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皈盆景
Ⅰ 關於獨木成林與榕樹,滿意的追加100或200分。
榕樹,也叫孟加拉榕樹或印度榕樹,為桑科榕屬常綠闊葉喬木。
榕樹
喜歡高溫多雨、空氣濕度大內的環境。榕容樹樹形奇特,高可達30米,原產於熱帶亞洲,遍布我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常見於低海拔熱帶林中和沿海海岸及三角洲等低濕地區。榕樹的壽命長,生長快,側枝和側根非常發達。枝條上有很多皮孔,到處可以長出許多氣生根,向下懸垂,像一把把鬍子。這些氣生根向下生長入土後不斷增粗而成支柱根,支柱根不分枝不長葉。榕樹氣生根的功能和其他根系一樣,具有吸收水分和養料的作用,同時還支撐著不斷往外擴展的樹枝,使樹冠不斷擴大。一棵巨大的老榕樹支柱可多達千條以上。它的樹冠可覆蓋6000多平方米,被人們稱為「獨木成林」。榕樹的果實小而味甜,深受小鳥喜愛。但它的外殼卻堅硬而難以消化。所以,巨大的榕樹名是鳥兒的家園,鳥兒也幫助榕樹播散種子.
Ⅱ 描寫羅漢松盆景的詩句
1. 關於羅漢松詩句
關於羅漢松詩句 1.關於羅漢松的詩詞
《中岩長老子文送羅漢松》
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
駐車凌雲山,雖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禪,意與方袍同。
已杖菩薩竹,更來羅漢松。
天姿特高潔,厚葉非蒙茸。
銅柯既夭矯,玉薤仍青蔥。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宮。
勿謂默不語,說法聲摩空。
《憶家園一絕》
年代: 明 作者: 賽濤
日望南雲淚濕衣,家園夢想見依稀。
短牆曲巷池邊屋,羅漢松青對紫薇。
《羅漢松》
年代: 清 作者: 曾燠
蓮社虛無人,留此一尊宿。
巋然同五老,相望須眉綠。
想當侍遠師,長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樹,已非凡草木。
仲堪臨北澗,僧徹嘯南麓。
師也摩其頂,千年繕性熟。
無心弄神通,變化駭流俗。
老態益婆娑,支離復拳曲。
氣作香爐雲,聲如石樑瀑。
六朝棟梁材,摧朽何太速!
2.贊美羅漢松的詩句有哪些
1. 《贈從弟》
魏晉: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 《青松》
現代: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3. 《書院二小松》
唐代:李群玉
一雙幽色出凡塵,數粒秋煙二尺鱗。
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4. 《贈王桂陽》
南北朝:吳均
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
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
何當數千尺,為君覆明月。
5. 《水龍吟·賦張斗墅家古松五粒》
宋代:吳文英
有人獨立空山,翠髯未覺霜顏老。新香秀粒,濃光綠浸,千年春小。
布影參旗,障空雲蓋,沉沉秋曉。
駟蒼虯萬里,笙吹鳳女,驂飛乘、天風裊。
般巧。霜斤不到。漢遊仙、相從最早。皺鱗細雨,層陰藏月,朱弦古調。
問訊東橋,故人南嶺,倚天長嘯。待凌霄謝了,山深歲晚,素心才表。
3.贊美羅漢松的詩句
句子 :千年羅漢松、萬代幸福根文章:永遠的羅漢松 金秋十月,荷葉田田,丹桂飄香。
正值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建府900年之際,我來到天師府的「萬法宗壇」院內,駐足在兩棵千年羅漢松下,久久不復願離去。這是多麼不尋常的羅漢制松,一雄一雌,並肩而立,樹高約30米,樹乾的直徑約1.5米,三個人都合抱不住。
