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2016年臨夏牡丹節

2016年臨夏牡丹節

發布時間: 2021-02-17 15:53:32

㈠ 臨夏的牡丹節到什麼時候

好看,這本書聽說不錯,花呢更好看,「牡丹隨處有,勝絕是河州」。春光明媚的五月,臨夏牡丹競相綻放,五彩繽紛,香氣襲人。此時正是臨夏人逛公園、賞牡丹、走親友的大好時機。 謝謝觀看,

㈡ 2016年臨夏市夏河縣甘加念經會是什麼時間

臨夏為回族發祥地之一。唐代,經絲綢之路來中國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絕於道。處於要沖的河州亦有不少大食人留居。宋代,隨絲綢之路河湟路的繁盛,大食使者蜂擁而至,「往往散於陝西諸路,久留不歸」,貢使、商賈和傳教的西域人在熙河等地的場、買馬場、茶馬司,進行茶馬絲絹交易,傳播伊斯蘭教,留居河州。歷史上稱之為蕃客和蕃商,也有成為番客和番商,成為臨夏回族的先民。史書記載,包括河州在內的西北大姓馬姓,多自西域來。居住於洮河東西地區的馬姓,即是杜甫詩中所指「花門貴種」(意為西域人)。13世紀初,成吉思汗征戰西域各國,隨軍帶來花刺子模等地的穆斯林軍人、工匠、平民,置於西域親軍、回回親軍以及各地探馬赤軍管轄。元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令「駐軍隨處入社」,軍士落為民籍,是臨夏地區回族形成的一部分。分布臨夏各地的喇、蘇、丁等姓為世家,其先即為伊朗布哈拉人、元朝大臣搌思丁·納蘇喇丁。元代還有不少被稱為「斡脫」的官辦穆斯林商隊活躍在河州地區,不少傳教者亦蜂擁而至,定居河州,繁衍生息。《甘寧青史略》載:「甘肅回族,以河州為總匯之區」。回族「淮河州為最多,其種類亦強」回族在形成過程中,正是中國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回族不斷地從東到從中到西、從西到東,逐漸吸收,接受漢文化,與漢族等其他民族共居,密切交往,共同生產生活。共社會經濟結構在民族形成中有高度發達的農村經濟、商業、手工業經濟。具有相當水平的文化教養。尤其善於經商,從事各種手工業、加工業,飲食等行業,馳譽各地而獨樹一幟。長久以來,臨夏回族的商隊足跡遍京、津、滬、川、陝、雲貴、青藏、新疆等地,是一支溝通東西南北經濟流通的重要力量。在醫葯、算術、書畫、武術、詩歌、教育、考古方面的成就,成為祖國文化寶庫不可缺少的部分。回族在共同的生產、生活中,隨之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民族意識、豪放、務實的性格;能適應各種艱苦生活環境,吃苦耐勞,勤於創業的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民族。回族形成前,多使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由於長期和漢族等其他民族雜居,形成過程中漢語成份日益增多,逐漸以漢語為回族的基本語言,亦保留、融合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回迴文化,既保留原有阿拉伯、波斯等西亞文化傳統,亦吸收漢族文化特點。在長期使用漢語後,吸收漢語文化的比重大為增加,漢語、漢文成為回族人民交際的主要工具。臨夏回族的生婚喪葬、飲食、服飾等生活習俗,無不滲透著伊斯蘭教的義律,逐漸變成回族人民的風俗習慣。飲食 所食用的牛、羊、雞、鴨、兔等,一定要經伊斯蘭教念經人屠宰。使用的飲食具切忌混雜。回族的傳統小吃有鍋盔、醪糟、水晶包子、甜麥子、釀皮子,桶子肉、發子面腸等。用水講究干凈,忌諱在食用水渠、水池、水泉旁洗澡、洗衣服、倒臟水。民族共居區的水井、水池打水,提倡使用公用水桶、水罐。在家洗臉洗手使用搪瓶。服飾 男性喜戴白色、黑色和棕色平頂號帽,以白色最為普通。成年後講究留胡須。老人和宗教人士喜穿直領對襟「准拜」。婦女多戴蓋頭,少女、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青色的,年老者戴白色的。現在城市中,有些回族姑娘和青年女職工衣著與社會流行款式趨於一致,上班、上街不戴蓋頭;有些改戴護士白帽和花織錦圓頂帽。婚姻 回族婚姻主要由當婚男女雙方決定,父母盡揀選之責。經男女雙方同意後,始能送定茶,送聘金、聘禮。結婚須由兩位穆斯林證婚;結婚日多選在拍山拜日和主拜日(即禮拜四或禮拜五),結婚時由阿訇念「尼卡哈」,阿訇念畢,拋撒核桃、紅棗。從《婚姻法》貫徹以來,先領結婚證,後念「尼卡哈」。舉行婚禮,由阿訇致證婚詞,並向男女雙方再次詢問是否願意,雙方肯定回答方為有效,若一方不同意,則婚姻無效。生育 孩子出生舉行洗禮,3~7天內請阿訇起經名,入學讀書時再起學名。喪葬 回族實行土葬,葬禮比較簡朴。病危之際,要請阿訇或有威望的人念「討白」,即懺悔詞,向安拉悔罪。咽氣後,由守護者為其瞑目、合嘴、順手足,置屍於木板,進行洗禮。習俗 回民喜清凈。作禮拜時要「小凈」(洗臉面、口鼻和手、腳等)或「大凈」(洗滌全身)。