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胡家盆景園

胡家盆景園

發布時間: 2022-08-17 02:55:14

A. 西安花卉盆景在哪裡進貨

這你看那個花卉市場價格便宜了!東郊西光花卉市場,南郊雁錦花卉市場,雁環花卉市場,西郊秦美花卉市場!北郊新輝花卉市場!你都去看看!調查下!比較一下!

B. 沭陽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沭陽縣,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簡稱沭,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邊界結合部,是江蘇省三個直管試點縣之一,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有「中國花木之鄉」和「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之稱,下面給大家介紹沐陽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1、吳印咸故居

清代建築,四梁八柱,青磚小瓦,院落古樸,清靜幽雅。這里是中國著名的攝影大師吳印咸和他父親吳鐵秋居住過的宅院。

2、胡家花園

胡家花園位於新河鎮周圈村、周圈盆景長廊東側。胡家花園有著「一門三進士、淮海第一家」的美譽。

3、南湖公園

公園總面積1193畝,園內設有南湖、中國•沭陽花木博物館、三維立體畫藝術館、兒童游樂園、觀景亭、崇孝苑等景點,其中湖面面積442畝,由中心湖泊和西側景觀河兩大水體組成。

4、蘇北花卉園

蘇北花卉園位於沭陽縣廟頭鎮境內,佔地1600多畝,其中辦公科研機構佔地200多畝,綠化覆蓋率高達98%,花卉園分為東西兩個大區,包括常綠喬木種植區、落葉喬木種植區、花灌木種植區、鄉土樹種種植區等十多個種植區,設有瓜果採摘、盆景製作、特色燒烤等旅遊項目。

5、虞姬生態園

虞姬生態園佔地312畝,在設計上突出「以綠為骨,以水為媒,以人為本」的理念,景點布置上追求「源於自然,高於自然」。

6、夢溪植物園

植物園突出夢溪文化,圍繞《夢溪筆談》中所記載的故事、書畫、器用、官政、異事、葯理等17個方面進行景點設計,如活字印刷、水中佛經等。

7、崇孝苑

崇孝苑以海內外書法名家的書寫孝道名言作品為主要內容,讓人抬頭舉足都受到孝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崇孝苑環境優美,景色怡人。

8、吳苓生革命烈士陵園

吳苓生烈士塑像使用漢白玉大理石雕刻,高12米,植以松柏為襯,寓意烈士與世長存。

9、淮海抗日根據地紀念館

紀念館共設淮海抗日根據地的開辟、淮海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而斗爭、革命前輩在淮海、淮海抗戰英烈、淮海之子等六個展區,共展出歷史圖片700餘幅,實物50餘件。

C. 如皋的介紹

如皋概況

如皋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 ,北緯 32°00′—32°30′、東經120°20′—120°50′。南臨長江,與張家港市隔江相望,北與海安市、東與如東縣、東南與通州區毗鄰,西與泰興市、西南與靖江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576.47平方千米,其中,長江水面99平方千米。

如皋長江岸線全長48千米,可直接利用長江深水岸線 18.6 千米。境內通揚運河、如海運河、如泰運河、焦港河4條一級河道縱橫全境,總長158.52千米。

歷史沿革

《尚書·禹貢》記載:上古時,如皋屬揚州之域;商周時稱海陽。周初名發陽,春秋屬吳,吳亡歸越,戰國時屬楚,秦時歸九江郡,漢屬海陵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前置如皋縣,隋時並入揚州寧海縣。唐太和五年(831年)置如皋場。南唐保大十年(952 年)升為如皋縣,隸屬泰州。後歷代沿襲縣制,宋時為中下縣,元時升為上等縣。明清仍隸屬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劃歸通州直隸州。民國時為一等縣,與湖南邵陽同被列為全國最大縣。民國29年(1940年)8月,新四軍東進至如皋西鄉,在盧港建立如皋縣政府。10月,縣政府隨軍繼續東進至如皋東鄉接管如皋縣政府。民國30年(1941年)3月,在如皋西鄉成立如西縣政府。至此,原如皋縣以通揚運河為界劃分為2個縣,如西縣隸屬蘇中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如皋縣隸屬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民國34年(1945年)9月21日,新四軍收復如皋城,如西縣復名如皋縣,原設於如皋東鄉的如皋縣更名為如東縣。同年12月1日,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專員公署於如皋城成立。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專員公署改稱蘇北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如皋屬其管轄。5月29日,如皋被核定為一等縣。1950年1月,如皋縣劃歸蘇北南通行政區專員公署,1952年上升為特等縣。1983年由南通市管轄。1991年6月1日撤縣設立如皋市。

行政區劃

如皋市轄如城、城北、城南3個街道和東陳、丁堰、白蒲、下原、九華、石庄、吳窯、江安、搬經、磨頭、長江11個鎮。城北街道與如皋開發區、城南街道與如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如城街道與如皋工業園區實行「以區帶街、區街合一」管理機制,長江鎮與如皋港區實行「鎮區合一」管理體制。全市有村(社區)347個,其中,社區181個、村166個。

風土人情

如皋方言屬江淮官話泰如片,受吳語影響較大,與贛方言和客家方言均有淵源。如皋方言小片含當前如皋市、如東縣、海安市、泰興市和東台市南部及張家港市段山地區,總面積約 6000平方千米,總人口約 500萬人,以如城話為代表。如城及周圍地區語言為如城話。如城以西3千米外即有泰興話韻味,細音摩擦明顯,稱為西鄉話。白蒲、九華與通州區交界,為兩地過渡方言帶,其南半部語言均帶有南通話特徵的兩套齒擦音,稱為南鄉話。南境永安沙一帶成陸僅數十年,移民來自18個省區,其後代雖使用如皋方言,但村、圩間每有差異,稱為圩田話。

如皋居民以漢族為主,民風淳厚質朴,民俗與揚州相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了飲食、服飾、住行、婚姻、生育、壽誕、喪葬、節慶、祭祀等方面的獨特的民俗風情。如皋歲時習俗有立夏早餐吃煮蛋、中午吃甜菜、兒童稱體重,端午節吃粽子、兒童戴百索和香袋,中元節燒經祭祖、「齋孤」,中秋節吃月餅、藕餅、鴨子等,尤以春節前後祭祀活動為多,且伴有諸多禁忌。婚喪習俗有新娘子結婚當月內不能到親友、鄰居家串門,喪事中「燒冥屋」、演「僮子戲」等。壽辰習俗中的賀百歲最為隆重,主家要燒制「百歲碗」贈與親友和鄉鄰。民間有做「青苗會」,演「僮子戲」,唱「儀興調」(越劇)、「下河調」(揚劇)、「七欄位」,春節期間演盪湖船、踩高蹺、扯扯腰、打花鼓、舞龍燈、唱道情等節目的習俗。隨著社會文明程度逐步提高,民俗亦發生很大變化,傳統節日中一些不健康舊習俗被摒棄,有些節日被賦予積極健康內容,同時還逐步形成了一些新風俗。

名勝古跡

1)水繪園風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如皋古城東北隅,佔地面積約27萬平方米,由水繪園及水明樓古建築群、中國如皋長壽博物館(匿峰廬)、中國如派盆景園(古澹園)、逸園、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等景點組成。

水繪園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 年),明末才子冒辟疆曾偕「秦淮八艷」董小宛棲隱於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構築有寒碧堂、壹默齋、因樹樓、湘中閣、懸霤山房、鏡閣、澀浪坡、小三吾亭、枕煙亭、妙隱香林、古城牆、煙波玉亭、碧落廬、懸霤峰、洗缽池、小三吾溪、鶴嶼等佳景10餘處,園中波煙淼淼,隱映如繪,宛若一幅幽靜清雅、意韻空靈的山水畫,時為海內名園。園中積水彌漫,倒影如畫,冒董浪漫的愛情故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具特色的園林景觀,使水繪園成為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博之大成的游覽勝地,被譽為「中國第一情侶文化園」。

百壽碑

4)中華長壽文化谷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主城區南郊「中國最美鄉村」如城街道顧庄社區,總面積約3000公頃,是集生態旅遊、商務休閑、觀光娛樂於一體的特色生態旅遊景區,涵蓋顧庄生態園核心景區、蘇通生態觀光園、國際園藝城、錢長村200公頃草坪基地、東方盆景園、胡安定故里、百代蘭花園、上海保來蝴蝶蘭園、顧庄龍盛游樂城等眾多景點。園區自然景觀獨特、文化積淀深厚,為主城區天然氧吧、城市一葉綠肺,是廣大遊客和市民休閑養生之地。

