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拍盆栽
① 翠菊怎樣播種育苗
翠菊是一種美麗的花卉,廣受人們喜愛。在園林、花壇、花盆中種植翠菊,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能增添生活情趣。那麼,該如何種植翠菊呢?下面就為您詳細介紹翠菊種子的種植方法。
最後,進行翠菊種子的養護管理。翠菊種子萌發後,需要逐漸增加澆水的次數,並定期施肥。在翠菊長出兩片真葉後,可以進行第一次施肥,以後每隔7-10天施肥一次。同時,注意及時鬆土、除草、防治病蟲害等,保證翠菊的健康生長和順利開花。總的來說,翠菊種子的種植方法還是比較簡單的,只要注意適宜的環境和管理措施,就可以獲得良好的種植效果。希望以上的介紹對您有所幫助老銀返,祝您種植翠菊愉快!
② 翠菊怎麼種才能活啊
栽培技術
翠菊常用播種繁殖。因品種和應用要求不同決定播種時間。 若以盆栽品種小行星系列 為例:可以從11月至翌年4月播種,開花時間可以從4月到8月。翠菊每克種子420~430粒,發芽適溫為18~21℃,播後7~21天發芽。幼苗生長迅速,應及時間苗。用充分腐熟的優質有機肥作基肥,化學肥料可作追肥,一般多春播,也可夏播和秋播,播後2一3個月就能開花。
可根據需要分批播種控制花期。矮型種2~3月在溫室內播種或3月在陽畦內播種,5一6月即可開花;4~5月露地播種7~8 月開花;7月上申旬播種,可在"十一"開花;8月上中旬播種,幼苗在冷床中越冬,翌年"五一"開 花。中型品種5~6月播種,8~9月開花;8月播種需冷床越冬,翌年5~6月開花。高型品種春 夏皆可播種,均於秋季開花,但以初夏播種為宜,早播種開花時株高葉老,下部葉枯黃。
栽培管理:出苗後應及時間苗。經一次移栽後,苗高10厘米時定植。夏季乾旱時,須經常灌溉。秋播切花用的翠菊,必須採用半夜光照1-2小時,以促進花莖的伸長和開花。
大紅翠菊
翠菊一般不需要摘心。為了使主枝上的花序充分 表現出品種特徵,應適當疏剪一部分側枝,每株保留花枝5-7個。 促進的花期調控主要採用控制播種期的方法,3-4月播種,7-8月開花,8-9月播種,年底開花。翠菊出苗後15~20天移栽1次,生長40~45天後定植於盆內,常用10~12厘米盆。生長期每旬施肥1次,也可用"卉友"20-20-20通用肥。盆栽後45~80天增施磷鉀肥1次。翠菊為常異交植物,重瓣品種天然雜交率很低,容易保持品種的優良性狀。重瓣程度較低的品種,天然雜交率很高,留種時必須隔離。
栽培管理
出苗後應及時間苗。經一次移栽後,苗高10厘米時定植。夏季乾旱時,須經常灌溉。秋播切花用的翠菊,必須採用半夜光照1-2小時,以促進花莖的伸長和開花。翠菊一般不需要摘心。為了使主枝上的花序充分 表現出品種特徵,應適當疏剪一部分側枝,每株保留花枝5-7個。促進的花期調控主要採用控制播種期的方法,3-4月播種,7-8月開花,8-9月播種,年底開花。翠菊出苗後15~20天移栽1次,生長40~45天後定植於盆內,常用10~12厘米盆。生長期每旬施肥1次,也可用通用肥。
病蟲防治
1.翠菊黃化病
翠菊黃化病是翠菊的重要病害,病株矮小、萎縮,花小、變色。
症狀:感病後,葉片呈淡黃色,常常長出自始至終帚狀叢枝,叢枝上的花朵顏色均有程度不同
翠菊黃花病
的減褪,花瓣通常為淡黃綠色。植株生長弱,能繼續傳染鄰近的植株。
病原:翠菊黃化病是由類菌質體(MLO)侵染致病。類菌質體主要是在各種多年生寄主上存活,如雛菊、車前、天人菊等。主要通過葉蟬、菟絲子等傳播。
防治方法:
1、最好的防治方法是將植物種在網室中。
2、可噴50%馬拉松1000倍液或二嗪農等殺蟲劑防治葉蟬。
3、要經常清除翠菊周圍的野生雜草,以減少傳染源。
4、發病初期,噴灑醫用四環素或土黴素4000倍液。
2. 翠菊灰霉病
