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詩經丁香

詩經丁香

發布時間: 2021-02-16 09:36:12

❶ 詩經中黃昏的詩句

君子於役

國風·王風

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回於役,如之答何勿思!

君子於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於役,苟無飢渴!

【春怨】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從軍行】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代贈二首之一】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❷ 詩經中黃昏的詩句有哪些

君子於役抄

國風·王風襲

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於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於役,苟無飢渴!

【春怨】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從軍行】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代贈二首之一】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❸ 詩經中適合結婚的詞語有哪些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關雎》

釋義: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2,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

釋義:在天願為比翼雙飛鳥,在地願為並生連理枝。

3,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佚名-《詩經·邶風·擊鼓》

釋義:不論生死離別,都跟你說定了,我要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白頭。

4,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卓文君《白頭吟》

譯文:嫁了個情意專一的稱心郎,可以相愛到老永遠幸福了。

5,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身上雖然沒有象彩鳳那樣能讓兩人人比翼齊飛的翅膀, 但是心裡有靈犀,彼此的心理一點的明白,

❹ 丁香話在古代詩問文中的含義 求詳解

名作欣賞》2002年第1期刊發了藍棣之先生的《談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藍先生的文章的核心是提出「這里的核心意象丁香、春雨是在暗示嗎?那麼是在暗示什麼呢?」這么兩個問題。通過與《荒原》的比較解讀,藍先生得出答案「戴望舒《雨巷》的核心意象丁香(長在荒原上的)和春雨(不是無聲滋潤丁香的)都在這里找到了出處」,並進一步說道「『殘忍』一詞,艾略特直接說出來了,但《荒原》全詩的題旨迄今未被透徹闡述。這個『殘忍』也就是《雨巷》所要暗示的,所不可以明說的題旨。」在後面的文字里,盡管藍先生也提到「丁香」意象在中國古詩里的淵源如杜甫的「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和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但認為它們「都只是個『愁品』而已」,而非「本質上卻是現代的」《雨巷》所依。
在藍先生新論出來以前對《雨巷》的評論提到「丁香」意象的出處一般都本自卞之琳先生在《戴望舒詩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里說的「《雨巷》讀起來好像就是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如毛翰先生《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鑒賞大系·感遇試卷》(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270頁),朱壽桐先生《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505頁)均持此論。但卞先生認為「《雨巷》……用慣了的意象和用濫了的詞藻,卻更使這首詩的成功顯得淺易、浮泛」,則鮮為後學者認同。與之相反,朱壽桐先生認為「戴望舒是借用了這些意象和境界,又超越了它們的原有的內涵……把東方的傳統意象與西方的現代派詩緒兩者藝術相融合,從而絕妙地表達出現代知識分子靈魂深處所潛藏著的那份理想的追求和幻滅的痛苦。」
由上可知,「丁香」的出處是藍先生的立論和以往評論歧義的源頭。以往的評論認為《雨巷》「丁香」意象出自李璟《浣溪沙》「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因而更多地讀出了《雨巷》所傳達的「愁怨」和「惆悵」,而藍先生認為《雨巷》中的「丁香」本自《荒原》,因而認為它暗示了「殘忍」的題旨。
我認為這兩種論述都有點道理,但也都有偏頗的地方。因為它們都是「詩外看(證)詩」,而不是從文本本身引出的邏輯結論。從創作背景、意象淵源出發所作的猜想,可以成為解讀文本的佐證,但不能取代對文本的細致解讀。《雨巷》自面世以來,對它的解讀眾說紛紜。拋開對《雨巷》的簡單化政治批判不說,它的題材歸屬便一直爭訟未決:王干大先生將其收入他主編的《中國現代名家詩歌分類品匯》中的「情愛卷」,而毛翰先生則在《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鑒賞大系》中將它收入「感遇詩卷」。但我們並不能簡單地臧此否彼,只要不脫離文本,言之成理,都是我們可以接受的。但完全脫離文本,放任自己的想像得出的結論,卻不能看作是」象外之象」,而只是」象」外之」象」而已。也就是說後面的「象」固然有它存在的價值,但已不是前面的「象」所生發出來的,因而將它解讀為 「題中之義」是不妥當的。
