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柯玫瑰

柯玫瑰

發布時間: 2021-02-17 12:38:35

❶ 學陶瓷應買什麼書籍

中國陶瓷史稍顯過時了,有些理論跟不上了.

1.<<景德鎮現代藝術陶瓷投資與鑒藏>> 畫冊刊錄作者作品展」是集瓷都景德鎮陶瓷藝術眾多名家高手的一次大型規模作品。集中展示畫冊刊錄作者的一百八十件作品,其中畫冊刊錄作品百餘件,部分陶瓷大師的作品被海內外收藏界譽為驚世之作。

2.日用陶瓷鑒別——現代陶瓷教科叢書
本書作者:李雨蒼 編著
作 者: 李雨蒼 編著
出版社: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3.陶瓷書目
(按:以下系天涯社區·閑閑書話注注書友的藏書目錄。

含雪堂陶瓷書目

以下為我收藏的部分陶瓷類書籍,凡在其他書籍、圖集中包含陶瓷內容者,均不列入本書目。

1.飲流齋說瓷,廣州許之衡守白著,線裝排印本,(民國)上海朝記書社印行,中華書局代印

2.竹園陶說,劉子芬著,民國十四年線裝自印本

3.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1.陶瓷(上)

4.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2.陶瓷(中)

5.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6.中國陶瓷大系之一漢唐陶瓷大全

7.中國陶瓷大系之二宋元陶瓷大全

8.中國陶瓷大系之三明代陶瓷大全

9.中國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1-1993版

10.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酸鹽學會編,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三次

11.中國的瓷器(修訂版),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研究所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3年7月修訂一版

12.中國陶瓷,馮先銘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四次

13.中國陶瓷名著匯編,中國書店1991年5月初版

14.中國陶瓷美術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15.中國瓷器鑒定與欣賞,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16.古瓷鑒賞與收藏,張海國編著,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17.中國古陶瓷鑒定基礎,陳德富著,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18.古代瓷器,趙叢蒼主編、小鹿編著,中國書店1997年9月初版

19.中國古代仿古瓷,趙宏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0.中國古陶瓷研究論文集,周仁等著,輕工業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21.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四輯,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編,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22.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論文集,葉文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資料第三輯,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編,內部資料,1983年6月廈門
大學印

24.元代瓷器,葉佩蘭著,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25.明清瓷器鑒定,耿寶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26.清代陶瓷,劉蘭華、張柏著,北方文物雜志社1988年12月初版

27.中國青瓷史略,陳萬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一版二次

28.童書業說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29.中國古陶瓷論叢,傅振倫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30.馬說陶瓷,馬未都、王春元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31.東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納著,葉文程、羅立華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32.陶瓷路,(日)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譯,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80年2月1日初版

33.陶瓷探隱,蔡和璧著,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34.宋代官窯瓷器,李輝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35.長沙窯,長沙窯課題組編,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6.長沙窯瓷繪藝術,周世榮編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7.石灣陶瓷發展史,佛山大學石灣陶瓷藝術研究課題組編著,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8.《景德鎮陶錄》詳注,傅振倫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39.明朝景德鎮的瓷器製造業(全開圖壹張),北京歷史博物館主編,承名世繪,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40.景德鎮陶瓷藝術(古代部分),熊寥編著,江西美術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1.景德鎮的青花瓷,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42.景德鎮瓷俗,邱國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43.青花瓷器鑒定,張浦生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44.中國青花瓷,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45.青花名瓷,馬希桂主編,台灣藝術圖書公司1993年4月30日初版

46.青花青,郭良蕙著,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0年6月15日二版

47.明代民窯青花瓷大觀,胡雁溪編著,團結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二次

48.清代民窯青花瓷,胡雁溪編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2月初版

49.湖南民間美術全集——民間陶瓷,左漢中主編,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50.中國民窯瓷繪藝術,畢克官著,外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51.清代民窯彩瓷500圖,胡雁溪、楊小漣編著,團結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52.館藏中國歷代陶瓷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7月初版

53.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國立博物院藏中國清代瓷器,柯玫瑰著,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54.古瓷片,畢克官著,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55.中國古代瓷塑玩具大觀,白建國著,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56.瓷硯賞析,謝志峰著,廣西美術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57.陶瓷,劉以鬯著,香港文學研究社1979年11月初版

58.瀨戶乃海的中國陶瓷,廣島縣立歷史博物館,平成三年非賣品

59.宋瓷.天目欣賞、原太樂陶瓷作品展,日本便利堂株式會社1984年4月14日發行

60.古陶瓷修復,毛曉滬編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61,陶說,(清)朱琰著,分說今、說古、說明(代)、說器上、說器中、說器下六卷,縷述景德鎮瓷器源流。
(木兆軒主人贈)

62,陶瓷,10開精裝本圖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年10月一版一次,印數1500,50元。就我有限的視野所
及,有關陶瓷的全彩色大型圖集,在60年代可能僅出過此一種。

63,景德鎮《瓷器》季刊10冊:1963年1、2、3、4,1964年1、2、3、4和1965年1、2期。

64,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東京國立博物館1978年3月印製,8開畫冊,日文及英文,207頁。鈐印:李知宴藏書。

65,中國陶瓷文獻指南,徐榮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精裝872頁,1-3500冊。

66,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明初官窯考),A.D.BRANK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4P。

67,中國陶瓷史,吳仁敬、辛安潮著,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初版,1954年11月修訂重版,128頁,1501-4000冊。

68,《中國歷代陶瓷題記》,孫彥等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90頁,1-3000冊。

69,《古瓷辨賞》,王健華、李國強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6開彩色銅版紙印,168頁。

70,《潮州筆架山宋代窯址發掘報告》,廣東省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16開64頁,圖版41幅。

71,《中國歷代陶瓷款識匯集》,童依華著,台灣大業公司1984年10月初版印行,16開200頁。

72,《中國古代瓷器鑒賞辭典》,余繼明、楊寅宗主編,新華出版社1996年4月四次印刷,精裝340頁,9001-14000冊。

73,《中國古代陶瓷造型與裝飾》,關玉琮著,遼寧省硅酸言研究所1979年內部印刷,16開油印本,248頁。

74,《伊斯坦布爾的中國寶藏》中文版,土耳其共和國外交部2001年編印,8開156頁。長樂老寄贈。

75,《中國陶瓷史綱要》,葉喆民著,輕工業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精裝329頁,3000冊。小黃黃託人從香港購得。

76,《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輯,四川省文化廳文物處主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4年6月初版,精裝315頁,1500冊。

77,《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二輯,四川省文化廳文物處主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4年10月初版,精裝231頁,1000冊。

也許地處盆地的緣故吧,四川的考古研究非常封閉,許多新發現外界不能及時得知,剛出土的器物連考古所和北大考古系也無法看到。這兩冊書要不是在舊書店偶然發現,我也不知道四川曾在80年代出過這樣一套書。其中關於四川境內一些古窯址的文章十分有意義。

78,《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馬文寬、孟凡人著,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135頁。

79,《海底瓷都與海外珍瓷》,周世榮、魏止戈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20頁,3000冊。

80,《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朱培初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237頁,5200冊。

81,《瓷國游歷記》,[紐西蘭]路易.艾黎著,輕工業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16開銅版紙精裝134頁,3500冊。木兆軒主人贈。

82,《學瓷瑣記》,王志敏著,文匯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16開243頁,2000冊。

83,《黃冶唐三彩窯》,河南省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編著,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16開精裝81頁,2500冊,彩版74頁+圖版34頁。

84,《人間瓷話》,錢漢東著,學林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銅版紙精裝226頁,5000冊。

85,《晉唐宋元瓷器真贗對比鑒定》,汪慶正顧問、程庸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銅版紙119頁。

