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兒綠植區域設計意圖
① 幼兒園中班如何創設自然角
幼兒園中班如何創設自然角?你是說那個綠植吧?或者是盆栽之類的,首先你要買放盆栽的置物架,還要告訴孩子,要愛惜這些盆栽,不要輕易的把他們弄倒了。在家長群徵集盆栽。
② 如何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進行環境的創設
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情況直接影響著幼兒是否有興趣自願參與區域活動,也直接影響著幼兒在區域里是否能夠獲得個體的自主的發展等等。如何創設一個美觀有序、尊重幼兒發展差異的、支持幼兒持續發展的屬於幼兒自己的區域活動環境?如何使班級里的區域成為幼兒樂意參加的個性化學習的快樂天地?以下是我們在實踐中的一些思考。
一、區域環境創設中的空間規劃
區域活動把活動室的空間劃分成幾個活動區角,各種空間是促進幼兒交往、促進探索型主題開展的催化劑,若空間沒有適當的分隔,則容易使幼兒感到雜亂無序,從而產生不穩定的情緒。設置科學、合理的區域分隔,建構豐富的區域布局,是區域設置中一定要考慮的。
(一)區域的數量
區域數量的多少主要依據活動空間和幼兒人數而定。如果區域數量過少則會造成活動擁擠的現象,如:娃娃家人數過多則容易引起角色的分配不均而爭吵;區域數量過多則會出現區域的人數太少,幼兒之間缺乏交往合作,或造成區域活動空間太小,使得各區域間易互相干擾。因此,一般設置5~7個區域為宜。
(二)區域的劃分
結合區角活動,首先,我們把教室設計、劃分為若干個區域。其次,充分利用材料,使各個區域活動相對獨立而又開放。如:利用一些矮櫃,圖書架等作為區域之間的隔牆,使每個區域有家的感覺,各區域既保持通暢又互不幹擾。再次,設置多區單一內容或是多區多種內容。多區單一內容,即圍繞一種主題內容設置多個活動區域,如:在大班的「春夏秋冬」這個主題活動中,教師在秋天的季節背景下,設置了「有趣的蟲子」「秋天的樹林」「秋天的果園」「水果店」等活動區域。多區多種內容,是按照多個活動內容設置不同的區域活動,如:壘高屬於建構區,閱讀、講故事屬於語言區,時裝表演屬於表演區,繪畫剪紙屬於美工區。
(三)區域活動格局
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室、櫥櫃、桌面等室內空間和走廊等室外空間,創設有利於幼兒發展的區域活動格局。如:用櫥櫃、矮櫃分隔出大小不同的區域,提供不同顏色和形狀的花和葉子讓幼兒製作、粘貼成門簾,以分隔益智區和美工區。我們充分利用室外空間,將「劃龍舟」「抬轎子」等比較熱鬧的區域設置在教室外,以免干擾教室內各區域的活動,有利於形成和諧、寧靜的氛圍。
二、區域環境創設中的教師支持策略
操作材料,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操作材料,是區域游戲開展的物質基礎。教師在區域活動材料的提供上,應注意以下幾種策略。
(一)不斷替換和更新材料
單調、枯燥、一成不變的材料,會使幼兒失去興趣,在每個主題活動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先投放一部分材料,在觀察到幼兒對材料的興趣減弱時,再投入一些新的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的需要,推動主題的不斷深入和開展。如在中班「秋天」的主題活動中,我們投放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材料,有樹葉、畫好輪廓的水果、水粉顏料、毛筆等。剛開始,幼兒對印樹葉、塗畫水果很感興趣,塗上顏料拓印在紙上,再貼上各種畫好的水果,後來他們的興趣逐漸減弱,該區的幼兒也越來越少,為了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我們投放了新的活動材料:小材料筐、皺紋紙、扭扭棒、報紙、毛線等,幼兒對新材料產生了興趣,有的用蠟筆描畫樹葉,有的用皺紋紙粘貼菠蘿,有的把毛線剪碎粘貼獼猴桃。隨著主題活動的深入,幼兒充分發揮想像,用樹葉粘貼、添畫出了富有童趣的動物、人物、房子等各種畫面。
(二)提供有層次性或遞進性的材料
材料的提供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根據主題開展的情況和幼兒能力發展的不同水平,提供相應的層次性或遞進性的材料。如在「蘋果與橘子」主題活動中,首先,把不同水果放入不同水果盒子里,邊放邊說說水果的名稱、顏色、形狀和特徵;其次,把不同的水果棒棒糖分到相應點數的盒子里。再次,把不同點數的水果棒棒糖分到相對應點數的盒子里。
(三)提供可以與幼兒互動的材料
