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初歇
Ⅰ 青梅煮酒的詩詞
瀟湘憶故人慢
[作者] 王安禮
薰風微動,方櫻桃弄色,萱草成窠。翠幃敞輕羅。試冰簟初展,幾尺湘波。疏簾廣廈,寄瀟灑、一枕南柯。引多少、夢中歸緒,洞庭雨棹煙蓑。
驚回處,閑晝永,但時時,燕雛鶯友相過。正綠影婆娑。況庭有幽花,池有新荷。青梅煮酒,幸隨分、贏得高歌。功名事、到頭終在,歲華忍負清和。
《訴衷情·青梅煮酒斗時新》
年代: 宋 作者: 晏殊
青梅煮酒斗時新。天氣欲殘春。東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
回綉袂,展香茵。敘情親。此情拚作,千尺游絲,惹住朝雲。
《木蘭花/玉樓春》
年代: 宋 作者: 賀鑄
朝來著眼沙頭認。五兩竿搖風色順。佳期學取弄潮兒,人縱無情潮有信。紛紛花雨紅成陣。冷酒青梅寒食近。漫將江水比閑愁,水盡江頭愁不盡。
《望江南/憶江南》
年代: 宋 作者: 謝逸
臨川好,柳岸轉平沙。門外澄江丞相宅,壇前喬木列仙家。春到滿城花。行樂處,舞袖卷輕紗。謾摘青梅嘗煮酒,旋煎白雪試新茶。明月上檐牙。
《花心動·密幄陰陰》
年代: 宋 作者: 曹勛
密幄陰陰,正嘉花嘉木,盡成新翠。蕙圃過雨,牡丹初歇,怎見淺深相倚。好稱花王侍。秀層台、重樓明麗。九重曉,狂香浩態,暖風輕細。堪想詩人贈意。喜芳艷卿雲,嫩苞金蕊。要看秀色,收拾韶華,自做殿春天氣。與持青梅酒,趁凝佇、晚妝相對。且頻醉,芳菲向闌可惜。
《初夏閑居》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煮酒青梅次第嘗,啼鶯乳燕占年光。
蠶收戶戶繅絲白,麥熟村村搗麥香。
民有褲襦知歲樂,亭無桴鼓喜時康。
未嘗一事橫胸次,但曲吾肱夢自長。
Ⅱ 有哪些古詩里是有花的名字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2.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5.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1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梅>> 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足雪 ,為有暗香來。
<<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宋.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古風>> 唐.李白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春暮游小園>> 宋.王淇
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縻花事了,絲絲夭棘出莓牆。
<<古苑杏花>> 唐.張籍
廢苑【杏花】在,行人愁到時。獨開新塹底,半露舊燒枝。晚色連荒轍,低陰覆折碑。茫茫古陵下,春盡又誰知。
<<東欄梨花>> 宋.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山茶>> 宋.陸游
東園三月雨兼風,桃李飄零掃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枝紅。
<<茉莉>> 清.劉灝
【茉莉】開時香滿枝,鈿花狼藉玉參差。茗杯初歇香煙燼,此味黃昏我獨知。
<<丁香花>> 唐.杜甫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深栽小齋後,遮使幽人占。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
<<憶東山二首(其一)>> 唐·李白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 白雲還自散, 明月落誰家。
Ⅲ "牡丹"的「牡」子解釋
牡丹與芍葯同為芍葯科、芍葯屬植物,但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葯而無牡丹的記載。
人們最早是從葯用價值認識了牡丹。1972年在今甘肅省武威市柏樹鄉發現的東漢早期醫簡中,已用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處方。另有秦漢時《神農本草經》稱「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該書是集兩漢以來的葯物經驗談。以後,唐·韓偓《海山記》記述隋煬帝時(公元605元~618年在位),「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並記述了牡丹品種名稱。宋·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記載:「古今言木芍葯,是牡丹。……安期生《服煉法》雲:『芍葯有二種,有金芍葯,有木芍葯。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脈,此則驗其根也。』然牡丹亦有木芍葯之名,其花可愛如芍葯,宿根如木,故得木芍葯之名。……牡丹初無名,故依芍葯以為名……。」安期生為秦琅琊(今山東臨沂人)。由此看來,秦漢之際木芍葯和牡丹兩個名稱幾乎同時出現,不過,其中木芍葯之名僅延續到唐代。
