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盆景圖片
㈠ 請列位行家看看這是小葉赤楠木盆景嗎謝謝!
你好朋友,
細看了你發的圖片,這個確實是小葉赤楠,也叫雀舌赤楠,兩廣一帶稱之為水赤楠。這種赤楠對葉生,葉片較長,直生。是不錯的園藝品種。一般用作綠籬。
另外一種赤楠為三葉輪生赤楠,也叫瓜子赤楠,新芽為紅色,是不錯的盆景素材品種。如下圖。
希望能幫到您。
㈡ 文竹盆景精美圖片欣賞
文竹盆或仔鋒景不但欣賞價值很大,還能吸收空氣中的病菌,凈化家居環境,預防疾病,是不可多得的家居綠植。
稍大的盤戚物株可置於窗檯,大型盆株加設支架,使其葉片均勻分布,可陳設在牆角處。
㈢ 適合室內養的植物圖片及名稱小盆景
㈣ 這是什麼盆景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是幸福樹。
幸福樹 (紫葳科植物)
「幸福樹」學名菜豆樹,它性喜高溫多濕、陽光足的環境。耐高溫,畏寒冷,宜濕潤,忌乾燥。栽培宜用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壤土和沙質壤土。花期5月至9月,果期10月至12月。
㈤ 蘇州園林虎丘著名景點是那些
蘇州園林虎丘有遠近聞名的望江亭,令人流連忘返的醉月樓,還有虎丘塔,內虎丘劍池等等等,數容不勝數 很多,值得一去。蘇州園林虎丘著名景點是哪些,有劍池,虎丘塔,憨憨泉,試劍石,二仙亭,千人石,萬景山莊,擁翠上庄,斷梁店等,這些都是蘇州園林虎丘著名景點的
㈥ 蘇州留園的四個景區各有哪些特點
留園分四個景區。主中部以大水池為主,東南側建築較密集,西北側以假山林木為主。
東部以建築見長,用大小和形狀各不相同的數個院子,與廳堂、亭廊、樓館、齋軒有機地組合而成。
西部以自然山林為主,用亭廊等小型建築點綴其中,具有自然野趣。
北部則是田園風光的形態,給人以恬淡悠閑的情調,有陶然忘機之逸趣。
」留園簡介「
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齊名。坐落在蘇州市閶(音:chāng)門外,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另一資料:留園修建於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原為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佔地約30畝(另兩資料:2頃、約30000平方米),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廳堂、走廊、粉牆、洞門等建築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組合成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和特色。建築物將園劃分為幾部分,各建築物設有多種門窗,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內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將以山水花木構成的各種畫面一覽無余,視野空間大為拓寬。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麴院迴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魚之廳、林泉耆砍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台、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峰,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辟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築。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留園內的建築景觀還有表現淡泊處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萊)」以及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留園(The Lingering Garden)在蘇州閶門外,留園是明萬曆年間太僕徐泰時建園,時稱東園,清嘉慶時歸觀察劉恕,名寒碧庄,俗稱劉園。同治年間盛旭人購得,重加擴建,修葺一新,取留與劉的諧音改名留園。科舉考試的最後一個狀元俞樾作《留園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齊名,為全國「四大名園」。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整體介紹「