5)法寶禪寺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白蒲鎮,始建於唐大和四年(830年),宋至和元年(1054年)重建,香火鼎盛。清代書畫家、 「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為寺院題寫藏經樓匾額。流傳日本入唐高僧圓仁,南宋抗金英雄岳飛、丞相文天祥,清都察院左都御史沈岐、詩人袁枚等都有游覽、唱詠法寶寺記載。法寶禪寺建築布局獨特,酷似「象」形,古人曾留下「訪僧象鼻灣,路指虎溪是」 「一灣成象鼻,法寶久聞名」等詩句。寺內放生池魚、蝦、龜、鱉等自由游弋,池塘四周月季、牡丹、芍葯爭相綻放,池中央建有照心亭,亭邊曲橋連岸,是遊人香客夏日乘涼消暑好去處。放生池東的萬安橋,是白蒲鎮古橋萬安橋縮影。

6)長江葯用植物園

國家AAA級景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省五星級鄉村旅遊點。位於長青沙生態旅遊度假區。總佔地面積約333公頃,總投資約26億元。一期工程綜合性葯用植物園,佔地200公頃,於2011年10月開園,以種植具葯用價值或保健功能中草葯為重點,匯納如皋長壽之鄉、花木之鄉文化底蘊,集休閑農業、生態餐飲、長江流域葯用植物資源保護、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於一體。園內主要景點有:以水景廣場空間為序幕、兼具如皋傳統建築韻味和現代江南園林建築氣息的主入口,以盆景藝術中「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營造技法而形成水中島的山水文化廣場,水質優良、物產豐富的長生湖,依水而建的度假木屋區及金銀花葯草主題園、芳香葯用植物園等。

7)金島生態園

國家AAA級景區、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位於長青沙生態旅遊度假區。總面積約133公頃,總投資5億元。園區處於長青沙島東風灘,汲揚子江精華,彰顯「長江文化、長綠文化、長壽文化」三大特色。園內河道縱橫,林園棋布,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充滿綠色與生機,純凈、祥和而美麗。掩映於綠樹碧水之間的生態星級酒店、健身會所、商務會所、體檢中心、休閑中心、迷你樂園等設施,讓遊客在清新的天然氧吧中享受素質教育、文化互通、健身康療、休閑娛樂等服務。

8)內外城河風光帶

國家 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城區內。內外兩河環城而繞,外圓內方,形似古錢。內城河古名玉帶河,形成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 年)。外城河亦名濠河,開鑿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內外城河沿線有春秋遺址射雉亭、明代高橋迎春橋、千年古剎定慧禪寺、名人輩出的集賢里、冠甲江淮的靈威觀、紀念宋代名人范仲淹的范公苑等歷史文化景點10餘處。內外城河上架有形狀各異橋梁29座,承載著許多美妙傳說和故事。雙環河兩岸白石護欄蜿蜒若龍,沿線樹木蔥郁、百花爭艷。 「水環城,城包水」奇特景觀成就古城如皋獨具魅力的風光帶。

9)紅十四軍公園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如城街道福壽東路。佔地17.4公頃,由紅十四軍紀念館、紅軍歷史教育拓展訓練基地、市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館三部分組成,是弘揚革命傳統,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重要基地。主體建築紅十四軍紀念館,被列為國家級革命紀念設施、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由序廳、江海曙光、長夜驚雷、斬木舉義、軍旗如畫、革故鼎新、金戈鐵馬、碧血丹心、野火春風、尾廳10個部分組成,以1300餘幅圖片、近4萬字說明文字、600餘件實物資料,再現土地革命時期江蘇境內唯一中央序列紅軍武裝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

