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地黃
❶ 地黃的作用與功效
地黃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地黃,其根部為傳統中葯之一,最早出典於《神農本草經》。依照炮製方法在葯材上分為:鮮地黃、乾地黃與熟地黃,同時其葯性和功效也有較大的差異,按照《中華本草》功效分類:鮮地黃為清熱涼血葯;熟地黃則為補益葯。此外,地黃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具有較好的觀賞性。
地黃的作用與功效
1、降血糖:懷慶地黃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對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實驗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2、止血:生地、熟地煎劑、生地炭、熟地炭灌胃,
對小鼠均可縮短血液凝固時間(毛細管法).
3、抗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地黃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並有抗凝血酶作用,
對內毒素引起的大鼠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有對抗作用.
4、治療肝炎:臨床報道地黃和甘草合用,無論是肌注或口服對傳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進肝功能恢復,尤以ALT下降顯著且無局部及全身不良反應。
5、治療白喉:以生地黃為主,配合連翹、黃芩、麥冬、玄參的抗白喉合劑,服用後多在4天內退熱,假膜消失,咽痛好轉。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損害等作用。
地黃的食用價值
將地黃作為食品,在民間已有悠久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黃產區群眾就將地黃“腌製成鹹菜,泡酒、泡茶而食之。”至今人們仍把地黃切絲涼拌,煮粥而食。
地黃是“四大懷葯”之一,有著久遠的歷史記載。從周朝開始,四大懷葯被歷代列為皇封貢品;唐宋時期,四大懷葯已久負盛名,經絲綢之路傳入亞歐各國;明代鄭和將懷葯帶入東南亞、中東、非洲諸國;近代四大懷葯被海外人士譽為“華葯”。《紅樓夢》中亦有寶玉為晴雯改葯方加地黃的情節。
1、宜食
陰虛發熱、口乾渴、陰傷便秘、腎陰不足、虛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濕疹、神經性皮炎以及婦女月經不調、血崩、胎動不安等病症患者適宜食用。
2、忌食
脾虛腹瀉、胃虛食少者不適宜食用。同時,地黃不宜與薤白、韭白、蘿卜、蔥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時不宜用銅鐵器皿。
地黃的觀賞價值
地黃適於盆栽,若在溫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開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優美,可在花境、花壇、岩石園中應用。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地黃為重要葯材。
❷ 野地黃,本色自在,最是瀟灑
坡窪底,最早露頭的就是野地黃,它極喜歡站在紅膠泥圪塄上, 如臂膀一樣張開,自由自在,隨風搖曳,充滿動感。 大晌午曬得它焉頭耷腦,太陽一背過迲,它又神清氣爽,活泛起來。
一
地黃,多年生草本, 高不盈尺,渾身毛格茸茸,灰白色柔毛,枝上有,葉上有,花朵上更長些。
二
基部葉猶如蓮座, 皺褶且肥厚。 莖上葉互生,葉片圓潤,葉面綠色,葉背紫紅色,葉緣如鋸齒,或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凹陷背隆。
三
花梗稍長但細弱,彎曲而後上升,或在莖頂成總狀花序,或在莖上單生葉腋而且分散。
花萼如鍾,細長,十脈隆起,萼齒五枚,猶如三角且圓潤;花冠如筒而彎曲,外面紫紅色;冠口五裂,頭鈍或微凹,裡面黃紫,外面紫紅;雄蕊四枚;葯室且方且圓,基部叉開;花柱頂部擴大成兩枚,片狀柱頭。
地黃初夏開花,花大數朵,雖繁但總是低著頭,或歪著頭,那麼謙遜,那麼低調。淡淡的紅紫色,漸漸變淡變白,艷而不妖,麗而不膩,好看也耐看。
四
地黃食葯同源。地下塊根黃白,得名地黃,是一味傳統中葯。鮮地黃是清熱涼血葯;熟地黃則是補益葯。
地黃能腌成鹹菜,也能泡酒,泡茶,還能切絲涼拌,甚至煮粥。
我見過整壩的地黃,不僅有很好的經濟效益,而且體量高大,花形優美,真個是氣勢非凡,但多了幾分功利誘惑;我也見過盆栽地黃布置花壇,甚至栽植在岩石園,或是曲徑通幽處,隨形就勢,每當你轉身之際,它就會給你驚喜,讓你眼前一亮,但多了幾分人為偷巧。
於是,我總也忘不了老家的野地黃,尤其長在干窪上干峁子上,長不出肥碩的塊莖,只顧著開花,只顧著搖頭晃腦,只有小孩子當它是花,把玩它,撕扯它;大人們無暇顧及,它就那麼年復一年地吊兒郎當地生長著,也不茂盛,也不消亡,在自己的領地里盡情風光著,最是本色,最是自在,最是瀟灑。
