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碑盆景
1. 石敢當有什麼來歷,讓很多農村紛紛立這樣的小石碑
石敢當來源於古代的靈石崇拜,也被叫做泰山石敢當,古人最開始用泰山石來驅邪避凶,後來逐漸演變成為用石刻文字和圖案代替,這一文化在中國傳播非常久遠,相關的傳說也比較多,筆者認為泰山石鎮邪這一說法最為合理。
石敢當的習俗傳播范圍極廣,東南亞一帶的國家也多有此習俗,不過現在存留已經比較少了。隨著現代城市化進程,民間習俗大多被摒棄,只有農村地區還有不少存留,現在這也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2. 異型石碑受歡迎嗎
異型石碑是很受歡迎的。
關於奇異路邊石的吸引人之處,會在很多地方給我們驚喜。路邊石吸引我們的,一定是區別於其它石頭的地方,因此異形路邊石也會成為一種亮點。
因為有想像空間的石頭,我們直觀面對它的時候,會將自己很多的想法加入進去,會給自己呈現出不一樣的美麗。
因此對於異形路邊石來說,除了具有一定的觀賞意義外,也會更讓大家感嘆設計製造者的巧妙構思和純熟的設計手法。
3. 馱石碑的那個大龜到底叫什麼呢`~
馱石碑的那個大龜叫霸下,又名贔屓、龜趺、填下、龍龜。
霸下為龍的九子之一,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其背亦負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
霸下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
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績,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
(3)奇石碑盆景擴展閱讀
現今很多的建築物都會以龍、霸下等石雕為形象代表,不僅是次建築物的形象代言使者,而且還能更好更廣泛地傳承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古老歷史結晶。
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贔屓,因此有贔屓馱著北京城之說。
台灣現存有清乾隆皇帝為了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特賜十塊以金門「麻糬石」雕刻而成的贔屓御碑。每塊碑高3.1米,寬1.4米,漢文滿文並列。不料運抵台南府時,其中一座贔屓落入海中,直到一百多年後,才又被人發現,供奉在保安宮內。其餘九座則在赤崁樓中保存。
2006年,天津武清區黃花店鎮解口村的施工現場挖出一尊石贔屓,這尊石贔屓靜靜地卧在草叢中,尺寸大約長一米、寬半米、高半米。
2012年5月,河北省邢台市高開區武家莊路邊發現一來源不明碑座,長3米,寬1.2米,高1米,重達近8噸,保存完整。經文管處工作人員鑒定,該碑座為明代贔屓,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初步判斷該文物應為出土文物,按照相關規定,在警方配合下,該文物被迅速轉移至邢台市天寧寺以集中保護。
2012年10月,河北趙縣發現兩尊石贔屓,龜身刻有清晰紋路。
4. 烏龜背著一個大石碑的原因
馱石碑的像龜一樣的動物是傳說中龍的第六子贔屓 (bì xì),又名霸下,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
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
(4)奇石碑盆景擴展閱讀;
贔屓,一般指「霸下」(中國古代神獸),傳說它是龍生九子的第六子。民間寓意,吉祥、長壽、財富。贔屓來源於中國古代傳說。在上古時代,「霸下」常常背起三山五嶽,興風作浪,後來被夏禹所收服,並為夏禹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治水成功後,夏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並刻上「霸下」的功績,讓它背起,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走動。
正定巨型贔屓被稱「天下第一贔屓」,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首徑2.5米,鼻孔直徑0.21米,殘重107噸。
