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盆景園
A. 濟南泉城公園有什麼好玩的
泉城公園前身為濟南植物園植物游覽區位於園東部,分為裸子植物區、被子植物區。該區按照植物進化過程中觀賞價值較高的類群,建有松柏、牡丹、月季、竹、柳、菊、丁香等園,通過植物的分類向人們展現各種植物在不同季節中奇特的樹姿、豐碩的花果和絢麗多姿的色彩。觀賞溫室區位於該園西部,是由熱帶、亞熱帶、沙生多漿類植物溫室和盆景園組成的大型建築群。溫室是由三個互相銜接的大型立體三角造型建築構成,室內種植了大王椰子、假檳榔、魚尾
B. 濟南有幾處名勝古跡
山東的名勝古跡(之三)--大明湖
大明湖位於濟南市區中心、舊城區北部,與趵突泉、千佛山並稱濟南三名勝。
大明湖是一天然湖泊,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城西南有濼水……北為大明湖。」隋唐時名蓮子湖,歷水波,宋時曾名西湖,到金元時始稱大明湖。湖畔楊柳依依,湖上荷葉連連,清人劉劉鳳誥寫聯贊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還是歷代名人聚集薈萃之地,13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發出「園林美麗,堪悅心目,山色湖光,應接不暇」的感嘆。
濟南號稱「泉城」,有泉水百餘處,其中名泉七十二處。明湖即由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泉水由南岸流入,水滿時從宋代修建於北岸的北水門流出,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構成,因而湖水「恆雨不漲,久旱不涸」,常年保持較固定的水位。公園面積86公頃,其中湖面46公頃。湖上有歷下亭、匯泉堂、湖心島等大小島嶼六處,公園自然景觀優美宜人。湖水波光粼粼,鳶飛魚躍,遊船穿行。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蓮,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風景的最好寫照。公園的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歷下亭、鐵公祠、南豐祠、北極廟等三十餘處名勝古跡掩映於綠樹繁花之間,展現出悠久的歷史文化。
公園內碑刻石碣較多,著名者有杜甫詩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為清代何紹基書寫,另有鐵保書對聯,何紹基、翁方綱等的碑記,皆具深厚文化內涵和藝術水平。
公園主要游覽點有牌坊、遐園、稼軒祠、鐵公祠、歷下亭、北極廟、南豐祠、匯波樓、明昌鍾亭、明湖寶鼎、曾公畫壁、湖心百米大型噴泉等,其中歷下亭、鐵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園每年舉辦多種游園活動,有春節文化廟會、新春花展、荷花展及民俗文化活動和花卉盆景展覽、奇石展等。
明湖湖心歷下亭島為著名海右古亭。唐代詩人杜甫於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與書法家李邕在此歡宴,杜甫即席賦「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詩句,歷下亭以此而名播天下。北岸鐵公祠為紀念明兵部尚書鐵鉉而建,他曾固守濟南,抵抗燕王,後兵敗不屈被殺。南豐祠為紀念宋代文學家曾鞏而建。曾鞏字子固,江西南豐人,於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任齊州(即濟南)知州,他修北水門,治理明湖水患,政績卓著,深得民心。加之園內有「遐園」、「稼軒祠」、「北極閣」等景點綴其間,令遊客賞景之餘不忘記懷古,極受海內外遊客好評。
C. 濟南泉城特點
泉城濟南導游詞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
歡迎你們到泉城濟南來旅遊,在濟南停留其間將由我來接待你們並為你們提供服務,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你們在濟南玩得開心,過得愉快。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約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檻泉,為濼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