網圖,侵刪。
❸ 常見的10種有毒植物
常見的10種有毒植物有毛地黃、珊瑚櫻、花葉芋、報春花、馬蹄蓮、長春花、蘇鐵、變葉木、乳茄、霸王鞭。
毛地黃既能盆栽也能地栽,一般地栽比較多,它緩脊的優點是耐寒、耐旱、耐貧瘠,喜光照充足的環境,又能耐陰,它的花量豐富,花朵像鈴鐺一樣「掛」滿花莖,很是討人喜歡。像毛地黃這樣漂亮的花也有缺點,它的整個植株都有毒性,因此不建議家裡有小孩的條件下,在室內盆栽種植毛地黃。
珊瑚櫻開花時沒有什麼觀賞價值,但是它的果實從綠到紅,成熟時呈橙黃色,顏色鮮艷,果實掛在枝頭,與葉片形成對比,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但是珊瑚櫻整個植株有毒,尤其是果實,毒性更強。
養有毒植物的注意事項
因此,在養花時,盡量避免花量過大的集中在某一空間,造成香氣郁積。對於香氣過重的花卉,應選擇在通風擾蘆滲較好的房間,避免將其放置在卧室等空間,如夜來香、鬱金香、茉莉等。花卉的汁液濺入皮膚創口或眼睛內時,要及時用清水沖洗嘩談,必要時選擇就醫。
有兩種植物需要格外注意,一種是夾竹桃,另一種便是滴水觀音。夾竹桃是一種劇毒植物,其根、莖、葉、花粉及汁液均有毒。在養護時,應盡量將其放置在室外或遠離食物和水源的地方,避免汁液及花粉混入食物和飲用水造成誤食。
❹ 請問大師這種花和草的名稱
地黃(玄參科地黃屬植物)
地黃(拉丁學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參科地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30厘米,根莖肉質,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莖紫紅色。直徑可達5.5厘米,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葉脈在上面凹陷,花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花冠外紫紅色,內黃紫色,葯室矩圓形,蒴果卵形至長卵形,花果期4-7月。
生於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處。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地黃,其根部為傳統中葯之一,最早出典於《神農本草經》。依照炮製方法在葯材上分為:鮮地黃、乾地黃與熟地黃,同時其葯性和功效也有較大的差異,按照《中華本草》功效分類:鮮地黃為清熱涼血葯;熟地黃則為補益葯。此外,地黃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具有較好的觀賞性。
中文學名
地黃
拉丁學名
Rehmanniaglutinosa(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
別稱
生地,懷慶地黃,小雞喝酒
二名法
Rehmannia glutinosa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合瓣花亞綱
目
管狀花目
亞目
茄亞目
科
玄參科
屬
地黃屬
種
地黃
分布區域
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江蘇等省
1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1]地黃體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根莖肉質肥厚,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直徑可達5.5厘米,莖紫紅色。
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長2-13厘米,寬1-6厘米,邊緣具不規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花具長0.5-3厘米之梗,梗細弱,彎曲而後上升,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幾乎全部單生葉腋而分散在莖上;花萼鍾狀,萼長1-1.5厘米,密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具10條隆起的脈;萼齒5枚,矩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長0.5-0.6厘米,寬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開裂而使萼齒總數達7枚之多;花冠長3-4.5厘米;花冠筒狀而彎曲,外面紫紅色,(另有變種,花為黃色,葉面背面為綠色)被多細胞長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鈍或微凹,內面黃紫色,外面紫紅色,兩面均被多細胞長柔毛,長5-7毫米,寬4-10毫米;雄蕊4枚;葯室矩圓形,長2.5毫米,寬1.5毫米,基部叉開,而使兩葯室常排成一直線,子房幼時2室,老時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無毛;花柱頂部擴大成2枚片狀柱頭。[2]
