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盆景小山造型

盆景小山造型

發布時間: 2022-08-11 06:52:10

① 世界未解之謎之河北山峰上的神秘古塔,如何建成至今無法解釋嗎

河北山峰上的神秘古塔,是位於河北承德境內的雙塔山。

雙塔山顧名思義就是有兩座山峰和兩座塔。雙塔山中的“山”不是我們大家想像中的那種巍峨的大山,而是兩座只有幾十米高度的小山。不過這兩座小山的造型非常的特殊,普通的山都是上面細下面粗,而這兩座小山卻是下邊細上邊粗,看上去就像是把山體倒了過來一樣。這種造型的山體類似於我們地理上所講的喀斯特地貌,由於山體的造型特殊,普通人不藉助工具根本爬不上去。

筆者認為如果雙塔山的外貌一直沒有變化,那麼古人在建造佛塔的時候,應該採用了一些簡易的滑輪工具,將石料從山峰的底部運送到了山頂上。當石料被運送到山上後,工人們再通過繩索爬到山上,將佛塔最終建造完成。因為雙塔山的高度並不高,所以在雙塔山的佛塔建造完成後,一些人可以通過繩索爬到上面燒香祭拜,只是由於後來朝代更迭,攀爬的繩索消失不見,雙塔山才留下了神秘的色彩。當然這種說法也只是一種猜想,至於雙塔山建造的真相如何,還需要更多的考證。

② 修改病句:城南有狼山等五座小山,玲瓏嬌小,秀麗多姿,如圖一尊美輪美奐的水石盆景

城南有狼山等五座小山,玲瓏嬌小,秀麗多姿,整體望去,如圖一尊美輪美奐的水石盆景。

③ 帶刺的盆栽連成整體類似小山的植物

資料:

山影拳,別稱山影、仙人山,仙人掌科天輪柱屬,形態似山非山,似石非石,而是一種有生命的、鬱郁蔥蔥、伏層起疊、終年翠綠的多肉植物,因外形崢嶸突兀,形似山巒,故名仙人山。山影拳約有3-4個石化品種。山影拳因外形崢嶸突兀,形似山巒,強健。刺座上無長毛,刺長,顏色多變化。夏、秋開花,花大型喇叭狀或漏斗形,白或粉紅色,夜開晝閉。20年以上的植株才開花。果大,紅色或黃色,可食。種子黑色。多分枝。莖暗綠色,具褐色刺。和其他的仙人類植物一樣,很容易繁殖成活。山影拳盆栽宜選用通氣、排水良好、富含石灰質的砂質土壤。性強健,喜排水良好、適度貧瘠的沙壤土。冬季可耐5度的低溫。山影拳不適宜過分潮濕的土壤和光線太弱的環境。澆水宜少不宜多,可每隔3-5天澆1次水,保持土壤稍乾燥一些,這樣可使植株生長慢、粗獷,株形優美。山影拳一般不需要施肥,每年在換盆時,在盆底放少量碎骨粉作基肥即可。對山影拳要扣水扣肥,否則容易引起爛根,或使其徒長變形,出現「返祖「現象,長成柱狀,失去觀賞價值。山影拳很少罹患病蟲害,乾旱悶熱缺乏通風的條件下,容易患紅蜘蛛,要注意防治。可以用葯液噴灑,也可用刀挖除患病部分,使其重新長出新的變態莖,但這樣會破壞原來形態的美觀。下面是山影拳的圖片。

結論:

資料表明,您問的帶刺的盆栽連成整體類似小山的植物是仙人掌科天輪柱屬植物山影拳。

④ 看完羅雲熙宋茜主演的《掮客》以後!你有什麼感悟嗎

羅雲熙應該能勝任小山這個角色,羅雲熙的外貌身形和少年氣質都符合,小山這個角色的內心復雜,運籌帷幄,精於算計,渴望平淡生活。和羅雲熙的氣質很符合。

和未婚夫,平淡如水,有些慾望無法滿足,所以小山一開始與她就是露水情夫,她只想睡他。因為在北京,她還是很強大的存在。到了越南,先是憤恨自己貪一時之歡,害了未婚夫,對小山也是有殺心的,但墜崖的情節讓她感到,小山是愛她的。到最後小山的犧牲,她終於明白,她和他之間不僅僅是慾望,而是愛。結局小山沒有和她見面,我真懷疑小山要麼被炸彈炸壞了,要麼接了將軍的班,血腥世界與愛人和女兒應該保持距離。正常生活與刀劍舔血比再好不過。所以只能相忘於江湖了。

