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公園綠植設置

公園綠植設置

發布時間: 2022-07-25 23:09:03

『壹』 天壇公園植物配置大家都來幫幫我吧

抱歉,我也不知道對不對……

天壇公園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之處,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佔地約270萬平方米,以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而著稱於世。天壇有恆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

天壇以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總佔地面積約 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接起來。外壇古柏蒼郁,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庄嚴宏偉。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迴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天壇是目前中國現存最大的祭壇建築群。現已開放為天壇公園。

元世祖忽必烈遷都燕京(1264年)建大都(今北京)。至元十二年(1275年)曾「於國陽麗門東南七見里建祭台,設昊天上帝,皇地祗位二,行一獻禮。自後國有大典禮,皆即南郊告謝焉」(《元史》)。1294年,元成宗即位,「夏四月壬寅,始為壇於都城南七里」(《元史》)。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永樂四年(1406 年)開始營建宮殿城池。同時,在南郊興建郊廟「天地壇」,歷時14年(1420年)建成。據史書記載:「天地壇在正陽門之南左,繚以垣牆,周十里。中為大祀殿,丹墀,東西四壇,以祀日月星辰。大祀門外東西列二十壇,以祀岳、鎮、海、瀆、山川、太歲、風、雲、雷、雨、歷代帝王、天下神祗。東壇末為具服殿,西南為齋宮。西南為神樂觀、犧牲所。」明嘉靖九年(1530年)除建「圜丘壇」外,又另在北郊建「方澤壇」,改天地合祀為分祀。南郊的圜丘壇成為專門祭天,北郊的方澤壇成為專門祭地的場所。嘉靖十年(1531年)將大祀殿( 祈年殿)改為祈谷壇。因此,今日的天壇實為圜丘、祈谷兩壇之總稱。嘉靖十三年(1534年),帝詔改圜丘為天壇,方澤為地壇。天地壇這個名稱就被天壇所代替。這樣,作為明代初期合祀天地的大祀殿,失去了先前的地位和作用。清沿明制,天壇一稱沿用至今。

清前期近一百年間,天壇始終保持著明代的樣子。從乾隆八年(1743年)起,先後用十餘年修繕改造了齋宮、圜丘壇、皇穹宇、大祀殿、神樂署、犧牲所, 並加築了鍾樓等建築,從而使這座宏偉的郊廟益臻完美。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將祈年殿的東西廡全部拆除,重建成左右各九間的高大配殿。至此,對天壇的大規模修治全部結束。直到清末,除一般歲修外,無更大改變。只有齋宮內的寢宮(1808年)和祈年殿(1889年)曾先後遭火災燒毀而重修。

從清代滅亡到北京解放前夕,天壇還連遭兩次較大的破壞(1911年反動軍閥張勛辮子軍駐扎;1948年國民黨駐軍開辟飛機場)。辛亥革命後,北京市民曾多次要求開放天壇。1913年曾發行過專供外國人游覽天壇的「介紹券」,1915年雖正式辟為游覽場所(袁世凱曾勉強開放天壇),但不久由於袁稱帝祭天,外壇開放又隨之停止。天壇全部開放,是在袁死後的1918年,此時才正式改名天壇公園,對外售票,是為天壇開放之始。1935年的北平政府曾把外壇辟為森林公園。

『貳』 大明湖公園的植物配置和景觀

大明湖公園植物配置根據環境特點選擇植物種類,沿湖以垂柳為主,點植法桐、白臘、國槐等樹,以豐富的湖岸景色,與湖中荷花相襯映,構成荷紅柳綠的特色。 公園北部的山丘地帶,以喬木為骨幹,形成綠色屏風。北岸鋪裝1.4萬多平方米的草坪,周圍植以色彩豐富、樹姿優美的樹種,外緣輔以常綠灌木,落葉灌木圍繞,體現出個性和季相的變化。 西岸龍泉池四周植黑松、雪松、白皮鬆、圓柏等樹種,四季常青;池畔石峰配置榆葉梅、丁香、連翹、海棠、百日紅、珍珠梅等,三季有花,或聚或散,取其自然,與山石巧妙組合,流水潺潺,野趣盎然。 園中園的植物配置各有特點,遐園內植迎春、山杏、丁香、紫荊、連翹、郁李等,構成春花滿園的景色;鐵公祠內植松竹梅;南豐祠種植檜柏、水杉、竹、國槐等;稼軒祠正廳兩側,冬青、綠籬環繞,形成長方形綠地,而南北兩端,各對植兩株銀杏和白皮鬆,配置月季。 以各種植物形成的景觀有: 滄浪香荷:鐵公祠院內的滄浪亭,是一面臨湖,三面荷池環護的軒亭。夏日,柳蔭覆蓋湖岸,滿池荷花飄香,微風搖曳,紅綠相間,在亭中納涼賞荷,景色絕佳。 秋柳鳴蟬:大明湖東南岸的秋柳園,有楊柳近百株,枝繁葉茂,環境幽靜,夏日蟬鳴高樹,其聲悠遠,於樹蔭下坐聽蟬鳴,別有情趣。 北山秋色:在大明湖北岸1萬多平方米的土山上,檜柏、千頭柏、欒樹、火炬樹、黃櫨、五角楓等組成混交林,天然成趣,自成一景。深秋季節,綠的碧綠,紅的火紅,頗具山林野趣。 雪松林:明湖樓東側植雪松34株,最大胸徑45厘米,高約17米,樹冠呈塔形,挺拔蒼翠,枝條舒展,陣風吹過,松濤起伏,實為壯觀。 刺槐林:在花展室東北,面積0.15萬多平方米,樹木林立,鬱郁蔥蔥。開花季節,白花滿冠,清香醉人,是遊客休息佳境。 毛白楊林:在大明湖南岸原司家碼頭一帶,樹木挺立,郁閉濃蔭,風吹葉動,颯颯作聲,是遊人乘涼賞景的好去處。 碧波綠嶼:在碧波盪漾的湖面上,散布著歷下亭、匯泉堂、湖心亭、小南島、北洋洲、翠柳屏6個總面積1萬平方米的島嶼,島上遍植楊、柳、桐、槐、雲杉、冬青、海棠、石榴等,花壇內芳草如茵,四季青翠,象一塊塊綠色寶石,光彩照人。

