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幼兒園綠植盆栽活動的意義
A. 幼兒園開展種植的意義
在幼兒園種植園地中,發現可以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種植剛開始時,幼兒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但隨著種子一點點的發芽,幼兒的好奇心就表露出來了,每天早上來園後,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去觀察自己種植的植物……
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也就是「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來源。」但平時孩子們接觸大自然時是懵懂的,無目的地,而老師在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後,有計劃、有目的地帶孩子去玩耍,在玩耍中了解自然,探索自然,效果是全然不同的。
種植園地也是自然環境中的一例,而「種植園地 」是指把種子、幼苗埋在或栽在土裡使其成長的地方。「幼兒園種植園地」是指在幼兒園內為幼兒提供「種植區」,教師有目的地位幼兒創設交往性、探究性的種植環境,投放適宜的種植材料與種植工具,採用小組或集體的活動形式自主的操作,發現、探索植物中的秘密的園地。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幼兒園開辟一片種植園地,通過孩子們親自播種——觀察——照料——收獲等活動,使孩子們了解植物的生長規律和大自然的現象。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嘗試到了愉快的播種,細心的照料和收獲的喜悅。在種植園地里幼兒獲得一些種植經驗,了解植物與人類生活,自然環境的關系,培養對自然的熱愛,進而體會勞動的辛苦,感悟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並與此產生尊重勞動成果,珍惜勞動成果的積極情感。
讓孩子種菜不是把孩子培養成農業科學家,也不是在對孩子種植技術及種植知識的灌輸,而是以種植為手段,培養孩子心靈美德,培養孩子對自然的興趣。欣賞的能力,陶冶其情感,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激發孩子創造力和想像力。這才是我們提倡孩子種植的原因。
B. 種植區對幼兒的重要性
一、種植區的創設,有助於幼兒獲得對自然和科學的初步經驗
在幼兒園種植區,幼兒可以發現問題、討論問題,獲取知識和經驗,體驗活動的樂趣。根據幼兒園實際情況,可在活動室內和室外設置兩類種植區。
二、種植區的創設,有助於幼兒了解植物與人們的密切關系,培養從小熱愛勞動的品格
幼兒是天生的探究者,從一出生就在不斷探究周圍世界,豐富知識。在「收獲的喜悅」活動中,幼兒把採摘的蔬菜拿到廚房,在老師幫助下,做成「美食」,體驗著收獲的喜悅。
收獲麥子後,幼兒看著麥子被磨成了麵粉,並動手參與,與老師一起來做不同花樣的面點,懂得了各類植物和人類的飲食息息相關,明白了為什麼要珍惜糧食、熱愛勞動。
三、種植區的創設,可以激發幼兒觀察美、表現美的追求
孩子們有了自己的種植區,關注和熱情日益增長,顯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果在種植區提供美術工具和豐富的繪畫顏料,引導幼兒把植物的生長變化通過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就更是錦上添花了。
創設種植區,為孩子們提供了親近大自然的條件。在這里,孩子們分工合作,感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逐漸培養起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養成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習慣。
幼兒園種植計劃:
一、植物:
1、目標:結合季節特徵,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現象,發展幼兒觀察力,為幼兒提供嘗試、探究、實驗的機會,通過親自觀察、動手、種植獲得知識,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豐富自然科學知識,養成注意集中,專注的好習慣,學習簡單的勞動技能。
2、材料准備:
園內植物、種子(花生、黃豆、綠豆)、金盞菊、記錄本、筆。
3、活動方式:
(1)種在土裡觀察其生長(花生)。
(2)泡在水裡觀察其生長(花生、黃豆、綠豆)
(3)裝在透明容器中作上標記,隨時觀察(花生、黃豆、綠豆)。
C. 幼兒園植物角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幼兒園植物角的作用和意義是:
1,幼兒園植物角的設立可以美化周圍環境;還可以提高空氣質量,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植物角擺放著各種植物,種類較多,可以提高孩子的見識,在對於植物的認知更加豐富;還可以培養孩子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
2,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孩子可以發現到植物的變化,它的生長過程,對於孩子有一個很深的概念,有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提高他們對課外知識的了解。
現在的幼兒園更加註重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對於生活上的細節有了很大的改變,都希望孩子能夠全面發展,接受更多他們喜歡的知識。
植物角作為大自然的縮影,是孩子們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的寶地,為幼兒提供了天天接觸、長期觀察、親自管理、動手操作的過程,並讓幼兒在觀察探究中獲得知識,體驗快樂,使幼兒的生活與學習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因此,無論秋天是怎樣的遍地枯黃堆積,給人滿目蕭瑟之感幼兒園都必須精心裝扮秋天的植物角,充分發乎植物角對幼兒的功能與價值。
D. 幼兒種植活動意義
幼兒種植可以培養愛心,耐心。
E. 幼兒園種植活動的意義
一、 在播種中激發幼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只有有了興趣才能促使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種植的一切活動。如何引發幼兒對種植的興趣呢?老師們以播種為切入點,以此來激發幼兒對種植的興趣。首先老師與孩子們一起來到種植園地,實地觀察,讓孩子們討論:我們該在上面種些什麼呢?接著給孩子們一定的時間去考慮,去收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幾天後大家一起再來交流。幾天後的討論氣氛非常熱烈,孩子們通過不同的方式收集了解了許多資料,並決定馬上種植。孩子們興奮地帶來了許多種子,有大蒜、蠶豆、青菜籽等,這些種子怎麼種下去,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討論,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忙開了,鬆土的送土,挖洞的挖洞,還有的孩子把泥土裡的小石子揀出來,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把大蒜插入一個個小坑裡,而在種小麥和青菜籽時孩子們用小手把這些種子撒在泥土裡,瞧那專注的樣子,一個個好像都是種植能手,最後孩子們為種子寶寶澆上水。
在播種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不同的種子種植的方法各一樣,這裡面還藏著許多小秘密。「種子寶寶什麼時候能長出來」「大蒜應該哪邊朝上?」。從討論種植的植物——收集種子——種植,都沒有直接告訴孩子,或由老師決定種植什麼。而是拋出問題,然後孩子們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這也是孩子一種能力的發展,最後通過生生互動,以同伴的經驗來影響幼兒,使個體經驗轉化為集體經驗。播種完,孩子們對種下去的種子寶寶產成生了極大的興趣,孩子們有了進一步種植探索下去的興趣與慾望。
二、 在觀察中推動幼兒的探索
植物的成長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幼兒觀察、照顧、紀錄植物的生長情況,在這些活動中,蘊涵許多發展機會,可讓幼兒發展各種能力,獲得更多的知識經驗,體驗成功的情感。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對變化的事物很感興趣,而植物的生長就是一個容易看得清楚變化的過程。我園的種植大大地開闊了小朋友的眼界。在不同的季節里,小朋友可以認識到不同品種的蔬菜。園是小朋友每天很喜歡去活動的地方。首先:擴大了幼兒的認知。獨生子女的寶貝們別說五穀不分,就連日常吃的蔬菜也認識不多。通過在種植園里的科學活動,我班小朋友們每當走進種植園,個個歡快雀躍,小手指指點點,七嘴八舌,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很快就把園里的十多種蔬菜認得清清楚楚。
其次: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我帶幼兒到種植園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我先從提高幼兒的觀察興趣入手,在我的引導下,逐步提高幼兒觀察事物的自覺性。師生在種植園里種下的蔬菜,小朋友特別關心它們的生長變化情況。小朋友每當走進種植園時,有的用鏟子鬆土,有的動手拔雜草。在培養幼兒動手動腦過程中,當發現有的蔬菜被曬得乾枯時,我抓住機會,讓幼兒查找原因,引導幼兒觀察土壤的干濕程度,讓幼兒知道人每天要喝水,植物也不例外,使幼兒知道蔬菜乾枯原因是缺水了,要及時給蔬菜澆水。針對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不予以打擊。例如:蠶豆到底長了沒有,於是他們就會扒開土看;有的孩子為了想看看植物是怎麼喝水的,而拔出根來觀察;有的幼兒給植物澆過多的水是想讓苗兒多喝水,有的摘下蠶豆花看看到底像不像蝴蝶花. 諸如此類行為,用成人的眼光去看不易理解,但這正是孩子好奇所在,對於這些我積極加以引導,並參與他們共同研究、尋找答案。