信教穆民每天要作5次禮拜,勤於洗浴,久而久之,演化為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喝茶也是回民日常的習俗,沏茶比較講究,除在蓋碗內放茶葉外,有時還放有紅棗、桂圓、冰糖、核桃仁、葡萄乾等,邊添沸水邊喝茶、稱為喝「牡丹花」的三泡台。穆民見面互道「賽倆目」(問安的意思),握手問候,寫信時,稱呼上加「代賽倆目問候」句式。老年人吃飯畢或到別人家裡去,常常雙手摸面做「都瓦」(一種祝福的宗教儀式)。尊崇長者,讓長輩上座,吃飯要先端給長輩,行路要讓長輩先走。禁止背後誹謗別人,反對驕傲、怠惰、欺騙和惡語傷人,講究禮節,熱情待客。每逢節日,打掃院落,清除垃圾,炸油香、果果饊子等款待客人,分送親友;親友之間互相拜節祝賀。回民作禮拜多在清真寺禮拜堂,在沒有清真寺的地方往往在地上鋪一個苫單就地禮拜。一 . 民間工藝1、民族地毯臨夏手工地毯歷史悠久,做工精緻,享譽海內外,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久負盛名。主要品種有禮拜毯、民族掛毯、仿古地毯、美術掛毯、客廳用毯、藏毯等。產品採用國內優質土種羊毛經過特殊的植物染色、手工製作,經化學洗刷後呈絲光棉緞,剪後壯似浮雕,經工藝處理,外觀古色古香,典雅別致,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2、雕刻葫蘆「雕葫蘆」約有上百年歷史,是臨夏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採用針雕技法,一粗一細兩根鋼針,大針勾勒,小針刻畫,使雕葫蘆藝術日趨完美、光彩奪目。其原材料主要來源於家種葫蘆,講究大小均勻;主要採用曬泡、上光等特殊工藝在其表面細心繪制人物、、民族風情、山水圖案、配以名人詩文而成。雕葫蘆大體有三種,一是小圓雕葫蘆,不僅可觀賞,還可當作健身球;二是單吊葫蘆,講究要圓潤無疤結,以便聚音;三是天然生成的疙瘩葫蘆,渾身布滿了奇形怪狀的疙瘩,這是種子變異造成的,極為罕見,稍加雕琢修飾,用手越摸越亮,頗有一種天然的拙趣。現今,雕葫蘆帶著河州人的聰明和才智,遠渡大洋彼岸,更是深受港澳台同胞的歡迎。3、回族磚雕是河州民間藝術中一朵嬌艷多姿的奇葩。大約起源於北宋,成熟於明清,是用粘土泥巴或青磚為原料,焙燒或刻制而成的一種建築藝術材料,經無數能工巧匠繼承創新,作品多姿多彩,構圖嚴謹,雕鏤精細,渾然天成,富於極強的想像力和表現力。磚雕有其獨特的刀法,一副磚雕往往由三四層圖案構成,重重疊疊,里呼外應,渾然一體,宛若一刀刻成,給人以強烈的立體感。它巧妙地將書法、繪畫和雕刻融為一體,構思新穎 、富有詩意和濃厚生活氣息,取材廣泛,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富有風土氣息,質朴感人。細膩多姿的雕刻,善於攝取生活的瞬間,以非凡構思達到形態生動多變。遍覽河州磚雕,不論何種圖案,很少有人物活動的場面,這是臨夏回族磚雕的重要標志。清真寺用吉祥主題、吉祥紋樣,不用人物作品。今天,臨夏磚雕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隨著一支支古典建築工程隊活躍在大江南北,這枝璀璨的藝術之花,開遍了神州大地。4、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是保安人民的傳統工藝品,是保安族文化的瑰寶,它作為民族工藝品,具有工藝精美、刀刃鋒利、經久耐用、攜帶方便等特點,是藏、蒙、回、保安、哈薩克、維吾爾等少數民族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保安腰刀」的製作,迄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早期生產的腰刀是沒有鞘的木頭把子——波日季及牛角把子的黑膛刀。如今生產技術不斷提高,品種不斷增加,工藝流程有設計、打坯成型、刻花刺字等。這種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5、麥桿貼畫麥桿工藝畫以小麥秸稈為原料,經數道工藝加工繪制而成的裝飾畫。該畫在繼承傳統國畫的基礎上,採用了中國畫的表現手法,西洋畫的明暗透視,並將現代攝影、雕刻、刺綉等技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具有色彩鮮艷、圖案清晰、光澤明亮、立體感強等特點。尤其在室內,根據視角的不同可以變幻出幾種不同的顏色,既是現代家庭的裝飾品,又是藝術品,是觀賞和收藏的佳品。6、黃河奇石黃河支流洮河及大夏河流域以其獨有的地質結構,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奇石資源,海綿石、珊瑚化石等完美的石型,奇妙的構圖,艷麗的色彩,多變的花紋,強烈的對比,堅潤的石質,逼真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反映出人物、花鳥、動物。「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絕,稱之為「黃河瑰寶」,令收藏家們嘆為觀止,愛不釋手。