現在我們看到這座白牆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風格建築的大門就是趵突泉公園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寫的。進了大門,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迎門假山,大家知道為什麼要迎著大門建假山嗎?這是古代造園的一種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說以山為主,迎門迭石,似透非透,成為公園門口處的自然屏障,與石後的溪流構成環水行之勢,同園中其它景物相分離。這座假山的石塊全部采自於濟南南部山區,石質,色澤,紋理都可以同江蘇無錫的太湖石相媲美。假山下有一山洞,洞頂和入口處採用了大塊石,用懸掛的手法形成巨石懸掛的逼真壯觀景色。洞壁上又留出適當的空隙,便於採光和空氣的通暢。此乃濟南假山中的佳作,受到園藝家極高的贊譽。
過了晴雨橋,大家再往前走看到這塊石姿優美,紋理自然,高四米,重八噸的龜石了。它最初為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張養浩所收藏。張養浩酷愛自然山川,棄官歸隱濟南後以山猿、野鶴、山石為友。此龜石有「皺、瘦、透、秀」的特點,在此與它合影,取長壽延年的吉祥之意。(好,給大家幾分鍾時間合影留念)。
請大家隨同我一起往前走,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馬跑泉。為什麼叫馬跑泉呢?據說北寧時期的抗金將領關勝的戰馬刨出來的,故得此名。相傳,關勝是梁山的農民起義將領,是濟南總兵劉豫的部將,驍勇善戰,金人南侵時,誓死不降,奮力抗金。一次激戰中,敗走麥城,口渴無水,十分難忍。他的戰馬仰天長嘶,前蹄奮力刨地,泉水奪地而出,後人為紀念此泉,稱它為馬跑泉。
再往前走,我們就來到了漱玉泉景區。「漱玉泉」三字是已故濟南書畫家關有聲的手筆。「漱玉泉」三字的來歷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古代人們常把女子的牙齒稱之為「玉」,女詞人李清照常在此打扮梳洗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因李清照著有的集子《漱玉集》;還有一種說法是從「漱石枕流」這個成語化來的,說嘩嘩的泉水刷玉石。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李清照紀念堂,建於1979年,紀念堂兩旁是郭沫若先生寫的對聯。上聯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寫的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聯「金石錄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後主遺風」是對其詞作成就的贊揚,稱贊她所作的「漱玉集」以及為丈夫《金石錄》所作的序。掛在門廳內的匾額「一代詞人」也是郭沫若手書的。
李清照是我國南宋時傑出的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的文官,是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博學多才,母親也是一位壯元的孫女,知書達禮。李清照自小受雙親熏陶、啟發和誘導,再加上天資聰慧,酷愛讀書,成為當時傑出的文學家。李清照18歲時,與當朝宰相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婚。婚後夫婦倆互相支持,恩恩愛愛,作詩填詞,研究金石書畫,購置古籍字畫。靖康之難以後,北宋滅亡,金兵南侵,宋五朝南渡,偏隅江南,李清照夫婦被迫南下,途中,明誠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直過著無依無靠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渡過了她的餘生。李清照的詞以靖康之難為分界線,前期的詞大多描繪的是歌詠自然,贊美生活,夫妻恩愛、思念的詞。如「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如夢令》);「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紅藕相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後期的詞作大多抒寫了家國之恨和悲嘆自身命運凄苦的。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李清照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稱為「易安體」。今有輯本《李清照集》和《漱玉詞》。