羅漢松樹身如虯龍纏繞,枝葉若華蓋蔽日,鬱郁蔥蔥。它們極目天外,雄視千古。
羅漢松終日陪伴著天師府里那些參天的大樟樹--據說是祖天師當年親手所栽--相親相依。羅漢松終日與虔誠的道徒信眾為伍,看香客如雲,香煙繚繞;聽鍾磬陣陣,仙樂悠悠。
春天,清晨細雨蒙蒙百,青山滴翠,大地回春,「草色遙看近卻無」。雨霧中的羅漢松眺望著復甦的大地,欣欣然面露喜色。
夏天,深邃的夜空,明月朗照,群星閃爍,身邊流螢飛舞,瓜棚中度傳來紡織娘悅耳的歌唱。仰望夜空,羅漢松穆穆然進入深思。
秋天,中午陽光下,田野稻香四溢,滿山金果累累,龍虎山下豐收的歌聲高亢嘹亮,蘆溪河的漁歌悠揚綿長,望著這豐收沸騰的大地,羅漢松充滿著期盼。
4.贊美羅漢松的詩句
句子 :千年羅漢松、萬代幸福根
文章:永遠的羅漢松
金秋十月,荷葉田田,丹桂飄香。
正值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建府900年之際,我來到天師府的「萬法宗壇」院內,駐足在兩棵千年羅漢松下,久久不願離去。
這是多麼不尋常的羅漢松,一雄一雌,並肩而立,樹高約30米,樹乾的直徑約1.5米,三個人都合抱不住。羅漢松樹身如虯龍纏繞,枝葉若華蓋蔽日,鬱郁蔥蔥。它們極目天外,雄視千古。
羅漢松終日陪伴著天師府里那些參天的大樟樹--據說是祖天師當年親手所栽--相親相依。
羅漢松終日與虔誠的道徒信眾為伍,看香客如雲,香煙繚繞;聽鍾磬陣陣,仙樂悠悠。
春天,清晨細雨蒙蒙,青山滴翠,大地回春,「草色遙看近卻無」。雨霧中的羅漢松眺望著復甦的大地,欣欣然面露喜色。
夏天,深邃的夜空,明月朗照,群星閃爍,身邊流螢飛舞,瓜棚中傳來紡織娘悅耳的歌唱。仰望夜空,羅漢松穆穆然進入深思。
秋天,中午陽光下,田野稻香四溢,滿山金果累累,龍虎山下豐收的歌聲高亢嘹亮,蘆溪河的漁歌悠揚綿長,望著這豐收沸騰的大地,羅漢松充滿著期盼。
5.關於羅漢松的詩詞
《中岩長老子文送羅漢松》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駐車凌雲山,雖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禪,意與方袍同。已杖菩薩竹,更來羅漢松。
天姿特高潔,厚葉非蒙茸。銅柯既夭矯,玉薤仍青蔥。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宮。
勿謂默不語,說法聲摩空。《憶家園一絕》年代: 明 作者: 賽濤日望南雲淚濕衣,家園夢想見依稀。
短牆曲巷池邊屋,羅漢松青對紫薇。《羅漢松》年代: 清 作者: 曾燠蓮社虛無人,留此一尊宿。
巋然同五老,相望須眉綠。想當侍遠師,長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樹,已非凡草木。仲堪臨北澗,僧徹嘯南麓。
師也摩其頂,千年繕性熟。無心弄神通,變化駭流俗。
老態益婆娑,支離復拳曲。氣作香爐雲,聲如石樑瀑。
六朝棟梁材,摧朽何太速。
6.形容羅漢松的詩詞
《羅漢松》年代: 清 作者: 曾燠蓮社虛無人,留此一尊宿。
巋然同五老,相望須眉綠。想當侍遠師,長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樹,已非凡草木。仲堪臨北澗,僧徹嘯南麓。
師也摩其頂,千年繕性熟。無心弄神通,變化駭流俗。
老態益婆娑,支離復拳曲。氣作香爐雲,聲如石樑瀑。
六朝棟梁材,摧朽何太速!《中岩長老子文送羅漢松》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駐車凌雲山,雖在官府中。平生著幽禪,意與方袍同。
已杖菩薩竹,更來羅漢松。天姿特高潔,厚葉非蒙茸。
銅柯既夭矯,玉薤仍青蔥。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宮。勿謂默不語,說法聲摩空。
