枷欏盆景
❶ 家裡陽台上種花養草一般要准備哪些東西,注意哪些問題
陽台上養花與地面庭院種花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要養花必須注意下面幾點:
1、光照 影響陽台光照的是陽光的朝向。陽台上種植哪些花木為好,要根據陽台的朝向,以及本地的氣候條件,花卉品種的習性來決定。朝南陽台,光照強,植物吸熱多,蒸騰也大,宜栽喜陽耐旱花卉。如多肉植物的仙人掌、仙人球、寶石花等,還有如矮牽牛、旱金蓮、半枝蓮、夜來香、月季、石榴、六月雪、一串紅、鐵樹等。朝北陽台包括走廊,因得不到直射陽光,不宜種植喜陽花卉,只能種喜陰及中性花卉,如四季海棠、文竹、吊竹梅、鴨跖草、龜背竹、吊蘭、常青藤等。
2、水及溫度 陽台由於通風條件好,空氣常乾燥,所以澆水是關鍵,要注意勤澆水並向葉面和地面噴水。花盆宜大,因盛土多,蓄水多,不易干,或把花盆裝入一淺水盆中,水可因毛細管作用源源不斷供應花卉需要。也可在盆花四周放一盆水。使其自然蒸發,改善局部小氣候。陽台上擺設的盆花,要注意,稍密集一些,因較多盆花一齊蒸發水分可增加周圍空氣的濕度。
3、溫度 陽台一般是水泥的地面和牆壁,當陽光照射時,由於水泥的反射,溫度升高,特別是朝西的陽台,下午日偏時,陽台上充滿陽光,溫度明顯升高,這種輻射對生長不利,因此可在陽台上灑水,當水分蒸發時可帶去一部分熱量。
4、風吹 風是流動空氣,植物生長需要這種環境,然而過強的風對植物往往造成傷害。風太大時,可適當加裝防風板。
5、其它 如選購花木時,要注意陽台的容量,植株的大小與陽台的方向、顏色等做好搭配。
❷ 盆栽需要施肥嗎
1.根據季節施肥 春夏季是花卉生長的旺期,這期間植株生長迅速,新陳代謝旺盛,需要較多的養分,故應施用以氮肥為主的「三元素」肥料,使根系發達健壯,增強吸收能力,促進枝條生長,以利開花結果。夏季過後,若繼續施用氮肥,則不利植株發育,影響開花結果;而且,過多地施用氮肥還易招致病、蟲為害,或使莖葉軟弱,花色不艷,故在植物進入生殖生長期(花芽分化期)前,應停止施用氮肥。秋季植株生長緩慢,需肥量減少,為了提高其抗寒越冬能力,可施少量磷、鉀肥料。磷、鉀肥除有益於植物的生殖生長外,還可促使植株強健,花色鮮艷。冬季花卉進入休眠期,不要施肥,但冬季入室的部分盆花還可以繼續生長,在這種情況下,可施少量的肥料,以滿足生長的需要。
2.根據植株長勢施肥 健壯植株生理活動旺盛,生長快,吸收能力強,需養分多,宜勤施氮肥。病弱株生長慢,新陳代謝不旺,吸收能力差,需肥少,可少施或不施肥。花卉也有「虛不受補」的問題,若土壤中養分濃度高,易造成反滲透,引起植株灼根死亡。
3.根據花卉生長期施肥 ①花卉蓓蕾期施肥。花卉在蓓蕾期需要大量養分,需施以磷、鉀肥為主的肥料,以促進花芽分化,多著花蕾多開花。但花開時不宜施肥,以免過早誘發新枝,迫使花朵早謝,縮短花期。②果實膨大期施肥。結果花木坐果後需大量養分,但在果實未坐穩時,不要施肥,以免造成大量落果。待果實坐穩後,特別是果實膨大期,應施磷、鉀肥,這不僅能使果實迅速長大,且有利於果柄粗壯,不易墜落。
4.根據花卉種類施肥杜鵑、桅子等切忌施用鹼性肥料。②每年需重剪的花卉要增加磷、鉀肥的比例,以利萌發新枝條。③以觀葉為主的花卉,可偏重於施用氮肥。④對菊花、大麗菊等大型花的花卉,在花期需要施適量的完全肥料,促使全面開花,開出形美色艷的花朵。⑤觀果為主的花卉,在開花期適當控制肥水,壯果期施足完全肥料,以利結出累累碩果。⑥香花類花卉進入開花期,應施適量磷、鉀肥,以利於花香濃郁。
5.注意事項①換盆土後不能立即施肥,盆栽花卉在盆中生長時間一長,土壤中養分會消耗殆盡需要及時更換盆土,增加底肥,以利開花結果。而換盆後的新栽植株根系多有損傷,吸收肥水能力弱,故不能施肥,以免肥液刺激傷口,引起爛根,影響成活率。②掌握盆土適宜干濕度。施肥要掌握好時機和盆土干濕度,盆土稍干時施肥,肥液才會直接滲入土中,被根系吸收;如盆土過於乾燥,在土與盆壁間出現縫隙時施肥,肥液會從縫隙間流失。而若在盆土太潮濕時施肥又易引起植株爛根死亡。③輔以根外施肥。在氣候、盆土條件不適宜施肥或施肥作用小的時候,可採取根外追肥的手段。實踐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根外追肥,可得到較好的效果。
❸ 圖解盆景製作與養護的目錄
第一章 盆景簡介
第一節 起源與現狀
第二節 盆景的主要流派
一、嶺南派盆景風格與特點
二、海派回盆景的風答格與特點
三、蘇派盆景的風格與特點
四、揚派盆景的風格與特點
五、川派盆景的特點與風格
第三節 盆景樹種
一、五針松
二、黑松
三、金錢松
四、真柏
五、羅漢松
六、枷欏木
❹ 紅豆杉盆景製作
紅豆杉盆景的製作與管理 紅豆杉屬常綠喬木,主幹直立生長。紅豆杉因其株形優美,葉色濃綠,用於製作盆景,效果也很好。在原產地它可長到20米高,但盆栽一般控制在1至3米,甚至更矮,根、枝、乾的表皮均為紅褐色。它大枝輪生而平展,分層清晰,側生小枝羽狀,密集而下垂。葉錐形,4棱,綠色,呈螺旋狀互生。 紅豆杉常用扦插的方法繁殖,可在春季剪取向上生長的健壯充實的枝條,先放在流水中沖洗去傷口流出的樹脂,然後插於潔凈無污染的粗沙或蛭石中,深度為枝條的三分之一,插後澆透水,放在半陰處養護。經常噴水保濕,約40天左右可生根,90天左右分苗移栽。此外,也可用播種法繁殖或在生長季節用高空壓條法繁殖。 紅豆杉可加工製作成斜乾式、直乾式、曲乾式、雙乾式、卧乾式等不同形式的盆景,但不太適合製作懸崖式和臨水式盆景,樹冠多採用瀟灑的自然式,也可利用其小枝自然下垂的特點,製作成垂枝式盆景。製作時應剪去造型不需要的枝條,有時其主幹直而無姿,可截去,另外培養形態較好的側枝作主幹,以使其曲折有致,具有較高的觀賞性。紅豆杉枝條柔軟,若有些枝、干形態不佳或位置不合適,可用金屬絲進行蟠扎或牽拉,小枝的造型則以修剪為主。紅豆杉的根部古樸多姿,可提出土面,使其懸根露爪,以提高盆景的藝術價值。 紅豆杉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稍耐半陰,春夏秋三季為其生長季節,可放在室外通風良好、陽光充足處養護,澆水做到「不幹不澆,澆則澆透」,並在空氣乾燥時向植株噴水,以使葉色清新;每2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為使葉色濃綠,可噴施葉面寶等葉面肥。冬季放在避風向陽處越冬,若遇寒流可移至室內,也可在冷室內越冬,控制澆水,保持盆土0℃以上不結冰即可。紅豆杉頂端優勢較強,當植株長到一定的高度後,可將頂部截去,以控制植株高度;對於側枝也要疏剪,以使其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合乎造型要求,但對於輪生枝則要有選擇地保留,以突出品種特色,保持其特有風貌。每1至2年的春季翻盆一次,盆土宜用疏鬆肥沃,含腐殖質豐富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
❺ 誰知道樹木盆景怎麼製作!
