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盆景
A. 什麼時候去南潯旅遊比較好
景點介紹
1南潯古鎮
門票:成人全票100元
景點介紹:南潯被譽為中國江南的封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鎮上有全國文保單位小蓮庄、嘉業堂藏書樓以及張石銘舊宅等古建築群。
2百間樓
百間樓位鎮東北側,沿老運河東、西兩岸建造。相傳是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他家的保姆僕人居家而建。始建時約有樓房百間,故稱」百間樓」,這一名稱一直保存至今。百間樓的特色是依河立樓,頓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橋相連。樓房為傳統的烏瓦粉牆,形成由輕巧通透的卷洞門組成的騎樓式長街。
整條百閣樓街房舍連排,側牆相接。房舍間山牆高聳,有做成雲頭;有做成觀音兜式;也有做成三疊馬夾牆式,高低錯落,白牆黑瓦,饒有風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樓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層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輕巧通透,洋隘著水鄉居居的靈氣。
3湖筆人家
「湖筆人家」集湖筆文化、湖筆製作現場展示、湖筆銷售等一體,具有濃厚的南潯人文特色。展示的湖筆主要有明清時代的各種湖筆、歷代書畫家選用筆、共和國將軍選用筆、國家領導選用筆、外國友人選用筆、團體及個人書畫用品或禮品筆。
4小蓮庄
小蓮庄,又稱「劉園」,是南潯五大名園之一。園林以荷花池為中心,依地形設山理水,形成內外兩園。內園是一座園中園,處於外園的東南角,以山為主體。仿唐代詩人杜牧《山行》之意,鑿池栽芰,疊石成山。山道彎彎,半山蒼松,半山紅楓,楓林松徑,山路回轉,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園與外園以粉牆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內外園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園以荷池為中心,池廣約十畝,沿池點綴亭台樓閣,步移景異,頗具匠心。
5劉氏梯號
劉氏梯號,又稱崇德堂,俗稱「紅房子」。崇德堂總體建築由南、中、北三部分組成。
中部建築以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廳、堂、樓為主體,最有特點的是南、北部中式
建築融入西歐羅馬式建築,其中北部歐式建築立面尤為壯觀,大宅高達恢宏,以精美的磚
雕、木雕、石雕見勝。
南潯美食
橘紅糕
「野荸薺」橘紅糕是南潯傳統小吃,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野荸薺」橘紅糕,軟而不粘,色澤桃紅,桔味醇正,香糯可口
定勝糕
呈淡紅,松軟清香,入口甜糯。主要是將米粉放入定勝糕模型內,摁實,面上用刀刮平,上籠用旺火蒸20分鍾,至糕面結攏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雙交面
近年來在泰安路一帶頗負盛名,交頭有鹵汁、牛肉、白雞、素絲、雪菜等十餘種,尤以雙交面(又叫酥肉爆魚面)為上品。鎮上狀元樓、五福樓等麵店都有出售。
雙林姑嫂餅
南潯雙林傳統名點。扁圓形,厚薄均勻,粉質細膩、油潤,呈淺灰色, 有麻油香味,酥鬆爽口,由於體積小面精,一口一塊,口即酥溶,咸甜可口。
注意事項