參考資料:資料來源 :中國網2002年9月20日
3回答者: j

❷ 西方如何看待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

騰訊文化原文
2015年9月11日,「中國的記憶、性別與變化」國際研討會在英國愛丁堡召開,英國著名社會人類學家白馥蘭(Francesca Bray)教授做了有關「女性技術」的講座。她目前的研究領域,與三十多年前她撰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農業冊淵源頗深。
「我是女性主義者。」白馥蘭告訴騰訊文化作者。從這句話你就可以理解,她在1984年寫完《中國科學技術史》農業冊後,為何堅持冊子只署自己的名字,而非與主編李約瑟聯合署名。
由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耗時近50年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次向全世界系統介紹了中國古代光輝的科技成就,成為全世界中國科技史研究的里程碑。這套巨著的中心論題,即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當時參與寫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年輕學者很多,如唐立、孟澤思、卜正民、柯玫瑰,不少人後來走上了漢學研究道路。白馥蘭則選擇了社會人類學,開始研究科技與社會、政治之間的關系。不過,幾乎在每本專著中,她都會提到李約瑟的名字。
但盡管視李約瑟如師如父,在學術問題上,白馥蘭毫不妥協。在充分認可《中國科學技術史》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後,白馥蘭指出,書中一些內容已過時,「李約瑟難題」是個偽問題。
白馥蘭 拍攝:崔瑩
圍繞此一話題,騰訊文化作者對白馥蘭進行了專訪。以下為訪談內容:
受李約瑟邀請參與《中國科學技術史》寫作
晚年的李約瑟
部分已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
騰訊文化:你是怎麼認識李約瑟的?
白馥蘭: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倫敦英中了解協會(SACU)組織的活動中。那是1965年的一天,我去聽他的講座。去聽的都是對中國感興趣的人。李約瑟對年輕人特別友善,不僅喜歡和他們講話,還會記住他們。後來我到劍橋讀書,仍不斷收到李約瑟組織的聚會的邀請函,這大概也和我學習中文有關。(註:白馥蘭在劍橋學了一年理科,後轉學中文。)
騰訊文化:李約瑟是怎樣一個人?
白馥蘭:他是很有魅力的男人。他一出現,就連樹上的鳥兒也會被他吸引下來,圍著他唱歌。他喜歡記筆記,會把筆記記在晚宴菜單、火車票或隨便一張紙片上。在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有一個個裝滿了他筆記的盒子。
他是很好的交談對象,會認真聽對方講述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他是很棒的導師和顧問,能給你啟發。
騰訊文化:據你所知,李約瑟為什麼想寫《中國科學技術史》?
白馥蘭:李約瑟是一位優秀的生物化學家。上世紀30年代,3名來自中國的研究生和李約瑟一起工作,李約瑟問:「中國有這么輝煌的歷史,是否在科技上有很多成就?」中國學生回答:「當然。」李約瑟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而且上了癮。
李約瑟本人信仰馬克思主義,是一群馬克思主義史學者中的一員。除了他,生物學家荷爾登(J.B.S. Haldane)和貝爾納(J.D.Bernal)也深受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影響,認為科學是社會的產物,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科學;科學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並非僅僅誕生於有優越感的西方學者頭腦。
李約瑟決定為中國科技史「正名」。抗日戰爭期間,他來到中國的甘肅和重慶等地,支持戰時中國的科學研究。在這一時期,李約瑟幾乎向遇到的所有人談論自己寫書的想法,對方會推薦一些報刊和書籍,或告訴他哪裡可以收集資料。他回英國後,就全身心地投入這個項目。他是憑著一腔熱情開始的。
1943年5月,李約瑟在四川樂山。當時他是英國駐華使館科學參贊、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和英國文化協會駐華代表
1943年,李約瑟(二排左二)訪問遷到重慶北碚的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
騰訊文化:你是怎麼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的?
白馥蘭:本科畢業,媽媽說:「你學了理科,也學了中文,該去問問李約瑟未來你該做什麼,他一定會給一些好建議。」我就去了。
他說:「正好,我們剛要組織人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還沒有人寫農業冊,你願意寫嗎?」我說我對農業一點不懂。他說:「你可以學啊!」一周後,我就坐在他的辦公室,和他一起工作了。
力爭單獨署名權並首獲成功
白馥蘭撰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農業冊
騰訊文化:寫農業冊時,你是否按李約瑟要求的思路來?
白馥蘭:寫這本書時,我注意到一些由不同因素導致的變化,比如文化導致的景觀變化。我通常會漸進式地思考。但李約瑟不這樣——他把學識分門別類,歸納成不同的主題和次主題,然後據此寫作。
寫農業冊之前,李約瑟給我一個清單,上面列著需要寫的名目(當時他對農業不怎麼感興趣,對醫葯和煉丹術特別感興趣)。當意識到我想寫的和他的要求不一致時,我告訴他,我把單子上的名目改了,他說好。
我看過一些中國的農書,發現它們的結構很值得借鑒,就問李約瑟能否採用農書的結構。他回答:「可以啊,多麼好的主意啊。」他根本不幹預我的寫作,會看我寫的東西然後說:「寫得很好!」
騰訊文化:當時參與《中國科學技術史》寫作的還有很多年輕人。
白馥蘭:李約瑟將一群充滿熱情和才華的年輕學者聚集到了一起,他們為《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撰寫貢獻了各自的力量,也受到這個項目的啟發和鼓舞。這些人中,後來最出色的是加拿大學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他是研究明朝和耶穌會的專家。其餘的漢學家包括唐立(Christian Daniels)、孟澤思(Nicholas K. Menzies)和柯玫瑰(Rose Kerr)等。
騰訊文化:《中國科學技術史》由很多人協助撰寫,但有些人並沒有署名。聽說你也是通過力爭才獲得署名。
白馥蘭:當時我的先生開玩笑說:「你可不能讓李約瑟得逞!」可能李約瑟沒怎麼想過這個問題。他可能認為大家是一個團隊,而他是一名科學家——在科研工作中,通常都由首席研究員署名,無論他是否參與具體工作。
但對人文學科而言,情況就不同了。事實是,這冊書完全是我一個人寫的,李約瑟沒有寫,不該是李約瑟單獨署名,或李約瑟和我聯合署名。應該只署我一個人的名字。我不得不去爭取這個權利,而且我成功了——我是第一個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分冊中只署我一個人名字的作者。在我「破例」後,後來的作者也這樣署名。
騰訊文化:聽起來是很棘手的一件事。
白馥蘭:當然。當時有一種說法:「你們這些年輕人,就想利用李約瑟的項目讓自己出名!」
騰訊文化:之後你是否和李約瑟有更多的交流?
白馥蘭:在完成那冊農業書之後,我們反倒成為更好的朋友了,彼此再也沒有什麼不愉快。
我很愛李約瑟,他就像是我的父親。每次去劍橋,我一定會去看他。1997年,我的書《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出版,在書的首頁,我寫了「將這本書獻給李約瑟」。不幸的是,當時李約瑟已經去世。
「李約瑟難題」是個偽問題
騰訊文化:《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是1954年出版的,當時中國在國際社會被孤立。那時的東西方世界如何看待李約瑟和他的書?
白馥蘭:李約瑟為中國的科技文明史「平反」,中國人都很高興。他的研究也有了特殊的政治意義:他對中國科技史的認可,和中國希望本國的科技發展史被世界認知的願望完美結合在一起。但嚴謹的中國學者對這套書抱著「一分為二」的態度,既有認可,也有質疑。
1964年9月30日,毛澤東會見了李約瑟夫婦。資料顯示,1976年,毛澤東還要了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到三卷閱讀
而在之後的很多年,美國都拒絕李約瑟踏上美國國土——他被視為「危險的共產主義煽動者」。
在歐洲呢?學者們常常帶有批判精神,但普通大眾都感到很開心,甚至驚喜。李約瑟是非常棒的作者,知道如何吸引讀者對科技史產生興趣。當時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書的書評里,這本書被認為是繼弗蘭西斯·培根和亞里士多德的作品之後最傑出的讀物。這讓一些平時對科技史或中國不感興趣的讀者也開始讀這書。
騰訊文化:在讓西方大眾理解中國方面,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
白馥蘭:是的。北京2008奧運會開幕式上展現了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尤其是「四大發明」。弗蘭西斯·培根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過這些發明,但他不知道它們從哪裡來。
這樣看來,李約瑟採用了一個「討巧」的概念——他首次提出「四大發明」的說法,稱這些改變世界的巨大發明都來自中國。他幫著推廣了這「四大發明」。
《中國科學技術史》讓李約瑟一舉成名,他對自己的研究出發點和研究框架從未更改過。假如有人批評他的觀點,他會毫不猶豫地和對方辯駁。
騰訊文化:在1950年代之後的大多數西方學者看來,《中國科學技術史》對中國古代文明的介紹是客觀的,還是過分拔高的?
白馥蘭:這取決於哪個時期。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有整整一代研究中國問題的西方學者對李約瑟的項目充滿懷疑。他們認為,「科學技術」主要是西方人對科學、知識和價值等的觀點,中國沒有對應的詞彙。很多人攻擊「李約瑟難題」,也攻擊李約瑟的馬克思主義歷史研究框架。
在今天,大多數嚴謹的學者會認為,書中的細節很重要,很令人興奮,很有揭示力,但是有些內容已經過時,尤其是關於早期現代中國植物學和物理學的內容。
他們還認為,李約瑟所提出的「漸進式地邁向現代化」的觀點是錯誤的。「漸進式地邁向現代化」觀點認為,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文明的演進最終將百川歸海,所有社會都會逐漸達到「現代化」的目標。
騰訊文化:也就是說,「李約瑟難題」是個偽問題?
白馥蘭:是的。「李約瑟難題」問的是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言外之意是,歐洲人認為自己是文明和先進的;非歐洲人是落後的,不具備足夠的智慧和社會常識。這種觀點將西方近代科學的成就作為潛在的參照標准。
這樣思考會導致:一、將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情況和西方近代科學的各學科做比較,卻令雙方都脫離了各自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二、把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作為人類進步的一種自然結果,以歐洲經驗作為判斷中國發展的依據,武斷地認為任何偏離都是失敗。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李約瑟的第一卷《中國科學技術史》出版後沒多久,歐洲歷史學家自己都開始質疑歐洲的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算不算革命。也就是說,「李約瑟難題」的參照物本身都可能有問題。
當然,通過設問「為何資本主義沒有在早期現代中國發生」「為何中國沒有發展西方模式的工業」,我們也能了解很多關於中國社會的情況。但就中國而言,這並非是有效的研究歷史的方法。我們現在要關注的是在中國不同的歷史階段,什麼知識被來自不同群體的中國人所需要。研究這個問題,不需要把中國的科技史和西方的現代化做比較。
從性別視角研究古代中國
騰訊文化:李約瑟去世後,《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出版情況如何?
白馥蘭: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史》共出版了7卷,每卷包括數個分冊(3冊或6冊),有些卷冊至今仍在編撰出版中。李約瑟去世後,這個項目由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負責。
騰訊文化:目前西方世界對中國科技史的研究狀況如何?
白馥蘭:學者們不再對探尋人類進步的某些事實感興趣,而是對「某種事實為何發生、如何發生在這樣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下」感興趣。越來越多的哲學史、文化史和宗教史學者採用這樣的視角。
我注意到,有些學者開始採用新方法研究中國科技史,並獲得認可。比如德國漢學家薛鳳(Dagmar Schafer)教授的著作《萬物工藝》,研究的是宋應星和他的《天工開物》。這本書獲得了美國科學史學會的輝瑞獎和美國歷史學會的費正清獎。
在過去,如果你寫關於中國科技的書,關注的人非常有限——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和研究科學的學者都不會讀。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研究中國科技史的學者越來越有成就感。
白馥蘭的《技術與性別》中文版
騰訊文化:你的《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一書曾在中國出版,它關注的是從宋代到清代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女性技術。這一研究方向是從《中國科學技術史》農業冊延伸的嗎?
白馥蘭:在《中國科學技術史》農業冊中,我並沒有採用性別的視角。寫完那冊書後,我在馬來西亞做了1年田野調查,和農民生活在一起,看他們如何種地,如何做決定,觀察國家政策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我對科學技術與社會、政治的關系越來越感興趣。我對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科學技術」也很感興趣,比如女性如何操持家務。
後來一位同事(她是女權主義者)對我說:「你也可以研究中國女性。」受其影響,我開始以性別為研究視角,完成了《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我選取家庭生活空間、女性的紡織生產、生育三方面研究。這是女性主義史學研究的一部分,美國學者蘇珊·曼(Susan Mann)也在做類似的事情。
白馥蘭新書《大米:全球網路和新歷史》
我還對大米研究感興趣。今年3月,我主編的《大米:全球網路和新歷史》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它是我1986年著作《大米經濟:亞洲社會的技術和發展》的「續篇」,其中有兩個章節從社會人類學角度,分析大米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❸ 自己學製作陶瓷看什麼書呢