小山對佳寧戀母情節的愛,有點變態。羅玉解釋的太清楚了,殺手,間諜變態集小山於一身。

⑤ 怎樣理解『唐風洋溢奈良城』

奈良,日本最有神韻的古都。從東京到奈良,須得乘新干線到京都,再搭汽車過去。一進奈良,就是一派阡陌田園的風光。這里沒有許多日本大城市那種參差林立的橋光樓影,一切都是恬淡自然。清新的田野散著清新的香氣,伴著平坦的路往前延伸,路面上卻沒有一點泥土。遠處,視野的盡頭,偶爾會幽幽地飄出幾個樓閣殿宇,古色古香,有中國唐代建築的風格。我想,這個地方很「中國」。親切,驚喜,一齊湧上心頭。而你再定睛去看,那樓閣卻又若有若無了。車飛馳著,兩旁有的是變幻多姿的田園風光,有的是給你驚喜的古韻掠影,看久了也不會累。多好啊,養眼。

然而奈良若只是恬淡,卻會辜負了千年古都的積淀。往這座城市的深處去,古色古香的風韻似乎飄動在道間的空氣中,醞釀在兩旁建築散發的氣味中向你撲面而來。到了東大寺,你才見到了這座古都最讓人心動的一面——恢弘。奈良的精華,靈氣,全集中在這兒了。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奈良是島國日本千年以前的平城京,車水馬龍,商賈雲集,盛極一時。時光荏苒,今日日本的亮點已被東京大阪所盡占,留給這方水土的,只是千年一嘆的厚重。而正是這份滄桑的厚重,使奈良成為日本當年的剪影,東瀛的活化石。

海水千百年地盪滌著這個太平洋上的島國。一千三百年前,一位雙目失明、衣衫破爛的中國和尚,歷盡艱辛後,赤著腳喘著氣踏上了這片與他故鄉遠隔重洋的土地。回憶著身後波濤洶涌的海洋,撫摸著奈良烏木朱漆的雕欄,他也許明白,自己今生就將託付在這方水土之間,一腔熱血就要播灑在這里的佛門凈地。然而他卻不會想到,「唐風洋溢奈良城」的美談,隨同他的名字一起,已重重地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上,歷經千年仍然熠熠生輝。

他,就是鑒真。

如今,鑒真大師早已仙逝,而站在東大寺的院中,你盡可以想像大師當年的神采與氣度。在鑒真修建唐招提寺前,他一直在東大寺講經佈道。東大寺也許便因此沾染上了大師的佛光法氣?也難怪東大寺有如此的氣質和威嚴:過了山門,正面就是大殿,盡管1692年重建後規模只有原來的2/3,卻仍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巍峨而雄壯。雙重檐的廡殿頂式飛檐,堅實卻不沉重,飛躍卻不輕浮,振起了全殿的恢弘之氣。他們承載了多少年的風雨滄桑呢。正下方是唐式木結構骨架,敦實美觀。而點睛之筆要算是正門上方的門檐了,高出正門有六七米,橫架在雙重檐之間,兩頭平,中間微呈向上的弧形。精巧的造型頓顯活潑,又射出金燦燦的雍容光華,裝點著整個以黑白為主色調的大殿。全殿的精氣神全叫這門檐提起來了。再加上門前香爐中薰香繚繞,使你真覺得這是一座幻境中沐浴佛光寶氣的靈霄寶殿,隱約窺見佛法長者的雄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待進了大殿,其內部愈發的軒峻豁達。或許這大殿早已超脫而非凡物了?建築上古老的木料發散出的幽幽木香,裹著像來自天籟的篤篤木魚聲,便是這座大殿的深邃思想;大佛在薰香繚繞的模糊中神秘的韜光養晦,則又是她的超凡氣質。在殿的一側,一根巨大柱子的下端有一個底面貼地的小洞。自古以來就有傳說:誰能從東大寺大殿立柱下的洞鑽過去,誰就會聰明絕頂,才華蓋世。無奈我輩早已長成高大之身,只有望「洞」興嘆的份,可惜,可惜!倒是有一隊剛剛咿呀學語的小娃娃,爭先恐後地從洞中鑽過。也許他們就是日本的明日之星?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大殿雄偉,而她周圍的景色卻相當的嫵媚,也難怪日本天皇曾將這里作為他的行宮。穿出大殿周圍的迴廊,便是一片秀美。誰說這里風景如畫?畫才沒有這里的景美呢。一條靜靜的小河從外面流進寺來感受靈氣,在寺的東南方形成一個小湖。風度儒雅而被日本人認為是佛的化身的梅花鹿,三三兩兩地在湖邊嬉戲。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湖水清得讓你想捧起它,喝下那上面映著的藍天白雲。湖邊是個緩坡,延伸到不遠處的小山。緩坡秀得讓你想在山坡翠草碧青的草甸上忘我翻滾。而湖與山之間有著各種樹木,不重樣,棕紅碧綠,掩掩映映地倒映在水面上。右邊一個小瀑布,悄然鑽出石縫,輕輕地撥弄出閃光的漣漪,帶著金色的鯉魚穿過小木橋,一波一波一直盪漾到你的腳邊。不消人為琢飾,這便是一個天然的園林。美得讓你拍完相機里的膠卷也帶不走的美景,透過取景框一直醉到你的心裡。這份旖旎,許是當年鑒真大師禪坐時的妙手點化?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在從奈良到京阪奈特區的大巴上,我同上海甘泉中學的老師聊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奈良,在這次東瀛之行中給了我最深的印象。這座古城使我感到吃驚的是它彷彿仍然鮮活地定格在日本天平時代的原生態。