『叄』 如何確定園林植物的配置密度,密度太大和太小有何弊端

景觀設計是多項工程相互協調的綜合設計,就其復雜性來講,需要考慮交通、水電、園林、市政、建築等各個技術領域。
各種法則法規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體的設計中,運用好各種景觀設計元素,安排好項目中每一地塊的用途,設計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質、滿足客戶需要、比較適用的方案。
景觀設計中一般以建築為硬體,綠化為軟體,以水景為網路,以小品為節點,採用各種專業技術手段輔助實施設計方案。從設計方法或設計階段上講,可簡單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構思
構思是景觀設計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說是景觀設計的最初階段。從學科發展和國內外的實踐來看,景觀設計的含義相差甚大。
我們這里認為,景觀設計是關於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決土地、人類、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與健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它涉及區域、新城鎮、鄰里和社區規劃設計,公園和遊憩規劃,交通規劃,校園規劃設計,景觀改造和修復,遺產保護,花園設計,療養及其他特殊用途等很多領域。
同時,從目前國內很多的實踐活動來看,景觀設計著重於具體項目本身的環境設計,即狹義的景觀設計。兩種觀點並不相互沖突。
基於以上的觀點,我們認為無論是關於土地的合理使用,還是一個局部的景觀設計方案,構思都是十分重要的。
構思首先考慮的是滿足其使用功能,充分為地塊的使用者創造、規劃出滿意的空間場所,同時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盡量減少項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干擾。然後,採用構圖以及下面將要提及的各種手法進行具體的方案設計。
方案構思「四法」
1草圖法
草圖法的特點和作用
在運用草圖法進行構思的過程中,可以捕捉靈感、自由發揮、不受約束。
能將自己的想法較明確地表達出來,也可以隨意修改。
2模仿法
模仿法的核心在於通過別人的想法、構思,激發自己的靈感。
模仿法在仿生學領域的應用:模仿鷹眼的成像原理仿製出來的微型照相機、攝像機自動調焦的攝像頭等;人造衛星的拍攝系統;模仿飛鳥的翅膀結構原理製造出的飛機機翼等。
模仿法構思設計方案時,可以大致分為:
a.外形模仿
b.仿生模仿:形態仿生、結構仿生、原理仿生
c. 結構模仿
d.功能模仿
3聯想法
要用聯想法進行方案構思,人們就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較廣的見識、較好的知識基礎及較豐富的想像力。
加一加
減一減
擴一擴
縮一縮
變一變
反一反
4奇特性構思法
運用這種方法形成的方案一般具有原創性。這些構思在歷史上很少發生,或從來沒能發生過,甚至有些構思在當前的科學、技術、經濟條件下無法實現。
案的比較與權衡:
1、概念:在多個方案經構思形成之後,我們往往要對這些方案進行評判和比較,同時要從設計的目的出發,針對一些相互制約的問題進行權衡和決策,最後選出較為滿意的方案或集中各方案的優點進行改進。
2、方案的比較:通過比較,明確了各個方案對設計指標的符合程度。但,要制定出最佳方案,還必須根據設計要求與設計原則對各個方案進行權衡。
3、方案的權衡:通過比較,明確了各個方案對設計指標的符合程度。但,要制定出最佳方案,還必須根據設計要求與設計原則對各個方案進行權衡。
注意:
(1)比較與權衡必須有依據(設計要求與設計原則)。
(2)比較與權衡是技術的思想方法的重要內容,比較是為了權衡,沒有比較就沒有權衡.
繪圖
構思是構圖的基礎,構圖始終要圍繞著滿足構思的所有功能。景觀設計構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平面構圖組合和立體造型組合。
平面構圖:主要是將交通道路、綠化面積、小品位置,用平面圖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確地表現出來。
立體造型:整體來講,是地塊上所有實體內容的某個角度的正立面投影;從細部來講,主要通過景物主體與背景的關系來反映,從以下的設計手法中可以體現出這層意思。
對景與借景
景觀設計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築軸線和道路軸線,在盡端安排的景物稱為對景。對景往往是平面構圖和立體造型的視覺中心,對整個景觀設計起著主導作用。
對景可以分為直接對景和間接對景。直接對景是視覺最容易發現的景,如道路盡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瞭然;間接對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軸線或行走的路線上,其布局的位置往往有所隱蔽或偏移,給人以驚異或若隱若現之感。
對景一般指位於園林軸線及風景視線端點的景物。對景多用於園林局部空間的焦點部位。多在入口對面、涌道端頭、廣場焦點、道路轉折點、湖池對面、草坪一隅等地設置景物,一則豐富空間景觀,二則引人入勝。
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壇(台)等景物作為對景。
正對:在道路、廣場的中軸線端部布置的景點或以軸線作為對稱軸布置的景點。
互對:在軸線或風景視線的兩端設景,兩景相對,互為對景。
借景也是景觀設計常用的手法。通過建築的空間組合,或建築本身的設計手法,借用遠處的景緻。如蘇州拙政園,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到幾百米以外的北寺塔。這種借景的手法可以豐富景觀的空間層次,給人極目遠眺、身心放鬆的感覺。