中國陶瓷史稍顯過時了,有些理論跟不上了.

1.<<景德鎮現代藝術陶瓷投資與鑒藏>> 畫冊刊錄作者作品展」是集瓷都景德鎮陶瓷藝術眾多名家高手的一次大型規模作品。集中展示畫冊刊錄作者的一百八十件作品,其中畫冊刊錄作品百餘件,部分陶瓷大師的作品被海內外收藏界譽為驚世之作。

2.日用陶瓷鑒別——現代陶瓷教科叢書
本書作者:李雨蒼 編著
作 者: 李雨蒼 編著
出版社: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3.陶瓷書目
(按:以下系天涯社區·閑閑書話注注書友的藏書目錄。

含雪堂陶瓷書目

以下為我收藏的部分陶瓷類書籍,凡在其他書籍、圖集中包含陶瓷內容者,均不列入本書目。

1.飲流齋說瓷,廣州許之衡守白著,線裝排印本,(民國)上海朝記書社印行,中華書局代印

2.竹園陶說,劉子芬著,民國十四年線裝自印本

3.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1.陶瓷(上)

4.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2.陶瓷(中)

5.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6.中國陶瓷大系之一漢唐陶瓷大全

7.中國陶瓷大系之二宋元陶瓷大全

8.中國陶瓷大系之三明代陶瓷大全

9.中國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1-1993版

10.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酸鹽學會編,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三次

11.中國的瓷器(修訂版),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研究所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3年7月修訂一版

12.中國陶瓷,馮先銘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四次

13.中國陶瓷名著匯編,中國書店1991年5月初版

14.中國陶瓷美術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15.中國瓷器鑒定與欣賞,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16.古瓷鑒賞與收藏,張海國編著,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17.中國古陶瓷鑒定基礎,陳德富著,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18.古代瓷器,趙叢蒼主編、小鹿編著,中國書店1997年9月初版

19.中國古代仿古瓷,趙宏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0.中國古陶瓷研究論文集,周仁等著,輕工業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21.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四輯,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編,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22.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論文集,葉文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資料第三輯,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編,內部資料,1983年6月廈門
大學印

24.元代瓷器,葉佩蘭著,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25.明清瓷器鑒定,耿寶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26.清代陶瓷,劉蘭華、張柏著,北方文物雜志社1988年12月初版

27.中國青瓷史略,陳萬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一版二次

28.童書業說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29.中國古陶瓷論叢,傅振倫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30.馬說陶瓷,馬未都、王春元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31.東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納著,葉文程、羅立華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32.陶瓷路,(日)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譯,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80年2月1日初版

33.陶瓷探隱,蔡和璧著,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34.宋代官窯瓷器,李輝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35.長沙窯,長沙窯課題組編,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6.長沙窯瓷繪藝術,周世榮編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7.石灣陶瓷發展史,佛山大學石灣陶瓷藝術研究課題組編著,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8.《景德鎮陶錄》詳注,傅振倫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39.明朝景德鎮的瓷器製造業(全開圖壹張),北京歷史博物館主編,承名世繪,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40.景德鎮陶瓷藝術(古代部分),熊寥編著,江西美術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1.景德鎮的青花瓷,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42.景德鎮瓷俗,邱國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43.青花瓷器鑒定,張浦生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44.中國青花瓷,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45.青花名瓷,馬希桂主編,台灣藝術圖書公司1993年4月30日初版

46.青花青,郭良蕙著,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0年6月15日二版

47.明代民窯青花瓷大觀,胡雁溪編著,團結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二次

48.清代民窯青花瓷,胡雁溪編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2月初版

49.湖南民間美術全集——民間陶瓷,左漢中主編,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50.中國民窯瓷繪藝術,畢克官著,外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51.清代民窯彩瓷500圖,胡雁溪、楊小漣編著,團結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52.館藏中國歷代陶瓷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7月初版

53.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國立博物院藏中國清代瓷器,柯玫瑰著,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54.古瓷片,畢克官著,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55.中國古代瓷塑玩具大觀,白建國著,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56.瓷硯賞析,謝志峰著,廣西美術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57.陶瓷,劉以鬯著,香港文學研究社1979年11月初版

58.瀨戶乃海的中國陶瓷,廣島縣立歷史博物館,平成三年非賣品

59.宋瓷.天目欣賞、原太樂陶瓷作品展,日本便利堂株式會社1984年4月14日發行

60.古陶瓷修復,毛曉滬編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61,陶說,(清)朱琰著,分說今、說古、說明(代)、說器上、說器中、說器下六卷,縷述景德鎮瓷器源流。
(木兆軒主人贈)

62,陶瓷,10開精裝本圖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年10月一版一次,印數1500,50元。就我有限的視野所
及,有關陶瓷的全彩色大型圖集,在60年代可能僅出過此一種。

63,景德鎮《瓷器》季刊10冊:1963年1、2、3、4,1964年1、2、3、4和1965年1、2期。

64,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東京國立博物館1978年3月印製,8開畫冊,日文及英文,207頁。鈐印:李知宴藏書。

65,中國陶瓷文獻指南,徐榮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精裝872頁,1-3500冊。

66,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明初官窯考),A.D.BRANK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4P。

67,中國陶瓷史,吳仁敬、辛安潮著,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初版,1954年11月修訂重版,128頁,1501-4000冊。

68,《中國歷代陶瓷題記》,孫彥等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90頁,1-3000冊。

69,《古瓷辨賞》,王健華、李國強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6開彩色銅版紙印,168頁。

70,《潮州筆架山宋代窯址發掘報告》,廣東省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16開64頁,圖版41幅。

71,《中國歷代陶瓷款識匯集》,童依華著,台灣大業公司1984年10月初版印行,16開200頁。

72,《中國古代瓷器鑒賞辭典》,余繼明、楊寅宗主編,新華出版社1996年4月四次印刷,精裝340頁,9001-14000冊。

73,《中國古代陶瓷造型與裝飾》,關玉琮著,遼寧省硅酸言研究所1979年內部印刷,16開油印本,248頁。

74,《伊斯坦布爾的中國寶藏》中文版,土耳其共和國外交部2001年編印,8開156頁。長樂老寄贈。

75,《中國陶瓷史綱要》,葉喆民著,輕工業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精裝329頁,3000冊。小黃黃託人從香港購得。

76,《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輯,四川省文化廳文物處主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4年6月初版,精裝315頁,1500冊。

77,《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二輯,四川省文化廳文物處主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4年10月初版,精裝231頁,1000冊。

也許地處盆地的緣故吧,四川的考古研究非常封閉,許多新發現外界不能及時得知,剛出土的器物連考古所和北大考古系也無法看到。這兩冊書要不是在舊書店偶然發現,我也不知道四川曾在80年代出過這樣一套書。其中關於四川境內一些古窯址的文章十分有意義。

78,《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馬文寬、孟凡人著,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135頁。

79,《海底瓷都與海外珍瓷》,周世榮、魏止戈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20頁,3000冊。

80,《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朱培初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237頁,5200冊。

81,《瓷國游歷記》,[紐西蘭]路易.艾黎著,輕工業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16開銅版紙精裝134頁,3500冊。木兆軒主人贈。

82,《學瓷瑣記》,王志敏著,文匯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16開243頁,2000冊。

83,《黃冶唐三彩窯》,河南省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編著,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16開精裝81頁,2500冊,彩版74頁+圖版34頁。

84,《人間瓷話》,錢漢東著,學林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銅版紙精裝226頁,5000冊。

85,《晉唐宋元瓷器真贗對比鑒定》,汪慶正顧問、程庸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銅版紙119頁。

❹ 誰知道走進科學的主編李國強的個人資料

中國陶瓷史稍顯過時了,有些理論跟不上了.

