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盆景
Ⅰ 三大瓷都哪最好
中國三大瓷都介紹
景德鎮陶瓷介紹
悠久的制瓷歷史
中華向號瓷之國,景德鎮歷稱瓷之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外國人的瓷器稱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
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為被人武稱為「瓷都」的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 史書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古代叫新平鎮)。早在漢代,當時的這個地區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這樣,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歷史已有兩千年。
史書上的景瓷生產
據有關史料記載,漢代以後的景德鎮地區,已有各種各樣的瓷器生產。晉代時,有個叫趙慨的人,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世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華的庭台樓閣,下詔令要這里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 ,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煬帝又要這里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說明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有了較大的影響。
強盛的唐帝國建立之後,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當時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 個出名的制瓷人物,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他們所造的瓷器"瑩如玉""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送到京都出售,被稱為"假玉器",轟動市場,皇帝下令作貢品,"於是昌南瓷名天下"。
蜚聲中外的德化瓷器
福建德化縣是我國著名的陶瓷產區,也是外銷瓷器的重要基地。 德化瓷業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瓷器質地潔白堅硬,工藝精良、造型雅緻,色澤瑩潤。 遠在宋、元時代就進入國際瓷壇,蜚聲海內外。曾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三 大瓷都」。
宋元時代,德化瓷器隨著泉州港商業的繁榮和海外貿易的發展而暢銷海外。現已發現了30 多處宋元時代瓷窯遺址,在東南亞、東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發現不少當時德化瓷的遺物, 就是歷史的見證。北宋時代德化以碗砰侖窯為代表的窯場,其制瓷工藝已採用輪制、模印 和胎接成型的技術。以龍窯大量燒制青瓷、青白瓷、白瓷的各式碗、盤、杯、碟、瓶、 罐、壺、盒、洗、花瓶;少量燒制黑釉茶碗等。使用刻花、劃花和印花等裝飾手法, 於瓷器表面飾以蓮瓣、牡丹、雲水、蕉葉、纏枝花卉等花紋以及篾紋、菊瓣、葵紋、 麥穗、卷草等幾十種飾紋。這些產品在日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等地都有發現。到南宋時,瓷窯燒制技術又有新發展,燒制的白瓷,器型大,胎體薄, 釉色滋潤,白度度,透光度強,已達到秀高的水平。宋末元初,德化瓷窯有很大的改進, 出現了一種介於龍窯和階級窯(又稱蛋式窯)之間,較易控制燒成火爭的「雞籠窯」。 開始改變宋初以來使用還原燒成的老技術進入採用氧化燒成新技術階段。此時窯場的 生產規模亦有很大擴展,1976年考古發掘的屈斗宮宋代窯爐遺址,坡長達57.1米,共 有17間窯室,這樣大型的古窯爐,實為全國所罕見。這一時期的瓷釉,已經出現白中 閃黃或泛紅的新產品,瓷雕佛像已很流行。外銷瓷仍占瓷器貿易的主要地位。 元代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行記中,曾盛選德化「瓷市甚多」、 「製作精美」、「購價甚賤」,並把德化瓷器帶回義大利。據英國首任駐大使艾惕 思到德化參觀後證實,至今義大利博物館還保留一件馬氏當年帶的德化家春嶺窯的 小花插作品。
