆,形成色層豐富的漆層,最後用磨炭打磨,因漆層高低不同,故打磨後顯出各種不同的斑紋。③螺鈿,在器物表面上鑲嵌以各色螺片使器物具有典雅美的藝術效果。如江蘇蘇州瑞光寺塔出土的螺鈿漆器,通體(黑漆)嵌以較厚的螺鈿花卉。④雕漆,因其漆層顏色的不同,而分剔紅、剔黃、剔綠、剔黑等。另外又將紅黑色漆相間塗漆,雕刻花紋者稱剔犀,或稱烏間朱線。雕漆以江蘇鎮江金壇宋墓出土的團扇柄,與現藏日本的剔黑圓漆盒為代表。

遼代漆器分木胎和卷木糊□胎兩種,有黑光、朱紅、醬紅等色的素漆碗、盤、盆、勺、缽、奩、梳、枕等。金代漆器繼北宋漆業有所發展。山西大同金墓出土的剔犀奩,通身剔香草紋,平凸刻紋委婉回轉,陰溝顯出朱漆兩層,屬烏間朱漆類型,是迄今所見宋金時期最大的剔犀漆器。奩內有彩漆碗1件,在褐漆地上繪白梅朱枝、黃蝶、綠竹等,筆法嫻熟,具有沒骨畫法的韻致,亦屬罕見。

宋朝工藝美術-玉石工藝

宋代玉器直承五代風格,進一步市俗化宋代皇家用玉不減唐代。寶璽、冠服、玉輅、鞍具、刀劍等的飾件、祭祀等均使用玉器,多由文思院、修內司玉作負責碾。王公大臣和富豪商紳也都使用並收藏玉器,因而促使了玉器業的發達。當時臨安已開設「七寶社」,出售玉帶、玉碗、玉花瓶、玉束帶、玉勸盤、玉軫芝、玉絛環等。玉器的使用范圍和功能較之前代已有很大擴大。

宋代玉器的器形、圖案等花樣品種甚豐。人物、花鳥、走獸等器物,形神俱存,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情趣。其加工手段如隱起、起突的線面處理,極為熟練,同時又根據玉料色澤的紋理、形狀不同,而因循雕出各種相應的物象,著名者有玉雕子母貓、甘黃玉葵花杯等。

遼代玉器一部分是購買或掠奪而來,另一部分是反映本民族意識的自製玉器,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徵。金代玉器多用於禮制、祭祀和皇家貴族,平民禁止用玉。其玉器在與漢族逐步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富有女真族生活特徵的春水玉和秋山玉。

宋、遼、金玉器擅用鏤空作工,玲瓏剔透,纖巧秀麗。形象處理,起伏自然,轉摺合度,簡潔准確,形神兼備。所表現的人物、故實、祥瑞、山水、禽獸、花草等題材,背景較為復雜,構圖多取三遠法,類似繪畫,對象的前後主次及形神的巧妙處理,均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宋金的銘刻玉器有經文和詩詞兩種,所刻字小如芝麻粒,雙勾細如絲發,是微型銘刻玉器的典型代表。

宋朝工藝美術-文房四寶工藝

宋代印刷用紙大致有竹紙和皮紙兩類包括以筆、墨、紙、硯為主的書畫工具、材料及筆山、筆架、筆筒、墨床、水盂、勺、鎮尺、盒等附屬性器具。大約從漢代起,文房用具就受到皇家與文人的喜愛,製作中施加了一定的裝飾,促使其發展成為一種特殊的工藝美術品,至宋代隨著文學藝術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宋代毛筆仍以安徽宣城為中心產地,其筆以秋季紫毫為上,亦稱宣毫。制筆名家有陳氏和諸葛氏。另外,歙州、新安、黟州(均在今安徽省)等地也出現了制筆名匠。墨的產地仍以歙州為最。由於採用松煙、油煙制墨,提高了質量。張遇於熙寧、元豐年間,創用油煙制墨之法,以油煙入腦、麝、金箔等製成龍香劑貢御墨;潘谷是元□時的制墨名家。他們制的墨以其上乘的質量和多變的形狀、紋飾享譽於世,深受當時文人學士的歡迎。較之前代,宋墨形制增多,裝飾素雅,古色古香。