1.<<景德鎮現代藝術陶瓷投資與鑒藏>> 畫冊刊錄作者作品展」是集瓷都景德鎮陶瓷藝術眾多名家高手的一次大型規模作品。集中展示畫冊刊錄作者的一百八十件作品,其中畫冊刊錄作品百餘件,部分陶瓷大師的作品被海內外收藏界譽為驚世之作。

2.日用陶瓷鑒別——現代陶瓷教科叢書
本書作者:李雨蒼 編著
作 者: 李雨蒼 編著
出版社: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3.陶瓷書目
(按:以下系天涯社區·閑閑書話注注書友的藏書目錄。

含雪堂陶瓷書目

以下為我收藏的部分陶瓷類書籍,凡在其他書籍、圖集中包含陶瓷內容者,均不列入本書目。

1.飲流齋說瓷,廣州許之衡守白著,線裝排印本,(民國)上海朝記書社印行,中華書局代印

2.竹園陶說,劉子芬著,民國十四年線裝自印本

3.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1.陶瓷(上)

4.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2.陶瓷(中)

5.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6.中國陶瓷大系之一漢唐陶瓷大全

7.中國陶瓷大系之二宋元陶瓷大全

8.中國陶瓷大系之三明代陶瓷大全

9.中國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1-1993版

10.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酸鹽學會編,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三次

11.中國的瓷器(修訂版),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研究所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3年7月修訂一版

12.中國陶瓷,馮先銘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四次

13.中國陶瓷名著匯編,中國書店1991年5月初版

14.中國陶瓷美術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15.中國瓷器鑒定與欣賞,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16.古瓷鑒賞與收藏,張海國編著,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17.中國古陶瓷鑒定基礎,陳德富著,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18.古代瓷器,趙叢蒼主編、小鹿編著,中國書店1997年9月初版

19.中國古代仿古瓷,趙宏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0.中國古陶瓷研究論文集,周仁等著,輕工業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21.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四輯,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編,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22.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論文集,葉文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資料第三輯,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編,內部資料,1983年6月廈門
大學印

24.元代瓷器,葉佩蘭著,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25.明清瓷器鑒定,耿寶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26.清代陶瓷,劉蘭華、張柏著,北方文物雜志社1988年12月初版

27.中國青瓷史略,陳萬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一版二次

28.童書業說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29.中國古陶瓷論叢,傅振倫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30.馬說陶瓷,馬未都、王春元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31.東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納著,葉文程、羅立華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32.陶瓷路,(日)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譯,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80年2月1日初版

33.陶瓷探隱,蔡和璧著,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34.宋代官窯瓷器,李輝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35.長沙窯,長沙窯課題組編,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6.長沙窯瓷繪藝術,周世榮編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7.石灣陶瓷發展史,佛山大學石灣陶瓷藝術研究課題組編著,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8.《景德鎮陶錄》詳注,傅振倫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39.明朝景德鎮的瓷器製造業(全開圖壹張),北京歷史博物館主編,承名世繪,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40.景德鎮陶瓷藝術(古代部分),熊寥編著,江西美術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1.景德鎮的青花瓷,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42.景德鎮瓷俗,邱國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43.青花瓷器鑒定,張浦生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44.中國青花瓷,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45.青花名瓷,馬希桂主編,台灣藝術圖書公司1993年4月30日初版

46.青花青,郭良蕙著,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0年6月15日二版

47.明代民窯青花瓷大觀,胡雁溪編著,團結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二次

48.清代民窯青花瓷,胡雁溪編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2月初版

49.湖南民間美術全集——民間陶瓷,左漢中主編,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50.中國民窯瓷繪藝術,畢克官著,外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51.清代民窯彩瓷500圖,胡雁溪、楊小漣編著,團結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52.館藏中國歷代陶瓷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7月初版

53.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國立博物院藏中國清代瓷器,柯玫瑰著,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54.古瓷片,畢克官著,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55.中國古代瓷塑玩具大觀,白建國著,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56.瓷硯賞析,謝志峰著,廣西美術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57.陶瓷,劉以鬯著,香港文學研究社1979年11月初版

58.瀨戶乃海的中國陶瓷,廣島縣立歷史博物館,平成三年非賣品

59.宋瓷.天目欣賞、原太樂陶瓷作品展,日本便利堂株式會社1984年4月14日發行

60.古陶瓷修復,毛曉滬編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61,陶說,(清)朱琰著,分說今、說古、說明(代)、說器上、說器中、說器下六卷,縷述景德鎮瓷器源流。
(木兆軒主人贈)

62,陶瓷,10開精裝本圖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年10月一版一次,印數1500,50元。就我有限的視野所
及,有關陶瓷的全彩色大型圖集,在60年代可能僅出過此一種。

63,景德鎮《瓷器》季刊10冊:1963年1、2、3、4,1964年1、2、3、4和1965年1、2期。

64,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東京國立博物館1978年3月印製,8開畫冊,日文及英文,207頁。鈐印:李知宴藏書。

65,中國陶瓷文獻指南,徐榮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精裝872頁,1-3500冊。

66,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明初官窯考),A.D.BRANK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4P。

67,中國陶瓷史,吳仁敬、辛安潮著,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初版,1954年11月修訂重版,128頁,1501-4000冊。

68,《中國歷代陶瓷題記》,孫彥等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90頁,1-3000冊。

69,《古瓷辨賞》,王健華、李國強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6開彩色銅版紙印,168頁。

70,《潮州筆架山宋代窯址發掘報告》,廣東省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16開64頁,圖版41幅。

71,《中國歷代陶瓷款識匯集》,童依華著,台灣大業公司1984年10月初版印行,16開200頁。

72,《中國古代瓷器鑒賞辭典》,余繼明、楊寅宗主編,新華出版社1996年4月四次印刷,精裝340頁,9001-14000冊。

73,《中國古代陶瓷造型與裝飾》,關玉琮著,遼寧省硅酸言研究所1979年內部印刷,16開油印本,248頁。

74,《伊斯坦布爾的中國寶藏》中文版,土耳其共和國外交部2001年編印,8開156頁。長樂老寄贈。

75,《中國陶瓷史綱要》,葉喆民著,輕工業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精裝329頁,3000冊。小黃黃託人從香港購得。

76,《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輯,四川省文化廳文物處主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4年6月初版,精裝315頁,1500冊。

77,《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二輯,四川省文化廳文物處主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4年10月初版,精裝231頁,1000冊。

也許地處盆地的緣故吧,四川的考古研究非常封閉,許多新發現外界不能及時得知,剛出土的器物連考古所和北大考古系也無法看到。這兩冊書要不是在舊書店偶然發現,我也不知道四川曾在80年代出過這樣一套書。其中關於四川境內一些古窯址的文章十分有意義。

78,《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馬文寬、孟凡人著,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135頁。

79,《海底瓷都與海外珍瓷》,周世榮、魏止戈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20頁,3000冊。

80,《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朱培初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237頁,5200冊。

81,《瓷國游歷記》,[紐西蘭]路易.艾黎著,輕工業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16開銅版紙精裝134頁,3500冊。木兆軒主人贈。

82,《學瓷瑣記》,王志敏著,文匯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16開243頁,2000冊。

83,《黃冶唐三彩窯》,河南省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編著,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16開精裝81頁,2500冊,彩版74頁+圖版34頁。

84,《人間瓷話》,錢漢東著,學林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銅版紙精裝226頁,5000冊。

85,《晉唐宋元瓷器真贗對比鑒定》,汪慶正顧問、程庸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銅版紙119頁。

❺ 中國陶藝藝術大師是誰

狂人刑良坤語錄: 「一百年來,全世界的陶藝都沒有一點進步,到我這里才有了飛躍。在科學技術領域,只有發明創始人,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大師。我就是這樣的一代大師!」