留園佔地30餘畝,集住宅、祠堂、家庵、園林於一身,該園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並以建築結構見長,善於運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相連的,有節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體系。全園用建築來劃分空間,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水見長,池水明潔清幽,峰巒環抱,古木參天;東部以建築為主,重檐迭樓,麴院迴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勝;西部環境僻靜,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籬小屋,頗有鄉村田園風味。留園的建築在蘇州園林中,不但數量多,分布也較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間處理之巧妙,皆為諸園所莫及。每一個建築物在其景區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從全局來看,沒有絲毫零亂之感,給人有一個連續、整體的概念。園內亭館樓榭高低參差,曲廊蜿蜒相續有七百米之多,頗有步移景換之妙。建築物約占園總面積四分之一。建築結構式樣代表清代風格,在不大的范圍內造就了眾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築,處處顯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造園藝術手法。明徐泰時創建時,林園平淡疏朗,簡潔而富有山林之趣。至清代劉氏時,建築雖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靜之趣,布局和現在大體相似,部分地方還保留了明代園林的氣息。到盛氏時,一經修建,園顯得富麗堂皇,昔時園中深邃的氣氛則消失殆盡。全園曲廊貫穿,依勢曲折,通幽渡壑,長達六七百米,廊壁嵌有歷代著名書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為明代嘉靖年間吳江松陵人董漢策所刻,歷時二十五年,至萬曆十三年方始刻成。留園三絕「
冠雲峰
留園內的冠雲峰乃太湖石中絕品,其集太湖石」瘦、皺、漏、透」四奇於一身,相傳這塊奇石還是宋末年花石綱中的遺物。北宋末年,雖然北面戰事吃緊,金兵壓境,但宋徽宗卻在東京城內大興土木,建造「延福宮」、「萬壽山」。他下令在全國范圍內徵集奇花異石,誇口要搜羅天下珍品於宮廷之中。徽宗祟寧四年特地在蘇州設立了蘇杭應奉局,專門負責搜羅名花奇石。蘇杭應奉局的主管叫朱緬,此人最善巴結上峰,自當上了此官後,有采辦「花石綱」的大權在手,於是放開手腳,拚命在民間收刮。只要民家有一石一木被他打聽到並看中,立刻派兵、上門搶奪,誰敢反抗,即以對皇帝「大不恭』治罪。有時為了搬樹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圍牆甚至房子,當時朱緬從民間搜到的花石太多,以致終於激起了方臘農民起義,當時方臘起義軍的一個口號就是殺「朱緬」,與方臘起義軍相呼應,蘇州地區也爆發了以石生為首的,農民起義。不久,北宋政權由於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終於為金所滅,微宗自己也做了俘虜。冠雲蜂就是未來得及運的花石綱的遺物。楠木殿
楠木殿柱子原來是上好的楠木加工而成,但是在抗戰時,楠木殿成了馬棚,飢餓的行軍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樣子。後來抗戰勝利後修葺園子時,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外面又刷上漆。魚化石
留園的五峰仙館內保存有一件號稱「留園三寶」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畫「魚化石」。只見一面大理石立屏立於牆邊,石表面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山環抱,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飛懸,上部流雲婀娜,正中上方,一輪白白的圓斑,就像一輪太陽或者一輪明月,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畫,這塊直徑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產於雲南點蒼山山中,厚度也僅有15毫米,真奇怪這么大尺寸的一塊大理石是如何完好無損從相距千里之外的雲南運到這個江南蘇州的,真是一個謎。
㈦ 如何評判一盆盆景的價值
盆景;立體的畫,無聲的詩。
盆景的價值分市場價值和藝術價值,這兩者並不矛盾。其藝術價值越高,市場價值亦越高。
好的盆景大體從以下幾方面來評判;樹姿優美,幾乎看不出人為的痕跡,渾然天成者佳。
品種稀有又具有盆景製作各要素的樹種。
樹齡大,古樸,蒼勁或雄奇。
生長旺盛,生機勃勃。
配合適的的盆砵,盆砵精美。如有需要,有的還會配一個幾架,以紅木,硬木為材且做工精良。
看作者是誰,如果是名家大腕則價值更高。
至於市場價值,各地不同,也沒有一個定價的標准。主要是雙方都能接受的價位便好。
隨著人民的文化素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雅的盆景走進千家萬戶。閑遐之餘,養幾盆盆景,有益身心,增加了知識,盆友之間交流又可增進友誼,自己也多了一份高雅的興趣和愛好。
㈧ 蘇派盆景的發展
蘇派盆景藝術歷史悠久,有其獨特的造型結構和藝術風格,是中國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
蘇州地處太湖之濱,山清水秀,風光綺麗,而且氣候濕潤,雨量充沛,這里可供盆景製作的植物品種極其豐富。蘇州也盛產適合於山水盆景的各種山石,如透剔玲瓏的太湖石、崑山白百、蘇州黃石等等。這就為盆景製作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建城已二千五百年的蘇州,又是歷史上人文薈萃、文化昌盛,詩、書、畫聞名全國的地區。唐代的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曾做過蘇州刺史。宋、元之後,出自蘇州或曾居住在蘇州的騷人墨客為數更多,他們給蘇州留下了許多詩文和畫卷。盆景既是飽含詩情畫意的藝術品,這些詩篇、文章、畫卷,就成了供盆景藝術家創作構思的源泉。