宋代造紙工藝有了顯著提高,竹紙已名冠天下,優質寬幅的皮料紙也已出現,產量增加。對紙的再加工在當時尤為盛行,成為宋代造紙業的一大特徵。四川謝公箋與唐代薛箋齊名,共有紅、黃、青、綠等10色,亦稱十樣蠻箋。砑花紙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山林、林木、折枝花果、獅鳳、魚蟲、壽星、八仙、鍾鼎文等圖案。此時還有仿唐的薛濤箋和仿南唐的澄心堂紙等名紙。另外,金粟山藏經紙,系桑皮紙,以其內外皆臘,表面光瑩,專用於印製大藏經而知名。宋硯仍以端、歙為兩大名硯,也有銅、鐵、陶、瓷、澄泥、古磚瓦製成的硯。而各地就地取材製成硯,也不乏佳品,如紅絲石硯、紫金石硯等。另外,其他文具也隨著文房四寶的發展,也在產量、質量、形制、裝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為宋代文學藝術的全面繁榮和取得高度成就,提供必不可少的器具材料。

宋朝工藝美術-其他工藝

宋代玻璃器宋代與阿拉伯各國有著密切的經濟和文化往來,從阿拉伯地區輸入了大量的玻璃器,多為皇家貴族達官豪商所收貯使用。受其影響,宋代玻璃器業也有一定的進展。但因在生產上仍沿襲傳統配方,就地取材,因而妨礙了玻璃工藝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宋代自製玻璃器的產量很大,產地較廣,品種較多,主要有缸、瓶、盆、葫蘆、葡萄、燈、鳥形、釧杵、耳環、簪、珠等。經化驗表明,多數屬高鉛玻璃。玻璃器的成型工藝有兩種:①實心玻璃器,有珠、簪、墜等,其中玻璃珠的形制和色彩最為豐富,以單色珠為主,亦有少量變色珠,如藍地孔雀藍點珠等。②空心玻璃器以瓶為主。

宋、遼、金自製玻璃器,器形往往雷同,可能為同一地所產,後銷往各處。此時大理國玻璃器僅見各色不同形式的珠子。回紇自製玻璃器產於新疆若羌瓦石峽,其燒造工藝可能受到中亞玻璃工藝的影響。

另外,宋代牙角竹木工藝也很發達。象牙、犀角系珍貴材料,一向從海外輸入。皇家用於製作象輅、牙簽、帶板、印章及書畫軸頭等,作工頗精良考究。傳世作品有犀角花盆。竹雕以南方為主。高宗時詹成擅用竹片刻宮室、人物、花鳥等圖案,纖毫俱備,極為工細。西夏8號帝陵出土有雕有庭院、山巒、樹木、花卉人物的竹片,頗富繪畫趣味。竹編、藤作也較普遍,出現了許多地方名產。如揚州莞席、袁州竹鞋、泉州白藤箱等。傢具工藝因生活習慣的改變,而獲得極大的提高和變化。人們由唐以前的席地而坐,已發展為此時垂足而坐。因此使桌椅幾案等傢具有了巨大的發展。皇家傢具工精料良,裝飾精緻,比例和諧,茶肆酒樓、醫丞布店及一般民用傢具,則單純朴實,注重實用,不作過多的華飾。開明式傢具之先河。