公元710年元明女皇將國都從藤原京遷至奈良平城京,是日本歷史從白鳳時代進入天平時代的開始,這時恰值中國唐代的開元盛世。當時大規模遣唐使的派遣,使得日本有條件完全仿照大唐長安城的理念、形制建造起了這座精緻的平城京。一千三百年的時光彷彿雲煙一樣飛快地飄散而去,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辦法找到什麼有整體唐朝特色的遺跡,能夠見到的明清以前的古跡已實在是鳳毛麟角。盛唐作為一個遠去時代精神面貌的代表,只存在於中國人模糊的記憶和想像中。而在一海之隔的日本奈良,幾乎整個城市都仍然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盛唐之影。

奈良的古跡,絕不是現代繁華都市中僅存的盆景,絕不是博物館櫥窗中所展覽的珍奇;而是活生生地生存著的,就比如你親眼看到景陽崗酒店門前仍然飄著一幅「三碗不過崗」的酒旗,一個叫武松的客官進門還是那句「店家,三大碗酒,二斤牛肉!」就比如陶淵明說他自己筆下的那些桃花源中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很多人對絕大部分中國古跡最鮮明的印象是:這是一個旅遊景點,他們好像天經地義地和導游手中揮舞的小旗和嘈雜擁擠的遊客相憩共生。但是在奈良的感覺,卻是我們坐了時光機去打擾古人的平靜生活,這是一種奇妙無比的感覺,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古韻,在別處是想像和憑吊,在這里卻似乎是日常生活。隨便推開路旁一處老屋,也許會從中走出生活在一千年前的老人,見怪不怪地向現代的你招手微笑。走在它森森的古道,晃若穿行在記憶中的大唐氣象,那些隔了朝代的氣息,呼吸起來仍然是鮮活靈動,好像攙扶著身體康健、步履穩健的外婆走過她小時候歡笑嬉耍過的小橋流水人家。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如果說得不這么煽情,就該提到這樣的對比:日本的姬路城、古京都、古奈良都是以整個城市的名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相較之下,中國沒有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能以整個城市的名義列入世界遺產(平遙和麗江屬地級縣城)。在世界最具典範色彩的城市規劃之一、唯一有著完整中軸線、嚴格規范對稱布局的古城——北京,一個外地人也許出了故宮就會搞不清這里看上去和上海、廣州有什麼分別。維持幾棟古建築的物理狀態良好不難,難的是保留一個整體的風貌、氣氛和情感臍帶,這正是奈良給我最大的震撼。這其中究竟有什麼奧妙呢?