景區附近多以人力三輪車作為交通工具,有些車夫會先說好5元,然後自行帶你去別的地方逛,最後再多問你收錢,這點要注意,一定要事先把價錢說清楚。
在各景點停車場有放心旅遊商品店一家,裡面東西最全,質量最好,而且價錢不高,是旅遊公司監督商店,大家可以去那裡買到你想要的東西。建議最好不要在各景點內買旅遊紀念品,景區內東西比較昂貴。
B. 南潯古鎮遊玩攻略
景點介紹
1南潯古鎮
門票:成人全票100元
景點介紹:南潯被譽為中國江南的封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鎮上有全國文保單位小蓮庄、嘉業堂藏書樓以及張石銘舊宅等古建築群。
2百間樓
百間樓位鎮東北側,沿老運河東、西兩岸建造。相傳是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他家的保姆僕人居家而建。始建時約有樓房百間,故稱」百間樓」,這一名稱一直保存至今。百間樓的特色是依河立樓,頓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橋相連。樓房為傳統的烏瓦粉牆,形成由輕巧通透的卷洞門組成的騎樓式長街。
整條百閣樓街房舍連排,側牆相接。房舍間山牆高聳,有做成雲頭;有做成觀音兜式;也有做成三疊馬夾牆式,高低錯落,白牆黑瓦,饒有風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樓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層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輕巧通透,洋隘著水鄉居居的靈氣。
3湖筆人家
「湖筆人家」集湖筆文化、湖筆製作現場展示、湖筆銷售等一體,具有濃厚的南潯人文特色。展示的湖筆主要有明清時代的各種湖筆、歷代書畫家選用筆、共和國將軍選用筆、國家領導選用筆、外國友人選用筆、團體及個人書畫用品或禮品筆。
4小蓮庄
小蓮庄,又稱「劉園」,是南潯五大名園之一。園林以荷花池為中心,依地形設山理水,形成內外兩園。內園是一座園中園,處於外園的東南角,以山為主體。仿唐代詩人杜牧《山行》之意,鑿池栽芰,疊石成山。山道彎彎,半山蒼松,半山紅楓,楓林松徑,山路回轉,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園與外園以粉牆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內外園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園以荷池為中心,池廣約十畝,沿池點綴亭台樓閣,步移景異,頗具匠心。
5劉氏梯號
劉氏梯號,又稱崇德堂,俗稱「紅房子」。崇德堂總體建築由南、中、北三部分組成。
中部建築以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廳、堂、樓為主體,最有特點的是南、北部中式
建築融入西歐羅馬式建築,其中北部歐式建築立面尤為壯觀,大宅高達恢宏,以精美的磚
雕、木雕、石雕見勝。
南潯美食
橘紅糕
「野荸薺」橘紅糕是南潯傳統小吃,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野荸薺」橘紅糕,軟而不粘,色澤桃紅,桔味醇正,香糯可口
定勝糕
呈淡紅,松軟清香,入口甜糯。主要是將米粉放入定勝糕模型內,摁實,面上用刀刮平,上籠用旺火蒸20分鍾,至糕面結攏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雙交面
近年來在泰安路一帶頗負盛名,交頭有鹵汁、牛肉、白雞、素絲、雪菜等十餘種,尤以雙交面(又叫酥肉爆魚面)為上品。鎮上狀元樓、五福樓等麵店都有出售。
雙林姑嫂餅