信息來源:當地政府官網《如皋年鑒(2019)》

D. 湖北有哪些風景

三峽截流紀念園 雙線五級船閘 三峽壩址基石 萬年江底石 定江石山
觀音寺烈士陵園 觀音寺景區 陡石崖景點 伍峰寨 哈蟆石
杜甫溝 龍口灣風景區 新屋垸 龍頭大香 瓮門關
岐嶺關 月亮寨與獅子堖 老虎洞 風洞 塔林宮
吊橋 母乳泉 姻緣池 騰龍塔 西陵峽快樂谷
宜昌濱江公園 洪山古寺景點 小青島景區 樂天處景點 九曲黃河牆
五龍井 龜馱巨碑 寶塔谷 水車博物館 人民公社舊址館
三峽民俗村 忘憂谷 風洞 蓮花洞 奇石館
香溪源景區 神農壇景區 天生橋景區 武山湖景區 玉泉山關公顯聖處
六角井 千年吉祥鍾 留雲亭 費亭 跨鶴亭
黃鶴歸來銅像 一覽亭 仙棗亭 受降紀念碑 松月軒
落虹橋 日晷台遺址 迎輝亭 棋盤山 鴿子坪
大門樓 映霞亭 雙龍橋 勝利廣場 武漢受降堂
中山公園茹冰園 四顧軒 武漢劇院 武漢月湖 武漢民族村
武漢科教大廈 武漢抗洪紀念碑 湖北劇場 武漢廣播電視塔 武漢佛教協會
順風洋行舊址 彭劉楊三烈士塑像 石門峰名人公園 施洋烈士紀念碑 施洋烈士紀念館
辛亥革命炮台舊址 孫中山銅像 孫中山紀念碑 詩碑廊 落梅軒
古銅頂 蛇山鵝池 金猴嶺原始森林 神龍燕子洞 呂仙洞
毛澤東詞亭 奇章亭 石照亭 首義槍聲紀念雕塑 武漢大學櫻花大道
武漢鐵門關 漢口道勝銀行舊址 郢州城垣遺址 月湖知音橋 中山公園張公亭
中山艦紀念館 白沙洲長江大橋 三皇殿 長江二橋 藏經閣
東湖寓言園 二七紀念碑 印心石屋 雙面觀音塑像 武漢大學法學院舊址
武漢大學體育館舊址 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舊址 漢江口 馬滄湖 抱冰堂舊址
抱膝亭 警鍾樓 同治黃鶴樓 勝像寶塔 奧略樓
蛇山橋 三國詩碑 俄租界工部局舊址 俄國領事館舊址 法界宮
落雁風景區 長江大橋橋頭堡 中華基督教信義大樓舊址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遺址 漢口路伽碑路高級住宅區舊址
漢口美國領事館舊址 漢口英國匯豐銀行舊址 武漢英國領事館舊址 武漢宋慶齡舊居 武漢市革命博物館
武漢大學科技會堂 武漢動物園水族苑 岳飛亭 一攬亭 黃鶴樓景區擱筆亭
高峽平湖 龍門河國家森林公園 高山平原 古犀牛洞 燕子埡
張飛擂鼓 長陽人遺址 白羊寨 白馬洞 石門洞
麥城 興文塔 金獅洞 古龍溪漂流風景區 宜昌南津關
下牢溪 燈影峽 大水井建築群 晴川閣三楚勝境 晴川閣禹碑亭
蛇山乖崖亭 蛇山『洞天別境' 晴川閣景區朝宗亭 黃鶴樓景區歸鶴浮雕 昭化寺
磨山景區庄王出征雕塑 黎元洪墓 江漢路步行街雕塑 崔顥題詩圖 青島路景明大廈
匯豐銀行舊址 花旗銀行舊址 國立武漢大學學生宿舍舊址 國立武漢大學學生俱樂部舊址 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舊址
龜山向警予烈士墓 龜山三國城三國鼎立大鼎 龜山三國城群英道 龜山三國城魯肅墓 龜山三國城赤壁大戰全景畫館
龜山黃興銅像 龜山紅色戰士公墓 龜山高山仰止牌坊 古琴台景區知音浮雕 古琴台知音亭
東湖景區魯迅廣場 東湖瀕湖畫廊 德國領事館舊址 陳潭秋紀念館 長春觀太清殿
巴公房子舊址 白鯽豚館 磨山朱碑 翠帷蘊誼 常春花苑
磨山杜鵑園 磨山櫻花園 磨山景區雕塑 東湖楚風一條街 沙市中山公園
荊州市荊州碑苑 荊州春秋閣 荊州樊妃冢 荊州盆景園 十堰市人民公園
三峽國家地質公園(湖北段) 刁汊湖 昭仁寺 洪山寺 劍口景區
洪山仙人洞 洪山坪落湖村 大洪山 麋鹿島 陸水湖
長江三峽工程壇子嶺旅遊區 白雉山風景區 東漢一條街 偃月湖廣場 武聖廣場
關公文化園 二七烈士紀念碑施洋烈士墓 孟浩然紀念館 路易·艾黎舊居修復暨紀念館 曹禺紀念館
董必武紀念館 楚文化館 龍王廟文化牆 興山明妃村 馬鈴岩風景區
三峽人家風景區 萬里長江第一閣 李時珍墓 鄂州梁子島生態旅遊度假區 鄂州市博物館
天堂湖景區 甘泉洞風景區 空山洞麗人湖 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 曾侯乙墓景區
黑龍潭景區 元明塔 大冶雷山風景區 中華山景區 大洪山風景區
能仁寺 白潭湖風景區 蓮花山旅遊區 古金山寺 照面井
讀書洞 秭歸屈原故里 中原突圍的策源地 錦綉園高新農業觀光園 青龍山熊河風景區
楚皇城城址 襄陽城 太乙洞風景區 鄂南龍潭 虎伏天門
銅鼓絕頂 闖王陵墓 九宮山森林公園 炎帝神農烈山風景名勝區 浠水三角山風景區
黃岡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 壇子嶺景區 昭君台 玉泉風景區 湯池旅遊風景區
車溪民俗風景區 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湖北谷城縣薤山旅遊度假區 漁梁洲 李曾伯紀功銘摩崖
咸寧潛山國家森林公園 奧陶紀地質公園 雙峰山風景區 米芾紀念館 保康野花谷自然風景區
老塔山 戰國長城遺跡 襄樊襄王府綠影壁 湖北保康縣湯池峽溫泉度假區 湖北保康縣五道峽自然風景區
多寶佛塔話珍奇 澄水洞旅遊區 仙人石 羅漢肚 長春谷
缽盂攬勝 筲箕兜 珍珠湖 珍珠泉 三眼橋
九峰律寺 山下游覽區 北海近代建築 湖泗瓷窯址群 武漢九峰國家森林公園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蛇山風景區 赤壁遺址 龍泉山楚王陵王妃墓 中山艦
木蘭湖風景區 大智門火車站 武漢大學早期建築 首義園 鸚鵡洲
九峰山摩崖 沔城風景名勝區 湖北武漢華泰湯遜湖旅遊度假區 江漢關大樓 明楚王墓
施洋墓 漢正街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 荊州關公館 荊州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
洈水湖 梨園 拜將台 「一·三」慘案遺址 房縣神農峽景區
賽武當自然風景保護區 紅坪峽自然保護區 神農頂風景區 大九湖景區 張居正故居
荊州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觀魚台 「六·一」慘案遺址 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 伏龍山自然風景區
溫泉寺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 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 桃花島 濱湖公園
大岳太和宮 華陽崖 凌虛崖與誦經台 南岩宮 文昌祠
唐崖土司城遺址 連珠塔 龍麟宮水利風景區 土王城遺址 太平塘摩崖
八寶山 黃金洞 仙佛寺石窟 石柱觀 滿山紅烈士陵園
凌虛岩 龍麟宮 水鏡湖風景區 雕龍遺址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
玉泉寺景區 玉泉鐵塔 巴東埡 古德寺 洪山公園
「八七」會議會址 咸寧溫泉 卓刀泉 天津橋 瓊台三觀
古梭羅樹 神農架自然博物館 星斗山自然保護區 紫宵殿 古隆中
夔門 馬渡河小小三峽 西陵峽 瞿塘峽 大寧河小三峽
中華鱘魚館 報恩寺 仙人橋-仙女像 三楚名山--玉泉山 大峽谷
白雲劍跡 睿功聖德碑樓 高吊腳群樓成楚市 楚祖祝融遙觀星 荊州古城朝宗樓
「惟楚有材」楚才園 石寶寨 「長陽人」遺址景區 巴山峽至伴峽景區 百島湖景區
隔河岩景區 丹水景區 九灣景區 龍舟坪景區 天柱山景區
武落鍾離山景區 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五峰山 興文塔 界頭
關門峽 七娘山 獨嶺佛光 河心石 姊妹杉
象鼻山 後河原始森林 白溢寨 長生洞 柴埠溪大峽谷風景區
滄海泛舟 白雲曉月 回龍晨鍾 農家社火 萬獸朝聖
古寨烽煙 青龍洞 環城公園 九龍淵公園 鳳凰廣場
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亭 文星樓 張居正墓 樊姬墓 大禹息壤
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 張飛一擔土 春秋閣 關廟 得勝街與洗馬池
卸甲山與擲甲山 關公刮骨療毒地 馬跑泉與落帽冢 點將台與拍馬山 公安門
洈水水庫 顏將軍洞 洪湖 烏林古戰場 生態旅遊在洪湖
獅子山 楊林山 華容古道 龐公渡 救曹田
放曹坡 葫蘆口 子龍崗 倉庫垸 漢壽祠
報國寺 三閭寺 濯纓台 荊台 章華台
三江口 內荊河 東荊河 洪湖風光 護國仙山真武祖師廟
南廓古梅 泮宮翠柏 離湖讀騷 鶴澤觀漁 璇台涌月
錦水晴嵐 獅子山 章台曉霽 糜鹿自然保護區 黑狗淵
萬里長江第一獸 江陵抗戰紀念園 走馬嶺遺址 劉郎浦 照影橋
綉林山公園 望夫台 南嶽山森林公園 烈士紀念碑 三千年古銀杏
仙人洞 紅軍樹烈士陵園 傅家竹園 鹿角峰 雞頭腦
啞口水庫 龍泉寺 三菱湖風光 桃花山風景區 天鵝洲生態風景區
胡家花園 石家河遺址 溫峽漂流 太平寨 尚書墓
忘歸島 花山夜明珠 龍門吐珠 大壩齊天 溫峽水庫
莫愁鄉 磨棋觀 三泉湖 間歇泉 鴛鴦柳
通天洞 綠林古寨 天河度假村 屈家嶺文化遺址 太子山國家森林公園
虎爪山森林公園 掇刀開發區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娘娘寨 白雲樓
龍泉公園 溫泉山莊 荊門市博物館 空山洞風景區 姑嫂橋
十里水畫廊 吞天門 美人潭 駱駝峰 鴛鴦溪
象山風景區 漳河水庫 文峰塔 元佑宮 文峰塔
大口國家森林公園 莫愁湖 黃仙洞 新、舊紅門 內外明塘
九曲御河 碑亭 琉璃影壁 龍鱗神道 內、外羅城
一陵兩冢 玄妙觀 封江生態旅遊區 古樂編鍾 中華山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炎帝神農故里--隨州厲山 黑龍潭風景區 徐家河旅遊度假區 三潭風景區
李漢俊陳列室 曹禺著作陳列館 南門河游園 章華台 漢江民俗風景區
田關河旅遊風景區 借糧湖 潛江市森林公園 返灣湖風景區 湯池
鄂中革命烈士紀念館 陶家湖古城遺址 戰國墓群 三冢 門板灣遺址
周恩來總理紀念館 應城人民公園 蒲騷故城遺址 孔廟 應城市革命烈士紀念館
文峰塔 霍城 南河溶洞 觀音泉 仙女山 仙女廟
神靈台 馬城台 西畈麥秋 南崗梧雨 涢水晴波 鳳山春曉
櫻桃古渡 車蓋名亭 謫仙桃岩 碧霞台 司馬書室
鳳凰台 紫金台 白兆山 太平寨 解放山水上游覽區
李白紀念館 錢沖古銀杏群落 太白公園 槎山雙泉寺 梁代古剎泗洲寺
高山鋪戰役遺址 仙人台風景區 雲界寺 卧龍松 太陽神廟
捨身崖 龍頭石雕 龜馱經書 龍門資教寺 橫崗山風景區
達城廟 望夫石 碧仙洞 老龍仙洞 三角廟
石門 千年茶花 三角山風景區 雷劈石 觀音泉
鐵索橋 火焰洞 烈士墓 涼亭洞 雙峰尖
財神洞 賽老寺廟 雲丹山水庫 太平水庫 線粉槽瀑布
爛 泥 灘 雲丹山日出 太平避暑山莊 太平森林公園 四祖正覺禪寺
雨湖 玄妙觀 李時珍紀念館 白蓮河斗方山旅遊風景區 聞一多紀念館
浠水縣博物館 三角山旅遊風景區 浠水洗馬太平寨風景區 麻橋金橋月山生態公園 桃花勝景
天堂明珠 懸崖風雨 仙人壁立 麻姑仙蹤 羊角嵯峨
峴山 魚梁洲 大洪山名泉 南嶽寺 杉樹坪秦嶺冷杉林原始群落
雙峰山旅遊度假區 鴛鴦溪 娘娘寨 顯陵雙塋城城牆 鍾祥少司馬坊
明顯陵 南岩 三峽大壩 野人谷 柴埠溪
「洞天福地 」太清洞 英國領事館 魚泉河漂流 保康九路寨 南岸咀
楊家溪漂流 情人泉 黃龍洞 天台山 白潭風景區
平湖天堂河 高嵐風景區 桃花沖森林公園 保康溫泉 高貴三潭/徐家河
抱璞岩 習家池 炎帝神農故里 九宮山 既濟水電公司宗關水廠舊址
仁濟醫院 漢口慈善會 唐生智公館舊址 保安洋行(英)舊址 廣東銀行舊址
東方匯理銀行(法)舊址 格非堂 文華大學學生宿舍 第一紗廠舊址 夏斗寅、徐源泉別墅
瞿雅各健身所舊址 文華大學文學院 三佛閣山門 中華循道公會弘道會 基督教救世堂
聖若瑟女子中學 寧波會館 江蘇會館 民權路清真寺 漢口電燈公司舊址(英)
金城裡 洞庭村 江漢村、六也村 同興里 大陸坊
楊森花園 上海村 周蒼柏公館 中央信託局舊址 武漢衛戍司令部
平漢鐵路南局 新泰大樓舊址 華商賽馬公會 華商總會 信義公所
俄國巡捕房舊址 美國領事館舊址 德國工部巡捕房 安利英洋行舊址 日信洋行舊址
聚興誠銀行 大孚銀行舊址 浙江實業銀行舊址 漢口橫濱正金銀行舊址 交通銀行舊址
首善堂 湖北省圖書館 漢口水塔舊址 四明銀行大樓舊址 怡合村
季凡諾夫公館 咸安坊 日租界軍官宿舍 江漢關監督公署 亞細亞火油公司(英)舊址
日清洋行舊址 中國實業銀行 鹽業銀行舊址 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舊址
金城銀行舊址 大清銀行 台灣銀行(日) 舊址 漢口美國海軍青年會舊址 聖若瑟天主堂
上海街教堂 四祖寺塔 軍民合作飯店 東山寶塔 升天塔
象山四泉 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司令部駐地舊址 中共鄂豫邊區委員會舊址 十里古墓群 馬家垸遺址
紀山古墓群 荊家城遺址 黃歇冢 鐵鞭古祠 舍利寶塔
普山遺址 寨山遺址 硯池山 陶谷墓 大成殿
斗方禪林 碧玉流石刻群 靈潤橋 釋迦多寶如來石塔 塞墩遺址
高塔寺塔 黃梅焦墩遺址 百二河景區 大余灣 百年鍾樓
楚波亭 禹柏 江夏楚王陵寢群 珞珈山18棟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
永利銀行 博學中學鍾樓 文華大學禮拜堂———罕見的希臘神廟式建築 翟雅閣健身所 博學中學教堂
漢陽共勉街牌坊———彌足珍貴的明代建築 李凡洛夫公館———俄羅斯民居之經典 國貨商場舊址 蕭耀南公館 珞珈碑路房子
塗堃山公館 大冶鄂王城 楚天第一大夫第 美最時洋行(德) 三教街公寓
「百年洋店」——德明飯店 天主教鄂東代牧區主教公署 立興洋行(法) 英文楚報館 麥加利銀行(英)舊址