7.描寫羅漢松的詩有哪些
句子 :千年羅漢松、萬代幸福根文章:永遠的羅漢松 金秋十月,荷葉田田,丹桂飄香。
正值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建府900年之際,我來到天師府的「萬法宗壇」院內,駐足在兩棵千年羅漢松下,久久不願離去。 這是多麼不尋常的羅漢松,一雄一雌,並肩而立,樹高約30米,樹乾的直徑約1.5米,三個人都合抱不住。
羅漢松樹身如虯龍纏繞,枝葉若華蓋蔽日,鬱郁蔥蔥。它們極目天外,雄視千古。
羅漢松終日陪伴著天師府里那些參天的大樟樹--據說是祖天師當年親手所栽--相親相依。 羅漢松終日與虔誠的道徒信眾為伍,看香客如雲,香煙繚繞;聽鍾磬陣陣,仙樂悠悠。
春天,清晨細雨蒙蒙,青山滴翠,大地回春,「草色遙看近卻無」。雨霧中的羅漢松眺望著復甦的大地,欣欣然面露喜色。
夏天,深邃的夜空,明月朗照,群星閃爍,身邊流螢飛舞,瓜棚中傳來紡織娘悅耳的歌唱。仰望夜空,羅漢松穆穆然進入深思。
秋天,中午陽光下,田野稻香四溢,滿山金果累累,龍虎山下豐收的歌聲高亢嘹亮,蘆溪河的漁歌悠揚綿長,望著這豐收沸騰的大地,羅漢松充滿著期盼。 冬天,黃昏白雪皚皚,炊煙裊裊,此時人們多半在家裡偎著火爐取暖,聽老人「講古」。
面對這柔和靜謐的世界,羅漢松孕育這希望。 白雲蒼狗,人世滄桑,「萬法宗壇」院內的羅漢松見證了歷史,見證了與天師府興衰沉浮的歷史風雲: 如,宋崇寧三年(1104)九歲的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被宋徽宗召見,宋徽宗問他:「你長年在龍虎山居住,看見過龍虎嗎?」 「我在山中居住,老虎常見,只是今天才有幸目睹龍顏。」
小天師回答夠機靈的。 徽宗要他作符,小天師作完符,徽宗看了以後又笑著問他:「你說說,這靈驗從哪兒來?」這又是一道難題。
誰知小天師從容作答:「神明所在的地方,自然而然就有靈驗依存。」真是天衣無縫,滴水不漏。
徽宗還不罷休,又問道教煉丹長壽術是怎麼回事。這可不是三五句話說得清的,弄不好還有欺君之罪,那可不是好玩兒的。
「什麼長生不老,那都是芸芸眾生熱衷的玩意兒,你萬歲爺不會有這樣的低級趣味。照我看陛下只要恪守清靜無為,那就同三皇五帝時代的明君堯舜相距不遠了。」
小天師巧妙地避開徽宗提問,直奔道教主題。宋徽宗心悅誠服,興奮異常,立即叫人端出美味佳餚,高規格款待這位來自江西龍虎山的聰明過人的小天師。
如果說「目睹龍顏」之類的奉承話是投其所好,目的是要博得人主歡欣的話,那麼希望「陛下清靜無為」則確實一語中的,道出了道教文化的主旨和精髓,是對宋徽宗的忠告,在一定的意義上也體現了人民對君主的期待。 就是這位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後來以題寫「赤帝御龍行末伏,嫦娥分月入深山」這樣的箴言,預見北宋滅亡,表現了他政治上真知灼見和高瞻遠矚。
又,第四十代天師張宇初也是一位風流倜讜才智超群的學者和高人。《龍虎山天師世系》中說他少年時代就「讀書過目成誦,資識高明,學問深造,貫縱三氏融為一途,經史諸子百家之籍,靡不窮搜,發為載道記事之文,各極精妙,並善書畫,時王公晉紳之士,莫不仰重。」
明太祖特授其為「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大真人」。第四十一代天師張宇初一生事業恢弘(重建大上清宮),著述甚豐,所著《峴泉集》20卷(《四庫全書》錄為4卷、《道門十規、《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4卷以及詩文序論等文章行於世。
張宇初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道教學者,他的論著不但是研究中國道教的重要文獻,而且也豐富了中國文化。…… 真是「麒麟殿上神仙客人,龍虎山中宰相家」。
如今欣逢太平盛世。改革開放給中國道教帶來了生機,中國道教正處在空前鼎盛時期。