南潯雙林傳統名點。扁圓形,厚薄均勻,粉質細膩、油潤,呈淺灰色, 有麻油香味,酥鬆爽口,由於體積小面精,一口一塊,口即酥溶,咸甜可口。
注意事項
景區附近多以人力三輪車作為交通工具,有些車夫會先說好5元,然後自行帶你去別的地方逛,最後再多問你收錢,這點要注意,一定要事先把價錢說清楚。
在各景點停車場有放心旅遊商品店一家,裡面東西最全,質量最好,而且價錢不高,是旅遊公司監督商店,大家可以去那裡買到你想要的東西。建議最好不要在各景點內買旅遊紀念品,景區內東西比較昂貴。
從上海准備坐大巴去南潯的朋友們請注意了,上海汽車南站沒有可以直接到達南潯的汽車。客運總站有去南潯的直達車,上午8:10和11:20各一班。
C. 南潯小蓮庄
蓮莊主人---劉鏞
小蓮庄為南潯景緻之最,原是「四象之首」清光祿大夫劉鏞的家廟和花園。傳說因為主人欽慕元代書畫家趙孟兆頁建於湖州的蓮花庄得名。
有人估算,劉鏞的家產,在19世紀90年代時達到了2千萬兩白銀,這是什麼概念?當時清政府的年收入是7千萬兩白銀。
1885年,通奉公劉鏞59歲,開始修建私家莊園「小蓮庄」,他准備在庄園里修整一個十畝的荷花池,再在池邊建幾座亭台樓榭,以便在風和日麗的時候,賞荷、垂釣,安享晚年。
這時候的劉鏞,已居南潯「四象」①之首。也許,他希望靜對荷花池時,能回憶起自己的一生。或許,他會想,人這一輩子,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只要你的心足夠大。
此時的劉鏞已不再是當年那個綿綢布莊的小學徒。那一年他15歲,由於家境貧寒,劉鏞在布莊幫工,他起早貪黑,從廚房到澡堂,什麼事都干,但辛苦一天卻只能得到十文點心錢,即使像他師傅,身為店中執事,歲俸也不過百緡(一千文為一緡)。
對於處處留心想要自己起家創業的劉鏞而言,每日十文的酬勞是遠遠不夠的,他開始考慮著,要往絲業上發展。
南潯,倚天目諸山之勝,攬太湖苕溪之秀,所有的靈氣凝結為一縷縷蠶絲,綿軟柔韌,質地晶瑩,名聞遐邇。當時正值「歐洲諸國開商埠於上海,大購湖絲,歲出口八九萬包,業絲者贏獲過多」。這一切皆被劉鏞看在眼裡,不禁為之心動。若想開創自己的事業,從絲上著手,當是一條捷徑。
於是,1842年,16歲的劉鏞「跳槽」到談德昌絲行當伙計。絲行的待遇比綿綢布莊大有提高,不僅「年貼膳洋銀十圓」,年底,談老闆因劉鏞勤快能幹還「酬洋銀六圓」。
(歲月幾經變遷,人世幾度滄桑,十畝荷花池,經歷了百年的動盪,今天,當我們徜徉在岸邊,贊嘆它的美麗、驚羨主人的財富時,有幾人能夠想到,當年的劉鏞,在成為一方大亨之前,只是那麼一個不起眼的窮小子,足見人的心有多大,就能走得多遠。)
劉鏞進入談德昌絲行當小伙計時,早已存了心機,將來要另立爐灶,開創自己的事業。由於他聰敏好學,短短四年時間,便「靡洪靡纖,不待提諭,劈見症結」,盡通絲業經營的奧秘,掌握了經商的規律。
1846年,正月新春,家家戶戶都忙著辭舊迎新。劉鏞的心中,也涌動著開始新生活的想法,他覺得時機成熟了,可以開始著手做一番自己的事業了。於是,他辭別了談德昌絲行,拿出所有積蓄,開了家叫做「劉恆順」的小絲行。
南潯最富有的一「象」,就從這里,開始了最初的萌芽。
沿著曲曲折折的水路,往北,搖上三天三夜的櫓,穿過那一座又一座的石橋,便到達了上海十六鋪。
這是劉鏞第一次去上海打聽絲價,此前,他的小絲行每日收購蠶絲,打烊後立刻轉手賣給廣東商人開設的大廣庄,賺點小小的差價。
日子本來倒也安逸,只是這一年的春天,春絲抽得特別多特別好,廣庄聯合幾家大的絲行有意壓低輯里湖絲的價格,眼看生意就要賠本了。
是不是可以自個搖船把絲直接賣到上海去?劉鏞突然冒出這么個念頭,隨即又把這念頭打壓下去——沒資金、沒大船,這樣莽莽撞撞地去了,能行嗎?
倒是劉鏞的夫人沈氏,另有一番見解:「咱們沒有本錢沒關系,從小做起,慢慢積累,沒有大絲船,哪怕去租農船或者航船,總得試試。」
是啊,總得試試,與其坐而待斃,何不放手一搏?當年從小學徒小伙計,不也這么過來了嗎?那時候行,現在為何反而不行?
