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騰盆景
『壹』 龍岩龍崆洞介紹
龍崆洞也叫龍硿洞,位於龍岩市新羅區雁石鎮龍康村,距市區48公里,龍崆洞流水淙淙,景色秀麗,風物宜人,有著豐富的山林景觀和復雜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於三億年前的古生代,經海洋三次地殼運動和間歇演變而成。龍硿洞風景區地處武夷山脈南段,位於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雁石鎮,距龍岩市區48公里,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也是龍岩國家森林公園的主景區,素有『洞中桂林』、『華東第一洞』的美譽。它四周群山環抱,蒼松挺拔,修竹成林,雲海飄渺,是原野型溶洞山林風景區,是省級風景名勝區。
『貳』 家裡養盆景蓉樹好不好
榕樹盆景養護管理 榕樹盆景是具有生命力的象徵的造型景觀,因此維護其生命生長的延續就成了維護管理的必然目的。必須在日常維護中對其進行澆水、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 榕樹盆景,一般應放置在通風透光處,要有一定的空間濕度,陽光不充足,通風不暢,無一定空間濕度,可使植株發黃、發干,導致病蟲害發生,直至死亡。榕樹主要分布於我國南部以南各地區,主要商品產地福建漳州,喜酸性土,屬非耐寒性植物,在北部地區,一般冬天還要進入溫室維護管理。 榕樹盆景養護——澆水 澆水是榕樹盆景管理的最重要、最頻繁的措施之一。榕樹栽植於盆中,不論是深盆,還是淺盆,泥土總是有限的,所含水分也是有限的,如長期不澆水進行水分補充的話,植株就會因缺水而枯萎,因此要及時觀察,根據其土壤干濕情況澆水,保持土壤濕度。當然澆水也不可過量,若澆水過量,盆土長期過濕,則易引起根部缺氧和腐爛;同時澆水的多少還要視季節變化、天氣冷暖而定。一般說來,夏季或乾旱時,最好早晚各澆一次水,春秋季節每天或隔日澆一次水,春天樹樁萌動,也可視情況早晚澆一次水。梅雨季節或雨天時,則不需要澆水,還要注意排水。砂質土壤可多澆水,粘性土壤要少澆水。澆水可以葉面噴水,也可以根部灌水,一般二者結合,先葉面噴水,再根部灌水灌透,注意不要澆「半截水」造成盆面濕、盆內乾的現象,而且葉面噴水也不可過多,易引起枝葉徒長。 榕樹盆景用士: 要求不高。培育土要求肥.松,透,如牛糞.木肖.煤炭渣,既保濕,又透氣,肥分又夠。 怎樣才能使榕樹盆景多長一些氣根: 在水份.濕度和氣溫有保證的春夏之交的條件下:1.樹桿扎一條鐵線上端就可長出氣根 2.樹根.樹身割破皮也能長氣根且長出太多使人煩 . 榕樹的根與枝葉生長成正比,長勢越快越好根就越來越多。3.管理上,土質既要松又要含有機質,平時水.肥要保證就行. 榕樹盆景掉葉,長黃葉,枝乾乾枯,怎麼辦? 1.脫水 2。根部腐爛 3.見干見濕潤 4.清除爛根。換土。並注意保溫保濕。 榕樹盆景是喜歡太陽還是陰天? 陽性 榕樹盆景的防蟲 「榕灰白蠶蛾」<1>90%敵百蟲*800倍液。2<2>25%速滅菊脂*3000倍液等噴灑防治。 吹綿蚧---40%氧化樂果倍液殺. 怎麼樣使榕樹盆景長得快 要使榕樹長得快一是高溫高濕,二是通風透氣,三是土壤問題。2.第二部分是造型.雕刻.剪枝.綁扎問題。
『叄』 有關成都武侯祠野史的問題我都需要!