因此我認為,過於強調並拘執於「丁香」和「雨」的出處是不利於我們對於《雨巷》的讀解的。詩人也許讀過《浣溪沙》和《荒原》其中之一,也許兩者都讀過,但我認為這其實並不重要。「丁香」這個意象在中外文學史上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其含義不斷變遷和豐富。後起義與原初義有一定的聯系,但越往後發展,這種聯系會越顯得疏淡,甚至難以辨認。不但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和李璟「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丁香」有別,而且艾略特「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哺育著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著記憶和慾望,撥動著沉悶的根芽,在一陣陣春雨里。」中的「丁香」意象更是迥異於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因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盡管有變化,但基本上仍指「丁香花」,亦即「丁香結」。而外國詩中的「丁香(lilac)」卻既可能指「丁香樹」,也可能指「丁香花」,而且外國詩歌中「丁香」少有中國詩歌中「愁怨」意思的表達。作為一個有創造力的詩人,戴望舒是不大可能去作李璟《浣溪沙》或艾略特《荒原》的簡單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的。對這一點,孫玉石先生也表達了相似的意見,他在《〈雨巷〉淺談》(《名作欣賞》1982年第一期)一文中說「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么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孫先生的持論還是比較公正的。
而更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孫玉石先生在《〈雨巷〉淺談》一文中指出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在《雨巷》中已被創造性轉化為「如丁香一般結著愁怨的姑娘」,這自然是對藍棣之先生新見的有力質疑。其實,我倒覺得《雨巷》中這位「姑娘」有點類似於《詩經·蒹葭》中的「伊人」。《雨巷》中的「姑娘」和《蒹葭》中的「伊人」一樣「可遇不可求」。中國古詩中表現這種心境的詩篇很多,如《詩·河廣》即雲:「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嘆「不可」,亦示「可望而不可求」之意 。另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更將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可望難即,欲求不遂」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戴望舒在表達這種「距離悵惘」(錢鍾書先生語)時略似前賢,但由於時代風雲的籠罩和獨特個性的凸現,《雨巷》和上述諸詩又顯得「和而不同」。由於戴望舒在《雨巷》中僅只想「逢(遇)」著那位「姑娘」,而不同於《蒹葭》中那位抒情主人公對「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因而《雨巷》更多一份「哀怨又旁彷」的詩緒,而少一份堅定不移的追求。
至於詩中的「雨」,我認為主要為營造那種朦朧的意境所設,可能是春雨,也可能是「愁煞人」的秋雨。藍先生指認為「春雨」,是因為他先在的認定《雨巷》一定本自《荒原》,因而以《荒原》中的「春雨」來論證《雨巷》中的「雨」為「春雨」,這是未免有點倒果為因的。「雨」既非定指,「雨巷」亦非定指。我們只知道它是引發和寄託詩人愁思的所在,何以知道又何必知道它位於江南抑或江北?而且我想這里能給予我們更重要的啟示並不僅於此。我們在讀解詩歌是既要從意象出發,同時又不要拘執於某個具體的意象,更不要簡單地加以比附,才能避免以先入為主的印象損害詩歌的原意。
戴望舒在《論詩零札》中說「不必一定拿新的事物作題材(我不反對拿新的事物作題材);舊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詩情。」同時他又說「舊的古典的應用是無可反對的,在它給予我們一個新情緒的時候。」我認為《雨巷》中的「丁香」意象當然不是全無依傍,但我更願意相信它是通過戴望舒長久的對古今中外大量文學作品的閱讀而潛化於他心中的一個虛泛的意象。它身上或許有《浣溪沙》或《荒原》的印痕,但已經成為戴望舒自己的「獨特的這一個」。在某一刻一種激動他心靈的詩情來襲,與「丁香」這個意象猝然遇合,並進一步勾連出一個「姑娘」的意象,它是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和「憂愁」,充分表達了詩人充滿希冀和失望,但又「無地徘徊」的心境。通過「那種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的意境在那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中飄然呈現後,詩人的這種心境或許有些許緩和?因為詩人在詩的結尾處仍未放棄他的希望,雖然這希望仍充滿著「哀怨和惆悵」。
藍棣之先生反叛他先前所認同的「社會理想像征」說,而翻新出「殘忍暗示」說,表面上迥然相異,實際上則具有一致性:都是對《雨巷》作出一種比附性詮釋。而這卻有悖於藍先生所認定的西方象徵主義詩派對於戴望舒的影響。因為西方象徵主義詩派的特點是「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復雜微妙的情緒、感受」(《外國文學史》,朱維之、趙澧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553頁)。從《雨巷》的文本來看,它的表現手法有借鑒象徵主義詩派的地方,但它表現的詩情卻更具有古典的味道,它是「古典與現代交媾」的產物。它「可意味而不可言傳」,更不可確指。藍先生實犯了自己的大忌,因而得出了並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的結論。我們可以說戴望舒接受了西方象徵派的影響,但我認為似乎更應該把這種影響理解為象徵派注重音樂性和暗示等詩藝給他提供了一個和中國傳統詩藝比較接受的參照系,而不應簡單地理解為他對西方象徵派詩歌的意象移植。更何況他對象徵派和傳統詩藝都進行了揚棄,如他在《論詩零札》中說「詩不能借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又說「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雨巷》可謂這種理論的完美表現,它既以往返回復的旋律取勝,但又成功地實現了對外在的音樂性的超越,以一種「與生命同構」(蘇珊·朗格語)的形式,長久地撥動著更多人的靈魂。
我認為只有超越把目光鎖定在「丁香」上的視點,從整體詩情出發對《雨巷》進行觀照,才可以試圖領悟它的意蘊,而避免對它作狹義和牽強的理解。而且我們也無需深究它到底是一首愛情詩還是一首感遇詩,《雨巷》僅只是「渡河之筏」,不同的讀者憑依它駛向不同的彼岸。我相信更多的讀者是在「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葉聖陶先生語)的音樂旋律中悟到了詩人的詩情,而不是知道了更多的什麼。不知我這種說法是否確當,特見教於藍先生和各位讀者。

