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山石盆景
1. 趵突泉導游解說詞
趵突泉導游解說詞
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徵與標志,與濟南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下面一起去欣賞著天下第一美泉吧。
趵突泉導游解說詞一
尊敬的遊客:
你們好!
歡迎來到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公園。
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建於1958年,因內有趵突泉而得名。
從東門進入,沿著小道走,小道的旁邊有許多泉,有著名的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卧牛泉。柳絮泉等等。
趵突泉在公園的西側,是全園的中心,由亭。堂。廊。榭構成。在泉池中央有三個小雪堆一樣的水柱,那就是趵突泉。泉池西側有個亭子,叫觀瀾亭,建於1461年。兩旁有兩塊石碑,一塊上寫著「趵突泉」三個大字,另一塊上寫著「第一泉」三個大字。趵突泉三窟並發,聲如隱雷,到了冬天水面上水氣裊裊上升,像一層薄煙,這就是濟南八景之一「雲霧潤蒸」。
這天下第一泉據說還有一個傳說: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帶上玉泉水,但喝了趵突泉的水後,感覺無比甘甜。逐將攜帶的玉泉水換成了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池北岸的大殿叫「濼源堂」,旁邊就是「呂祖廟」
萬竹園是趵突泉的園中園,位於公園西鄰,佔地18畝,由13個院落組成。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紀念館設有園內。
好了,游覽到此結束了,謝謝。歡迎再次光臨。
趵突泉導游解說詞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你們到泉城濟南來旅遊,在濟南停留其間將由我來接待你們並為你們提供服務,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你們在濟南玩得開心,過得愉快。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約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檻泉,為濼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
現在我們看到這座白牆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風格建築的大門就是趵突泉公園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寫的。進了大門,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迎門假山,大家知道為什麼要迎著大門建假山嗎?這是古代造園的一種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說以山為主,迎門迭石,似透非透,成為公園門口處的自然屏障,與石後的溪流構成環水行之勢,同園中其它景物相分離。這座假山的石塊全部采自於濟南南部山區,石質,色澤,紋理都可以同江蘇無錫的太湖石相媲美。假山下有一山洞,洞頂和入口處採用了大塊石,用懸掛的手法形成巨石懸掛的逼真壯觀景色。洞壁上又留出適當的空隙,便於採光和空氣的通暢。此乃濟南假山中的佳作,受到園藝家極高的贊譽。
過了晴雨橋,大家再往前走看到這塊石姿優美,紋理自然,高四米,重八噸的龜石了。它最初為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張養浩所收藏。張養浩酷愛自然山川,棄官歸隱濟南後以山猿、野鶴、山石為友。此龜石有「皺、瘦、透、秀」的特點,在此與它合影,取長壽延年的吉祥之意。(好,給大家幾分鍾時間合影留念)。
請大家隨同我一起往前走,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馬跑泉。為什麼叫馬跑泉呢?據說北寧時期的抗金將領關勝的戰馬刨出來的,故得此名。相傳,關勝是梁山的農民起義將領,是濟南總兵劉豫的部將,驍勇善戰,金人南侵時,誓死不降,奮力抗金。一次激戰中,敗走麥城,口渴無水,十分難忍。他的戰馬仰天長嘶,前蹄奮力刨地,泉水奪地而出,後人為紀念此泉,稱它為馬跑泉。
再往前走,我們就來到了漱玉泉景區。「漱玉泉」三字是已故濟南書畫家關有聲的手筆。「漱玉泉」三字的來歷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古代人們常把女子的牙齒稱之為「玉」,女詞人李清照常在此打扮梳洗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因李清照著有的集子《漱玉集》;還有一種說法是從「漱石枕流」這個成語化來的,說嘩嘩的泉水刷玉石。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李清照紀念堂,建於1979年,紀念堂兩旁是郭沫若先生寫的對聯。上聯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寫的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聯「金石錄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後主遺風」是對其詞作成就的贊揚,稱贊她所作的「漱玉集」以及為丈夫《金石錄》所作的序。掛在門廳內的匾額「一代詞人」也是郭沫若手書的。
李清照是我國南宋時傑出的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的文官,是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博學多才,母親也是一位壯元的孫女,知書達禮。李清照自小受雙親熏陶、啟發和誘導,再加上天資聰慧,酷愛讀書,成為當時傑出的文學家。李清照18歲時,與當朝宰相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婚。婚後夫婦倆互相支持,恩恩愛愛,作詩填詞,研究金石書畫,購置古籍字畫。靖康之難以後,北宋滅亡,金兵南侵,宋五朝南渡,偏隅江南,李清照夫婦被迫南下,途中,明誠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直過著無依無靠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渡過了她的餘生。李清照的詞以靖康之難為分界線,前期的詞大多描繪的是歌詠自然,贊美生活,夫妻恩愛、思念的詞。如「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如夢令》);「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紅藕相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後期的詞作大多抒寫了家國之恨和悲嘆自身命運凄苦的。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李清照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稱為「易安體」。今有輯本《李清照集》和《漱玉詞》。
再往西走,就到了金線泉處。金線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並稱為濟南四大名泉。「金線」的形成,是由於兩岸泉水相對涌流,流勢均衡。當太陽照射到池底,平靜的水面上,就會顯示出一條聚成的水線,金光閃亮,象游絲一般,忽隱忽現,隨波盪漾,蜿蜒多變。老金線泉的「金線」已難看到,新金線泉的「金線」也必須在水勢旺盛,陽光照射角度適當時才能看到。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曾有幸在月光的映照下看到「金線」,而元代詩人元好問多次游歷金線泉,卻不可得,甚為遺憾。
再繼續往西走,我們就來到了尚志堂。尚志堂,也叫「金線書院」,由金線泉而得名。舊時指官家或私人藏書和講學的地方。尚志堂院中栽植了白玉蘭、紫玉蘭,每到初春,玉蘭花爭相綻開,芳香撲鼻,故尚志堂院也稱玉蘭院。大家注意到院中的這塊太湖石了嗎?它叫「待日峰」,原為張養浩收藏,在一點五米左右高的石身上,布滿了圓月形成或彎月形透洞數處,每當皓月高懸之夜,石形和透洞在月光照射下,映入石前池水中,更顯得玲瓏剔透,秀美無比。