蘇派盆景藝術的發展得天獨厚。太湖石玲瓏透剔,山崖溪邊嘉樹隨手可得。蘇州山水秀麗,風光宜人,在歷史上早就有不少造園名手,把山林野趣攝於城市的園林藝術之中,因而「咫只千里,縮龍成寸」的盆景藝術更有了借鑒的範本;加之蘇州向為文人薈萃之地,盆景藝術長期受其文化藝術的熏陶,遂逐步形成蘇派盆景藝術的區域特性和獨特的傳統風格。
蘇派盆景以古雅拙樸見長。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虯干老枝,培植於小盆之中,竟能高不盈尺,自然成態,或懸或垂、或俯或爺,配以古盆和蘇式幾架,則古趣盎然。
蘇派盆景的布局構思精細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絕少斧鑿之痕,富有藝術情趣。在處理虛實,曲直、疏密、開合、明暗等關繫上,脈理清晰,卓具匠心。
蘇派盆景著重意境的創造,它以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吸引人們。它吸取古典園林藝術精粹,綜合中國繪畫技法之特長,以景寓情,以情抒景,運用「小中見大」等藝術手法,取得景中有情,景外亦有情的藝術效果。作品耐人尋味,令人愛不釋手。
當今,蘇派盆景後繼有人,作品更為豐富多姿,它將以新時代的風貌,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滿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煥發出絢麗奪目的光彩。廣大園藝工作者正在為創造蘇派盆景藝術新風格而努力。
對蘇州盆景風格影響較大的,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間的沈石田、文徵明、唐伯虎、仇十洲四大畫家,後世稱之為吳門畫派。蘇州歷代文人自製盆景的,宋有范成大,明有文震亨,清有胡煥章,現代有周瘦鵑等。周先生曾經說過:我的盆景,一方面是自出心裁的創作,一方面是仿照古人的名畫來做。他曾仿明代唐伯虎的蕉石圖、夏仲昭的竹趣圖和半窗晴翠圖、清代王煙客的新蒲壽石圖等製作盆景。蘇派盆景以樹樁盆景為主,所用材料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落葉樹種、二類是常綠樹種。落葉樹種申以觀花、果關主的有迎春、海棠、石榴、梅花、紫藤等;觀根、枝、葉為主的有榆、三角楓、紅楓、雀梅、黃楊等。常綠樹伸觀花、杲為主的有山茶、杜鵑、虎刺、梔子、南天竹、枸骨、桂花等以及觀根、枝、吁的有黑松、五針松、羅漢松、地柚、真柏;檜柏、竹類、米葉冬青等。
新中國成立以前,蘇州盆景製作有不少清規戒律,每一株樹往往要紮成六台三托一項」十片,才能稱之辦盆景。這就是將樹干左右後三邊各留三個側枝,等它緩慢長大,左右每邊各扎三片,即六「,後面再紮成三片即三托;最後將頂端紮成一片,即一頂。這十片全用棕絲紮成圓片狀,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不僅耗工費時,而且過分造作,失卻自然。
五十年代末,周瘦鵑和老藝人朱子安、張世錦等人。主張盆景應以自然美為主,反對矯揉造作。他們在初春樹木末萌動之前,從近郊山林中搜集老樹樁,栽人盆中,放置向陽背風處或溫室內,保持一定濕度,待發芽成枝後,隨剪隨扎,入秋即成形。這是他們創造的當年挖掘、當年栽培、當年剪紮成形、當年欣賞的快速培育法。用這種培育盆景的方法,製作的盆景其形式各異,更富自然美。同時,在技法上開創了以剪為主以扎為輔的先例,改變了過去以扎為主以剪為輔的辦法,這項較先進的粗扎細剪法,深得全國行家們的贊許。當時曾有北京、天津、濟南、煙台、青島、蘭州、西安、臨潼、蕪湖、合肥、桂林、景德鎮等二十二個大中城市派出園藝工作者雲集蘇州市園林管理處學習盆景快速培育法。
在福建泉州舉辦的第六屆中國盆景展覽上,蘇派盆景又一次載譽而歸,獲得一金三銀三銅的佳績。然而,在盆景技藝不斷提高的同時,作為發祥地之一的蘇州,盆景卻越來越遠離大眾,盆景市場也是低迷不起。
㈨ 這是什麼盆景
目測,圖片中植物是~榔榆。榔榆(拉丁學名:Ulmus parvifolia Jacq)別稱:小葉榆。樹形優美,姿態瀟灑,樹皮斑駁,枝葉細密,在庭院中孤植、叢植,或與亭榭、山石配置都很合適。也可選作 礦區廠綠化住宅樹種。榔榆木樹堅硬,可供工業用材;莖皮纖維強韌,可作繩索和人造纖維;根、皮、嫩葉入葯有消腫止痛、解毒治熱的 功效,外敷治水火燙傷;葉制土農葯,可殺紅蜘蛛。
㈩ 蘇州440年紫藤花盛開如瀑布,人們是如何確定紫藤花的年份的
紫藤花是一種豆科子屬植物,那麼人們是如何判斷紫藤花的生長年份的呢?今天我們來一起聊一下。
紫藤花在古代的時候被稱為藤蘿,也叫朝肚疼,原產自中國,日本,朝鮮,華北地區比較多,在山東,山西河北河南最為常見。紫藤花是溫帶植物紫藤花對土壤和氣候的適應性非常強,比較耐寒,也很耐水濕,喜歡較陰的地方。
紫藤花如果生長健壯,養護得當的話,可能會在七八月份第2次開花。而且如果有一些紫藤花的樹齡不足,那麼紫藤花就不會開花,因為紫藤花開花的話需要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實現。除此之外,如果只能花的光照不足沒有進行足夠的光合作用,那麼也不能保證紫藤花順利的開花。包括是非不當如果養分不足的話,紫藤花也不會容易開花,而後期的修剪如果根部修剪不好,可能也會導致這種情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