樹木盆景是選用觀賞樹木的幼樹或老樹樁,經過培養、藝術加工和栽植布置在精緻的盆缽中製成的。它的製作藝術,最要緊的是掌握各種樹木的生物學特性,充分發揮它們的自然姿態美、風韻美和色彩美。如松柏的蔥郁蒼勁,梅樁的古雅幽芳,榆楓的質朴蒼古,綠竹的瀟灑秀麗,雀梅、黃楊的枝朗葉等。樹木盆景的栽培、製作與管理,是一項既富有藝術性,又富有科學性的細致工作。一盆造型優美、耐人欣賞的好盆景,是經過藝師巧匠美學的構思和精湛的藝術手法而構成的,還要通過精心的養護管理,才能保證它生長茂盛和姿態優美。樹木盆景的製作管理技術,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樹種選擇、樹胚培養、加工造型、上盆配景和養護管理等。養護管理又包括:放置場所、澆水、施肥、修剪整姿、翻盆換土、病蟲害防治等。
1.樹種的選擇
適宜製作樹木盆景的材料很多。一般以盤根錯節、枝密葉細、姿態優美、花果艷麗者為佳。同時,要求具有萌芽性強、耐修剪、壽命長等生物學特性。
我國樹木盆景的取材,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五溪蘇靈著《盆景偶錄》中記載樹木盆景甚多,把盆景植物分為四大家、七賢、八學士和花草四雅。
四大家:金雀、黃楊、迎春、絨針柏。
七賢:黃山松、瓔珞柏、榆、楓、冬青、銀杏、雀梅。
十八學士:梅、桃、虎刺、吉慶、枸杞、杜鵑、翠柏、木瓜、蠟梅、南天竹、山茶、羅漢松、西府海棠、鳳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梔子花。
花草四雅:蘭、菊、水仙、菖蒲。
上述古代樹木盆景選用的樹種,有許多還是我們現在製作盆景的常用材料。但目前不斷引種發掘,適宜作樹木盆景的材料已有一二百種之多,通常可分為以下幾類:
松柏類:日本五針松、黃山松、黑松、錦松、柳杉、水杉、水松、檜柏、偃柏、金葉檜、翠柏、鋪地柏、絨柏、線柏、瓔珞柏、刺柏、羅漢松、紫杉等。
雜木類:榔榆、黃楊、雀梅、赤楠、檵木、九里香、朴樹、福建茶、檉柳、小葉女貞等。葉木類:三角楓、紅楓、銀杏、構骨冬青、鳳尾竹、羅漢竹、佛肚竹、棕竹、蘇鐵等。
花木類:山茶、茶梅、金雀、貼梗海棠、梅花、碧桃、紫薇、垂絲海棠、西府海棠、迎春、桂花、杜鵑、六月雪、探春等。
果木類:果石榴、火棘、南天竹、金桔、佛手、山楂、枸骨、金彈子、胡頹子、紫金牛、老鴉柿、柿、枸杞、珊瑚櫻等。藤本類:凌霄、常春藤、絡石、扶芳藤、紫藤、忍冬等。
2.樹樁的採掘與培育
樹木盆景的素材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繁殖育苗和採掘樹樁。前者採用播種、扦插、壓條、嫁接、分株等繁殖方法取得樹苗,進行自幼培養,造型比較自由,樹木枝乾的粗細比較勻稱,但費時較長;後者從山野挖取多年的樹樁,因材處理,進行培育加工,可以大為縮短時間,常常還可選到形態自然優美、古雅樸拙的老樁,製作成盆景佳品。缺點是受到樹樁固有形態的限制,主幹與側枝之間的粗細比例不易勻稱。此外,有些珍貴樹種如五針松、枷欏木、紅楓等,在山野採挖不到,只好靠人工繁殖取得樹苗。
關於繁殖育苗技術,在許多園藝書籍中均有介紹,本書不再贅述。這里將樹樁採挖與培育方法作一介紹。
採挖樹樁必須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否則難於成活,更難於成品,既浪費時間、人力,又浪費了自然資源。
選擇採掘的樹樁,要從樹種、樹齡、形態以及發展前途等方面綜合考慮。關於樹種的選擇,前面已有介紹。至於樹齡,以年久樁老者為貴,但也須長勢旺盛。樹樁的形態,不要一味追求怪異、象形(象形並不是盆景藝術的選擇標准),而以具有蒼古奇特、遒勁曲折的特點為佳,特別應注意根部和主幹的形態。樹樁一般不宜太高太大,以利於成活和便於加工,又適於上盆和陳設。有些樹樁雖存在某些缺陷,但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只要可以加工彌補,仍然可以取用。
採掘樹樁的時間,一般宜在樹木進入休眠期後,以初春化凍,樹木尚未萌發之前為宜。深秋、初冬採掘也可,但冬季養護較麻煩,尤其在北方,須進溫室養護。至於寒冬臘月,由於土層凍結,採掘困難,且易傷根,故不太適宜。採掘樹樁的時間還要因地制宜,根據樹種的習性來決定,對於不耐寒的樹種,宜在3~4月份間採掘,以免遭受凍害。
在採掘時,一般可將主根截斷,但要多留側根和須根。對於松柏類和某些直根樹種,則宜適當多留些主根,否則不易成活。樹樁挖起後即可進行一次重修剪,修剪要根據樹樁的形態,並初步考慮到日後的造型。一般保留一部分主要枝幹並短截,其餘全部剪去。萌發力弱的常綠樹種,如松柏類等,不可將枝葉剪光。採掘的樹樁,根部不必帶土,最好放進泥漿里蘸一下,裝入筐簍,並填塞苔蘚,以保護須根不致因失水而枯萎。帶回後須盡快栽種。
山野採掘的樹樁,無論其自然形態如何優美,要製成盆景,還必須經過一定時期的培育,稱做"養胚"。有些盆景愛好者,急於求成,將剛採掘的樹樁栽進較淺的釉盆或紫砂盆中,甚至懸根露爪,試圖一氣呵成盆景,結果多難於成活,更不易成型,所謂欲速則不達。
養胚最好選擇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陽光充分的地方進行地植,或採取泥盆栽植,以便於結合造型加工。栽植要適當深埋,最好僅留芽眼於土外,主幹較高的樹樁,可用苔蘚包在主幹上。栽後要澆一次透水,並用少許稻草蓋在樹樁上,以保持濕度。夏季高溫時,要搭棚遮蔭,並經常噴水。冬季要圍以草簾,防止寒凍。平時要注意水分補充,樹木生長旺盛期更不可缺水,但也要注意澆水不可過多,以防止造成爛根現象。在天氣乾燥時,最好常往葉面上噴水。要使樹胚盡快成型,施肥很重要,新栽的樹樁,根較幼嫩,宜薄肥勤施。肥料可用腐熟的餅肥或糞肥,稀釋後再用。養胚期間還要做好修剪、摘芽、防治病蟲害等工作。