注冊設為首頁幫助首頁|博客群|公社|專欄|論壇|圖片|商城|汽車|博客聯播|隨機訪問|訂閱 用戶名 注 冊
密 碼 忘記密碼
保存密碼
芒果心路 復制
http://mango0422.bokee.com/
首頁個人資料日誌圖片視頻(測)好友博客群走走武侯祠 抵蓉第二天 下午 分類:芒果手跡 走走武侯祠 抵蓉第二天
成都的武侯祠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已經有1780餘年的歷史,來成都不去武侯祠簡直是旅行的遺憾,我自然不能抱憾此行了,雖然我不是研究三國的學者,但自小受長輩的影響對三國的故事很感興趣的。
Ekin和我抵達武侯祠已經快是下午3點了。門票上寫的這里的參觀關門時間是六點鍾,就算我們有翻牆出去的沖動,估計很難實現,一是因為不會翻牆,二是Ekin的電瓶車還在大門旁邊寄存呢,人家說只能寄存到六點鍾,過時應該不管了吧!(因為這個城市有非機動車的人比較多,自然在公園和百貨大樓附近就有管理車輛的工作人員了,呵呵,各行各業也是因為環境的影響應運而生了吧!在重慶基本是看不到的,想像一下,在山城重慶沒有大馬力的車很難前行吧!)
我們本來准備按照「武侯祠導游圖」上推薦的3小時線路前行的,正巧遇到旅遊團的導游在講解,於是就樂呵呵地在旁邊聽別人的講解一些典故了。
成都武侯祠始建年代無資料可詳考。從詩人杜甫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詩句推斷,祠堂早在唐代以前就建成了,而且為繁茂的柏樹所掩映。唐代的資料還說明,武侯祠與劉備墓和劉備廟毗鄰 。
明代初年,武侯祠被並入劉備廟。明代末年,祠廟毀於戰火。清代康煦十一年(1672年)重建。重建時,以前後兩大殿分祀劉備與諸葛亮,形成了君臣合廟的特有格局。
武侯祠佔地37000平方米,古柏蒼翠,紅牆環繞。進大門不遠處就看見了天下聞名的唐碑,據說祠內有文物以唐碑最為珍貴。唐碑聳立在大門至二門之間,高367厘米,寬95厘米,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刻立,裴度撰文,柳公綽(好像是柳公權的哥哥,喜歡書法朋友大概知道「顏筋柳骨」的說法吧,充分說明柳家書法在那時的造詣已是不一般了)的書法。(顏真卿書法)此碑因文章、書法妙絕和所稱頌的諸葛亮的功德絕世,在明代即被譽為:「三絕碑」。 現在我和Ekin看見的唐碑最下面的一部分已經不是最初的那個人的刻字,唐碑後來遭侵蝕了,明顯對比可知原刻者的篆刻水平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看他的篆刻作品可知他刻的字就如柳公綽的書法有深淺的區別,後人刻的修補的部分就是各個筆畫的深淺都是相同的,沒有多大的藝術價值。
進入三國陳列館,裡面的陳列物多是介紹三國的軍事人物和軍事故事的,當然也有《三國演義》中火燒藤甲兵里那刀槍不入的「藤甲」,還有「木牛」「流馬」等,還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山路實景模型……
「劉備殿高大宏敞,正中供高3米高的蜀漢皇帝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另有東西偏殿供奉著大將關羽、張飛等人。殿側兩廊各有問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坐像14尊,東廊的文臣以龐統居首,西廊的武將是趙雲領先。
諸葛亮殿內供祀著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人的貼金泥塑坐像。諸葛亮羽扇綸巾,神態儒雅,頗有一代相風度
劉備墓史稱『惠陵』封土高12米,有一道道地180米長的磚牆環護。史載,劉備於己於223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後,運回成都安葬;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後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在這幾處地方最多就是懷著崇敬的心情看著這些古人,還有就是感嘆後代塑像工匠的佳作。
這里還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1尊,像高1.7~3米不等,均出自清代民間藝人之手。這些都是文物啊,不知工作人員怎樣保存這些文物的,好想知道哦!