明·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對牡丹及其別名(如鼠姑、鹿韭、百兩金、木芍葯、花王等)記述甚詳,並對其中一些名稱按自己的理解或引用文獻作了解釋。李時珍說:「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子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又說:「唐人謂之木芍葯,以其花似芍葯,而宿干似木也。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葯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又引蘇恭的說法,牡丹「生漢中、劍南。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實圓綠,冬實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葯,肉白皮丹。土人謂之百兩金,長安謂之吳牡丹者,是真也。」引蘇頌的說法:牡丹「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但花有黃紫紅白數色,此當是山牡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中國明代重要的葯物學著作,他說「牡丹以色丹者為上」,指的應是作為葯物的根皮的顏色。有人認為古代將紅的顏色說成丹、朱、赤,最初看到牡丹的人,因為它開的是紅花,也就叫「丹」,恐為不妥。至於「牡丹」,字義應作雄性解。李時珍說牡丹「雖結子而根上生苗」,「牡」似指其可營養繁殖之意。戴蕃認為「因其花較大,枝幹較粗而有力,因此叫牡。《神農本草經》中,有牡桂、牡蠣、牡荊等葯,命名原則是一致的。」這也是一家之言。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鼠姑、鹿韭作為牡丹別名的含義沒有提及,這兩個名稱在《神農本草經》中已經出現,人們至今亦難解其意。
Ⅳ 麻煩各位 幫幫忙 能不能幫我把這篇文章翻譯一下 我找了很久的答案也沒找到 麻煩各位了
翻譯是在准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翻譯是內將一種容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其內容有語言、文字、圖形、符號的翻譯。其中,「翻」是指對交談的語言轉換,「譯」是指對單向陳述的語言轉換。「翻」是指對交談中的兩種語言進行即時的、一句對一句的轉換,即先把一句甲語轉換為一句乙語,然後再把一句乙語轉換為甲語。這是一種輪流的、交替的語言或信息轉換。「譯」是指單向陳述,即說者只說不問,聽者只聽不答,中間為雙語人士,只為說者作語言轉換。
Ⅳ 寫花的詩
詩中花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2.花間一壺酒,獨酌回無相親。(李白:《答月下獨酌》)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5.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1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Ⅵ 求關於牡丹的<說明文>
什麼叫說明文?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它是對客觀事物的性狀、特點、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學的說明的。它既不像記敘文那樣重在記敘、描寫和抒情,也不像議論文那樣,重在闡明主張,批駁謬論。說明文通過說明客觀事物,使人增長知識和技能。
那麼,怎樣寫好說明文呢?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徵
一篇說明文寫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沒有抓住事物的特徵,寫出來是不是使讀者得到具體而明確的認識。比如,你參觀了動物園,要向小讀者介紹長頸鹿。什麼是長頸鹿的主要特徵呢?跑得快,斑紋美麗,這些都不是長頸鹿獨具的特點。長頸鹿最主要的特徵是脖子長,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動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記錄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條又細又長的腿,還長著一個特別長的脖子。令人驚奇的是,它的頸椎骨只有七塊,數目和人的頸椎骨一樣。長頸鹿的七塊頸椎骨排起來,就是它的長脖子,每塊頸椎骨的長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這些寫清楚,才算抓住了長頸鹿的主要特徵,稱得上是一篇較好的說明文。否則,你就說不明白。
那麼,怎樣去抓特徵呢?