正定贔屓,准確地講它是一尊巨大的贔屓碑座。在它出土之前,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石碑是邯鄲市大名縣的《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德政碑》,也稱為《五禮記碑》,碑身高6.45米,寬3.3米,厚1米,贔屓碑座高2.2米,重61噸多。正定出土的巨型贔屓比五禮記碑碑座大了幾乎一倍,被稱為「天下第一贔屓」,出土時轟動了全國。
5. 湖南長沙嶽麓山上的一座石碑,請大佬們介紹一下它的背景信息和歷史故事
嶽麓山雲麓峰左側峰巒上著名的「禹王碑」是嶽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徵,是宋代摹刻至此的。這塊碑石刻有奇特的古篆字,字分9行,共77字。相傳4000多年前的洪荒時代,天下被淹沒洪水之中,大禹為民治水,到處奔波,疏導洪流,竟「七年聞樂不聽,三過家門不入」,最終制服了洪水,受到百姓的尊重。傳說大禹曾到過南嶽,並在岣嶁峰立下了這塊石碑。東漢趙嘩《吳越春秋》就記載了這一傳說:「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投金簡玉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唐代韓愈為此登臨岣嶁峰尋訪禹碑,雖未親見,卻留下了「蝌蚪拳身薤葉撥,鸞飄風伯怒蛟螭」的詩句。1212年(宋嘉定五年),何致游南嶽,在岣嶁峰摹得碑文,過長沙時請人翻刻於嶽麓山顛。宋以後,碑被土所掩。明代長沙太守潘鎰找到此碑,傳拓各地,自此禹碑名聞於世。明楊慎曾撰禹王碑釋文:「承帝日咨,翼輔佐卿。洲諸與登,鳥獸之門。參身洪流,而明發爾興。久旅忘家,宿嶽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華岳泰衡。宗疏事裒,勞余神。鬱塞昏徙。南瀆愆亨。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 ……但韓愈所聞,何致翻刻卻是事實,所以即使是唐宋時所刻石碑,也已是千餘年前的珍貴古物了。明清兩代,吟詠禹王碑的詩詞很多,有朱翊鑾的《禹跡亭》、崔應科的《禹碑》、石公蔭的《登禹王碑憩望》、沈一揆的《禹碑》等等。大都表達了對大禹治水功績的敬仰和對碑文難以認釋的感嘆,如沈一接的詩雲:「平成績奏幾千年,石壁遺文尚宛然。豈是後人偏好事,應知古聖示心傳。龍蛟影動雲煙亂,珠露光凝日月懸。愧我讀書無萬卷,空來擬議未能詮。」
嶽麓山除禹王碑外,還有一塊著名的碑刻——麓山寺碑。碑高近3米,寬1米多,由唐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撰文和書寫,黃仙鶴刻石。碑額篆書「麓山寺碑」4個大宇,碑文共1400餘字,駢散文體兼用,敘述了麓山寺自晉泰始(265-274)年間建立至唐開元(713-741)立碑時500年間的興廢修葺、歷代禪師宣揚佛法的經過,以及嶽麓山的佳麗風光。
李邕,揚州江都人,史書記載「邑之文,於碑頌是所長」。由於他任過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所以這碑又名「北海碑」。李邕撰寫的此碑碑文為行楷書,詞句華麗,字體秀勁,集漢魏碑銘之長。在李邕一生書寫過的眾多碑銘中,以麓山寺碑最為精美,碑的背面還有米芾等宋元名家的題名,因而歷代書家都將它視作珍品。由於此碑的文采、書法、刻工都精湛獨到,所以人們又稱它「三絕碑」。
受字數限制,以上供參考。
6. 西藏出土一塊特殊石碑,內容讓人不敢相信,都寫了什麼
1990年,西藏吉隆縣出土了一塊帶有許多漢字的石碑,來自於四川大學的考古團隊隨後趕往調研。這塊石碑上,由於歲月的腐蝕,不少漢字剝落,字跡更是難以辨認,不過經過考古學者耐心的清理,卻重新讓這些文字重現在了人們的面前
至於碑文的內容,卻讓人不敢相信,連學者也表示,原來他真的存在,這一切,只因為碑文上那三個字:王玄策。
不過隨著石碑的出土,存在的221文字上,卻原本模樣的保存了王玄策交戰記錄,碑文提到,王玄策出征時,經過「小楊同之西」,「徵集屬國之兵,討伐叛逆」,並且模仿後漢的將軍竇憲,將這次戰功,勒石記功於此山之中,從而將唐朝的威名傳遍四海。可以說,王玄策大破中天竺的事跡,已經是可以確認的存在,而這,也正是數百年前唐朝盛世最好的體現。
歷史,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文字,正如同王玄策的故事一樣,不少內容依然備受如今史學界的爭議,這不由得更想讓了解過去發生的故事真相,而這本《歷史懸案大全》,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能夠幫你解開藏在宮廷深處的層層奧秘,細節而又深度的解析歷史上各方面的重大事件,現在立減30元,如果有興趣的讀者,點擊下方鏈接即可購買哦!