❺ 丁香花在古代詩文中的含義 求詳解

名作欣賞》2002年第1期刊發了藍棣之先生的《談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藍先生的文章的核心是提出「這里的核心意象丁香、春雨是在暗示嗎?那麼是在暗示什麼呢?」這么兩個問題。通過與《荒原》的比較解讀,藍先生得出答案「戴望舒《雨巷》的核心意象丁香(長在荒原上的)和春雨(不是無聲滋潤丁香的)都在這里找到了出處」,並進一步說道「『殘忍』一詞,艾略特直接說出來了,但《荒原》全詩的題旨迄今未被透徹闡述。這個『殘忍』也就是《雨巷》所要暗示的,所不可以明說的題旨。」在後面的文字里,盡管藍先生也提到「丁香」意象在中國古詩里的淵源如杜甫的「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和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但認為它們「都只是個『愁品』而已」,而非「本質上卻是現代的」《雨巷》所依。 在藍先生新論出來以前對《雨巷》的評論提到「丁香」意象的出處一般都本自卞之琳先生在《戴望舒詩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里說的「《雨巷》讀起來好像就是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如毛翰先生《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鑒賞大系·感遇試卷》(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270頁),朱壽桐先生《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505頁)均持此論。但卞先生認為「《雨巷》……用慣了的意象和用濫了的詞藻,卻更使這首詩的成功顯得淺易、浮泛」,則鮮為後學者認同。與之相反,朱壽桐先生認為「戴望舒是借用了這些意象和境界,又超越了它們的原有的內涵……把東方的傳統意象與西方的現代派詩緒兩者藝術相融合,從而絕妙地表達出現代知識分子靈魂深處所潛藏著的那份理想的追求和幻滅的痛苦。」 由上可知,「丁香」的出處是藍先生的立論和以往評論歧義的源頭。以往的評論認為《雨巷》「丁香」意象出自李璟《浣溪沙》「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因而更多地讀出了《雨巷》所傳達的「愁怨」和「惆悵」,而藍先生認為《雨巷》中的「丁香」本自《荒原》,因而認為它暗示了「殘忍」的題旨。 我認為這兩種論述都有點道理,但也都有偏頗的地方。因為它們都是「詩外看(證)詩」,而不是從文本本身引出的邏輯結論。從創作背景、意象淵源出發所作的猜想,可以成為解讀文本的佐證,但不能取代對文本的細致解讀。《雨巷》自面世以來,對它的解讀眾說紛紜。拋開對《雨巷》的簡單化政治批判不說,它的題材歸屬便一直爭訟未決:王干大先生將其收入他主編的《中國現代名家詩歌分類品匯》中的「情愛卷」,而毛翰先生則在《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鑒賞大系》中將它收入「感遇詩卷」。但我們並不能簡單地臧此否彼,只要不脫離文本,言之成理,都是我們可以接受的。但完全脫離文本,放任自己的想像得出的結論,卻不能看作是」象外之象」,而只是」象」外之」象」而已。也就是說後面的「象」固然有它存在的價值,但已不是前面的「象」所生發出來的,因而將它解讀為 「題中之義」是不妥當的。 因此我認為,過於強調並拘執於「丁香」和「雨」的出處是不利於我們對於《雨巷》的讀解的。詩人也許讀過《浣溪沙》和《荒原》其中之一,也許兩者都讀過,但我認為這其實並不重要。「丁香」這個意象在中外文學史上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其含義不斷變遷和豐富。後起義與原初義有一定的聯系,但越往後發展,這種聯系會越顯得疏淡,甚至難以辨認。不但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和李璟「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丁香」有別,而且艾略特「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哺育著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著記憶和慾望,撥動著沉悶的根芽,在一陣陣春雨里。」中的「丁香」意象更是迥異於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因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盡管有變化,但基本上仍指「丁香花」,亦即「丁香結」。而外國詩中的「丁香(lilac)」卻既可能指「丁香樹」,也可能指「丁香花」,而且外國詩歌中「丁香」少有中國詩歌中「愁怨」意思的表達。作為一個有創造力的詩人,戴望舒是不大可能去作李璟《浣溪沙》或艾略特《荒原》的簡單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的。對這一點,孫玉石先生也表達了相似的意見,他在《〈雨巷〉淺談》(《名作欣賞》1982年第一期)一文中說「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么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孫先生的持論還是比較公正的。 而更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孫玉石先生在《〈雨巷〉淺談》一文中指出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在《雨巷》中已被創造性轉化為「如丁香一般結著愁怨的姑娘」,這自然是對藍棣之先生新見的有力質疑。其實,我倒覺得《雨巷》中這位「姑娘」有點類似於《詩經·蒹葭》中的「伊人」。《雨巷》中的「姑娘」和《蒹葭》中的「伊人」一樣「可遇不可求」。中國古詩中表現這種心境的詩篇很多,如《詩·河廣》即雲:「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嘆「不可」,亦示「可望而不可求」之意 。另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更將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可望難即,欲求不遂」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戴望舒在表達這種「距離悵惘」(錢鍾書先生語)時略似前賢,但由於時代風雲的籠罩和獨特個性的凸現,《雨巷》和上述諸詩又顯得「和而不同」。由於戴望舒在《雨巷》中僅只想「逢(遇)」著那位「姑娘」,而不同於《蒹葭》中那位抒情主人公對「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因而《雨巷》更多一份「哀怨又旁彷」的詩緒,而少一份堅定不移的追求。 至於詩中的「雨」,我認為主要為營造那種朦朧的意境所設,可能是春雨,也可能是「愁煞人」的秋雨。藍先生指認為「春雨」,是因為他先在的認定《雨巷》一定本自《荒原》,因而以《荒原》中的「春雨」來論證《雨巷》中的「雨」為「春雨」,這是未免有點倒果為因的。「雨」既非定指,「雨巷」亦非定指。我們只知道它是引發和寄託詩人愁思的所在,何以知道又何必知道它位於江南抑或江北?而且我想這里能給予我們更重要的啟示並不僅於此。我們在讀解詩歌是既要從意象出發,同時又不要拘執於某個具體的意象,更不要簡單地加以比附,才能避免以先入為主的印象損害詩歌的原意。 戴望舒在《論詩零札》中說「不必一定拿新的事物作題材(我不反對拿新的事物作題材);舊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詩情。」同時他又說「舊的古典的應用是無可反對的,在它給予我們一個新情緒的時候。」我認為《雨巷》中的「丁香」意象當然不是全無依傍,但我更願意相信它是通過戴望舒長久的對古今中外大量文學作品的閱讀而潛化於他心中的一個虛泛的意象。它身上或許有《浣溪沙》或《荒原》的印痕,但已經成為戴望舒自己的「獨特的這一個」。在某一刻一種激動他心靈的詩情來襲,與「丁香」這個意象猝然遇合,並進一步勾連出一個「姑娘」的意象,它是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和「憂愁」,充分表達了詩人充滿希冀和失望,但又「無地徘徊」的心境。通過「那種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的意境在那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中飄然呈現後,詩人的這種心境或許有些許緩和?因為詩人在詩的結尾處仍未放棄他的希望,雖然這希望仍充滿著「哀怨和惆悵」。 藍棣之先生反叛他先前所認同的「社會理想像征」說,而翻新出「殘忍暗示」說,表面上迥然相異,實際上則具有一致性:都是對《雨巷》作出一種比附性詮釋。而這卻有悖於藍先生所認定的西方象徵主義詩派對於戴望舒的影響。因為西方象徵主義詩派的特點是「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復雜微妙的情緒、感受」(《外國文學史》,朱維之、趙澧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553頁)。從《雨巷》的文本來看,它的表現手法有借鑒象徵主義詩派的地方,但它表現的詩情卻更具有古典的味道,它是「古典與現代交媾」的產物。它「可意味而不可言傳」,更不可確指。藍先生實犯了自己的大忌,因而得出了並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的結論。我們可以說戴望舒接受了西方象徵派的影響,但我認為似乎更應該把這種影響理解為象徵派注重音樂性和暗示等詩藝給他提供了一個和中國傳統詩藝比較接受的參照系,而不應簡單地理解為他對西方象徵派詩歌的意象移植。更何況他對象徵派和傳統詩藝都進行了揚棄,如他在《論詩零札》中說「詩不能借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又說「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雨巷》可謂這種理論的完美表現,它既以往返回復的旋律取勝,但又成功地實現了對外在的音樂性的超越,以一種「與生命同構」(蘇珊·朗格語)的形式,長久地撥動著更多人的靈魂。 我認為只有超越把目光鎖定在「丁香」上的視點,從整體詩情出發對《雨巷》進行觀照,才可以試圖領悟它的意蘊,而避免對它作狹義和牽強的理解。而且我們也無需深究它到底是一首愛情詩還是一首感遇詩,《雨巷》僅只是「渡河之筏」,不同的讀者憑依它駛向不同的彼岸。我相信更多的讀者是在「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葉聖陶先生語)的音樂旋律中悟到了詩人的詩情,而不是知道了更多的什麼。不知我這種說法是否確當,特見教於藍先生和各位讀者。