1借景的類型
①遠借
就是把園林遠處的景物組織進來,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樹木、建築等。
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北京頤和園遠借西山及玉泉山之塔;避暑山莊借憎帽山、留錘峰;無錫寄暢園借惠山;濟南大明湖借千佛山等。
為使遠借獲得更多景色。常常需登高遠眺。要充分利用園內有利地形,開辟透視線,也可堆假山疊高台,山頂設亭或高敞建築(如重閣、照山樓等)。
②鄰借(近借)
就是把園子鄰近的景色組織進來。周圍環境是鄰借的依據,周圍景物,只要是能夠利用成景的都可以借用,不論是亭、閣、山、水、花木、塔、廟。
如蘇州滄浪亭園內缺水,而臨園有河,則沿河做假山、駁岸和復廊,不設封閉圍牆,從園內透過漏窗可領略園外河中景色,園外隔河與漏窗也可望園內,園內園外融為一體,就是很好的一例。
再如鄰家有一支紅杏或一株綠柳、一個小山亭,亦可對景觀賞或設漏窗借取。如」一支紅杏出牆來」,」楊柳宜作兩家春」、」宜兩亭」等布局手法。
③仰借
系利用仰視借取的園外景觀,以借高景物為主,如古塔、高層建築、山峰、大樹,包括碧空白雲、明月繁星、翔空飛鳥等。
如北京的北海港景山,南京玄武湖借雞鳴寺均屬仰借。仰借視覺較疲勞,觀賞點應設亭台座椅。
④俯借
是指利用居高臨下俯視觀賞園外景物,登高四望,四周景物盡收眼底。所借景物甚多,如江湖原野、湖光倒影等。
2借景的方法
①開辟賞景透視線
對於賞景的障礙物進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擋視線的樹木枝葉等。在園中建軒、榭、亭、台,作為視景點,仰視或平視景物,納煙水之悠悠,收雲山之聳翠,看梵宇之凌空,賞平林之漠漠。
②提升視景點的高度
使視景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取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在園中堆山,築台,建造樓、閣、亭等,讓游者放眼遠望,以窮千里目。
③借虛景
如借時借光,借聲借香等。如朱熹的」半畝方塘」,圓明園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雲影」;上海豫園中的花牆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蘇州拙政園的」聞木樨香軒」,杭州西湖的」柳浪聞鶯」,則是借了鳥語花香。
表現在景區劃分、植物配置、建築景點、假山造型等方面。如利用花卉造景者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的表現手法。用樹木造景的有春柳夏槐、秋楓冬柏。
利用山石造景者有揚州個閣園的春石筍、夏湖石、秋黃石、冬宣石作法。運用意境造境的有柳浪聞葷、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進行大環境造景的有杏花村、消夏灣、紅葉嶺、松拍坡等。
南京有春登梅花山、秋遊棲霞山、夏去清涼山、冬登覆舟山的賞景習慣。畫家對季相的認識,對造園甚有益處,如園林植物上」春發、夏榮、秋蕭、冬枯」或」春莫、夏蔭、秋毛、冬骨」。
」春水綠而瀲艷,夏津漲而彌漫,秋潦盡而澄清,寒泉涸而凝滯」。」春雲如白鶴,……夏雲如奇蜂,……秋雲如輕浪,……冬雲澄墨慘翳,……」。
總之,按照四時特徵造景,利用四時景觀賞景,早已成為人們的習慣。
隔景與障景
「佳則收之,俗則屏之」是我國古代造園的手法之一,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也常常採用這樣的思路和手法。
凡將園林綠地分隔為不同空間、不同景區的景物稱之隔景。隔景是將好的景緻收入到景觀中,將亂差的地方用樹木、牆體遮擋起來。
障景是直接採取截斷行進路線或逼迫其改變方向的辦法用實體來完成。
隔景有實隔與虛隔之分。實隔後視線不能透過,造景上便於獨創一格。虛隔則視線可以透過,增加聯系及風景層次的深遠感。
障景(抑景)是指以遮擋視線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國園林講究」欲揚先抑」,也主張」俗則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組織遊人視線發生變化,以增加風景層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樹叢或建築小品等要素構成。
引導與示意
引導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採用的材質有水體、鋪地等。如公園的水體,水流時大時小,時寬時窄。
一座園林創作,關鍵在於引導的處理。引導是個抽象的概念,它與具體景象要素融匯一氣而體現園林思想與實用的全部內容。因此,引導決定諸景象空間關系,組織景觀的更替變化,規定景觀展示的程序、顯現的方位、隱顯的久暫以及觀賞距離。
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是指採用文字說明的形式,如路標、指示牌等小品。暗示可以通過地面鋪裝、樹木的有規律布置指引方向和去處,給人以身隨景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滲透與延伸
在景觀設計中,景區之間並沒有十分明顯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漸而變之。滲透和延伸經常採用草坪、鋪地等,起到連接空間的作用,給人在不知不覺中景物已發生變化的感覺,在心理感受上不會「戛然而止」,給人以良好的空間體驗。
空間的延伸對於有限的園林空間獲得更為豐富的層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間的延伸意味著在空間序列的設計上突破場地的物質邊界,它有效地豐富了場地與周邊環境之間的空間關系。