7、角制工藝品該產品是選用青藏高原特有氂牛角、番羊角,運用祖國傳統手工工藝,經脫脂後,精心製作成具有欣賞價值的各種牛羊顱掛飾、擺設工藝品,牛羊角保健梳子三大系列造型美觀別致,保持了高原野性美的自然風格,是現代家庭不可缺少的高檔裝飾品。其造型各異,精巧美觀,被譽為「隴原一絕」。8、河州刺綉在優質緞、綢、棉等布料上配以獨特設計的圖案,用多種絲線刺綉而成,色彩艷麗,是饋贈親友和旅遊紀念佳品。二. 臨夏花兒臨夏被譽為「中國花兒之鄉」,2004年10月19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中國花兒之鄉」稱號。花兒是流行於甘肅省臨夏、甘南、岷縣等地的獨具風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動聽的特色。「花兒」最早是起源於甘、寧、青一帶少數民族的情歌。早在清乾隆時代就負有盛名。清代臨洮詩人吳鎮曾有「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的贊語。「花兒」由於流行地區的不同,被分為臨夏「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大派,兩派又根據其結構、格調、唱法的不同分為諸多分支。臨夏花兒。主要流傳於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一帶。它是花兒兩大派系中流傳范圍最廣、影響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極受漢、回、東鄉、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個民族廣大群眾的喜愛。在甘肅,不論是草原上的牧民、田野里的婦女,或是河裡的筏工、行路的腳戶哥,都會信口漫上幾首心上的花兒。 和洮泯花兒的歌手們一樣,每年在夏、秋收割之前,自發地舉行盛大的民間花兒歌手賽歌大會,時間有長有短。如甘肅省蓮花山等地花兒盛會比較有名,不僅本地的歌手參加,臨近省縣的花兒唱家也打擂獻歌。臨夏花兒的特點是曲調豐富,以抒情見長,文詞優美、朴實、生動、形象,結構嚴謹。行段分為四句、六句兩種。演唱也比較自由,並且以獨唱為主,也有對唱和聯唱。其曲調悠揚、高亢、奔放。 其中的曲譜(民間稱為「令兒」)有百種之多,廣為流傳也不下四十餘種。比如「河州令」、「尕馬令」、「腳戶令」、「大眼睛令」、「倉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傳地區的家喻戶曉的。洮泯花兒是「蓮花山花兒」和「岷縣花兒」的總稱。它是西北花兒的兩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兒),主要在漢族群眾中漫唱。廣泛流行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康樂、和政縣;定西地區的臨洮、渭源縣;武都地區的岷縣(岷州)、武都、宕昌、文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臨潭(洮州)、卓尼、舟曲縣等地。根據音調、唱詞、演唱風格,又把洮泯花兒分為「南路花兒」和「北路花兒」。 其中「南路花兒」以岷縣二郎山花兒會為中心,「北路花兒」以康樂縣蓮花山花兒會為中心。洮泯花兒被當地群眾稱為「草文章」,分為「本子花兒」和「散花兒」。所謂「本子花兒」,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歷史人物故事和 民間傳說,諸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白蛇傳》、《梁山泊與祝英台》等;「散花兒」則多為歌者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的短歌,唱詞的字數、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韻。有的一韻到底,稱為「單套」;凡一首中押兩個或三個韻腳的稱為「雙套」。洮泯花兒按照演唱形式,分為「開頭歌」、「問答歌」、「對唱歌」、「聯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長篇敘事歌」。(一)河州花兒河州花兒以松鳴岩花兒為代表。河州花兒又名「少年」,曲調之豐富,唱詞之浩瀚,可位列全國民間藝術的前茅。結構工整奇特,每首一般四句。前兩句比興,後兩句言情,前兩段字組相等。長者十字一句,短者七字一句。唱詞語言、格律、聲韻、音節要求嚴格。韻腳是河州花兒的靈魂,邏輯和感情的重音非常突出。河州花兒的「長令」拖腔長、速度慢,倚音花彩多,有高亢遼闊之特點;「短令」拖腔短,節奏明快,剛健激越。「憨敦敦」、「金點花開」、「白牡丹」等曲令中使用襯句,旋律進行變化多樣。