迨至明代,德化瓷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無論是器物造型、燒制技術、產品質量、 生產品種、工藝水平,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水平都遠在宋元之上。以何朝 宗為代表的瓷塑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藝術」和「天下共寶之」的珍品。獨樹 一幟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被稱中國白瓷的代 表,享有「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特別是道釋人物瓷雕,造型逼真, 格調高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達到了德化窯古代工藝技術成就的高峰。在明代, 德化窯爐在砌建技術有新的創造,在全國首次出現了裝燒容量大、既節省燃料, 又易於控制燒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階級窯。這種形式的窯爐流傳到國外,對國際瓷 窯的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日本1970年出版的《窯爐》一書曾記載:「階級窯在福 建德化最早出現,同時也最著名。日本的窯,是深受德化的影響而設計的,所以日 本把德化的窯估計為串窯的始祖。」時代中葉,釉製作技術有新創造,窯下青花日 漸進入了德化瓷的裝飾領域。
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爭奇斗艷。全縣已發現的青花瓷窯遺址達120多處。青花 瓷取代建白瓷躍居主要地位。青花的花式豐富,紋畫內容取材很廣,有歷史故事、 人物仕女、生產活動、社會習俗、禽獸花果、山水景物和帶有宗教色彩的紋飾。 畫面明凈素雅,筆法朴實粗獷,構圖簡潔舒展,充滿生活氣息,顯示了民窯色彩 或幽菁淡雅或濃艷麗的新風格,開創了德化窯彩的新紀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 彩瓷日用器皿和陳設供器一樣暢銷國外。目前在英國、法國、日本、菲律賓、印 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越南、印度、敘利亞、坦尼亞等許多國家出土 的德化窯古瓷片或博物館珍的德化古瓷器,就是研究德化古代瓷器發展史和中外 科技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物見證。
晚清以後,隨著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我國城鄉遭受嚴重破壞,德化瓷業走向衰落。 但是,少數民間藝人如蘇學金、許友義等在艱難歲月中,堅持制瓷事業,繼承傳統, 銳意創新,其作品仍獲得很高的評價。1915年,蘇學金首創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馬 萬國博覽會上獲優等獎。之後許友義首創活動瓷練等工藝製作的《木蘭從軍》、 《關公》、《觀音》等瓷雕作品,先後分別獲得在英國、日本和南京舉行的國際和 全國博覽會的金獎。1930年,他為仙游龍紀寺特製的瓷塑《五百羅漢》,形態各異, 生動逼真,亦為中國瓷壇首創的珍品。民國時期,釉下青花逐漸被釉上彩所代替。 1934年,福建省建設廳在德化設改良瓷場,引進球磨、練泥、轆轤車等機械設備, 研製釉上彩繪顏料、電用瓷、瓷磚和鉗鍋、漏斗等化工用瓷。改用石膏模型注漿和 機壓成型新工藝。但是,這一時期,就整個瓷業狀況而言,基本還是沿襲傳統手工操作工藝。
解放後,德化瓷業生產獲得新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瓷業進入了新的發展 時期。1988年,經縣工商管理部門記的瓷業廠家有229戶,年末在冊人員11615人, 佔全縣職工總數的11.16%。陶瓷研究所、陶瓷學校、陶瓷機械廠、包裝紙箱廠、花 紙車間等科研、生產配套機構相繼建立,過去落後的手工操作逐步為先進生產所代 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1988年全年瓷業產值5400多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0%, 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9.82%。日用瓷器產量佔全省瓷器總產量40%,出口瓷器量占 全省出口瓷器總量三分之二。產品暢銷國內二十多個省市和世界五大洲八十多個國 家和地區。為全省對外貿易的一項重要商品。在中國陶瓷工業上也佔有重要的位置。