再往西走,就到了金線泉處。金線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並稱為濟南四大名泉。「金線」的形成,是由於兩岸泉水相對涌流,流勢均衡。當太陽照射到池底,平靜的水面上,就會顯示出一條聚成的水線,金光閃亮,象游絲一般,忽隱忽現,隨波盪漾,蜿蜒多變。老金線泉的「金線」已難看到,新金線泉的「金線」也必須在水勢旺盛,陽光照射角度適當時才能看到。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曾有幸在月光的映照下看到「金線」,而元代詩人元好問多次游歷金線泉,卻不可得,甚為遺憾。
再繼續往西走,我們就來到了尚志堂。尚志堂,也叫「金線書院」,由金線泉而得名。舊時指官家或私人藏書和講學的地方。尚志堂院中栽植了白玉蘭、紫玉蘭,每到初春,玉蘭花爭相綻開,芳香撲鼻,故尚志堂院也稱玉蘭院。大家注意到院中的這塊太湖石了嗎?它叫「待日峰」,原為張養浩收藏,在一點五米左右高的石身上,布滿了圓月形成或彎月形透洞數處,每當皓月高懸之夜,石形和透洞在月光照射下,映入石前池水中,更顯得玲瓏剔透,秀美無比。
出尚志堂西行,便到了濼源堂。濼源堂,前有抱廈,突出水面,棟梁彩緩,黃瓦紅柱,形體雄偉。大家請看抱柱上的詩刻:「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此句是元代著名文學家趙孟對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寫照。
濼源堂的北面的建築是娥英殿,是為紀念虞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娥英祠北面是三大殿景區。三大殿院內的花格透牆上,鑲嵌著30餘方石刻,是歷代名人的佳作詩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院內的這尊罕見的「雙御碑」,記載了康熙三臨、乾隆二臨趵突泉的題詞詩文,標示了趵突泉的地位。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趵突泉景區,站在來鶴橋上。來鶴橋原為木橋,明萬曆年間歷城知縣張鶴鳴所建。1956年開辟趵突泉公園時,修建了這座石橋。大家請抬頭看這一朱漆木牌坊上的字「蓬山舊跡」,另一面是「洞天福地」。據傳說,過去人們曾把趵突泉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萊仙山,即在神話中的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州。想登蓬萊山求仙的人到處尋找仙山,當他們來到趵突泉邊,看到三股水注,其狀如山且不能攀登,猛然醒悟,仙景在此,故立「蓬山舊跡」坊。如果你到泉東面望鶴亭茶社,一邊品茶,一邊賞泉,則有「潤澤春茶味更真」的詩意。
趵突泉泉池呈長方形,東西長三十米,南北寬二十米,周圍繞以石欄。池邊俯視,一泓碧水,清如明鏡;三泉涌濤,噴雪濺玉;勢如鼎沸,聲若雷鳴;水草裊裊,魚翔淺底;綠葉紅鱗,輝映其間。歷代文人學者都對趵突泉留下了諸多詠贊。如元代散曲家張養浩「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嘗吼半空雷。」而能再現趵突泉泉水全貌的,還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趵突泉賦》。濟南「家家泉不,戶戶垂楊」的獨特景色是怎麼形成的呢?濟南的泉水,來源於濟南市區以南,錦綉川以北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的岩石是約四億年以前形成的一層很厚的、質地比較純粹的石灰岩。這種石灰岩地區,地表有溶溝、溶槽,地下有漏斗、溶洞、暗河以及鍾乳石,便於大量的雨水和地表水滲入地下。山區的石灰岩層,以大約三十度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大量的地下潛流,神出鬼沒地向濟南運動。剛好,在大明湖往北,地下岩石變成了堅固的火成岩,大量的地下水流到這里,碰到火成岩的阻擋,攔蓄起來,越積越多,水泄不能,必須尋找出路。而在濟南舊城一帶,地勢低窪,有的地方甚至低過了地十水的儲水面,地下水便穿過地表,奪門而出,形成了眾多泉水。趵突泉泉水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襲人,極為爽口。據說乾隆下江南時,出京帶玉泉水,到濟南時帶趵突泉水,以備飲用。