當然,我們大可以義憤填膺地控訴那些狂熱的年代,暗罵那個沒頭沒腦的當事人,懷念站在城樓廢墟上失聲痛哭的梁思成。然而面對歷史,激烈的感情會模糊掉很多人的雙眼。關於日本人有怎樣對待古跡的先進觀念,中國人對古文化怎樣缺乏保護的意識,討論已經太多了,多得我再說就純是廢話了。我關心的是,從更宏觀的歷史角度看,究竟日本的古跡憑借什麼才得以保存。我想主要有兩個深層原因。

首先,如果我們關注一下中國兩千多年來古跡的毀滅史,一定可以發現70%以上重要古跡的毀滅都發生在改朝換代的歷史時刻。朝代更迭,江山易主,出於一種非常情緒化或者說是「文化正統化」的心理,前朝遺跡往往被平毀殆盡,從阿房宮到長安城,從建康城到元大都。包括20世紀發生的文化浩劫,也完全可以解釋為對前朝遺跡的逆反心理造成的愚昧之舉。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日本的天皇系統是未曾斷代的皇族,跟據古老的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公元前660年已經產生了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雖然這個記載具有神話色彩並不很可信,但可以肯定天皇系統由來已久,世代傳承更替,天皇家族始終存在。翻開日本歷史,可以發現日本也曾征戰不息,政權也曾數度易手,但更替只發生在武士政權間,割據或者消滅都是幕府行為,而凌駕在幕府之上的天皇系統則始終不變。也就是說在名義上日本總是處在同一個朝代的內戰中,至少在名義上。日本的歷史階段劃分是用「某某時代」,例如「平安時代」、「江戶時代」等,而不是像中國一樣用「某某朝」,例如「漢朝」、「唐朝」。換句話說,日本歷史是只換代而不改朝。這樣的歷史變遷以權力爭奪為主而少有文化逆反。所以朝代更迭導致的意識形態對古跡有目的的毀滅在日本相當有限,破壞主要是戰亂的客觀結果,而這已經相當難得。此其一也。

第二,也許應歸功於日本人的興趣在平安時代後期從「唐風」向「國風」的轉變。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日本在盛唐之後沒有停止對中國文化的吸收,繼續地從宋、元、明、清各個時期效仿中國,拋開政治後果,單就文化和藝術上說,估計現在我在奈良看到的就不是唐朝的樣子。日本保存良好的古城就可能像故宮、像蘇州、或者像平遙,他們不可能不沾染上明清色彩,不可能不出現代表明清文化特徵的元素。但是悉仿唐制的風氣從白鳳時代到平安時代,蔓延日本二百多年後,突然在平安後期來了個大轉彎,他們不再嚮往同中國一致,開始悉心去發掘他們本土的民族文化。日本人有意識地同中國文化SayGoodbye,一直到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轉向西化之路,他們主流上對中國大規模的吸收借鑒被定格在唐代,定格在他們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日本在唐風洋溢的奈良城,確實客觀上給中國的古風來了一次精彩的斷代。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歷史之河自唐代之後仍然奔流向前,在宋元明清的色流鋪天蓋地四溢流淌,趨於細致柔麗的風格淹沒了雄渾的漢骨唐風之後,仍能從日本奈良找到一面映出大唐雄風之鏡的原因了。

本想在這篇文章的最後,說一說我寫的這「奈良古韻」到底是怎樣一種大唐風貌,我眼中的唐朝究竟是一幅什麼模樣。但回國之後翻書,看見了當年梁思成總結唐代風格的一句話:「偉大之斗拱,深遠之檐出,屋頂和緩之斜度,穩固庄嚴,含有無限力量,頗足以表示當時方興未艾之朝氣。」言簡意賅,無更多筆墨,卻道盡了我此行對唐風建築的全部觀感。就以這位可敬學者的話,轉送給這無比珍貴、唐風洋溢的奈良城吧!
參考資料:http://www.douban.com/review/1187295/