E. 怎麼去香紙溝

香紙溝抄在貴陽東北42公里,黔靈公園對面的旅遊客運中心車站有車直達,8點\10點\14點\16點各一班,車費10元,快的時候一個小時多點能到,一般要1個小時20分鍾.

香紙溝有賓館,房價50-120元,也可以住農家,15元一床.可以在農家吃吃臘肉炒扎耳根,還有土製豆花.

F. 廊坊好玩的地方

廊坊市區除了幾個大點的公園(人民公園、自然公園、時代廣場、文化藝術中心)沒有什麼其他的遊玩的地方。不過下面區縣還可以如香河的天下第一城、霸州茗湯溫泉、永清白塔寺等

G. 蘇州園林都有哪幾園林

朴園: 朴園位於平門內人民路高橋8號

園址原為荒地,1932年為上海蛋商汪氏購得,建造宅園,佔地1萬平方米,造價10萬銀元。日偽時期,園被日軍軍官佔住。抗戰勝利後,又為國民黨軍隊駐扎。1953年,國家公路總局第三工程隊購得此園,開辦療養院,增建三層樓房一幢。1974年歸市衛生局,設防疫站。1985年曾整修假山。

朴園四周圍以花崗石牆,採用傳統造園布局,以山水為主景,石包土假山,峰巒起伏,池架曲橋,聚分兼得。有四面廳、花廳、亭、廊等建築。花木茂盛,有白皮鬆、羅漢松、廣玉蘭、櫻花、杜鵑等。最為珍貴的是兩株地栽五針松,高約2米,生長健旺。

聽楓園 : 位於慶元坊12號

清同治光緒年間,曾署蘇州知府的湖州人吳雲築宅園於此,因園內有古楓婆娑,名「聽楓園」。吳自稱:「宅居不廣,小有花木之勝。」與自居曲園之「微」相評量。吳雲善書法,好收藏鑒賞金石,園中左圖右史,鍾鼎羅列。書畫家吳昌碩早年與園主交誼甚厚,曾應聘住在園中教授童子,得以觀摩所藏書畫金石,藝事大進。光緒九年(1883年)吳雲卒後,園漸衰微。宣統二年(1910年),詞人朱祖謀曾寓居此園。1928年,園歸陳氏,曾獲修治。

1949年解放後,曾相繼為教師進修學校、第二中學、評彈研究室、評彈團使用。1966年以後,假山被拆,建築失修,花木凋零。1979年,安置下放回城的評彈演員10餘戶暫住於此。1983年,園中單位與住戶遷出,由市文化局動工整修,耗資14.8萬元,於1984年底竣工。1985年春節,國畫院遷入。

聽楓園位於住宅東北部,佔地1200平方米。主廳「聽楓仙館」(現改名「聽楓山館」)居園之中心,南北各有庭院一區。南院花木茂盛,山石多姿,主要建築有味道居、紅葉亭(現名待霜亭)、適然亭等。北院有清池一弘,半亭林池花木映照。館東昔為吳雲書房「平齋」。其前疊山,循蹬道而上有「墨香閣」,閣下層隱伏山中,上層突兀山巔。齋、閣自成院落,為全園精華所在。

五峰園 : 在閶門西街下塘,今五峰園弄,佔地約2.5畝。

園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為長州尚書楊成所築,俗稱「楊家園」、一說園為文徵明之侄畫家文伯仁所築,文伯仁號五峰老人。園中聳立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頗極皺瘦玲瓏之致,並峙高阜間,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別為「丈人峰」、「觀音峰」、「三老峰」、「慶雲峰」及「擎雲峰」。全園以五峰勝,輔以水池,有峭壁、峽谷、山洞、石橋、古樹、旱船、園亭、岩洞等景。園西南角有土墩,俗傳為唐柳毅墓。該園屢易其主,抗日戰爭前後,園散為民居。園因年久失修,水池填塞,二座石峰傾倒。1982年,五峰園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曾稍加保護整修,於1998年10月1日修復完畢,正式對外開放。

滄浪亭 : 位於人民路滄浪亭街3號,

滄浪亭舊址原為五代中吳軍節度使孫承右的池館,後漸廢。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詩人蘇舜欽被貶,流寓吳中,以四萬錢購得孫氏園址,在北部土山傍水處築亭名「滄浪」,取《孟子》和《楚辭》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自號滄浪翁,作《滄浪亭記》。之後,屢易其主,先是章庄敏(一說章申公)、龔熙仲各得其半。章氏擴大花園,營建大閣,「園亭之勝,甲於東南」。

南宋紹興初,滄浪亭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得,改名「韓園」。韓氏在兩山之間築橋,取名「飛虹」,山上有連理木、寒光堂、冷風亭、運堂,水邊築濯纓亭,又有梅亭「瑤華境界」、竹亭"翠玲瓏"、桂亭"清香館"諸勝,慶元年間猶存。