站在觀瀾亭上,可以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胡纘宗書寫的,如果你細心點也許會發現「突」字少了上面的那一點。亭後的石刻「第一泉」三字是清代王鍾霖書寫,「觀瀾」石刻二字是明代張欽書寫。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半壁廊與北岸濼源堂相互襯托,形成對景。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滄園和白雪樓景區。滄園,原名叫「勺滄園」,取「滄海一勺」之意。這里原是明代著名詩人「後七子」之一李攀龍的讀書處,「勺滄」的名字,表達了人們向李攀龍學習的心願。明萬曆年間,按察使葉夢熊曾在滄園西側建「白雪樓」,紀念李攀龍。白雪樓和滄園幾經修葺,現在的滄園是三廳一圍廊,兩個跨院,流溪隨園,樓閣玲瓏,雕梁畫棟,彩漆紛呈,院中培植的名種名花異木,盆景,已形成獨具特色的庭院風格。這株「泰山松」,蒼勁、雄偉,氣勢奔放,樹齡在150年以上,是一棵不可多得的具有齊魯風格的樹樁盆景。園內人工修造的大型山石盆景,造型自然,點綴以羅漢松,紅葉,黑松等樹樁植物,給人以美的享受。
現在我們已經穿過了楓溪區,又回到了趵突泉公園東門口,今天講解就到這里。講解不妥之處,請多多包涵並留下你們的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D. 濟南三大名勝導游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你們到泉城濟南來旅遊,在濟南停留期間,將由我來接待你們,希望我的講解能夠使你們在濟南玩的開心,過的愉快,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全稱廣成,北望大明湖,面積約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拳」。趵突泉為濼水之源,至今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泉水一年自己都恆定在18攝氏度左右,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白牆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風格建築的大門就是趵突泉公園的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打字為1959年郭沫若寫的,進了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迎門假山,大家知道為什麼要應門修建假山嗎?這是古代造園藝術的一種手法——障景,也就是說,以山為主,迎門迭石,似透非透,成為公園門口處的自然屏障,與石後的溪流形成環水行之勢,同園中其他的景物相分離。這座假山的石塊全部採用濟南南部山區,石質、色澤紋理都可以同江蘇無錫太湖石相媲美。假山下有一山洞,洞頂和入口處全部採用大塊石,用懸掛的手法形成逼真壯觀的景色,洞壁頂上又留出適當的空隙,便於採光和空氣流暢,此乃濟南假山中的佳作,受到園藝家的極高贊譽。
過了晴雨橋,大家再往前走,我們看到的這塊石姿優美,紋理自然,高四米和重八噸的龜石了,它最初為元代著名散去家張養浩收藏,張養浩快自然山川,棄官歸隱後以山猿、野鶴、山石為友,此龜石有「皺、瘦、透、秀」的特點,在此與它合影,取長壽延年的吉祥之意,
請大家隨我一起前往,我們來到的是馬跑泉,為什麼叫馬跑泉呢,據說北宋時期抗金將領關勝的戰馬刨除來的,故此而得名,相傳關勝是梁山泊的農民起義將領,是濟南總兵劉豫的部下,驍勇善戰,金人南侵時,誓死不降,奮力抗金再一次激戰中,口渴無水,十分難耐,他的戰馬仰天長嘯,前踢奮力刨地,泉水奪地而出,後人為紀念此泉,稱它為馬跑泉。
再往前走,我們來到了漱玉泉景區,「漱玉泉」三個字為已故的濟南書畫家關友聲的手筆,「漱玉泉」三個字的來歷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古時候常把女子的牙齒稱之為「玉」女詞人李清照常在此梳洗而得名,另一種說法為李清照由著名的《漱玉集》還有一種說法是從「漱石枕流」這個成語而得來的,說的嘩嘩的泉水刷洗玉石。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李清照紀念堂,建於1979年,紀念堂兩旁是郭沫若先生寫的對聯。上聯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說的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聯是「金石錄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後主之遺風」是對其詩作成就的贊揚,稱她所在的《漱玉集》和偉丈夫《金石錄》所作的序,掛在門廳內的匾額」一代詞人」也是郭沫若先生手書的。