龍虎山道教作為中國道教的祖庭迎來從未有過的輝煌。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萬法宗壇」院內的羅漢松幾乎每天都目睹海內外道徒到這里謁拜祭祖,更多的人來皈依道門,領授符錄。
中國道教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越來越為全世界的學人、科學家和有識之士所認識。老莊哲學和許多道家經典啟示人們在高科技時代,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克服和遏制物化世界帶來的種種弊端,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使每個人都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努力做到社會和諧有序,經濟平穩協調可持續發展。
寫到這里,我想起最近在天師府見到那感人的一幕: 「萬法宗壇」院內羅漢松下,兩位法國女士俯身拾取幾顆松子,十分珍惜地藏入自己的提包里。她們神態莊重,動作謹慎,彷彿拾的不是植物種子,而是曠世珍品,是靈物。
是的,這兩位外國朋友在中國,在龍虎山,見到的不只是異國風情和異質文化,而是一個與她們精神世界相通卻又截然不同的全新的世界;她們帶回去的當然不是普普通通的羅漢松果,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所謂「禮物」,而是啟迪智慧、開拓思想的鑰匙,是當今世界任何高科技都不具備的也無可比擬的「軟體」。 不知怎的,我想起了南宋詩人戴復古的一首詩:世事無憑多改變,仕途相識半升沉。
摩挲老眼從頭看,只有青山無古今。 是啊,「只有青山無古今」,這看似平易的詩句,蘊涵著多麼豐富的人生體驗,又給我們多麼深刻的人生啟示!而這無古今的「青山」,不就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始無。
Ⅲ 蘇派盆景的淵源
有2500年建城歷史的蘇州,地處長江下游,太湖之濱,丘陵連綿,河漢密布,氣候濕潤,雨量充沛,適宜於植物的繁殖與生長,為樹樁盆景的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地域環境和自然條件。
蘇州既是一座獨特的水城,又是一座集東方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園林城市,自古以來就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聲譽。蘇州城區水道縱橫,橋梁交錯,過去有水道近百公里,也有40公里;過去有橋梁325座,仍保存一百多座。唐朝詩人杜苟鶴的送友人游吳一詩寫道:「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左宮閑地少,小巷水橋多。夜市賞菱藕,春船載績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從中可以窺見當時蘇州的風貌。由此地域環境孕育的蘇州方言,發音綿軟,一語三轉,因而被稱作「吳依軟語」。(與朱文長《琴史》中所指出的「蜀百躁急,若激浪奔雷」迎然不同。)
蘇州曾有園林(和庭園)220多處,歷經戰火,至今尚保存60多處,開放的也有二、三十處。蘇州的園林與其他城市豪紳富賈的園林有所不同,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大多出自當時文壇名士之手,因而體現了高度的藝術素養和強烈的人文精神。如拙政園,原為明朝御史王獻臣棄官還鄉後所建,其園址曾是唐朝詩人陸魯望的故宅,環境清幽,淡泊自然。