出尚志堂西行,便到了濼源堂。濼源堂,前有抱廈,突出水面,棟梁彩緩,黃瓦紅柱,形體雄偉。大家請看抱柱上的詩刻:「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此句是元代著名文學家趙孟對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寫照。
濼源堂的北面的建築是娥英殿,是為紀念虞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娥英祠北面是三大殿景區。三大殿院內的花格透牆上,鑲嵌著30餘方石刻,是歷代名人的佳作詩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院內的這尊罕見的「雙御碑」,記載了康熙三臨、乾隆二臨趵突泉的題詞詩文,標示了趵突泉的地位。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趵突泉景區,站在來鶴橋上。來鶴橋原為木橋,明萬曆年間歷城知縣張鶴鳴所建。1956年開辟趵突泉公園時,修建了這座石橋。大家請抬頭看這一朱漆木牌坊上的字「蓬山舊跡」,另一面是「洞天福地」。據傳說,過去人們曾把趵突泉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萊仙山,即在神話中的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州。想登蓬萊山求仙的人到處尋找仙山,當他們來到趵突泉邊,看到三股水注,其狀如山且不能攀登,猛然醒悟,仙景在此,故立「蓬山舊跡」坊。如果你到泉東面望鶴亭茶社,一邊品茶,一邊賞泉,則有「潤澤春茶味更真」的詩意。
趵突泉泉池呈長方形,東西長三十米,南北寬二十米,周圍繞以石欄。池邊俯視,一泓碧水,清如明鏡;三泉涌濤,噴雪濺玉;勢如鼎沸,聲若雷鳴;水草裊裊,魚翔淺底;綠葉紅鱗,輝映其間。歷代文人學者都對趵突泉留下了諸多詠贊。如元代散曲家張養浩「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嘗吼半空雷。」而能再現趵突泉泉水全貌的,還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趵突泉賦》。濟南「家家泉不,戶戶垂楊」的獨特景色是怎麼形成的呢?濟南的泉水,來源於濟南市區以南,錦綉川以北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的岩石是約四億年以前形成的一層很厚的、質地比較純粹的石灰岩。這種石灰岩地區,地表有溶溝、溶槽,地下有漏斗、溶洞、暗河以及鍾乳石,便於大量的雨水和地表水滲入地下。山區的石灰岩層,以大約三十度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大量的地下潛流,神出鬼沒地向濟南運動。剛好,在大明湖往北,地下岩石變成了堅固的火成岩,大量的地下水流到這里,碰到火成岩的阻擋,攔蓄起來,越積越多,水泄不能,必須尋找出路。而在濟南舊城一帶,地勢低窪,有的地方甚至低過了地十水的儲水面,地下水便穿過地表,奪門而出,形成了眾多泉水。趵突泉泉水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襲人,極為爽口。據說乾隆下江南時,出京帶玉泉水,到濟南時帶趵突泉水,以備飲用。
站在觀瀾亭上,可以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胡纘宗書寫的,如果你細心點也許會發現「突」字少了上面的那一點。亭後的石刻「第一泉」三字是清代王鍾霖書寫,「觀瀾」石刻二字是明代張欽書寫。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半壁廊與北岸濼源堂相互襯托,形成對景。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滄園和白雪樓景區。滄園,原名叫「勺滄園」,取「滄海一勺」之意。這里原是明代著名詩人「後七子」之一李攀龍的讀書處,「勺滄」的名字,表達了人們向李攀龍學習的心願。明萬曆年間,按察使葉夢熊曾在滄園西側建「白雪樓」,紀念李攀龍。白雪樓和滄園幾經修葺,現在的滄園是三廳一圍廊,兩個跨院,流溪隨園,樓閣玲瓏,雕梁畫棟,彩漆紛呈,院中培植的名種名花異木,盆景,已形成獨具特色的庭院風格。這株「泰山松」,蒼勁、雄偉,氣勢奔放,樹齡在150年以上,是一棵不可多得的具有齊魯風格的樹樁盆景。園內人工修造的大型山石盆景,造型自然,點綴以羅漢松,紅葉,黑松等樹樁植物,給人以美的享受。
現在我們已經穿過了楓溪區,又回到了趵突泉公園東門口,今天講解就到這里。講解不妥之處,請多多包涵並留下你們的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趵突泉導游解說詞三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趵突泉主景區,首先我來看一下濼源堂楹聯。我們看濼源堂楹柱上懸掛的木刻楹聯,上面寫的是元代趙孟頫的詠泉的佳句,上聯是;「雲霧潤蒸華不注」,下聯是:「波濤聲震大明湖」。字是魏體,是當代著名書法家金棼先生書寫的。這兩句楹聯把趵突泉的.特點表達得淋漓盡致。華不注是一座小山,位於濟南東北部,因非常陡峭,可以跟陝西的華山媲美,故又稱小華山。趵突泉水溫常年恆溫,保持在18攝氏度,而濟南的天氣非常寒冷,最冷時可達零下十幾攝氏度,溫差很大。這時在趵突泉的水面上形成一層水汽,水汽蒙蒙上升,把遠處的華不注山都給遮住了;趵突權泉噴涌的轟鳴聲在大明湖畔都可以聽到。濼源堂跟娥英祠和三聖殿共同構成了三大殿景區。
過了濼源堂我們首先看到了這快著名的雙御碑。請大家看一下它的前後兩面,看看它有什麼特點?對,這塊碑前後分別有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墨寶,雙御碑因此而得名。康熙皇帝先後六次來濟南。每來必題必詠,並且題字多有三點水。這塊碑的前面就是他於1684年第一次來濟南時所書的「激湍」兩字,用二字來形容趵突泉,可見它當年噴涌的壯觀景象。康熙皇帝的孫子乾隆皇帝每來趵突泉,也都有詩篇。1784年他第二次來時適逢山東大旱,趵突泉停噴,他沒有看到第一次來時那種趵突騰空的壯觀景象,感到十分遺憾,便寫下來《再題趵突泉作》刻在石碑後面,詩的最後一句是「擬喚天龍醒痴眠,今宵一灑功德水」然後浴手焚香,祭天乞雨,接著就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趵突泉就復噴了。雙御碑是十分罕見的,它顯示著趵突泉的名氣和地位,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書法和觀賞價值。
趵突泉:趵突泉歷史悠久,古稱濼。據記載,春秋時期,魯桓公18年曾「會齊候於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北宋時,又稱「檻泉」、「瀑流」,宋代文學家曾鞏始稱「趵突泉」。 我們面前這一方水就是聞名天下的趵突泉了。趵突泉,三窟鼎立,「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清朝人劉鶚在《老殘游記》里寫道:「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據士人雲:『當年冒起有五六尺高』,氣勢壯觀,故稱『趵突騰空』。古人把它列為濟南八景之首。趵突泉由於景觀奇特,故被歷代文人贊詠。我覺得對趵突泉描寫得最好的當屬老舍先生的《趵突泉的欣賞》。我們右前方有幾塊石碑,大家看一下。首先,「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題寫的,不知道注意到沒有,「突」字少了上面一點,為什麼?有兩種說法。一說這表達了人們的一種願望,希望趵突泉永遠噴涌,沒有盡頭,故意寫成這樣;一種說法是當年趵突泉噴涌的勢頭非常旺盛,泉水把突字的點給沖掉,順著河流到大明湖去了,所以大明湖南門牌坊上的「明」字多了一筆。其實,趵突泉的水流進護城河,經小清河匯流到大清河,最後流入渤海。「觀瀾」兩字是明代山東布政使張欽書寫。「第一泉」碑是由清代王鍾霖題寫的。當年乾隆皇帝在北京時,已封了北京的玉泉為天下第一泉,下江南時,帶了玉泉山的泉水供路上飲用。當他來到趵突泉,品嘗了趵突泉的水後,認為趵突泉水比北京玉泉的泉水還要好喝,於是把玉泉更名為「玉泉趵突」,又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並倒掉了玉泉水,換上趵突泉水供路上飲用。用趵突泉的水炮茶味醇色鮮,素有「不飲趵突水,空負濟南遊」之說。
觀瀾亭:趵突泉西邊的亭子叫「觀瀾亭」,是觀賞趵突泉的絕佳位置。亭名取自《孟子.盡心》中「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命名。當年乾隆皇帝來濟南時就在那裡觀賞趵突泉水。1953年毛主席來濟南時也在那裡觀賞趵突泉。觀瀾亭上的楹聯是張養浩的詩句:「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常吼半空雷」道出了趵突泉的氣勢。這是由我國著名的書法家武中奇題寫的。