7. 少林寺多座石碑被遊客摸出包漿怎麼回事
佛像包漿,古石發亮,遊客見啥「盤」啥的毛病為何難改
「十一」假期也是文明大考。從見諸報端的新聞來看,一個問題值得注意,那就是遊客見啥「盤」啥。
在龍門石窟,有遊客越過圍欄撫摸佛像,部分靠近人行棧道的佛像已經被摸得包漿;在白馬寺,一個外形酷似桃子的石頭被摸得油光鋥亮,而這其實是一個東漢時期的塔的塔尖……而這類不文明現象各地大小景區都很普遍,帶「古味」的雕像往往難逃「黑手」。
要問遊客們為何見啥「盤」啥,答案很簡單——消災祈福。在一些人的觀念里,這些見證了滄海桑田的古跡自帶魔力,只要摸上一摸,就能讓自己夢想成真。樸素心願乃人之常情,但靠摸雕像祈願實在是一廂情願,甚至有點盲目荒謬。比如,五泉山的霍去病雕像引得一眾人排隊,僅因名字中的「去病」二字,著實讓人哭笑不得。
以更大視野來看,由消災祈福導致的不文明現象又何止這些?往景區水池中扔硬幣,在古泉中洗手泡腳,不顧實際任性放生,都已成為屢禁不止的弊病。諸如此類的行徑,雖說都帶著美好期許,但細究起來,或是有損公共利益,或是涉嫌違法違規。
文明很大,是個反映社會發展程度和國民素質水平的重要指標;文明很小,體現在每個人的言行舉止上。如今,從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到垃圾分類、光碟行動,各項文明革命深入開展。從實踐經驗來看,文明倡導沒有強制力,宣傳口號不足以引導人們讓渡自己的便利,作為外在力量的制度較起真兒來,人們才有足夠的壓力去矯正小節。
進一步提升旅遊文明,我們應該力度再大些、舉措再系統些。目前,已有一些地區動真格地將遊客不文明行為「記錄在案」並予以公示,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這個黃金周,還有景區創新方式,通過無人機喊話、管理機器人巡視、金甲武士作揖勸導等,敦促遊客文明游覽。
上述種種都不失為有益探索,既有力度,又不失溫度,持續發力、互相借鑒,我們就能不斷壓縮不文明行為的生存空間。待到文明出遊成為更多人的選擇,這道風景必將與大好河山相得益彰。
8. 古建築旁邊的石碑說明叫什麼
古建築許多都有石碑介紹這里的人物和地貌及歷史意義或者直接寫明什麼人的故居或者陵園,一般石碑都有龜馱著,一是因龜體矮背大,有足夠的承載量,用其所長;
二是龜喻長壽,取其生命長久的屬性,寓意所載事跡永遠流傳,符合萬古流芳之意;
三是龜自古以來就與龍、鳳、麒麟並稱四靈;
四是龜習文,龜自古就與文字有關,如甲骨文等。
先秦時期,龜的地位高於龍,龜是帝位和國權的象徵。然而,自漢朝劉邦以龍代表皇帝後,龜的地位開始下降,但當時太子、宰相、大將軍所使用的仍然是龜鈕金印,這個制度一直延用到南北朝。
之後,女皇武則天規定,五品以上高官佩龜袋為標志,他們死後墓碑可用龜馱碑(南北朝只適用於皇族)。接著,皇帝的文字和國家重要文件須要公示並長期保存的也可用龜馱碑。但到了元朝,龜的地位一落千丈。
統治者為了延續他們的至尊地位,便製造了新的「龍生九子,霸下馱碑」之說。
(8)奇石碑盆景擴展閱讀:
贔屓,龍之子,是中國獨特文化的一個表現,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沉積的結果。是廣大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在經意或不經意間創作出來的文明結晶,值得我們珍惜。
現今很多的建築物都會以龍、霸下等石雕為形象代表,不僅是次建築物的形象代言使者,而且還能更好更廣泛地傳承我們中華名族五千年的古老歷史結晶。
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奇石、觀賞石市場的日益擴張,出土的天然奇石也有很多蘊含我們五千年歷史的文化真諦!