河州花兒流傳著上百個曲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水紅花令」、「白牡丹令」、「尕馬兒令」、「大眼睛令」、「保安令」等,王紹明、韓應賢、馬永華等去北京參加過民族演唱。(二)蓮花山花兒蓮花山花兒以康樂縣與甘南州相交的蓮花山而命名,屬洮岷花兒北路派,流行於臨夏州的康樂、和政、廣河縣,甘南州的臨潭、卓尼縣,定西地區的臨洮、渭源等地。基本格律為每首三句,頭一句起興,二、三句敘事。每句七字。演唱內容有「整花」和「散花」之分。整花就是敘述整部故事或完整內容的「花兒」。如《三國》、《西遊記》、《楊家將》、《十二月牡丹》、《九九節》,還有如敘述蓮花山風光景物類等。整花有固定的歌詞,全靠歌手世代口頭相傳。「散花」就是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的。這一類無固定歌詞,全靠歌手當場編唱。蓮花山花兒只有一個曲令,即蓮花山令。演唱時由於歌手的創造,變化多端,不拘一格。蓮花山花兒演唱,常以男女歌手混合編組,男歌手用「假嗓子」歌唱,聽起來自然、和諧,分不出男女。歌手丁汝蘭等曾去北京參加民族演唱。具有代表性的蓮花山花兒有「蓮花山令一」、「蓮花山令二」。(三)、花兒會花兒會是歌手們演唱的大舞台,是花兒流傳和發展的搖籃。臨夏流傳至今規模較大的花兒會場有20多處。其中松鳴岩花兒會和蓮花山花兒會久負盛名。此外,積石山縣蓋新坪、永靖縣炳靈寺、臨夏縣大廟山、和政縣寺溝峽等處的花兒會,亦具有一定規模。1、松鳴岩花兒會聳立在臨夏州和政縣陡石關口的松鳴岩,有稱須彌岩,是河州花兒演唱的傳統會場。相傳很早以前,有位獵人進行打獵,見一位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戲水唱歌。獵人被美妙的歌聲迷住了,就悄悄地躲在樹林中學唱起來,唱著唱著,不知不覺竟唱出了聲。姑娘發現有人偷聽,急忙轉身向山上跑去,獵人也緊緊跟上,轉來轉去再也沒有看見那位唱歌的姑娘,只有歌聲在山間回盪。後來,每年「四月八」(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和遊客從四面八方趕來集會,聚居在松鳴岩下,紀念傳說中留給人間優美歌聲的仙女。游山唱花兒或祈禱禳災,求神許願,舉行佛教的龍華大會。自明代開始建寺,先後修了玉皇閣、菩薩大殿、獨崗寺等廟宇。每年一度的唱山會,「花兒會」也由此而興起,每逢會期,康樂、臨夏、廣河、和政、東鄉、臨洮、卓尼等縣的各族群眾數萬人匯聚松鳴岩,帳篷遍布,各類攤販連綿山間。松鳴岩花兒會以演唱河州花兒為主,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演唱內容有歷史故事、風土人情、情歌及其它即興創造等。其獨特之處是:有些歌手演唱有樂器。器樂演奏主要是咪咪、四弦子(四胡)、嗩吶、板胡、二胡等,為花兒演唱增添色彩。2、蓮花山花兒會相傳,遠古年間,冶木峽深邃莫測,有條黑蟒,神出鬼沒,殘害生靈。屬龍年,王母娘娘在瑤池設蟠桃會,昆侖山金花娘娘駕雲起程,帶上千年修煉的一朵蓮花前去赴宴,途經冶木峽,只見煙霧滾滾,黑氣沖天,阻住雲路。接著一條黑蟒張牙舞爪,仗劍向她刺來,金花娘娘輕抖蓮花,生出萬道霞光,只聽驚天動地一聲巨響,一座形似蓮花的石山便矗立在冶木峽畔,將黑蟒壓在山下。從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庶民感恩戴德,為金花娘娘在蓮花山修建廟宇,玉皇閣、紫霄宮、娘娘殿相繼竣工,廟宇落成慶賀時,一陣悠揚嘹亮的歌聲從天際傳來,循聲望去,只見兩位仙女撐著花傘,輕搖彩扇,足登蓮花,口唱花兒,翩翩起舞。人們被這美妙的歌聲所迷,情不自禁的和唱起來,蓮花山頃刻成了花兒的海洋。「六月蓮花艷陽天,遙望山勢如雪蓮;仙女傳歌留妙音,花兒綿綿萬古傳」。就這樣,蓮花山花兒會便代代沿襲了下來。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至初六,來自周圍七縣的漢、回、藏、東鄉等各族歌手和群眾雲集蓮花山,結伴遊山,演唱花兒。以演唱「蓮花山令」對歌為主,河州花兒歌手也前來助興。蓮花山花兒會形式獨特。有攔路、游山、對歌、敬酒、告別等程序,邊游山、邊對歌,互相穿插、靈活多樣。蓮花山花兒會恰似一部優美的樂章,初一、初二,在蓮花山麓的足谷川聚會,即為開始曲;初三、初四游山對歌,即為高潮;初五從蓮花山30公里外的王家溝門,圍著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20里高的紫松山,聯歡對歌,敬酒告別,即為尾聲。其中以攔路最為別致而風趣。蓮花山盛產馬蓮,當地群眾用馬蓮擰成繩子,攔堵朝山歌友,進行答問對唱,直到攔路者滿意方可放行。山會期間幾乎每個路口設卡對歌,歌聲此起彼伏,堪稱一絕。花兒是山間流淌的小溪,而今,她已流出山間,淌向了大川大河……(四). 河州曲藝河州曲藝非常豐富,群眾喜聞樂見的主要代表作有《馬五哥曲》、《紅姣女》、《十盞燈》、《放風箏》、《楊柳葉子青》、《米拉尕黑》、《三鄰舍》等。一、平弦平弦是一般由一人用臨夏方言演唱,間或亦有幫腔的民間曲藝形式。平弦唱詞多由七字和十字句組成,內容多以演唱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為主。