來鶴橋:趵突泉的泉水為什麼清澈甘甜,這里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群仙鶴來到這里,水中映出它們的倩影。看到自己這樣美麗,它們高興的叫起來,天上王母娘娘正在宴請群仙,聽到地上喧嘩,順手拿起一杯美酒瓊槳倒了下來,美酒正好潑到趵突泉里,從此,趵突泉泉水更加好喝了。就是因為這個傳說,我們把東邊的這個小橋叫來鶴橋。小橋最初是明萬曆(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初年,歷城知縣張鶴鳴建,原為木橋,1956年開辟為公園時改為石橋。橋頭的牌坊上寫有「蓬山舊跡」,另一面寫有「洞天福地」。傳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3座仙山,這3座仙山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們來到趵突泉,看到趵突泉的3股水柱,就像海中的3座仙山一樣,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猛然醒悟,原來仙山在此,所以明朝天啟年間,濟南知府樊時英建「蓬山舊跡」坊。趵突泉被古人稱為仙景,這泉水也如仙水一般,所以有喝趵突泉水長生不老之說。
南大門景區:我們現在來到了趵突泉南大門。南大門建於1995年,是一座仿宋建築,中國的建築以蘇州最為著名。不過我相信,任何一位到過蘇州的朋友在蘇州都沒有見過這么氣派的大門,它建築面積1575平方千米,氣勢恢弘、壯觀,被園林專家們稱為「中國園林第一門」。此門有三大門匾:康熙提「激湍」;王羲之提「濼源門」;乾隆題「趵突泉」。
王雪濤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坐落在滄園內,王雪濤原名王庭鈞,字曉封,河北省成安縣人,當年著名花鳥畫家,生前任北京畫院院長。
好了今天的旅程暫告一段落,下面請大家自由觀賞,請注意安全哦。
;2. 蘇派盆景的發展
蘇派盆景藝術歷史悠久,有其獨特的造型結構和藝術風格,是中國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
蘇州地處太湖之濱,山清水秀,風光綺麗,而且氣候濕潤,雨量充沛,這里可供盆景製作的植物品種極其豐富。蘇州也盛產適合於山水盆景的各種山石,如透剔玲瓏的太湖石、崑山白百、蘇州黃石等等。這就為盆景製作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建城已二千五百年的蘇州,又是歷史上人文薈萃、文化昌盛,詩、書、畫聞名全國的地區。唐代的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曾做過蘇州刺史。宋、元之後,出自蘇州或曾居住在蘇州的騷人墨客為數更多,他們給蘇州留下了許多詩文和畫卷。盆景既是飽含詩情畫意的藝術品,這些詩篇、文章、畫卷,就成了供盆景藝術家創作構思的源泉。
蘇派盆景藝術的發展得天獨厚。太湖石玲瓏透剔,山崖溪邊嘉樹隨手可得。蘇州山水秀麗,風光宜人,在歷史上早就有不少造園名手,把山林野趣攝於城市的園林藝術之中,因而「咫只千里,縮龍成寸」的盆景藝術更有了借鑒的範本;加之蘇州向為文人薈萃之地,盆景藝術長期受其文化藝術的熏陶,遂逐步形成蘇派盆景藝術的區域特性和獨特的傳統風格。
蘇派盆景以古雅拙樸見長。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虯干老枝,培植於小盆之中,竟能高不盈尺,自然成態,或懸或垂、或俯或爺,配以古盆和蘇式幾架,則古趣盎然。
蘇派盆景的布局構思精細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絕少斧鑿之痕,富有藝術情趣。在處理虛實,曲直、疏密、開合、明暗等關繫上,脈理清晰,卓具匠心。
蘇派盆景著重意境的創造,它以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吸引人們。它吸取古典園林藝術精粹,綜合中國繪畫技法之特長,以景寓情,以情抒景,運用「小中見大」等藝術手法,取得景中有情,景外亦有情的藝術效果。作品耐人尋味,令人愛不釋手。
當今,蘇派盆景後繼有人,作品更為豐富多姿,它將以新時代的風貌,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滿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煥發出絢麗奪目的光彩。廣大園藝工作者正在為創造蘇派盆景藝術新風格而努力。
對蘇州盆景風格影響較大的,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間的沈石田、文徵明、唐伯虎、仇十洲四大畫家,後世稱之為吳門畫派。蘇州歷代文人自製盆景的,宋有范成大,明有文震亨,清有胡煥章,現代有周瘦鵑等。周先生曾經說過:我的盆景,一方面是自出心裁的創作,一方面是仿照古人的名畫來做。他曾仿明代唐伯虎的蕉石圖、夏仲昭的竹趣圖和半窗晴翠圖、清代王煙客的新蒲壽石圖等製作盆景。蘇派盆景以樹樁盆景為主,所用材料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落葉樹種、二類是常綠樹種。落葉樹種申以觀花、果關主的有迎春、海棠、石榴、梅花、紫藤等;觀根、枝、葉為主的有榆、三角楓、紅楓、雀梅、黃楊等。常綠樹伸觀花、杲為主的有山茶、杜鵑、虎刺、梔子、南天竹、枸骨、桂花等以及觀根、枝、吁的有黑松、五針松、羅漢松、地柚、真柏;檜柏、竹類、米葉冬青等。
新中國成立以前,蘇州盆景製作有不少清規戒律,每一株樹往往要紮成六台三托一項」十片,才能稱之辦盆景。這就是將樹干左右後三邊各留三個側枝,等它緩慢長大,左右每邊各扎三片,即六「,後面再紮成三片即三托;最後將頂端紮成一片,即一頂。這十片全用棕絲紮成圓片狀,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不僅耗工費時,而且過分造作,失卻自然。
五十年代末,周瘦鵑和老藝人朱子安、張世錦等人。主張盆景應以自然美為主,反對矯揉造作。他們在初春樹木末萌動之前,從近郊山林中搜集老樹樁,栽人盆中,放置向陽背風處或溫室內,保持一定濕度,待發芽成枝後,隨剪隨扎,入秋即成形。這是他們創造的當年挖掘、當年栽培、當年剪紮成形、當年欣賞的快速培育法。用這種培育盆景的方法,製作的盆景其形式各異,更富自然美。同時,在技法上開創了以剪為主以扎為輔的先例,改變了過去以扎為主以剪為輔的辦法,這項較先進的粗扎細剪法,深得全國行家們的贊許。當時曾有北京、天津、濟南、煙台、青島、蘭州、西安、臨潼、蕪湖、合肥、桂林、景德鎮等二十二個大中城市派出園藝工作者雲集蘇州市園林管理處學習盆景快速培育法。
在福建泉州舉辦的第六屆中國盆景展覽上,蘇派盆景又一次載譽而歸,獲得一金三銀三銅的佳績。然而,在盆景技藝不斷提高的同時,作為發祥地之一的蘇州,盆景卻越來越遠離大眾,盆景市場也是低迷不起。
3. 杭州風水選址格局
古代建立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幾乎沒有不根據風水理論來指導。古代風水理論在城市選址內內容豐常龐雜。我們擇其要點歸納如下:
1.以水為主的選擇
風水學說認為,山隨水行,水界山住,水隨山轉,山防水去(《堪輿完孝錄》)。風水裡面水佔一半,因此風水先生認為,凡人一局之中,未看山,先看水,以水尋龍。水是龍的血脈,兩水之中必有山,故水會即龍盡,水交則龍止,水飛走即生氣散,水融注則生氣聚。水深處民多富,水淺處民多貧。水聚處民多稠,水散處民多離。流來的水要屈曲繞抱,流去的水要盤桓。匯聚的水要悠揚、澄清。具體要求有八:
一日眷,去而回顧;
二日戀,深聚留戀;
三日回,回環曲引;
四日環,繞抱有情;
五日交,兩水交會;
六日鎖,彎曲緊密;
七日織.之玄如織,形成水網;
八日結,眾水會瀦。(《山洋指迷》)
用風水的觀點選擇城址,以得水為上,故北京萬水朝宗,南京則是長江環繞。三吳甲天下而有太湖;東魯大海外抱;楚有江漢夾會,洞庭融注;江西南昌有鄱陽湖;浙江的紹、寧、杭、台、嘉、湖;福建的福州、興化(今莆田)、泉州、漳州;廣東的廣州、惠州、潮汕、南海等處,都因得水而人才濟濟(《人子須知》)。
所謂得水,也有好幾種情況:
(1)城鎮位於兩條江河相匯處。如揚州、梧州、成都、武漢、重慶、桂林等,這是風水先生最欣賞的地址。
(2)城鎮位於河的一岸或兩岸。如天津、上海、南京、南昌、長沙、西安、太原、杭州、廣州、福州、哈爾濱、蘭州等。還有的城鎮位於河曲中,如閬中、柳州、道縣、壺關等。
(3)城鎮位於海濱,可辟為港灣。如廣州、泉州、明州(寧波)、大連、青島、連雲港、煙台、蓬萊、秦皇島、深圳等。