首先,要細致觀察。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細致觀察,才能對事物了解得清楚。河南鄭州市七中劉偉同學寫了一篇介紹《粉蝶》的說明文,文中對粉蝶的種類、形態、生活習性,粉蝶為什麼不能在清晨飛舞,以及它對農作物有哪些危害等等,都寫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據。這篇說明文曾被一些學校選為教材。劉偉同學為什麼能寫出這樣好的文章呢?這是因為他平時時生物就有濃厚的興趣,並且能親自實踐,仔細觀察。兩年裡,他製作了四百多個標本,光粉蝶標本就制了三百多個,共有五、六個種類。他在談體會時寫道:
「昆蟲的個體很小,特別是頭部構造很難觀察。我就向老師借了一個放大鏡,我觀察的東西就廣泛了,昆蟲中有粉蝶、蜜蜂、蝗蟲、蜻蜓、蚊子、蒼蠅等等;植物葉子中有柳葉、梧桐葉、榆葉、槐葉等等,還有草葉和花木……我常把放大鏡、筆、記錄本帶在身邊,上下學路上,去公園遊玩時抽空作些觀察,並記下主要觀察內容。」
其次,要查閱資料。我們不能事事親身經歷,而說明文又要求特徵准確,材料翔實,這就需要查閱有關的資料,靠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來印證。比如,有個在長沙讀書的中學生,到北京旅遊,參觀了故宮,很想向同學們進行介紹。於是,他不但記下了參觀的印象,還買了一張《故宮旅遊圖》和一本《北京十大名勝》,從中了解故宮的歷史、地理位置和建築特點。這樣,他就知道:「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我國明朝和清朝兩代的皇宮,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整個宮城呈長方形,佔地七十二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間。周圍環繞著十多米高的城牆,牆外是五十多米寬的護城河。城牆的四角上,各有一個玲瓏奇巧的角樓。故宮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統一。我國明朝初年,為了修建這座宮城,曾經『役使十萬工匠和百萬夫役。』故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上面說的這些具體數字、建築特點,不查閱必要的資料,自然很難掌握。
最後,還要學會比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點,即使是一類事物,也各具特徵。世界上沒有絕對相同的兩片樹葉。孿生兄弟,長得再相似,也能區別出來。抓住事物的特徵,就是抓住這個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不同特點,從共性中發現個性,從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徵往往在同別的事物相比較中顯示出來。比如,要說明中國是一個大國,這個「大」字就很有學問。你可以直接說,中國的面積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較的方法來說明。中國的面積,與法國比,有十七個法國大;與日本比,有二十五個日本大;與英國比,有三十九個英國大;我們祖國的面積,相當於整個歐洲。這樣一比較,既具體,又生動,很有說服力。
總之,要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徵,一方面靠親身實踐,細致觀察,另一方面又要善於向書本和有經驗的人學習,同時還要周密思考。學會比較,努力去熟悉所要說明的事物。
二、說明要有條理
要想寫好一篇說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徵外,還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條理。依據事物本身的條理來說明,就是要從復雜情況中理出頭緒,把事物的特徵,事物各部分的關系說清楚,所謂說明有條理,就是行文線索要清楚,層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如果顛來倒去地寫,文章的頭緒紊亂,同樣也會說不明,道不白。葉聖陶先生寫過一篇《景泰藍的製作》的說明文,十分注意文章的條理性。作者抓住「做胎」「掐絲」、「塗色」、「燒制」、「打磨」五道關鍵的工序,對每道工序的製作和原理都做了詳細的說明。結構嚴緊,條理清楚。
說明文有兩種,一種是說明具體事物,如介紹一種新品種;一種是說明抽象事物,如「什麼是世界?」。但是無論是具體事物還是抽象事物,都有其特徵,都有它的構造和結構,只要我們遵循事物的規律,按照一定順序加以說明,條理也就清楚了。
說明具體事物的文章,可以由上到下,由前到後,由外到內,由主到次地寫,使讀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關系。例如,你們學過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一文,作者茅盾是這樣介紹這個普通小院的結構的:
「這個院子跟附近的許多院子沒有什麼差別,周圍是半人
高的木柵欄;左邊是一間獨立的小屋,屋裡有一口井;右邊是
兩間正屋,每間大約一丈見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是個