材料一般蘊涵著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讓幼兒在動手、動腦中與物體相互作用,不僅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而且有助於幼兒獲得有益的經驗。我們在探索區增加了「沉與浮」的實驗,並為幼兒提供了紙、回形針、玻璃、橡皮泥、鐵塊、海綿、橡皮、木頭等材料。幼兒在自己動手記錄和探索中,發現有的東西會沉,有的東西會浮,這引發了他們對沉與浮的興趣。再如,在益智區,我們提供了兩個粗細一樣的杯子和兩個粗細不一樣的杯子。幼兒在反復玩倒水的游戲中發現:一樣多的水在粗細不同的杯子里水位的高低不同;在不同形狀大小的杯子里的水看似不一樣多,倒進相同的兩個杯子里卻是一樣多,幼兒在反復操作中了解了液體容積守恆的概念。
三、區域環境創設的幼兒本位體現
區域是幼兒非常喜歡去的一個場所,因為這里很多東西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自己的興趣、自己的選擇、自我的游戲,還有自己的成果。
在區域游戲內外的環境布置中要盡量體現幼兒本位。布置一個屬於幼兒自己的環境。一般有三類:
1.幼兒的作品展示。
幼兒在區域中的作品一定要在環境中展示出來,平面的可以張貼,立體的可以陳列在桌櫃上,擺放的、建構的可以拍攝圖象。這樣一方面是對幼兒勞動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讓幼兒體驗成就感的重要途徑,這些能激發幼兒持續參與活動的願望。
2.暗示引導幼兒的圖文。如:服裝設計區可以張貼幼兒收集來的時裝式樣,汽車城可以掛上師幼共同收集的汽車圖片,美工區里張貼上折紙的圖示……這些是他們收集的、關注的、支持他們學習游戲的環境展示。都和他們的游戲息息相關的,同樣也是屬於幼兒自己的環境元素。
3.幼兒的設計圖紙或規則標志。區域的規則是小朋友自己商定不斷變化的,為了提醒大家遵守規則,幼兒自己畫了標志放在了區域里。
四、區域環境中氛圍的營造。
例1:在區域活動「揚州工藝坊」中,教師根據揚州工藝創設了剪紙鋪、玉器坊、漆器室三個游戲區。由於年齡特點,自主操作對於孩子們來說具有一定挑戰性。因此教師在背景牆上布置了親手製作的漆器、玉器、剪紙作品。一來起到了美觀的作用,二來可以幫助、提示能力較弱的孩子,讓他們在模仿的基礎上提升能力。
例2:又如區域活動「木偶小劇場」中,教師製作了屏風,以便在表演過程中遮住孩子的身體,增加表演時的趣味性、神秘感。並且由於孩子年齡小,多人合作有一定的難度,教師便將故事內容以圖片的形式,按順序張貼在背景牆上,可以幫助忘記台詞的孩子回憶、表演。
例3:再如「淮揚風味館」內,教師准備了自製美食(手工製作),張貼了醒目的淮揚特產圖片,上面寫著名稱價格。這樣的布置能夠充分的調動孩子的興趣,讓他們身臨其境的游戲著,彷彿自己就是飯店的小廚師亦或是即將大飽口福的美食家。
以上的這些都是為了營造一種氛圍,再現部分生活場境,讓幼兒游戲時的情境更加逼真,角色意識更加強烈,實踐操作更加深入,活動效果更加突出。
區域游戲的開展,對每個幼兒個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區域活動中環境的創設可以優化對幼兒自我學習的服務,讓我們創設最優化的環境,使之更接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為幼兒營造一個更為自由發展的空間。
③ 種植區對幼兒的重要性
一、種植區的創設,有助於幼兒獲得對自然和科學的初步經驗
在幼兒園種植區,幼兒可以發現問題、討論問題,獲取知識和經驗,體驗活動的樂趣。根據幼兒園實際情況,可在活動室內和室外設置兩類種植區。
二、種植區的創設,有助於幼兒了解植物與人們的密切關系,培養從小熱愛勞動的品格
幼兒是天生的探究者,從一出生就在不斷探究周圍世界,豐富知識。在「收獲的喜悅」活動中,幼兒把採摘的蔬菜拿到廚房,在老師幫助下,做成「美食」,體驗著收獲的喜悅。
收獲麥子後,幼兒看著麥子被磨成了麵粉,並動手參與,與老師一起來做不同花樣的面點,懂得了各類植物和人類的飲食息息相關,明白了為什麼要珍惜糧食、熱愛勞動。
三、種植區的創設,可以激發幼兒觀察美、表現美的追求
孩子們有了自己的種植區,關注和熱情日益增長,顯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果在種植區提供美術工具和豐富的繪畫顏料,引導幼兒把植物的生長變化通過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就更是錦上添花了。
創設種植區,為孩子們提供了親近大自然的條件。在這里,孩子們分工合作,感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逐漸培養起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養成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習慣。