平弦曲調一般是牌子曲結構,曲調按前岔一述腔一雜調一述腔一後岔連綴。平弦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竹笛、碰鈴、四頁瓦等。河州平弦演唱約百餘年,現已發現平弦文學本20餘部,曲調50餘首。如《西遊記》、《白猿盜桃》、《林沖夜奔》等。二、宴席曲宴席曲亦稱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婚嫁宴席上演唱的一種民間曲調。州內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亦流傳宴席曲。演唱宴席曲多伴以簡單舞蹈動作,演唱一般為二人,均為男性。宴席曲的歌詞,多為恭喜和美好的祝賀。宴席曲格律,一般為長短句、單字尾、押韻,以敘事為主。音樂多為商徵性和角羽性五聲音階。曲式多為復拍子,亦有單拍子、混合拍子。演唱多用真聲,旋律流暢舒展,可一詞多曲或一曲多詞,無樂器伴奏。宴席曲現有曲調90餘種,代表作有《十里亭》、《紡四娘》、《尕老漢》等。著名宴席曲歌手拜金忠(藝名「大老拜」)等人演唱的宴席曲均編入《中國民歌集成·甘肅卷》。三、酒麴酒麴是一種民間小調,多在猜拳行令、酒酣興濃時演唱。演唱伴有簡單舞蹈動作,邊唱邊喝,勸酒耍笑,得以助興。酒麴節奏歡快,旋律流暢,有繞口令式的,問答式的,相謝式的等,詞曲並茂、情趣盎然。州內流行的酒麴曲調有10餘種,著名的有《尕老漢》、《飛鳳凰》、《數麻雀》、《擔杯》等。四、河州賢孝河州賢孝是用「臨夏方言」自彈自唱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其內容多以古典全本小說或其精彩章節,或以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為主,編成通俗易懂的順口溜詞句彈唱。多在農閑時節表演,或在城鎮街頭、茶館或在農戶家庭院落。其曲調吸收「河州花兒」和其它民歌形式,種類繁多,流暢動聽,形象生動,表現人物栩栩如生。伴奏樂器多為三弦或二胡。河州賢孝的傳統曲目有《孟浩然踏雪尋梅》、《鄧飛熊醉打黃花堡》、《花亭相會》、《王祥卧冰》、《粉庄樓》等。新編曲目有《韓起功抓兵》、《長工恨》等。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黃河上游, 著名的礦藏寶庫━━祁連山和西秦嶺山脈的交匯部位,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已發現礦物計七大類35種,佔全省已知礦種的40%。主要有:黑色金屬:鐵、錳、鉻、釩、鈦;有色金屬:銅、鉛、鋅、鎢、鉬、銻;貴金屬:金、銀、鉑;冶金輔助原料:耐火粘土、白雲岩、石灰岩、硅石、螢石;燃料礦產:煤、泥炭;化工原料:磷、鹽、鉀長石、方解臨夏回族自治州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圖為劉家峽水庫壩區。石、蛇紋岩、重晶石;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石膏、水泥原料、磚瓦粘土、飾面大理石;花崗岩鑄石原料:(玄武岩、輝綠石)、沸石、硅灰石。全州境內河流縱橫,有黃河、洮河、湟水及其支流大夏河、牛津河、廣通河、三岔河、冶木河等30多條。黃河自西入境橫貫北部,流長10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027立方米/秒;洮河流經州界東部邊沿9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62立方米/秒;大夏河自西南流經臨夏盆地58公里,平均最大流量34.3立方米/秒,還有其它河流和季節性山溪,年過境經流量332.5億立方米。全州水利理論蘊藏量為32.81萬千瓦,現有28.81萬千瓦的水利資源尚待開發利用。臨夏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獨特, 古跡名勝和人文景觀眾多,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各類文化遺產星羅棋布,「半山文化」、「齊家文化」 因最早在臨夏發現而命名。中國歷史博物館里珍藏的國寶「彩陶王」也出土於臨夏,故河州又有中國「彩陶之鄉」的美譽。馳名中外的炳靈寺石窟是沿古絲綢之路尋勝訪古的旅遊熱點之一。碧波萬頃,燦若明珠的劉家峽水庫是西北內陸最大的水庫, 素有「高峽平湖」之稱。黃河三峽的奇異風光正的成為新的旅遊熱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積石雄關,傳述著大禹「導河自積石」 的典故。以「花兒會」和秀麗景色聞名的國家森林公園松鳴岩和蓮花山自然保護區, 成為全國獨具一格的旅遊景點。穆期林群眾相對聚居,伊斯蘭文化特色較為濃郁, 各式清真寺溶中國古典建築風格和阿拉伯特色於一體, 庄嚴肅穆,秀麗壯觀。色香味俱佳的各類傳統小吃,特別是清真風味小吃,享譽西北。河州「花兒」浪漫雄渾,是民族民間文藝珍奇瑰寶。