從總體來看,宋代工藝美術較之唐代的華麗繁縟,顯得質朴清新大方。部分器物在注意實用性的同時,重視器物的形式美,用料考究、作工精良,而又不失其新質朴的時代特徵。

E. 乾隆梅花牡丹紋粉彩梅瓶

宋定窯 孩兒瓷枕博物院藏國家一級文物
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圖罐.2789億元
「錦香亭」圖罐 4917萬元 港幣
雙葫蘆紋瓶 4998萬元 .3元人民幣
明成化全球惟一的成化鬥彩孤品大鬥彩三秋杯
明喜靖彩釉大罐59.8萬美元
明萬曆五彩荷塘鴛鴦圖蒜頭瓶404萬港元
明成化青花獅子滾綉球紋碗碗781萬元
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紋缸1045萬元
明宣德青花柬蓮紋板沿大盤308萬元
明宣德青花留白纏枝牡丹紋大罐418萬元
明成化青花菱龍紋高足碗418萬元
明洪武釉里紅如意雲形纏枝牡丹菊紋大碗385萬元
明宣德青花雙鳳穿牡丹紋小瓶913萬元
明宣德青花折枝枝牡丹棱口八方四足花盆41.73萬美元
明宣德釉里紅青花高足杯37.44萬美元
明永樂青花纏枝玫瑰花紋大碗44.5萬美元
明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116.38萬美元
明永樂清花纏枝瓜紋小罐660萬元
清乾隆御制琺琅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11548港元
清乾隆粉彩百子紋雙耳瓶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壽》蕃蓮紋葫蘆瓶
清乾隆郎窯紅膽瓶
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紋盉
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紋花觚
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紋雙耳六方瓶
清乾隆青花龍紋天球瓶
清乾隆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清乾隆青花雙耳扁瓶
清乾隆青花仙鶴紋帶托爵杯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蝠紋花口瓶
清雍正鬥彩團花菊蝶紋蓋罐,通高10.4cm,口徑5cm,足徑5.4cm
清雍正琺琅彩雉雞牡丹紋碗,高6.6cm,口徑14.5cm,足徑6cm
清雍正粉彩鏤空團壽蓋盒通高13.2cm,口徑21.7cm,足徑12.9cm
清雍正粉彩團蝶紋碗,高6.8cm,口徑13.5cm,足徑4.7cm
清雍正黃地琺琅彩梅花紋碗,高6.2cm,口徑12cm,足徑4.6cm
清乾隆青花蝠果紋葫蘆瓶
清雍正粉彩葫蘆紋碗高5.8cm,口徑11.9cm,足徑4.6cm
清雍正粉彩梅花紋碗高5cm,口徑9.2cm,足徑3.8cm
清雍正胭脂紅地開光琺琅彩花鳥紋碗高4.5cm,口徑9.2cm,足徑3.6cm
清雍正粉彩雉雞牡丹紋盤高5cm,口徑35.5cm,足徑21.5cm
清雍正藍料彩山水圖碗,高5.5cm,口徑10cm,足徑3.9cm
清乾隆粉彩八桃天球瓶,高 50.6cm,口徑11.9cm,足徑17.7cm
清順治五彩牡丹紋尊,高58cm,口徑19.5cm,底徑18cm
清雍正鬥彩纏枝花紋梅瓶高26.3cm,口徑5.5cm,足徑11.9cm
清雍正鬥彩如意耳蒜頭瓶高26cm,口徑5.2cm,足徑11.8cm
清雍正鬥彩團花紋罐,高17.2cm,口徑8.4cm,足徑7.8cm
清雍正粉彩牡丹紋盤口瓶高27.5cm,口徑6.3cm,足徑8.6cm
清雍正粉彩人鹿紋梅瓶高16.6cm,口徑3.2cm,足徑6.1cm
清雍正秋葵綠釉如意耳瓶,高26.3cm,口徑5.3cm,足徑11cm
清雍正五彩仕女紋罐,高34.1cm,口徑14.6cm,足徑15.3cm
清雍正粉彩花蝶紋瓶,高37.6cm,口徑4.1cm,足徑11.6cm
清乾隆粉彩百鹿尊
清乾隆 御制琺琅彩花石錦雞圖瓶
清乾隆御制琺琅彩花石錦雞圖瓶(同上)
清乾隆御制黃釉青花躍龍捧壽紋六方瓶
清乾隆粉彩八仙過海六方瓶
清乾隆粉彩八仙過海六方瓶(同上)
清乾隆胭脂紅地粉彩纏枝花卉紋尊
五彩加金花碟紋攢盤
清乾隆粉彩八吉祥蓋碗
清乾隆粉彩百壽紋表
清乾隆粉彩纏枝花卉紋大碗
清乾隆粉彩纏枝花鳥紋鳳耳瓶
清乾隆粉彩蕃蓮紋花觚
清乾隆粉彩纏枝花卉紋大碗
清乾隆粉彩福壽紋雙耳瓶
清乾隆粉彩果蝠紋葫蘆瓶
清乾隆粉彩花果大碗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壽》蕃蓮紋葫蘆瓶
清乾隆粉彩竹石花鳥燈籠瓶
清乾隆粉彩竹石花鳥燈籠瓶(同上)
清乾隆高士筆筒
清乾隆各色釉彩大瓶
清乾隆 黃地青花花果紋盤
清乾隆爐均釉唇口瓶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紋賁巴壺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壽》蕃蓮紋雙耳瓶
清乾隆粉彩眾仙捧壽紋雙耳瓶
清乾隆窯變釉卷口六棱瓶
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清康熙,高4.9cm,口徑6.7cm,足徑2.6cm
清乾隆醬地描金凸雕靈桃瓶
清乾隆藍釉描金龍花口瓶
清乾隆粉彩開光八仙過海圖盤口瓶5280萬元.
清乾隆粉彩瓜棱瓷鼻煙壺通高6cm,腹徑3.1cm
清乾隆琺琅彩山石花卉紋小瓶高9.1cm,口徑1.6cm,足徑2cm
清乾隆琺琅彩雙環瓶高14.1cm,口徑5.5cm,足徑6.4cm
清乾隆釉里紅三果紋梅瓶高29.6cm,口徑6.1cm,足徑11.2cm
清乾隆琺琅彩纏枝花卉蒜頭瓶高18cm,口徑2.6cm,足徑5.5cm
清康熙郎窯紅釉鳳尾尊高45.5cm,口徑12.7cm,足徑14.4cm
清康熙冬青釉暗花海水龍蘿卜尊高19.2cm,口徑3.3cm,足徑3.5cm
清乾隆琺琅彩開光雙戟小瓶高8.9cm,口徑1.4cm,足徑1.6cm
清乾隆琺琅彩嬰戲紋雙連瓶通高21.4cm,口徑9—5.2cm,足徑10—6cm
清乾隆琺琅彩開光山水詩句瓶高26cm,口徑12.1cm,足徑12.1cm
清乾隆琺琅彩纏枝蓮紋雙連瓶高17.5cm,口徑6.8—4.8cm,
清道光紅彩繩紋狀元紅酒壇通高15cm,口徑4.8cm,底徑6cm
清乾隆粉彩菊花鵪鶉圖瓷鼻煙壺通高6.2cm,腹徑2.6cm
清康熙釉里紅團花鋸齒紋搖鈴尊1244萬港元
清乾隆茶葉末釉描金蝙蝠紋帶葫蘆瓶504.8萬港元
清乾隆粉彩九老圖燈籠瓶528萬元
清乾隆黃地綠彩八吉祥五蝠捧壽圖折沿盤460萬港元
清乾隆黃地粉彩福壽萬代圖葫蘆瓶40.3萬美元
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龍鳳爭珠圖雙龍耳扃壺80.49萬美元
清乾隆松石綠地粉彩花卉龍把多壺
這些都是國寶級的瓷器,還有一些國寶級的瓷器沒有統計到。