一、狂人刑良坤其人其事

陶藝家,1955年出生於山東,成長於大連。
大男人——身板粗壯,性情豪爽,里外透明,不知偽裝,敢想敢闖,底氣足,脾氣犟,拉弓不回頭,行事無商量。
大渾人——做過農民、當過木匠、工廠鉗工、電工、維修工,辭職做過個體、養花、賣花、搞收藏,做陶藝。
大情人——喜歡漂亮女孩,放言漂亮女人使他思維靈敏,是他事業發展的推力器。
大傻人——不惜傾家盪產、幾度離婚,價值百萬元藏品無償捐獻,又借錢拉債搞陶藝。正如他愛說的一句話「我赤腳的難道還怕你穿鞋的不成!」
大狂人——以20項陶瓷發明專利、2萬余件陶藝作品成為世界陶王而被稱為大名人;愛放狂言,比如:全世界最好的陶藝在我家、世界上比我聰明的人太少了、陶藝成功只能靠我,我應該得諾貝爾獎等等。
大怪人——他很富有,起碼也是億萬富翁,但是他又很窮,曾經四處行討。有老外出1300萬元買他的作品,他理都不理。他的作品只送不賣,愛朋友不愛錢。

想得諾貝爾獎的陶藝「怪人」

邢良坤,圈內圈外知道他的人不少,評價卻很不同——
「邢良坤?他是個農民!結了四次婚,文化低,才念了五年書。」
「他啊,絕對是個天才!就沖著那20多項專利發明,兩萬多件陶藝作品,稱他為世界陶王絕不為過!」
「這小子,桀驁不馴,像匹野馬;還特別能吹,敢說大話。」
……
就是這么個褒貶不一的邢良坤燒出的陶,被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現當代陶藝家的作品的故宮博物院破例收藏,而且收藏了兩回。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術館搞展覽,當時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他的11件作品,4年以後,又收藏了他的15件作品。
在陶藝界,邢良坤是個異類,但你又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甚至不能將他當作常人來看待。在研究硅酸鹽的陶瓷領域,他取得了20項發明專利,獲得大世界吉尼斯科研成果之最,並運用他的專利創作出2萬多件令人嘆為觀止的陶藝作品。在遼寧省博物館、旅順博物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日本丸龜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以及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他的作品。
印象中搞藝術的人都喜歡晚睡晚起,所以當我們約定邢良坤早上8點來賓館接我們的時候,覺得很過意不去。
「我每天早上5點起床,現在已經照料好我的花草和魚兒啦。」邢良坤一見我們就噼里啪啦地說開了。
坐上他的三菱吉普,車子跑得飛快。「開車就得像我這樣,反應靈敏,伸縮自如啊。我不吹牛,我開了19年的車,大小事故沒有出過。」邢良坤的嗓門又粗又大。這是個一見面便讓人印象深刻的人,原因之一是他的語不驚人誓不休,之二是他令人震驚的自信心。只要你不追究他的魯莽,這個山東大漢的直率還是很可愛的。他在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總是說:「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這一輩子什麼都學過,就是沒有學會說假話。」

百年陶藝有了飛躍

「這個吊球是我剛學陶藝的時候燒的,裡面是五層吊著,層層都有活環死扣,一層層包起來的。直到現在它還是個世界之謎。」
「再看這個,三個泥條頂起來一個球,球體也是泥條,里邊還帶個中心塔尖。制陶的人都知道,它不符合常規,因為泥條不能多層連接。但是它就是層層連接,還不帶裂的,你想仿製也仿製不了。」
邢良坤既非學院派,也非民間藝匠,卻在制陶工藝方面,獨創出了火焰定位、懸空陶塑、無接面陶塑、泥條多層連接、多層轉心瓶、多層吊球等被業內認為是「不可能」的高難度現代制陶技藝。僅5年的時間,他在釉的配製上又開創了立體開片釉、套彩珍珠釉、紅天目、多彩網釉、釉面開片等,多色立體開片更是打破了制陶史上千年的沉默。
「一百年來,全世界的陶藝都沒有一點進步,到我這里才有了飛躍。在科學技術領域,只有發明創始人,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大師。我就是這樣的一代大師!」邢良坤有點狂。

像我這樣聰明的人太少了

跟陶瓷打交道之前,邢良坤都幹了些什麼?
「5歲開始流浪,做過農民、木匠、工人,刷廁所、掏糞、掃大院、做裝卸,什麼活沒干過?」這段很長的艱苦歲月,極大地磨煉了他的毅力。而邢良坤這個奇人,也就是有本事做到每干一行都是最出色的。「我在工廠里,車、鉗、銑、鉚、電焊、鉗工、木工、維修,都是第一流的。這就是我的脾氣,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邢良坤說過,不敢破釜沉舟的人永遠成不了大器。他的第一次「破釜沉舟」是養君子蘭。你不得不佩服他,之前對花一竅不通的人,後來成了「花迷」、「花痴」,而且他養的君子蘭就是比別人好,不光是在大連,整個東北三省,他是公認的養君子蘭的一把好手。去年開始,邢良坤又喜歡上了養魚。現在他家裡,養著好幾大缸的魚。經常有人將快死的花草魚兒送到他這兒,經過他的照料都會奇跡般地復活。他可以為搶救一條魚一夜都不睡覺。他覺得自己和花鳥蟲魚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溝通,他懂得它們的心思。
「我的性格很粗野,一看就是傻大黑粗的人。可是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我細。整個家庭的管理,小到一根針一根線,大到整棟樓房,你找不著一個有碰疤的地方,只要一壞馬上修,因為我這個家裡不允許有一點毛病,有一點壞的東西。」
「什麼都不愛好的人活到50歲都很難,愛好得越多,他的生命就越長。為什麼?他愛好的時候,他在用腦子啊。」
邢良坤喜歡「吹牛」,侃起來是海闊天空,滔滔不絕。他覺得世界上幹事情認真的人太少了,像他這樣聰明的人也太少了。

我必須成功!我從不給自己留後路!

靠賣蘭花賺了七八百萬,邢良坤第一次破釜沉舟就成了大富翁,邢良坤第二次破釜沉舟則是將手中的錢全部換成了陶瓷、古董和傢具。他開始專心致志地研究起陶藝來。1989年,他舉辦了自己收藏的日本古陶展,有人要高價收購他的全部藏品,他不為所動,卻將1300多件珍品悉數捐給了遼寧省博物館。他說:「多好的藏品,也是別人的,我已經研究透了,我要燒陶,要把邢良坤三個字寫進陶藝史。」於是,邢良坤又開始了第三次的破釜沉舟。
在此後的五年裡,邢良坤日夜圍著陶土和窯爐轉,捏陶坯、烘水分、進窯爐……他每天工作20多個小時,經歷了上萬次的失敗,得出了自己的沾釉、水分處理、胚的濕度、進窯的煙霧度等參數。每天邢良坤要燒4窯爐,用掉三四罐50公斤的液化氣,捏掉4噸的泥巴,一年下來,「燒」掉的人民幣少說也有兩三百萬。燒到最後,飯店也頂出去了,老婆也跑了,連吃面條的錢都沒有了,邢良坤又回復到傾家盪產。
「那個時候可苦了,」模特出身的傅美是他現在的妻子,是這個有著二十來號人的陶藝研究所的總管。「夏天要在1000多度的窯邊呆著,簡直是遭罪。而冬天又特別地冷,手腳都凍僵了。」說到邢良坤,傅美卻是一臉地幸福:「他呀,就像一個大小孩,最喜歡那種亮麗搶眼的衣服,和他的脾氣一樣,也和他的燒出來的陶瓷顏色一個樣。」
「人生最大的樂趣不是佔有,而是創造!在英國的時候,經常看到白發蒼蒼的八十歲老人還在那麼認真地工作,很感動。我把那種精神學過來了,人活著就是一種精神,精神垮了什麼都完了。」

我的作品都是國寶,只送不賣!

燒窯就是燒錢,但是邢良坤從未出售過一件作品,所以現在的他其實是過著行討的生活。從1989年至今,很多人無私地資助過邢良坤,如果沒有這些人,別說燒窯,就是全家人吃飯都成
問題。邢良坤說,為了這些人,他必須成功,他的作品一件也不賣,都要以捐贈的形式回饋人類社會。
在致力於陶藝創作的同時,邢良坤還擔任著沈陽魯迅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南京博物館研究員。他的業余愛好是溜車,他喜歡開車,開得飛快,最希望的是可以駕車四處旅行,但不是現在。他有三個孩子,他的技藝不傳給他們,他要將這些技藝傳給更多的人。
「科學家不就是人類的財富嗎,我要為人類作貢獻。我的最終目標,就是在全世界不管哪個角落建造世界最大的博物館。我要將自己所有的作品全部捐獻給人類,讓人們看到我們這一代藝術家奮斗的歷程。其次,還要辦一所最高級別的陶藝教學基地,讓人們自由學習,自由發展。」

二、狂人邢良坤和他的陶藝品

除了滿地的陪葬品,剩下的才是萬里挑一的精品

你見過人力與神力交互而成的藝術品嗎?「邢陶」就是人力創造與天然神力交互而成的藝術品。在這里,用傳統陶藝的語言解釋它似乎有些蒼白。一些專家說,「邢陶」是三分人工七分神力的熔鑄與再造;一些專家則說,「邢陶」是大自然奇特創造力與生命智慧的萃取。「邢陶」的神奇張力讓人們目瞪口呆。你看,泥土與神思在藝術家的手下未曾脫胎入爐先有一變;繼爾在火力與魔法般的釉彩的幻化中又是一變;及待千烘萬烤熱度消失,又驟然生化出千奇百怪的「造物」,令觀者目瞪口呆驚嘆不已。
吊球陶塑 瀑布紅瓶