李清照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其父李格非是進士出身的文官,是為著名的歷史學家,博學多才,其母也是一位狀元的孫女,知書達理,李清照自小受雙親的熏陶啟發和誘導,再加上天資聰慧,酷愛讀書,成為當時十分出名的文學家,李清照十八歲的時候,嫁給了當朝宰相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婚後兩人的生活十分美滿幸福,相互支持,恩恩愛愛,作詩填詞,研究金石書畫,購置古籍字畫,靖康之難之後,北宋滅亡,宋五朝南都,李慶忠偏於江南,李清照夫婦被迫南下,在途中趙明誠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直過著無依無靠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凄凄慘慘戚戚冷冷清清中渡過了餘生,李清照的詞以靖康之亂為分界點,前期多是歌詠自然,贊美生活,夫妻恩愛的詞,後期的詞多是以抒發亡國之死,家國之憂,苦嘆凄苦人生命運的內容。李清照的文學創作有著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局婉約派之首,稱易安體。
再往西走,我們就來到了金線泉,金線泉同黑虎泉、珍珠泉、趵突泉並成為濟南四大名泉。「金線」的形成,是由於兩岸泉水相對涌流,流勢均衡。當太陽照射池底,平靜的水面上,就會顯出一條聚成的金線,金光閃亮,像游絲一般,忽隱忽現,蜿蜒多變,老金線泉的金線現在已經難看到,新金線泉的金線,也必須是在水勢旺盛,陽光照射角度恰當時候,才能看見,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曾經有幸看到金線泉的金線,而元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卻多次而不得,深深地遺憾。
在繼續往西走,我們就來到了尚志堂,尚志堂也叫做金線書院,由金線泉而得名,舊時指官家或者私人藏書講學的地方,尚志堂院中在中了許多玉蘭樹,有白玉蘭和紫玉蘭因此又被稱為玉蘭書院。每當玉蘭花開放的時候,芳香撲鼻。大家注意到院中的太湖石了嗎?它叫做「待日峰」,原為張養浩收藏,在一點五米左右高的石身上,布滿了圓月形或彎月形透洞數處,每到皓月高懸之夜,石形在月光的照射下, 引入石前的池水中,更顯得玲瓏剔透,秀美無比。
出尚志堂的西行,就到了濼源堂,濼源堂前有抱廈,突出水面,棟梁彩緩,黃瓦紅住,形體雄偉,大家請看抱住上的石刻:「雲霧潤蒸華不住,波濤聲震大明湖。」此句為元代著名文學家鄭夢對趵突泉其境的最好寫照。
濼源堂的背面建築娥英殿,是為了紀念虞舜的兩位非子,娥皇和女英而建的祠,娥英祠的北面是三大殿景區,三大殿院子內的花格透牆上,鑲嵌著30餘方石刻,是歷代名人的佳作詩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院內的罕見的「雙御碑」記載了康熙三臨趵突泉,乾隆二臨趵突泉。的體詩詞文,標志了趵突泉的地位。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趵突泉景區,站在來鶴橋上,來鶴橋原為木橋,明萬曆年間歷城知縣張鶴鳴所建,1956年開辟趵突泉公園時,修建了這座石橋,大家請抬頭看這一朱漆朱漆木牌坊上的字是「蓬山舊跡」反面寫的「洞天福地」據說過去人們曾把趵突泉三住說住,比作蓬萊仙山,即在神話中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如果你到東面的那個望鶴亭茶社一邊品茶,一邊賞泉,則有「潤澤春茶味更真」的詩意。
趵突泉泉池長方形,東西長三十米,南北寬二十米,周圍圍繞以石欄,池邊俯視,一泓碧水,輕如明鏡,三泉濤涌,噴雪濺玉,勢如鼎沸,聲若雷鳴,水草裊裊,魚翔淺底,綠葉紅鱗,輝映期間,歷代文人學者都對趵突泉留下了諸多感慨,如元代著名散去家張養浩的「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嘗吼半空雷」而能再現趵突泉泉水全毛的,還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濟南「家家泉水,呼呼垂楊」的獨特景色那麼大家知道這樣的奇景都是怎樣形成的嗎?這些地區的掩飾都是約四億年前次那個城的一層很厚,質地比較純粹的石灰岩,這種石灰岩地區,地表有溶溝、溶槽地下有漏斗,溶洞、暗河以及鍾乳石,便於大量的玉樹和地表水滲入地下,山區的石灰岩層,以大約三十度的傾斜,由南向北傾斜,大量的地下潛流,神出鬼沒地像濟南方向運動,剛好,在大明湖往北,地下岩石變成了堅固的火成岩,大量的地下水留到這里被火成岩的阻擋,攔蓄起來,越積越多,水泄出,必須尋找出路,於是在濟南舊城一代,地勢低窪處,地下水便穿過地表,奪地而出,形成了眾多泉水,趵突泉泉水甘甜,可以用來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襲人,極為爽口,據說乾隆下江南時候,出北京帶玉泉水,出濟南帶趵突泉水,已備著飲用。