⑥ 冬天的假山種什麼

看了假山後首先說不倫不類,原因:山左右兩側有兩棵深綠色的樹,如果在長要超過山,山就成了大石碑,違背自然規律不說!比較忌會的事!假山應該是一個微型自然景觀,假山也是庭院中一個大型盆景,它也有規矩和規律,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首先要把這兩棵樹移走,下面提點設計假山見意供你參考,如要四季長青只有松、柏樹,因為你領導讓你搞成冬天也是景,只能用松柏,搞一個「寒山三友」「松、竹、石」首先選樹,樹的形態要精,選北方樹種「黑松」生長緩慢不易變形,耐寒能力強,選三層葉片或五層葉片的,樹帽要不對稱三角形,如同深山裡被西北風吹的一面有葉一面沒葉的殘酷景色「參考黃山迎客松」樹不可過高是山的一半,樹干要粗一些,買一棵低矮大樹自己加工也行,把一邊大主枝鋸掉,只留一些小枝另一邊不動,也很有景象,但要注意讓樹葉成層成片;多餘的剪掉,樹頂葉片不能動,這棵是主樹,還要有兩棵小一些的做點綴,問一下假山主峰下面有兩個小山,兩山中間有個凹槽,下面通到地面嗎?如通地面那裡種一棵小而精的樹太美了,如不通用水鑽打幾個洞把石頭刻通,盡量大一些,裝空調搞裝修都有水鑽,山的左側橫著種一棵小樹,只留一層葉片讓樹躺在山石的下面,讓樹的葉片緊靠石頭邊沿,讓人看後有一種頑強生命力,蒸蒸日上的感覺。選竹:要選矮細品種,要耐寒一些的庭院竹最好,竹種在假山北部,你們的門不管向那個方向竹種在山背後,因為中國人迷信門前不種竹,從正面看竹若隱若現,以松、石為主,從背後看是山下竹林,左看是頑強生命力,右看是大樹蒼山,別洞天,這才叫做四方山水,不能只顧正面,要四邊都能看,中國最佳山水八面玲瓏山早已失傳,蘇州園林在也建不出來了。好了談一下造型:把地面砌一個台不要太高,三十幾公分,取材於花卉市場淺紫沙盆的樣子,給假山做一個長方型大盆,山占盆的一半,最多山占盆的三分之二,要不對稱讓山在左邊,右邊空地擺放一些亭台、小橋、人物造型,動物等等,根據自己審美觀造型,或取材一個典故,種一些地被植物小型花草,大花盆的土不要放平,要有一些坡度高低錯落更美觀,而且不積水有利於松樹耐旱性,亭橋造型處可以與盆沿平,低了不利於觀賞。好了:有不理解的在聯系。