孩子在探索活動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深奧」的問題。這些「深奧」的問題,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幼兒獨自解決問題的機會,使之比以往的活動更具有挑戰性,幼兒更樂於其中,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探索活動的深入展開。同時,孩子們在發現問題後,會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方法進行收集資料,解決問題。我們開展活動的價值,不單單是增強幼兒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設置充滿刺激的環境,讓幼兒自行探索,主動學習。放手讓孩子獨立去思考與發現,並創造機會讓在與同伴共同探討或爭論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們通過親自參與勞動,在勞動中體驗快樂。
F. 幼兒園種花的寓意
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慾望;和幼兒一起感受、發現和欣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中美的事物,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最好途徑。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感受美化環境的意義,增強孩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
幼兒園內種花種草種樹的好處有:美化園區環境、帶來新鮮空氣、讓小朋友知道愛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帶領小朋友認識不同品種的花草樹木等。幼兒園適合種的綠植有:綠蘿:無毒,還可吸甲醛,易繁殖,水養土養均可。
G. 幼兒園植物角對幼兒的好處
1、培養幼兒愛觀察:
在種植植物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積極主動地仔細觀察植物,從中發現植物一些平時不易引起注意的特徵變化,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從而激發幼兒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2.培養幼兒愛勞動:
讓幼兒參與種植活動,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給植物角的植物澆水、施肥、設計擺放的位置,讓植物生長得更茂盛。在幼兒積極動手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熱愛勞動的品質。
3.培養幼兒愛環保:
教師在設置植物角的同時,引導幼兒收集各種廢舊的小瓶子、小盒、飲料桶等製作噴壺、小鏟。這樣不僅能培養幼兒對廢物可以利用的環保意識,也培養了他們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
H. 孩子種植的樂趣和意義是什麼
1、增強責任感
通過照顧植物,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愛心。
2、提高觀察能力
植物的生長變化是一個需要耐心照料與等待的過程。各種植物在孩子們的期待中一天天長大,一天天發生著變化。在觀察時,可以為孩子准備一個記錄本,記錄本中記錄著植物的點滴變化。
3、提高語言能力
在種植記錄的同時,可以和家人及下班回家後的父母進行口頭交流,在整個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繪畫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4、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種植活動是幼兒親身經歷和參與的活動,過程中有很多的數學學習機會,幼兒可以在種植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理解和掌握一些數學的核心概念。
幼兒通過拍照、圖示、數字、做標記等方式對植物的生長進行觀察和記錄,進而比較和分析不同種類的植物特徵,以及某種植物的生長前後變化,以滿足幼兒對自然界的敏感、警覺和好奇。