站在觀瀾亭上,我可以看到庭前水中的石碑上邊刻著趵突泉三個字是明代胡贊宗書寫的,如果你細心可以發現上邊的突字少了一點,相傳啊,是再時候的某一年,泉水實在是太多了,把趵突泉上的那個字的一點給沖刷掉了。,亭後的石刻為清代王忠林所寫,「觀瀾」石刻二字尾明代張欽所寫,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半碧窗與備案濼源堂相互襯托形成對景。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滄源和白雪樓景區,滄園原名叫「勺滄園」取「滄海一勺」之意義,這里原是明代著名詩人「後七子」:的李攀龍的讀書處,「勺滄」的名字,表達了人們像李攀龍學習的心願明萬曆年間,按察使也猛熊曾在滄園西側建立了「白雪樓」紀念李攀龍,,白雪樓和滄園寂靜休憩,現在的滄園是三個廳一圍廊,兩個跨院,溪流隨園,樓閣玲瓏,雕梁畫棟,彩旗分成,園中種植有名貴花草,氣勢奔放,樹齡在150年以上,是一棵不可多得的齊魯風格的樹樁盆景,園內人工修建的大型山石盆景,造型自然,點綴以羅漢松紅葉黑松等樹樁植物,給人以美的享受,
現在我們又回到了趵突泉的公園東門口,今天的講解就到這里了,希望大家的趵突泉游覽的愉快,講解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提一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謝謝大家。
E. 尋找泉城公園導游詞
泉城集中體現了「山、泉、湖、城、河」的泉城特色
濟南有四大名泉和七十二名泉:
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
世人常以七十二名泉,描述古城濟南泉水之多。七十二泉的說法始於700年前。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舉了濟南72個名泉。此後,便有濟南七十二泉之說。元代於欽纂《齊乘》,書中把72泉的名字、位置轉錄了下來。文載:歷下名泉有:曰金線,趵突東。曰皇華、曰柳絮、曰卧牛,金線東。曰東高、曰漱玉,金線南。曰無憂、曰石灣,趵突南。曰酒泉、曰湛露,無憂西。曰滿井、曰北煮糠,趵突北。曰北珍珠,白雲樓前。曰散水、曰溪亭,北珍珠東。曰濯纓,北珍珠西。曰灰泉,濯纓西北。曰知魚,灰泉東南。曰硃砂,灰泉西。府城內灰泉最大,自北珍珠以下皆匯於此,周圍廣數畝,當是大明湖之源也。曰劉氏,北珍珠西北。曰雲樓,劉氏南。曰登州、曰望水,萬竹園內。曰洗缽,登州東北。曰淺井、曰馬跑,洗缽西南。曰舜泉,舜祠下。曰香泉。舜泉西。曰鑒泉,舜泉南。曰杜康,南舜廟。曰金虎、曰黑虎,李承務巷。曰東蜜脂,金虎西南。曰西蜜脂、東蜜脂西。曰孝感,孝感坊內。曰玉環,同知巷前,今縣衙內。曰羅姑,塌竹巷東。曰混沙、曰灰池,城西南角場下。曰南珍珠,鐵佛巷東。曰芙蓉,姜家亭前。曰滴水,又名清泉,西務北。曰灰灣、曰懸清,城西五龍堂東。曰雙桃,城西丁子街北。曰溫泉,城西石橋北城下。曰汝泉,神通寺內。曰龍門,一名龍泉,神通寺東。曰染池,龍門東。曰懸泉,中宮東。曰都泉,中宮東南。曰柳泉、曰車泉,仲宮東遠東庄。曰煮糟,四里山南。曰爐泉,南山下。曰白虎,曰甘露,大佛山。曰林汲,佛峪內。曰白泉,王舍店北。曰金沙,曰白龍,龍洞山中。曰花泉,張馬泊。曰獨孤,靈岩寺。曰醴泉,黌堂嶺北。曰漿水,盤龍鎮東南。曰南煮糠,葛山窩北。曰苦苣,柳埠東。曰熨斗,梨峪門家莊。曰鹿泉,石固寨。曰龍居,長城嶺西。合趵突、百脈,總七十二。
泉城八景:
龍洞山,在濟南市東南三十里的地方。這里山勢奇絕,風景壯麗,是濟南著名的風景區。作為濟南八景之首的"錦屏春曉」就在風景最佳的"獨秀峰"處,這里四周群山環抱,層巒迭障,危峰壁立。獨秀峰上,"錦屏岩"高達八十餘米,似屏風。岩周松柏蒼翠,楊柳垂青。岩壁,繁花艷艷,芳草離離。明代文人劉敕,曾做過這樣的描繪:"丹碧點綴,曉霞掩映,絢若錦屏"。西峰懸崖上是西龍洞,洞壁鐫有佛像,洞頂鍾乳石花叢生。東龍洞在東懸崖上,難以攀登,相傳有"金瓶"、"春曉"兩洞,每逢立春這天,有陽氣沖出,干葉枯草隨之飛揚。龍洞下深谷中,原建有"壽聖院",形式古拙.金碧輝煌,院內銀杏蓊蔥,松柏蒼翠,古碑數方。宮北向西,雙壁若劈谷深蜿蜒,似龍盤曲。澗內有泉,流水潺潺。再加懸崖上,古木成蔭,山花爛漫,形成山青水秀的景觀。二三月間,桃花迷徑,旭日東升,景色尤奇、蜂蝶起舞、鳥兒歡歌,一派生機。
趵突泉,在趵突泉公園西側。"泉源上奮,水涌若輪","聲若隱雷",是濟南一大奇景,被稱為"趵突騰空」。水盛時期,泉水噴涌,雄豪綺麗。清代文人蒲松齡曾寫過一篇《趵突泉賦》做過生動而逼真的描繪:"吞高閣之晨霞,吐秋湖之冷焰";"漱玉噴花,回風舞霰"。主泉四周多小泉,有的像鯉魚吐泡,有的像綠色絲線穿起的串串珍珠,還有的像綻開的珠花,把三窟的瀑流襯托得更加氣勢壯觀。這泉,不論白天還是夜間,春夏還是秋冬,都呈現出不同的景觀。夜間,大氣澄清,月光明澈,波浪鼓盪,滿池的"碎玉",閃閃發光。冬天滿池的水荇,縱橫繚繞,翠色盈裳,柔潤的水氣,在這綠色的"錦緞"上飄浮。泉岸用石疊砌,近水樓台,與池相配,小橋卧波,雕有欄桿,亭榭探水,曲廊蜿蜒,山石挺拔清秀,綠柳輕盪揚煙。遊人依著欄桿,俯瞰水中景物,盡得"水趣"。