馳名中外的德化傳統瓷雕,繼承明代何朝宗的風格重放異彩。動用捏、雕、鏤、刻相 結合的技法,把優質原料和精湛技藝融為一體,具有獨特的風格,現在德化生產的在歷史傳統題材的產品達390多種,各類姿式和規格的瓷觀音有100多種,大型瓷雕《滴水觀音》高達1.90米,氣勢端莊高雅;最小的《披坐觀音》,高僅5厘米,清逸雋秀。這些神態各異的造象,繼承和發展了「傳神寫意」的傳統技法,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備,色彩明凈,蘊含著美好、健康的意境,給人以美的感受。藝人們善於利用不同質料的泥釉,使瓷雕色澤極富變化。現代題材和各種動物、花鳥、盆景、花籃的瓷雕取材廣泛,品種多種。這些瓷雕藝術品多次被選出國展出,深受國際友人的贊賞。明代被譽為「國際瓷壇的明珠」的象牙白瓷,建國後得到恢復發展,易名為「建白瓷」。復產成功的建白瓷。瓷質細膩滋潤,色澤柔和潔白,微呈乳黃色,宛若象牙。在歷次出口商品交易會和出國展出中,都受到好評,榮獲國有優質產品證書。德化高白度瓷,是建國後德化瓷科研的新成果之一,它以88.1度的高白度被全國陶瓷界評為白瓷之冠。高白度製作的茶具、酒具、餐具、花瓶、台燈等各種工藝品,色如凝霜,釉面晶潔,胎質堅薄,為人喜愛。高白度梅花酒具、水仙花插、蓓蕾酒具曾分別榮獲1982年全國陶瓷美術設計一、二、三等獎。龍鳳花瓶、孔雀雙耳花瓶等產品在國外展覽中被贊為瓷中珍品。目前,即將開工的德化瓷廠「建白」高級成套瓷生產線和德化第二瓷廠的白度高檔成套瓷生產線投產後,將使德化瓷器這兩雜金花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隨著近年來對外開放的形勢及我國建設事業的日益發展,德化瓷器將不斷改進裝飾藝術,增加花色品,提高產品質量,以適應國內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醴陵陶瓷
醴陵市位於湖南東部,羅宵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緊鄰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經濟區,總面積215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千公頃。總人口近百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87萬,城區人口16.9萬。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7年增長66.2%,年均遞增10.7%;三次產業結構比由1997年的29.4∶47.2∶23.4調整為20∶51.7∶28.3;完成財政總收入35930萬元(老口徑為38500萬元),年均遞增10.7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8891萬元(老口徑為21904萬元),年均遞增9.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53元,比1997年增加724元,年均遞增5.2%。 1985年撤縣設市,因盛產陶瓷和煙花鞭炮,而享有「瓷城」和「花炮之鄉」的美名。(右圖為:湖南省醴陵市城區)
醴陵,山俊水曲,風物宜人,年平均氣溫17.6℃,雨水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達288天。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紀念地先農壇、東富寺、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佛教禪宗曹洞宗的發源地雲岩寺及醴泉映月、財源塔影、狀元芳洲、紅拂古墓、淥江書院等多處名勝古跡,點綴河山。這片英雄的土地,曾走出了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李立三、抗日名將左權及耿飈、宋時輪、蔡升熙、程潛、陳明仁等一大批叱吒風雲的優秀將軍和仁人志士。