修剪主要指剪去日後造型時不需要的枝幹,以免消耗養分。還要剪去枯枝、病枝等,否則會影響新芽的抽生或導致病蟲害的蔓延。
摘芽主要指摘掉多餘的芽。一般保留日後造型所需要的芽(包括備用芽),其餘的芽全部摘掉,以免長出無用的枝幹。待保留的芽長成枝幹時,可作進一步選擇,剪去不用的枝幹,並摘去留下枝乾的頂芽,促使腋芽萌發側枝,增加枝葉的層次與密度。
3.樹胚的加工造型
自幼培養的樹苗,一般在3~5年後開始加工造型;山野採掘的樹樁,大多在養胚一年後即可進行加工造型。
加工前可將地栽的樹胚挖起來,臨時栽進大小基本適合的盆中,以便操作和造型。大型樹胚也可就地加工造型。
加工製作要遵循一系列盆景創作的藝術手法,對樹胚材料先進行仔細觀察和推敲,根據材料特點來決定表現什麼樣的題材和如何造型,也就是"因材處理"。將樹胚根、干、枝的骨架按盆景藝術的規律安排,使之成為具有協調勻稱、線條優美、意境深遠的有生命的盆景藝術作品。如選用松樹為材料,就宜於表現其主根的蒼勁與挺拔,枝葉平整展開呈雲片狀;柏樹就宜於表現其主幹古拙奇特,枝葉呈團簇狀;梅花造型則宜疏枝橫斜;迎春則宜垂枝拱曲;……這是從樹種的自然特性來考慮的。此外,還要從樹樁的固有形狀來考慮,如有些樹樁的主幹挺直,可順其自然,作成直乾式;有些樹樁主幹自然彎曲,適於作成曲乾式或懸崖式;有些樹樁主幹枯禿,則宜於作成枯峰式的……因材處理可以使盆景製作既節省人工,又有天然野趣。如完全任其自然,就談不上盆景藝術了,但是人工的痕跡過甚,卻又失去自然美。因此,對於樹樁的造型,切不可墨守成規,套用模式。
造型加工方法也有一定程序性,通常是先主幹後枝條,由下而上的攀扎、修剪或雕鑿,可根據樹種和造型的需要來確定。不同地區由於習慣的不同,其加工方法也有所差異。一般對於松柏類及萌發力弱的樹種,以攀扎為主。對於榔榆、雀梅、福建茶、三角楓等萌發力強的樹種,可以修剪為主。用攀扎法工的樹樁,造型自如,曲折多變,且成型較快;用修剪法加工的樹樁,則蒼勁自然,但成型較慢。在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樹木生長快,適於攀扎造型;北方地區,氣候寒冷,樹木生長較慢,適於攀扎造型。當然這些都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各地盆景的風格與流派不同,造型方法迥然有別,如嶺南派採用"蓄枝截干"的修剪造型法;揚派採用"一寸三彎"的攀扎造型法;蘇派則用"粗扎細剪"造型法;徽派則採用"之形彎曲"造型法;川派則採用"方拐"或"掉拐"法造型等等。我們掌握修剪與攀扎的最基本方法,並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常常可以產生理想的效果。
(1)攀扎法:即通過棕絲、麻皮或金屬絲等攀扎材料,將樹木枝幹彎曲成各種形狀。
金屬絲扎法:該法簡便易行,屈伸自如,但拆除時稍有麻煩。最好是用經過火燒的鐵絲,但通常用的是較經濟的鉛絲,根據所攀扎枝乾的粗度來選用適度粗細的鐵絲。金屬絲一般選用12~24型號,對號使用。鐵絲粗度選用表
鐵 絲 12號 12號 16號 18號 20號 22號 24號
枝幹直徑 15毫米 10毫米 6毫米 4毫米 3毫米 2毫米 1 A5毫米
攀扎時,先將金屬絲一端固定於枝乾的基部或交叉處,然後緊貼樹皮徐徐纏繞,使金屬絲與枝幹約成45°角。如要將枝幹向右扭旋下彎,金屬絲則按順時針方向纏繞;反之,則按逆時針方向纏繞。注意邊扭旋邊彎曲,才能使金屬絲緊貼樹皮,同時枝幹也不易斷裂。用力不可過猛,以防損傷樹皮或扭斷枝幹。對石榴、紅楓等一些皮薄易受損傷的樹種,可先用麻皮包卷枝幹,然後再攀扎金屬絲。在一根枝上如有重復的金屬絲纏繞時,須注意纏繞方向的一致,盡量避免交叉。
棕絲攀扎法:是我國盆景傳統造型方法。它的優點是:棕絲與枝幹顏色調和,加工後即可供欣賞,並且不易損傷樹皮,拆除方便,但攀扎難度較大。一般先將棕絲捻成不同粗細的棕繩,將棕繩的中段縛住需彎曲的樹干下端(或打個套結),將兩頭相互絞幾下,放在需要彎曲的枝幹上端,打一活結,再將枝幹徐徐彎曲至所需弧度,再收緊棕繩打成死結,即完成一個彎曲。一般彎曲不宜過分,否則易失卻自然形態。棕絲攀扎的關鍵在於掌握好力點,要根據造型的需要,選擇下棕與打結的位置。
棕絲攀扎的順序:開始時,先扎主幹,後扎枝葉;扎枝葉時,先扎頂部,後紮下部;每扎一個部分時,先扎大枝,後扎小枝;在扎主幹時,應從基部到頂部。
各地盆景老藝人在長期實踐中,總結了許多種棕絲攀扎方法,稱作棕法。這種棕法因地區或流派不同而略有區別,但基本原則是相同的,目的都是為了利用棕絲將樹木枝幹紮成所需要的形態。棕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掌握基本原則後,可根據造型需要靈活處理。
彎曲較粗的枝幹,可先用麻皮包紮,並在需彎曲處的外側襯一條麻筋,以增強樹乾的韌性。如枝幹過粗,彎曲困難,還可用"開刀法",即用鋒利小刀在樹干彎曲處切開一條3~5厘米長的深口,切面再按上法用麻皮包紮,這樣既便於彎曲,又不易折斷。為利於切口癒合,最好使切面與彎曲所在的平面垂直。
❻ 那些植物可以做成盆景
多選用枝葉細小、盆栽易成活、生長緩慢、壽命長、根干奇特的樹種,兼有艷麗花果專者尤佳屬。現已被用作樹樁景樹的約有 160種,除通過人工繁殖外,常從山林野地掘取經多年樵砍後留下的老乾樹樁培養。樹樁盆景千姿百態,可歸納為直干、斜干、曲干、卧干、懸崖、枯乾、連根、附石、叢林等形式。培養土以疏鬆透氣、排水良好,又能保肥的為最佳。盆景的製作有以修剪為主的整形法和用金屬絲或棕絲扎縛枝幹彎曲成一定形狀、再經逐年細致修剪成型等方法,並有不同的地方風格。