「邢陶」的神奇魅力博得了海內外博物館界、藝術界的連連喝彩;「邢陶」的收藏竟然改變了一些博物館多少年來近乎「苛刻」的收藏規矩。

幾年前,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經派出以朱誠如和楊新為首的堪稱中國一流的收藏專家到遼寧大連市邢良坤陶藝研究所,對「邢陶」作品進行「史無前例」的鑒定、收藏。楊新副院長不無感慨地說,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國家博物館,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藏現代陶藝家的作品;收藏邢良坤的作品是首例。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術館展覽時我們發現了他,當時收藏的是11件作品,4年後我們又破例收藏了15件。現在國內搞陶藝的人不少,但大多數人還是跳不出傳統的圈子,邢良坤算是國內具有前衛意識的陶藝代表。他最大的特點是敢創新,有突破,比如他的釉彩、造型設計等都有創新,像他的瀑布紅、珍珠套彩釉、立體開片釉等,以前我是沒見過……

泥條連接陶塑 球體陶塑

著名書畫家關山月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觀看了邢良坤的陶藝作品後,揮筆題寫了「絕世天珍」4個大字;中國當代陶藝界學者、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李硯祖寫下了《當驚世界殊》的評論文章,盛贊邢良坤的陶瓷藝術。

幾年來,邢良坤的陶藝作品在中國美術館、日本中津萬象園丸龜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等海內外著名藝術殿堂展覽後,引起了海內外藝術界的強烈反響,「邢陶」已成為海內外人士收藏的珍寶。

窯變開片茶道碗 釉里紅開片茶道碗

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館長柯玫瑰撰文向世界介紹中國陶藝大師邢良坤。柯玫瑰說,邢良坤運用他曾當過鍋爐工的經驗建起了自己的窯爐,發現了風與火的最佳配置。多次失敗以後,他終於掌握了立體開片技術。柯玫瑰評價說,「傳統的技術曾使中國藝術家在陶藝界沉默了幾百年,然而邢良坤卻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破例聘請中國陶藝家邢良坤為該館遠東地區客座教授。

珍珠開片茶道碗 流淌紅釉茶道碗

有人說邢良坤似乎有些「狂」,沉浸在陶藝王國之中的邢良坤「狂」得可愛。「邢陶」在日本展覽引起轟動時,邢良坤在展覽會上口吐「狂言」:我可以把日本陶藝家的製作過程「倒背」,而我的作品你要是講出一個製作過程來,我就把我的房子和我的20項發明專利全部贈送給你。邢良坤的這番講話在日本電視台播放後,但卻沒有人能站出來和這位來自中國的陶藝「大俠」打擂。邢良坤說,我的作品可以裝滿一個半盧浮宮。有一天我的作品會在全世界的博物館裡面收藏。

對不對??昨天電視里還公布他牛皮吹大了!!有人挑戰成功了!!!

❻ 想學習陶瓷,哪些大師的作品可以學習

可以上公眾號陶大師進行了解,上面有張建、劉志英、蘆揚等大師的作品,都是當世大師,作品也是沒的說,都是高水準的作品。

❼ 有沒有介紹陶瓷美術的書幫忙推薦幾本

1.<<景德鎮現代藝術陶瓷投資與鑒藏>> 畫冊刊錄作者作品展」是集瓷都景德鎮陶瓷藝術眾多名家高手的一次大型規模作品。集中展示畫冊刊錄作者的一百八十件作品,其中畫冊刊錄作品百餘件,部分陶瓷大師的作品被海內外收藏界譽為驚世之作。

2.日用陶瓷鑒別——現代陶瓷教科叢書
本書作者:李雨蒼 編著
作 者: 李雨蒼 編著
出版社: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3.陶瓷書目
(按:以下系天涯社區·閑閑書話注注書友的藏書目錄。

含雪堂陶瓷書目

以下為我收藏的部分陶瓷類書籍,凡在其他書籍、圖集中包含陶瓷內容者,均不列入本書目。

1.飲流齋說瓷,廣州許之衡守白著,線裝排印本,(民國)上海朝記書社印行,中華書局代印

2.竹園陶說,劉子芬著,民國十四年線裝自印本

3.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1.陶瓷(上)

4.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2.陶瓷(中)

5.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6.中國陶瓷大系之一漢唐陶瓷大全

7.中國陶瓷大系之二宋元陶瓷大全

8.中國陶瓷大系之三明代陶瓷大全

9.中國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1-1993版

10.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酸鹽學會編,文物出版社1997年一版三次

11.中國的瓷器(修訂版),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研究所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3年7月修訂一版

12.中國陶瓷,馮先銘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四次

13.中國陶瓷名著匯編,中國書店1991年5月初版

14.中國陶瓷美術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15.中國瓷器鑒定與欣賞,朱裕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三次

16.古瓷鑒賞與收藏,張海國編著,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17.中國古陶瓷鑒定基礎,陳德富著,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二次

18.古代瓷器,趙叢蒼主編、小鹿編著,中國書店1997年9月初版

19.中國古代仿古瓷,趙宏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20.中國古陶瓷研究論文集,周仁等著,輕工業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21.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四輯,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編,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22.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論文集,葉文程著,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資料第三輯,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編,內部資料,1983年6月廈門
大學印

24.元代瓷器,葉佩蘭著,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25.明清瓷器鑒定,耿寶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初版

26.清代陶瓷,劉蘭華、張柏著,北方文物雜志社1988年12月初版

27.中國青瓷史略,陳萬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一版二次

28.童書業說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29.中國古陶瓷論叢,傅振倫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30.馬說陶瓷,馬未都、王春元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31.東方的青花瓷器,(英)哈裏.迦納著,葉文程、羅立華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1月一版二次

32.陶瓷路,(日)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譯,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80年2月1日初版

33.陶瓷探隱,蔡和璧著,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34.宋代官窯瓷器,李輝柄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三次

35.長沙窯,長沙窯課題組編,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6.長沙窯瓷繪藝術,周世榮編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37.石灣陶瓷發展史,佛山大學石灣陶瓷藝術研究課題組編著,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8.《景德鎮陶錄》詳注,傅振倫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39.明朝景德鎮的瓷器製造業(全開圖壹張),北京歷史博物館主編,承名世繪,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40.景德鎮陶瓷藝術(古代部分),熊寥編著,江西美術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41.景德鎮的青花瓷,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42.景德鎮瓷俗,邱國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43.青花瓷器鑒定,張浦生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44.中國青花瓷,馬希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45.青花名瓷,馬希桂主編,台灣藝術圖書公司1993年4月30日初版

46.青花青,郭良蕙著,台灣藝術家出版社1990年6月15日二版

47.明代民窯青花瓷大觀,胡雁溪編著,團結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二次

48.清代民窯青花瓷,胡雁溪編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2月初版

49.湖南民間美術全集——民間陶瓷,左漢中主編,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50.中國民窯瓷繪藝術,畢克官著,外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51.清代民窯彩瓷500圖,胡雁溪、楊小漣編著,團結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52.館藏中國歷代陶瓷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7月初版

53.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國立博物院藏中國清代瓷器,柯玫瑰著,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54.古瓷片,畢克官著,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55.中國古代瓷塑玩具大觀,白建國著,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56.瓷硯賞析,謝志峰著,廣西美術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57.陶瓷,劉以鬯著,香港文學研究社1979年11月初版

58.瀨戶乃海的中國陶瓷,廣島縣立歷史博物館,平成三年非賣品

59.宋瓷.天目欣賞、原太樂陶瓷作品展,日本便利堂株式會社1984年4月14日發行

60.古陶瓷修復,毛曉滬編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61,陶說,(清)朱琰著,分說今、說古、說明(代)、說器上、說器中、說器下六卷,縷述景德鎮瓷器源流。
(木兆軒主人贈)

62,陶瓷,10開精裝本圖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年10月一版一次,印數1500,50元。就我有限的視野所
及,有關陶瓷的全彩色大型圖集,在60年代可能僅出過此一種。

63,景德鎮《瓷器》季刊10冊:1963年1、2、3、4,1964年1、2、3、4和1965年1、2期。

64,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東京國立博物館1978年3月印製,8開畫冊,日文及英文,207頁。鈐印:李知宴藏書。

65,中國陶瓷文獻指南,徐榮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精裝872頁,1-3500冊。

66,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明初官窯考),A.D.BRANK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4P。

67,中國陶瓷史,吳仁敬、辛安潮著,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初版,1954年11月修訂重版,128頁,1501-4000冊。

68,《中國歷代陶瓷題記》,孫彥等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90頁,1-3000冊。

69,《古瓷辨賞》,王健華、李國強著,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6開彩色銅版紙印,168頁。

70,《潮州筆架山宋代窯址發掘報告》,廣東省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16開64頁,圖版41幅。

