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蘇州盆景園

蘇州盆景園

發布時間: 2023-05-08 02:29:32

Ⅰ 蘇州的哪些景點是比較適合夏季去遊玩的

這道題目你可算是問對人了,前段時間我去蘇州旅遊剛好做過詳細的攻略。夏季去蘇州遊玩,拙政園、虎丘山、荷塘月色濕地公園等這些旅遊景點都是不錯的選擇。下面我就詳細分享一下我去蘇州拙政園的遊玩經驗吧,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拙政園

地址:蘇州市姑蘇區東北街178號

拙政園植荷有近五百年歷史,園中多處景點與荷相關:芙蓉榭、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藕香榭、留聽閣……

拙政園在每年夏季都會舉行荷花節,荷花節依託於拙政園寬闊的荷塘,以200餘個品種、千餘株缸荷、碗蓮及多種水生植物造景,渲染荷花香遠益清的感官效果,營造夏日江南水鄉的清涼意境。其中尤以袖珍荷花——碗蓮亭亭可愛,最具特色!夏季來蘇州拙政園遊玩,欣賞夏荷滿園的美景是很棒的體驗。

【浮翠閣】

為八角形雙層建築,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築好像浮動於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閣」。

Ⅱ 蘇州楊貴生盆景園地址

蘇州楊貴生盆景園地址在蘇州市吳中區。具體位置是蘇州市吳中區環太湖大道與吳中大道交叉路口往東南約210米。

Ⅲ 蘇州的四大園林是什麼最好有年代

蘇州四大園林代表著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

滄浪亭 宋(公元960~1278年)
滄浪亭,世界文化遺產,位於蘇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蘇州現存諸園中歷史最為悠久。滄浪亭佔地面積1.08公頃。 「滄浪亭」始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的池館。宋代著名詩人蘇舜欽以四萬貫錢買下廢園,進行修築,傍水造亭,因感於「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題名「滄浪亭」,自號滄浪翁,並作《滄浪亭記》。歐陽修應邀作《滄浪亭》長詩,詩中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自此,「滄浪亭」名聲大振。蘇氏之後,滄浪亭幾度荒廢,南宋初年(12世紀初)一度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撫宋犖重建此園,把傍水亭子移建於山之巔,形成今天滄浪亭的布局基礎,並以文徵明隸書「滄浪亭」為匾額。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滄浪亭雖因歷代更迭有興廢,已非宋時初貌,但其古木蒼老郁森,還一直保持舊時的風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園林的風格。

-----------------------------------------------------------------------------------------------------------------------

獅子林 元(公元1271~1368年)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江蘇省蘇州市城區東北角的園林路23號,佔地1.1公頃,開放面積0.88公頃。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禪師建菩提正宗寺, 元末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中峰禪師曾倡道天目山獅子岩,取佛書「獅子吼」之意,易名為獅子林。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歲的大書畫家倪瓚(號雲林)途經蘇州,曾參與造園,並題詩作畫(繪有《獅子林圖》),使獅子林名聲大振,成為佛家講經說法和文人賦詩作畫之勝地。清乾隆初,寺園變為私產,與寺殿隔絕,名涉園,又稱五松園。1917年為顏料買辦商人貝潤生購得,經9年修建、擴建,仍名獅子林(園東為貝氏家祠、族學和住宅)。由於林園幾經興衰變化,寺、園、宅分而又合,傳統造園手法與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貝氏家族把西洋造園手法和家祠引入園中,使其成為融禪宗之理、園林之樂於一體的寺廟園林。

-----------------------------------------------------------------------------------------------------------------------

拙政園 明(公元1368~1644年)
此地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後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借用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音:yù,<書>賣)蔬,以供朝夕之膳(饋)……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園名。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拙者)的「政」事。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4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復初名「拙政園」。拙政園全園佔地78畝(520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
拙政園中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咸豐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為精華所在。面積約18.5畝。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台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池水面積佔全園面積的3/5(另一資料:1/3)。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2.5畝,其水面迂迴,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 東部原稱「歸田園居」,是因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約31畝,因歸園早已荒蕪,全部為新建,布局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風格,主要建築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綴雲峰等,均為移建。

-----------------------------------------------------------------------------------------------------------------------