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廚房用的,從一邊小梯子走下去。
——這樣一個院子,在當年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標准樣
式。
讀了這段文章,我們對這個地下印刷所的方位、構造和樣
式一目瞭然,就是因為作者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說明——由外到內,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有的同學在介紹具體事物的時候,沒有事先根據這些事物的相互關系理清脈絡,歸納分類,結果往往容易出現關系凌亂、層次不清的毛病。例如,有一篇介紹商品的文章是這樣寫的: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種罐頭、乾果、香煙和名酒。有菠蘿罐頭、桔子罐頭!荔枝幹,有中華牌香煙、牡丹牌香煙、前門牌香煙;有桂元干、葡萄乾,有汾酒、竹葉青,還有清蒸元魚罐頭以及聞名世界的茅台酒等等,花色多樣,品種齊全。」
這段話中所列舉的商品,既有種概念,又有屬概念,既有並列的關系,又有從屬的關系。作者沒有按照這些商品之間的內在關系歸納說明,而是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層次不清,條理不明。這段話應該改為: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種罐頭、乾果、香煙和名酒。罐頭有菠蘿罐頭、桔子罐頭、清蒸元魚罐頭等;乾果有桂元干、葡萄乾、荔枝乾等、香煙有中華牌、牡丹牌、前門牌等;名酒有茅台酒、汾酒、竹葉青等。花色多樣,品種齊全。」
說明抽象事物的文章,不但要說明事物是「這樣的」,而且要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會這樣的。」這就要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步步深入地加以說明,或由淺入深,或由表及裡,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原因到結果,或由現象到本質,或由數量到質量,或由特殊到一般等等。例如,鳥為什麼會飛?人為什麼會做夢?都屬於這一類。如果是說明事物的變化發展過程,可以按照時間的順序。如果屬於介紹生產技術,可以按照生產的程序。只有按照事物本身的條理,來確定說明的順序,文章才能寫得眉目清楚。
當你讀完這篇文章以後,請你不妨做做這樣的練習:
假如你有一位在北京上學的朋友,暑假裡,他想到韶山參觀毛主席的故居(你住在韶山附近),希望你陪他一起參觀。但是,他不知道怎麼走最方便,怎樣才能順利地找到你家。那麼,請你寫封信告訴他:你家的地址,從北京到長沙應該坐幾次車,到了長沙,又怎樣才能找到你的家,你家的四周有些什麼可供辨認的特點和標志。要求使你的朋友看了你的信以後,在路上不必多打聽就能順利地找到你家。
三、說明文的語言要確切、簡潔、通俗
確切:說明文內容的科學性和專業性都比較強,它要求語言要確切,不能誇大和縮小。比如,有個同學知道他們學校種了很多樹,綠化搞得不錯,他在《我們的校園》一文中寫道:「我們學校的綠化面積在全市中學居首位。」這樣寫就有不夠准確的地方。如果有人問:「貴校的綠化面積到底有多少?你怎麼知道別的學校都不如貴校呢?」這位同學恐怕就不好回答,因為他只知道本校綠化搞得好,還來不及進行一番仔細的調查研究。所以,這句話可以改為:「目前,我校的綠化是全市綠化搞得好的學校之一。」加上「目前」二字,不包括「過去」和「未來」;加上「之一」,就不是「唯一」。這樣就比較確切了。
語言確切,首先是用詞准確。說明文最忌含糊其詞,什麼「大概」、「差不多」、「可能」……模稜兩可,該肯定不肯定,該否定不否定,用來說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中國石拱橋》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修建於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五十點八二米,兩端寬約九點六米,中部略窄,寬約九米。」
這段話中的數字,有的是約數,有的是確數。因為趙州橋在哪年建成,史書上已經找不到確鑿的記載,所以只能說個約數;而趙州橋的長度,卻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這不但要說明實有其橋,而且從這些具體精確的數字,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寫說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選取「最恰當的」、「最精確的」語言來表達。
簡潔:語言簡潔,就是精煉,干凈利落,用盡可能少的話,把事物說清楚,不要羅嗦重復、拖泥帶水。比如「大雪把鐵路淹沒無蹤」,「下水游泳應注意些什麼」,這兩句話中的「無蹤」和「下水」都是重復多餘的話,應該刪去。
為了做到說明文的語言簡潔,還要防止不必要的「引伸」和「寓義」。有些同學習慣於寫記敘文,喜歡形容和描寫,初學寫說明文,有時也要來一番「引伸」和「寓義」。比如,有一篇介紹《松樹和柳樹》的說明文,結尾是這樣寫的:
「我們既要學習松樹堅強不屈的品格,又要學習柳樹栽在哪裡,就在哪裡生根的精神。」