F. 畫牡丹需要什麼材料

工具/原料
毛筆
調色板
顏料
紙張
畫國畫牡丹的時候,宣紙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版下面就來介紹一下權水墨畫牡丹選用宣紙的技巧。中國古代作畫都用絹,在元代以後逐漸選用宣紙來作畫。國畫宣紙在唐代就有生產,因其產地在安徽的宣城,所以人們就稱之為宣紙。宣紙吸水性好,容易滲化,在國畫牡丹時容易產生很潤的效果。常用的國畫宣紙有凈皮和面料等。好的宣紙應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見筆,就是第一筆和第二筆之間留有筆痕;二是發墨,畫在紙上不串,不會把濃淡串通平了;三是不發灰,滲透力適中。現在生產宣紙的地方很多,如能掌握其性能也都適宜作畫,如雲南皮、溫州皮、四川夾江、遷安宣等。如平時練筆用紙,毛邊紙、元書紙均可。

國畫牡丹所用的顏料有以下幾種:一是粉狀的(加膠調配),二是碗狀的(加水調劑),三是常用的管狀顏料。國畫顏料可以分為植物色、合成色幾大類。國畫牡丹的石色是用礦石研製成的,如硃砂、石青、石綠;植物色有藤黃、胭脂、曙紅、牡丹紅、花青等;合成色有鋅鈦白、朱磦,這些都是國畫牡丹常用的基本顏料。石色覆蓋性強,赭石膏雖然是石色但研製很細與植物色差不多,用時可根據它們的特點加以選擇。