不管是古典造園還是現代景觀設計,我們都不能將設計思維局限於單向的、內斂的空間格局,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之間必要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都是設計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它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平面布置,而是關繫到整體環境的質量,即便是一座僅僅被當作日常生活附件的小型私家花園也應當同周圍的環境形成統一的整體。
景觀滲透設計的常用手法及元素
包括栽植各樣植物、堆山疊石、理水、設建築小品等,包括造景、組景。從庭園布局到樹木花卉形象的塑造,都需要在保持自然的基礎上加以再創造。
酒店的室內綠化設計應根據場所本身的性質,從維護生態環境角度出發,以植物為主進行布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創新造景。
1、採用開放式空間形態,將室內空間向大自然延伸。
2、自然光的引入,使大堂、中庭等室內空間內外景互相融合。
3、水體與植被的運用。
(1)植物,綠化用植物主要有喬木、花木、藤蔓和水生植物。其中喬木大多是常綠觀葉喬木,一般都運用在高大的空間內,其樹冠能形成一系列傘形小空間,從而有效地彌補大尺度空間的荒涼感,並提高內部環境的自然化效果。
(2)動物。常用的動物有鳥、魚、龜和昆蟲。
(3)水體。室內環境中的水體一般都需經過人為處理後才能形成。明鏡似的水池有平和寧靜之感,若加上豐富的倒影則變幻莫測;蜿蜒的小溪,氣氛歡快;噴珠吐玉的噴泉千姿百態;奔瀉的瀑布則氣勢雄偉??如果水體與燈光、音響設備結合,其效果更加動人。
(4)山石。常用於室內的山石以湖石、黃石、英德石、黃蠟石和石筍為主。當然此外還有大量使用的普通山石,以及用於水池砌邊和鋪底的卵石等等。
(5)室內綠化與花卉盆景。室內植物造景是人們將自然界的植物進一步引入室內建築空間、公共的共享建築空間中。共享空間以游、賞為主,也有些用於飲食與休息,空間一般較大,植物景觀宜活潑、豐富多彩,也可設計地形、山、水、小橋等構築物,如廣州白天鵝賓館及北京昆侖飯店大廳共享空間的景觀。
室內植物造景需科學地選擇耐蔭植物並給予細致和特殊的養護管理以及合理的設計與藝術布局,加上現代化的採光、採暖、通風、空調等人工設備改善室內環境條件。
創造出既利於植物生長,也符合人們生活和工作以及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環境,讓人感到舒適、雅緻、美觀,猶如處於寧靜、優美的自然界中。
尺度與比例
景觀設計主要的尺度依據在於人們在建築外部空間的行為,人們的空間行為是確定空間尺度的主要依據。如學校教學樓前的廣場或開闊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過於局促。
太大了,學生或教師使用、停留會感覺過於空曠,沒有氛圍;過於局促會失去一定的私密性。因此,無論是廣場、花園或借都綠地都應該依據其功能和使用對象確定其尺度和比例。
關於具體的尺度、比例,許多書籍資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在實踐中把握感受。
1空間組織中的尺度概念
空間是設計的主要表現方面,也是遊人的主要感受場所。能否營造一個合理舒適的空間尺度,決定設計的成敗。
1、空間的立體造型
園林景觀空間中的立體造型是空間的主體內容,也是空間中的視覺焦點。其造型多樣化從視覺審美及藝術性角度而言,首先要與周圍環境的風格相吻合統一,其次要具備自身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其在視覺流程上與周圍景觀產生先後次序,在比例、形式等構成方面要具有獨特的藝術性。
空間的不同尺度傳達不同的空間體驗感。小尺度適和舒適宜人的親密空間,大尺度空間則氣勢壯闊、感染力強,令人肅然起敬。
2、空間的平面布局
園林景觀空間的平面規劃在功能目的及以人為本設計思想的前提下,體現出一定的視覺形式審美特點,諸如比例、對稱、均衡、節奏韻律、對比統一等原則的運用,使道路、廣場、建築、設施等與綠地交錯分割,充分發揮點、線、面等構成要素的造型作用,勾勒出明確的平面形態輪廓,表現出極具視覺美感的布局形式。
平面中的尺度控制是設計的基本,在設計時要充分了解各種場地、設施、小品等的尺寸控制標准及舒適度。不僅要求平面形式優美可觀,更要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例如3~4m的主要行車道路,兩側配置葉木的枝葉在靠近道路0.6~1.5m的范圍內應按時修建,用於形成較為適當的行車空間。
2植物配置中的尺度概念
1、園林中利用植物而構成的基本空間類型
(1)半開敞空間--少量較大尺度植物形成適當空間。它的空間一面或多面受到較高植物的封閉,限制了視線的穿透。其方向性指向封閉較差的開敞面。
(2)開敞空間--用小尺度植物形成大尺度空間。僅以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為空間的限制因素。
(3)完全封閉空間--高密度植物形成封閉空間。此類空間的四周均被植物所封閉,具有極強的隱密性和隔離感,比如配電室、採光井等周圍被植物遮蔽,增加隱蔽性和安全性等.
(4)覆蓋空間--高密度植物形成限定空間。利用具有濃密樹冠的遮蔭樹。構成頂部覆蓋而四周開敞的空間。利用覆蓋空間的高度,形成垂直尺度的強烈感覺。
2、植物配置中的尺度,應從配置方式上體現園林中的植物組合方式,體現出植物造景的視覺藝術性。
根據植物自身的觀賞特徵,採用多樣化的組合方式,體現出整體的節奏與韻律感。
孤植、叢植、群植、花壇等植物造景方式都體現出構成藝術性。孤植樹一般設在空曠的草地上,與周圍植物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適合的視線距離為樹高的3~4倍;
叢植運用的是自由式構成,一般由5~20株喬木組成,通過植物高低,疏密層次關系體現出自然的層次美;群植是指大量的喬木或灌木混合栽植,主要表現植物的群體之美。
種植佔地的長寬比例一般不大於3:1,樹種不宜多選。此外,還有樹木高度上的尺寸控制問題,或者縱橫有致,或者高低有致,前後錯落,形成優美的天際線。
3鋪張設計中的尺度概念