劉鏞嘩嘩搖著櫓,日夜兼程,順著那曲曲折折的水路,到了上海十六鋪。
上海十六鋪停滿了各式各樣的大輪船,有的來自歐洲,有的來自美洲,劉鏞的小船似乎格外寒磣,他的心,沉甸甸的。
劉鏞搖著船,在大輪船的縫隙里幾經輾轉才靠了岸。一上岸,便迫不及待地打聽絲價。
「輯里絲每兩售價2兩白銀。」絲行伙計報價的聲音響亮。
「2兩?當真?」劉鏞驚呆了,要知道,輯里絲收進每兩才7分1,這絲行伙計報出的價格,是收購價的3倍啊。
劉鏞大喜過望,忙把帶來的亮晶晶的絲全部賣掉,換回了同樣亮晶晶的銀子。
這一年春天,劉鏞靠著自家的絲船,生意做得特別紅火。其他的絲行看到劉恆順絲行的生意這么好,紛紛前來打探。
劉鏞卻是一個大度非凡的人,將自己發財致富的門路,一一細告同行。大家紛紛效仿,很快,這通往上海的曲曲折折的水路上,搖滿了各家各戶的絲船。雪白的輯里湖絲運出去,雪白的上海銀洋運進來,南潯,或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漸漸成為比上海還要富裕繁華的一方寶地。
(而今,站在那鐫刻了歲月痕跡的石橋上,望眼是悠悠長長的水、悠悠長長的路,耳畔彷彿依稀傳來那嘩嘩的搖櫓聲。
那嘩嘩的聲響,穿透了歷史的塵埃,浸透了百年的歲月,延續到了今天。今天,在湖商們把生意做到歐洲,做到美洲,做到全世界的時候,他們手中,應該仍是搖著那樣的一把「櫓」。)
沿著小蓮庄內十畝荷花池,穿過一道道迴廊,走過一座座亭榭,一轉身,一抬眼,兩座高大肅穆的牌坊赫然眼前。
那兩道灰白的牌坊,高10米,一眼望不到頂,其中一道牌坊上書「樂善好施」4個大字。
南潯小鎮上的老人都知道,這座牌坊建於1893年,是清帝為了表彰劉家「樂善好施」的傳統,特別欽准修建的。
那是1863年,劉鏞通過自己的艱辛勞作和聰明才智,已從一開始的絲業經營,進而開始鹽業經營,家底十分雄厚。
那年夏秋之交,正當「秋老虎」,天氣十分炎熱。劉鏞去嚴州經理鹽茶商務,一路上看到百姓飽受寇盜蹂躪,房屋田產多遭毀壞,滿目創痍。於是決定將此行的經商之資拿來「賑災民,施醫葯,舉掩埋,收養流亡,恤贖孤寡」。
他日行數十里,奔走賑濟,在酷暑之中不顧穢氣熏蒸,大病一場,病中仍不忘交代朋友繼續救災,自己卻險些喪命。
那是1889年,浙江大水,湖州尤甚,災民萬千。劉鏞見狀,拿出數萬銀兩,向安徽蕪湖購米萬石,以賑災民。
一場百年難遇的災難,在劉鏞的慷慨支助下,終於化解。
為了能長期推廣善行,救助鄉里,劉鏞還拿出數萬銀元,借貸生息,每年取利息購米濟災,名曰「愛米」。
劉鏞對他人慈善大方,自己的生活卻樸素淡然。他常說,富足之家就好比肌膚充盈的人身,肌膚充盈的人看起來很健康,但若是陽氣太盛,則反而會傷害到臟腑。他深知財富過多容易奴役人的性情,反受其害,所以他將賑災義舉,比作是為自己治病:
「吾歲散數千金以與人,非求福也,蓋以療吾之疾也。天地之道,蓄極必泄,吾不待其泄而先自泄也,庶以懲。夫膚革充盈者之自知其疾,而早葯之也。」
致富不忘本的劉鏞獲得了鄉鄰的愛戴,劉鏞去世之時,遠近百姓得知,紛紛弔唁,哭聲一片。
(那一道灰白的牌坊,記錄著劉鏞淡泊財富的一生。他這一生,賺進了花不完的錢財。那雪白的銀兩,已隨著歷史而消散,這座牌坊,卻在此間立了百年,而且,還要繼續巍峨樹立。能夠永恆的究竟是什麼?站在牌坊下,許多人都在思索。)
注釋①:晚清的同治、光緒年間,浙江湖州的水鄉古鎮南潯出現了一個因經營絲業而發家的、為世人矚目的富豪階層,時人以三種動物形體的大小來標明他們財產的多少,逐漸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黃狗」的諺語。他們的財富究竟各有多少,民間說法不一。劉鏞在當時位居「四象」之首,據說,劉家的財產在鼎盛時期達到2000萬兩。
D. 南潯古鎮的特點
位於浙江湖州市,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老區面積1.2平方公里,其中一條市河穿鎮而過。 古老的石拱橋、夾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築的百間樓民居。依舊是舊日的模樣,中西合壁的巨宅宏廈、庭院里古松翠柏顯示她經歷的歲月。北面是太湖,東與江蘇省交界,距蘇州市僅51公里,乘中巴車12元,途中經過著名水鎮同里。 據《江南園林志》記載「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為江南所僅見」。 南潯名勝古跡眾多,與自然風光和諧融化,既充滿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靈氣,又洋溢著江南水鄉古鎮詩畫一般的神韻。 南潯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才輩出,書香不絕。明代時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諺。僅宋,明,清三代,南潯就出了進士41名。 南潯建鎮已有745年歷史,明萬曆至清代中葉為經濟繁榮鼎盛時期,南潯歷史文化悠久,從宋至清共出41名進士。著名的名勝古跡有嘉業藏書樓、劉鏞的庄園小蓮庄、張靜江故居、張石銘舊居、百間樓和宋代古石橋等。
景點介紹
百間樓
百間樓位鎮東北側,沿老運河東、西兩岸建造。相傳是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他家的保姆僕人居家而建。始建時約有樓房百間,故稱」百間樓」,這一名稱一直保存至今。百間樓的特色是依河立樓,頓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橋相連。樓房為傳統的烏瓦粉牆,形成由輕巧通透的卷洞門組成的騎樓式長街。