蒴果卵形至長卵形,長1-1.5厘米。花果期4-7月。[2]
植物形態
2生長環境
常生於生於海拔50~1100米的荒山坡、山腳、牆邊、路旁等處。[2]
3地理分布
分布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江蘇、湖北等省區。中國各地及國外均有栽培。[2]
4栽培技術
地黃喜疏鬆肥沃的沙質壤土,黏性大的紅壤土、黃壤土或水稻土不宜種植。地黃是喜光植物,植地不宜靠近林緣或與高稈作物間作。當土溫在11~13℃,出苗要30~45天,25~28℃最適宜發芽,在此溫度范圍內若土壤水分適合,種植後一星期發芽,15~20天出土;8℃以下根莖不能萌芽。[3]從種植到收獲需150~160天。
根莖繁殖
根莖繁殖為主。種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種時應用。種用根莖來源於倒栽法、窖藏及春地黃露地越冬等,但以倒栽法的地黃種產量高、質量好。
具體方法是:7~8月在當年春季栽種的良種地黃地內,選生長健壯、無病蟲的根莖,挖起折成4~5cm短節,稍風干後,按行距10~30cm,株距5~10cm,重新種到一塊充分施足底肥的地里,適當除草,追肥,雨後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隨挖隨栽。栽種地黃一般在日平均溫度為18~21℃時最好。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重慶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黃在4月上、中旬;晚地黃(或麥茬地黃),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栽種時在壟或畦上開溝,溝距33cm,每隔15~20cm,放種栽一節,覆土3~4cm,壓實表土後澆水。每壟種2行,每畦3~4行,苗出齊後,選陰雨天補苗,栽後1月左右勻苗,每穴留1株健苗,封行前,淺薅2-3次,並鏟去陸續生出的多餘苗。[3]
田間管理
每次中耕後都要追肥1次,可施人畜糞水或餅肥,多雨季節,要注意排水防澇,使地無積水,出現花蕾時,要隨時摘除。[3]
地黃栽培時,不宜選曾種植過棉、芝麻、豆類、瓜類等的土地,否則病害嚴重。如要混種,應選禾本科作物;地黃有「三怕」,即怕旱、怕澇和怕病蟲害。因其根系少,吸水能力差,稍微乾旱即易凋萎;土壤水分過多則肉質根莖易腐爛。所以得適當的灌溉。
病蟲防治
斑枯病可選抗病品種,清潔園地,發病初期用倍量式波爾多液噴霧。還有地黃枯萎病、大豆胞囊線蟲、輪紋病等為害。蟲害有棉紅蜘蛛,發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防治。蛺蝶,在其幼齡期用敵百蟲等防治。
5主要價值
地黃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創匯產品之一,產品遠銷港澳、東南亞及日本等國。[4]
葯用
來源:玄參科植物地黃 的新鮮或乾燥塊根。秋季採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鮮用;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干。前者習稱鮮地黃,後者習稱生地黃。[5]
炮製:(熟地黃)⑴取凈生地黃,照酒燉法燉至酒吸盡,取出,晾曬至外皮黏液稍干時,切厚片或塊,乾燥,即得。每100kg生地黃,用黃酒30~50kg。⑵取凈生地黃,照蒸法蒸至黑潤,取出,曬至約八成干時,切厚片或塊,乾燥,即得。[6]
性味:鮮地黃:甘、苦,寒。生地黃:甘,寒。[5]熟地黃:甘,微溫。[6]
歸經:歸心、肝、腎經。[5-6]
功能主治:地黃性涼,味甘苦,具有滋陰補腎、養血補血、涼血的功效。凡陰虛血虛腎虛者食之,頗有益處。此外,地黃有強心利尿、解熱消炎、促進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7]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5]
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早白。[6]
用法用量:鮮地黃:12~30g。生地黃、熟地黃:9~15g。[6][5]
貯藏:鮮地黃埋在砂土中,防凍;生地黃置通風乾燥處,防霉、防蛀。[8][6]
常用配方
⑴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葯三兩,牡丹皮二兩。右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⑵治暑溫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嚴語,目常開不閉,或喜切不開: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三錢,丹參二錢,黃連一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二錢(連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與也。(《溫病條辨》清營湯)