「天下名瓷出醴陵」。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醴陵陶瓷聞名海內外,堪稱醴陵一絕,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歷經世紀滄桑,醴陵瓷器不僅走進了首都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而且飄洋過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近年來興起的炻瓷,更是風靡全球,成為全市出口創匯的一個拳頭。全市已擁有陶瓷生產企業400餘家,形成了以日用瓷、電瓷、藝術瓷、特種工業陶瓷為主的多元化產品體系,逐步發展成為門類齊全、專業配套的陶瓷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醴陵還是花炮祖師李畋的故鄉,花炮生產,歷史悠久,遍布城鄉。醴陵花炮走出了一條由沒落到輝煌的創業之路,實現了產品由單一向多元轉變,由千百年的傳統生產技術向傳統技術與現代科技成果相結合轉變,由內銷為主向出口內銷並舉轉變,花炮產值位居全國主要產區縣(市)前茅,並銷往80多個國家、地區和全國各地。在′99昆明世博會、′99中國普洱茶葉節、首都國慶50周年及澳門回歸等重大焰火晚會上,醴陵煙花大放異彩,以迷人的魅力贏得了世人的由衷贊嘆。在兩大傳統產業發展的同時,服裝、建築、防水建材、印刷包裝、化工等產業不斷壯大,成為新興產業群,服裝、建材行業年產值分別超過4億元和10億元。(上圖為:贈日本裕仁天皇瓷器)
改革開放以來,醴陵邁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特別是建市以來,全市人民銳意進取,艱苦創業,經濟工作和各項社會事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1990年,醴陵成為長江流域第一個噸糧縣(市)及湖南省首批財政收入過億元的縣(市)之一。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糧食作物朝高產、優質化方向發展,經濟作物朝區域、特色化方向邁進,建立了反季節茄子、早熟黃瓜、無籽西瓜、水藕、荸薺等一批特色基地。鄉鎮企業曾獲全省總產值「五連冠」,撐起了全市經濟的「大半河山」。全面實施了「開放帶動戰略」,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展到1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18萬人,形成以城區為中心、建制鎮環繞的城鄉一體化格局。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城市衛生躍居全省先進行列,正向國家衛生城市邁進。全市相續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來自美、荷、德、日等國及港、澳、台的客商來醴投資興業,帶動了三資企業蓬勃發展。全市已有40多家企業直接進行對外貿易,年出口總額1億美元以上。城鄉市場不斷繁榮,「三湘第一市」總投資達3億元的陶瓷花炮大市場已建成。2002年,「川氣入醴」工程將正式啟動,標志著醴陵正式成為受惠於國家重點工程——「西氣東輸」工程的城市。(上圖為:淥江書院)
2001年,醴陵市聘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編制了《城市發展戰略概念規劃》,對城市定位、空間布局及功能分區等重大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思路。新的城市定位是:以高新技術為依託的陶瓷花炮生產出口基地;以交通區位優勢為依託的湘東贛西現代物流中心;以深厚文化底蘊和秀麗自然資源為依託的山水園林城市。城市空間布局為「一個中心,三個組團」:以城市中心為商業文化行政中心;以西北和南部組團為工業區,以東北組團為休閑居住區。預計到2010年,城市建成區由17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17萬人發展到30萬人。
Ⅱ 盆器對盆景植物生長
哈哈 我以前的講義 你就湊活著看吧
1、紫砂陶盆:紫砂盆
多用於樁景製作,也可用於山水創作。
紫砂盆不上釉,均為泥土本色,古色古香,樸素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在樹樁盆景用盆中最受人們喜愛。自宋代問世以來,就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花卉盆景愛好者的喜愛,從明代開始風行全國。目前中國江蘇省宜興出產的紫砂盆受到世界各國花卉盆景界人士的青睞。
從明代開始在盆底部落款,明清時代的落款多為製作者的姓名或別號;民國以後多為生產廠家的名稱,如「永安公司」、「永泰公司」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改用「中國宜興」方形章,有的同時刻有製作者的姓名。
2、釉陶盆
樁景盆、山水盆均可。我國以廣東石灣地區出產的最為馳名。