(8)社區幼兒園綠植盆栽活動的意義擴展閱讀:
孩子種植的注意事項:
1、與孩子討論「種植園」建在哪裡
這個過程是讓孩子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和肥沃的土壤的好機會。然後與孩子一道選擇一個合適的地點。挑選兒童專用的園藝工具選擇大小適合兒童使用的園藝工具,以確保孩子進行園藝活動時的安全和方便精心挑選好種易活又有趣的植物。
2、選擇容易存活的種子
大種子植物如向日葵、百日草、豌豆、南瓜等最易種植且生長迅速。蘿卜雖然種子不大,但長得很快,也受到小朋友的偏愛。在好種的基礎上,可以選擇一些有趣的植物來吸引孩子的注意,保持孩子的種植熱情。
I. 幼兒園種植園的重要性
1.種植活動可以促進幼兒體能的發展。
種植活動和幼兒的肢體運動密不可分,從整地、播種、管理到收成,整個種植的過程都有需要眼、手、身體和腦同步參與。
刨地鬆土、挖坑播種、施肥、澆水、剔苗、拔草、架藤、收割,涉及到鐵鍬、鏟子、水桶、水壺、竹竿、繩索、剪刀等多種工具的使用。幼兒在使用這些工具的時候,手、眼、腳和肢體同步參與到勞動中: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鍛煉機會,手部抓握及使用工具的靈活性鍛煉,手和身體的協調性練習,同時還有耐力、力量等體能提升可能,這些都是在參與活動中不知不覺獲得的。
種植活動中的各類勞作,包括選種、播種、選苗、捉蟲等園間勞動管理,收割、脫粒、脫皮等收成勞動,都需要手指動作靈活、靈敏地進行捏、撥、揪、挑等動作參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幼兒手部精細動作和小手肌肉的發展。
種植活動對於幼兒身體動作發展、體能發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種植活動為幼兒提供了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大自然是神奇和美妙的,有太多的奧秘和未知需要幼兒去探尋,而種植園地是大自然中小小的縮影,幼兒有很多機會去認識多樣性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拓展植物的相關經驗,形成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植物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一個班級可能種植一種或者幾種植物,季節不同又會根據季節有所更新。一個年級、一個幼兒園所有的班級加起來,一年種植的植物可能就會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植物樣態。種植園還會伴隨著發芽、開花、結果的現象,也會有昆蟲、鳥類光顧的現象,還會有植物因光照而發生變化的現象。幼兒經常參與種植,經歷植物的生長過程,就會觀察到多樣化的植物的不一樣的特點以及因植物而引發的其他現象。小小種植園就給予幼兒接觸新奇、有趣的大自然的機會。
種植一顆雞冠花可以窺見花的世界。通過參與嘗試自己種植一顆雞冠花,幼兒就有機會觀察認識雞冠花的形態、個數、顏色、質感、大小、味道等屬性,又會因為雞冠花而去認識別的不一樣屬性的花。如對油菜花的認識,黃黃的、對生的花,數量多、花期短、有圓形花瓣等,進而拓展到對公園、野外的各種小花的好奇和興趣。
管理一株絲瓜苗能夠發現果的奧秘。種植絲瓜,管理絲瓜,幼兒需要經歷種植、澆水、架苗、搭架等過程,才能有絲瓜果實的收獲。種植的經歷就是對植物生長過程的認識。但是,往往果實是送給幼兒勞動管理做好的回報。當絲瓜結出、變大,到成熟的過程,是幼兒成就感爆棚的時期。絲瓜的形狀、顏色、長度、數量、味道等等,都讓幼兒很新奇。而一種果實也就窺見了植物果實的秘密,引發幼兒對更多果實的探究慾望。
故而,種植探究沒有也不會結束,而是為幼兒打開了又一扇通往大自然的窗戶,為幼兒敞開了一片更大的自然景象。
3.種植活動能夠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種植活動伴隨著各種工具的使用,使用工具的過程就是幼兒有趣的探索過程。幼兒會用鐵鍬翻土、鬆土、挖坑、喂肥,用鋤頭就會除草,會用放大鏡觀察植物的細節部位,用溫度計對溫度和植物生長進行比較等等。在進行這些勞動的時候,不僅僅探究工具的使用方法,也在探究土壤的特性,探究植物生長的特點,這就為幼兒的持續探究提供了可能。
觀察和記錄能力。植物的生長變化是一個悄悄的、慢慢的微妙過程,這個過程直接參與與植物互動的機會不是很明顯,而觀察卻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替代操作。幼兒通過拍照、圖示、數字、做標記等方式對植物的生長進行觀察和記錄,進而比較和分析不同種類的植物特徵,以及某種植物的生長前後變化,以滿足幼兒對自然界的敏感、警覺和好奇。
J. 種植活動對孩子的意義
(一)種植活動能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對於幼兒來說,自然環境能更直接的為他們的自主探索提供支持,種植活動是真實自然的,生機勃勃,變化萬千。他們沒有認真的、仔細的認識過黃豆,所以開始的時候我們就進行了黃豆的認識,幫助幼兒更進一步的了解它。從而萌發自主探究的興趣,獲得初步的科學經驗和科學探究能力,體驗發現和自主探究的快樂。