71,《中國歷代陶瓷款識匯集》,童依華著,台灣大業公司1984年10月初版印行,16開200頁。

72,《中國古代瓷器鑒賞辭典》,余繼明、楊寅宗主編,新華出版社1996年4月四次印刷,精裝340頁,9001-14000冊。

73,《中國古代陶瓷造型與裝飾》,關玉琮著,遼寧省硅酸言研究所1979年內部印刷,16開油印本,248頁。

74,《伊斯坦布爾的中國寶藏》中文版,土耳其共和國外交部2001年編印,8開156頁。長樂老寄贈。

75,《中國陶瓷史綱要》,葉喆民著,輕工業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精裝329頁,3000冊。小黃黃託人從香港購得。

76,《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輯,四川省文化廳文物處主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4年6月初版,精裝315頁,1500冊。

77,《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二輯,四川省文化廳文物處主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4年10月初版,精裝231頁,1000冊。

也許地處盆地的緣故吧,四川的考古研究非常封閉,許多新發現外界不能及時得知,剛出土的器物連考古所和北大考古系也無法看到。這兩冊書要不是在舊書店偶然發現,我也不知道四川曾在80年代出過這樣一套書。其中關於四川境內一些古窯址的文章十分有意義。

78,《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馬文寬、孟凡人著,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135頁。

79,《海底瓷都與海外珍瓷》,周世榮、魏止戈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120頁,3000冊。

80,《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朱培初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237頁,5200冊。

81,《瓷國游歷記》,[紐西蘭]路易.艾黎著,輕工業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16開銅版紙精裝134頁,3500冊。木兆軒主人贈。

82,《學瓷瑣記》,王志敏著,文匯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16開243頁,2000冊。

83,《黃冶唐三彩窯》,河南省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編著,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16開精裝81頁,2500冊,彩版74頁+圖版34頁。

84,《人間瓷話》,錢漢東著,學林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銅版紙精裝226頁,5000冊。

85,《晉唐宋元瓷器真贗對比鑒定》,汪慶正顧問、程庸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銅版紙119頁。

❽ 請問刑良坤是什麼人及有關於他的事跡

狂人刑良坤語錄: 「一百年來,全世界的陶藝都沒有一點進步,到我這里才有了飛躍。在科學技術領域,只有發明創始人,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大師。我就是這樣的一代大師!」

一、狂人刑良坤其人其事

陶藝家,1955年出生於山東,成長於大連。
大男人——身板粗壯,性情豪爽,里外透明,不知偽裝,敢想敢闖,底氣足,脾氣犟,拉弓不回頭,行事無商量。
大渾人——做過農民、當過木匠、工廠鉗工、電工、維修工,辭職做過個體、養花、賣花、搞收藏,做陶藝。
大情人——喜歡漂亮女孩,放言漂亮女人使他思維靈敏,是他事業發展的推力器。
大傻人——不惜傾家盪產、幾度離婚,價值百萬元藏品無償捐獻,又借錢拉債搞陶藝。正如他愛說的一句話「我赤腳的難道還怕你穿鞋的不成!」
大狂人——以20項陶瓷發明專利、2萬余件陶藝作品成為世界陶王而被稱為大名人;愛放狂言,比如:全世界最好的陶藝在我家、世界上比我聰明的人太少了、陶藝成功只能靠我,我應該得諾貝爾獎等等。
大怪人——他很富有,起碼也是億萬富翁,但是他又很窮,曾經四處行討。有老外出1300萬元買他的作品,他理都不理。他的作品只送不賣,愛朋友不愛錢。

想得諾貝爾獎的陶藝「怪人」

邢良坤,圈內圈外知道他的人不少,評價卻很不同——
「邢良坤?他是個農民!結了四次婚,文化低,才念了五年書。」
「他啊,絕對是個天才!就沖著那20多項專利發明,兩萬多件陶藝作品,稱他為世界陶王絕不為過!」
「這小子,桀驁不馴,像匹野馬;還特別能吹,敢說大話。」
……
就是這么個褒貶不一的邢良坤燒出的陶,被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現當代陶藝家的作品的故宮博物院破例收藏,而且收藏了兩回。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術館搞展覽,當時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他的11件作品,4年以後,又收藏了他的15件作品。
在陶藝界,邢良坤是個異類,但你又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甚至不能將他當作常人來看待。在研究硅酸鹽的陶瓷領域,他取得了20項發明專利,獲得大世界吉尼斯科研成果之最,並運用他的專利創作出2萬多件令人嘆為觀止的陶藝作品。在遼寧省博物館、旅順博物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日本丸龜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以及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他的作品。
印象中搞藝術的人都喜歡晚睡晚起,所以當我們約定邢良坤早上8點來賓館接我們的時候,覺得很過意不去。
「我每天早上5點起床,現在已經照料好我的花草和魚兒啦。」邢良坤一見我們就噼里啪啦地說開了。
坐上他的三菱吉普,車子跑得飛快。「開車就得像我這樣,反應靈敏,伸縮自如啊。我不吹牛,我開了19年的車,大小事故沒有出過。」邢良坤的嗓門又粗又大。這是個一見面便讓人印象深刻的人,原因之一是他的語不驚人誓不休,之二是他令人震驚的自信心。只要你不追究他的魯莽,這個山東大漢的直率還是很可愛的。他在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總是說:「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這一輩子什麼都學過,就是沒有學會說假話。」

百年陶藝有了飛躍

「這個吊球是我剛學陶藝的時候燒的,裡面是五層吊著,層層都有活環死扣,一層層包起來的。直到現在它還是個世界之謎。」
「再看這個,三個泥條頂起來一個球,球體也是泥條,里邊還帶個中心塔尖。制陶的人都知道,它不符合常規,因為泥條不能多層連接。但是它就是層層連接,還不帶裂的,你想仿製也仿製不了。」
邢良坤既非學院派,也非民間藝匠,卻在制陶工藝方面,獨創出了火焰定位、懸空陶塑、無接面陶塑、泥條多層連接、多層轉心瓶、多層吊球等被業內認為是「不可能」的高難度現代制陶技藝。僅5年的時間,他在釉的配製上又開創了立體開片釉、套彩珍珠釉、紅天目、多彩網釉、釉面開片等,多色立體開片更是打破了制陶史上千年的沉默。
「一百年來,全世界的陶藝都沒有一點進步,到我這里才有了飛躍。在科學技術領域,只有發明創始人,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大師。我就是這樣的一代大師!」邢良坤有點狂。

像我這樣聰明的人太少了

跟陶瓷打交道之前,邢良坤都幹了些什麼?
「5歲開始流浪,做過農民、木匠、工人,刷廁所、掏糞、掃大院、做裝卸,什麼活沒干過?」這段很長的艱苦歲月,極大地磨煉了他的毅力。而邢良坤這個奇人,也就是有本事做到每干一行都是最出色的。「我在工廠里,車、鉗、銑、鉚、電焊、鉗工、木工、維修,都是第一流的。這就是我的脾氣,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邢良坤說過,不敢破釜沉舟的人永遠成不了大器。他的第一次「破釜沉舟」是養君子蘭。你不得不佩服他,之前對花一竅不通的人,後來成了「花迷」、「花痴」,而且他養的君子蘭就是比別人好,不光是在大連,整個東北三省,他是公認的養君子蘭的一把好手。去年開始,邢良坤又喜歡上了養魚。現在他家裡,養著好幾大缸的魚。經常有人將快死的花草魚兒送到他這兒,經過他的照料都會奇跡般地復活。他可以為搶救一條魚一夜都不睡覺。他覺得自己和花鳥蟲魚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溝通,他懂得它們的心思。
「我的性格很粗野,一看就是傻大黑粗的人。可是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我細。整個家庭的管理,小到一根針一根線,大到整棟樓房,你找不著一個有碰疤的地方,只要一壞馬上修,因為我這個家裡不允許有一點毛病,有一點壞的東西。」
「什麼都不愛好的人活到50歲都很難,愛好得越多,他的生命就越長。為什麼?他愛好的時候,他在用腦子啊。」
邢良坤喜歡「吹牛」,侃起來是海闊天空,滔滔不絕。他覺得世界上幹事情認真的人太少了,像他這樣聰明的人也太少了。

我必須成功!我從不給自己留後路!

靠賣蘭花賺了七八百萬,邢良坤第一次破釜沉舟就成了大富翁,邢良坤第二次破釜沉舟則是將手中的錢全部換成了陶瓷、古董和傢具。他開始專心致志地研究起陶藝來。1989年,他舉辦了自己收藏的日本古陶展,有人要高價收購他的全部藏品,他不為所動,卻將1300多件珍品悉數捐給了遼寧省博物館。他說:「多好的藏品,也是別人的,我已經研究透了,我要燒陶,要把邢良坤三個字寫進陶藝史。」於是,邢良坤又開始了第三次的破釜沉舟。
在此後的五年裡,邢良坤日夜圍著陶土和窯爐轉,捏陶坯、烘水分、進窯爐……他每天工作20多個小時,經歷了上萬次的失敗,得出了自己的沾釉、水分處理、胚的濕度、進窯的煙霧度等參數。每天邢良坤要燒4窯爐,用掉三四罐50公斤的液化氣,捏掉4噸的泥巴,一年下來,「燒」掉的人民幣少說也有兩三百萬。燒到最後,飯店也頂出去了,老婆也跑了,連吃面條的錢都沒有了,邢良坤又回復到傾家盪產。
「那個時候可苦了,」模特出身的傅美是他現在的妻子,是這個有著二十來號人的陶藝研究所的總管。「夏天要在1000多度的窯邊呆著,簡直是遭罪。而冬天又特別地冷,手腳都凍僵了。」說到邢良坤,傅美卻是一臉地幸福:「他呀,就像一個大小孩,最喜歡那種亮麗搶眼的衣服,和他的脾氣一樣,也和他的燒出來的陶瓷顏色一個樣。」
「人生最大的樂趣不是佔有,而是創造!在英國的時候,經常看到白發蒼蒼的八十歲老人還在那麼認真地工作,很感動。我把那種精神學過來了,人活著就是一種精神,精神垮了什麼都完了。」

我的作品都是國寶,只送不賣!