⑦ 盆景製作

盆景和詩、畫、園林藝術一樣,都是源於自然、源於生活,只是它們的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它們之間相互滲透,又相互借鑒。詩、畫常取材於園林、盆景,而園林、盆景的創作又強調富有詩情畫意。因此,盆景的立意和布局造型無不受到詩、畫的影響和啟迪,許多優秀的盆景作品就是吸取了繪畫的表現技法創作而成的。
但盆景又不同於詩、畫、園林,它受到客觀條件的諸多限制。詩是用文字的形式來表達人們的情感,描寫事物,歌頌祖國的錦綉山河,它不受空間的限制,畫可以利用畫幅的邊角勾勒出半個峰巒,以表示山嶺綿延,而盆景卻沒有邊角可以依助,只能做成完整的山峰,故又受到空間的限制,園林雖然也受到實際空間的限制,但其可利用的空間卻比盆景大得多。盆景藝術是以盆為紙,以植物山石繪成立體的畫,利用盆景藝術的表現手法,把大幹世界濃縮於小盆之中。
盆景藝術流派眾多,風格紛繁,造型布局也存在著一些差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們雖然形式和風格不同,卻都遵循一些共同的規律和基本原則。只要掌握了這些規律和原則,再結合自己的藝術才能加以正確發揮,在進行盆景藝術創作時就會得心應手、「法一而形萬」。
盆景造型有以下幾個基本原則,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故只有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創作實踐中靈活地運用,才能獲得理想的造型,使盆景創作取得成功。
第一節意在筆先
立意即構思,寫文章在動筆之前,先確定寫什麼、怎麼寫?盆景創作的立意,即盆景的主題思想,就是想表現什麼、如何去表現?盆景作品成功與否,與其立意的優劣,有直接的關系。立意庸俗,當然創作不出造型新穎、具有詩情畫意的盆景來。清代乾隆時期詩人兼畫家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說:「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左則左,意庸則庸,意俗則俗。」這是很有道理的。
有人把盆景的立意和意境相混淆,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概括地說,立意是盆景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而盆景的意境則是指盆景藝術作品的情景交融,並與欣賞者的情感、知識相互溝通時所產生的一種藝術境界。它不是盆景的具體外形。盆景的意境,好似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性,但又不象文學作品的思想性那樣明顯,它是內在的、含蓄的,需要欣賞者運用自己的知識進行思考和聯想,才能體味其中之美妙。如當人們看到給一株樹干粗短、枝葉茂盛的五針松盆景命名為《有志不在年高》時,就會使人想到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多少英姿勃發的青少年,為國家民族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業績,從而激發人們獻身祖國、振興中華的豪情壯志,這種情景交融的聯想和想像就是意境。
盆景的立意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的情感受到外界的激發,或受到某種事物的啟迪,而產生創作的動機。比如當你游覽黃山時,看到千姿百態、馳名中外的松樹,如迎客松、倒掛松等,其頑強的生命力使人倍受感動,於是想用盆景的形式把美妙的自然景觀再現出來,這就產生了創作的慾望,並根據這一慾望進行立意,然後選材進行創作。另一種情況是「見樹生情」,或叫「見物生意」。比如當你挖到一棵好的樹樁,或親友贈送一株樹木素材時,盆景創作的經驗使你不會草率下剪,而是左觀右望,上下打量,反復推敲,當眼前的樹木和頭腦中儲存的圖
象即樹木的造型結合在一起時,構思就完成了,立意也就產生了。前者可謂「因意選材」,後者則是「因材立意」。規則式造型大多是「因意選材」,而自然式造型則大多是「因材立意」。
山水盆景的立意也有兩種情況。
一是當你在國內游覽了名山大川、名勝古跡之後,深為祖國錦綉山河的壯麗景色所感染,產生了創作的慾望,想把看到的自然風光再現出來,或因看到某種印象深刻的事情而受到啟發想進行創作,進而選擇適當的材料製成盆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下面以盆景《中流砥柱》的情況為例,說明盆景創作立意的過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的改革開放,像和煦春風吹遍祖國大地,使百花爭艷,萬木蔥蘢。改革開放大大加快了四化的步伐,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涌現出一大批英雄模範人物,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出了巨大貢獻。看了他們的事跡很受感動,於是我想創作一件盆景來贊頌這些改革能手。那麼究竟創作什麼樣的盆景才能表現這些英雄人物堅韌不拔、在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發揮支柱作用呢?經過反復思考,最後決定以《中流砥柱》命題進行創作。
接下來,面臨如何選材的問題,就是選用什麼樣的石料才能表現這些改革能手們的堅強、剛直,在改革的驚濤駭浪中巍然屹立的精神風貌呢?最後選中了斧劈石。但是我又考慮如果製作一件孤峰獨秀式的山水盆景,峰巒雖然高大,卻不合乎命題的要求,因為改革能手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批,所以採用眾多峰巒的平遠式較為理想。然而,不太高的峰巒能夠表現這些英雄人物形象嗎?我想到中國有幾句名言:「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多少翩翩少年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業績,當今的改革能手中青年佔多數,這些不太高的峰巒不是恰好能表現上述思想內容嗎?最後我選定了多峰巒的平遠式造型。
在選石構思中,我突然想起桂林市解放橋附近的灕江中,有一小山屹立江上,在小山下游還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洲渚,於是我以這些自然景物為藍本進行創作。
中流砥柱是指江河中的小山。為表現其抗擊驚濤駭浪、堅如磐石的氣勢,我將盆景上的峰巒略向江河上游傾斜,使其造型更為生動有力。

山水盆景立意的另一種情況是,先有了石料,創作者根據石料的多少、形態、特點等,反復琢磨後再立意,然後動手進行創作。例如,有一塊型號較大、體態嶙峋的瘦形松質石料,對其反復觀察後感到,如將它鋸開反而不美,可揚長避短,設計一件孤峰獨秀式山水盆景,寓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詩情畫意。製作時,根據石料的形態特點,因材制宜,因勢利導,先把石料外形輪廓加工成孤峰獨秀式石料素材;再在峰巒正面雕琢出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山路要下寬上窄、時隱時現,通往山巔;在山路下部配置人物,好似在奮力向上攀登的樣子。