⑶治陽乘於陰,以致吐血、衄血: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上研,丸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婦人良方》四生丸)
⑷治吐血經日:生地黃汁一升,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末)。上葯相和,煎至半升,分為二服,溫溫食後服。(《聖惠方》)
⑸治肺損吐血不止:生地黃八兩(研取汁),鹿角膠一兩(炙燥,研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於銅器中煎,次下地黃汁及膠末,打令勻,煎令熔,十沸後,分作三服。(《聖濟總錄》地黃飲)
⑹補虛除熱,去癰癤痔疾:生地黃隨多少,三搗三壓,取汁令盡,銅器中湯上煮,勿蓋,令泄氣,得減半,出之,布絞去粗碎結濁滓穢,更煎之令如餳,酒服如彈丸許,日三。(《千金方》地黃煎)
⑺治勞瘦骨蒸,日晚寒熱,咳嗽唾血:生地黃汁二合。煮白粥,臨熟人地黃汁攪令勻,空心食之。(《食醫心鏡》)
⑻治產後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煩亂:生地黃汁半小盞,益母草計半小盞。上葯,入酒一小盞相和,煎三、五沸,分為三服,頻頻服之。(《聖惠方》地黃酒)
⑼治消渴:生地黃三斤(細切),生薑半斤(細切),生麥門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處於石臼內搗爛,生布絞取自然計,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貯,每服一匙,用溫湯化下,不拘時。(《聖濟總錄》地黃煎)
⑽治墜馬傷折手足,痛甚:生地黃一斤,生薑四兩。搗細末,入糟一斤同炒勻,乘熱以布裹罨傷處,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後整骨。(《夷堅志》)
中成葯: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膠囊、九子地黃丸、乾地黃丸
臨床應用
地黃
⑴導赤散(《小兒葯證直訣》)主治心經火熱證。生地黃6g,木通6g,生甘草梢6g。上葯為末,每服9g,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方中地黃入心腎經,甘涼而潤,清心熱而養血養陰,用以為臣。[8]
⑵清胃散(《蘭室秘藏》)主治胃火牙痛。生地黃6g,當歸身6g,牡丹皮9g,黃連6g,升麻9g。上葯為末,都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方中生地涼血滋陰。[8]
⑶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主治陰虛火旺盜汗。當歸、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熟地黃各6g,黃芪12g。上葯為粗末,每服15g,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服,小兒減半服之。方中當歸、生地、熟地入肝腎而滋陰養血,陰血充則水能制火,為方中君葯。[8]
⑷六味地黃丸(《小兒葯證直訣》)治腎陰虛證。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舌燥咽痛,牙齒動搖,足跟作痛,以及小兒鹵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熟地24g,山萸肉、干山葯各12g,澤瀉、牡丹皮、茯苓各9g。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6~9g),空心溫水化下。方中熟地味甘純陰,主入腎經,長於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葯。[9]
⑸泰山磐石散(《古今醫統大全》)治氣血虛弱,胎元不固證。胎動不安,墮胎,滑胎,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飲食,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人參、黃芪各3g,白術、炙甘草各1.5g,當歸3g,川芎、白芍葯、熟地黃各2.4g,續斷3g,糯米一撮,黃芩3g,砂仁1.5g。水煎服。方中熟地補血滋陰以養胎元,配伍人參以復沖任氣血不足之本,為君葯。[9]
⑹左歸丸(《景岳全書》)治真陰不足證。腰酸腿軟,頭暈眼花,耳聾失眠,遺精滑泄,自汗盜汗,口燥舌干,舌紅少苔,脈細。大懷熟地240g,山葯120g,枸杞120g,山萸肉120g,川牛膝120g,菟絲子120g,鹿膠120g,龜膠120g。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方中重用熟地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葯。[9]
