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明盆景
Ⅰ 盆景最早出現於什麼時候
中國盆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現知考古、文獻記載:中國盆景起源於東漢(公元25—220年),形成於唐(公元618~907年),興盛於明清(公元1368~1911年)。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雖然集居城市,仍然留戀、酷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為適應需要產生「囿」、「苑」,發展形成「自然山水園」;產生「畫」,發展形成「自然山水畫」;產生「盆栽」,發展形成「盆景」。三者隨著人類的社會活動、經濟發展、文化提高而相互滲透、相互借鑒、相互提高。
據現有考古、文獻記載,浙江省餘桃縣河姆渡新石器貴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一片五葉紋陶片,陶片上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形似萬年青的植物,說明早在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4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將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觀賞。河北望都東漢墓墓壁畫中出現繪有一陶質卷沿圓盆,盆內栽有六枝紅花,置於方形幾架之上,植物、盆盎、幾架三位一體的盆栽形象,特別是幾架的使用,說明早有東漢就已把盆栽作為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山水畫興起,當時畫家宗炳遍畫平生經歷過的山水,張於一室,以供臥遊,並寫下《畫山水序》,序中說:「昆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回。」這種對「咫尺千里」和「小中見大」的體會,既能促使他把山水樹石縮在素絹上成為山水盆景畫,也可啟發他縮人盆盎成為盆景,可足不出戶,高枕臥遊。
發展到唐代(公元618~907年)出現寫意山水園和山水畫,盆栽者應用山水畫理將山石與植物組派盆景作出可貴的貢獻;廣州盆景藝人孔泰初、莫眠府、素仁、陸學明等人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受嶺南畫派的山水樹木繪畫技法的影響,創造以順其自然的「截干蓄枝」剪枝造型,形成具有「飄逸豪放」特色的嶺南盆景;蘇州盆景藝人朱子安在著名作家和園藝家周瘦鵑提倡、指引下,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對傳統的「順風式」、「垂技式」、「六台三托一頂」等手法進行創新,創造「粗扎細剪」的技法,製作力求順乎自然,使其千姿百態,各具風韻的蘇派盆景;上海盆景藝人殷子敏率領其學生,博採眾家長,在學習我國優秀傳統藝術和外來風格的基礎上刻意求新,創立「雄健精巧」的海派盆景。
除各地園林部門建立盆景園,培育、創作、展覽盆景外,不少城市業余愛好者,在工作之餘,常以製作、欣賞盆景作為愛好。
1979年9月至10月,國家城建總局在北京主辦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國「盆景藝術展覽」,展出各類盆景1100多盆。這以後,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分會每隔數年,舉辦一次「中國盆景評比展覽」,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屆,使中國盆景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迅速發展。
同時,我國盆景界積極參加國際重大展覽,利用各種機會宣傳中國盆景藝術,使中國盆景走向世界,並在國際盆景界享有盛譽。
Ⅱ 嶺南派陸學明《翠袖春寒月上時》是直乾式嗎
是的。
直乾式盆景筆直聳立,樹干呈直線向上形狀,沒有明顯彎曲的跡象,枝條分生橫出,層次分明,不會顯得過疏,也不會過密,整體看起來挺拔、強勁、雄偉,有古木參天的氣勢。
直乾式的又有單干、雙乾和多干多種形式,使用的植株材料通常為松柏、榆樹、六月雪等。
Ⅲ 芳村的芳村經濟
鄉鎮工業芳村興辦鄉鎮工業始於1958年,先後創辦了農機廠、陶瓷廠、建材廠、煉鋼廠等6座小廠。60年代初期,原鶴洞公社各生產大隊亦先後辦起了農機修配廠,形成了農機修配網路。還辦起了鶴洞磨光廠(現鞋楦廠)。70年代又興辦了石灰、電鍍、汽修廠等9家鄉鎮企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鄉鎮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到1990年全區鄉鎮工業已發展到179家,其中村辦工業企業166家。涉及電子、針織、制衣、化工、建樹、傢具、塑料等10多個行業,從業人員達5918人,產值達1.108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65%。增滘村與港商共投資人民幣1000萬元、港幣2000萬元合資興建的廣州美業針織印染有限公司,是本村鄉鎮工業中最大的企業。
街屬工業1954年,街屬工業多為竹筆、木器、紙袋、藤器等小廠,有16個手工業工場,職工167人。1963年總產值為33.99萬元。70年代先後辦起電器、機器製造、化工等10多個行業的60個社、組,有職工1936人。1972年產值為260.79萬元。1990年,全區街道工業發展到72家,職工2383人,產值3924萬元,利潤146.56萬元。