幼兒園種植計劃:
一、植物:
1、目標:結合季節特徵,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現象,發展幼兒觀察力,為幼兒提供嘗試、探究、實驗的機會,通過親自觀察、動手、種植獲得知識,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豐富自然科學知識,養成注意集中,專注的好習慣,學習簡單的勞動技能。
2、材料准備:
園內植物、種子(花生、黃豆、綠豆)、金盞菊、記錄本、筆。
3、活動方式:
(1)種在土裡觀察其生長(花生)。
(2)泡在水裡觀察其生長(花生、黃豆、綠豆)
(3)裝在透明容器中作上標記,隨時觀察(花生、黃豆、綠豆)。
④ 幼兒園綠植區對幼兒有什麼影響
一、為幼兒創設輕松、自在、安全的精神環境
幼兒沒有什麼理性的自我管理的意識,往往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因此幼兒是非常難管理的一個集體,在幼兒園里我們經常會聽見孩子們嘈雜的哭鬧聲與打鬧聲,而對於幼兒我們卻不能實行像較大的孩子一樣的懲罰制,更需要教師的細心與耐心的引導,因此,幼兒的教師一定要有耐心,對孩子有足夠的熱情,並且具備相關的幼兒培育知識,將孩子們當作朋友一樣相處,無論是多麼皮的孩子,或是多麼笨的孩子都應該一視同仁,給幼兒創造一個輕松舒適的環境。
教師是環境創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的品行與態度以及行為都將對於幼兒對於世界的認知,對於未來的發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很好把握自己的身份,時刻根據幼兒所需轉換角色,當教導孩子課本上的知識時,老師應該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引領者;當幼兒發現他們所不能理解的事物時,老師應該是提供材料與創作靈感的幫助者;在幼兒急切的想要通過語言表達自己時,老師應該是語言交往的引導者。教師不同的身份將會給幼兒不同的引導,會對幼兒的性格各方面產生影響。
二、為幼兒創設豐富多彩、動態的教育環境
在幼兒園中不應該只有單一的課堂教學區與供幼兒玩樂的娛樂區,對於幼兒的教育環境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動態的,幼兒園可以根據不同幼兒的特長、愛好與年齡等將孩子們分為不同的小組,可以有美工區、故事區、計算區、語言區等等,建行將這些小組分開進行額外的教學活動,而老師負責提供相關的材料,對學生進行最開始的引導,這樣每個孩子都能夠與小夥伴們進行想要完成的活動,每一個活動都是非常有趣的,會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熱情,極大地促進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邏輯思維以及動手能力等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可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摩擦與矛盾,此時教師不應該乾巴巴的教育學生,而是將自己融入這個小集體,以朋友的身份給這些小朋友建議,讓他們自己思考如何解決,培養孩子們自主解決問題、勇於探索的優良品格。與此同時,這些活動應該作為休息時的放鬆活動的形式展開,給孩子們輕松、沒有壓力的環境。
不僅僅是這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幼兒園還應該布置各式各樣的模擬社會職業的區域,例如醫院、廚房、娃娃店、超市等等,讓幼兒扮演其中的角色,模擬社會人的生活,這樣能夠讓幼兒更加深刻的認識各個職業,認識我們所在的世界,體驗每一個角色需要肩負起的責任。與此同時,這些環境的布置可以與幼兒一起完成,這樣既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了他們美感,也能夠讓他們對幼兒園更有歸屬感,有自己創造的成就感,鼓勵他們主動創造,這些環境的布置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應該是動態的,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感受四季的變化,感受各個節日的氛圍,以此為基礎進行創造,使幼兒即增長了知識,又獲得了收獲的成就感與愉悅感。
三、為幼兒創設輕松、學習的社區環境