⑧ 盆景它的最大的成功是什麼

盆景造型有以下幾個基本原則,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故只有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創作實踐中靈活地運用,才能獲得理想的造型,使盆景創作取得成功。
第一節意在筆先
立意即構思,寫文章在動筆之前,先確定寫什麼、怎麼寫?盆景創作的立意,即盆景的主題思想,就是想表現什麼、如何去表現?盆景作品成功與否,與其立意的優劣,有直接的關系。立意庸俗,當然創作不出造型新穎、具有詩情畫意的盆景來。清代乾隆時期詩人兼畫家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說:「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左則左,意庸則庸,意俗則俗。」這是很有道理的。
有人把盆景的立意和意境相混淆,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概括地說,立意是盆景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而盆景的意境則是指盆景藝術作品的情景交融,並與欣賞者的情感、知識相互溝通時所產生的一種藝術境界。它不是盆景的具體外形。盆景的意境,好似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性,但又不象文學作品的思想性那樣明顯,它是內在的、含蓄的,需要欣賞者運用自己的知識進行思考和聯想,才能體味其中之美妙。如當人們看到給一株樹干粗短、枝葉茂盛的五針松盆景命名為《有志不在年高》時,就會使人想到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多少英姿勃發的青少年,為國家民族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業績,從而激發人們獻身祖國、振興中華的豪情壯志,這種情景交融的聯想和想像就是意境。
盆景的立意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的情感受到外界的激發,或受到某種事物的啟迪,而產生創作的動機。比如當你游覽黃山時,看到千姿百態、馳名中外的松樹,如迎客松、倒掛松等,其頑強的生命力使人倍受感動,於是想用盆景的形式把美妙的自然景觀再現出來,這就產生了創作的慾望,並根據這一慾望進行立意,然後選材進行創作。另一種情況是「見樹生情」,或叫「見物生意」。比如當你挖到一棵好的樹樁,或親友贈送一株樹木素材時,盆景創作的經驗使你不會草率下剪,而是左觀右望,上下打量,反復推敲,當眼前的樹木和頭腦中儲存的圖
象即樹木的造型結合在一起時,構思就完成了,立意也就產生了。前者可謂「因意選材」,後者則是「因材立意」。規則式造型大多是「因意選材」,而自然式造型則大多是「因材立意」。
山水盆景的立意也有兩種情況。
一是當你在國內游覽了名山大川、名勝古跡之後,深為祖國錦綉山河的壯麗景色所感染,產生了創作的慾望,想把看到的自然風光再現出來,或因看到某種印象深刻的事情而受到啟發想進行創作,進而選擇適當的材料製成盆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下面以盆景《中流砥柱》的情況為例,說明盆景創作立意的過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的改革開放,像和煦春風吹遍祖國大地,使百花爭艷,萬木蔥蘢。改革開放大大加快了四化的步伐,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涌現出一大批英雄模範人物,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出了巨大貢獻。看了他們的事跡很受感動,於是我想創作一件盆景來贊頌這些改革能手。那麼究竟創作什麼樣的盆景才能表現這些英雄人物堅韌不拔、在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發揮支柱作用呢?經過反復思考,最後決定以《中流砥柱》命題進行創作。
接下來,面臨如何選材的問題,就是選用什麼樣的石料才能表現這些改革能手們的堅強、剛直,在改革的驚濤駭浪中巍然屹立的精神風貌呢?最後選中了斧劈石。但是我又考慮如果製作一件孤峰獨秀式的山水盆景,峰巒雖然高大,卻不合乎命題的要求,因為改革能手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批,所以採用眾多峰巒的平遠式較為理想。然而,不太高的峰巒能夠表現這些英雄人物形象嗎?我想到中國有幾句名言:「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多少翩翩少年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業績,當今的改革能手中青年佔多數,這些不太高的峰巒不是恰好能表現上述思想內容嗎?最後我選定了多峰巒的平遠式造型。
在選石構思中,我突然想起桂林市解放橋附近的灕江中,有一小山屹立江上,在小山下游還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洲渚,於是我以這些自然景物為藍本進行創作。
中流砥柱是指江河中的小山。為表現其抗擊驚濤駭浪、堅如磐石的氣勢,我將盆景上的峰巒略向江河上游傾斜,使其造型更為生動有力。