元代,滄浪亭廢為僧舍。僧宗敬在滄浪亭舊址建妙隱庵,至正年間,僧善慶在其東側建大雲庵,又名結草庵,為南禪集雲寺別院。明洪武24年(1391年),寶曇和尚居南禪集雲寺,將妙隱、大雲兩庵並入。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府胡纘宗將妙隱庵改為韓蘄王祠。二十五年,結草庵僧文瑛復建滄浪亭。

清康熙中,巡撫王新命於此建蘇公祠,34年(1695年)巡撫宋犖再建滄浪亭。乾隆南巡曾駐蹕於此,亭南曾築有拱門和御道。道光八年(1828年),巡撫陶澍於亭西南建「五百名賢祠」。太平天國戰爭時,亭遭毀。同治十二年(1873年)巡撫張樹聲、布政使應寶時重修滄浪亭,並在亭南增建「明道堂」。堂後折西為五百名賢祠,祠南為翠玲瓏。亭北為面水軒、靜吟亭、藕花水榭。還有聞妙香室、見心書屋、印心石屋、看山樓、仰止亭等。光緒初,園中猶有僧居。光緒末,被洋務局等借用。民國初,一度借設修志局。1927年,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校長顏文梁受聘為滄浪亭保管員。重修後,美校遷入。蘇州淪陷時,日軍占據此園,毀壞嚴重。1954年由市園林管理處接管整修,1955年正式開放。

滄浪亭經歷代更迭興廢,現佔地1.1萬平方米,門前水面4862平方米。雖非宋時初貌,但園外清流縈回,園中古亭翼然,丘山古木,仍不失舊時風韻。滄浪亭阜高水廣,境界清曠,歷代文人名士題詠酬唱頗多。集歐陽修、蘇舜欽詩句之亭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五百名賢祠集周代至清代2400年間吳郡名賢594人,勒石造像,垂範後人。季禮、伍子婿、白居易、范仲淹、文天祥、韓世忠、唐伯虎、文徵明、況鍾、林則徐等皆列其中,有較高的文獻價值。

環秀山莊: 位於景德路262號,又名頤園

原為唐代金谷園故址,明嘉靖年間先後改為學道書院、督糧道署。萬曆中為申時行宅。明末清初裔孫申繼揆築蘧園。清乾隆年間為刑部員外郎蔣楫宅,蔣氏建有「求自樓」,並於樓後疊石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匯為池,名泉為「飛雪」。其後相繼為尚書畢沅宅、大學士孫士毅宅。園中疊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系疊山大師戈裕良傑作。道光二十九年,汪為仁購建汪氏宗祠,立耕蔭義庄,並重修東北部花園,名為頤園,又稱環秀山莊。後經咸豐、同治年間戰事,園多毀損。光緒中重修。及至1949年,僅存一山、一池、一座「補秋舫」。

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市園林局和刺綉研究所共同出資,進行較大規模的整修。蘇州園林設計室設計,蘇州古典園林建築公司施工,工程總投資60萬元。恢復了「環秀山莊」四面廳、有谷堂、問泉亭、邊樓等,建築面積754平方米,新砌、整修圍牆200餘米,輔砌地面246平方米,並加固假山,疏通「飛雪泉」,清理水池,補栽樹木。

環秀山莊佔地面積2179平方米。園景以山為主,池水輔之,建築不多。園雖小,卻極有氣勢。特別是戈氏所疊假山,堪稱一絕,佔地不過半畝,然咫尺之間,千岩萬壑,環山而視,步移景易。主峰突兀於東南,次峰拱揖於西北,池水繚繞,綠樹掩映。山有危徑、洞穴、幽谷、石崖、飛梁、絕壁,境界多變,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澗谷長12米,山徑長60餘米,盤旋上下,如高路入雲,氣象萬千。戈氏疊山運用「大斧劈法」,簡練遒勁,結構嚴謹,錯落有致,渾若天成,有「獨步江南」之譽。

景點:四面廳,邊樓,問景色亭,右谷堂

留園: 位於閶門外留園路79號。

留園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一年太僕寺少卿徐泰時罷官歸里後,築東園和西園。西園後舍作佛寺,即今戒幢律寺,東園即今留園前身。當時東園雜蒔花竹,壘有假山,其中"太湖石一座,名瑞雲峰,高三丈余,妍巧甲於江南",相傳為朱勉采鑿,乃北宋「花石綱」遺物。乾隆四十四年,瑞雲峰被移入織造府行宮。徐泰時去世後,東園漸廢。五十九年,園歸劉恕,經五年修復和擴建,於嘉慶三年告竣。園名「寒碧庄」,又名「花步小築」,俗稱「劉園」。園中有奇石十二峰,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雲、印月、獼猴、雞冠、拂袖、仙掌、干霄,名重一時。其後,經咸豐更申戰亂,園漸荒蕪。

同治十二年,盛康購得此園,大加修治,並改「劉園」為「留園」,諧其音而取「長留天地間」之意,留園之名始於此。盛氏留園泉石之勝,草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盛譽一時;山石之奇,以冠雲峰為最。辛亥革命後,盛康之子盛宣懷流亡日本,園遂衰敗。1927年,北伐軍二十一師司令部曾駐此園。40年代,侵華日軍和國命黨軍隊先後在此飼養軍馬,門窗掛落破壞殆盡,殘垣斷壁,幾成廢墟。1953年,人民政府撥款對留園進行搶修,1954年元旦開放,供人游覽。

留園現有面積2.331萬平方米,建築佔全園面積1/3,以建築空間處理精湛著稱。廳堂在蘇州諸園中最為宏敞華麗,大而能精,工不傷雕。園大致可分為中、東、北、西四部分,園南有祠堂與住宅兩路三進,前廳後樓,頗高敞。園中部系原"寒碧庄"基礎,雖有局部改觀,仍不失為全園精華,西為山池,環以樓閣,貴以長廊,峰巒回抱,明潔清幽;東為廳堂,參以軒齋,間列峰石,重門疊戶,曲折多變。東、北、西三部分是光緒年間擴建。東部主要是一組以突出冠雲峰為主的建築群。北部舊構多毀,現辟有盆景園。西部以土石假山為主,漫山楓林,平阜曲水。總攬全園,嘉樹奇卉,怪石清流,涼台館,風亭月榭,高矮迤儷,宛轉相續。整個園景以長廊為脈絡,通幽度壑,隨形而變,循廊而觀,處處有景。

園中精物甚多,有古木交柯、綠蔭、明瑟樓、涵碧山房、聞木樨香軒、可亭、遠翠閣、汲古得綆處、清風池館、西樓、曲溪樓、濠濮亭、五峰仙館、環我讀書處、揖峰軒、林泉耆碩之館、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冠雲峰、佇雲庵、冠雲亭、冠雲樓、至樂亭、舒嘯亭、活潑潑地等。清代學者俞樾撰有《留園記》,現刻於門廳木屏上。

留園著名景點包括:董刻二王法貼、古木交柯、冠雲峰、涵碧山房、濠濮亭、花步小築、林泉耆碩之館、綠蔭小軒、明代牡丹花台遺物、明瑟樓、石林小院(揖峰軒)、舒嘯亭、聞木樨香軒、五峰仙館、又一村。

藕園: 位於城東小新橋巷7號。

藕園東部舊址原為清雍正時保寧知府陸錦所築「涉園」,又名「小鬱林」。後為崇明祝氏別墅。光緒初年,湖洲沈秉成(後任安徽巡撫、署兩江總督)客居吳中,購得涉園廢址,聘名畫家顧芸等設計,營築宅園。因宅之東西各有一園,又寓夫婦偕隱之意,故名「藕園」(藕通偶)。時吳中名士潘祖蔭、李鴻裔、吳雲、鄭文焯等常來園雅集,飲宴酬唱,摩挲古玩,風流一時。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沈秉成卒後,其園不治,漸為民居。1932年,楊蔭榆於此創辦二樂女子學社。1939年,史學家錢穆攜眷寓居東花園,於"補讀舊書樓"撰成《史記地名考》一書。1941年劉國鈞購得藕園,重加修繕未竣。1958年,振亞絲織廠用作工人療養所、宿舍、倉庫、托兒所。1961年,歸市園林管理初,經整修於1965年開放東花園,1979年重修,1990年整修西花園、住宅,1994年全部開放。