質地比紫砂盆疏鬆,但排水性差,如栽種花木,應選用內壁和底部無釉彩的,並在底部留有排水孔,以利透氣、排水。
釉陶盆在燒制過程中,由於溫度不同而有色深、色淺之別。在室外長期日曬雨淋自然侵蝕,原來色澤會逐漸變淺,年代越久,色彩越淡,越發顯得質朴古雅,也就越名貴。
3、瓷盆
多用作套盆或山水盆。(多用於樁景無土栽培)
瓷盆主要產於江西景德鎮、山東淄博、河北唐山等地,其中以景德鎮的瓷盆最佳。
瓷盆質地細膩,比較薄而堅硬,但不透氣,吸水性能差,直接栽種花卉盆景者較少。
色彩艷麗,上常繪有人物、花鳥、山水以及其他圖案,還寫有古今名人詩詞。
4、雲盆
多用於樁景製作。廣西桂林岩洞中出產的雲盆最佳。
石灰岩洞中岩漿滴落地面凝集而成的,因其邊緣曲折多變,好像天空中的雲彩,故稱「雲盆」。有的雲盆呈不規則的圓形,邊緣較寬有自然形成的紋理,好似靈芝,所以又有「靈芝盆」之稱。
雲盆含有泥沙、小石塊等,質地較疏鬆,吸水、透氣性能好,適合花木生長。在自然界中經過千百萬年自然形成,自然情趣很濃,因產量少,所以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5、瓦盆:又稱泥盆、素燒盆
因其用料、色澤、質地和古代房上用灰瓦相似,所以稱其為「瓦盆」。
瓦盆是用黏土製成坯體,經燒制而成。質地比較疏鬆而粗糙,外形不夠美觀。但透氣、吸水性能良好,有利花木生長,而且價格便宜,是樹木盆景「養坯」常用盆缽。
6、水泥盆
多用於大型山水盆景。水泥加鋼筋製作而成,價廉、堅實、耐用。
7、塑料盆
易作樁景盆、盆景無土栽培
色彩多樣、形狀各異、華麗、不透水、易老化
Ⅲ 小型吸水石盆景用什麼品種的盆好看紫砂盆還是大理石盆
假山盆景盆是假山盆景的陪襯,雖然不是主要的,但也是不可忽略的,如果假山盆景搭配的假山盆景盆不合適,會使假山盆景有一種別扭的感覺,甚至會影響到假山盆景的壽命和價值。
假山盆景盆,一般有紫砂盆、釉陶盆、大理石盤、鑿石盆、水泥盆等。山石盆景常用的淺盤多為長方形或腰圓形,下有四個底腳,盤沿向外凸出而多棱,以增強裝飾性,白色或淺藍色,能顯示出水面。目前市場上的白色硬質塑料淺盤和白水泥磨石盤出售,價格便宜,也可選用。
一、盆景盆的種類及特點:
1、大理石盆:
大理石假山盆景盆一般選取長方形或者橢圓形的淺盆,一般盆沿一兩厘米,才能起到最好的裝飾效果,一般會結合一些盆景盆小配件和形狀怪異的石頭,或者盆景專門用料,比如說吸水石,龜紋石或者紅斧劈石等,大理石假山盆景盆的規格一般在100cm以內,這樣的屬於常規規格,如果是大於這個規格的需要特別定做。
大理石假山盆景可以用來製作假山流水盆景、假山流水魚缸盆景、假山流水魚缸盆景噴泉、假山盆景擺件、吸水石假山盆景、流水噴泉假山盆景等。
假山盆景的選盆方法
2、鑿石盆:
產於雲南大理和山東青島等地,用天然石料作原料,如用漢白玉、大理石或花崗岩等雕鑿而成。宜製作山水淺盆或製作掛壁盆景。
龜紋石盆景的用盆,一般宜用較厚實的橢回形鑿石盆,但長方形亦可,質地以漢白玉或青田右為好,使之與山石風格相協調。
3、紫砂盆:
主產於江蘇省宜興等地。質地細膩堅韌,透氣性好,風格古樸。目前主要有圓形、方形、八角形和各種象形式等多種形狀。既可用於樁景製作,又可用於山水盆景製作。
4、釉陶盆:
主產於廣東石灣。質地疏鬆,透氣性好,風格素雅大方,但色澤較深,所以在山水盆景中較少用。
5、瓷盆:
產於江西景德鎮、河北唐山和山東博山等地。細膩,堅硬,華美,但透氣性差。一般用作套盆或山水盆景用盆。
6、水泥盆:
各地均產。以白水泥為主要原料,其特點是價格便宜,堅實,耐用。多用於大型山水盆景。
7、泥瓦盆:
各地均產。特點是粗糙,透氣性好。因此適於前期用盆,如養樹坯。
8、竹木盆:
江西等地生產。以竹木為原料加工而成,朴實無華,風格自然純朴。常見的有竹盆,樹筒盆,板篼盆。常用於樁景或掛壁盆景的製作。
9、塑料盆:
用塑料製成,種類、色彩均較多。特點是華麗,不透氣,易老化,但價格便宜,可隨心所欲做成各種形狀,因此較受歡迎。
10、銅盆:
用銅鑄成。在日本比較多見。
二、假山盆景選盆方法
假山盆景一般採用無洞眼的水底盆,便於貯水,用來表現江河湖海的浩瀚。水底盆都很淺,除能表現出山峰的高聳雄偉和山麓坡腳的曲折起伏外,還便於安置船、橋、亭、榭等配件,可不必再用其它支撐物,這樣既美觀、方便,又接近真實。至於淺盆貯水少,山石易幹掉,只要注意經常噴水即可。
水底盆以漢白玉、大理石等材料鑿成的最好,其次是釉陶盆,一般不用紫砂盆。特大型假山盆景也可採用水泥盆。水底盆的形狀,一般以長方形或橢圓形最為常見和適用,偶有用正方形、圓形、船形、海棠形、六角形等式樣。長寬之比,視盆景內容及布局需求來定。若需要突出盆景的縱深度,可加大盆的寬度,甚至採用圓形盆或方形盆。直邊的盆,有方正、干凈利落的感覺;弧邊的盆,有柔和、無邊無垠的意韻。但總的來說,盆形以簡潔大方為好,別出心裁的異形盆不足取。
Ⅳ 景德鎮→安徽 旅遊 建議
安徽的物價不貴,我有朋友在安慶,你們就是去西遞和宏村玩么?