武侯祠的另一鎮祠之寶就是「攻心聯」。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下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趙藩撰寫這副攻心聯可謂用心良苦。全聯三十個字,按今天的流行語言,其「關鍵詞」一是「攻心」,二是「審勢」。一個諸葛亮,在蜀中乃至雲南,正史、野史故事之多隨手可拾。然趙藩的高明在於他選用了諸葛亮平息招撫西南各土著部族時七擒孟獲的故事。結論是:會用兵的人首先應該是個「攻心」的謀略家。但諸葛亮又非一味寬大,而是「威之以法」。他令行禁止,說到做到,大大地震懾了地方豪強勢力,再不敢貪贓枉法,胡作非為。對百姓亦如是。也是以「攻心」為主,教育多數,嚴懲個別。對自己的錯誤他也能主動承擔責任。這最集中體現在中國老百姓都熟知的失街亭的故事:他一邊揮淚斬了馬謖,同時又提升了有功的王平,還勇於承擔了作為主帥應負的責任。正是因為諸葛亮這種寬嚴結合在今天叫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使得蜀中在他當政時期政局穩定,他才因此得以多次順利出征而後院不起火,無「反側」。 攻心聯之所以成為到今天仍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傳誦的名聯,其積極意義是主要的,這就是它的內涵所具有的那種永久的哲學魅力。即事物兩極的互相對立又互相轉化的辯證關系。「寬」與「嚴」、「攻心」與「好戰」同屬兩個極端,就看你如何審時度勢,使矛盾著的雙方向有利的方面轉化而不是激化。就這一點而言,有其普通的規律性。今天仍可普遍地適用於軍事、外交、教育、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大到國際邦交,小到自我修養,與人相處,整個一部公共關系學,皆可適用。這絕非說「攻心聯」教人學的是怎樣練就「三寸不爛之舌」去「攻心」。請注意三十個字當中還有一個「戰」字,一個「嚴」字。它寫出了事物的另一面。如何定奪?這就需要審時度勢,寬時對敵可以七擒七縱,嚴時也可殺你皇親國戚。
有「寬」有「嚴」,但攻心聯總體思想仍是主張「和為貴」。仍是兵不刃血。仍是化干戈為玉帛。仍是說服、教育、勸誡、談判、溝通。趙藩以史為鑒認為,這一切才是化解矛盾的最佳選擇!最終化敵為友,變矛盾為統一這有何不好?看看今天全球大多數國家所實行的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採用和談為主的國際關系准則不都是在「攻心」么?它讓全球避免了多少次戰爭的危機!攻心聯之所以不朽正是它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哲學內涵。
第三樣鎮祠之寶就是在一大殿頂的一根上萬年的烏木正梁,這可是千里外運來的「烏木」。這烏木可是只有四川才有的, 這奇妙的烏木,埋在河川里,歷經六千到三萬年所成就的,介於植物與煤礦之間的物質。不會腐朽,黑黝黝的,據說貴重不亞於黃金(當然是有年齡要求的,就象古董的價值也是年代久的好)。上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金字,在房樑上熠熠生輝。
碑碣石刻是武侯祠的一大景觀,約有400餘塊,在全國諸多武侯祠中當屬首位,被譽為「卧龍碑林」。其中嶽飛手書的《前後出師表》碑,可稱得上是「三絕」碑。據碑跋稱,宋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遇雨夜宿卧龍崗,感慨萬千,揮淚手書《出師表》,以抒胸臆。所謂「三絕」,一為文章絕,出師表為千載名篇;二為書法絕,岳飛的書法可謂蒼勁峭拔,龍飛蛇騰,尤見忠武之氣流於筆端;三為刻工絕,宛如手書。三者結合,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我們在這里看到的不只是岳飛的身影,還聽到陸游在呤《示兒》,許多在那些年代不得志的名人一一湧上心頭,好像放電影一樣在腦中呈現。
「戲樓」開戲的時間是晚上8點,我可是對川劇沒什麼興趣,應該是對戲劇沒什麼興趣,說我不注重中國文化也好,反正就是沒興趣!我就不去擋著愛好者的視線了。在這里你可以感覺到以前那些戲迷看戲的興奮,就象現代的一部好電影一樣惹人喜歡。
Ekin和我在「桃園」留下第一張也是唯一的合影,遙想當年三兄弟結義時的虔誠心情,思索現在Ekin對我的幫助,真有結義的味道,可惜我們不是在結義。身後有劉關張的石像,劉備的白色石像,關羽的紅色石像,張飛的黑色石像,這個紅色石頭和黑色石頭應該不是染色的,自然界本來就有許多天然的顏色。黑色的是玄武岩嗎?