區屬工業1985年10月成立芳村區工業總公司(在此之前無區屬工業企業)。1987年街屬穗芳消防安全材料廠劃歸總公司。1990年直屬總公司的有廣芳科學儀器廠等7家工廠(公司),職工250人。產值603萬元,利潤7.8萬元。
私營工業1952年有個體工業與手工業戶398戶。後經社會主義改造,大都走上集體化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個體工業有了恢復和發展,到1990年,有293個個體工業戶,從業人員568人,產值達1373萬元(1980年不變價)。
芳村區的工業基礎薄弱,但發展速度很快。1985年以後,工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34.9%。70年代末期,工業總產值還不到工農業總產值的一半,1985年,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1.2%,到1990年工業產值已佔工農業總產值的84.9%。
駐區工業1990年,中央、省、市駐區工廠有大、中型企業70家。其中廣州鋼鐵有限公司(市屬)、廣州造船廠、廣州市珠江鋼琴廠、廣州柴油機廠、廣州百花香料有限公司等都是大、中型企業,1990年年產值都接近或超億元。 千百年來,芳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花卉、蔬菜、甘蔗、水果等。1985年農業產值為2533萬元(1980年不變價),1990年達3027萬元。1985年以後,種植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花卉、蔬菜、養殖業已逐漸成為農業的三大支柱。
建國以後,大力興修水利,先後修築了芳村大圍、山村圍、葵蓬圍、海龍圍、五眼橋圍等5個大堤圍以及沙洛等3座小堤圍,水澇災害大大減輕。
建國前50.5%的土地被占農村人口總數4%的地主所佔有,加上災害頻仍,耕作粗放,水稻畝產僅200多公斤左右。建國後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逐年提高,1990年畝產達620公斤,總產達4492噸。
芳村蔬菜種植歷史悠久,多種名優蔬菜品種享譽於廣州。如西塱絲瓜、紅金筍(紅蘿卜)和香芹,南?amp;#93;蓮藕、坑口西洋菜、冬瓜等等。建國後特別是1979年以後,人民政府狠抓菜籃子工程,蔬菜種植面積1990年為491.6公頃,總產46843噸。
養殖以養豬、牛、三鳥(雞、鴨、鵝)與塘魚為主。建國前至建國初期都是個人飼養,養豬約1萬頭、三鳥約3萬只、奶牛約20頭,1958年以後多為集體飼養。1979年以後涌現了100多戶飼養專業戶,1990年全區開始實施養殖全程服務體系(簡稱3×10工程)。1990年生豬飼養量達10.7萬頭,出欄量達6.2萬關;三鳥飼養量達79.5萬只。出欄量達59.3萬只,牛奶產量達1514噸;塘魚產量達909噸。 芳村是世代的花鄉。遠在南漢時期(917~971),花埭(花地)就以盛產素馨、茉莉花而聞名於世。明、清以後花卉品種日益增多,清代江南著名園林家沈復,在他所著《浮生六記》中寫到;廣州對「渡名花地,花木甚繁,廣州賣花處也。余自以為無花不識,至此僅識十之六七,詢其名有《群芳譜》所未載者」。建國後,花卉業隨著經濟發展而發展。1956年,花地的留芳園、紉香園、醉觀園等先後並入醉觀園,佔地3.4公頃,以經營花木為主。1958年,在現東?amp;#93;鎮興建東?amp;#93;大花園,佔地24公頃,以種植香花、盆景、苗木為主。「文化大革命」期間,花卉種植業備受摧殘,只准種植工業用香花。1985年以後,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優惠政策,發展花卉事業。1985年,全區17個村都辦起了花卉、苗圃場,涌現了153個花卉生產專業戶,有90%以上的農戶種植花卉。全區花卉種植面積有193.1公頃。花卉銷往22個省市,還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西歐等國家和港、澳地區。1985年以後,港商、台商和本地花農陸續興建和擴建花場,栽花一畝以上的專業戶達310戶。1990年全區花齊種植面積達244.5公頃。從海內外引進名花異卉,如荷蘭鬱金香、比利時杜鵑、非洲紫羅蘭、巴西鐵等等。全區現有花卉品種多達170多個科、480多個屬、2000多個品種。從1988年起,連續三年組團參加香港國際花卉展覽會,連年獲獎。
芳村是嶺南盆景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明、清時期芳村盆景藝人已製作古樹盆景供人觀賞。本世紀20年代,盆景藝人借鑒嶺南畫派的理論和藝術,潛心研究,開始了變革盆景藝術的探索。在30年代後朗,由於熱心變革盆景藝術的嶺南人的共同努力,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嶺南盆景,陸學明、梁深、蘇倫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觀賞魚被稱為「水中鮮花」,與花卉、盆景被為芳村「三件寶」。清末,許多花農在種花的同時兼營觀賞魚的養殖。建國初期開始池養,「文化大革命」時期被視為「封、資、修」的東西而加以限制;直到1978年以後,觀賞魚養殖事業才真正發展起來。觀賞魚的品種一般分為兩大系列,即金魚和熱帶魚,現有品種已達100多個。1990年養殖面積共達43.5公頃,年收入892萬元,有觀賞魚養殖專業戶186戶。
Ⅳ 中國著名盆景大師有幾個
第一批盆景大師名單(10人)
萬覲堂 孔泰初
王壽山 朱子安
朱寶祥 李忠玉
陸學明 陳思甫
周瘦鵑 殷子敏
第二批盆景大師名單(2人)
賀淦蓀 潘仲連
第三批盆景大師名單(15人)
王選民 呂 堅
伍宜孫 蘇 倫
陸志偉 汪彝鼎
林鳳書 胡樂國
趙慶泉 胡榮慶
賀淦蓀 徐曉白
盛定武 梁悅美
潘仲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