鋪裝的尺度包括鋪裝圖案尺寸和鋪裝材料尺寸兩方面,兩者都能對外部空間產生一定的影響,產生不同的尺度感。
圖案尺寸是通過材料尺寸反映的,鋪裝材料尺寸是重點。室外空間常用的材料有:鵝卵石、混凝土、石材、木材等。混凝土、石材等大空間的材料易於創造寬廣、壯觀的景象,而鵝卵石、青磚等易於體現小空間的材料則易形成肌理效果或拼縫圖案的形式趣味。
鵝卵石的尺度較小,適合於小范圍的地面鋪設或者寬度較小的游步道,施工方法多樣,可組成圖形也較多,觀賞性較強。
混凝土的一個重要用處就是水泥印花地面,是一種造價較低,但形式活潑的地面處理形式。適合於大范圍的廣場,可塑造多元化的地形。
石材主要是指花崗岩。花崗岩的主要尺寸有300mm×300ram、600mm×600ram等,沒有500mm×500ram、900mm×900mm等尺寸。
處理方式多種多樣,應用相當廣泛,各種主要出入口或者重要景觀節點都採用花崗岩。木材的尺寸隨需要自行處理的,在廊架、座椅、平台中使用最多,風格休閑,易加工成形,與其他景觀可以很好的結合。
鋪裝材料粗糙的質感產生前進感,使空間顯得比實際小,鋪裝材料細膩的質感則產生後退感,使空間顯得比實際大。
人對空間透視的基本感受是近大遠小,因此在設計中把質感粗糙的鋪裝材料作為前景,把質感細膩的鋪裝材料作為背景,相當於誇張了透視效果,產生視覺錯覺,從而擴大空間尺度感。
總的來說,綜合運用各種材料,選擇合適尺度,足以營造個性、親切、愉悅的環境特徵,使之成為城市的象徵並具人性化,提高人們日常生活的空間質量。
景觀設計的任務是表達人平視時視力所及范圍和所包含的空間場景,這就要始終模擬人的視點去觀查和設計眼前的場景,並用接近人視高度的效果圖和局部立面或剖面圖體現成果,尺度概念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了。
在景觀設計中,我們應全面考慮到空間、植物配置、鋪裝等多方面因素,把握好尺度,從而創造宜人的園林環境。
節奏與韻律
節奏本是指音樂中音響節拍輕重緩急的變化和重復。節奏這個具有時間感的用語在構成設計上是指以同一視覺要素連續重復時所產生的運動感。
韻律原指音樂(詩歌)的聲韻和節奏。詩歌中音的高低、輕重、長短的組合,勻稱的間歇或停頓,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復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韻同調的音相加以加強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就是韻律的運用。
平面構成中單純的單元組合重復易於單調,由有規則變化的形象或色群間以數比、等比處理排列,使之產生音樂、詩歌的旋律感,稱為韻律。有韻律的構成具有積極的生氣,有加強魅力的能量。
節奏與韻律是景觀設計中常用的手法,包括:鋪地中材料有規律的變化,燈具、樹木以相同的見個排列,花壇座椅的均勻分布等。
韻律與節奏是產生形式美不可忽視的一種藝術手法,一切藝術都與韻律和節奏有關。
韻律與節奏是同一個意思,是一種波浪起伏的律動,當形、線、色、塊整齊而有條理地重復出現,或富有變化地重復排列時,就可獲得韻律感。主要體現在:疏密、高低、曲直、方圓、大小、錯落等對比關系的配合。
比如:有一塊很大的草坪,草坪中土坡起伏平緩,線條圓滑;利用綠植塑造幾個尖塔狀造型後,就改變了原有過於圓潤之意,而增加了高聳之勢;強弱、高低、錯落等微妙的起伏關系使草坪孕育著一種生命的律動;
在花徑設計中利用不同高度、不同顏色和質感的花卉相間種植並有序的布置,形成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幽美視覺沖擊。
1、形成韻律的基本要素
點、線、面是形成韻律的基本要素。點、線、面之間的運用,必須具備科學性與藝術性兩方面的高度統一,即既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上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及人們在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韻律感也就油然而生。
1.1 點的運用
點在花卉裝飾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指單體或數個單體的零星點綴,其手法有:自由、陳列、旋轉、放射、節奏、特異等,不同點的排列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
插花構圖中的點主要是焦點和散點,焦點一般位於橫直兩條黃金分割線在畫面中的交叉位置,可以利用特殊花材或醒目的花色突出焦點,突出創作思想和表達的意境;散點是多散於周邊或填充空間的位置,能使插花作品畫面活潑生動。
總之,點是一種輕松、隨意的裝飾美,是花卉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線的運用
在這里所稱的線也就是指用植物栽種的線或是重新組合而構成的線,例如:裝飾綠化中的綠籬。線可分直線、曲線兩種。
要把綠化圖案化、工藝化,線的運用是基礎,線的粗細可產生遠近的關系,同時,線有很強的方向性,垂直線莊重有上升之感,而曲線有自由流動、柔美之感。
神以線而傳,形以線而立,色以線而明,綠化中的線不僅具有裝飾美,而且還充溢著一股生命活力的流動美。
1.3 面的運用
花卉綠化裝飾中的面主要指的是綠地草坪和各種形式的綠牆,它是綠化中最主要的表現手法。面可以組成各種各樣的形,例如:任意的、多邊的、幾何的;把它們或平鋪或層疊或相交,其表現力非常豐富。
2、韻律的基本形式
2.1 連續韻律
連續韻律一般是以一種或幾種要素連續重復排列,各要素之間保持恆定的關系與距離,可以無休止地連綿延長。往往可以給人以規整整齊的強烈印象。
一般在構圖中呈點、線、面並列排列,猶如音樂中的旋律,對比較輕,往往在內容上表現同一物象,並且以相同的規律重復出現。如用同一種花朵,或相同大小的同一色塊的連續使用和重復出現。
花壇、花台、花柱、籬垣、盆花設計中應用較多,相同形狀的花壇,種植相同花卉或相同花色的花卉連續排列,形成整齊規整的效果。
圖1左圖表示連續排列的透視圖,右圖表示弧形形式的連續排列韻律,結合了起伏曲折韻律表現手法。