㈢ 2017年中國第二屆牡丹節什麼時么時間,在那裡舉辦

如果說是洛陽牡丹花會的話,那就不是第二屆,今年已經是第35屆了
今年洛陽內旅遊局公布的容洛陽花會時間為4.5-5.5號,為期一個月,今年洛陽的天氣不錯,大概4.10號-20之間會看到狀態最好的牡丹。4月25往後除了個別的牡丹園花期比較晚,還可以看 其他的基本呈現敗落的狀態了

㈣ 臨夏牡丹節的傳說和歷史還有故事。謝謝你了,親。

「荷包牡丹」的傳說
古時,在洛陽城東南200來里路,有個州名叫汝州,州的西邊有個小鎮,名叫廟下。這里群山環繞,景色宜人,還有一個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一個綉著鴛鴦的荷包,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親,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鄰里過門的大姐們代綉一個送上,作為終身的信物。 鎮上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年芳十八。心靈手巧,天生聰慧,綉花織布技藝精湛,尤其是綉的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見功夫之深。 這么好的姑娘,提親者自是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謝絕。原來姑娘自有鍾情的男子,家裡也默認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軍己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綉一個荷包聊作思念之情,並一一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變成了人們所說的那種「荷包牡丹「了。
「金黃牡丹」的傳說
在雲南省大理的洱海邊,有座美麗的山,名叫點蒼山。在這深山之中,生長著一種世界著名的金黃牡丹,不僅色如黃金,而且形似元寶,非常惹人喜歡。據當地的白族兄弟講,它是由金子變成的。 這里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元朝末年,山中常鬧土匪。一位當地的白族老漢以賣柴為生,一天進山砍柴遭土匪綁架,並放出風來,限其家人三日之內,帶上黃金百兩,進山來贖,期限一過性命難保。 老漢家中只有一個相依為命的獨生女阿青,她聞訊後十分傷心。家中貧寒如洗,哪有金銀?異常聰穎的她轉念一想,有了主意。第三天,她隻身帶了一袋染了金色的石塊和一把利劍上山。土匪們見是一年青貌美的的柔弱女子,眼都看直了,哪曾防備?她把金色的石塊拋在地上,地匪們蜂擁來搶,她乘機一劍殺了土匪頭目,其餘人頓作鳥獸散。阿青救出了父親,兩人下山不題。後來,就在她拋「金「之地,長出了金黃牡丹。
「紫斑牡丹」的傳說
明末,有位清貧之士,學識淵博,且擅長琴棋書畫,只因看破「紅塵「,拒官避世,削發為僧,隱居於太白山白雲寺,法號「釋易壽「。 此寺依山傍水,景色秀麗,院內廣植牡丹花草。易壽在寺院中除日勤於佛事外,閑暇之時,幾乎都用來研墨作畫。他尤善畫牡丹,所作之畫,細膩逼真,宛若天成。凡觀者,無不拍手叫絕。 易壽作畫的名聲很快傳遍方圓百里,求畫者絡繹不絕。 一年春日,穀雨前後,牡丹爭相競開,引得八方善男信女前來朝山拜佛觀花,以圖富貴,吉祥,安康。 這日午後,易壽正在院中對著牡丹作畫,忽聽院前人聲嘈雜,抬頭望去,遠處有幾個庄丁打扮的人,簇擁一位富貴之相的「胖子「。大搖大擺向這邊走來。走到近處,方看清是當地有名惡霸「王大癩「,此人一向橫行鄉里,欺壓百姓,無惡不作。 「王大癩「走到易壽跟前,見其一手好畫,垂涎三尺,急待得到,便唆使庄丁上前索取。易壽何等人格,豈能與「王大癩「為伍,當下拒絕。「王大癩「惱羞成怒,硬逼其交畫一幅,易壽毫不示弱,將畫撕爛,將毛筆投入硯台中,憤然而去。「王大癩「見圍觀的人們群情激憤,無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去。 誰知,從那硯台內濺出的筆墨,正好落在附近幾棵牡丹的花瓣上,又順著花瓣流至花瓣基部,凝結成塊塊紫斑。 以後,每年花開時節,人們到此,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花上的紫斑,由是稱其為「紫斑牡丹」。
"枯枝牡丹"的傳說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有位姓卞的將軍率部途經洛陽,時令正值隆冬季節,滿眼百草枯黃,千樹凋零的凄涼景象。 將軍急欲催馬征程,馬鞭折斷,便順手在路旁撇了一段枯枝,打馬向東而去。 幾經轉戰,一天他率部來到江蘇省鹽城的便倉鎮,己是人困馬乏,亟待休整。將軍下馬,環顧四周,將權作馬鞭的枯枝插入地下,以令所部在此安營紮寨。。。。。。 翌年的春天,那段插入地下的枯枝竟抽出了嫩芽,展出了新葉,隨著穀雨過後,又神奇地開出了鮮艷美麗的花朵。當地百姓聞得此事,從方圓百里紛紛趕來觀花燒香。經葯農辨認,方知是一株牡丹。人們奔走相告:"大宋有望,大宋有望。"並將此牡丹呼稱為"枯枝牡丹"。後來,當地人捐款築台,興建了"枯枝牡丹園",將此牡丹供奉其中。
"劉師閣"的傳說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廟下鎮東,有個劉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劉家館。這里有一個美麗天真的少女,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備受親鄰的喜歡。隨後父母相繼過世,少女便隨在長安作官的哥嫂來到長安定居。隋朝滅亡後,哥嫂相繼謝世,獨留她孤憐一人,無處可去,又兼看破紅塵,竟出家作了尼姑。 出家時,少女將原來家院里親手種植的白牡丹帶到庵中,以表獻身佛家,潔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長得非常茂盛,美麗。一株著花千朵,花大盈尺,重瓣起樓,白色微帶紅暈,晶瑩潤澤,如美人肌膚,童子玉面。觀者無不贊其美,頌其佳,故每逢四月,眾多信女紛紛前來此庵拜佛觀花,且以花獻佛為樂,香火愈旺。 因此花出自"劉氏居之閣下",故名為"劉氏閣",又叫"劉師閣"。後來,此牡丹品種又傳到四川省天彭,山東荷澤等,芳香遠播。
"萬卷書"的傳說
明代,安徽亳州有個書生,名叫歐陽搏雲,字苦書。本是出生在官宦之家,後因家境日下,漸漸敗落,十分貧寒。但是,書生不甘命運的安排,更不願寄人籬下,決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連年落榜。有位好心腸的先生告訴他:"後生功底太差,還需讀萬卷書,方能感招天地之神。" 於是他終日抄書習文不止。可是家中貧寒,紙又太貴,只得將一篇篇文章抄寫在牆壁上和門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悶倦,便來到後院散心。只見後院那株多年未開花的牡丹叢,花繁葉茂,感到驚喜,於是突然心血來潮,返回室內,取來筆硯,將文章抄寫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紙。那位好心的先生路過這里看到此景,稱此牡丹為"萬卷書"。這也許感動了"花神",翌年,歐陽搏雲果真中了"舉人"。
"歹劉黃"的傳說
古時候,洛陽附近有一個後生,姓劉名丹亭。他自小愛花如痴,種花成癖,在百花之中,尤好牡丹,院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為他花種得特別好,常遭頑童襲騷。他非常生氣,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輕者罰勞作一晌,重則打板數下。因此,當地頑童便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歹劉"。這樣漸漸傳開,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 說起"歹劉"的種花技藝確實不凡,他種牡丹百餘株,花大色艷品種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黃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超過"姚黃",眾鄉鄰驚嘆,富貴人家以金銀相求。當時黃色牡丹十分稀少,他便大量繁殖,一時遠近爭相栽種,成為一種時尚。以後,人們將這種花命名為"歹劉黃",這品名被載入書中,流傳下來。