http://www.izy.cn/travel/d1/40.html西遞旅遊信息
西遞坐落於黃山南麓,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她始建於北宋 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餘年歷史。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 李曄之子,因遭變亂, 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 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盪,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
地理位置
[編輯本段]
西遞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2.96公頃。乃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又因位於徽州府之西,曾設「鋪遞所」,故改名西遞。至今尚保存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磚、木、石雕等藝術佳作點綴其間。目前,整理開放有凌雲閣、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 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篤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築、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築。
西遞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目前已開發的有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應天齊藝術館等 20餘處景點。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綉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且「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
西遞村已開放的保存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個,參觀人員在村旅遊公司,購買參觀券後,由導游引導依次參觀,已開放民居中的村民照常過著自己的生活,只是在有人參觀時輔助做些講解並推銷其旅遊商品。
從開放的民居看,房屋的主人對這種管理形式都非常滿意,屋內收拾得非常干凈,屋內傢具、用具擺設和字畫的布置,都保留著明清特色,古樸典雅,許多傢具都是明清時保留下來的,很多民居中還擺設著紅木傢具。
在許多未列入參觀范圍的明清民居中,如果你向房主打聲招呼,房主也會歡迎進去參觀的。村中有些住戶也開展各種旅遊服務項目,如餐飲、木雕、盆景展覽等,
西遞村原有牌坊十多個,現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據說它的保留是因為一位軍屬老大媽的保護,「文革」時,當有人要這座牌坊同其它牌坊一起砸掉時,是她出面保護,又因為她的兒子在部隊當團長,才沒有人敢動手。
http://..com/question/60628268.html
居善堂取居住善良人之意, 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位於宏村水系的上游,一條四季長流的山泉從居善堂門口流過,這其實就是宏村牛形結構的牛腸子,它對於居善堂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宏村傳統觀念裡面有「水能生財」的說法,而位於流水前面的樓梯就成為了「聚財梯」。
宅內雕花古樓遍布,木牆、木窗、木雕古床盡顯濃厚的歷史韻味,住在其間,彷彿回到了歷史的長河中;而廳堂後面的水榭花園,古樸又不失典雅,假山亭台、花園魚池,有幾分江南園林的感覺...
http://www.jstkz.com/jst/index.asp
安徽宏村簡介
宏村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北部,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至今800餘年。
安徽宏村建築特點
宏村是中國古代依據仿生學建造的,具有獨特造型的「牛型村落」——「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始祖汪九是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後裔。村子始建於宋代,數百戶粉牆青瓦、鱗次櫛比的古民居群,特別是精雕細鏤、飛金重彩的承志堂、敬修堂;氣度恢宏、古樸寬敞的東賢堂、三立堂;森嚴的敘仁堂、上元廳等祠堂和南湖書院;巷門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樸的觀店鋪……,同平滑似鏡的月沼和碧波盪漾的南湖,雷崗上參天古木、民居庭院中的百年牡丹與探過牆頭的青藤石木,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著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至清代宏村已是「煙火千家,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