「大盪大江收氣厚,涓流點滴不關風,若得亂流如織錦,不分元運也亨通。」古都和近代大城市的選址也證實了古人的論斷。翻開世界地圖看便知,凡有大江大河的彎環處、入海處必有大都市,且往往作為首都或大商業中心。而不懂風水學的人只是看到其交通之便利,這是不全面的。
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是中國的四大河。黑龍江及其上游支流便養育了中國的吉林、長春、齊齊哈爾、哈爾濱、佳木斯、雙鴨山等城市,也滋潤了俄羅斯的海蘭泡、伯力、共青城等城市。黃河及其上游滋養了西寧、蘭州、銀川、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鄭州、開封、濟南等城市。長江及其上游滋潤著攀枝花、宜賓、成都、重慶、宜昌、荊州、武漢、長沙、南昌、黃石、九江、安慶、銅陵、蕪湖、南京、上海等城市。珠江及其上游繁育著南寧、柳州、桂林、梧州、肇慶、韶關、清遠、河源、惠州、佛山、廣州、深圳、江門、珠海、香港、澳門等城市。
2.以山為主的選擇
風水家認為:「凡尋龍穴,固宜由祖山、宗山、間星、應星以至少祖山、穴星, 逐層查看,方為的確」(《地理指正》)。尋龍先須問祖宗,看它分劈在何峰,或屏或障穿中出,定有奇蹤發貴榮。具體作法有十條:「一看祖山秀拔;二看龍形(即山脈起伏)變化,三看成形住結(成封閉式的形狀,生氣凝住成結);四看落頭分明;五看脈歸何處;六看穴內平窩;七看砂(即山)水會合;八看朝對有情;九看生死順逆;十看陰陽緩急。」通過這十看,達到龍、穴、砂、水四美具備(《地理正宗》)。四美具備,才是封閉式的環境單元。正如《丹經口訣》講的:「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關是玄關,即房屋口的朝向。
3.以平原為主的選擇
風水先生反對選擇崇山峻嶺中毫無平地的地點,那種地方不僅不可能建都城、市鎮,就是蓋住宅也困難.所以風水先生以平原為選擇對象,選擇山前平原或山間盆地,只有這種地方才能發展生產,物資豐富,交通便利,人才眾多。所謂「十山不及一平洋,江北江南富貴鄉」(《地理一貫集》)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在此基礎上,再看周圍的山勢,一般要求背靠大山,前低後高,四圍山高,中央低平。即使是大平原,也要四周有山圍繞,形成封閉式的環境單元。國都、郡府等大、中城市要求局勢寬大,落氣隆厚,非平原不可。水城汪洋,或環抱,或倒合,或朝來繞後。來悠揚,去彎曲,纏護多在隔水,水口常在數十里外,大者在二、三百里外。
從環境角度看,城鎮所在地必須有一定面積的平原,才能有充足的農副產品供應城裡人生活。平原使交通、物資交流、集市貿易都方便。再背靠大山,面臨大河,在軍事上更為有利,水上交通也更方便。「背大山,面洪流」的另一層含意是背北面南,背陰面陽。我國東南大都受季風影響,大山的陰陽坡在地理環境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坡向不同,氣候也不同。南坡暖,北坡涼;南坡濕潤,北坡乾燥。南北坡氣候差異,又造成了植被、土壤、地表徑流的差異。這些差異又影響地貌的差異,陽坡坡面侵蝕作用比陰坡強烈,最後造成山坡不對稱。陰陽坡在自然條件方面的差異,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和工程建設。如果陰坡地下水徑流條件好,易引發滑坡和泥石流等現象。因此,道路選線要避開陰坡地段,盡可能選在陽坡。房屋建築也應選在陽坡,因為陽坡溫暖,光照強,通風條件好,乾燥不易生炳寺。由此可見,風水先生在選擇都城、市鎮、民居地址時,強調「負陰抱陽」或「背陰面陽」是有實踐經驗作基礎的,含有現代科學的價值。
4.以藏風、聚氣為主的選擇
風水有一套美的格局,稱為美格(《都天寶照經》)。美格最起碼的要求是氣蓄,氣蓄又要山水環抱,形成封閉式的環境。封閉要求嚴密,在視覺上不出現缺口,這樣就需要山水多次環抱,形成層次。外層為外羅城,中層為龍虎砂,內層為護穴砂。風水學說中這種美的格局,被中國古代建築家吸收,應用到古建築中。因此,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形式是由三面或四面的建築物圍成庭院,用牆及迥廊連接形成封閉的空間,既有隔聲、擋風及遮陽作用,又可在院內栽植花草樹木,安設山石盆景,造成寧靜的居住環境,這種格式一層套一層,風水稱為大聚、小聚。最大的國都要求山水大聚;其次是城鎮,要求山水中聚;民宅最小,也要求山水小聚。庭院建築是仿照小聚的格式設計的。
風水選址要求藏風或避風,上下兩旁,必須有護穴砂。水流去的一邊風吹不得。水流來的一邊也吹不得(《地理》)。風水寶地為什麼要避風呢?風水家認為:「外山環抱者,風無所人,而內氣聚。外山虧疏者,風有所入而內氣散。氣聚者暖,氣散者冷」(《堪輿泄秘》)。正因為避風是為了使一個地方的小氣候溫暖不冷,因此,風水不是要避開所有的風,而是只避寒冷的風,不避溫暖的風。這點《地學指正》講得很清楚:「平陽(即平原地區)原不畏風,然有陰陽之別。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宜有近案(即近山)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衰敗丁稀。」
由於風與氣溫有密切的關系,所以風水家在選擇環境時一般都要避風,前後左右都要有山阻擋風吹,方為吉地。山彎中的旋風,平陽的暗風,山壑口的凹風.兩山之間空處吹來的洞風,都是風水上要迴避的。風水先生把平原上由東、南方向吹來的溫暖風叫做陽風,不用回。而把由西、北方向吹來的涼風或寒風叫做陰風,需要有山阻擋,否則不吉。
讓我們再看一看我國幾個個著名古都的風水選址實例。
杭州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軍攻陷汴京,北宋覆滅。次年,徽宗子趙構登基於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王朝。但是,由於金軍步步進逼,宋軍節節敗退,趙構只好「巡幸東南」以避敵。下揚州、退鎮江、至杭州、蹕建康、返杭州,一直被金軍從越州(今紹興市)追至溫州,狼狽不堪。金人受到北方抗金義軍的牽制,被迫北退。被西湖山水的勝美所吸引的高宗便三進杭州,於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正式定都,改稱臨安。
在南宋以前的中國古代,曾經數次出現過南北對峙的局面,但擁有半壁江山的南方諸政權,往往都把國都選在武昌、南京等地,這一方面是要利用長江天險及周圍的形勢來進行防守,同時也表現出了一種不甘示弱、圖謀北上的積極態勢。因為,立都於長江南岸,勢必就要把軍事防禦的重點向北推移至淮河一線,在淮河南岸劃出一條實際的南北分界線。而趙構雖然一度駐蹕建康,但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虎踞龍蟠的用武之地,選擇了杭州。這其中的原因,首先是趙構君臣被金兵氣勢洶洶的進軍嚇破了膽,唯恐距離前線太近,逃跑不及;為了保全自己的皇位,趙構根本沒有收復失地的打算,一心只想著向金人割地賠款以求和,定都杭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表明了自己甘願偏安江南,無心再回中原的意向,是向金人示弱。其次,經過五代十國及北宋時期的經營,杭州在經濟上的繁華富庶已經超過了南京,又有美麗的西湖山水相伴,趙構集團感到只有這里才是能充分滿足其驕奢淫逸生活需要的最佳處所。所以,盡管杭州存在著作為國都的諸多不利,但也足以使胸無大志、不思進取的趙構集團心滿意足了。「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林升的詩句,早已把趙構君臣的陰暗用心揭露於天下。
南京
南京,又稱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城。秦始皇東巡會稽時就看了出來,因此想盡辦法破壞其風水龍脈,開挖秦淮河,秦淮河就是「秦壞河」;切斷石頭山山脈,填塞秣草,改名成了「秣陵」。諸葛亮稱:「鍾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指出孫權佔有地利之便。朱元璋定明朝首都於南京,就認為,「金陵險固,古所謂長江天塹,真形勝也。」南京真正龍脈的起止:「若南京牛首之龍,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漂水蒲里,生橫山、雲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左分一支,生吳山至西善橋止,復於肘後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支,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變作岡龍,至麻田止。中抽將軍山,過黃泥岡,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台,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南京亦是山水交匯之處,長江與南龍的尾部相交之地。南京風水的最大缺憾是長江在北,紫金山在南,因此建都於此的朝廷,其所持的政權往往多為半壁江山。