㈤ 2017臨夏牡丹節在什麼地方舉行

就在大夏河南岸,進入市區看到大夏河就行了

㈥ 甘肅臨夏的牡丹花在什麼地方

南濱河東路十里牡丹花海歡迎您

㈦ 臨夏牡丹大會作文1500字

牡丹文化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化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屢見不鮮。
解放後,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二)較濃重的葯物學特點(三)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四)較濃重的美學特點(五)較濃重的文學特點(六)較濃重的鄉土氣息(七)濃重的富貴之感(八)濃重的人生回味(九)濃重的生活氛圍(十)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國運昌時花運昌」,歷史又一次證明了這一深刻的哲理。
歷史上,古都洛陽的牡丹為最多、最好,有兩個傳統名種,一個開黃花的名姚黃,另一個開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傳到今天。「洛陽牡丹天下無」,牡丹已被洛陽市定為市花,並確定每年4月15日——25日為「洛陽牡丹花會」。每當花會期間,中外遊人群集,共賞花王。
牡丹傳說
荷包牡丹的傳說:古時,在洛陽城東南200來里路,有個州名叫汝州,州的西邊有個小鎮,名叫廟下。這里群山環繞,景色宜人,還有一個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一個綉著鴛鴦的荷包,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親,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鄰里過門的大姐們代綉一個送上,作為終身的信物。鎮上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靈手巧,天生聰慧,綉花織布技藝精湛,尤其是綉在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見功夫之深。這么好的姑娘,提親者自是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謝絕。原來姑娘自有鍾情的男子,家裡也默認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軍已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綉一個荷包聊作思念之情,並一一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變成了人們所說的那種「荷包牡丹」了。
「劉師閣」的傳說: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廟下鎮東,有個劉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劉家館。這里有一個美麗天真的少女,出生於書香門弟,自幼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備受親鄰的喜歡。隨後父母相繼過世,少女便隨在長安作官的哥嫂來到長安定居。隋朝滅亡後,哥嫂相繼謝世,獨留她孤憐一人,無處可去,又兼看破紅塵,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時,少女將原來家院里親手種植的白牡丹帶到庵中,以表獻身佛教、潔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長得非常茂盛、美麗。一株著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樓,白色微帶紅暈,晶瑩潤澤,如美人肌膚,童子玉面。觀者無不贊其美,頌其佳,故每逢四月,眾多信女紛紛前來此庵拜佛觀花,且以花獻佛為樂,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劉氏居之閣下」之手,故名為「劉氏閣」,又叫「劉師閣」。後來,此牡丹品種又傳到四川天彭、山東菏澤等地,芳香遠播。
武則天與牡丹的傳說:至武則天當了皇帝,與一年冬天,至上苑飲酒賞雪,酒後在白絹上寫了一首五言詩: 明朝游上苑, 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放, 莫待曉風吹。寫罷,她叫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詔令焚燒以後,嚇壞了百花仙子。第二天,除了牡丹外,其餘花都開了。武則天見牡丹未開,大怒之下,一把火將眾牡丹花燒為焦灰。並將別處牡丹連根拔出,貶出長安,仍至洛陽邙山。洛陽邙山溝壑交錯,偏僻凄涼。武則天將牡丹扔到洛陽邙山,欲將牡丹絕種。誰知牡丹在洛陽邙山長勢良好,人們紛紛來此觀賞牡丹。
「萬卷書」的傳說:明代,安徽亳州有個書生,又名歐陽搏雲,字苦書。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後因家境日下,漸漸敗落,十分貧寒。但是,書生不甘命運的安排,更不願寄人籬下,決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連年落榜。有位好心腸的先生告訴他:「後生功底太差,還需讀萬卷書,方能感招天地之神。於是他終日抄書習文不止。可是家中貧寒,紙又太貴,只得將一篇篇文章抄寫在牆壁上和門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悶倦,便來到後院散心。只見後院那株多年未開花的牡丹叢,花繁葉茂,感到驚喜,於是突然心血來潮,返回室內,取秋筆硯,將文章抄寫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紙。那位好心的先生路過這里看到此景,稱此牡丹為「萬卷書」。這也許感動了「花神」,翌年,歐陽搏雲果真中了「舉人」。
「歹劉黃」的傳說:古時候,洛陽附近有一個後生,姓劉名丹亭。他自小愛花如痴,種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陸軍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為他花種得特別好,常遭頑童襲騷。他非常生氣,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輕者罰勞作一晌,重則打板數下。因此,當地頑童便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歹劉」。這樣漸漸傳開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說起「歹劉」的種花技藝確實不凡,他種牡丹百餘株,花大色艷品種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黃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過「姚黃」,眾鄉鄰驚嘆,富貴人家以金銀相求。當時黃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進行大量繁殖,一時遠近爭相苛種,成為一種時尚。以後,人們將這種花命名為「歹劉黃」,這品名被載入書中,流傳下來。
牡丹詩詞
牡丹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牡丹李孝光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畫欄綉幄圍紅玉,雲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清平調 李白(唐)
一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官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紅妝。
題御筆牡丹 王國維(清)
摩羅西域竟時妝, 東海櫻花侈國香。 閱盡大千春世界, 牡丹終古是花王。
白牡丹 韋庄(唐)
閨中莫妒新妝婦, 陌上面慚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門唯覺一庭香。
惜牡丹 白居易(唐)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只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栽牡丹 陸游(宋)
攜鋤庭下蒼苔, 墨紫紅手自栽。 老子龍鍾逾八十, 前猶見幾回開。
牡 丹 唐·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
牡丹詩 唐 李正凡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問歸期。
賞牡丹 唐 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
紅牡丹 唐 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賞牡丹 唐 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紅牡丹 唐 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曹州紅
裁下一縷太陽紅,千年花色醉春風。菏山澤水銜曹州,香透乾坤綻芳容。
如花似玉
白中透紅凝心神,神仙竟相墜凡塵。玉骨臨風蝶戀花,芳香散盡再無春。
黃花魁
紅綠黑白竟芳菲,春風無力送流雲。莫嘆萬花迷人眼,獨戀牆角黃花魁。
百花叢笑
花瓣柔柔層層愛,芳蕊茸茸灼灼開。百花叢中映日笑,一片春色盡攬懷。
金狸
紅綠相襯笑日月,層層春光層層裹。獨占天下七分春,可憐仙女無顏色。
黃玉璽
凝風銜春帶露開,墨綠顫珠動心懷。天妒一朵黃玉璽,羞殺百花墜塵埃。
牡丹歷史