以在建築布局上出類拔萃的留園,初為明朝太僕徐泰的私家花園,後歸清朝布政使劉蓉峰修尊改建為「寒碧山莊」,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唐末吳越廣陵王錢元燎的池館「滄浪亭」,到北來為詩人蘇舜卿購得,後又成為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宅第,故稱韓園,溪水瀠回,清幽古樸。如此等等,可以說每一座園林都與文壇名士有「緣」。園林藝術與盆景藝術本來就是一對「孿生姊妹」,蘇州園林建築的高度成就,必然對蘇派盆景的形成與發展產生直接的重大影響,尤其是這些園林的創建者,有不少就是盆景藝術的愛好者、製作者。
蘇州不但是一座商業城市,更重要的還在於是一座文化城市,文物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名聲之大,在全國也不多見。從唐朝初年起,蘇州就是江南地區的文化活動中心,詩文書畫蜚聲全國。三國時期有陸遜,晉代有陸機、陸雲,盛唐的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都做過蘇州刺史,晚唐有陸龜蒙、皮日休,宋、元以後出自蘇州的文壇名士更多,尤其是明朝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主將的「吳門畫派」,對蘇州盆景的藝術風格影響更為深遠。從蘇州人文震亨的《長物志》中可以看出,當時蘇州的樹樁盆景已仿照著名畫家的畫意、著名詩人的詩情進行創作,追求諸如「雲林山樹畫意」之類的藝術境界《姑蘇志》:「虎邱人善於貧中植奇花異卉,盤松古梅,置之幾案,清雅可愛,謂之盆景。」蘇州近代著名作家、園藝家周瘦鵑就曾指出.「我的盆栽.一方面出自心裁的創作,一方面是取法乎上,依照古人的名畫來做。先後做成的有唐寅的《蕉石圖》、沈石田的《鶴聽琴圖》、夏仲昭的《竹趣圖》和《半窗晴翠圖》、清王煙容的《新蒲壽石圖》等。」(沈石田即沈周,王煙容即王原祁,清初畫壇「六大家」之一。)
蘇派樹樁盆景分為規則(即川派之規律)、自然兩大類。專統的規則類的主要形式叫「六台三托一頂」,將樹干蟠成6個彎,在每個彎的部位留一側枝,左、右、背三個方向各3枝,紮成9個圓形枝片,左右對稱的6片即「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後在樹頂紮成一個大枝片,即「一頂」,參差有趣,層欠分明。陳放時一般都兩盆對稱,意為「十全十美」,所以很受達官顯貴、富商豪紳的喜愛;普通百姓也十分歡迎,圖個吉利,做到了雅俗共賞。
與規則類相互共存的自然類,隨著時代的前進,到了本世紀40年代,在以朱子安為代表的盆景藝術家們的大膽革新下,擺脫了傳統形式的束縛,採用 「粗扎細剪」的技法,快速成型,賦予蘇派盆景以新的時代精神。所謂「粗扎細剪」,就是以剪為主,以扎為輔,對樹樁枝幹用棕絲蟠紮成平整而略為傾斜的兩彎半S形片子,以後用剪刀修成橢圓形,中間略為隆起,盡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態,狀若雲朵,並按照樹木的生長習性,為每根樹樁結「頂」,從此不再向上,而是向側枝伸展,使之更加豐滿、美觀。「頂」的位置因樁而異,因勢而變,以期達到整個造型構圖簡潔,意境深遠的藝術效果,從而成為當代蘇派盆景藝術風格的主要特徵。被譽為江蘇盆景之王:有500年樹齡的《秦漢遺韻》(圓柏)及《雲蒸霞蔚》(大皈松)、《盛世銘》(雀梅)等都堪稱該派的典型代表作品,在全國盆壇藝苑也屬傳世珍品。
樹樁盆景常用的樹種有松、柏、雀梅、榔榆、黃楊、三角楓、石榴、鳥不宿等。
蘇派盆景的山水盆景也頗多古人畫意,富有濃郁的詩情,布局簡練,章法嚴謹,生動地再現了江南風光。常用的石材有斧劈石、崑山白石、太湖石、英石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派之間的交流日多,也引進其他石材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