藕園三面臨河,一面沿街,宅園總面積8000平方米。該園布局獨樹一幟,宅居中,園分東西,園宅之間以重樓貫通。住宅共四進廳堂。前後門均有河埠。

東花園為「涉園」故址,布局以山為主,以池為輔,亭台樓榭環山池而築。園中主體建築為一組重檐樓廳,總名"城曲草堂",為園主宴集之處。樓上額「補讀舊書樓」。樓西以「樨廊」接儲香館、藤花舫、無俗韻軒、枕波雙隱亭諸勝。亭有楹聯曰:「藕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出自沈秉成繼配夫人嚴永華之手。樓東向南突出為「雙照樓」,下有「筠廊」接「還硯齋」、望月亭、吾愛亭、聽櫓樓等。樓廳之前,石坪寬敞,黃石假山聳峙,山中辟小道名「邃谷」。東部主峰巍峨,絕壁臨池,樹木蒼翠,極富山林野趣;西部次山低緩平和,為主山村托。據劉敦楨考證:「此山不論絕壁、蹬道、峽谷,疊石手法自然逼真,……猶如黃石自然剝裂的紋理,和明嘉靖間張南陽所疊上海豫園黃石假山幾無差別,可能是涉園遺物。」假山東有受月池。池南端構水閣「山水間」,有明代杞梓木落地罩,跨度約4米,高約3.5米,所雕松竹梅「歲寒三友」精美絕倫,體量在蘇州古典園林中聚首位。

西花園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分隔為前後兩個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後院有湖石花壇,北立藏書樓。

獅子林: 位於園林路23號

獅子林原址,宋時為貴家別業。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在吳中「買地結屋,以居其師」,遂成園林。中多奇石,有含暉、吐月、玄玉、昂霄諸峰,最高者為獅子峰,因維則之師中峰禪師倡道於天目山獅子岩,又取佛經中佛陀說法稱「獅子吼」,其座稱「獅子座」之義,名為「獅子林」,亦名「獅子寺」。至正十二年曾易名「菩提正宗寺」。

明洪武年間,釋如海居此。洪武六年(1373年)名畫家倪雲林過獅子林,應如海之邀作《獅子林圖》,此圖現存台灣。次年,如海又邀蜀山徐賁繪《獅林十二景圖》。獅子林名聲日噪,一時成為吳中文人賦詩作畫勝地。嘉靖時,寺僧散去,園被豪家所佔,後漸荒蕪。萬曆年間,知縣江盈科訪求故地,重修該園,高僧明性又持缽化緣,重建佛殿、經閣、山門,復為「聖恩寺」。後再度廢為民居。清順治五年(1648年)重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玄燁南巡,游獅子林,題賜「獅子寺」額。乾隆初,寺園分隔,園屬黃氏,名「涉園」,因園中有合抱古松五株,又名「五松園」。乾隆帝弘歷屢游獅子林,並在倪雲林《獅子林圖》上題有「一樹一峰入畫意,幾灣幾曲遠塵心」的詩句,又下旨按園中景物和圖中畫意仿造於北京圓明園之長春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咸豐以後,園漸衰落。1917年,富商貝潤生以9900銀元購得此園,大舉修繕,建築幾近重建。因增置頗多,又參以西洋手法,貝氏之園比之倪圖舊貌已相異甚巨。然樓台之宏麗,陳設之精美,被譽為民國時蘇州各園之冠。日偽時期,曾為「貴賓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曾駐此。

1952年,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駐獅子林東側貝氏祠堂辦公。同年,貝氏後人將該園獻給國家。經整修,於1954年2月正式開放。1985年,原文管會使用的位於園東北部的祠堂及部分住宅辟為蘇州民俗博物館。

獅子林現存面積1.114平方米,四周高牆峻宇,長廊環繞;中部水池回環,動靜有序;林間樓閣參差,若隱若現;丘壑宛轉,流泉飛瀑;奇峰怪石,千姿百態,狀如獅舞,既有山林之趣,又有禪化之意。建築有燕譽堂、小方廳、指柏軒、古五松園、見山樓、荷花廳、真趣亭、石舫、暗香疏影樓、飛瀑亭、問梅閣、雙香仙館、扇亭、文天祥碑亭、御碑亭、立雪堂、修竹閣、卧雲室、湖心亭等。

拙政園: 位於婁門內東北街178號,

建於明代,據記載,此前園址一帶曾有不少名士第宅——三國時有吳鬱林太守陸績宅第,東晉時有高士戴顒園居,晚唐有詩人陸龜蒙宅,北宋時有山陰縣主薄胡稷言五柳堂,元代建有大弘寺,張士誠據蘇時,其婿潘元紹在此建駙馬府。明御史王獻臣解官隱蘇州,於正德四年,以原大弘寺址為基礎,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

王獻臣死後,園宅屢易其主,或屬私家宅第,或為官府衙署,幾經分合興衰。先是其子一夜巨賭,將園輸給徐氏。徐氏居此園五世,後家道衰而其園廢 。崇禎四年,侍郎王心一購得園東部荒地十餘畝,別營歸田園居。清初,錢謙益曾構曲房於園西部安置愛妻柳如是。順治十年,大學士海寧陳之遴購得此園,重加修葺,備極侈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妍色鮮,江南僅見,最為時人稱道,吳梅村題有《詠拙政園山茶花》長歌。康熙元年,園沒入官府,先後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後為吳三桂女婿王永寧居所,構築斑竹廳、娘娘廳、楠木廳等,雕龍刻鳳。康熙十八年,改為蘇松常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曾游此園。乾隆初年,園中部歸太守蔣欹,葺舊成新,名「復園」;西部歸太守葉書寬,名「書園」。後又屬程、趙、汪等姓。嘉慶二十五年,又歸平湖吳敬,時稱吳園 。咸豐十年,太平軍入蘇,忠王李秀成以西部潘宅、西部汪宅為忠王府,拙政園全部歸屬王府范圍。同治二年,清軍攻佔蘇州,園中部作價入官,為巡撫行轅。同治十年冬,江蘇巡撫張之萬入居吳園,同治十一年改為"八旗奉直會館",園仍名「拙政園」。光緒三年,園西部歸富商張覆謙,改名「補園」。

辛亥革命時,曾在拙政園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1938年,日偽江蘇省政府在此辦公。日本投降後,一度作為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校舍。解放後,曾由蘇南行署蘇州專員公署使用。1951年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當時,園中小飛虹及西部曲廊等處已坍毀,見山樓腐朽傾斜,亭閣殘破。蘇南文館會籌措資金,按原樣工修復,並連通中西兩部,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1954年1月,園劃歸市園林管理處。1955年重建東部,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東、中、西三部重歸統一。

拙政園歷時400餘年,變遷繁多,或增或廢,或興或衰,歷經滄桑。現存建築大多為太平天國及其後修建的,然而明清舊制大體尚在。該園規模之宏大,為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之首,佔地5.195萬平方米,園分東、中、西三部分,南有住宅一區。總體布局特點,東疏西密,水分血脈。水是拙政園的靈魂,水面佔全園面積的1/3,有聚有分,或靜或動。聚處浩淼曠盪,如"遠香堂"北面,池中列島兩座,貫一短堤小橋,遙望山林蒼莽,湖水淵波;分則迂迴曲折,如「小滄浪」水院,曲岸灣頭,水流曲折,來去無盡,若隱若現,有深壑藏幽之感

H. 沭陽出過多少名人

1、虞姬

虞姬,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名虞(yú)(一說姓虞),曾在定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其作《垓下歌》。

相傳虞姬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艷,並有「虞美人」之稱。後人曾根據《垓下歌》,以及相傳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臆想她的結局是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項羽兵敗之際,在楚營內自刎,由此流傳了一段關於「霸王別姬」的傳說。

2、袁枚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

3、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杭州)人,北宋初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和科學家。宋皇祐六年(1054),沈括蔭任沭陽主簿,繼任東海、寧國(今安徽宣城)、宛丘(今河南淮陽)等地縣令。

4、呂繼英

呂繼英(1911-2000),沭陽吳集小呂庄人。蘇北淮海區婦女救國會副會長,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母親。

5、章新勝

1948年11月生,沭陽人,曾任蘇州市市長、教育部副部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世界大學生體育聯合會副主席、亞洲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主席、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席,現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理事會主席。