一路聊天一路看各處的風景,裡面的各處景觀都走得差不多了,什麼結義樓、三義廟、秋波亭、春熙亭、盆景園、聽鸝館等等等等。在這其中居然看見城市中很難見到的鳥兒,Ekin不禁感嘆已有多年沒看見鳥兒了,我很驚奇的問了一句:「公園里的老人家不是很喜歡提鳥籠子嗎?」Ekin:「我們看鳥一般是去鳥市看的,很難看見自由自在的在林中飛行的小鳥了,這些鳥應該是這里的工作人員放養的,哪會有鳥能穿越城市的高樓來這里落腳呢?」,如果一個人旅行很難體會這種聊天的樂趣吧!
我們出來的時候已經快關門了,隨後還去逛了出名的「錦里古街」,芒果會在下一篇文章里講述在錦里的故事!呵呵!
。
諸葛亮介紹: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是我國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他任蜀國丞相,業績斐然,死後受後追思,不少地方陸續修建起祭祀他的祠廟----武侯祠。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二十里,一說隱居地是南陽?),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
諸葛亮於危難之際出而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間武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陳壽記述,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韓雪)、等。由於作戰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門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國演義》上講述很多。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十處。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模宏偉,有七院六十餘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游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曆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餘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築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一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肆』 盆景八大派指那八大派
蘇州、揚州、嶺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嶺南盆景:蒼勁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蘇州盆景:清秀古雅
揚州盆景:嚴整莊重
安徽盆景:古樸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暢
浙江盆景:雄偉挺秀
蘇派盆景
造型特點:圓片式
傳統造型:「六台三托一頂」,屏風式、垂風式、垂枝式、劈乾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粗扎細剪
常用樹種:松、柏、雀梅、榔榆、黃楊、三角楓、石榴、鳥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鵑,
流傳地域:蘇州
特點:嬌媚。缺點:樹形變 化不大,形態嬌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龍盤(雀梅,樹齡400餘年)
醉卧(雀梅)
揚派盆景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游龍彎」 ,雲片式(一至三層的稱「台式」,三層以上的稱「巧雲式」 ),疙瘩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藝術特點:嚴整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萬覲棠
流傳地域:以揚州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興化、高郵。
揚州盆景製作歷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為宮苑裝飾、觀賞的珍品,作為東南第一大都會的揚州,也受到京都影響流傳盆景;宋代蘇軾任揚州太守時,曾親自製作盆景;明代,揚州盆景形成地方風格;清代,揚州鹽商為迎合帝王南遊,廣築園林,大興盆景,有「家家有花園,戶戶養盆景」之說,明代形成的盆景風格,經不斷提高,形成了流派。
黃楊盆景《巧雲》、《騰雲》、《行雲》、《凌雲》、《碧雲》等榮獲一等獎,實現五連冠
通派盆景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以「兩彎半」(或「三彎半」)為主要特色。兩彎半」又稱「獅式」盆景,相傳為明代畫家所創,造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必須構成三彎九片一頂(三彎半),意態如獅。但「三彎半」的造型難度太大,很不容易達到標准,以後逐漸簡化為「兩彎半」。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傳地域:南通、如皋
海派盆景
