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愛牡丹說

愛牡丹說

發布時間: 2021-02-17 10:53:37

⑴ 「自李唐以來,世人勝愛牡丹」是怎麼回事啊

「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有以下原因: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這是唐代詩人李正凡贊美牡丹的詩句。當時的皇帝唐文宗聽了之後很是賞識,從此牡丹便獲得了國色天香的美稱,留譽千年史冊。

中國牡丹芍葯協會會長 、林業大學教授 王蓮英:牡丹的雍容華貴象徵著唐代的繁榮昌盛,所以唐朝人特別激賞牡丹,視牡丹為國花。尤其是在皇宮里頭,這些嬪妃頭上戴牡丹,屋裡插擺著牡丹花,庭園里栽的是牡丹,都是這種美好的象徵,尤其她們欣賞牡丹插花,那是非常講究排場的。比如說,插牡丹花,就必須得用上等的、很好的工具、剪刀,用非常上乘的瓷盆、瓷器,名家的名窯生產的容器,用非常好的,軟質的水來浸泡它。欣賞的時候,要求視覺、聽覺、嗅覺,可以是多層次的美感的一種享受。你要欣賞一盆牡丹插花,必須放在一個很高的、紅木的幾架上,後邊還得放一個名人的字或名人的畫。另外大家來欣賞它還得品嘗著老酒,聽著悅耳的樂曲,還可以即興的賦詩、演唱,滿足這種視覺、聽覺和味覺多功能的享受,整個把欣賞的場面和人的情緒都融合在一起,融合在生活當中。

牡丹不僅生長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更牢牢地紮根在中國人民的心裡,成為整個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繁榮昌盛的象徵。難怪中國人如此執著長久地鍾愛著牡丹,難怪億萬炎黃子孫不約而同、心心相映地尊奉牡丹為中國的國花。

中國牡丹芍葯協會會長 、林業大學教授 王蓮英:牡丹它那種獨特的神韻和那種王者的風范和這種氣質,還有它那種非常富貴、吉祥、美好的這種喻意,一種象徵性,更引起人們對它的喜愛,因為由於它碩大,端莊、雍容華貴,因此在中國人的眼裡,牡丹就象徵著寶貴、興旺、發達。那麼做為我們人類來說,誰不希望幸福呢,誰不希望富貴、昌盛呢?所以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就把牡丹視為我們國家昌盛富強的一種象徵。

⑵ 《牡丹說》的翻譯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條繁茂,花苞蔟簇數以百計。主人對它另眼相看,出高價買了下來。怕栽在別處與這株牡丹不相稱,庭院中原有幾株牡丹,特地移到別處,把地方讓出來。上面用錦帳遮蓋,晚上點上燭火,客人來了,(主人)常指著它感到自豪。不久,花開了,花瓣薄得像蟬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幾株牡丹。於是主人憤憤地將它移到山上,再移到牆邊,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對不起原有的那幾株牡丹,並且嫌庭院太空,便將原來的牡丹移回原處,沒過幾天,也枯死了。

來訪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沒見過善於種花的人嗎?適宜在山上長的就種在山上,適宜在庭院中長的就栽在庭院,如果遷移它,應該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兩全其美。您既然根據外貌認為那些牡丹是良種,一見不如原來想的那樣,立即粗暴地摧殘損害他們,移栽不按時節,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當然。天底下荊棘、藜刺之類的東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沒有辦法因為生氣而統統把它們遷走。牡丹來時,並不曾自己說:『應該看重我的身價,應該把我栽在庭院中,應鏟除你原有的舊花,(把地方)讓給我這新來的。』一個月中,忽而珍視它,忽而貶抑它,都是您一個人所為。不怪自己卻怪花,這就錯了!庭中舊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貴,你仍然把它們移回原處,以為它們比新買的好。(如果當初)新的牡丹雖然買來,舊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較它們開的花哪更好,然後再移栽,就都不會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習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適宜,高興了就抬舉它,生氣了就摧殘它,主人如此喜怒無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麼,您的毛病在於看重自己而輕視生物,性情專斷而缺乏見識,自以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後您的庭院中,大概不會有花木了。」

⑶ 愛蓮說中說世人甚愛牡丹是為什麼

牡丹,來花之富貴者也。
牡丹自花大色艷、雍容華貴、富麗端莊、芳香濃郁,而且品種繁多,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長期以來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徵。
周敦頤在文章中借牡丹來暗諷世人隨波逐流,醉心於榮華富貴,忘了自己的高尚情操。
並不是說牡丹是最好看的花。

⑷ 愛牡丹說托物言志作文

我的家鄉在河北,那裡沒有南方的青山秀水,但最令人難為的要數牡內丹園了!
走進院中,首容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尊漢白玉塑像—牡丹仙子和芍葯仙子,站在花叢中飄飄欲仙,彷彿在歡迎人們的到來!
走進長廊,滿眼盡是怒放的牡丹,真是奼紫嫣紅、花團錦簇!你看那紅的華貴,粉的嬌艷,微風吹來,花紙搖曳,彷彿牡丹仙子從天而降,美麗極了!
牡丹園不但景色優美,傳說也很動人!
傳說毛澤東偉人去世時,牡丹開白花!關於洛陽牡丹牡丹曾有這樣一個傳說:傳說唐後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後,便又下令燒死牡丹。枝幹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後來經過洛陽人的精心培育,花兒更紅更艷了,所以後人起名叫「洛陽紅」。
家鄉的牡丹園就是這樣美不勝收,總是讓人流連忘返!