常見的盆景樹種有:五針松、黑松、金錢松、真柏、羅漢松、枷欏木、銀杏、榔榆、石榴、紫薇、火棘、南天竹、梅花、雞爪槭、枸骨、紫藤、榕樹、九里香、瓜子黃楊、金銀花、雀梅、六月雪、榆樹、側柏、刺柏、黃楊、朴樹、杜鵑、三角楓、柞木、白蠟、老鴉柿、地瓜榕(人參榕)、三角梅、龜甲冬青、雀舌黃楊、岩四手、貼梗海棠、垂絲海棠、木瓜、等等。
❼ 福州旅遊簡述
鼓山、西湖、青芝山、閩江、鱔溪、石竹山、方廣岩、雪峰山、龍王頭、下沙海濱浴場、三十六腳湖等著名風景區30多處;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有華林寺、湧泉寺、開元寺、西禪寺。烏山閩王祠、林則徐祠、昭忠祠、崇福祠等。
鼓山的景點很多,有名稱的就達160多個。這些景點基本上是以湧泉寺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湧泉寺在山腰,相傳因寺前有一股泉水湧出地面而得名。「湧泉寺」的匾題,是康熙手書。此寺始建於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明代曾兩次毀於火,明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清順治、康熙年年間又幾次擴建。目前,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間的布局和明、清兩代的建築物。游覽鼓山的人,一般是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去尋幽探勝。東路有回龍閣、靈源洞、喝水岩、龍頭泉、白猿峽、水雲亭、聽水齋、甘露松等25景。想欣賞古人題刻的,就走東路。鼓山的題,多集中的靈源洞、喝水岩一帶,幾無隙地。西路庵堂岩洞羅多,最著名的是達摩洞十八景(俗稱十八洞)。
西禪寺坐落於福州市西郊怡山鳳尾村。怡山是一座小山坡,因形如飛鳳落坡,又名鳳山。原為南朝梁煉丹士王霸所居。唐咸通八年(867),觀察使李景溫延請長安大禪師來此地建寺,兩年後改名請禪寺,不久又改名延壽寺。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改名長慶寺,後遭戰亂破壞。宋天聖年間(1023-1032)復建,景佑五年(1038)敕號"怡山長慶禪寺"。舊時福州東南西北郊均有禪寺,此寺在西郊,故俗稱"西禪寺"。
寺廟佔地約100畝,有三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客堂、祖堂、齋堂、念佛堂、方丈室、禪堂、明遠閣、鍾鼓樓、伽藍殿等大小殿堂四十多座,大部分是清光緒年間(1875-1908)微妙禪師在海外募金重建,其規模在清末居福州五大禪寺之首。寺內有玉佛閣、明遠閣、懶安祖師塔、內真身銘等建築。垣內寄園,花木似錦,周圍有古荔三百株,因荔枝品種不同,成熟時間不一,"怡山啖荔"傳為佳話韻事,也留下很多名人字畫。
玉佛閣在西禪寺內,供奉兩尊玉佛。閣為兩層建築。底層供奉釋迦牟尼玉佛像,高2.8米,重8噸;第二層卧佛像,長3.7米,重10噸。這一坐一卧兩玉佛為我國目前最大的兩尊玉佛。閣兩旁有聯曰:"一宇澄清,閩嶠新開樓閣好;佛光普照,禪窗依舊荔枝紅。"由蘇淵雷、虞愚、林憲民等題。閣掩映在荔枝叢中,頗為壯觀。
明遠閣在寄園內,為清順治七年(1650)創建。荔枝紅時,文人名士,爭相邀約,會聚此間品荔,啖荔和詠荔,素稱風雅。現存建築為清光緒三年(1877)重建,雙層翹檐,中為廳堂,旁為客房。
寺內懶安祖師塔真身銘,是1952年建在欏枷山的懶安祖師塔毀時遷居入的。懶安和尚名大安,唐代福州長溪人,初入福清縣黃檗山學戒律,後往江西洪洲百丈山參拜百丈禪師懷海,深造《禪門規式》,再居溈山,因號大溈。唐咸通八年(867)觀察使李景溫請來此興建佛寺,為開山祖師,僧眾達三千餘人,鼎盛一時。中和三年(883)坐化於方丈室,世壽九十一。今塔內真身銘已建碑亭。此外,寺中文物古跡甚多。除梁代王升天之"沖虛觀"、"白龜吐泉"遺址外,還有本寺開山祖師懶安禪師塔內真身銘石碑、唐七星井,弘一大師放生池碑,雪庵禪師朱地金字百壽屏,康熙御筆之《葯師經》,佚名僧人剌血繕寫的《法華經》、《楞嚴經》等。西禪寺在歷史上還派出僧人任新加坡雙村寺、馬來西亞檳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等地主持,這些國外的寺廟火亦十分興旺。
溫泉公園是一座具有歐式風格的休閑公園,它是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們設計的,於1996年底開始興建,1997年初建成開放。公園佔地約10公頃。以玻璃金字塔為中心,分為北半部和南半部兩大部分。
北半部以人工景觀為主:分為古鐵思源區、茶花園區、桂花園區、榕芳遊憩區、竹園區、珍稀樹木園區、熱帶風情區、水景觀賞區、綠蔭休閑區。南部仿效天然湖光山色:有山、湖、島,樹木繁茂,鳥語花香。