9. 少林寺多座石碑被遊客摸出包漿是怎麼回事
11月4日,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內,多座石碑被多年了往來遊客盤出包漿,其中包含金庸紀念碑,達摩石碑及院內多座石碑。據了解,石碑包漿因導游帶領遊客參觀,講述碑文內容及石碑來歷時遊客撫摸祈福導致。
要問遊客們為何見啥「盤」啥,答案很簡單——消災祈福。在一些人的觀念里,這些見證了滄海桑田的古跡自帶魔力,只要摸上一摸,就能讓自己夢想成真。樸素心願乃人之常情,但靠摸雕像祈願實在是一廂情願,甚至有點盲目荒謬。比如,五泉山的霍去病雕像引得一眾人排隊,僅因名字中的「去病」二字,著實讓人哭笑不得。
以更大視野來看,由消災祈福導致的不文明現象又何止這些?往景區水池中扔硬幣,在古泉中洗手泡腳,不顧實際任性放生,都已成為屢禁不止的弊病。諸如此類的行徑,雖說都帶著美好期許,但細究起來,或是有損公共利益,或是涉嫌違法違規。
(9)奇石碑盆景擴展閱讀:
類似事件-龍門石窟佛像被摸出「包漿」
國慶期間,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景區遊客爆棚,景區有一些千年佛像緊鄰過道,雖然有圍欄保護,但還是有許多遊客伸手觸摸。還有人鑽進護欄觸摸佛像。
這些有1000多年歷史的佛像,因多次被觸摸而變得油光發亮,感覺被遊客摸出了「包漿」。它們本就受到自然風化的影響,而人為地觸摸,更是加劇了損害的程度。
事件發酵後,龍門石窟景區採取了緊急措施。10月6日,媒體探訪發現景區已焊裝了幾十個鐵網,將遊客與佛像隔離。景區內也增加了安保人員。
10. 湖北英山重大發現,田缺發現神秘石碑,上面刻了什麼字引來世界矚目呢
引言
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數不清的科學技術,在這之中,最為著名的可能就要數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了,這些發明,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人們的生活,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的便利,也促進了歷史文化的傳播。身為後世子孫的我們應該努力的維護和發展前人的成就,為社會的發展做更多的貢獻。
結語:
老祖宗們為我們留下了數量龐大的財富,或許是對歷史真相的記錄,或許是各種各樣造型精美的藝術品,亦或是造福了千秋萬代的科學技術。正是有著先人們栽下的一棵棵樹苗,才會有如今為我們遮風擋雨的一棵棵大樹,我國的歷史文化確實非常豐富,但這並不意味著別的國家能夠隨意將我們的文化奪取,或許可以模仿,但這些文化的根卻是永永遠遠的扎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因此,對於我們的眾多的傳統文化與習俗,我們應該主動的承擔起繼承的責任,成為他的繼承者並將之向後世子孫不斷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