4. 關於荷花的資料
荷花,又名蓮花、水芙蓉等,屬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花期6至9月,單生於花梗頂端,花瓣多數,嵌生在花托穴內,有紅、粉紅、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鑲邊。堅果橢圓形,種子卵形。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原產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荷花全身皆寶,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恆為世人稱頌。陳志歲《詠荷》詩曰:「身處污泥未染泥,白莖埋地沒人知。生機紅綠清澄里,不待風來香滿池。」
中文學名: 荷花
拉丁學名: Nelumbo nucifera
別稱: 蓮花、水芙蓉、六月花神、藕花等
分布區域: 荷花原產於中國,一般分布在亞熱帶和溫帶地區。
別名:蓮花、芙蕖、芬陀利花、水芝、水芸、水目、澤芝、水華、菡萏(hàndàn)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 環、六月春、中國蓮、六月花神、藕花、靈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宮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紅蕖、水華、溪客、碧環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靜客、翠錢、紅衣、宮蓮、佛座須等。 荷花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花,也是山東省省會濟南和孔孟荷花高清近拍圖冊(17張)之鄉濟寧市的市花,還是埃及的國花。此外,濟南的大明湖也有多種上好的荷花。蘇州的園林比如拙政園里,也有許多婀娜多姿的荷花。像仙女一樣,亭亭玉立。
[1]表面深綠色,被蠟質白粉覆蓋,背麵灰綠色,全緣並呈波狀。葉柄圓柱形,密生倒刺。花單生於花梗頂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單瓣、復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色、黃色或間色等變化;雄蕊多數;雌蕊離生,埋藏於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內,花托表面具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精後逐漸膨大稱為蓮蓬,每一孔洞內生一小堅果(蓮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開暮閉。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種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為藕蓮、子蓮和花蓮三大系統。
編輯本段生長習性
荷花
[2]荷花是水生植物,性喜相對穩定的平靜淺水,湖沼、澤地、池塘是其適生地。荷花的需水量由其品種而定,大株形品種如古代蓮、紅千葉相對水位深一些,但不能超過1.7米.中小株形只適於20~60厘米的水深.同時荷花對失水十分敏感,夏季只要3小時不灌水,缸栽荷
5. 介紹濟南的導游詞
濟南,這是一座以泉水聞名的城市,所謂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便是說的美麗的泉城濟南。
濟南素以泉水眾多、風景秀麗而聞名天下,據統計有四大泉域,十大泉群,733個天然泉,在國內外城市中罕見,是舉世無雙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館,除「泉城」外濟南也被常被稱為「泉都」,因「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有著名的七十二泉,一派江南風光而得名。
濟南的泉水不僅數量多,而且形態各異,精彩紛呈,有的呈噴涌狀,有的呈瀑布狀,有的呈湖灣狀,眾多清冽甘美的泉水,從城市地下湧出,匯為河流、湖泊。盛水時節,在泉涌密集區,呈現出「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清泉石上流」的綺麗風光。
早就在宋代,文學家曾鞏就評價道:「齊多甘泉,冠於天下」,元代地理學家於欽亦稱贊說:「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清涼甘美的泉水是濟南市的血脈,賦予這座城市靈秀的氣質和旺盛的生命力。
老舍爺爺也寫了許多關於濟南的文章,有《濟南的春天》、《濟南的秋天》、《濟南的冬天》、《三個月來的濟南》、《趵突泉》、小說《大明湖》等。老舍爺爺的「第二故鄉」便就是濟南,他把一個山水秀麗的濟南,活脫脫地寫進他的散文里。
濟南的小吃也很多呢。像比較著名的便是泉城大包、草包包子、孟家扒蹄、名士多烤全羊、油旋等等,來濟南的話,一定要嘗一嘗濟南的風味小吃。
濟南,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市,一座美麗的泉城,這便是我的故鄉,它的名字,叫做濟南。
6. 虎皮蘭怎樣算長得好
葉子厚實飽滿,無黃葉爛根,植物整株有自然的光澤為好。
養殖要點:
第一、土壤的選擇
虎皮蘭土質需求疏鬆,需要透氣性,所以在為虎皮蘭配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2/3的腐葉,外加1/3的園土,切記土一定要疏鬆透氣,不然就會造成水分不易蒸發,導致根莖的腐爛。
第二、陽光需求
虎皮蘭喜光,所以一定要讓它時常接觸陽光,最好是能放在可以直接被照射的地方,如果條件不允許的話,那也要放在里陽光比較近的地方,長時間置於陰暗的地方,會造成葉子的發黃。
第三、溫度
虎皮蘭對溫度的要求頗高,它的適宜生長溫度為20一30℃,在冬天是最低不要低於10℃,所以一定要注意,特別是在北方地區。
第四、澆水
虎皮蘭對水的要求也頗高,一般來說土質比較疏鬆的話,每個星期需要澆水兩次,而冬天因為氣候的因素,則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了。
第五、修剪
虎皮蘭的生長速度相對於其他家養綠色植物來說,生長的比較快,因此但盆內長滿時,就要進行人工修剪,主要是把老葉和過於茂盛的地方剪除,保證其陽光和生長空間。
第六、換盆
虎皮蘭是多年生植物,一般來說每兩年就要給它換一次盆,在換盆的時候要注意在新土中加入養分,這樣才能保證它的營養供應。
第七、種植方法
虎皮蘭是根發植物,一般來說只需要種上幾株,一年之後,就能收獲滿盆,在種植時,要先將一部分土墊在盆的下面,然後從盆的一側開始種植,均勻的種植在盆內。
第八、施肥
虎皮蘭對肥的要求不高,只需要在生長季每月施肥2次就可以了,注意要施稀薄肥液,這樣才能保證生長茂盛。
第九、病害蟲的威脅
虎皮蘭常見的病主要有葉斑病和炭疽病兩種,這時可以噴50%多菌靈進行治療;常見的蟲害有象鼻蟲危害,這時可用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殺。
7. 假如你是一位導游,冬季帶領遊客來濟南,追隨老舍足跡,請你設計一下導游詞 要求,以第一人稱,以 濟南的冬天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介紹濟南冬天的景色,濟南自古有「泉城」之美稱,具有2000多年的歷回史,是世界聞名的史答前文化尤山的發祥地,山靈水秀,人才輩出,歷代文人墨客多聚於此。 濟南的冬景可美了!但更美的是冬天的水色,這里的水不但不結冰,反而能映襯出水裡的水藻,水邊還有許多柳樹,柳枝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裡,顯得更綠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裡,顯得更藍了,白雲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裡,顯得更白了。一眼望去,一片藍綠相接的景色,是多麼的迷人。今天講解就到這里,講解不妥之處,請多多包涵並留下你們的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8. 臨朐那裡產上水石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洪範鎮一帶產此石.