由正門進入,正前方是金字塔,它是溫泉公園的中心建築物,是由鋼網架構成的玻璃建築物,它的基台是一個直徑為70米的圓形,底邊是40米寬的正方形,塔高28米。它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埃及古金字塔,比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還大還高。金字塔內部是一個多功能大廳。穿過金字塔,東端是一座可以容納幾百人的露天音樂廣場,在廣場的兩邊是不同植物組成的圖案,具有典型的歐式風格。音樂廣場是舉辦大型活動的主要場所,在公園建成三年多的時間里,這里曾舉辦了30多場大型慶典、紀念活動以及多種文藝演出、音樂會等。每年春節,公園都舉辦大型鬱金香花展。從荷蘭直接進口的鬱金香球頭,約30萬株,春節期間,五顏六色的鬱金香競相開放,公園幾乎成了鬱金香的海洋。
穿過小路看到的是玫瑰園,園內玫瑰月季競相開放、奼紫嫣紅,讓人們賞心悅目。古鐵樹園區有蘇鐵、鳳尾鐵、美洲鐵、泰國鐵等30多株鐵樹,其中最大的千年鐵樹王高達5米以上;茶花園區種植名貴茶花,其中3棵茶王乃省內外所罕見;桂花園區以高大桂花為中心形成圓型配置,別具一格;竹園區里種下了金鑲玉竹、鳳尾竹等13個品種,高雅、清悠,別有一番情趣。進入西大門,迎面是花卉簇擁的大型噴水池,這一個圓形噴泉,它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摩洛哥皇宮前噴泉,噴泉給溫泉公園幽靜的環境增添幾分動感,而且噴泉產生的負氧離子,可以改善空氣的質量。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打上燈光,晶瑩剔透的噴泉頓時變得絢麗多彩,給溫泉公園的夜景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穿過小橋,是由炮仗花組成的綠牆,因花似炮仗而得名,每當春季開花時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星星點點的點綴在綠牆上,就像一串串鞭炮,彷彿一顆火星似炸成一片,給花園增添許多喜慶色彩。公園的南部仿效天然湖光山色,向遊人展示一派大自然的風光,有山、有水、有島,樹木繁茂,鳥語花香,獨具匠心的人工小瀑布,它隱含著溫泉公園的來歷,在小瀑布的上方有塊石碑,介紹了福州溫泉的概況。
榕芳園里種植20多種植物,包括黃榕、金絲榕、琴葉榕、花葉榕等並配以修剪成各種形狀的榕樹造型,展示"榕城"的特色。
珍稀樹木園區引進銀杏、禿杉、油杉、紅豆杉、冷杉、雪松、金針松、香港四照花、細柄阿丁楓、槭樹等珍稀樹木,寓科學性於遊憩之中;草坪鋪至湖邊,湖水幾乎與岸邊等高,盡可能隱去人工駁岸的斧鑿痕跡,使之更趨天然。湖中睡蓮隨波盪漾,紅鯉逐浪嬉遊。
白鴿廣場的白鴿是從上海引進的廣場鴿。在藍天、白雲下,綠葉紅花中,成百上千隻白鴿飛翔其間。人們給圍繞在身邊的白鴿餵食,人與白鴿十分親切接近。
位於閩江下游長樂市航城鎮的石龍山峭壁之下,距福州市區30公里。它是一條從山麓一直伸到江面的花崗條岩,形如金剛天王的大腿,腳底穿靴,腳尖蹺起,故被稱為「金剛腿」,十分形象。金剛腿處於閩江江水和海水分界線上,這條「腿」兩側的水有鹹淡之。 金剛腿附近江面寬達450米,水深50米,每秒能通過2萬多立方米水量,是上游台江地段的10餘倍,但歷來大水都不會淹過金剛腿的腳踝,故有「大水淹不過金剛腿之說」,它因而被人們視為洪水峰高水位和閩江航行的天然標志。 據說,金剛腿原有兩條,另一條在北岸,與現存這條隔江相望。古時福州萬壽橋有座橋墩塌了,投了許多石料都被湍急的江水沖走,想了許多方法都建不起來。後來一位高僧認為此處水流湍急,尋常石塊當然無從存身,只有將具有神力的金剛腿鑿來沉入江底,方能鎮住江水。後來人們將那條金剛腿鑿下來投入江中後,橋墩果然很容易就修復了。此事載於《長樂縣志》。 現在存留的這條金剛腿上方有我國著名海軍宿將薩鎮冰題的「金剛濯足」四字石刻。金剛腿和閩江口的五虎礁、南北龜、皇帝井等同列為「閩江七景」。
位於閩侯縣尚干鎮,距福州35公里,脈延永泰、福清、長樂三縣、橫隔祥謙南通兩鄉,是古時閩縣和侯官縣的天然界線。5個主峰巍然聳立,勢如五虎雄踞。憑眺福州,與雙門前(今八一七北路東街口附近)的三獅對峙,俗稱「三獅朝五虎」。由福州市東望,端方如幾,故又名「方山」。 五虎山壁立千仞,谷口深隘,四峽如門,形勢險要。元末陳友定曾遣兵在此駐守,至今寨門遺址猶存。隘谷以內平疇數頃,岩洞幽深,溪流屈曲,水聲潺潺,附近有靈壁岩、鯉魚石等勝景。宋朱熹避偽學來游,築吟翠山樓於下卓,留有詩篇《方山》:「到山不識山面目,但見九鼻盤溪曲。歸來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漢玉」,至今石崖猶存其「怡山良石,神仙所居」的題刻。 山上自古產有柑桔,味甜美,被稱為神果。還有荔枝名種「滿林香」,明徐勃《荔枝譜》記載:「皮微黃,味甘,其香位(佳)於眾品。」可惜此品種今已無存,據唐朝《國央補》,及陸羽《茶經》載:遠在唐朝、方山就以盛產露芽茶著稱,為全國貢品名茶十四品目之一,明朝以後,由於福州茶業逐漸衰落,方山茶園隨之荒廢。80年代以來,茶園重新墾復,種有新茶三、四百畝。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是福建省首家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全國十大森林公園之一,也是福州唯一的中國4A景區。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原名福州樹木園,創建於1960年2月、1988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福州森林公園"。1993年,改為"福州國家森林公園"。是集科研與游覽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面積859.33公頃。