整條百閣樓街房舍連排,側牆相接。房舍間山牆高聳,有做成雲頭;有做成觀音兜式;也有做成三疊馬夾牆式,高低錯落,白牆黑瓦,饒有風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樓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層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輕巧通透,洋隘著水鄉居居的靈氣。
張靜江故居
張靜江故居建築是典型的江南宏門豪宅風格。一進們便是正廳「尊德堂」,是張家用來接待客人的,堂中掛有字畫供遊客觀賞。邊廳為雙層結構,冬暖夏涼。二廳、三廳里陳列著反應張靜江生平事跡的各種照片、書札、任命狀等文物,另有孫中山、宋慶齡、何香凝、於古任、陳佈雷、蔣介石等名人手札的影印件以及往來信件。
百船坊
南潯百船坊(展館)按歷史所記載,精心設計構建而成。以江南水鄉的舟船為主,精心製作出中國傳統六大類船型,闡釋了中國船文化的內涵,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百船坊(展館)本著立新意、知識廣、有特點的原則,採用實物、模型、油畫等手法把水鄉風情展現在人們眼前,並注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集參觀、收藏、參與體驗為一體的古船文化館。
嘉業藏書樓
嘉業藏書館是由南潯「四象」之首劉墉的孫子劉承干於1920年至1924年建成,是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因清朝溥儀皇帝題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總體設計為中西合璧園林式布局,寓肅穆的書樓於幽雅的園林之中。最盛時有藏書60萬卷,共約16萬冊,其中不少為海內外秘籍和珍本。
求恕里
求恕里是嘉業堂藏書樓主人劉承干於1930年所建別墅。劉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進,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沒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儲書之所名「求恕齋」,南潯別墅稱「求恕里」。屬於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築,整個結構是以門房、甬道、西洋門樓、卷門、庭院和獨立的樓廳相結合。
小蓮庄
小蓮庄,又稱「劉園」,是南潯五大名園之一。園林以荷花池為中心,依地形設山理水,形成內外兩園。內園是一座園中園,處於外園的東南角,以山為主體。仿唐代詩人杜牧《山行》之意,鑿池栽芰,疊石成山。山道彎彎,半山蒼松,半山紅楓,楓林松徑,山路回轉,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園與外園以粉牆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內外園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園以荷池為中心,池廣約十畝,沿池點綴亭台樓閣,步移景異,頗具匠心。
劉氏梯號
劉氏梯號,又稱崇德堂,俗稱「紅房子」。崇德堂總體建築由南、中、北三部分組成。中部建築以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廳、堂、樓為主體,最有特點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築融入西歐羅馬式建築,其中北部歐式建築立面尤為壯觀,大宅高達恢宏,以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見勝。
廣惠宮
廣惠宮是南潯古鎮一處源遠流長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築遺存,是南潯鎮知名的道觀。始建於北宋治平年間,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殿內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稱廣惠宮。後因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曾在此修糧倉,占廣惠宮為行宮,俗稱「張王廟」。
去廣惠宮遊玩的朋友請注意,如果宮內有道士讓你捐錢消災祈福之類的,都不要相信,這些純屬騙錢之舉。
張石銘舊宅
張石銘故居,前院是中國傳統廳堂,後院卻是西洋風格建築。整個大宅巧妙地將典型的江南傳統建築風格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建築風格融合了在一起。大宅氣勢恢宏,富麗典雅,風格獨特,可稱江南最大的具有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的私家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