北京上水石,產於北京市北京房山區西南部的十渡。該石狀似蜂窩,上面有大小不一孔穴,吸水性較好,採回後把外表的黃泥沖涮洗凈,石上可栽樹植草,是製作山石盆景的佳材。
山東上水石產於山東省臨朐縣龍崗鎮、上林鎮等地和青石山區河谷中,以及平邑縣銅石鎮、天寶山鄉一帶。該石呈灰白色、灰褐色;石上有很多天然的大小洞,有的互相連通,有的小如氣孔,具較高吸水性能;石性較脆,可鑿槽鑽洞、雕刻,易造型,常用於製作假山或盆景。此上水石分沙積石和石灰石兩種。沙積石暄而脆,但吸水性很強;石灰石也稱泉華,硬度稍高,結構比沙積石細密。平邑縣銅石鎮大聖堂和天寶山鄉小聖堂附近的泉華,為脈狀產出,礦石部分出露地表,部分深埋地層。
河北上水石,產於河北省邯鄲市磁縣、保定市易縣等地。該石上水性能強,盆中蓄水後,傾刻可吸到頂端。石上可栽植野草、蘚苔,青翠蒼潤,為製作盆景的佳石。此上水石系古苔蘚蟲化石,距今約一億三千萬至一億九千萬年。石質堅硬,呈黃、褐、白等色,外形美觀多姿,大部分呈管狀、中空、條紋式,獨具特色。
山西上水石,產於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娘子關一帶。該石顏色呈棕紅、土黃、橙黃等色,質地較軟,帶有許多洞孔,顯蓬鬆狀。石體上布滿縱橫交錯的管狀孔,容易加工成「奇峰異洞」等景觀造型,但加工、砍鑿時用力不能太猛,否則容易斷裂。上水石吸水迅速,在傾刻間能將水吸至石頭頂端,浸濕整塊石體,石上可隨意植綠,是製作盆景的上佳石料。
希望你幫到你 O(∩_∩)O~
9. 濟南遊玩導游詞
趵突泉
10. 與中國園林藝術相關的中國詩詞或者詩文
網上復制的:中國詩文與中國園林藝術的聯系 十笏茅齋,一方天井,修竹數竿,石筍數尺......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
有影,詩中淚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非唯我愛石竹,即石竹亦愛我也。
--鄭板橋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民族。由文化凝聚積淀的園林景觀,清幽中見畫意,細膩中見詩情,平淡中見蘊藉,變化中見新奇,可謂異彩紛呈,琳琅滿目。中國園林(主要指中國古典園林)有別於世界其他園林,主要可概括為四大特點:一、本於自然,高於自然。二、建築美與自然美的融糅。三、詩畫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蘊。這四大特點是中國園林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主要標志。它們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合力。另一方面,從根本上來說,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以及重漸悟、重直覺感知、重綜合推衍的思維方式有著更為直接的關系。而其中,推動園林興盛、園林藝術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參與園林規劃的結果。他們借鑒文學、繪畫的表現形式,將自身的自然觀和思維方式融入到造園藝術中,賦予園林以深刻的內涵。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是中國園林風格和特色形成的主體人物。中國園林自唐代出現了詩人和畫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園林」以來,經過漫長的、不間斷的發展,乃至現代園林景觀的布局、構景,仍與文學、繪畫緊密結合,蘊涵著被譽為「無聲的詩」和「立體的畫」的美學基礎。「文人園林」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中國園林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
園林藝術是通過園林的物質實體反映生活美、表現一定審美意識的空間造型藝術、同時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審美理想①。其本質即在於,通過對包括山、水、建築、植物等所謂園林四要素,以及道路、室內陳設等的有機構成,組織一個富於情趣的飽含藝術意境美的環境。
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園林史上獨樹一幟,其特點為重視自然美、崇尚意境、追求曲折多變以及創造"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精神品格,與西方園林那種軸線對稱、均衡布局、精美的幾何圖案構圖、強烈形式美的追求迥異。中國園林於先秦時期發軔,魏晉南北朝是轉折點,私家宅園和郊區別墅已相繼興起。經隋唐的發展,掀起過兩次皇家園林建設高潮,其間以文人園林面貌出現的私家園林也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清時期園林進入總結階段,尤以明清代的成就突出,現存園林幾乎全是這個時期的遺存。皇家園林現多存於北京西郊,而藝術水平更高的私家園林以江南最為集中,它們是中國的園林的兩大流派。中國園林的創作高下成敗的關鍵,要視創作者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而定,以下試從園林建造藝術意境與詩畫藝術的相互滲透入手,闡述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特質。中國的造園的宏觀發展的整體藝術,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來講,而個體的構建特色可以簡單用四小段闡述:宏觀上:一、因地制宜,順應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園時根據不同的基地條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為我所用,這實際上也就是園林規劃布局中的順應自然。順應自然的另一層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風景的形成規律來塑造園中的風景,使園內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園林藝術的主要目的是創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風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練、更便於觀賞。祖國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別是那些經前人評定的傳統山水名勝風景區,更是無山不秀,有水皆麗。美麗的自然景色為園林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但是造園並不是單純地模仿自然,再現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築等組景要素,經過藝術勞動,塑造出比自然風景更美的景色的實踐過程。這就要求藝術家認真歸納總結自然山水美的各種不同形式和它們的形成規律,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依據。
「活潑潑地」是蘇州留園西部的一座橫跨溪上的水閣,同時也作為溪澗景色的收頭。一條清澈的小溪緩緩從楓林中流出,到此水閣下隱去,好像穿閣而過,水雖止而動意未盡。流水、小閣、青翠的小崗,充滿了自然風景的活潑生氣,實在是園林造景中以人工創自然的妙著,以「活潑潑地」來題名,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唐代詩論家司空圖在《詩品》中這樣寫道:「生氣,活氣也。活潑潑地,生氣充沛,則精神進露,遠出紙上。」園林風景要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效果,就要讓園林充滿活氣,順應自然地組織山水。像「活潑潑地」一景就是如此,小建築置於以土為主、間以黃石的假山平崗之中,溪水曲折流出,兩岸楓樹咸林,要是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在此小憩片刻,定會使人感到滿眼生氣,精神舒暢。
具體地講,園林藝術處理山水(即疊山理水)的規律就是「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理貫通,全園生動」。其實,山有脈絡走向,水有源頭流向,這是自然山水風景最一般的規律。要是園林中的山無脈絡,混成一堆,園中的水又是無源的死水,那末即使亭台建築設計得再精巧,花木品種再多,整座園林也是生動不起來的。因此,造園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山的脈絡走向,疏通園中的水源,並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園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麼就應該按照自然山嶺的脈理走向來構山,這也就是明代計成說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 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要是平地造園,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園山石脈理協調並統一起來。