食用
將地黃作為食品,在民間已有悠久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黃產區群眾就將地黃「腌製成鹹菜,泡酒、泡茶而食之。」至今人們仍把地黃切絲涼拌,煮粥而食。
宜忌人群
宜食:陰虛發熱、口乾渴、陰傷便秘、腎陰不足、虛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濕疹、神經性皮炎以及婦女月經不調、血崩、胎動不安等病症患者適宜食用。
忌食:脾虛腹瀉、胃虛食少者不適宜食用。同時,地黃不宜與薤白、韭白、蘿卜、蔥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時不宜用銅鐵器皿。[7]
觀賞
地黃適於盆栽,若在溫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開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優美,可在花境、花壇、岩石園中應用。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地黃為重要葯材。[3]
葯理作用
⑴降血糖:懷慶地黃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對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實驗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⑵止血:生地、熟地煎劑、生地炭、熟地炭灌胃, 對小鼠均可縮短血液凝固時間(毛細管法).
⑶抗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地黃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並有抗凝血酶作用, 對內毒素引起的大鼠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有對抗作用.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損害等作用.
⑷治療肝炎:臨床報道地黃和甘草合用,無論是肌注或口服對傳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進肝功能恢復,尤以ALT下降顯著且無局部及全身不良反應。
⑸治療白喉:以生地黃為主,配合連翹、黃芩、麥冬、玄參的抗白喉合劑,服用後多在4天內退熱,假膜消失,咽痛好轉。[12]
葯材鑒別
地黃
顯微特徵:鮮地黃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層細胞。皮層薄壁細胞排列疏鬆;散有較多分泌細胞,含橘黃色油滴;偶有石細胞。韌皮部較寬,分泌細胞較少。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廣;導管稀疏,放射狀排列。
生地黃粉末深棕色,木栓細胞淡棕色,斷面觀類長方形,排列整齊。薄壁細胞類圓形,內含類圓形細胞核。分泌細胞形狀與一般薄壁細胞相似,內含橙黃色或橘黃色油滴物。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直徑約至92微米。
地黃
理化鑒別:生地黃取本品2克,加甲醇20毫升,置於水浴上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濾過,濾液回收甲醇至5毫升,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梓醇對照品,加甲醇配製成每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微升,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4: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茴香醛試液,105攝氏度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再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熟地黃取本品粉末1克,加乙醇10毫升,浸泡24小時,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5-羥甲基糠醛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供試品溶液10微升、對照品溶液5微升,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燈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7植物文化
史載