圖1 漸變韻律
2.2 間隔韻律
間隔韻律在構圖上表現為有節奏的組合中突然出現一組相反或相對抗的節奏。對比性的節奏可以打破原有節奏的的流暢,形成間斷,就像音樂旋律中忽然加入一級強音符,從而形成強烈的對比節奏。
在花壇、花台、花徑、花柱、籬垣、花牆、盆花等裝飾應用中應用較多,避免呆板。
比如,盆花放置時利用變葉木和散尾葵兩種質地、顏色、高度等完全不相近的盆栽間隔擺放,形成既有分割空間作用還不至於隔斷空間、增強通透性的效果,還能打破一種盆栽的單調、呆板的氛圍。
圖2表示間隔韻律。左圖表示中間間隔另一種不同的植物,結合連續韻律表現。右圖表示同種植物間間隔不同的植物並且間隔距離漸變,形成間隔韻律,結合漸變韻律共同表現。

圖2 間隔韻律
2.3 交替韻律
交替韻律與間隔韻律相似,交替韻律是運用各種造型因素做有規律的縱橫交錯、相互穿插等手法,形成豐富的韻律感。運用形狀、大小、線條、色調等多種因素交替變化,產生韻律形式美,規律而又多樣。

圖3 交替韻律
交替韻律與間隔韻律相似,並結合表現,在花壇、花台、花籬、盆花等裝飾中應用較多,打破單調形成活潑動態的韻律美。
2.4 漸變韻律
漸變韻律是各要素在體量大小、高矮寬窄、色彩深淺、方向、形狀等方面作有規律的增或減,形成漸次變化的統一而和諧的韻律感。