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東以福飛路為界,西至湖頂與葉洋村接壤,南至八一水庫北岸堤壩,北至嶺頭鄉與筆架山毗鄰。呈長方形,最高處的筆架山海拔643米。園南八一水庫最低海拔僅47米。經營面積860公頃。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以搜集、展覽福建樹種為主,引進南方的木棉樹,北方的鑽天楊,熱帶的南洋杉,亞熱帶的樟樹,溫帶的油松、銀杏、水杉等全國各地及36個國家2500多種國內外珍貴樹種。龍潭溪自北向南流貫園中,以蘇鐵園、棕櫚園、珍稀植物園、竹類觀賞園、樹木觀賞園,花卉盆景園及榕樹景觀區等多個植物專類園構成的樹木觀賞區,融園林藝術於一體,碧水青山、瀑布奇石、古榕碑刻,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和歷史悠久的宋古驛道、清劉冰心墓、正心寺等構成了森林公園鍾靈毓秀的自然風光和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
園內有多種受國家一類保護的珍稀植物,如曾轟動世界的一枝葉片可換回5噸鋼材的"活化石"--水杉,譽滿全球的"中國鴿子樹"--珙桐,數量很少的"林中巨人"--望天樹。據說望天樹可以長到70多米,人站在樹下望不到樹頂。還有1960年才發現的"茶族皇後"--金茶花和世界最古的活化石、人稱古森林遺跡的桫欏。以及世界著名的巨樹之一,人稱"萬木之王"的禿杉。園內受國家二類保護的珍稀植物也有多種,如銀杏、連香樹、普陀鵝耳櫪、杜仲、柏樂樹、夏臘梅、長瓣短柱茶、雲南山茶、槿棕、海南粗榧、荔枝等。園內碩果僅存的澳洲栗豆,也在這里舒枝展葉,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竹類觀賞園是目前我國園內收集品種最為豐富的竹類品種園。竹子品種多達226種,種類比位於我國浙江安吉的聯合國世界竹類研究中心還多出50餘種。這里還有世界五大風景樹種的日本金松、南洋杉、雪松、金錢松、海岸紅杉和風靡世界的三大飲料--咖啡、可可和茶樹。尤其是那株被譽為中美"友誼使者"的海岸紅杉,它是前美國總統尼克松先生訪華時送給我國已故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友誼樹的第二代。此外還植有世界四大街道樹種--懸鈴木、榆樹、七葉樹、椴樹和我國傳統的十大名花(其中僅山茶花就有74個品種)。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國花,如澳大利亞的鶴望蘭、日本的櫻花等,也都在這里安家落戶。
景點關鍵字: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在距福州約20公里的閩侯縣南通鄉境內,發源於縣南古崐崖山尾東麓,為大樟溪下游南岸支流。流域面積約62平方公里,其間崐水平長度500米以上的溪流有24條,取名「十八」,形容其多。第三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全區散布著崐由火山岩構成的峰、岩、崖、谷、洞、石,山水交融,天然渾朴,有崐西溪瀑布、烏龍戲珠、大帽山、文筆峰、寶塔峰、三仙洞等景點。遊客一般從三、四重溪開始游覽。 四重溪又稱風光岩,附近的皇冠峰肅穆挺拔,峰下有一高8米的崐獨峰斜立,象探身招呼客人的侍者,人稱「侍者峰」。 五重溪又稱黃坑口,主要景點有石人、石馬、石風帆等。石風帆崐是在幹流河道中殘留的一塊巨石,高出水面5.2米。 六重溪、七重溪有鴛鴦洞、流紋岩、三層岩等景點。 八重溪的龍潭、知音瀑布等都很出名。崐水深10餘米,潭中山峰倒影,風景秀美。知音瀑布是當地大小12個瀑崐布的代表,瀑高40多米,寬10多米,豐水時甚為壯觀。 八重溪與九重溪間為寬40米的溪流所隔,有竹筏過渡。十三重溪崐以下人跡罕至。 景區東北部的大帽山,又名古靈山,海拔786.3米。晴日登頂,可一覽十八重溪山水秀色。此外,寶塔峰俊秀凌空,玉女石、猴洞、崐傾缸瀑布、天柱瀑布等也各有特色。 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典型的季節河、成群的野生彌猴為該景區的崐三大特色。
湧泉寺西有獅子峰,形如獅子,沿獅子峰西下行數里,即到達摩洞。洞內有一尊2米左右的達摩面壁坐像;洞外一巨石,石壁如斧削,上刻清朝道光年間詩人魏傑,根據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間傳說,整理編寫成的18景,這就是鼓山十八景:達摩面壁、南極升天、仙猿守峽、古鶴巢雲、仙人巨跡、福壽全圖、蟠桃滿塢、玉筍成林、蟻蜓渡潮、漁燈普照、獅子戲球、金蟾出洞、伏虎馱經、神龍聽法、鎧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宮。這18洞景經過風化瓦解、歲月淘洗現在有的景點已看不到了,但大部分景點仍然惟妙惟肖,連同那美妙的神話傳說,讓遊客感覺到大自然的無比神奇。 鎮虎岩相傳清朝時,方圓數十里的鼓山,常有幾只大虎,經常下山殘害生靈,山下百姓,追趕大虎。每追到此處,大虎都奇跡般地消失,大家認為這巨岩下可能是個虎穴,於是請來了湧泉寺的法師來此誦經降虎,在鎮虎岩邊刻上「南無增福壽佛」,用佛法來鎮虎,還在十八景西面建了一個伏虎祠,從此鼓山再無虎患。 仙人巨跡一塊巨岩平展如台,岩上"羅漢台"三個大字特別醒目。