造型特點: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強調主題性、層次性和多變性,在製作過程中力求體現山林野趣,重視自然界古樹的形態和樹種的個性。講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數量較多,沒有固定規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點:鐵絲蟠扎,扎剪並重
常用樹種:松柏類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榮慶、汪蠡鼎、胡運驊
流傳地域:上海
浙派盆景
造型特點:薄片結扎,層次分明。擅長直干或三五株栽於一盆,以表現莽莽叢林的特殊藝術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技法特點:金棕並用,扎剪並重(針葉樹以扎為主,闊葉樹以剪為主)
常用樹種:松柏類(五針松)為主
代表人物:潘仲連,胡樂國
流傳地域:杭州、溫州兩地為中心
徽派盆景
造型特點:徽派盆景風格獨特,形式多種多樣,造型技法受揚、蘇、滬諸派影響,以古傲蒼勁、奇峭多姿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傳統造型:規則類主要有「游龍式」(多見於梅樁)、「扭旋式」、「三台式」、「屏風式」、「疙瘩式」
技法特點:粗扎粗剪(棕皮樹筋纏繞)
常用樹種:以梅樁最為著名,稱為「徽梅」。黃山松,檜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鍾鈴
流傳地域:以歙縣賣花漁村(雄興鄉洪嶺村)為代表,包括績溪、休寧、黟縣等廣大地區。
川派盆景
造型特點: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多懸根處理。山石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傳統造型:規則類為主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講究身法
常用樹種: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鵑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傳地域:四川成都重慶等地。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後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後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後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盆景藝術大師陳思甫在他的專著《盆景樁頭幡扎技藝》一書中寫道:「若以規律類平技式樁頭論,成都和川西地區的主幹彎曲、校視下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長期被積雪壓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態,雪融化後,樹梢直立,枝椏由垂轉手或略帶傾斜狀。故爾平枝式規律類型樁頭,枝盤漸至盤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盤基部下傾、盤略下斜而平整。「在藝術形式上,它以嚴謹的格律作為基本的結構原則,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詩』。」(唐春來:《規律類樹樁美的探索》,載《成都盆景研究》)
嶺南派
風格特點
1)雄偉蒼勁,古樸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幹截斷,長側枝,當側枝長到主幹小一點又截去,這樣不斷去致下部粗壯);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傳統造型:大樹型,高幹型
常用樹種:九里香、福建茶、朴樹、榆、雀梅、榕、黃楊、羅漢松、五針松、杜鵑、水梔子、梅、銀杏等
流傳地域:廣州
傳統的廣東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龍彎」式,樹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橫出,作五托或七托,樹頂扁平,稱「古樹」,又叫「將軍樹」,這種盆景很費功夫、時間,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嶺南派盆景藝術風格的真正形成,則是本世紀30年代以後的事。 這時的廣東盆景分作三個流派:一是以盆景藝術家孔泰初為首的一派,樹形蒼勁渾厚,樹冠秀茂稠密,構圖嚴謹,表現曠野古木的風姿;二是以廣州三元宮道士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將要枯死的樹樁作材料,經過精心培育,從某一部分長出新芽,以瀟灑流暢為貴;三是以廣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雲霄,技托雖少而不覺空虛,含蓄簡括,高雅自然,很有點鄭板橋「冗繁削盡留清瘦」,「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意[1] 。
其它風格
編輯
中州風格:以果樹盆景為特色
北京風格:以小菊盆景為特色
湖北風格:以「風吹式」盆景為特色
湖南風格:以大懸崖式為特色
八桂風格:大樹型
福建風格:榕樹盆景和配石懸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