地黃是「四大懷葯」之一,有著久遠的歷史記載。從周朝開始,四大懷葯被歷代列為皇封貢品;唐宋時期,四大懷葯已久負盛名,經絲綢之路傳入亞歐各國;明代鄭和將懷葯帶入東南亞、中東、非洲諸國;近代四大懷葯被海外人士譽為「華葯」。《紅樓夢》中亦有寶玉為晴雯改葯方加地黃的情節。
詩詞
作者:蘇軾(宋代)《地黃》。
地黃餉老馬,可使光鑒人。吾聞樂天語,喻馬施之身。
我衰正伏櫪,垂耳氣不振。移栽附沃壤,蕃茂爭新春。
沉水得稚根,重湯養陳薪。投以東阿清,和以北海醇。
崖蜜助甘冷,山姜發芳辛。融為寒食餳,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還生津。願餉內熱子,一洗胸中塵。
❺ 盆栽的地黃花冬天會落葉嗎
要看是在什麼環境里。
植物休眠期盡量保持盆土乾燥 不然容易爛根的 待來年發芽後再澆水施肥
❻ 野生地黃有什麼功效
野生地黃抄和地黃葯效相同,主要有襲以下幾種。
地黃性涼,味甘苦,具有滋陰補腎、養血補血、涼血的功效。
凡陰虛血虛腎虛者食之,頗有益處。此外,地黃有強心利尿、解熱消炎、促進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早白。
(6)盆栽地黃擴展閱讀:
宜忌人群:
宜食:陰虛發熱、口乾渴、陰傷便秘、腎陰不足、虛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濕疹、神經性皮炎以及婦女月經不調、血崩、胎動不安等病症患者適宜食用。
忌食:脾虛腹瀉、胃虛食少者不適宜食用。
同時,地黃不宜與薤白、韭白、蘿卜、蔥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時不宜用銅鐵器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野生地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黃
❼ 毛地黃盆栽每株用多大口徑的盆
具體根據花的大小來選擇
毛地黃種植用陶土盆,透氣性強。
毛地黃植株強健,較耐寒、較耐乾旱、忌炎熱、耐瘠薄土壤。喜陽且耐蔭,適宜在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長。
毛地黃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除花冠外,全體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有時莖上幾無毛,高60-120厘米。莖單生或數條成叢。葉片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葉粗糙、皺縮、基生葉具長柄,卵形至卵狀披針形,葉緣有圓鋸齒,葉柄具狹翅,葉形由下至上漸小。頂生總狀花序長50~80cm,花冠鍾狀長約7.5cm,花冠蠟紫紅色,內面有淺白斑點。萌果卵形,花期5~6月,果熟期8~10月,種子極小。人工栽培品種有白、粉和深紅色等,一般分為白花自由鍾,大花自由鍾,重瓣自由鍾。常用於花境、花壇及岩石園中,還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
❽ 盆栽種植地黃種子一般多久出苗超過幾天不出苗就徹底養不活了
盆景種植地黃種子一般多久出苗?正常的話10~半個月左右就會出苗,如果20天左右不出苗。
❾ 洋地黃作用有哪些洋地黃的功效和作用
中國的地黃與歐洲的洋地黃均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玄參科,而前者規於毛地黃屬,後者屬於地黃屬;二者本質上是遠方的親戚。地黃是中葯,清熱涼血;洋地黃是西葯,強心。洋地黃作用有哪些?洋地黃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洋地黃的觀賞作用洋地黃的花兒很漂亮,長長的花莖上長滿了小花朵,或白或粉或紅,從視覺效果來說,和風鈴花、風信子這些花朵有些相似,觀賞性還是很強的。
洋地黃,植株比較高大,花形優美,一般可以用在花壇花境的布置上,效果絕佳。也可以將洋地黃用於園林叢植,或者是自然式花卉的布置,都可以營造一種美麗的氛圍。
將洋地黃用於盆栽種植,也有著旦神不錯的觀賞效果。將盆栽的洋地黃放在溫室當中,還可以使其在早春季節就開花,更加富有意味。
洋地黃的葯用作用洋地黃是一種重要的葯材,它作為一種強心葯,能夠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心肌的收縮能力,葯用作用明顯。
洋地黃主治慢性充血性心高遲汪力衰竭,可以消除水腫,對病情起作用。
洋地黃用葯注意事項洋地戚仔黃在用作葯物的時候,雖然會顯現一定的效果,但是也要注意會因為葯物而出現中毒的症狀。
洋地黃比較不容易排泄,積聚在體內容易導致中毒,所以,在服用洋地黃之前,需要詢問病史,最好兩周之內沒有服用過洋地黃,才可以按常規給葯,服葯的時候,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用量。
腎功能不全者或者是老年人,本身就對洋地黃的排泄緩慢,所以用葯的劑量都要少。並且由於每個人對葯物的耐受性不同,具體用葯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