❻ 在詩文中 丁香一般代表什麼意象

丁香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她象徵的是淡雅、美麗、憂愁。詩人們總是喜歡用丁香來描寫女子的憂與愁。李商隱的七言律詩《代贈》中,「芭蕉不展丁香結」用丁香的花蕾來象徵詩中女子的愁心。的確,素白、淡紫的丁香花蕾不正像女子的心情、怨愁、神秘、純潔,而不易被人看透。再說南唐的《浣溪紗》吧!「丁香空結雨中愁」則是用雨中丁香更形象的描繪那女子心中的愁,女子的情人遠游,杳無音訊,每日與女子相伴的就只是那雨中的丁香和她自己心中的寂寞。
總而言之,在古典詩詞中,出於各種原因的,就算手法不同也罷,丁香與愁是結下了不解之緣。
現代詩歌《雨巷》中也出現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的姑娘」。詩人所寫的「姑娘」其實並不是生活中的實景,指的是詩人的理想,「丁香一樣的姑娘」表達的是詩人執意追求卻又無法把握的彷徨與痛苦,在我的心目中她應是三、四十年代的女大學生,有清澈的眼神。過人的智慧,打著油紙傘,結著淡淡的憂愁。「丁香」充滿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是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後內心朦朧的希望。
我想我心中的丁香姑娘,她應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比丁香剛毅、有自己明確的目標理想。
推薦於 2018-04-28
查看全部9個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在古詩中「丁香」這一意象有什麼含義
丁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意象,是美麗、高潔、憂郁的象徵。自唐代開始,以丁香為題材的作品增多,它作為一種意象也進入詩人的創作視閾,其審美意蘊和情感、思想內涵也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1、高潔情趣的象徵,獨立人格的載體。 (1)杜甫 唐《江頭五詠·丁香》 丁香體柔弱,亂枝結猶墊。 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 深栽小宅後,庶使幽人占。 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 譯文: 丁香很柔弱,結子又多,葉子和花都漂亮,但是是素色中的美麗,不是艷麗的。把丁香種在房子後面,為了是給有思想的人欣賞。 丁香自己呢?它早晚像蘭麝一樣發出芳香,但卻不必想到自己會磨成粉的。 整首詩的意思是,一個柔弱美麗的生物,它該知道自己的特質,完成自我,雖然自我的最後完成恐怕是粉身碎骨,也不必多想了! 此詩前四句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了一個清淡素雅的丁香形象:柔弱、枝繁、素艷。丁香花團錦簇,外朴而內秀,花色明麗,又香氣馥郁,淡雅清幽,被人們稱為「花中君子」。 後四句則寫出了丁香高潔的內質。幽人指幽居之士,古代常指隱士。柔弱的丁香被賦予了高貴的品質、堅強的個性,它寧可粉身碎骨也不與

❼ 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各一首!急!