燒窯就是燒錢,但是邢良坤從未出售過一件作品,所以現在的他其實是過著行討的生活。從1989年至今,很多人無私地資助過邢良坤,如果沒有這些人,別說燒窯,就是全家人吃飯都成
問題。邢良坤說,為了這些人,他必須成功,他的作品一件也不賣,都要以捐贈的形式回饋人類社會。
在致力於陶藝創作的同時,邢良坤還擔任著沈陽魯迅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南京博物館研究員。他的業余愛好是溜車,他喜歡開車,開得飛快,最希望的是可以駕車四處旅行,但不是現在。他有三個孩子,他的技藝不傳給他們,他要將這些技藝傳給更多的人。
「科學家不就是人類的財富嗎,我要為人類作貢獻。我的最終目標,就是在全世界不管哪個角落建造世界最大的博物館。我要將自己所有的作品全部捐獻給人類,讓人們看到我們這一代藝術家奮斗的歷程。其次,還要辦一所最高級別的陶藝教學基地,讓人們自由學習,自由發展。」

二、狂人邢良坤和他的陶藝品

除了滿地的陪葬品,剩下的才是萬里挑一的精品

你見過人力與神力交互而成的藝術品嗎?「邢陶」就是人力創造與天然神力交互而成的藝術品。在這里,用傳統陶藝的語言解釋它似乎有些蒼白。一些專家說,「邢陶」是三分人工七分神力的熔鑄與再造;一些專家則說,「邢陶」是大自然奇特創造力與生命智慧的萃取。「邢陶」的神奇張力讓人們目瞪口呆。你看,泥土與神思在藝術家的手下未曾脫胎入爐先有一變;繼爾在火力與魔法般的釉彩的幻化中又是一變;及待千烘萬烤熱度消失,又驟然生化出千奇百怪的「造物」,令觀者目瞪口呆驚嘆不已。
吊球陶塑 瀑布紅瓶

「邢陶」的神奇魅力博得了海內外博物館界、藝術界的連連喝彩;「邢陶」的收藏竟然改變了一些博物館多少年來近乎「苛刻」的收藏規矩。

幾年前,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經派出以朱誠如和楊新為首的堪稱中國一流的收藏專家到遼寧大連市邢良坤陶藝研究所,對「邢陶」作品進行「史無前例」的鑒定、收藏。楊新副院長不無感慨地說,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國家博物館,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藏現代陶藝家的作品;收藏邢良坤的作品是首例。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術館展覽時我們發現了他,當時收藏的是11件作品,4年後我們又破例收藏了15件。現在國內搞陶藝的人不少,但大多數人還是跳不出傳統的圈子,邢良坤算是國內具有前衛意識的陶藝代表。他最大的特點是敢創新,有突破,比如他的釉彩、造型設計等都有創新,像他的瀑布紅、珍珠套彩釉、立體開片釉等,以前我是沒見過……

泥條連接陶塑 球體陶塑

著名書畫家關山月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觀看了邢良坤的陶藝作品後,揮筆題寫了「絕世天珍」4個大字;中國當代陶藝界學者、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李硯祖寫下了《當驚世界殊》的評論文章,盛贊邢良坤的陶瓷藝術。

幾年來,邢良坤的陶藝作品在中國美術館、日本中津萬象園丸龜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等海內外著名藝術殿堂展覽後,引起了海內外藝術界的強烈反響,「邢陶」已成為海內外人士收藏的珍寶。

窯變開片茶道碗 釉里紅開片茶道碗

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館長柯玫瑰撰文向世界介紹中國陶藝大師邢良坤。柯玫瑰說,邢良坤運用他曾當過鍋爐工的經驗建起了自己的窯爐,發現了風與火的最佳配置。多次失敗以後,他終於掌握了立體開片技術。柯玫瑰評價說,「傳統的技術曾使中國藝術家在陶藝界沉默了幾百年,然而邢良坤卻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破例聘請中國陶藝家邢良坤為該館遠東地區客座教授。

珍珠開片茶道碗 流淌紅釉茶道碗

有人說邢良坤似乎有些「狂」,沉浸在陶藝王國之中的邢良坤「狂」得可愛。「邢陶」在日本展覽引起轟動時,邢良坤在展覽會上口吐「狂言」:我可以把日本陶藝家的製作過程「倒背」,而我的作品你要是講出一個製作過程來,我就把我的房子和我的20項發明專利全部贈送給你。邢良坤的這番講話在日本電視台播放後,但卻沒有人能站出來和這位來自中國的陶藝「大俠」打擂。邢良坤說,我的作品可以裝滿一個半盧浮宮。有一天我的作品會在全世界的博物館裡面收藏。

人體陶塑 人體陶塑

舵輪陶塑 人體陶塑

http://blog.hexun.com/htour/378221/viewarticle.html

❾ 求一部女主角名字叫玫瑰 是個名模特

言情 玫瑰玻璃鞋 有容 八美圖 葉逢春 寇玫瑰
言情 玫瑰玫瑰我愛你 典心 單行本 張志揚 洪玫瑰
言情 搞定大亨 路可可 單行本 成震宇 洪玫瑰
言情 枕邊芳鄰 淺野薰 單行本 耿亞力 席玫瑰
言情 玫瑰情事 多妍 單行本 周天縱 洪玫瑰
言情 金剛玫瑰 黎孅 五星級金龜婿 李奧 蕭玫瑰
言情 柔情玫瑰 方情濃 玫瑰園 葉希能 方藤蘿(白玫瑰)
言情 買的情奴 花兒 拍賣愛奴現代版 戚季予 白玫瑰
言情 情海畸客族 斐心 單行本 席如風 白玫瑰
言情 風中玫瑰 寄秋 花緣記事簿 風展翔 金玫瑰
言情 交換芳心 連珍 單行本 俞世緯 黑玫瑰
言情 馭情夫 夢雲 單行本 Alex 洪玫瑰
言情 猛獅迷戀 米果 單行本 雷彥飛 玫瑰
言情 誘拐小老婆 莫辰 六月新娘 齊少白 應玫瑰
言情 凡爾賽宮野玫瑰 歐斯卡 花戀 毛世善 玫瑰
言情 狂情熱愛 芃羽 魔女瘋情話 耿介 夜玫瑰
言情 毒玫瑰情婦 詩雅 毒姬 杜魁星 冷艷玫瑰
言情 公爵的玫瑰舞娘 唐昕 冷情四爵 阿方索 玫瑰
言情 完美豪門男人 衛齊亞 豪門 康爾袁 宋玫瑰
言情 女大嫁不嫁 忻彤 單行本 封琉 閎玫瑰
言情 玫瑰 茱麗·嘉伍德 單行本 麥瑞森 柯玫瑰
言情 傳愛幸運草 寄秋 荷米絲的留聲機之一 望月葵 阮玫瑰
言情 賊公子 紀瑩 單行本 靳仁 伍玫瑰
言情 搞怪玫瑰 夏子 怪怪三侏 伍千章 白玫瑰
言情 女飛仔的小情人 葉起舞 單行本 方臣功 許裳扉(毒玫瑰)
言情 聖女笑傳 夏彤 單行本 聖王 玫瑰
言情 青梅欺竹馬 夏娃 梅大梅小 梅竹睿 愛玫瑰
言情 性感欲奴 花兒 拍賣愛奴現代版 戚季予 玫瑰
言情 鎖戀掠魂 卡兒 黑岩魔咒 寒佑赫 玫瑰
言情 飛車女郎 亦舒 短篇小說 宋家明 黃玫瑰
言情 玫瑰的故事 亦舒 單行本 庄國棟 黃玫瑰

我能找的就是這些

熱點內容
七夕的手勢 發布:2025-07-28 08:32:15 瀏覽:534
室內盆栽施什麼肥 發布:2025-07-28 08:32:06 瀏覽:993
雪山荷花 發布:2025-07-28 08:30:41 瀏覽:792
喜歡綠植的人的性格 發布:2025-07-28 08:25:26 瀏覽:11
花藝師大賽 發布:2025-07-28 08:00:06 瀏覽:9
盆栽循環扇 發布:2025-07-28 07:58:38 瀏覽:555
百合花搭配 發布:2025-07-28 07:49:22 瀏覽:838
單身草盆栽 發布:2025-07-28 07:40:29 瀏覽:466
寫賞荷花 發布:2025-07-28 07:39:43 瀏覽:867
焦下傘梅花 發布:2025-07-28 07:30:26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