留園 清(公元1644~1911年)
坐落在蘇州市閶(音:chāng)門外,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另一資料:留園修建於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原為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佔地約30畝(另兩資料:2頃、約30000平方米),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廳堂、走廊、粉牆、洞門等建築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組合成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麴院迴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魚之廳、林泉耆砍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台、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峰,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辟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築。
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
留園還有三絕
1.冠雲峰
留園內的冠雲峰乃太湖石中絕品,齊集太湖石「瘦、皺、漏、透」四奇於一身
2.楠木殿
楠木殿是對「五峰仙館」的俗稱。五峰仙館的建築用材非常奢華,樑柱全部採用楠木,中間也全部採用紅木銀杏紗隔屏風。使用如此貴重的木材可見五峰仙館在留園中的地位非比尋常。但是在抗戰時,楠木殿成了馬棚,飢餓的行軍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樣子。後來抗戰勝利後修葺園子時,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外面又刷上漆。
3.魚化石
保存在五峰仙館的大理石天然畫「魚化石」。

Ⅳ 蘇州園林里包括哪些園林

蘇州主要園林有:
私家園林: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藝圃、環秀山莊、耦園
佛教園林:報恩寺(北寺塔)、西園、寒山寺、雙塔、瑞光塔
王家園林:虎丘(吳王闔閭墓)、靈岩山(吳王行宮)[2]
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
拙政園
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典名園,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拙政園位於蘇州婁門內,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也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始建於明正德年間。拙政園分為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東園山池相間,點綴有秫香館、蘭雪堂等建築。西部水面迂迴,布
拙政園
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其主體建築鴛鴦廳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著力講究不對稱美。園中「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扇面兩側實牆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倒影樓,另一個對著「鴛鴦廳」,而後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著入山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 中園是拙政園的精華部分,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台樓榭皆依水而建,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主體建築遠香堂位於水池南岸,隔池與主景東西兩山島相望。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雲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拙政園中園的布局以荷花池為中心,遠香堂為主體建築,池中兩島為其主景,其他建築大都臨水並面向遠香堂,從建築名稱來看,大都與荷花有關。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2.5畝,其水面迂迴,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後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的風格佔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
留園
留園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始建於
留園
明代。清代時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後改為「留園」。留園佔地約30畝,中部以山水為主,是全園的精華所在。主要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 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以建築空間處理得當而居蘇州園林之冠。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麴院迴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廳、林泉耆碩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台、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峰,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辟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築。留園內的建築景觀還有表現淡泊處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萊)」以及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3]
獅子林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始建於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

蘇州獅子林小品(2張)
」。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畝,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築分布錯落有致,主要建築有燕譽堂、見山樓、飛瀑亭、問梅閣等。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4]

園內建築以燕譽堂為主,堂後為小方廳,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軒,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高爽玲瓏。指柏軒之西是古五松園。西南角為見山樓。由見山樓往西,可到荷花廳。廳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內藻飾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兩層石舫。石舫備岸為暗香疏影樓,由此循走廊轉彎向南可達飛瀑亭,是為全園最高處。園西景物中心是問梅閣,閣前為雙仙香館。雙香仙館南行折東,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後辟有小院,清新雅緻。
網師園
網師園位於蘇州城東南部。始建於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當時稱為「漁隱」。清代乾隆年
網師園
間(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漁隱」舊意,改名為「網獅園」。網獅園佔地約半公頃,是蘇州園林中較小的一座。園內主要建築有叢桂軒、濯纓水閣、看松讀畫軒、殿春簃等。網師園的亭台樓榭無不臨水,全園處處有水可依,各種建築配合得當,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
網師園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至清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並重建,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又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網師園便意謂「漁父釣叟之園」,此名既借舊時「漁隱」之意,且與巷名「王四(一說王思,即今闊街頭巷)」諧音。園內的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
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始建於北宋慶
滄浪亭
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紀初)曾為名將韓世忠的住宅。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設一池綠水繞於園外。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滄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此外還有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翠玲瓏館、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築與之襯映。[3]
全園布局,自然和諧,堪稱構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
此園數易其主,歷經滄桑,但多是建物的傾毀修復,而園中假山,園外池水,大多保持舊觀。
環秀山莊
環秀山莊位於蘇州城中景德路262號,今蘇州刺綉博物館內。此園本是
環秀山莊
五代吳越錢氏金谷園舊址,明、清時期成為私家園林。現佔地面積2179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754平方米。園景以山為主,池水輔之,建築不多。園雖小,卻極有氣勢。