該病為為葡萄孢屬真菌 Botrytis cinerea Pers.病菌核在病殘體上或土中越冬。當氣溫20℃左右、濕度很大時,易發生此病。塑料大棚比玻璃溫室發病重。翠菊常見的一種病害,危害花、花梗、葉。嚴重時,花、葉均枯死,影響其觀賞性。葉受害時,最初出現水漬狀的黃綠色或深綠色病斑,後病斑逐漸擴大,當環境比較潮濕時,造成腐爛,上有灰色的粉狀孢子層出現。病葉最後枯死。花瓣在芽中或開放後均可感病。開始,花瓣邊緣出現淡褐色水漬狀,同樣發生腐爛。
防治方法:
1、注意溫室通風,降低濕度,避免不適當的澆水。及時清除病株、病葉,減少侵染源。
2、發病期噴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撲海因1500倍液。
3.翠菊枯萎病
為土壤真菌,能在病株殘體上生存延續數年,隨種子和土壤傳播。全株發生萎蔫而乾枯。
紫色翠菊
幼株被害。葉片全部萎蔫。成株發病,植株矮化,葉萎垂而變黑,其維管系統也變為褐色。處於盛花期的植株受害後,共頂梢有時突然萎垂。病株根系發生不同程度的腐爛,在病株基部可以檢查到粉紅色或玫瑰色的分生孢子堆。播種用的種子,用0.1%升汞液浸泡30分鍾,以殺滅所帶的病原菌。每年輪換育苗和定植的地段或花盆。 由於病株殘體上的病菌隨土壤傳播,操作時,避免將帶菌土壤混入新土。
土壤消毒:苗床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2公斤,混入細干土30公斤,混勻後均勻撒入定植穴內。發病初期、發病前葯劑灌根或噴霧。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每株灌葯0.25公斤,5~7天灌一次,連續2~3次。也可用40%多菌靈膠懸劑4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10%雙效靈水劑200~300倍液,或25.9%抗枯寧500液。也可用農抗"120"100ppm灌根也有一定防治效果。用高錳酸鉀800~1500倍液灌根也可。
白色翠菊
4.翠菊銹病
翠菊附近有轉主寄主松屬植物時,易導致該病發生和流行。病原菌:Coleos porium asterum (Diet)Syd.稱紫苑鞘銹菌。葉片正面出現褪綠斑,相應背面可看到圓形淡黃色粉狀孢子堆。已知江蘇、雲南、上海等省(市)有分布。 發病初期,噴酒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12.5%速保利3000倍。
5.翠菊褐斑病
為殼針孢屬的一種真菌Septoria chryrsan-themella Sacc.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翌年風雨傳播。北方7~8月高溫多雨,發病嚴重。植株植過密時,易於發病。 該病是翠菊的一種常見葉部病害,嚴重時,葉片枯黃,導致全株枯萎。初期在葉片在出現近圓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後變成黑色或黑褐色。後期病斑中心轉淺灰色,再現細小黑點。葉上病斑較多時,全葉變黃乾枯。一般從下部葉片開始,順次向上枯死。
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段種植。種植密度要適當。選擇抗病品種。發現病葉立即摘除。秋末,收集病落葉和病殘體集中毀。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1%波爾多液,或755百菌清5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噴施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