I. energy中國的四大林園是哪些

中國四大園林是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蘇州留園。

頤和園,集歷代皇家園林之大成,薈萃南北私家園林之精華,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
歷史悠久的中國園林,具有與歐洲古代園林不同的獨特體系,無論是帝王營造的皇家園林,還是官宦豪富興建的私家園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頤和園博採各地造園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渾宏闊,又有江南水鄉的清麗婉約,並蓄帝王宮室的富麗堂皇和民間宅居的精巧別致,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園林。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園內分宮廷區,萬壽山和昆明湖三大部份,佔地約290公頃。
進東宮門前行,便是以仁壽殿為中心的宮廷區。仁壽殿,曾名勤政殿,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門兩旁有兩塊青石分別象徵著孫悟空和豬八戒佇立警衛。殿中平床上設寶座、屏風、掌扇、鼎爐、鶴燈等,屏風上有九條巨龍,226個不同寫法的「壽」字。然而,在宮廷區的玉瀾堂,卻記載著一段皇權失落的凄涼歷史,光緒皇後住在玉瀾堂後的宜芸館。宜芸館西北的樂壽堂,則是慈禧太後的處所。據說,她起居於斯,每天飯費就要花掉白銀60兩。在仁壽殿北面不遠處是德和園,是清代所建三大戲台最大的一個(另處有故宮的暢音閣和承德避署山莊的清音閣),每年慈禧做壽,都有吉祥戲目演出。從樂壽堂往西過邀月門,有一條728米的長廊,這條中國園林建築中最長的游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如一條錦帶將遠山近水和園內各種建築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長廊上8000多幅彩色繪畫,構成一條五光十色的畫廊,洋溢著濃重的民族文化氣息。
出長廊,進排雲門,面前就是緊依萬壽山的排雲殿。沿殿兩邊斜線上行,穿德輝殿,登114級台階,就到了萬壽山的佛香閣。這座八面三層四生檐的佛香閣建在58米高的山坡上,內供接引佛,當年每月朔望,慈禧便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是頤和園的標志,也是中國古代建築傑出的代表。
從佛香閣下望,東側有轉輪藏,西側有寶雲閣,又名銅亭。銅亭的鑄造用銅207噸,通體呈蟹青冷古銅色,造型精美,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佛香閣往上是頤和園的制高建築智慧海,俗稱「無梁殿」內部結構以縱橫交錯的拱券支撐頂部,不用柱樑承重,堪稱絕活。
萬壽山以南,是碧波盪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蘇堤而建的西堤,將湖面分為東西兩半,西堤有六座橋梁,以玉帶橋最為有名,遠遠望去,如玉帶輕飄。據說,乾隆皇帝,慈禧太後都愛游西堤。慈禧曾在這里化裝成漁婆,命太監李蓮英扮成漁公,二人合影留念。與西堤相接的東堤是一道石造長堤,中段有仿盧溝橋而建的十七孔橋,望柱上有神態各異的石獅564隻。昆明湖煙波浩渺,氣象萬千。三座大島,十七孔橋等與萬壽山遙相呼應。
頤和園三大景區,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園美景;各式宮殿,寺廟和園林建築3000餘間,不同特點的建築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聯系。它巧妙地借西部玉泉山作為它的大背景,把人工建設與自然風光和諧地融匯在一起,從而成為中國園林藝術的典範。
作為清代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頤和園記錄了宮廷生活的許多史實,反映出清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側面。萬壽山古稱瓮山,山下之湖名瓮山泊,明代被喻為杭州西湖,稱為「西湖景」,引來不少文人墨客的登臨,留下許多優美詩篇。由於這里山青水秀,每至盛夏,十里荷花,香氣襲人,這樣的佳景不久就被封建皇帝看中而營造御苑。清代在此造園最為集中,最著名的「三山五園」(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暢春園、圓明園)完成於彼。其中的清漪園,即頤和園的前身,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籌備慶賀太後60壽辰的名義,乾隆帝大興土木修建清漪園,瓮山改名萬壽山,瓮山泊改名昆明湖。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三山五園」皆化為焦土,所有珍寶也被洗劫一空。慈禧垂簾聽政後對清漪園進行復建,並改名為頤和園。
頤和園造景百餘處,雖然寓意繁豐,但突出地體現著皇權與神權的至高無尚,無一處不是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淀,無一處不滲透著民族文化的豐厚蘊涵。
這座歷史為帝王建造的古典園林,自對外開放以來,每年接待中外遊客達數百萬人,現已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旅遊參觀熱點之一。1998年,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承德避暑山莊
久居宮廷的帝王們都樂此不疲地外出巡視.兩千年來歷代皇帝為其出行在全國各地修建了許多離宮(又稱行宮),至今保存完好的極少.然而,清代的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仍煥發著昔日的風采,成為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
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發現承德這片地方地勢良好,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又直達清王朝的發祥地——北方,是滿清皇帝家鄉的門戶,還可俯視關內,外控蒙古各部,於是選定在這里建行宮.康熙42年開始在此大興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宮,至康熙52年(1713年)建成36景,並建好山莊的圍牆.雍正朝代暫停修建.乾隆6年(1741年)到乾隆57年(1792年)又繼續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莊新增加乾隆36景和山莊外的外八廟,形成界牆內約佔地564公頃,其規模壯觀,是別具一格的皇家園林,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古代園林建築傑作.
山莊根據地形劃分為四大景區:宮殿區,位於湖泊南岸,地形平坦,建有皇帝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洲島約佔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富有一派江南景色;平原區,在湖區北面的山腳下,地勢開闊,有萬樹園和試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風光;山嶽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約佔全園的五分之四,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眾多樓堂殿閣,寺廟點綴其間.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
山莊整體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勢,分區明確,景色豐富,與其它園林相比,有其獨特的風格.山莊營造,宮殿區布局嚴謹,建築樸素,苑景區自然野趣,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
山莊融南北建築藝術之精華,園內建築規模不大,殿宇和圍牆多採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計策,簡朴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牆,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山莊的建築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
避暑山莊之外,半環於山莊的是雄偉的寺廟群,它象徵民族團結和中央集權.清朝建國初期,就奉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以此籠絡中國的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為此在營建避暑山莊的同時,在其周圍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廟群,供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上層及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這些廟宇多利用向陽山坡層層修建,主要殿堂聳立突出,雄偉壯觀.普寧寺是仿新疆伊犁固爾扎廟修建.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前者仿拉薩布達拉宮後者仿扎什倫布寺修建.這些建築藝術形象既反映了民族團結,又起到民族間建築文化交流的作用.山莊周圍寺廟,環山莊半圓建成,呈眾星捧月之勢,政治寓義十分明確.從收效看也確實是"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
如今,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早已對外開放,每年盛夏季節吸引大批中外遊客前去觀光.1994年,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以獨特的風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拙政園位於婁門內東北街178號,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代,據記載,此前園址一帶曾有不少名士第宅——三國時有吳鬱林太守陸績宅第,東晉時有高士戴顒園居,晚唐有詩人陸龜蒙宅,北宋時有山陰縣主薄胡稷言五柳堂,元代建有大弘寺,張士誠據蘇時,其婿潘元紹在此建駙馬府。明御史王獻臣解官隱蘇州,於正德四年,以原大弘寺址為基礎,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
王獻臣死後,園宅屢易其主,或屬私家宅第,或為官府衙署,幾經分合興衰。先是其子一夜巨賭,將園輸給徐氏。徐氏居此園五世,後家道衰而其園廢 。崇禎四年,侍郎王心一購得園東部荒地十餘畝,別營歸田園居。清初,錢謙益曾構曲房於園西部安置愛妻柳如是。順治十年,大學士海寧陳之遴購得此園,重加修葺,備極侈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妍色鮮,江南僅見,最為時人稱道,吳梅村題有《詠拙政園山茶花》長歌。康熙元年,園沒入官府,先後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後為吳三桂女婿王永寧居所,構築斑竹廳、娘娘廳、楠木廳等,雕龍刻鳳。康熙十八年,改為蘇松常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曾游此園。乾隆初年,園中部歸太守蔣欹,葺舊成新,名「復園」;西部歸太守葉書寬,名「書園」。後又屬程、趙、汪等姓。嘉慶二十五年,又歸平湖吳敬,時稱吳園 。咸豐十年,太平軍入蘇,忠王李秀成以西部潘宅、西部汪宅為忠王府,拙政園全部歸屬王府范圍。同治二年,清軍攻佔蘇州,園中部作價入官,為巡撫行轅。同治十年冬,江蘇巡撫張之萬入居吳園,同治十一年改為"八旗奉直會館",園仍名「拙政園」。光緒三年,園西部歸富商張覆謙,改名「補園」。
辛亥革命時,曾在拙政園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1938年,日偽江蘇省政府在此辦公。日本投降後,一度作為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校舍。解放後,曾由蘇南行署蘇州專員公署使用。1951年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當時,園中小飛虹及西部曲廊等處已坍毀,見山樓腐朽傾斜,亭閣殘破。蘇南文館會籌措資金,按原樣工修復,並連通中西兩部,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1954年1月,園劃歸市園林管理處。1955年重建東部,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東、中、西三部重歸統一。
拙政園歷時400餘年,變遷繁多,或增或廢,或興或衰,歷經滄桑。現存建築大多為太平天國及其後修建的,然而明清舊制大體尚在。該園規模之宏大,為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之首,佔地5.195萬平方米,園分東、中、西三部分,南有住宅一區。總體布局特點,東疏西密,水分血脈。水是拙政園的靈魂,水面佔全園面積的1/3,有聚有分,或靜或動。聚處浩淼曠盪,如"遠香堂"北面,池中列島兩座,貫一短堤小橋,遙望山林蒼莽,湖水淵波;分則迂迴曲折,如"小滄浪"水院,曲岸灣頭,水流曲折,來去無盡,若隱若現,有深壑藏幽之感。
園東部疏朗自然,野趣橫生。池水縈繞,崗嶼錯落,芳草遍地,林木蔥郁。黑松、金桂、青楓、香樟、玉蘭等古木佳樹廣植園中,與竹塢曲水、平崗遠嶼相映照,頓生古曠、山野之趣。園中主要建築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放眼亭(亦稱"補拙亭")等。天泉亭中有一古井,相傳為元代大弘寺遺物,名"天泉"。
園的中部長廊迂迴,亭閣疏朗,水面彎環,園中有園,系全園精華之所在。倚虹亭又稱東半亭,依牆而築,三面臨空,廊如卧虹。西半亭以月洞門通往西部,題額「別有洞天」。「倚虹橋」長不逾丈,雕鏤古樸,系明代遺構。主亭「遠香堂」古樸精美,屹立於山池之間,透過窗格,四周景物盡收眼底。遠香堂東有土石假山一座,山頂有"銹綺亭",亭內懸有「曉丹晚翠」額。山南有"枇杷園"小院,布局簡潔,內有玲瓏館和嘉實亭,枇杷、芭蕉、竹叢與山石、亭館相掩映,閑適風雅,獨具魅力,為有名的園中之園。
院東有 "聽雨軒"自成園落。山東以花牆為隔,為又一閑亭小院"海棠春塢"。有倚虹亭西眺,亭橋貼水,綠陰蔽岸,報恩寺塔遙遙相望,波光塔影,為園林接景一絕。"小飛虹"廊橋躍然清流之上。旱船"香洲"集亭、軒、樓於一體,玲瓏別致。此外,梧竹幽居、倚玉軒、荷風四面亭、得真亭、小滄浪、志清意遠、玉蘭堂、見山樓等俱為佳構。園西部台館分峙,水廊起伏。中為一"之"字形水池,池東有一波形曲廊沿牆挑出水面,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池南主廳為鴛鴦廳式,北名"三十六鴛鴦館",南稱"十八曼陀羅花館"。曼陀羅花即山茶花,因館南小院種有山茶名種"十八學士"而得名。池南端有八角形"塔影亭",倒映水中,宛如寶塔。從亭頂窗格到地面,都拼成八角形圖案,是園中最精美的建築物之一。園西竹籬笆內系1954年闢建的盆景園,現有樹樁盆景50餘種計700餘盆,有老梅、迎春,山茶、紫藤、杜鵑、石榴、紫薇等,千姿百態,極具風韻。其餘還有留聽閣、笠亭、與誰同坐軒、拜文揖沈之齋(倒影樓)、宜兩亭諸勝。
拙政園初建時"廣袤二百餘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共有若墅堂、夢隱樓等31景。嘉靖十二年文徵明作《王氏拙政園記》,依園中景物繪圖31幅,各系以詩。現拜文揖沈之齋內嵌有清代所鐫文氏園記。
園中部枇杷園以南的住宅建於清代,主要建築為康熙年間遺構。中軸線上有轎廳、大廳和兩進樓廳,其間還有磚雕門樓、明代紫藤,外有隔河照牆。東路有鴛鴦花籃廳、四面廳等。此宅於1992年辟為蘇州園林博物館。