圖4 漸變韻律
有規律的增加或減少間隔距離、彎曲弧度、線條長度等,可以形成一種動態變化。這種具動式的旋律作品的構圖,有強烈的動態節奏感。

圖5 動態韻律
如圖5所示,為花壇圖紋構圖設計,圖中b2設計利用了4種植物材料,曲線優美富有動感,在運用動態韻律時結合漸變韻律、交替韻律共同表現。
圖中b3設計利用3種植物材料,外環圍繞三種植物,且植物寬度不均衡,內部又運用曲線放射形動態設計,比較隨意、靈活,富有動感。
3、韻律在插花中的應用
插花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 以其自身的特點與韻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歡。
在插花構圖中,倘若只注意協調與均衡忽視了韻律感,花枝一樣高、花朵同樣大、花色皆相同,結果必導致構圖呆板無生氣;枯燥無味,久看生厭。
在插花藝術中,韻律運用非常廣泛,有的非常明顯、典型,有的比較隱蔽、含蓄,如台階式構圖就比較明顯。所謂插花構圖的韻律,就是通過花材或花器表現出的一種有組織有節奏的變化。
正如繪畫中的色彩依次變化,音樂中的抑揚變化一樣,是一種有規律的變化,要創作出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插花作品、必須掌握插花構圖中的韻律的表現特徵及其創作手法,遵循賓主分明、相互呼應。有虛有實、有藏有露、簡繁結合、疏密有致。
以上是景觀設計中常採用的一些手法,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綜合運用的,並不能截然分開。我們只有掌握這些方法,結合大量的設計實踐,才能將這些設計手法熟記於胸,靈活運用於方案之中。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於園林景觀設計,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權,請聯系小編,將及時更正刪除。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肆』 公園中植物的種植設計要點是什麼

一、符合園林綠地的性質和功能要求

進行園林種植設計,首先要從該園林綠地的性質和主要功能出發。園林綠地功能很多,具體到某一綠地,總有其具體的主要功能。

二、考慮園林藝術的需要

(一)總體藝術布局上要協調

規則式園林植物配置多對植、行植,而在自然式園林中則採用不對稱的自然式配置,充分發揮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態。根據局部環境和在總體布置中的要求,採用不同形式的種植形式,如一般在大門、主要道路、整形廣場、大型建築附近多採用規則式種植,而在自然山水、草坪及不對稱的小型建築物附近採用自然式種植。

如右圖:不同位置種植的植物形態、大小是不同的,才能創造出協調、多彩的景觀。

(二)考慮四季景色變化

園林植物的景色隨季節而有變化,可分區分段配置,使每個分區或地段突出一個季節植物景觀主題,在統一中求變化。在重點地區,四季遊人集中的地方,應使四季皆有景可賞,即使一季節景觀為主的地段也應點綴其它季節的植物,否則一季過後,就顯得極為單調。

(三)全面考慮植物在觀形、賞色、聞味、聽聲上的效果

(四)配置植物要從總體著眼

在平面上要注意配置的疏密和輪廓線,在豎向上要注意樹冠線,樹林中要組 織透視線。要重視植物的景觀層次,遠近觀賞效果,遠觀常看整體、大片效果, 如大片秋葉,看才欣賞單株樹型、花、果、葉等姿態。更主要的還是要考慮庭園種植方式的配置,切忌苗圃式的種植。配置植物要處理好與建築、山、水、道路的關系。植物的個體選擇,也要先看總體,如體型、高矮大小、輪廓,其次才是葉、枝、花、果。

三、選擇適合的植物種類,滿足植物生態要求

按照綠地的功能和藝術要求選擇植物種類,例如行道樹滿足主要功能蔽蔭的同時,要求選擇樹干高,容易成活、生長快、適應城市環境、耐修剪、耐煙塵的樹種。而綠籬要求選擇上下枝葉茂密,耐修剪能組成屏障的樹種。種在山上的植物,要求耐乾旱,並要襯托山景。水邊植物要求能耐濕,且與水景相協調。在紀念性園林中,可以種些象徵紀念對象性的樹種和被紀念人所喜愛的樹種等。要滿足植物的生態要求,要使植物能正常生長,一是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使種植植物的生態習性和栽植地點的生態條件基本上得到統一,另一方面就是為植物正常生長創造適合的生態條件。選擇植物應以當地鄉土植物為主,也可採用引種馴化成功的外地優良植物種類,或能夠創造滿足所要求生態條件的外地植物。

四、種植的密度和搭配

樹木種植的密度是否合適直接影響綠化功能的發揮,從長遠考慮,應根據成年樹木樹冠大小來決定種植距離。如想在短期就取得好的綠化效果,種植距離可近些。一般常用快、慢長樹適當配置的辦法來解決遠近期過渡的問題,但是樹種搭配必須合適,要滿足各種樹木的生態要求,否則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伍』 園林植物種植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滿足城市綠地性質和功能的要求。
(二)園林植物造景要與園林綠地總體布局相一致,與環境相協調。
(三)根據植物本身的生態習性和栽植地點的環境條件選擇適當的植物種類。
(四)要有合理的密度。
(五) 考慮園林植物的季相變化和色香形的統一和對比。