一、詩經-關雎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 注釋:

  • ⑴關關:象聲詞,雌雄二鳥相互應和的叫聲。雎鳩(jū jiū):一種水鳥名,即王鴡。

  • ⑵洲:水中的陸地。

  •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賢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體態美好的樣子。窈,深邃,喻女子心靈美;窕,幽美,喻女子儀表美。淑,好,善良。

  •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 ⑸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荇(xìng)菜:水草類植物。圓葉細莖,根生水底,葉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 ⑹左右流之:時而向左、時而向右地擇取荇菜。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隱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義同「求」,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覺。寐,入睡。又,馬瑞辰《毛詩傳箋注通釋》說:「寤寐,猶夢寐。」也可通。

  • ⑻思服:思念。服,想。 《毛傳》:「服,思之也。」

  •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為「悠悠」,就是長。這句是說思念綿綿不斷。悠,感思。見《爾雅·釋詁》郭璞注。哉,語氣助詞。悠哉悠哉,猶言「想念呀,想念呀」。

  • ⑽輾轉反側:翻覆不能入眠。輾,古字作展。展轉,即反側。反側,猶翻覆。

  • ⑾琴瑟友之:彈琴鼓瑟來親近她。琴、瑟,皆弦樂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動詞,此處有親近之意。這句說,用琴瑟來親近「淑女」。

  • ⑿芼(mào):擇取,挑選。

  • ⒀鍾鼓樂之:用鍾奏樂來使她快樂。樂,使動用法,使……快樂。

  • 譯文:

  •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小洲。美麗賢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 參差不齊的荇菜,左邊右邊不停采。美麗賢淑的女子,夢中醒來難忘懷。

  • 美好願望難實現,醒來夢中都思念。想來想去思不斷,翻來覆去難入眠。

  • 參差不齊的荇菜,左邊右邊不停摘。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親愛。

  • 參差不齊的荇菜,左邊右邊去拔它。美麗賢淑的女子,鳴鍾擊鼓取悅她。

二、楚辭-九歌-東皇太一

  •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 揚枹兮拊鼓,(疑此處缺一句)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

  •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 注釋:

  • ⑴九歌:《楚辭》篇名。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東皇太一:天神名,具體是何種神祇,歷代學者說法不一。

  • ⑵吉日:吉祥的日子。辰良:即良辰。

  • ⑶穆:恭敬肅穆。愉:同「娛」,此處指娛神,使神靈愉快、歡樂。上皇:即東皇太一。

  • ⑷珥:指劍柄上端像兩耳突出的飾品。

  • ⑸璆(qiú):形容玉石相懸擊的樣子。鏘:象聲詞,此處指佩玉相碰撞而發出的聲響。

  • ⑹瑤席:珍貴華美的席墊。瑤,美玉。玉瑱(zhèn):同「鎮」,用玉做的壓席器物。

  • ⑺盍(hé):同「合」,聚集在一起。瓊芳:指赤玉般美麗的花朵。瓊,赤色玉。

  • ⑻蕙:香草名,蘭科植物。餚蒸:大塊的肉。藉(jiè):墊底用的東西。

  • ⑼椒漿:用有香味的椒浸泡的美酒。

  • ⑽枹(fú):鼓槌。拊(fǔ):敲擊。

  • ⑾安歌:歌聲徐緩安詳。

  • ⑿陳:此處指樂器聲大作。浩倡:倡同「唱」;浩倡指大聲唱,氣勢浩盪。

  • ⒀靈:楚人稱神、巫為靈,這里指以歌舞娛神的群巫。偃蹇:指舞姿優美的樣子。姣服:美麗的服飾。

  • ⒁芳菲菲:香氣濃郁的樣子。

  • ⒂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種音調。繁會:眾音匯成一片,指齊奏。

  • ⒃君:此處指東皇太一。

  • 譯文:

  • 吉祥日子好時辰,恭敬肅穆娛上皇。

  • 手撫長劍玉為環,佩玉鏗鏘聲清亮。

  • 華貴坐席玉鎮邊,滿把香花吐芬芳。

  • 蕙草裹肉蘭為墊,祭奠美酒飄桂香。

  • 高舉鼓槌把鼓敲,節拍疏緩歌聲響,

  • 吹竽鼓瑟聲悠揚。

  • 群巫嬌舞服飾美,香氣四溢香滿堂。

  • 眾音齊會響四方,上皇歡欣樂安康。

三、漢賦 · 吊屈原賦 · 賈誼

  •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蹻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斡棄周鼎,寶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

  • 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鬱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深潛以自珍;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蟥?所貴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雲異夫犬羊?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凰翔於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鱣鯨兮,固將制於螻蟻。

  • 注釋:

  • (1)屈原:戰國時期楚國文學家,後自沉於湘水支流汨羅江。

  • (2)長沙王:指西漢長沙王吳芮的玄孫吳差。太傅:官名,對諸侯王行監護之責。謫(zhé):貶官。

  • (3)湘水:在今湖南境內,注入洞庭湖。賈誼由京都長安赴長沙必渡湘水。

  • (4)《離騷》賦:楚辭既稱辭也稱賦。

  • (5)汨羅:水名,湘水支流,在今湖南嶽陽市境內。

  • (6)因自喻:藉以自比。

  • (7)恭承:敬受。嘉惠:美好的恩惠,指文帝的任命。俟罪:待罪,這里是謙詞。

  • (8)側聞:謙詞,說不是正面聽到,尊敬的說法。

  • (9)造:到。託(tuō):同「托」,寄託。先生:指屈原,古人單稱先生而不稱名,表示尊敬。

  • (10)罔極:沒有準則。殞(yǔn):歿,死亡。厥:其,指屈原。

  • (11)不祥:不幸。

  • (12)伏竄:潛伏,躲藏。鴟梟:貓頭鷹一類的鳥,古人認為是不吉祥的鳥,此喻小人。翱翔:比喻得志升遷。

  • (13)闒(tà):小門。茸:小草。

  • (14)逆曳:被倒著拖拉,指不被重用。倒植:倒立,指本應居高位反居下位。

  • (15)隨:卞隨,商代的賢士。夷:伯夷。二者都是古賢人的代表。溷(hún):混濁。跖:春秋時魯國人,傳說他是大盜。蹻(jué):庄蹻,戰國時楚國將領,庄蹻接受楚頃襄王之命開辟雲南,後來退路被秦國斬斷,他回不來就在雲南做了王,客觀上背叛了楚國。傳說中這兩個人成為「壞人」的代表。