牡丹,原為陝、川、魯、豫以及西藏、雲南等一帶山區的野生灌木,散生於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現的醫簡中已有牡丹入葯的記載。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 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栽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已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轉到洛陽,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系統完善;出現一批理論專著。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雲:「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後,杭州牡丹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牡丹》雲:「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明代,亳州牡丹雖有盛名,但曹州(今山東菏澤),國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
曹州與亳州皆於明代嘉靖(1522~1567)年間引入牡丹,也同於萬曆(1573-1620)年間達到繁盛。兩地之間相互交換品種,「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鵬年《曹州牡丹譜》);亳州也引進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記載一種「金玉交輝」的品種,說是:「曹州所出,為第一品。」又有「忍濟紅」「萍實紅」兩種,也產於曹州。《曹南牡丹譜》亦雲:「至明曹南牡丹甲於海內。」
北京自遼、金建都於此,牡丹栽培日漸興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記載遼聖宗(公元982-1031)在統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長春宮觀賞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極盛,「金殿內外盡植牡丹」。城外還有三大名園梁家園、清華園和惠安園。
在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牡丹,據明代《廣西通志》記載,在廣西「牡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曹縣志》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廟、毛庄、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葯,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里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 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葯。」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葯用,所以菏澤牡丹長期發展歷久不衰。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纂的《甘肅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面,這里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群眾有在農歷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志》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志》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艷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余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日前,由洛陽國際牡丹園培育的黑桃皇後、東籬銀南等6個新品種正式通過有關部門鑒定,至此,洛陽牡丹由去年的1030種增至為1036種。 [編輯本段]國外牡丹牡丹不僅是中國人民喜愛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珍愛。
目前日本、法國、英國、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朝鮮、荷蘭、擂、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國的牡丹園藝品種和栽培數量為最多。
其實,海外牡丹園藝品種,最初均來自我國。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國牡丹進入日本,據說是由空海和尚帶去的。1330年至1851年間法國對引進的中國牡丹進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許多園藝品種。1656年,荷蘭東鯿公司將牡丹引入荷蘭,1789年英丘園引進牡丹,從而使中國牡丹在歐洲傳播開來,園藝品種達100多個。1880年,法國人把中國的野生黃牡丹進行育種,於1980年選育出一批黃色系品種,後來傳入日本等國。
美國於1820-1830年才從中國引進中國牡丹品種和野生種,後來培育一種黑色花牡丹品種。在美國,許多國家森林公園里均栽有牡丹和芍葯。
英國丘園是收集世界牡丹品種較多的專類園之一,包括中國的許多古老品種和當今世界各國新育出的眾多園藝品種。
海外牡丹栽培面積最廣、數量最多的國家應推薦近鄰日本了。日本是世界上受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日本人對牡丹的珍愛僅次於中國人。所以,在日本眾多的城鎮廣植牡丹,如東京的阿部牡丹園,奈良的長谷寺、石光寺,須賀川牡丹園,岡山牡丹園,新西井大師牡丹園,千葉大學園藝學部牡丹園,島根中國牡丹園等20餘處,當地園藝品種達300多個。有金閣、金帝、金幌、金陽、花王、太陽、初島、白玉獅子、花大臣、富士之峰、鐮田藤、八千代子、日暮等等。據染井孝熙著的《牡丹與芍葯》一書記載:日本現有品種312種,其中日本的改良種211種。尤以日本培育出冬季開花的「寒牡丹」驚動世界園藝界。
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書中這樣寫道:「牡丹在外國也用於庭園栽植,植株高度可達2米,花徑達20-30厘米,每到暮春時節,花朵盛開,碩大無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雖遠離故國,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氣派」。

熱點內容
樂美盆栽 發布:2025-07-28 06:25:02 瀏覽:85
軟網花藝 發布:2025-07-28 06:21:29 瀏覽:281
盆栽含鹽好 發布:2025-07-28 06:09:52 瀏覽:199
夏天荷花簡筆畫圖片 發布:2025-07-28 06:05:32 瀏覽:269
風月海棠合集 發布:2025-07-28 05:43:14 瀏覽:366
蘭花香妾 發布:2025-07-28 05:28:33 瀏覽:399
長川子盆景 發布:2025-07-28 05:24:57 瀏覽:631
苦盆栽苦瓜 發布:2025-07-28 05:17:19 瀏覽:518
佛歌我是佛前一朵蓮 發布:2025-07-28 05:17:15 瀏覽:876
蓮花條盆景 發布:2025-07-28 05:07:07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