記事抒情的文章,自然可以這樣寫,說明文就沒有必要了,寫了反而「畫蛇添足」,不簡潔了。
通俗:語言通俗,就是運用群眾中明白通順的話,把本來是抽象的概念說得具體生動,把本來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下面,讓我們看看這段說明: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象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木。」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以上一例,是關於什麼是物候的說明。作者使用的語言通俗,說明具體而生動。它把氣候變化和動物活動、植物生長、農業生產的關系都說清楚了。
說明文的語言要通俗,並不是不要生動、有趣。葉聖陶先生在《文章例話》中說:「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來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帶一點風趣。」有些說明文運用擬人、比喻、引用等修辭手法,寫得很有趣昧。例如:
(1)莊稼有了化學朋友,就不怕生物界敵人的進攻了。
(2)蜻蜓被譽為昆蟲里的「飛行之王」。在悶熱的夏季,暴雨將至或驟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飛舞。它好似一架飛機,而飛行技巧卻遠遠高超於飛機之上。
(3)「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這是華北中部地區流行的一句農諺。這句農諺說明種莊稼要看節氣。
例①運用擬人寫法,讀來頗有情趣。例②把蜻蜓和飛機相比,貼切生動,使被說明的事物變得淺顯易懂。例③引用農諺,通俗地講解了節氣與種莊稼的關系。
Ⅶ 兩首帶花的詩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Ⅷ 和「韶華」有關的詩句……(急用)
1、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年代:清作者:曹雪芹
出處:《臨江仙·白雲堂前春解舞》
2、玉堂香暖珠簾卷,雙燕來歸。後約難期,肯信韶華得幾時。
年代:唐作者:馮延巳
出處:《採桑子·中庭雨過春將盡》
3、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
年代:宋作者:秦觀
出處:《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
4、正好一枝嬌艷,當筵獨占韶華。
年代:宋作者:晏幾道
出處:《清平樂·千花百草》
5、箜篌別後誰能鼓,腸斷天涯。暗損韶華,一縷茶煙透碧紗。
年代:清作者:納蘭性德
出處:《採桑子·冷香縈遍紅橋夢》
6、腸斷送韶華,為惜楊花,雪球搖曳逐風斜
年代:宋作者:張先
出處:《浪淘沙·腸斷送韶華》
7、過盡韶華不可添,小樓紅日下層檐,春睡覺來情緒惡。
年代:宋作者:歐陽修
出處:《定風波·過盡韶華不可添》
8、情似舊,賞休遲。看看隴上吹。便從今日賞芳菲。韶華取次歸。
年代:宋作者:歐陽修
出處:《阮郎歸·雪霜林際見依稀》
9、清商初入昭華琯。宮葉秋聲滿。草麻初罷月嬋娟。
年代:宋作者:張孝祥
出處:《虞美人·清宮初入韶華管》
10、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年代:宋作者:秦觀
出處:《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11、晚步芳塘新霽後。春意潛來,迤邐通窗牖。午睡漸多濃似酒。韶華已入東君手。
年代:宋作者:周邦彥
出處:《蝶戀花·晚步芳塘新霽後》
Ⅸ 梅花,荷花,牡丹花等花的詩
百合花
清 嚴兆鶴
學染淡黃萱草色,幾枝帶露立風斜。
自憐入世多難合,未稱庭前種此花。
菊花
唐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卜運算元 詠梅
宋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運算元 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白梅
元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游園不值
宋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花
近代 鄧爾雅
昨日雪如花,明日花如雪。
山櫻如美人,紅顏易銷歇。
詠白海棠
清 曹雪芹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試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相思
唐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百合
南朝後梁 蕭詧
接葉有多種,開花無異色。
含露或低垂,從風時偃仰。
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初冬夜飲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桿?