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宏村是中國古代依據仿生學建造的,整個村落呈「牛」型結構布局——「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被譽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大奇跡。那巍峨蒼翠的雷崗當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以村西北一溪鑿圳繞屋過戶,九曲十彎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匯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腸和牛胃。水渠最後注入村南的湖泊,鵒稱牛肚。人們又在繞村溪河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歷經數年,一幅牛的圖騰躍然而出。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更創造了一種「浣汲何妨汐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安徽宏村地理特徵
宏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後以青山為屏障,地勢高爽,可擋北面來風,既無山洪暴發沖擊之危機,又有仰視山色泉聲之樂。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後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樣的靈性,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築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
畫里宏村
看著這一幅幅圖片,看著歲月剝落的牆,看見的不僅僅是小時候,還有久遠,久遠的逝去的時光。
宏村背倚黃山余脈,雲蒸霞蔚,恰似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http://www.17u.com/destination/s_detail_999.html
Ⅳ 江西景德鎮產陶瓷盆景用盆哪裡購買
景德鎮哪裡都有賣的啦
Ⅵ 景德鎮旅遊景點有哪些
景德鎮有以下景點好玩:
瑤里古鎮
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距景德鎮市區 50公里。這里群山環抱,原始森林鬱郁幽深,小橋流水,禽鳥啼鳴,飛瀑流泉,是避暑的佳處。村鎮大量清代名居,商店,街道,路面,保瑤里歷史上是景德鎮制瓷原料的產地之一,又是皖、浙,贛邊境大米、木柴、茶葉、茶油的集散地,還是景德鎮通往浙江,安徽的古道。傍晚時分的瑤里古鎮靜謐而美好,彩霞滿天,倒影水中,與兩岸的古屋,廊橋,樹影相映。古鎮不大,遊人罕至,您可沿瑤河穿行在青石板鋪就的古巷裡,悠然感受古鎮的古風古韻,這里會讓您格外的舒心愜意。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陶瓷歷史博覽區由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和古窯組成,這里匯集了古建築,古作坊,古工藝,古窯房,古園林,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縮影。景區有明清時期的古窯,現在仍在燒制瓷器,還可以現場觀看瓷器的製作過程,欣賞中國唯一的瓷樂表演。景德鎮古代燒制御瓷的窯爐稱為鎮窯,又稱柴窯。是迄今保存最完好、最齊全的柴窯。值得一看的還有景區女子瓷樂隊演奏,這支樂隊所用的樂器全部都是用景德鎮的瓷器做的。在古代,用瓷做樂器在我國頗為盛行。瓷甌、瓷簫、瓷笛等,但多已失傳,這是景德鎮歌舞團後單獨研製而出,可謂獨一無二,別有風情。
三寶國際陶藝村
三寶國際陶藝村在景德鎮的南邊的三寶村。剛開發的,很不錯的一個景點,沒有公交車,需要打車前往(30多元),遊客少,至少要打車到圖中的A點,然後往下山方向走,一路走,一路玩,路邊還有窯在燒著。路兩邊有很多藝術家的館,快走到村口有一個青谷陶藝(三寶路268號)可以學陶藝,很不錯,體驗古老與現代。不過一路要走好幾公路路,穿球鞋很有必要。沒有公開的飯店,但是有些路邊的賓館和陶藝館有餐飲服務,味道還不錯,需要走進去問的。
靈岩洞
靈岩洞位於江西婺源境內的靈岩洞森林公園內,靈岩洞內分「靈岩洞群」、「石城古樹群」、「石林奇觀」三個景區。 靈岩洞群由36個溶洞組成,目前已開發且對遊人開放的只有其中兩個:涵虛洞和蓮華洞。相比之下涵虛洞更為好看,也是遊玩的重點。和大部分沉積而成的鍾乳石、石筍為主的溶洞不同,靈岩洞內是流水沖擊石灰岩形成的石芽、石林景觀。此外,洞群間保留有「岳飛游此」、「吳徽朱熹」等唐代以來的遊人題墨2000 多處。景區周邊一些古村落、名樹古木也值得一看。
景德鎮市雕塑瓷廠
雕塑瓷廠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新廠東路。走近景德鎮市雕塑瓷廠,錯落有致的廠房,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築,現代風格的陶吧酒吧,高聳入雲的窯囪,牆壁上保留著各個時代的標語,相映成趣;廠區內穿著工服的瓷工與打扮時尚前衛的參觀者川流不息。這里,歷史與現實、工業與藝術和諧地交融在一起,成為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新地。
Ⅶ 景德鎮瓷器和潮州瓷器的比較