『陸』 北方地區園林植物配置幾點建議

1 植物種類的選擇 。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和形態特徵。進行植物選配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以鄉土樹種為主,以保證園林植物有正常的生長發育條件,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並反映出各個地區的植物風格。
2 植物的配置方式 。植物的配置方式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在較大的公園、風景區中植物的配置一般為自然式,但在局部地區,特別是主體建築物附近和主幹道路旁側也採用規則式。園林植物的布置方法主要有孤植、對植、列植等幾種。
2.1 孤植 :顯示樹木的個體美,常作為園林空間的主景。對孤植樹木的要求是:姿態優美,色彩鮮明,體形略大,壽命長而有特色。周圍配置其他樹木,應保持合適的觀賞距離。
2.2 對植 :即對稱地種植大致相等數量的樹木,多應用於園門,建築物入口,廣場或橋頭的兩旁。在自然式種植中,則不要求絕對對稱,對植時也應保持形態的均衡。
2.3 列植:也稱帶植,是成行成帶栽植樹木,多應用於街道、公路的兩旁,或規則式廣場的周圍。如用作園林景物的背景或隔離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樹屏。
3 不同植物間的配置 。北方地區由於冬季寒冷,原生樹木大多葉落而枝枯,自然園區往往給人以荒涼滄桑的感覺。為此,不同植物間的配置尤為重要。
3.1 落葉植物與常綠植物的搭配 :在人為造景時注意常綠植物的搭配對於提高北方地區冬季園林觀賞價值意義重大。一般來說為了避免遮光問題,常綠植物不宜過多過密,只要能滿足人們在視覺上綠色感覺即可;常綠植物多選擇低桿矮冠、生長緩慢的樹種,不宜過多的選擇冠大遮光的大型喬木。
3.2 常綠植物之間的搭配 :常綠植物中針葉植物往往給人以庄嚴矜持的感覺,而闊葉植物則更多地給人以和悅的親近感。因此,在大型廣場、陵園、古廟及雄偉高大的建築物附近往往偏重於針葉喬木常綠植物;而在家屬區、庭院、公園等區域往往偏重於闊葉常綠植物的配置。
3.3 落葉植物之間的搭配 :不同的落葉植物其冠高、冠形、葉形、葉色、花型、花期各不相同,因此,在配置時既要考慮樹冠高低的層次,又要照顧花期的延續,既要注意韻律的變化,更要注重季相的交替。既要避免樹種過於單一,又要迴避種類過多又避雜亂無章。
3.4 喬木與灌木的搭配 :喬木是園林風景中的「骨架」和主體,占據立體上層空間,亞喬木、灌木是園林風景中的「肌肉」或副體,占據下層立體空間,起到穩定重心的作用。尤其是林緣、建築物的牆角、野趣十足的風景區,更應注重喬灌木之間的搭配。開花灌木在植物造景中具有獨特的作用,更是季相交替的指示性植物。
3.5 喬灌木與地被植物的搭配 :地被植物是園林立體綠化中的最下層植物,對立體空間中上層的喬灌木具有很好的襯托作用。且有覆蓋地面、防止雜草叢生、避免黃土外露等作用。一般中心地帶宜用針葉草坪,其上稀疏點綴落葉喬灌木,給人以雅緻清爽的感覺;而在邊緣地帶或者偏遠常綠稀疏喬灌木的下層宜用闊葉地被植物,給人以自然親近的感覺。
3.6 彩色植物與綠色植物的搭配:園林綠化植物的配置毫無疑問應以綠色植物為主。因為綠色給人以寧靜、清爽的感覺。而彩色植物則給人以活潑、熱情的感覺。因此,在園林設計中適時適地點綴彩色植物,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激活整個園林景觀,使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還可提示人們季相的變化。「萬綠從中一點紅」是綠色植物和彩色植物搭配的最高境界,切不可過多的應用彩色植物,使人煩躁不安,從而破壞了遊玩觀景的心情。
3.7 香料植物與其他植物的搭配 。香料植物一般不作為園林中的主體植物,只是在沒有特殊景觀效果的閑暇空間偶然搭配於其他植物之間,在不經意間給人以嗅覺上的特殊體會。因此,香料植物一般搭配於庭院、家屬區或辦公區等常住人口相對密集的邊角空間(有特殊觀賞價值的植物除外,如桂花),偶聞其香是香料植物配置的目的。
園林植物配置,要求對植物題材的認識比較深刻,能得乎性情,從植物的生態習性、外部形態深入到植物的內在性格,賦予一種人格化的比擬。園林植物的枝、干、葉、花交織成網路,可形成一種界面,起到限定或延伸空間的作用。無論是在街頭綠地,居民區的小游園,還是在大規模的綜合性公園,合理配置不同的園林植物使其疏密相間,虛實呼應,高下相稱,花葉並茂,呈現一種多姿多彩的自然和諧之美,都會使人駐足觀望,流連忘返。

『柒』 適合公園種植的花草綠植有哪些

梧桐 針葉松 鐵樹 八棱海棠樹 紅楓 青楓 櫻花····· 具體還要看當地氣候 種植范圍等綜合考慮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浪花一朵朵集劇情 發布:2025-07-27 19:57:50 瀏覽:417
一朵小黃花圖片 發布:2025-07-27 19:49:40 瀏覽:821
荷花全身都是 發布:2025-07-27 19:49:28 瀏覽:854
海棠燃氣爐 發布:2025-07-27 19:47:58 瀏覽:556
安陽盆栽蔬菜 發布:2025-07-27 19:46:47 瀏覽:188
花間花藝店 發布:2025-07-27 19:34:37 瀏覽:785
沒有人心疼的玫瑰 發布:2025-07-27 19:14:58 瀏覽:918
花卉種子代繁 發布:2025-07-27 18:59:59 瀏覽:908
花卉園賞花 發布:2025-07-27 18:58:33 瀏覽:338
回家一朵花 發布:2025-07-27 18:40:59 瀏覽: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