  • (16)莫邪(yé):古代寶劍名。鉛刀:軟而鈍的刀。銛(xiān):鋒利。

  • (17)默默:不得志的樣子。生:指屈原。無故:《文選》注謂「無故遇此禍也」。

  • (18)斡(wò):旋轉。斡棄:拋棄。周鼎:比喻棟梁之材。康瓠(hù):瓦罐,比喻庸才。

  • (19)騰駕:駕馭。罷(pí):.疲憊。驂:古代四馬駕一車,中間的兩匹叫服,兩邊的叫驂。蹇:跛腳。

  • (20)服:駕。《戰國策·楚策》:「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中坂纖延,負轅不能上。」驥是駿馬,用駿馬來拉鹽車,比喻糟蹋有才能的人。

  • (21)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薦:墊。履:鞋。章甫薦履:用禮帽來墊鞋子。漸:逐漸,這里指時間短暫。

  • (22)離:通「罹」,遭遇。咎:災禍。

  • (23)訊曰:告曰。相當於《楚辭》的「亂曰」。

  • (24)巳矣:「算了吧」之意。

  • (25)壹鬱:同「抑鬱」。

  • (26)漂漂:同「飄飄」,飛翔貌。高逝:飛得高高的。自引:自己升高。

  • (27)襲:效法。九淵:九重淵,深淵。沕(wù):深潛的樣子。

  • (28)偭(miǎn):面向。蟂獺(xiāotǎ):水獺一類的動物。從:跟隨。蝦(há):蛤蟆。蛭(zhì):水蛭,螞蟥一類。螾:同「蚓」,蚯蚓。這兩句是說面向蟂獺一類動物隱居,不與蛤蟆、水蛭、蚯蚓一類小蟲為伍。

  • (29)系:用繩系住。羈:用絡頭絡住。這兩句的意思是能夠停留的地方就停留,就像犬、羊哪樣。

  • (30)般:久。紛紛:亂紛紛的樣子。尤:禍患。夫子:指屈原。意思是說屈原自己該走不走,長久停留在那亂紛紛的地方,怎麼不會遭禍呢。

  • (31)歷:走遍。相:考察。此都:指楚國都城郢。這是賈誼為屈原提的建議,要他到處走一走,看到有賢君才停下來幫助他。

  • (32)千仞:極言其高。仞,七尺為一仞。覽:看到。德輝:指君主道德的光輝。

  • (33)細德:細末之德,指品德低下的國君。險征:危險的徵兆。曾擊:高翔。曾,高飛的樣子。去:離開。

  • (34)污瀆:污水溝。

  • (35)鱣(zhān):鱘一類的大魚。鯨:鯨魚。固:本來。《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螻蟻苦之。」

  • 譯文:

  • 恭敬地承受這美好的恩惠啊,到長沙去做官。途中聽說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羅江自殺了。到了這湘江後寫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憑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間無盡的讒言啊,乃至毀滅了自己的生命。唉!唉!遭逢的時代不好啊。鸞鳥鳳凰躲避流竄啊,貓頭鷹卻在高空翱翔。宦官內臣尊貴顯耀啊,用讒言奉承阿諛的人能得志;賢才能臣無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卻鬱郁不得志。世人都認為卞隨、伯夷惡濁啊,認為盜跖、庄蹻廉潔,(認為)寶劍莫邪粗鈍啊,鉛質的刀鋒利。慨嘆抱負無法施展,屈原你無故遇禍啊!這就好比是拋棄了周鼎,而把瓦盆當成了寶物啊;乘坐、駕駛疲牛,使跛驢作驂啊,反讓駿馬吃力的去拖鹽車啊;帽冠低居在下,鞋履反高高再上;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是不會長久的。慨嘆先生你真不幸啊,竟遭遇到這樣的禍難!」

  • 總之:算了吧!整個國家沒有一個人了解我啊,一個人獨自憂愁抑鬱能夠和誰說呢?鳳凰飄飄然向高處飛去啊,自己本來就打算遠走高飛。效法深淵中的神龍啊,深深地潛藏在淵底來保護自己;棄離了蟂獺去隱居啊,怎麼能夠跟從蛤蟆與水蛭、蚯蚓?我所認為珍貴的東西是聖人的神明德行啊,要遠離污濁的世界而自己隱居起來;假使騏驥也能夠被束縛而受羈絆啊,怎麼能夠說與狗和羊有分別呢?盤桓在這樣混亂的世上遭受禍難啊,也是您的原因。無論到哪裡都能輔佐君主啊,又何必留戀國都呢?鳳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人君道德閃耀出的光輝才降落下來;看到德行卑鄙的人顯出的危險徵兆啊,就遠遠的高飛而去。那窄窄的小水溝啊,怎麼能夠容下吞舟的巨魚?橫行江湖的鱣魚、鯨魚,(出水後)也將受制於螻蟻。

四、漢樂府-陌上桑

  •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 注釋:

  • ⑴陌上桑:陌:田間的路。桑:桑林。

  • ⑵東南隅:指東方偏南。隅,方位、角落。中國在北半球,夏至以後日漸偏南,所以說日出東南隅。

  • ⑶喜蠶桑:喜歡採桑。喜,有的本子作「善」(善於、擅長)。

  • ⑷青絲為籠系:用黑色的絲做籃子上的絡繩。籠,籃子。系,絡繩(纏繞籃子的繩子)。

  • ⑸籠鉤:一種工具。採桑用來鉤桑枝,行時用來挑竹筐。

  • ⑹倭墮髻:即墮馬髻,發髻偏在一邊,呈墜落狀。倭墮,疊韻字。

  • ⑺緗綺:有花紋的淺黃色的絲織品。

  • ⑻帩頭:帩頭,古代男子束發的頭巾。

  • ⑼少年:古義(10-20歲)男

  • ⑽但:只是。坐:因為,由於。

  • ⑾使君:漢代對太守、刺史的通稱。

  • ⑿姝:美麗的女子。

  • ⒀謝:這里是「請問」的意思。

  • ⒁不:通假字,通「否」音也為「否」的音。

  • ⒂居上頭: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 ⒃鹿盧劍:劍把用絲絛纏繞起來,像鹿盧的樣子。鹿盧,即轆轤,井上汲水的用具。寶劍,荊軻刺秦王 時帶的就是鹿盧劍。

  • ⒄侍中郎:出入宮禁的侍衛官。

  • ⒅盈盈:儀態端莊美好。

  • ⒆冉冉:走路緩慢。

  • 譯文:

  • 太陽從東南方升起,照到我們秦家的小樓。秦家有位美麗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羅敷。羅敷善於養蠶採桑,(有一天在)城南邊側採桑。用青絲做籃子上的絡繩,用桂樹枝做籃子上的提柄。頭上梳著墮馬髻,耳朵上戴著寶珠做的耳環;淺黃色有花紋的絲綢做成下裙,紫色的綾子做成上身短襖。走路的人看見羅敷,放下擔子捋著鬍子(注視她)。年輕人看見羅敷,禁不住脫帽重整頭巾,希望引起羅敷對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犁地,鋤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鋤地;以致於農活都沒有幹完,回來後相互埋怨,只是因為仔細看了羅敷的美貌。

  • 太守乘車從南邊來到這,拉車的五匹馬停下來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過去,問這是誰家美麗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兒,自家起名叫做羅敷。」太守又問:「羅敷多少歲了?」小吏回答:「還不到二十歲,但已經過了十五了。」太守請問羅敷:「願意與我一起乘車嗎?」

  • 羅敷上前回話:「太守你怎麼這樣愚蠢!太守你已經有妻子了,羅敷我也已經有丈夫了!(丈夫當官)在東方,隨從人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頭。怎麼識別我丈夫呢?騎白馬後面跟隨小黑馬的那個大官就是,用青絲拴著馬尾,那馬頭上戴著金黃色的籠頭;腰中佩著鹿盧劍,寶劍可以值上千上萬錢,十五歲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歲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歲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歲成為一城之主。他皮膚潔白,有一些鬍子;他輕緩地在府中邁方步,從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會時)在座的有幾千人,都說我丈夫出色。」

五、建安詩歌-觀滄海【曹操】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注釋:

  • ⑴臨:來到,有游覽的意思。

  •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 ⑶滄:通「蒼」,青綠色。

  • ⑷海:渤海。

  • ⑸何:多麼。

  •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 ⑺竦 峙(sǒng zhì):聳立。竦 ,通聳,高。

  • ⑻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 ⑼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 ⑽日月:太陽和月亮。

  • ⑾若:如同.好像是。

  • ⑿星漢:銀河,天河。

  • ⒀幸:慶幸。

  • ⒁甚:極點。

  • ⒂至:非常。

  • ⒃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樂府歌結束用語,不影響全詩內容與感情。意為(我)十分慶幸來到這里,用詩歌(即觀滄海)來歌吟心志。幸,慶幸。甚,十分。至,極點。

  • 譯文:

  • (我)向東來到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海水多麼寬闊浩盪,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六、魏晉南北朝民歌-華山畿

  • 華山畿二十五首(選一)

  • 華山畿①,華山畿,

  • 君既為儂死②, 獨生為誰施③?

  • 歡若見憐時④, 棺木為儂開。

  • 注釋:

  • ①《華山畿》現存二十五首,屬"清商曲辭·吳聲歌曲"。這里所選的為第一首,據《古今樂錄》,寫華山附近一對青年男女的殉情悲劇。華山,在今江蘇句容市北。畿,山邊。

  • ②儂:我,吳地方言。

  • ③為誰施:為誰而活下去。施,施用。

  • ④歡:對情人的愛稱。

七、唐詩-靜夜思【李白】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譯註:

  •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八、宋詞-滿江紅·寫懷【岳飛】

  •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 注釋:

  • 怒發沖冠:氣得頭發豎起,以至於將帽子頂起。形容憤怒至極,冠是指帽子而不是頭發豎起。
    瀟瀟:形容雨勢急驟。
    長嘯:感情激動時撮口發出清而長的聲音,為古人的一種抒情舉動。
    三十功名塵與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過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雲和月:形容南征北戰、路途遙遠、披星戴月。
    等閑:輕易,隨便。
    靖康恥: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虜走徽、欽二帝。
    賀蘭山: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
    朝天闕:朝見皇帝。天闕:本指宮殿前的樓觀,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 譯文:

  • 我憤怒得頭發豎了起來,帽子被頂飛了。獨自登高憑欄遠眺,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抬頭遠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里,經過多少風雲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
    靖康之變的恥辱,至今仍然沒有被雪洗。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我滿懷壯志,打仗餓了就吃敵人的肉,談笑渴了就喝敵人的鮮血。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九、元曲-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譯文:

  • 一座座峰巒匯集在一起,黃河的波濤氣勢強盛。潼關附近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地勢險要。眺望長安古都,心緒翻滾。可嘆當年秦漢帝王起居的地方,如今萬間宮殿都化為了灰土。朝代興,是百姓的災難!朝代亡,也是百姓的痛苦!