一般來說,如果幼兒所處的社區環境是各高校,各研究所聚集的地方,那麼社區終端人基本上都是高知識分子,是極為重視教育的一部分人,也是最早接觸最新教育理念的人,有了這樣的氛圍,幼兒的教育會更加的被重視,家長的壓力與周圍環境的壓力會使教師在對幼兒的教育更上心;反之,如果幼兒所在的社區環境中外來務工的農民工比較多,相對而言,這樣氛圍下到人們就對幼兒的教育不那麼重視,並且周圍人所受的教育有限,思想也就不那麼先進,不是很利於對幼兒品格、特性的養成。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不應該只局限於園內,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走出幼兒園,走向社區,在一個好的社區環境內以實際的教育教會學生遵守交通規則,例如紅燈停,綠燈行,教會孩子們愛護環境的美德,看到垃圾引導孩子們去撿,教會他們分類放進垃圾桶,教會孩子們有禮貌,見到叔叔阿姨爺爺奶奶要問好,在這些活動中,一個良好的社區環境的氛圍對於幼兒教育的幫助是巨大的。
四、為幼兒創設開放、自由的互動環境
幼兒的活動環境是培養幼兒的重要場所,因此,幼兒園要盡可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活動材料與設施,幼兒園可以將幼兒的活動場所劃分幾個區域,分別放置體育健身相關的設施、拼圖等智力游戲相關的設施以及創造相關的設施等等,教師應該充分的創新,創造出更多的游戲設施培養幼兒的更多興趣愛好,能夠讓幼兒自由的、盡情的選擇各種活動設施。對於幼兒而言,會更加青睞與自然的接觸,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是這樣,教師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創作,專門建設裝扮一個具有自然風情的區域,養一些易於成活的綠植,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如何養育這些植物,還可以放置一些精美的昆蟲標本,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擴寬孩子們的知識面。與此同時,還可以建立專門的沙區,泥土區,讓孩子們盡情的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用這些沙與泥土自由的堆出他們自己想要的形狀,這種參與到自然中的感覺會非常的吸引幼兒,也是對幼兒很好的鍛煉。
教育幼兒不僅僅是教師的工作,還應該有家長的參與。幼兒園應該每個月或者每個星期設立專門的家長來訪日,不是教師與家長的交流,而是幼兒與家長一起參與幼兒園的主題活動。一方面,很多家長工作都非常繁忙,不能參與到孩子們的成長之中,這對家長是非常大的遺憾,因此,家長可以借這個機會與孩子們一起玩樂,一起工作,增進孩子們與父母的感情,也能夠讓父母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畢竟幾天不接觸,孩子可能會成長很多;二來有調查證明,在幼兒的成長中有父母的陪伴更利於對孩子品格的塑造,孩子天生對父母有一種依賴,若是父母定期能夠陪孩子參加這些活動,會使孩子們非常開心,對於幼兒園也會更加喜愛,更能教師交給他們的知識;三來,在活動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完成任務,糾正孩子們的錯誤,可以對幼兒有更好的教育作用。這些親子活動能夠使孩子們更加的體會活動中的樂趣,有更多的收獲。
⑤ 中班區域活動目標及指導重點是什麼
動靜結合原則是為避免區域(區角)活動的互相干擾、影響而建立的原則,閱讀區、建構區、益智區等活動一般要求靜,盡可能不與表演區、運動區相鄰。當然區角規則的建立與遵守是前提保證,如果幼兒缺乏規則意識,自主現念下高質量的區角活動將是一句空話。
相關鄰近原則指的是活動方式接近(如建構區游戲活動與益智區游戲活動)所用材料和資源可共享(如裝飾、表演、手工區游戲活動),特別要考慮到自然資源與空間環境因素,如通風、採光、水源、電源、牆體等。
介紹
區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既要突出科學性、嚴謹性,更要講究靈活性,處理好目標、時間、空間、評價等問題。
一是既要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科學合理、靈活機動的安排幼兒活動時間,保障時間上的延續性、持久性,確保幼兒參與區角活動的興趣、能力、學習品質不斷提升。言下之意是:區角活動實施中,教師可以靈活處理時間與時限,不必局限於固定的時間與時段,一切以兒童的興趣與需要而定,切忌淺嘗輒止。
二是力求立體與平面、牆面與牆角、室內與戶外有機結合,努力拓展活動空間(不僅僅局限在室內),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特別是科學區的種養殖體驗與探究活動,這是農村幼兒園科學區體驗活動的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