蘇州環秀山莊高清大圖(76張)

該園園內湖石假山為中國之最,為疊石名家戈裕良所作。佔地僅半畝,而峭壁、峰巒、洞壑、澗谷、平台、磴道等山中之物,應有盡有,極富變化。池東主山,池北次山,氣勢連綿,渾成一片,恰似山脈貫通,突然斷為懸崖。
而於磴道與澗流相會處,仰望是一線青天,俯瞰有幾曲清流;壯哉美哉,恰如置身於萬山之中,全山處理細致,貼近自然,一石一縫,交代妥貼,可遠觀亦可近賞,無怪有「別開生面、獨步江南」之譽。[3]
藝圃

蘇州藝圃高清大圖圖冊(58張)
藝圃是一座建於明代的名園。最初為明代學憲袁祖庚所建,初名「醉穎堂」,後歸文徵明的曾孫、明末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相當於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葯圃」。明亡後,在清初為明崇禎進士姜埰(號敬亭)所有,改稱「敬亭山房」,後其子姜實節更名「藝圃」。至道光年間為綢緞業七襄公所所在地。

藝圃為一頗具明代藝術特色的小型園林,全園布局簡練開朗,風格自然質朴,無繁瑣堆砌嬌捏做作之感,其藝術價值遠勝於晚清之園林作品。從山水布局,亭台開間到一石一木的細部處理無不透析出古樸典雅的風格特徵,以凝練的手法,勾勒出造園的基本理念。藝圃始建於明,名葯圃,清初改為藝圃。[3]
耦園
位於蘇州市內小新港巷,因有東、西二園,故名。東園始建於清初
耦園
,原名涉園,後擴建而今的局面。住宅大門在南,經門廳、轎廳,至大廳前西牆小門,即可進入西園。園中主廳為織簾老屋,南北各有庭院,都置假山。北院東北隅有藏書樓,與住宅相通,是書室與庭院結合較好的範例。自住宅大廳往東,經小院二重和小客廳,即達東園。東園面積較西園約大一倍,西北置石假山,東南為水池。北端主廳城曲草堂,為一重檐樓屋,下有主廳三間,上為重樓復道,與住宅毗連,為蘇州園林的罕例。堂前的黃石假山堆疊手藝高超。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較大,有石級可登臨池石壁,氣勢峭偉;西部較小,逐漸下降,兩山間為「邃谷」。[3]
退思園
退思園
退思園位於吳江區同里鎮東溪街,為古鎮的主要風景點,由清任蘭先罷官歸鄉所建,含「退則思過」之意,故名退思園。退思園總面積為九畝八分。此園一改以往園林的縱向結構,而變為橫向建造,左為宅,中為庭,右為園。
全園格局緊湊自然,結合植物點綴,呈現出四時景色,給人以清朗、幽靜之感。退思園簡朴淡雅,水面過半,建築皆緊貼水面,園如浮於水上,是全國唯一的貼水園建築。
退思園住宅分內外兩部分。外宅三進——轎廳(門廳)、茶廳、正廳,沿軸線布置,等級分明。外宅主要用於會客、婚嫁盛事、祭祖典禮。內宅建有南北兩幢五樓五底的跑馬樓,名曰「畹香樓」,樓間由雙重廊貫通。廊下設梯,既遮風雨,又主僕分開。內、外宅可分可合,布局緊湊。

熱點內容
大紅薔薇花語 發布:2025-05-04 16:16:16 瀏覽:432
海棠綠茶文 發布:2025-05-04 16:05:19 瀏覽:313
養月季盆栽 發布:2025-05-04 16:05:14 瀏覽:945
醉酒仙荷花酒 發布:2025-05-04 16:03:59 瀏覽:378
珠湖花卉 發布:2025-05-04 16:02:38 瀏覽:216
菩提樹花卉 發布:2025-05-04 15:55:52 瀏覽:485
花語葉污 發布:2025-05-04 15:51:37 瀏覽:811
叫一朵好聽嗎 發布:2025-05-04 15:51:31 瀏覽:554
洗手間盆栽 發布:2025-05-04 15:49:22 瀏覽:272
玫瑰茶加工 發布:2025-05-04 15:36:10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