擁翠山莊是蘇州城外虎丘山的天然坡度,依山勢逐層升高。園門南向,十餘級樸素的青石踏步將遊人引入翠樹掩蔽之中的簡潔園門。門內有軒屋三間,構築於崗巒之上的古木中間,是一處深邃幽奇的山中小築之景。軒北不遠處,有突起的平台,台上建亭名「問泉」,與軒屋和一邊的陡峭山坡互成犄角之勢,是引導遊人登山的點景小築,既增加了小園前後的空間層次,又將人們的視線引向高處。該亭的西、北兩面,在真山的懸崖下又堆了湖石假山,氣勢相連,中間植夾竹桃、紫薇、白皮鬆、石榴等花木。園牆隱約於山石花樹之間,並不顯眼。園內的景色與園外的自然山林景色溶合在一起,充滿生機和意趣。等到經由自然山石和人工稍為疊砌的蹬道逶迤而上,來到主要建築靈瀾精舍的平台上時,往下看,是一片蔥翠的虎丘山麓風景;往上望,則是巍巍虎丘古塔。按照自然山水的脈理,人工構築的小園與大的山水景色協調而統一。擁翠山莊咸了虎丘山的著名景緻,而虎丘的山林古塔也成了小園不可缺少的借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園林風景中山水的基本關系是「山因水活,水隨山轉」。只有能流轉的活水,才能給山帶來生氣;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潑潑地映出園林景色。要是園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會腐臭變質,根本談不上自然之美了。為此,計成在《園冶》中指出:造園在初創階段就要「立基先究源頭,疏源之去由,察水之來歷。」自然山水中的園林,得到活水比較容易,只要引進天然水源就可。如杭州靈隱寺的冷泉、無錫寄暢園的二泉水等。有地園林中,泉水源頭本身就是很好的一景,如太原晉祠的難老泉、濟南大明湖的趵突泉。有的園林中較大的水面被作為城市的調節水源和畜水庫,如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等。城市園林,也要疏通水的去路,接入天然的河道。古園中的閘橋、閘亭都是為控制外河和內水而設立的(如《紅樓夢》)大觀園中的重要一景沁芳橋便是閘橋)。有些城市園林,實在沒有辦法接通活的地表水,造園家便因地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處,打幾口井,將園內的地表水和地下活水溝通,來保證水的活力。江南一帶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常用這種辦法救活水源。
酷愛游賞風景的蘇東坡曾這樣評價園林中的建築和植物景觀「台榭如富貴,時至則有。草木如名節,久而後成。」意思是說台榭建築只要有了錢,馬上就可以造起來。園林中的花草樹木卻不是立刻便能長成,需要十幾年或數十年的生長。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對園林植物的重視。綠是生命之色,園林中要是沒有植物,一片灰黃,就會變得死氣沉沉。因此,花草樹木是使園林景色富有生氣、活潑可愛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園林植物的栽植也同山水造景一樣,要順應自然。我國古園中栽花種樹的原則,是讓其自然生長,不加人工約束。因此,在古園中幾乎看不到西式花園中那種筆直的林蔭道,修剪成幾何形體的樹木和十分對稱、規正的花台,園中植物幾乎都是姿態舒展、生意盎然的。而且它們往往間雜種在一起,就象在山野中一樣。有姿態古拙可以入畫的老樹,有隨時會變化的各色花果,諸如桃、李、海棠、柿子等果樹,在園林中互相輝映,給景色平添了不少山野的自然氣息。在蘇州的一些城市園林中,至今人們還能欣賞到「老榆旁岸,垂楊臨水,幽篁叢出」的野趣(拙政園中部池上兩島)和「漫山楓樹,桃柳成蔭」的城市山林風貌(留園西部小崗)。
植物布置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的另一個表現是不求品種的名貴和齊全,山野村落中一些常見樹種,如榆、槐、楊、柳、銀杏等都是園林的座上客。就是一些較低等的植物,如石上的青苔,羅網般纏繞在假山石峰上的絡石,山腳石縫裂隙中長出的書帶草,伏在地上生長的小灌木、箬竹,在園林中也是隨處可見。它們既增加了山石景的自然情趣,又起到遮掩某些殘留的斧鑿之痕的「藏拙」作用,是造就園林自然活潑景緻的很好輔助。
二、山水為主,雙重結構
園林藝術是最終產品是立體的風景形象,毫無疑問,山水林泉等自然景物是它的主要部分。雖然有些城市的庭院小景,看上去全被建築所包圍,好像建築在這些小景中佔有很大的比例。其實不然,這時樓館廊榭多半是一種背景,僅僅起到陪襯的作用,人們觀賞的主要對象還是廊邊牆前的石峰和花木。有了它們,這種建築空間才能稱之為庭院。因此,園林創作的第一步就是塑造山水地形。
北京圓明園是我國古典園林中集大成的精品,也是世界園林史上的傑作。它的景色特點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可見真山只是作為遠景借入到園內來,主要景色還是來自平地上挖池堆山,人工創造的山水地形。當年修建圓明園的時候,雍正皇帝曾用16個宇總結了塑造風景的經驗:「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構結亭榭」。這16個字的概括深得「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的要領,說明大型皇家園林的建造也是因高就深地築山理水,使山水相依傍,這種人工塑造的有高有低的山水地形就是園林風景的骨架,要是沒有山水骨架,西山腳下的一片平川是沒有多少觀賞價值的。圓明園風景之所以會使中外游覽者為主拍案叫絕,主要就在於造園家應用了傳統的山水構築技法,在平地上開挖了湖、海、溪澗,堆疊了連綿盤桓的假山,在這基礎上,再相度合宜的位置,布置亭榭等建築,從而創造出來千變萬化的景色。一位曾在清宮廷如意館當畫師的法國神父致誠非常欣賞圓明園的山水地形,他認為園景的層次和變化就依賴於這種地形。「人工堆起來的七八米至數十米高的小山丘,形成了無數個小谷地,谷地里有河渠池沼,各式各樣的建築物同花壇、流泉組成了可愛的整體……穿亭過榭又鑽進山洞便是另一個谷地,地形和建築物都跟前一個完全不同。」
大園如此,小園也一樣。蘇州環秀山莊是一個僅有一畝多地的小園,得力於清著名造園家戈裕良的深湛技藝,在這有限的面積之內,塑造了以假山為主、溪地為輔的大起大落的地形,使小園現出質朴自然的山林風貌。主山在池東,有前後兩峰。前峰突起於水面之上,雖不高,卻巨石嶙岣,氣勢磅礴,是堆疊得極好的峭壁峰,山中構築有洞。後峰稍矮,兩峰之間有幽谷斷崖,其間植物有數株古木,陰翳森然。兩峰之外,還有幾個小峰環衛左右。整座假山均用湖石堆成,層次分明,山峰石壁微微向西南側傾,加上湖石的紋理體勢,給人以形同真山之感。後山在溪北,臨水為石壁懸崖,石壁與前山相距僅1米,形成深約5米的峽谷,加強了山形的危峻。園中山有脈,水有源,山分水,水穿山,山因水活,水繞山轉,使咫尺小園的山水景呈現出充沛的生機,成為我國古典園林藝術的一處瑰寶。
可見,園林的總體布局中,山水地形的設計極為重要。園林風景是否自然天真,是否有野趣,是否曲折變化,是否余意不盡,都與此有直接的關系。
然而,地形塑造、山水景的布置,只是造園的第一個結構層次,這一層次只能造景而不能組織游覽。欣賞園林藝術和欣賞風景畫不同,風景畫是山水的平面表現,人們只要面對它看看就行了,而游園必須循著游覽路線,進入到藝術品內部去觀賞。要是只有第一層結構,沒有路、橋可通,沒有設計好的游覽路線,我們只能象看大盆景那樣來「看」林,更談不上在園林中結合賞景進行讀書、宴客、游戲和居住等日常起居活動了。要使園林真正滿足游賞和居住功能,還必須在山水結構的骨架上加上道路、橋梁、游廊以及廳堂、亭榭、樓台等第二個結構層次。這一層結構,一方面是組織游覽路線,引導人們游賞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對第一層山水結構進行更好的「精加工」。象園中的亭台建築固然是人們賞景休息和起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而它那輕巧的造型和絢麗的色彩點綴在山石林木中,確實可以為景色增添幾分嫵媚。因此,只有加上了第二層結構,組織了游覽,設立了含有多種活動內容的觀賞點,並使它和山水結構溶合在一起,園林藝術才完善了。
蘇州環秀山莊假山峭崚雄險,但如果比山上沒有游路可以通,景區也沒有建築亭台與之相對,這半畝大小的假山將會變成一座巨大的山石盆景,只能看不能游,其藝術魅力就會頓減。事實上,環秀假山之所以會受到中外造園家的重視,是和山上山下游路安排的妥當、建築布置的巧妙分不開的。這一點園林家陳從周在他的《蘇州環秀山莊》一文中有詳細的描述:「主山位於園之東部,後負山坡前繞水。浮水一亭在池之西北隅,對飛雪泉,名問泉。自亭西南渡三曲橋入崖道,彎入谷中,有澗自西北來,橫貫崖谷。經石洞天窗隱約,鍾乳垂垂,踏步石,上蹬道,渡石粱,幽谷森嚴,陰翳蔽曰。而一橋橫跨,欲飛還斂,飛雪泉石壁,隱然若屏,即造園家所謂「對景」。沿山巔,達主峰,穿石洞,過飛橋,至於後山,枕山一亭,名半潭秋水一房山,緣泉而出,山蹊漸低,峰石參錯,補秋舫在焉。東西二門額曰「凝青」、「搖碧」,足以概括全園景色。其西為飛雪泉石壁,澗有步石,極險巧。」