相傳羅漢化身的靈嶠禪師,曾在此與八仙中的藍采和會面,請他傳授醫道。藍采和將自己精湛的醫術毫無保留地傳給了靈嶠禪師後,化成一陣清風飄走了,卻在羅漢台上留下了三個巨大的腳印,稱為"仙人巨跡"。羅漢台上往南這3塊巨岩,形狀如三艘船,盪漾在林海碧波之中。 慈航駕壑傳說凼酪秈�稅訟擅嵌怨納降慕檣芎螅�鬃怨飭俟納劍�脖徽飫鐧拿讕懊宰×恕U媸恰胺綣庥琶勒獍愫茫�趿畲群講謊諏」觀世音在飽覽了鼓山的勝景之後,返回南海。轉眼間,一年一度的蟠桃盛會又將來臨,觀音向王母提議放在鼓山舉行,王母喜極。於是,觀音撥了3艘船,滿載各路神仙,駕著祥雲,飛向鼓山。後來這3艘船就留在了鼓山,「慈航駕壑」由此而來的。 佛窟在羅漢台上方的「佛窟」,為清代鼓山湧泉寺主持道霈(1614~1702年)所題的摩崖題刻,道霈大師曾於清康熙七年(1668年)著寫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共有120卷,分裝48冊,木刻雕版達二千多塊。1928年弘一法師來福建時,曾將它印了幾十套分別贈送給日本的各個寺院,日本人民稱道鼓山是「庋藏佛典古版之寶窟」。在左邊這一塊岩壁上,刻著55個佛名,連同羅漢台下斷壁上刻著的33個佛名成為88個佛號,這些均為道霈法師的手跡。此處有一窟清泉如鏡,終年不涸不溢,潔凈不染。 玉石雲梯玉石雲梯是新近開辟的一個景點,要扶著鐵鏈護欄桿,從陡峭的巨岩上開鑿的一級級台階登階而上。雖然只有128級台階,但是雲梯的陡峭程度使人更富有刺激感,而且有驚無險。登上雲梯,眼前視野寬闊,身邊時有雲霧繚繞,放眼望去,煙波浩渺,榕城新貌盡收眼底,近看腳下林海碧波,松濤陣陣,不遠處索道纜車象一條銀色的珍珠項鏈,繞在蓮花峰上。向上望去,懸崖上有一題刻「千岩競秀,萬壑爭流」,這是清代魏傑所題,他把萬壑山水的壯麗氣勢,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了。達摩面壁達摩洞寬,約15米,深約8米,高約4米。洞內左壁刻有「面壁」兩個大字,達摩塑像高2米左右,是用龍眼木雕刻的。洞內有台灶,相傳靈嶠禪師初入山時曾在這里煮食,洞內有泉一眼,甘寒可飲,常年不涸。千佛梵宮、千佛庵千佛庵,也叫福聖庵,原名叫無凈居。此庵三面靠山,面臨烏龍江和白龍江,為比丘尼修行之地,久負盛名。數百年來香火旺盛,來往習經修行的比丘尼成千上萬。庵內佛像逐漸增多,以至達到上千佛像,十分壯觀,故更名為千佛庵,也稱為「千佛梵宮」。 八仙岩洞八仙岩洞的傳說始於元代,相傳鐵拐李首先得道成仙後,度漢鍾離,漢度呂洞賓,二人又共度韓湘子和曹國舅,而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則是分別得道後共成八仙,經藍采和的大力推薦,八仙們曾來到這里歡聚,一起共渡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金蟾出洞劉海台和金蟾洞,分別在石道的左右兩邊,右下方的金贍洞洞頂岩形如蟾蜍行將出洞,岩底平白一片,猶如蟾腹,伏在坡旁草叢中,躍躍欲出。 蟠桃滿島金蟾洞東南向,有數塊巨大的岩石,錯落而成,就好象幾個蟠桃堆放在一起,周圍也有很多岩石酷似蟠桃,因此,這里叫蟠桃林,旁邊還有一岩石洞,上刻有「曼倩岩」3個字。傳說:當年曼倩曾是王母娘娘蟠桃園里忠實的看守官。但他終究擋不住仙桃的誘惑,在離任時斗膽偷了幾個蟠桃,溜下人間,來到鼓山,被這里的景色迷住了,就把蟠桃種在了鼓山,曼倩怕王母娘娘知道後怪罪,也就留在了鼓山。經過多年的經心栽培,這里到處布滿了仙桃。後來,這事被天兵知道後稟報王母娘娘,王母娘娘親臨鼓山,要把曼倩帶回天庭問罪,曼倩寧死不回。王母娘娘盛怒之下,把曼倩和這里的蟠桃都點化成石。 古鶴巢雲法華岩洞,它由兩個互通的岩洞組成,洞內刻有清代魏傑的題詞:「且憩」。洞前的這一塊小平地,相傳過去常有白鶴盤旋,停棲,故名「古鶴巢雲」。 福壽全圖法華岩洞右邊的亭子,叫法華亭。據傳,站在此亭俯瞰榕城,道路、農田、河流、湖泊縱橫交錯,天然勾勒出福壽全圖,點劃不誤,令人叫絕。現在,隨著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已經看不到這幅「福壽全圖」了。 伏虎馱經伏虎洞頂岩石伸出,酷似虎首,藏牙縮爪,遠看如一隻被降服歸依之虎,背上馱著一塊平石,如馱著佛法經書,故取名「伏虎馱經」。伏虎祠祀奉伏虎禪師,並將每年的二月二十九日定為伏虎禪師的誕日,在此前後三日都舉行祭祀活動,紀念伏虎禪師誕辰。 岩壑俱飛蓮花岩有巨岩如獨木沖天,摩崖題刻"岩壑俱飛"四個大字,形象地描繪了這里的景色。 鎧甲壑岩路旁有一奇岩怪石,其石表面有很多規則的小裂痕,形如古代將軍鎧甲上的鱗片,岩石上刻有"卸甲"二字,故稱"卸甲岩"。 玉筍成林站在「卸甲岩」上,向東仰望,可見到對面雲霧環繞,玉筍峰上露出了許多大小尖峰。岩石聳列,猶如雨後春筍,出土成竹,這是這里最為特別的景觀,古人譽為"玉筍成林"之景。
小道:「金剛腿一線。有很多山水村落可看。尤其是那裡的有座盤龍山。新建旅遊景區。」
❽ 花木盆景的製作過程
樹樁盆景,就是以花木為主。樹樁的優劣,不在所取樹種是否名 貴,也不在所用材料體積大小,而在於其天然形態是否有造就之可能,在於 創作者的造型所蘊含的意境和情趣。樹樁盆景是山野老樁的縮影,首當師法 自然。虯枝橫空、勢若游龍、樹干扭旋的古柏;大枝旁逸、懸崖倒掛、枝葉 如雲的勁松;柔枝紛披、花果艷麗、俊逸飄雅的天竹,都是製作樁景的極好 範本。
要製作一盆精美的樁景,關鍵是選好樹樁。最理想的樹樁是形態豐滿、 枝挺葉綠、須根尚未脫水的植株。
樹樁就其形態而言,有直乾式、懸崖式、垂枝式、合栽式、 伏卧式、桔梢式、自由式等。不論長短、粗細、曲直、老嫩、明暗、疏密、 厚薄,均宜自然灑脫。在引栽樹樁之前,需選好花盆,其原則是能與樹樁能相得益彰。