十、明清詩歌-竹石【鄭板橋】

  •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 譯註:

  • 1.咬定:咬緊。

  • 2.立根:紮根。

  • 3.破岩:裂開的山岩,即岩石的縫隙。

  • 4.千磨萬擊:指無數的磨難和打擊。

  • 5.堅韌:堅強有力。

  • 6.任:任憑,無論,不管。

  • 7.爾:你。

十一、現代詩-雨巷【戴望舒】

  •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①著,/冷漠,凄清,又惆悵②。/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③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④的籬牆,/走盡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④。/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 注釋:

  • ①彳亍(chìchù):小步慢走的樣子。

  • ②惆悵(chóuchànɡ):傷感,失意。

  • ③太息:出聲嘆息。

  • ④頹圮(tuípǐ):倒塌。

❽ 南方有嘉木這詩的出處

1.「南方有嘉木」出自樂小米的詩《天已微涼》。

全詩:

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嘉木風可摧,相思不可斷。

南方有嘉木,誰與望天堂。彼岸花綻放,生死兩茫茫。

這里的嘉木指的是男主角蘇嘉楠。

意思:南方有美好的木頭(喻指蘇嘉楠),北方有人在思念著他。再美好的木頭都有可能被風摧毀,但是風卻吹不斷我對他的相思。

南方有美好的木頭,誰和我一起眺望天堂。彼岸有花徐徐綻放,我與他已是一生一死,相互思念卻很茫然,無法相見。

故事:樂小米小說《南方有嘉木,誰與望天堂》中的「我」與蘇嘉楠之間的愛情糾葛。

2.「人生若只如初見」

意思: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

出處:清.納蘭性德《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全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一作:淚雨零 / 夜雨霖)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故事:這首《木蘭花令》常被我們當做愛情詩來讀。

其實只要稍微下一點功夫的話,就會在道光十二年結鐵網齋刻本《納蘭詞》里看到詞牌下邊還有這樣一個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

也就是說,這首詞是模仿古樂府的決絕詞,寫給一位朋友的。

(8)詩經丁香擴展閱讀

「南方有嘉木」最早出自唐·陸羽《茶經·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譯文: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桿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採摘到芽葉。

❾ 詩經 就是南方有嘉木那個 全文,謝謝。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並]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註: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並]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註: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艹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註:周公雲:[木賈],苦荼。」楊執戟雲:「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艹下設]。郭弘農雲:「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註: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葯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注釋:

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木並]櫚:棕樹。《說文》:「[木並]櫚,棕也」。[木並]讀音bing。

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發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木賈]:讀音jia。

[上艹下設]讀音she,本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設],香草也」。

[上艹下舛]:讀音chuan。

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注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葉卷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醍醐、甘露:皆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說它是「天之津液」。

卉莽:野草。

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薺[上艹下尼]一種形似人參的野果。[上艹下尼],讀音ni。

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痊癒。

❿ 丁香在古詩詞里表達什麼{在線等}

丁香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她象徵的是淡雅、美麗、憂愁。詩人們總是喜歡用丁香來描寫內女子的憂與愁。李容商隱的七言律詩《代贈》中,「芭蕉不展丁香結」用丁香的花蕾來象徵詩中女子的愁心。的確,素白、淡紫的丁香花蕾不正像女子的心情、怨愁、神秘、純潔,而不易被人看透。再說南唐的《浣溪紗》吧!「丁香空結雨中愁」則是用雨中丁香更形象的描繪那女子心中的愁,女子的情人遠游,杳無音訊,每日與女子相伴的就只是那雨中的丁香和她自己心中的寂寞。
總而言之,在古典詩詞中,出於各種原因的,就算手法不同也罷,丁香與愁是結下了不解之緣。
現代詩歌《雨巷》中也出現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的姑娘」。詩人所寫的「姑娘」其實並不是生活中的實景,指的是詩人的理想,「丁香一樣的姑娘」表達的是詩人執意追求卻又無法把握的彷徨與痛苦,在我的心目中她應是三、四十年代的女大學生,有清澈的眼神。過人的智慧,打著油紙傘,結著淡淡的憂愁。「丁香」充滿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是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後內心朦朧的希望。
我想我心中的丁香姑娘,她應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比丁香剛毅、有自己明確的目標理想。

熱點內容
丁香開花的季節 發布:2025-07-30 12:02:58 瀏覽:206
歌曲呼蘭花 發布:2025-07-30 12:02:13 瀏覽:50
枯木石盆景 發布:2025-07-30 11:54:01 瀏覽:541
花卉怎麼拆 發布:2025-07-30 11:52:35 瀏覽:664
七夕送香檳 發布:2025-07-30 11:40:55 瀏覽:648
蘭花翠觀音 發布:2025-07-30 11:28:05 瀏覽:502
海棠的葉脈 發布:2025-07-30 11:26:26 瀏覽:671
蘭花及第荷 發布:2025-07-30 11:18:33 瀏覽:880
盆景雲竹怎樣養殖才旺盛 發布:2025-07-30 11:02:05 瀏覽:255
玫瑰花派送 發布:2025-07-30 10:50:50 瀏覽: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