山水盆景立意的另一種情況是,先有了石料,創作者根據石料的多少、形態、特點等,反復琢磨後再立意,然後動手進行創作。例如,有一塊型號較大、體態嶙峋的瘦形松質石料,對其反復觀察後感到,如將它鋸開反而不美,可揚長避短,設計一件孤峰獨秀式山水盆景,寓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詩情畫意。製作時,根據石料的形態特點,因材制宜,因勢利導,先把石料外形輪廓加工成孤峰獨秀式石料素材;再在峰巒正面雕琢出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山路要下寬上窄、時隱時現,通往山巔;在山路下部配置人物,好似在奮力向上攀登的樣子。

⑨ 榕樹簡介

榕樹生長在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地區,這里氣候潮濕,雨水充足。 榕樹 ( Ficus microcarpa 又名:細葉椿、小葉榕) 形態特徵:桑科椿屬常綠大喬木,高20-25米,生氣根。葉革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10厘米,寬2-4厘米。花序托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扁倒卵球形,直徑5-l0毫米,乳白色,成熟時黃色或淡紅色; 癭花和雌花同生於一花托中。 生長分布:生長於村邊或山林中。分布於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南部、雲南、貴州。印度、緬西馬來西亞也有。 用途:可作行道樹。樹皮纖維可制魚網和人造棉。氣根、樹皮和葉芽作清熱解表葯。 樹冠最大的樹--榕樹 常言道,獨木不成林。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樹能"獨木成林"。 榕樹是屬於桑科的常綠大喬木,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它的樹冠 之大,令人驚嘆不已。 在孟加拉國的熱帶雨林中,生長著一株大榕樹,鬱郁蔥蔥,蔚然成林。 從它樹枝上向下生長的垂掛"氣根",多達4千餘條,落地入土後成為"支 柱根"。這樣,柱根相連,柱枝相托,枝葉擴展,形成遮天蔽日、獨木成 林的奇觀 。巨大的樹冠投影面積竟達1萬平方米之多,曾容納一支幾千人 的軍隊在樹下躲蔽驕陽。 在我國廣東新會縣環城鄉的天馬河邊,也有一株古榕樹,樹冠覆蓋面 積約15畝,可讓數百人在樹下乘涼。我國台灣、福建、廣東和浙江的南部 都有榕樹生長,田間、路旁大小榕樹都成了一座座天然的涼亭,是農民和 過路人休息 、乘涼和躲避風雨的好場所 。福州市的榕樹特多,所以稱為 "榕城"。 榕樹的果實扁圓形,生於葉腋,果徑不到1厘米,可以食用 。種子萌 發力很強,由於飛鳥的活動和風雨的影響,使它附生於母樹上,攝取母樹 的營養,長出許多懸垂的氣根,能從潮濕的空氣中吸收水分;入土的支柱 根,加強了大樹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這就是"獨木成林" 的奧秘。 小資料 福州市市樹——榕樹 福州植榕歷史悠久,據宋樂史(930~1007年)撰《太平寰宇記》載,「榕……其大十圍,凌冬不凋,郡城中獨盛,故號榕城"。 宋福州太守張伯玉為防旱澇又編戶植榕,呈現"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的景象。榕樹便成為福州古城風貌特徵之一。榕樹葉茂如蓋,四季常青,枝幹壯實,不畏寒暑,傲然挺立,象徵著開拓進取、奮發向上的福州人精神。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根據廣大群眾的舉薦,決定命名榕樹為市樹。1997年8月28

熱點內容
南風與玫瑰番外 發布:2025-07-13 03:34:11 瀏覽:650
七夕美陳布置 發布:2025-07-13 03:32:53 瀏覽:297
美夢一朵 發布:2025-07-13 03:32:04 瀏覽:119
向蘭花一樣 發布:2025-07-13 03:31:18 瀏覽:869
七夕群互動 發布:2025-07-13 03:30:44 瀏覽:130
龍盆景起名 發布:2025-07-13 03:22:52 瀏覽:366
老樁吊蘭盆景 發布:2025-07-13 03:16:00 瀏覽:376
藍玫瑰花盒 發布:2025-07-13 03:15:16 瀏覽:882
大紅桃茶花 發布:2025-07-13 02:54:20 瀏覽:514
花卉對生活 發布:2025-07-13 02:47:37 瀏覽: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