G. 康熙冰梅青花蓋罐幫我看下是什麼時期的·是官窯還是民謠~市值多少說的越詳細越好~謝謝了

都有吧(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 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相關鏈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相關鏈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相關鏈接:明永樂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相關鏈接:明正統青花瓷、明景泰青花瓷、明天順青花瓷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於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後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後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綉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相關鏈接:明成化青花瓷、明弘治青花瓷、明正德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於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相關鏈接:明嘉靖青花瓷、明隆慶青花瓷、明萬曆青花瓷 6、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時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發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弧雲、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相關鏈接:明天啟青花瓷、明崇禎青花瓷 7、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緻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致使發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其中爐的青花發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發色多顯灰藍。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致的作風。畫面布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關鏈接:清順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托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關鏈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銹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介面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相關鏈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相關鏈接:清嘉慶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清咸豐青花瓷、清同治青花瓷 11、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官窯和民窯有什麼區別?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紀--十四世紀),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那時,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綏為新平(景德鎮)司務,奉詔監燒獻陵祭器。宋代設監,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 明代(公元十四世紀--十七世紀)採取『官辦民燒』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設御器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清代與明代不同,採取的是『官搭民燒」的折中形式。其產品分「欽限」和「部限」兩類,前者是專給皇帝用的,後者是給朝廷和外交禮賓用的。 民窯是對官窯而言。廣義地講,凡屬非官府經營的,進行商品性生產的瓷窯及其產品,都是民窯。 民窯的歷史遠比官窯早得多,陶瓷器均產生於民間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遠銷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據考證,在這些地區都發掘有唐三彩,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等。民窯於此已有較大的發展,並帶有商品生產的性質。 唐代以後,各地民窯輩出,競相媲美,往往有供不應求之勢。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鈞窯,汝窯,定窯。章生一的哥窯「紋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窯(龍泉青瓷)等。 宋元時,民窯發展較快,僅景德鎮的民窯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時的民窯完全屬於商品生產的性質,民窯在產量上所佔的比重比官窯大得多,在質量上也有一定的發展。到了清代,民窯佔了壓倒優勢,官窯瓷器也為民窯所出。%D%A

H. 張松茂禮品瓷器筆筒和茶杯(牡丹花造型)一套,有收藏證書,價格多少。

I. 請介紹一件工藝品。(500字左右)

1、高麗青瓷

高麗青瓷(koryǒ celadon)是高麗時期繼承新羅時代陶瓷器工藝傳統生產的瓷器。高麗青瓷高雅、美麗、清新,呈青翠的綠青色,又名翡翠色瓷器。

技術高超的高麗瓷器工匠製造了春筍、石榴、葫蘆、甜瓜等形狀的水壺和其他器皿,還制出了鴿子形硯滴、跪坐的麒麟形香爐、龍頭形筆筒、荷花形香爐等。

這些瓷器把幽雅而端莊的式樣、清新而柔和的色彩、纖細的花樣很好地配合起來,形成了綜合的造型美。

2、世紀寶鼎

世紀寶鼎內鑄有銘文「鑄贈世紀寶鼎,慶賀聯合國五十華誕」。鼎座前為「世紀寶鼎」四個金文大字。鼎座後面書寫「中華人民共和國贈 一九九五年十月」。整個寶鼎造型古樸,工藝精湛,堪稱宏偉傑作。

3、明清五彩瓷

明、清兩代是中國彩瓷高度發展繁榮的鼎盛時期。彩瓷分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別。釉下彩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長沙窯。

長沙窯用褐、綠、藍彩在瓷胎上繪畫,花紋有各色圓點組成的圖案、花鳥、人物、走獸、詩詞等,技法嫡熟,構圖美觀,為瓷器的裝飾開辟了新的溪徑。不過長沙窯所燒制的是青釉釉下彩繪瓷,與後世的白釉薄胎彩瓷風格迥異。

4、宋建窯兔毫盞

敞口,斜壁,圈足。底無釉,露出黑褐色堅質胎。盞內外壁施以黑釉,釉面析出棕褐色兔毫斑紋。

宋人崇尚鬥茶,以茶湯面上浮起的白沫多且持久者為勝。用黑盞來盛茶,便於觀察白沫的狀況,因此黑釉茶盞大受歡迎。特色鮮明的建窯兔毫盞應運而生。此盞釉面閃現銀灰色光澤,絲絲兔毫流暢均勻,為宋代上等茶具。

5、竹木牙角匏

以竹木牙角雕刻的工藝品雖然多為小器,卻是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具有悠久的歷史。 竹木雕源於竹木器,從使用竹木器的史前時代開始,到竹木雕藝術獨立發展並成熟的明清時代,在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

熱點內容
長壽杉盆景 發布:2025-07-21 05:36:51 瀏覽:125
睡蓮花語錄 發布:2025-07-21 05:36:16 瀏覽:679
海棠喜肥嗎 發布:2025-07-21 05:31:18 瀏覽:512
雲南茶花八大名品 發布:2025-07-21 05:22:11 瀏覽:136
梅花鑲鑽 發布:2025-07-21 05:17:56 瀏覽:665
竹葉盆景 發布:2025-07-21 05:17:52 瀏覽:901
食人花語大全 發布:2025-07-21 05:13:43 瀏覽:400
七片葉子一朵花能 發布:2025-07-21 05:13:01 瀏覽:788
蝴蝶蘭花劍怎麼固定 發布:2025-07-21 04:58:17 瀏覽:99
武漢插花培訓費用 發布:2025-07-21 04:51:56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