沈下賢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徑台蕪不可尋。
一夕小敷山下夢,水如環佩月如襟。
嘆花
自是尋芳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回答者:shenjay - 魔法學徒 一級 11-20 09:22
牆腳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淚眼問花花不語。
回答者:興想 - 秀才 二級 11-20 10:19
梅花
年代:【宋】 作者:【陸游】 體裁:【七絕】 類別:【靜物】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梅花
年代:【元】 作者:【王冕】 體裁:【七絕】
三月東風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滴。
一聲羌管無人見,無數梅花落野橋。
滴滴金
年代:【宋】 作者:【晏殊】
梅花漏泄春消息
柳絲長
草芽碧
不覺星霜鬢邊白
念時光堪惜
蘭堂把酒留嘉客
對離筵
駐行色
千里音塵便疏隔
合有人相憶
漢陰庭樹
年代:【唐】 作者:【趙嘏】 體裁:【七絕】
掘溝引水澆蔬圃,插竹為籬護葯苗。
楊柳如絲風易亂,梅花似雪日難消。
首春貽京邑文士
年代:【唐】 作者:【盧照鄰】 體裁:【五排】
寂寂罷將迎,門無車馬聲。
橫琴答山水。披卷閱公卿。
忽聞歲雲晏,倚仗出檐橙。
寒辭楊柳陌,春滿鳳皇城。
梅花扶院吐,蘭葉繞階生。
覽鏡改容色。藏書留姓名。
時來不假問,生死任交情。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雜言】
敬亭山下百頃竹,中有詩人小謝城。
城高跨樓滿金碧,下聽一溪寒水聲。
梅花落徑香繚繞,雪白玉璫花下行。
九日齊山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律】 類別:【記時】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
年代:【唐】 作者:【崔曙】 體裁:【七律】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九日
年代:【唐】 作者:【韋應物】
一為吳郡守,不覺菊花開。始有故園思,且喜眾賓來。
送蜀郡李掾
年代:【唐】 作者:【岑參】 體裁:【五律】
飲酒俱未醉,一言聊贈君。功曹善為政,明主還應聞。
夜宿劍門月,朝行巴水雲。江城菊花發,滿道香氛氳。
初月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光細弦豈上,影斜輪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隱暮雲端。
河漢不改色,關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滿菊花團。
贈別司空曙
年代:【唐】 作者:【盧綸】 體裁:【五絕】
有月曾同賞,無秋不共悲。如何與君別,又是菊花時。
詠白蓮
年代:【唐】 作者:【皮日休】 體裁:【七律】
膩於瓊粉白於脂,京兆夫人未畫眉。靜婉舞偷將動處,
西施嚬效半開時。通宵帶露妝難洗,盡日凌波步不移。
願作水仙無別意,年年圖與此花期。
細嗅深看暗斷腸,從今無意愛紅芳。折來只合瓊為客,
把種應須玉甃塘。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風渾訝雪生香。
吳王台下開多少,遙似西施上素妝。
鷓鴣天 水仙詞
年代:【元】 作者:【沈禧】 體裁:【詞】
邂逅江妃澤畔逢。何年謫降蕊珠宮。輕綃翦袂羅裁襪,秋水為神玉作容。清淺處,月明中。凌波微步欲飄空。三生已斷身前夢,一味全真林下
風入松 水仙
年代:【元】 作者:【沈禧】 體裁:【詞】
憶從湘浦遇瓊仙。解佩是何年。冰姿不許鉛華污,淡凝妝、風度飄然。長伴霜前青女,來尋月下嬋娟。一塵難染凈娟娟。獨立晚風前。黃冠翠袖殊清雅,誤思凡、謫向江邊。*弟梅兄是侶,桃嬌杏冶空妍。
江城子 水仙
年代:【元】 作者:【邵亨貞】 體裁:【詞】
凌風翠*興飄然。步躚躚。*忘言。凈洗明妝,不與世爭妍。玉質金相清韻絕,端可擬、月中仙。天寒日暮水雲邊。忍相捐。意難傳。回首珠宮,貝闕不勝寒。環佩珊珊香冉冉。誰敢與、*嬋娟。
清平樂 詠水仙花
年代:【元】 作者:【白樸 】 體裁:【詞】
玉肌消瘦。徹骨熏香透。不是銀台金盞酒。愁殺天寒翠袖。遺珠悵望江皋。飲漿夢到藍橋。露下風清月慘,相思魂斷誰招。
清平樂
年代:【元】 作者:【姚燧】 體裁:【詞】
水仙裝束。風致清逾淑。春竟枝頭添萼綠。要與梅花仲叔。生紅從此羞顏。甘同桃李漫山。不是冥鴻過盡,情教銜子荊蠻。