淺口盆能顯示林木的高大;深口筒盆可襯托懸崖老樁;持重古樸的紫砂盆宜於承持 蒼古人畫的松柏;雍容典雅的釉盆則能輝映艷麗的花果樹樁。總之,樁景的 用盆,也是欣賞的一部分,無論造型、線條、色彩、大小都應恰到好處,富 有藝術特點。
樁景所需的老樁,一般可到花木市場購買,如需較高質量的,則要到荒山野嶺挖掘。挖掘老樁宜在冬、春和梅雨季節,這時挖出的老樁易成活。挖 掘時要注意保護須根,多帶須根,截去主根。然後強修枝葉,使其骨架「輕 裝」,僅剩極少細枝小葉(在這一步驟中,要注意樁、盆形態互相適應)。
當樹樁在盆里活立起來,須經常在枝幹樹葉上噴水,還要適當遮蔭。這時, 如樹樁萌發的嫩芽,有些位置不當,要毫不心疼地剝去。夏日應多見陽光, 秋天進行修剪、整枝造型。樹樁的造型,因追求的風格不同,方法各異。大致有蓄枝截干法、棕絲扎片法、鉛絲纏形法等。
鉛絲纏形法簡便易學,易為初學者掌握。整形時, 將枝幹彎成所需形態,纏形處墊上麻片,用粗細適宜的鉛絲,使形態固定。 鉛絲要緊貼麻片、樹皮纏繞,不要使樹皮受到損傷。要使樁枝疏密相間。有 些樁枝木質較硬,可在彎曲處下端開槽,使之彎曲自然。經這樣捆紮一、二 年後,樹樁即可成形。以後逐年再進行細剪、整枝、摘葉、掐芽,還可採用 切根、盤根上提的技藝,抑制其生長,保持優美姿態。
最後在樹樁下,還可點綴一些山石,以彌補樹樁造型的不足。可選用斧 劈石、太湖石、鍾乳石、英德石或尋常造型美觀的石頭。布置山石最好採用 奇數,忌雜亂無章,要與樹樁、盆缽相配,或遠或近,以自己喜愛為准。石 縫處還可填附細土,布植青苔,使整個樹樁盆景既增生氣,又添野趣,雖出 自人工,卻宛如天成。
❾ 樹庄怎樣載培
樹樁的採掘與培育
樹木盆景的素材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繁殖育苗和採掘樹樁。前者採用播種、扦插、壓條、嫁接、分株等繁殖方法取得樹苗,進行自幼培養,造型比較自由,樹木枝乾的粗細比較勻稱,但費時較長;後者從山野挖取多年的樹樁,因材處理,進行培育加工,可以大為縮短時間,常常還可選到形態自然優美、古雅樸拙的老樁,製作成盆景佳品。缺點是受到樹樁固有形態的限制,主幹與側枝之間的粗細比例不易勻稱。此外,有些珍貴樹種如五針松、枷欏木、紅楓等,在山野採挖不到,只好靠人工繁殖取得樹苗。
關於繁殖育苗技術,在許多園藝書籍中均有介紹,本書不再贅述。這里將樹樁採挖與培育方法作一介紹。
採挖樹樁必須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否則難於成活,更難於成品,既浪費時間、人力,又浪費了自然資源。
選擇採掘的樹樁,要從樹種、樹齡、形態以及發展前途等方面綜合考慮。關於樹種的選擇,前面已有介紹。至於樹齡,以年久樁老者為貴,但也須長勢旺盛。樹樁的形態,不要一味追求怪異、象形(象形並不是盆景藝術的選擇標准),而以具有蒼古奇特、遒勁曲折的特點為佳,特別應注意根部和主幹的形態。樹樁一般不宜太高太大,以利於成活和便於加工,又適於上盆和陳設。有些樹樁雖存在某些缺陷,但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只要可以加工彌補,仍然可以取用。
採掘樹樁的時間,一般宜在樹木進入休眠期後,以初春化凍,樹木尚未萌發之前為宜。深秋、初冬採掘也可,但冬季養護較麻煩,尤其在北方,須進溫室養護。至於寒冬臘月,由於土層凍結,採掘困難,且易傷根,故不太適宜。採掘樹樁的時間還要因地制宜,根據樹種的習性來決定,對於不耐寒的樹種,宜在3~4月份間採掘,以免遭受凍害。
在採掘時,一般可將主根截斷,但要多留側根和須根。對於松柏類和某些直根樹種,則宜適當多留些主根,否則不易成活。樹樁挖起後即可進行一次重修剪,修剪要根據樹樁的形態,並初步考慮到日後的造型。一般保留一部分主要枝幹並短截,其餘全部剪去。萌發力弱的常綠樹種,如松柏類等,不可將枝葉剪光。採掘的樹樁,根部不必帶土,最好放進泥漿里蘸一下,裝入筐簍,並填塞苔蘚,以保護須根不致因失水而枯萎。帶回後須盡快栽種。
山野採掘的樹樁,無論其自然形態如何優美,要製成盆景,還必須經過一定時期的培育,稱做"養胚"。有些盆景愛好者,急於求成,將剛採掘的樹樁栽進較淺的釉盆或紫砂盆中,甚至懸根露爪,試圖一氣呵成盆景,結果多難於成活,更不易成型,所謂欲速則不達。
養胚最好選擇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陽光充分的地方進行地植,或採取泥盆栽植,以便於結合造型加工。栽植要適當深埋,最好僅留芽眼於土外,主幹較高的樹樁,可用苔蘚包在主幹上。栽後要澆一次透水,並用少許稻草蓋在樹樁上,以保持濕度。夏季高溫時,要搭棚遮蔭,並經常噴水。冬季要圍以草簾,防止寒凍。平時要注意水分補充,樹木生長旺盛期更不可缺水,但也要注意澆水不可過多,以防止造成爛根現象。在天氣乾燥時,最好常往葉面上噴水。要使樹胚盡快成型,施肥很重要,新栽的樹樁,根較幼嫩,宜薄肥勤施。肥料可用腐熟的餅肥或糞肥,稀釋後再用。養胚期間還要做好修剪、摘芽、防治病蟲害等工作。
修剪主要指剪去日後造型時不需要的枝幹,以免消耗養分。還要剪去枯枝、病枝等,否則會影響新芽的抽生或導致病蟲害的蔓延。
摘芽主要指摘掉多餘的芽。一般保留日後造型所需要的芽(包括備用芽),其餘的芽全部摘掉,以免長出無用的枝幹。待保留的芽長成枝幹時,可作進一步選擇,剪去不用的枝幹,並摘去留下枝乾的頂芽,促使腋芽萌發側枝,增加枝葉的層次與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