假山的峭壁、洞壑、澗谷、飛泉、危道、險橋、懸崖和石室等景色,不是親身游歷,是不能領略其中之趣味的。這座佔地半畝的小假山,卻辟有60餘米山徑,盤旋起伏,曲折蜿蜒,將山上山下的所有精華之景都串在一起,使湖石假山的玲瓏剔透、變化萬千的美統統顯現出來。再加上亭、房、閣、舫等建築的陪襯點綴,兩個結構層次在這小園中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北京北海公園的瓊華島和白塔山是倍受人們喜愛的園林風景。它的美也在於山水和建築這兩個結構層次的互相襯托和互相輝映。現在的塔山山麓,立有不少石碑,其中有一塊刻著清乾隆皇帝的《塔山西面記》,上面有這么一段話:「室之有高下,猶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瀾。故水無波瀾不致清,山無曲折不致靈,室無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以為高下。故因山以構者,其趣恆佳」。這一段關於園林造景的總結是很有見地的,它說出了地形和建築兩個層次結合的一般規律一一互相依託,互相陪襯,相得益彰。北京西城區阜城門內大街北的妙應寺白塔要比北海白塔高大許多(是國內現存元代喇嘛塔中最大的一座),但看上去遠沒有北海白塔那麼突出,那麼美麗,其關鍵原因是那裡沒有起伏的山地可依靠,沒有秀麗的園林環境可相襯。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富於地形變化的瓊華島山林給各式各樣的園林建築提供基地,那麼山上那巍峨的秀塔,北部臨水半圓形的長廊、水榭,高踞在峰嶺之上的亭台,順地勢蜿蜒起伏的雲牆等就如同海市蜃樓一般,缺少了存在的依據。同樣,瓊華島要是沒有這些建築的裝點修飾,也只不過是水中普通的一座石相間的島山,絕下會有如此大的名聲。
微觀上:一、造園藝術,師法自然 師法自然,在造園藝術上包含兩層內容。一是總體布局、組合要合乎自然。山與水的關系以及假山中峰、澗、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觀規律。二是每個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律。如假山峰巒是由許多小的石料拼疊合成,疊砌時要仿天然岩石的紋脈,盡量減少人工拼疊的痕跡。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狀。花木布置應是疏密相間,形態天然。喬灌木也錯雜相間,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間,融於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用種種辦法來分隔空間,其中主要是用建築來圍蔽和分隔空間。分隔空間力求從視角上突破園林實體的有限空間的局限性,使之融於自然,表現自然。為此,必須處理好形與神、景與情、意與境、虛與實、動與靜、因與借、真與假、有限與無限、有法與無法等種種關系。如此,則把園內空間與自然空間融合和擴展開來。比如漏窗的運用,使空間流通、視覺流暢,因而隔而不絕,在空間上起互相滲透的作用。在漏窗內看,玲瓏剔透的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美學價值;透過漏窗,竹樹迷離搖曳,亭台樓閣時隱時現,遠空藍天白雲飛游,造成幽深寬廣的空間境界和意趣。 三、園林建築,順應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樓、台、閣、館、齋、舫、牆等建築。人工的山,石紋、石洞、石階、石峰等都顯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邊曲折自如,水中波紋層層遞進,也都顯示自然的風光。所有建築,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地下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並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 四、樹木花卉,表現自然 與西方系統園林不同,中國古代園林對樹木花卉的處理與安設,講究表現自然。松柏高聳入雲,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數里盛開,乃至於樹枝彎曲自如,花朵迎面撲香,其形與神,其意與境都十分重在表現自然。 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那麼接下來我們談談中國園林的意境塑造了:意境的塑造
中國古典藝術講究的是神、勢、氣,中國藝術歷來主張"師法造化","觀象於天,觀法
於地",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②,古代中國先哲們的時空觀是互補共生的,並不像西方近代哲學和科學將時間與空間割裂開;這種古代中國的藝術哲學是一種樸素的整體美學觀。其藝術創造追求於象形、圖解,追求"術而不作,慎終追遠"②。因此特別強調精神,強 調人的主動性,強調主體的思、品、悟;人的審美感知的形成就個體來說,有其生活經歷、教育熏陶及文化傳統的原由③。
我們都知道研究中國古典藝術必然牽涉到"意境"一詞,"意境"一說最早可追溯至佛經。佛家認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知來冥境,得玄即真"④。按字面來理解"意"即意象,屬於主觀范疇,"境"即景物,屬於客觀范疇,也謂哲學中常提到的"能指"與"所指"。但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卻認為:"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故能寫真感情、真景物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④。然而,"意境"作為一個更加具體的美學概念,不能被簡單的看作是意與境的疊加,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心理學和哲學意味,它的包容特徵使其成為中國古典美學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范疇。
意境這一范疇包含了經驗、情感和思想,是中國文人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通常是通過表現有限而給人無限的感受①,即"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因此,中國古典美學特別強調藝術中的"虛境"。即強調虛實結合,即所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所以中國書畫歷來講究留白,園林亦不例外,造園者在造園布局時,常讓幽深的意境半含半露,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隱藏在一個或一組景色的背後,讓游者自己去觀賞、聯想,去領會其深度。更為重要的是,此種境界還包含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情感歸宿的執著追求。
然而,如何才能通過表達有限而給人無限的感受呢?中國古代"玄學"亦對此有所思考,主要表現在其"貴無"的思想。盡管其基本出發點是在現實生活中,但它特別追求在情感中達到對無限的體驗,同時又將這種對無限的體驗訴之於對人生的體驗。這樣的一種境界,恰恰正是審美的境界!王弼是玄學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⑤。總之從王弼的觀點來看,對"象"與"意"的了解不能脫離"言"與"象",但要真正的"得意"和"得象"卻非要"忘象"和"忘言"不可。這實際就是說,真正的對於"意"的了解是一種即需要"象"但又超脫於"象"的領悟,即超越有限而對"無限"的體驗。談到這種審美體驗時,慧能在其《壇經》中亦有他自己的思考,即主張"內外不迷,即離兩邊,外迷著相,內迷著空,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即主張領悟事物即不能執著於色相,又不執迷於空虛,因為色相只是道的表現形式,它變化無定,但又不離開了色相,執迷於空,因為離開了色相,便無從找到道了。
讀晚明文學小品,宛如游園。而且有許多文字真不啻造園法也。這些文人往往家有名園,或參予園事,所以從明中葉後直到清初,在這段時間中,文人園可說是最發達,水平也高,名家輩出。計成《園冶》,總結反映了這時期的造園思想與造園法,而文則以典雅駢驪出之。我懷疑其書必經文人潤色過,所以非僅僅匠家之書。繼起者李漁《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亦典雅行文。李本文學戲曲家也。文震亨《長物志》更不用說了,文家是以書畫詩文傳世的,且家有名園,蘇州藝圃至今猶存。至於園林記必出文人之手,抒景繪情,增色泉石。而園中匾額起點景作用,幾盡人皆知的了。 中國園林必置顧曲之處,臨水池館則為其地。蘇州拙政園卅六鴛鴦館、網師園濯纓水閣盡人皆知者。當時俞振飛先生與其尊人粟廬老人客張氏補園,(補園為今拙政園西部),與吳中曲友顧曲於此,小演於此,曲與園境合而情契,故俞先生之戲具書卷氣,其功力實得之文學與園林深也。其尊人墨跡屬題於我,知我解意也。 造園言「得體」,此二字得假借於文學。文貴有體,園亦如是。「得體」二字,行文與構園消息相通。因此我曾以宋詞喻蘇州諸園:網師園如晏小山詞,清新不落套;留園如吳夢窗詞,七層樓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園中部,空靈處如閑雲野鶴去來無蹤,則姜白石之流了;滄浪亭有若宋詩;恰園彷彿清詞,皆能從其境界中揣摩得之。設造園者無詩文基礎,則人之靈感又自何來。文體不能混雜,詩詞歌賦各據不同情感而成之,決不能以小令引慢為 長歌。何種感情,何種內容,成何種文體,皆有其獨立 性。故郊園、市園、平地園、小麓園,各有其體。亭台樓閣,安排布局,皆須恰如其份。能做到這一點,起碼如做文章一樣,不譏為「不成體統」了。 景以境出,取勢為主,巧於因借,精在體宜,起結開合,多樣統一"①。總之,布局應相勢取勢,隨地形起伏變化和形勢的開展而布置相宜的景物,"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開池沼",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就是所說的"得景隨形"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