江城子 賦水仙
年代:【元】 作者:【趙孟* 】 體裁:【詞】
冰肌綽約態天然。淡無言。帶蹁躚。遮莫人間,凡卉避清妍。承露玉杯餐沆瀣,真合喚,水中仙。幽香冉冉暮江邊。
Ⅹ 關與寫花的詩
梅花
年代:【宋】 作者:【陸游】 體裁:【七絕】 類別:【靜物】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梅花
年代:【元】 作者:【王冕】 體裁:【七絕】
三月東風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滴。
一聲羌管無人見,無數梅花落野橋。
滴滴金
年代:【宋】 作者:【晏殊】
梅花漏泄春消息
柳絲長
草芽碧
不覺星霜鬢邊白
念時光堪惜
蘭堂把酒留嘉客
對離筵
駐行色
千里音塵便疏隔
合有人相憶
漢陰庭樹
年代:【唐】 作者:【趙嘏】 體裁:【七絕】
掘溝引水澆蔬圃,插竹為籬護葯苗。
楊柳如絲風易亂,梅花似雪日難消。
首春貽京邑文士
年代:【唐】 作者:【盧照鄰】 體裁:【五排】
寂寂罷將迎,門無車馬聲。
橫琴答山水。披卷閱公卿。
忽聞歲雲晏,倚仗出檐橙。
寒辭楊柳陌,春滿鳳皇城。
梅花扶院吐,蘭葉繞階生。
覽鏡改容色。藏書留姓名。
時來不假問,生死任交情。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雜言】
敬亭山下百頃竹,中有詩人小謝城。
城高跨樓滿金碧,下聽一溪寒水聲。
梅花落徑香繚繞,雪白玉璫花下行。
九日齊山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律】 類別:【記時】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
年代:【唐】 作者:【崔曙】 體裁:【七律】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九日
年代:【唐】 作者:【韋應物】
一為吳郡守,不覺菊花開。始有故園思,且喜眾賓來。
送蜀郡李掾
年代:【唐】 作者:【岑參】 體裁:【五律】
飲酒俱未醉,一言聊贈君。功曹善為政,明主還應聞。
夜宿劍門月,朝行巴水雲。江城菊花發,滿道香氛氳。
初月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光細弦豈上,影斜輪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隱暮雲端。
河漢不改色,關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滿菊花團。
贈別司空曙
年代:【唐】 作者:【盧綸】 體裁:【五絕】
有月曾同賞,無秋不共悲。如何與君別,又是菊花時。
詠白蓮
年代:【唐】 作者:【皮日休】 體裁:【七律】
膩於瓊粉白於脂,京兆夫人未畫眉。靜婉舞偷將動處,
西施嚬效半開時。通宵帶露妝難洗,盡日凌波步不移。
願作水仙無別意,年年圖與此花期。
細嗅深看暗斷腸,從今無意愛紅芳。折來只合瓊為客,
把種應須玉甃塘。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風渾訝雪生香。
吳王台下開多少,遙似西施上素妝。
鷓鴣天 水仙詞
年代:【元】 作者:【沈禧】 體裁:【詞】
邂逅江妃澤畔逢。何年謫降蕊珠宮。輕綃翦袂羅裁襪,秋水為神玉作容。清淺處,月明中。凌波微步欲飄空。三生已斷身前夢,一味全真林下
風入松 水仙
年代:【元】 作者:【沈禧】 體裁:【詞】
憶從湘浦遇瓊仙。解佩是何年。冰姿不許鉛華污,淡凝妝、風度飄然。長伴霜前青女,來尋月下嬋娟。一塵難染凈娟娟。獨立晚風前。黃冠翠袖殊清雅,誤思凡、謫向江邊。*弟梅兄是侶,桃嬌杏冶空妍。
江城子 水仙
年代:【元】 作者:【邵亨貞】 體裁:【詞】
凌風翠*興飄然。步躚躚。*忘言。凈洗明妝,不與世爭妍。玉質金相清韻絕,端可擬、月中仙。天寒日暮水雲邊。忍相捐。意難傳。回首珠宮,貝闕不勝寒。環佩珊珊香冉冉。誰敢與、*嬋娟。
清平樂 詠水仙花
年代:【元】 作者:【白樸 】 體裁:【詞】
玉肌消瘦。徹骨熏香透。不是銀台金盞酒。愁殺天寒翠袖。遺珠悵望江皋。飲漿夢到藍橋。露下風清月慘,相思魂斷誰招。
清平樂
年代:【元】 作者:【姚燧】 體裁:【詞】
水仙裝束。風致清逾淑。春竟枝頭添萼綠。要與梅花仲叔。生紅從此羞顏。甘同桃李漫山。不是冥鴻過盡,情教銜子荊蠻。
江城子 賦水仙
年代:【元】 作者:【趙孟* 】 體裁:【詞】
冰肌綽約態天然。淡無言。帶蹁躚。遮莫人間,凡卉避清妍。承露玉杯餐沆瀣,真合喚,水中仙。幽香冉冉暮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