留園:大閶門外留園路,明中葉為徐泰時「東園」,清嘉慶間(約公元1800年左右)劉恕重建,以園中多白皮鬆,故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園中舊有十二峰,為太湖石之上選。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間歸盛康,易名留園。園佔地五十市畝,面積為蘇州諸園之冠。
是園可劃分為東西中北四部,中部以水為主,環繞山石樓閣,貫以長廊小橋。東部以建築為主,列大型廳堂,參置軒齊,間列立峰斧劈,在平面上曲折多變。西部以大假山為主,漫山楓林,亭榭一二,南面環以曲水,仿晉人武陵桃源。是區與中部以雲牆相隔,紅葉出粉牆之上,望之若雲霞,為中部最好的借景。北部舊構已毀,今又重辟,平淡無足觀,從略。
中部:入園門經二小院至綠蔭,自漏窗北望,隱約見山池樓閣片斷。向西達涵碧山房三間,硬山造,為中部的主要建築。前為小院,中置牡丹台,後臨荷池。其左明瑟樓倚涵碧山房而築,高二層,屋頂用單面歇山,外觀玲瓏,由雲梯可導至二層。復從涵碧山房西折上爬山游廊,登「聞木樨香軒」,坐此可周視中部,尤其東部之曲溪樓、清風池館、汲古得綆處及遠翠閣等參差前後、高下相呼的諸樓閣,掩映於古木奇石之間。南面則廊屋花牆,水閣聯續,而明瑟樓微突水面,涵碧山房之涼台再突水面,層層布局,略作環抱之勢。樓前清水一池,倒影歷歷在目。自聞木樨香軒向北東折,經游廊,達遠翠閣。是閣位置於中部東北角,其用意與拙政園見山樓相同,不過一在水一在陸,又緊依東部,隔花牆為東部最好的借景。小蓬萊宛在水中央,濠濮亭列其旁,皆幾與水平。如此對比,容易顯山之峻與樓之高。曲溪樓底層西牆皆列磚框、漏窗,游者至此,感覺處處鄰墟,移步換影,眼底如畫。而尤其舉目西望,秋時楓林如醉,襯托於雲牆之後,其下高低起伏若波然,最令人依戀不已。北面為假山,可亭六角假山之上,其後則為長廊了。

J. 柳州景點都有哪些

世界之大,屬景秀山川,還看柳州。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去看看美麗柳州吧。

柳州是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北部的一個城市。歷史上稱其為“龍城”。從地理學來看,柳州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這里有很多奇石、瑰麗的岩洞、幽深的泉水,具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下面聽小編給你細細道來。

這里很熱門的程陽橋景區-程陽八寨景區。這里有很原生態的侗族村寨,村寨周圍綠樹成蔭、環境特別的幽靜,非常適合養生養心。在這里,大家還能欣賞傳統的村莊風格。參觀程陽橋等歷史文化古跡。還能體驗侗族風情。

在這里,你能真正地了解到苗族的風土人情、感受到遠離城市的清靜的苗家生活。他們有特色的舞蹈表演,還有很多個性的家常菜,比如酸肉、酸魚就是苗家特色菜,腌制過後的五花肉微咸,鹹的發香,這個香味又剛剛好,吃一口、特別有嚼勁。一點也不油膩,再搭配一點米飯、那才叫完美!

在這里,夜晚也可謂人間仙境,一到晚上河灘就會變得熱鬧起來,你會看到熱情奔放的篝火晚會。各種妙曼的舞蹈讓整個現場氣氛達到高潮。精彩的舞獅表演也會讓你應接不暇,那繞梁的歌聲、那精彩的舞蹈,回盪在山谷間、回盪在你的心間、會讓你畢生難忘!

還在等什麼,背上行囊,快來柳州旅遊吧!

熱點內容
阿波羅茶花 發布:2025-07-09 18:25:04 瀏覽:93
情人節韓信 發布:2025-07-09 18:18:25 瀏覽:153
盆栽生活 發布:2025-07-09 18:15:37 瀏覽:858
大石到梅花園 發布:2025-07-09 18:13:44 瀏覽:383
插花的木棍 發布:2025-07-09 18:08:50 瀏覽:605
一件蘭花 發布:2025-07-09 17:55:23 瀏覽:357
海棠朵朵穿越 發布:2025-07-09 17:54:26 瀏覽:752
類似七夕影院 發布:2025-07-09 17:19:21 瀏覽:978
梅花易數解局 發布:2025-07-09 17:19:21 瀏覽:926
情人節黃山 發布:2025-07-09 17:18:26 瀏覽: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