案例:小朋友和老師共同收集了各種各樣的豆豆,生成了科學活動:「認識黃豆」。小朋友自己介紹帶來的豆豆的名稱。老師把不同的豆豆分放在盤子里,讓幼兒自己觀察豆豆的不同特徵。許耀文驚訝地說:「老師,我發現黃豆有一點淡黑色,黃豆是不是有點壞了,」徐夢宇說:「是蟲子咬的小傷痕嗎?」,「其實,小朋友說的黃豆的傷痕是黃豆的芽眼」,「你們再找找紅豆、黑豆、綠豆有芽眼嗎?」這么一說,大家開始仔細地尋找著。幼兒都被這一句話吸引了,都在認真的、努力的尋找「芽眼」。
通過這個活動,幼兒認識了黃豆,在觀察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自己通過觀察發現黃豆的秘密。在活動中幼兒的好奇心帶動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幼兒能觀察的很仔細,也很用心。他們還會自己動腦筋想,這個黑色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會自主的進行討論。得不到正確的答案的時候就會請老師幫忙,以後幼兒碰到自己不認識的事物的時候也會去觀察,去思考。
(二)種植活動能培養幼兒的責任感。
如今的幼兒因為平時缺乏鍛煉,很多本來應該會的能力都在「退化」,然而通過照顧黃豆苗,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愛心。幼兒之間會進行交流,討論自己種植時遇到的問題,同時他們還會比較誰的種子張的快。有些用心的幼兒,每天早上來都會用杯子給自己的豆芽澆水,讓它茁壯的成長。
案例:今天我們再次去觀察黃豆苗,他們已經長大了很多了。小朋友一看到豆苗,就說:老師你看我的,已經長出那麼多的葉子了,已經長大了很多了。孩子們非常的開心,因為他們自己中的黃豆已經長大了,自己的勞動有了成果。在一片感嘆聲中,突然黃琪大聲的說:「看我的黃豆葉子上全都是小洞洞。」「老師,我的也有小洞洞」。大家都問,這是怎麼回事啊?我請小朋友自己觀察一下,能不能找到破壞豆苗的「兇手」。婁翔大聲的說:「看,葉子下面有很多的小黑蟲子」。進過老師的提醒,幼兒就想辦法要把蟲子殺死,不能再讓他破壞豆苗了。褚雨薇說:「這種蟲子應該用葯水,才能把他們殺死。」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然後我們就找來水壺,兌好葯水,在澆葯水時,有朋友還說:豆苗我來保護你。很關心自己的豆苗。
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對自己的苗苗是多麼關心,看到幼苗長大了很開心。同時看到幼苗長了蟲子,能積極的想辦法來保護豆苗,這個就是他們的責任感和愛心,通過這樣的方法就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並且通過遇到蟲子的困難,並解決困難的事件,培養幼兒的愛心,同時也能看出種植活動使幼兒更加的團結,更有集體意識。
(三)種植活動能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是加強幼兒腦功能鍛煉、發展幼兒智力極為有效的手段之一。農村自然資源豐富多彩,是幼兒熟悉的、容易收集的,他們對這些東西感到好奇,而種植活動就是它一個小小的索引。
案例:小朋友種下黃豆現在已經長出了兩張黃豆葉子的黃豆苗了。吳晞楠提出:「黃豆寶寶長出了葉子住在紙杯里有點不舒服了,怎麼辦呀?徐夢宇說:「我和奶奶把黃豆種在地上的」……小朋友紛紛議論著。最後商量決定把黃豆苗「搬家」,種在幼兒園的小山坡上。老師教了小朋友種植的順序,用水管小心地給黃豆苗澆水。因為小朋友還要經常來看看自己種的黃豆苗,所以,在黃豆苗旁邊插上寫有自己名字的小標牌。
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發現黃豆生長在杯子里已經不夠了,需要搬家,教師告訴他們種植的方法,放開手讓幼兒自己發展。因為都是自己的豆苗,他們都很小心的進行種植,怕弄壞了自己心愛的東西。挖土、澆水這些事情在家裡都是不會做的,在活動中也能看出幼兒動作的笨拙、和不知所措。這些都是幼兒的生活經驗,不能舍棄。
(四)種植活動給幼兒帶來收獲的快樂。
隨著季節的變化,同時在孩子們的細心觀察照顧下,小山上的植物都成熟了,孩子們高興地拿著工具來收獲了,當孩子門抬著滿滿一籃子毛豆回來時別提有多高興了,「這是我們自己種出來的毛豆,今天我們可以吃毛豆啦!然而分享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我們嘗到了新鮮的毛豆,特別的好吃。在品嘗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幼兒懂得謙讓,懂得一起分享,而且他們還懂得珍惜,知道這個是來之不易,是他們期待、盼望了很長時間,用愛心和責任心澆灌出來的。通過這次種植活動,對幼兒一些方面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幼兒不僅僅得到了能力上的發展。我們老師也體驗到了種植的樂趣,我們老師與幼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