千佛山東南,不遠就是佛慧山,峰巒突兀,澗谷瀠回。山腰原建有古剎開元寺。寺周懸崖鑿有石室,昔日儒生多在裡面讀書。殿前崖下有前崖下有甘露泉,水聲叮咚富有琴韻。稍上是望湖亭,於內可觀明湖碧波。峭壁之上,松蘿蒙蔭,鳥語啾啾一到秋天,紅葉滿山,黃花遍地,紅得象火。黃得象金,風景優美,被稱為「佛山賞菊」。《山東通志》把千佛山與佛慧山混稱,所以一講"佛山賞菊"也有人指千佛山、千佛山的野菊更好。明朝人邊貢在《九日登佛山》詩中曾有"背領丹楓直,垂岩紫菊肥"的贊語。千佛山的北側,就有丹楓,秋日葉子變紅,在萬綠叢中顏色更加嫣紅。菊花,寺內寺外。一山上山下,無處不有,紅、白、黃、紫各色俱全,但尤以黃色為主。盛開時節,如撒黃金,清風吹來,馨香撲鼻。據志書記載,千佛山南側原有"賞菊崖",是古人賞菊處。為使人們更好地觀賞這一景觀,一九八四年,在山頂巨石上建起了"賞菊閣"叢木簇佣,雲霧繚繞。如仙山瓊閣,人可在亭上飲酒賞菊。
鵲、華兩山,在濟南市城北,山勢俊秀,景色迷人。鵲山無主峰,林木青翠,橫列如屏,山上舊有鵲山院、鵲山亭,扁鵲墓等古跡。相傳,山下有鍾鼓二石,以石相擊,聲揚數里。每年七、八月間,鳥鵲雲集。明朝人王象春曾寫《鵲山》詩記述:"萬岫千岩濟水蟠,如屏孤逗出河於,秋高鳥鵲集何事,霄漢空疑斗女寒"。與鵲山隔黃河相望是華山。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最早描繪道;"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障特拔以刺天,青岸翠發,望同點黛。"唐朝詩人李白也有"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的贊語。山上建有華陽宮、三元宮、泰山行宮等廟觀,院內古柏蒼翠,蔚為壯觀。鵲山華山之間,原為鵲山湖,湖光浩渺,碧波萬頃,"飛鴻翔鶴,遠勢盤空"。水村漁舍柳綠花紅,渚生蒲葦,水浮荷菱,微風輕浪,舟載歌聲。陰雲之際,兩山連亘,若離若合,時隱時現,雲霧繚繞,如二點青煙,誠為一幅絕妙的水鄉圖畫,故昔人稱此景為"鵲華煙雨"。
濟南城內,珍珠、濯纓、芙蓉等泉匯波於大明湖,然後由湖東北隅的晏公廟下經北水門泄出,最後注入小清河。晏公廟側建有晏公台,由台上可清楚地看到北面的景色。台下不遠為一拱橋,名為"匯波"。橋北是北水門,由磚石券成,券門四周皆為垂柳,細長的柳絲點入水中,清風徐吹,盪起微波。周圍水域皆為荷花,"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若到傍晚,夕陽正由券門斜射倒入水中,發出柔和的光,把周圍染上了一層桔紅的顏色,人們將這景命名為「匯波晚照」。元初於水門上建樓,斜陽不能射入,這景隨沒。然而在樓上,人們又可看到另一種綺麗的景色。向南看去,晏公廟巍峨壯觀,晏公台上,古柏老態龍鍾,滿院楊柳籠罩,修竹郁森,院南一片荷紅,遠處碧波粼粼,夕陽西下,晚霞盡染,萬丈光輝,誠為一幅迷人的大畫。因而,後人又把這一景觀視為"匯波晚照"。
大明湖昔日湖面很大,碧波萬頃,遙接群山,氣勢壯闊。在這寬闊的水域中,四季都呈現出不同的景色。春日,最為豐姿的要算是垂柳。湖岸、沙洲、島上,無處不是,有的彎著,有的卧著,有的立著,清風一吹,柳絲輕盪。夏日荷浪迷人,片片的蔥綠,點點的嫣紅。深秋,雪白的蘆花,謝落如柳絮,隨風飄揚,翩翩起舞。冬日,明湖雖暫失綠波,然而銀裝素裹,也分外妖嬈。明湖,不僅四季景色奇異,而且常年充滿生機。黃鸝鳴於翠柳,鷗鷺點於清波,笙歌揚其遠韻。人們盪舟其中,"如游香國",人們將這一景觀稱為「明湖泛舟」。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大明湖加強了管理,廣植了花木,疏浚了湖面,整修了名勝,添置了畫舫,節假日,不少人都來這里體味明湖泛舟的樂趣。
珍珠泉大院,原是歷代王府官邸,內有濯纓湖,由珍珠、濯纓、珠沙等泉匯集而成。昔日湖面寬闊,景色秀麗,《珍珠泉銘序》中曾描述過:"瀠泓沖融,清瀾百步,旁流帶垣,通舟二里;魚鳥荇藻,怡怡悅性"。岸邊建有白雲樓,是元朝張宏官邸,元散曲家張養浩曾作《白雲賦》贊許:"翼截華鵲之煙雨,背摩霄漢之日星"。站在樓上,北可觀明湖碧波,黃河帆影,南可望梵宇簇立,群山青蔥。"且當雪霽白雲繚繞,下接水光,上浮天際,宮殿隱隱在煙霧中,宛然如畫。"雪後憑欄遠望,晴光四野,景色綺麗,悅人心目。故被人稱為「白雲雪霽」。
春日,湖周修竹婆娑,楊柳垂蔭,百花斗艷,虹橋曲徑,樓台亭閣,倒影入波。龍舟盪於湖中,蕭鼓揚其聲韻,"世稱人間福地,天上蓬萊",被譽為"宇內未有之奇","貴人詞客莫不詠觴於斯"。解放後幾經修復,煥然一新,這里已是花木繁茂,滴綠瀉翠,水木明瑟,鳶飛魚躍,集奇撮勝,風景薈萃的勝地了。
距大明湖南岸不遠,有一湖中最大的島,上有歷下亭、名士軒、蔚蘭軒、御碑亭、高閣、曲廊等建築,紅柱綠瓦,雕梁畫棟,古樸典雅,蔚為壯觀。這里風景美麗,歷代文人多來相聚,作文贊美;清代蒲松齡曾作《古歷亭賦》寫道:"籠籠樹色,近環薜荔之牆;泛泛溪津,遙接芙蓉之苑。入眶清冷,狎鷗與野鷺兼飛;聒耳嚌嘈,禽語共蟬聲相亂。金梭織綿,唼呷蒲藻之鄉;桂揖張筵,客與蘆荻之岸。蒹葭挹露,翠生波而將流;荷芰連天,香隨風而不斷。蝶迷春草,疑謝氏之池塘;竹蔭花齋,類王家之庭院。"這便是歷下亭景色的逼真描繪。如若秋日,微風吹來,此景更妙。不論是岸上的垂楊,還是水下的樹影,皆舞動著青紗,一切娜多姿,好象神女在清波深院中起舞。湖裡的荷花,在輕風中顫動,猶如江妃在水面上凌波微步,湖水晃漾,清波拍岸,如玉佩相擊,發出清越的聲響,如奏樂章。
