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牡丹花白居易注音版
A. 西牡丹花白居易拼音
惜牡丹花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回。
xī mǔ dā答n huā
chóu chàng jiē qián hóng mǔ dān ,wǎn lái wéi yǒu liǎng zhī cán 。
míng zhāo fēng qǐ yīng chuī jìn ,yè xī shuāi hóng bǎ huǒ kàn 。
B. 白居易《惜牡丹》的詩句掛在家裡可以嗎
惜牡丹花二來首
其一
翰林院北廳花下作源
惆悵階前紅牡丹⑴,晚來唯有兩枝殘⑵。
明朝風起應吹盡⑶,夜惜衰紅把火看⑷。
其二
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⑸
寂寞萎紅低向雨⑹,離披破艷散隨風⑺。
晴明落地猶惆悵⑻,何況飄零泥土中⑼。
C. 白居易的惜牡丹花的最後兩句朝念什麼
zao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D. 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寫於什麼時候
提問者是指詩中內容寫於當日傍晚,還是白居易寫此詩的年齡,亦或是指此詩寫成的時間?應該是公元807年,白居易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那時。
🌺🌺🌺
《惜牡丹花》作者白居易,全詩如下: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
翻譯:惆悵地看著台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裡我珍惜衰謝的牡丹如火一樣越發紅得濃艷迷人。
🌺🌺🌺
在群芳斗艷的花季里,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牡丹占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於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回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緻,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讀者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讀者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其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朴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那還是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像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詩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裡起來把火看花,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詩人的心情又會如何,也就不難體會了。
E. 惜牡丹花的全文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其一
翰林院北廳花下作
惆悵階前紅牡丹⑴,晚來唯有兩枝專殘⑵。
明朝風屬起應吹盡⑶,夜惜衰紅把火看⑷。
其二
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⑸
寂寞萎紅低向雨⑹,離披破艷散隨風⑺。
晴明落地猶惆悵⑻,何況飄零泥土中⑼。[1]
F. 白居易《西牡丹花》全詩拼音。
hàn lín yuàn běi tīng huā xià zuò
翰林院北廳花下作
chóu chàng jiē qián hóng mǔ dān ,wǎn lái wéi yǒu liǎng zhī cán 。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míng cháo fēng qǐ yīng chuī jìn ,yè xī shuāi hóng bǎ huǒ kàn 。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xīn chāng dòu gěi shì zhái nán tíng huā xià zuò
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
jì mò wěi hóng dī xiàng yǔ ,lí pī pò yàn sàn suí fēng 。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
qíng míng luò dì yóu chóu chàng ,hé kuàng piāo líng ní tǔ zhōng 。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譯文:
惆悵地看著台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裡我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生了憐憫之心,拿著火把來看牡丹花。
暮春時節冷雨蕭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紛紛飄落,隨風飛散,再也沒有人來關心她寂寞凄涼的處境。縱然是晴明天氣里,殘花落地猶覺得惆悵,何況在風雨之中,飄零在污泥爛土之中更覺得慘不忍睹。
注釋:
⑴惆悵:傷感,愁悶,失意。階:台階。
⑵殘:凋謝。
⑶明朝:明天。
⑷衰:枯萎,凋謝。紅:指牡丹花。把火:手持火把。
⑸竇給事,即竇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給事中。他家住在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五街的新昌坊。
⑹萎紅:枯萎的花。
⑺離披:紛紛下落貌。破艷:謂殘花。
⑻晴明:一作「晴天」。
⑼飄零:凋謝;凋零。
白居易在元和年間寫過二首《惜牡丹花》詩,這一首是寫於「翰林院北廳」的牡丹花下的,全詩通過一個獨特的視角寫了他對翰林院中這兩株牡丹花的厚愛,以及因為花期將過而產生的戀戀不舍的復雜心態,活脫脫是一個護花使者的痴情形象。
G. 那位有白居易的惜牡丹花的翻譯
其一: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回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緻,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人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呢!「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其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朴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可謂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像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②,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那麼,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裡起來把火看花,不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么?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難體味了。
其二:「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全詩以「惆悵」一詞領起,為全詩的感情基調抹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感傷色彩。人們也許會忍不住要問,詩人在感傷什麼呢?因為第一句中並沒有明確交待原因,只說惆悵的是「階前紅牡丹」而已,初讀起來,不禁使人感到有幾分突兀,這庭院中的紅牡丹,為什麼會讓詩人感傷不已呢?讀完第二句時,讀者才恍然大悟了,原來是在傍晚時分,白居易發現,階前的牡丹花叢,只剩下兩枝還在開花了,這里的「殘」字應是殘留而不是殘敗的意思。花開自有花落時,而且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花枝敗落非但不值得悲傷,相反,還是一種十分正常的植物生理現象,根本不應該為此而觸景傷懷。老子在《道德經》中曾經講過一句名言,叫作「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說,天地本無心於愛護萬物,只是讓它們自生自滅而已。只是多愁善感的人類,為許多自然界的正常現象人為地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感情色彩而已。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這個道理。白居易在傍晚時分,為了院中僅剩的兩枝還在開花的紅牡丹而黯然神傷,而且,詩人還調動了他那異常敏感豐富的想像力,事先預計到今天晚上就是這兩枝碩果僅存的紅牡丹盛開的最後一夜了,所以他無限惋惜地感嘆「明朝風起應吹盡」,因此便不由得要盡一切可能,來加倍珍惜她,呵護她了。不過,大家都明白,自然規律是不可違反的,在這最後的一夜,白居易又將如何行事呢?誰也不會想到,他對花的熱愛已經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了,所以他要「夜惜衰紅把火看。」憑心而論,即將衰敗的牡丹花恐怕已經沒有當初富貴嬌艷的光彩了,不過,情人眼裡出西施,白居易此時的這種感情並不帶任何功利的色彩,他也不是為了牡丹花的美麗所打動,而是為這美麗的牡丹花即將逝去而無比惋傷,他要同他心愛的牡丹花相依相伴地度過這最後的一夜。在「衰紅」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忠實地守護在她們的身邊,唯其如此,他才會感到安心踏實。這種性情在今天的人來看,恐怕會覺得大可不必,甚至會認為是多此一舉的吧。
H. 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中的「衰「字怎麼讀
讀cui ,一聲,這是衰字的古音。
I. 惜牡丹花的翻譯
一、譯文:
惆悵地看著台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惜牡丹花閱讀答案_惜牡丹花翻譯賞析_作者白居易。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裡我拿著火把看牡丹花,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生了憐憫之心。
二、原文:
唐.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三、賞析: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回環,語意層層深入。
1)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緻,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讀者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
2)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讀者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有」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朴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那還是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
3)「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像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詩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
4)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那麼,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裡起來把火看花,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詩人的心情又會如何,讀者也就不難體味了。
J. 古詩惜牡丹花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