⑸ 以愛牡丹說為主題的作文三百字左右

我照過很多相,都來放源在一個精緻的小相冊里,其中有一張是我最喜歡的,你想知道這張照片的來歷嗎?

我九歲生日那天,媽媽領我來到了一家照相館,進了屋子裡就開始給我打扮,打扮完了出來下看,小夥子還很精神。來到了照相機前,照相的叔叔讓我擺一個造型,
我擺了半天才擺對,攝影的叔叔把照相機對著我一閃一閃的,我的眼睛一眨一眨的,照了半天也沒照上,我的心裡都有點煩了,這時,媽媽說:「兒子,別著急,做
事要有耐心!」終於要照了,叔叔說:「好!好!千萬別動!」只聽「咔」的聲,照好了。我迫不急待地拿過了照片一看,照片上的我太精神了!

這是我所有照片中我最喜歡的一張了!

⑹ 愛蓮說提到世人愛牡丹,表明世人什麼的生活態度

愛慕虛榮 暗諷世人隨波逐流,醉心於榮華富貴,忘了自己的高尚情操

⑺ 《愛蓮說》本文主要寫的是「愛之蓮」,為什麼還要寫「菊之愛」;「牡丹之愛」呢

一、原因:
1、《愛蓮說》中主要寫的是蓮之愛,還要寫菊之愛,起正襯作用,正面映襯蓮的高潔質朴的品格;寫牡丹之愛,起反襯作用,反襯蓮的高潔質朴的品格。
2、這是對比、反襯手法,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這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的高明手法,達到深化主題的目的。

二、《愛蓮說》北宋學者周敦頤作品,選自《周敦頤集》,是一篇議論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於都縣)羅岩,有詩刻石。後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敦頤作《愛蓮說》相贈,表明了他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贊賞。本文主旨;作者通過描寫蓮,表明自己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對趨炎附勢,追名追利的庸俗世風的鄙棄,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三、附原文如下: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節,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四、寫作背景: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 周敦頤來星子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茶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並寫下了散文《愛蓮說》。

五、作者簡介:
周敦頤,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⑻ 愛牡丹說文言文200字

牡丹說來
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自高可隱人,枝柯鄂韡,蕊叢叢以百數。主人異目視之,為損重貲。慮他處無足當是花者。庭之正中,舊有數本,移其位讓焉。冪錦張燭,客來指以自負。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牆,立枯死。主人慚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歸其原,數日亦死。
客過而尤之曰:「子不見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遷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與花常兩全也。子既貌取以為良,一不當,暴摧折之,移其非時,花之怨以死也誠宜。夫天下之荊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盡怒而遷之也。牡丹之來也,未嘗自言曰:『宜重吾價,宜置吾庭,宜黜汝舊,以讓吾新。』一月之間,忽予忽奪,皆子一人之為。不自怒而怒花,過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復其處,以其猶奇於新也。當其時,新者雖來,舊者不讓,較其開孰勝而後移焉?則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復故花之位,則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無常,花之性命盡矣!然則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賤也。性果而識暗,也自恃而不謀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無花哉!」

⑼ 「世人甚愛牡丹」一句的版本有的為「世人盛愛牡丹「你認為哪一句好,為什麼

世人甚愛牡丹好,我·認為,因為甚愛表示很喜歡,表示喜歡的程度深

熱點內容
櫻花笑染柒 發布:2025-07-28 11:04:58 瀏覽:871
荷花全開香煙 發布:2025-07-28 10:53:43 瀏覽:285
南京七夕燈 發布:2025-07-28 10:48:08 瀏覽:138
簡單的梅花鹿怎麼畫 發布:2025-07-28 10:45:47 瀏覽:802
浙江的山茶花 發布:2025-07-28 10:38:34 瀏覽:2
梅花開朵朵 發布:2025-07-28 10:38:22 瀏覽:600
綠植通知表 發布:2025-07-28 10:32:36 瀏覽:478
花卉金蛋蛋 發布:2025-07-28 10:28:18 瀏覽:91
簡訊情人節快樂 發布:2025-07-28 10:12:38 瀏覽:187
99朵玫瑰尺寸是多大 發布:2025-07-28 10:12:33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