秋風使景生色,更送來了芳香,正如昔人詩句所講:"兩岸垂楊蔭綠苔","風起荷香四面來"。秋風送香也送涼。徐徐涼風,輕拂衣衫,令人心爽。就因此景秀美,氣溫宜人,故被人們稱為「歷下秋風」。
泉城公園前身為濟南植物園,始建於1986年,1989年9月建成開放, 園區佔地面積46.7公頃,植物分類採用克朗奎斯特系統進行植物配置,共有植物89科450種近20萬株。2006年3月向廣大市民征名,9月22日,確定將濟南植物園更名為泉城公園
F. 假如你是一位導游,冬季帶領遊客來濟南,追隨老舍足跡,請你設計一下導游詞 要求,以第一人稱,以 濟南的冬天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介紹濟南冬天的景色,濟南自古有「泉城」之美稱,具有2000多年的歷回史,是世界聞名的史答前文化尤山的發祥地,山靈水秀,人才輩出,歷代文人墨客多聚於此。 濟南的冬景可美了!但更美的是冬天的水色,這里的水不但不結冰,反而能映襯出水裡的水藻,水邊還有許多柳樹,柳枝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裡,顯得更綠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裡,顯得更藍了,白雲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裡,顯得更白了。一眼望去,一片藍綠相接的景色,是多麼的迷人。今天講解就到這里,講解不妥之處,請多多包涵並留下你們的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G. 濟南的名勝古跡
千佛山
著名佛教名山,位於市區東南,高21米。古稱歷山,隋代開鑿石佛後,始稱千佛山。山上有唐代古剎興國寺,寺後千佛崖上有隋代的六十餘尊佛。千佛崖下還有極樂洞、黔婁洞和龍泉洞,其中極樂洞中十六尊佛像最高達三米。
千佛山上新近又增添了一處勝境棗萬佛洞,它將我國佛教之精華的敦煌、龍門、麥積山和雲岡「四大名窟」於一洞,由萬千彩塑和壁畫構成一座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博物館。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老親自為「萬佛洞」題名。
交通:2、31、48、K51、K56、游66、游68路可達。
門票:20元,萬佛洞15元
趵突泉
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位於老城區西南,享有「天下第一泉」的美譽。趵突泉在《水經注》上有記載:「泉源上涌,水涌如輪。」趵突,即形容泉水上涌跳躍之狀。此泉有三個泉眼,終年噴涌,周邊面積50餘畝。水質優良,泡茶清香可口,泉東有望鶴亭、茶座等。
交通:5、41、49、K54、K96、游66、85、102、103、104路可達。
門票:15元
五峰山
位於長清區東南十公里處,與泰山、靈岩山並稱「魯中三山」。因有會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個秀麗的山峰並列而得名。
這里群山綿延,山青水秀,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古時道教十分興盛,道觀規模宏大,分南、北兩觀。北觀即「洞真觀」,觀內碑石林立,宮觀殿字數百間,主要有玉皇殿、真武殿、三元殿、清冷亭、石牌坊等。歷史上,宮觀殿宇幾遭戰火破壞,現堂存歷代碑碣百餘塊,尤以「崔先生像贊碑」最為珍貴,此碑書畫、刻俱佳,多為歷代金石家所著錄。南觀稱元都觀,又名玄都觀,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園,陵內有明德庄王、德懿王、德懷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六座寢墓,最近發掘的德庄王墓,其規模與明十三陵墓相差無幾。近年來,長清縣投資修復了這里的大部分古跡,開辟了盤山道,增添了許多新景觀。觀內的千歲銀杏樹,系省內第二大銀杏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潺潺泉水從清冷亭玉女盆流出,常年不竭,九十一級台階斜立蜂,勝似泰山天階;順盤山道登覽峰巔,猶如置身泰山捨身崖,陡峭峻險,五峰仙境盡收眼底,綠樹、黑瓦、紅牆掩映成趣,分外迷從。
交通:每周五到周日8:00解放橋乘游61路直達,往返票價10元。
門票:20元
食宿:五峰仙庄是有11座古樸典雅、且具有現代化裝飾的別墅,與五女峰古今媲美,相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