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加接
A. 盆景嫁接怎麼做 嫁接方法水插接圖解
先要學會嫁接,不會你先插些柳枝練習練習,柳枝長得快
嫁接製作盆景不僅涉及嫁接技術,還有養護技術,審美觀等多方面的信息
網上看看專家的盆景佳作,多看看
B. 可以嫁接的盆景有哪些
大部分木本植物都可以嫁接
C. 盆景嫁接有多少種方法
果樹或樹樁盆景常用的嫁接方法有:單芽切腹接、插皮接、劈接、切接、舌接、靠接、丁字形芽接、帶木質部芽接(嵌芽接)、大方塊芽接、根接法等10多種方法。
D. 盆景樁頭嫁接
李子樁頭可以嫁接紅梅,不可以嫁接臘梅。
臘梅不是梅,歲寒時節,臘梅勝開內。其實,臘梅不容是梅。梅花屬薔薇科植物,落葉喬木,臘梅屬臘梅科,落葉灌木,別名有:黃梅花、香梅、臘木等。它與薔薇科的梅花,除了花期相近香味相似之外,別無共同之處。由於同在歲末春初開花,且同名為梅,故常被人們誤認為是同種。
紅梅和李子都屬於薔薇科李屬,親和力較好,可以嫁接。
E. 盆景植物怎樣稼接
1、靠接法:把砧木吊靠采穗母株上,選雙方粗細相近且平滑的枝幹,各削去枝版粗的1/3-1/2,削麵長3-權5厘米,將雙方切口形成層對齊,用塑料薄膜條扎緊,待兩者介面癒合成活後,剪斷介面一部的接穗母株枝條,並剪掉砧木的上部,即成一棵新的植株。
2、劈接法:砧木除去生長點及心葉,在兩子葉中間垂直向下切削8~10毫米長的裂口;接穗子葉下約厘米處用刀片在幼莖兩側將其削成8~10毫米長的雙面楔形,把接穗雙楔面對准砧木介面輕輕插入,使二切口貼合緊密,嫁接夾固定。
3、插接法:先用竹簽去掉瓠瓜苗真葉和生長點,同時將竹簽由砧木子葉間的生長點處向下插入0.5~0.7厘米深,再將西瓜苗由子葉下1㎝處用刀片削成約0.5厘米的楔形,在拔出竹簽的同時將西瓜苗插入,這是直插法。另一種插接方法是斜插法,用與接穗等粗的單面楔形竹簽,將竹簽的平面向下,由瓠瓜苗一側子葉基部斜插向另一側,竹簽尖部頂到幼莖表皮或賜刺透表皮,再在西瓜苗子葉下1厘米處削成斜茬,在拔出竹簽的同時將西瓜苗幼莖斜茬向下迅速插入。接好後移入棚內加強管理。
4、機器實現法:採用嫁接機器作業,小型和半自動式嫁接機,由於售價低廉,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F. 盆景嫁接樹苗
人參榕
編輯
人參榕,拉丁文名Ficus microcarpa.桑科,常綠喬木,榕樹樁盆景。由於榕樹根系發達,回根部常隆起,答並凸出地面,因她的根塊造型獨特,令消費者情有獨鍾。
我國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福建、雲南、貴州。印度、緬甸和馬來西亞也有培植。
G. 盆景嫁接與實生哪種好
這要看選什麼樁來做盆景了,如果用六月雪樹樁做盆景就沒有必要專稼接了,如果用普通榕樹屬樁做盆景就必須稼接,如果不稼接老樁就要風長,長出的枝條又粗又壯剛修剪完了還是一個勁風長,只好稼接上金錢榕,這樣一來葉也好看,層次分明,就是不修剪在陽光下也能自然成型,又如榔榆就沒有稼接的必要,自然成型,稍加修剪就可以了,雲南產的金彈子樁也不用稼接,所以說稼接是按需要決定,五針松能自然成型但長的太慢所以要稼接。這就得說稼接的好。商家心裡想的是經濟效益沒有必要稼接的他決不會去做,只要商家做了我們就得說稼接的好。
H. 盆景嫁接怎麼做 嫁接方法水插接圖解的養護方法
嫁接根系來
因為我們選擇的樁沒有自根所以要嫁接根系。根系採取倒腹接方式,在需要的部位嫁接根,條數自己說了算,但是不要為了省事嫁接過少,你嫁接根比普通做盆景已經省了很多事了。
嫁接枝
在需要枝的部位嫁接合適粗細的枝,嫁接適合小枝,嫁接大枝成活的可能性減小,而且我們選樁已經不缺大枝了。如果小枝是結果母枝(先發枝後開花的枝條),在樹樁成活的當年或次年即可結果。
綁縛
把所有的接穗與介面用塑料條包裹嚴密,除了埋於土中的部分,塑料條在接穗芽眼部位要單層,否則芽會悶死。塑料條採用薄型食品袋,這是關鍵,否則必定失敗,因為它韌度小強度低,芽子可以自然突破。
I. 對接盆景
白蠟樹盆景成抄型後,襲要將深盆換成淺盆,盡量減少盆中的土壤。同時,在配土時,要適當多加些煤渣,其土煤比例可各佔一半。
白蠟樹盆景養護一:澆水
春夏秋季,白蠟樹盆景必須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盛夏為避免強光直射間斷性的遮陰除外),室內盆景也必須至少三天一曬。冬季室內放置須有充足的漫射光以維持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
白蠟樹盆景養護三:環境溫度
每年白蠟樹盆景有春秋兩次生長旺季。春季萬物復甦,是白蠟樹萌發新芽最多的時候。這時要及時抹去多餘的新芽。白蠟樹經過盛夏短暫休眠後,在每年的八月中下旬會迎來第二次生長高峰。此次新芽雖不及春季多,但也要及時抹去。
生長季要給白蠟樹盆景薄肥勤施,為便於樹體吸收、避免肥液浪費,宜5-7天施一次。施肥時間一般於晴天下午盆土偏干時進行,施後澆水沖葉。待白蠟樹盆景成型後,可基本做到不施肥。但為了不使樹的體質太弱,可在深秋白蠟樹落葉前施些薄肥。
J. 我想學盆景加接技術,請問最實用的教材書有那些
我也是學這個的,盆景製作與養護本書作者:林清德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