景德鎮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自瓷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干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中國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傳統,以青為貴。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調,無非是濃淡不一,意境略異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過彩繪。景德鎮窯在北宋時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調和濕潤的質感,創造性地燒造出了一種「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的青白瓷,使青瓷藝術達到了高峰。這種青白瓷大部分在坯體上刻暗花紋,薄剔而成為透明飛鳳等花紋,內外均可映見,釉而隱現青色,故又稱影青瓷。這種影青瓷當時則著行海內,天下均稱為景德鎮瓷器,從而使景德鎮在南北各大窯之間,嶄露頭角,爭得一席之地。
景德鎮瓷業發展到元代,工藝上出現了劃時代的變革。在短短的一個世紀里,繼宋代創青白瓷之後,又創燒成功具有高鋁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紅、青花釉里紅等新品種,結束了我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局面,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瓷器之特色。從而把景德鎮瓷業推向遙遙領先的地位。
明代是景德鎮的鼎盛階段的開始,陶瓷藝術集歷代瓷藝之精華,取得了更高的發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種,此時應有盡有;大量新工藝、新的裝飾手法,也先後涌現。如清新優雅,氣韻生動,足與水墨畫並駕齊驅的永樂、宣德青花;鮮紅瑩亮,色若朝霞,燦如霽日宣德霽紅 ;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鬥彩;薄如紙、瑩如玉、吹之欲飛的永樂薄胎甜白;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嘉靖、萬曆五彩;還有黃、綠、紫相間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綠、深沉幽凈的霽青,嬌艷柔美的淺黃,呈色穩定的礬紅等等,都創始於明代,如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盡態極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設「御窯廠」。其時鎮內官窯有58座,民窯達數百座,「晝間白煙掩蓋天空,夜則紅焰燒天」,足見當時生產規模之宏大。在全國十餘省開設的四十多處瓷窯場中,除浙江龍泉窯仍以青瓷為著,其他窯場多因技藝停滯而蕭條,或因戰禍困擾而沉沒,惟有景德鎮為「天下窯器所聚」,抑人之短,揚己之長,形成全國的燒造中心.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了嚴重摧殘,千載名窯也停滯而趨向衰落。陶瓷生產水平繼續下滑,生產規模也日趨萎縮,製造工藝上仍沿行舊法。
景德鎮畢竟有悠久的制瓷傳統,廣大瓷工身懷絕跡,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奮力發展以手工技藝為特色的仿古瓷、美術瓷生產,堅持與外國機器製造的日用瓷相抗爭,保持了中國瓷器在國際上的美譽,於衰落中顯示了振興陶瓷的潛力。
現代景德鎮的制瓷工藝繼承了傳統的技法,吸收和借鑒了國內外的精華,使陶瓷製作達到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度。
所以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史,一部形象的中國民族文化史
潮州的
國廣東潮州及附近縣鎮所產的瓷器。潮州市位於廣東省東陲潮汕平原的韓江兩岸,歷史上是瓷器的主要產地和出口地。市郊有飛天燕瓷土礦,資源豐富,品質優良,構成了潮州瓷器發展的基本條件。
唐代潮州已生產青白釉瓷器。宋代,城東的筆架山水東窯生產規模更大。明、清時期,主要產地在楓溪,相繼有彩瓷出口,至康熙年間更具規模。1915年,潮州彩瓷在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獎。1950年以後,生產規模繼續擴大,質量迅速提高。1986年潮州瓷器分別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質獎和保加利亞國際博覽會金質獎。潮州已成為包括采礦、陶瓷生產、陶瓷機械製造、陶瓷科研與教學在內的陶瓷綜合產區。
潮州瓷器瓷質純凈、細膩,釉色有白、青、影青、黃、醬色等。瓷製品包括日用瓷、藝術陳設瓷、建築及工業陶瓷,其中以藝術陳設瓷著稱。瓷塑、通花、瓷花是潮州市楓溪鎮獨特的高級藝術品。瓷塑人物、動物、盆景構思巧妙,立意新穎,工藝精細,造型大方,線條優美。這些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Ⅷ 作文:我喜愛的一個藝術盆景
只要他往鋼琴前一坐,撥動那神奇的琴鍵,你便會聽到:有時如狂回風驟雨之來襲,有時則柔美溫答雅如泉流之洋溢,使你沉醉。他彷彿有一個「魔網」操縱著聽眾們,把每一個人都緊緊纏繞住,要他們上那兒,就引他們到那兒。德國詩人海涅稱他是一位「偉大的鼓動家」,而更多的人稱他為「鋼琴之王」,因為他把鋼琴的表演能力、音色變化發揮的淋漓盡致。他的名字叫李斯特·費倫茨。
1811年10月22日,李斯特生於匈牙利梭普隆州的多布良(今雷丁),他從小就喜歡民間歌唱和舞蹈,並在他愛好音樂的父親教導下學習音樂。9歲起已參加公開表演並即席作曲。一次,在維也納的音樂會因為即席演奏了貝多芬所指定的主題,得到貝多芬的贊揚。12歲隨雙親遷居巴黎,隨當時的名音樂家帕愛爾和雷赫學習。1825年創作了哥劇《唐·山喬》,曾在巴黎大劇院上演。這期間,他在法國各地和倫敦經常舉行表演,獲得很高的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