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橋盆景
Ⅰ 揚州橋梁結構
先介紹一下:大跨度橋主要有四種類型:拱橋、懸索橋、斜拉橋、協作體系橋;
中小跨徑橋主要有:拱橋、梁橋、拱梁組合體系橋、鋼桁架橋...
其中梁橋又分:簡支梁橋、連續梁橋、懸臂梁橋、剛架橋等等...
拱橋又分簡單拱橋、桁拱橋、連拱橋....
梁拱組合體系橋又分:上承式橋、中承式橋(俗稱飛鳥式)、下承式(俗稱系桿拱)。
還有橋型的各種組合以及各種不常見的怪橋如:升降橋、帶拉橋等等...
以上只是從大的方面分類,如果從材料及局部構造上分就更多了,
如單索麵斜拉橋,雙索麵斜拉橋,混凝土斜拉橋、疊合梁斜拉橋......
所以你只要根據揚州的橋對應上面的解釋就可以了,讓我想想
潤揚大橋是斜拉橋
如意橋:跨小秦淮河南段,龍頭關北,為磚拱橋
公園橋:跨小秦淮河,小東門橋北,為磚拱橋。
新橋:跨小秦淮河,公園橋北,為磚拱橋。
小虹橋:跨小秦淮河,新橋北,為磚拱橋。
萃園橋:跨小秦淮河,小虹橋北,近靠萃園,故名。初建於民國早期,1938年重建為磚拱平橋。
董子橋::(新萃園橋)跨小秦淮河,萃園橋北,文昌中路中段,橋東北柳巷有董子祠。1978年興建,為單孔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
務本橋:跨小秦淮河,董子橋北。
大東門橋:跨小秦淮河,務本橋北,大東門街東首。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為大東門外木吊橋。1927年改建為磚石拱橋。
北水關橋:跨小秦淮河北端,大東門橋北,鹽阜西路西段,冶春南。橋下原為北水關。1955年興建,為單孔磚拱橋,1986年擴建。
石獅橋:跨護城河東首。揚州漆器廠工藝美術館大樓前。
聯合橋:跨護城河,石獅橋西,揚州漆器廠前,為十一孔拱橋。
七孔橋:跨護城河,聯合橋西,揚州第四人民醫院前,為七孔拱橋。
新廣儲門橋:跨護城河,七孔橋西,位於廣儲門橋東側、個園北門前。1988年興建,為單孔磚拱平橋。
廣儲門橋:跨護城河,新廣儲門橋西。原為廣儲門外木吊板,清同治年間重建為磚拱橋。建國後於1977年、1988年維修加固。
史公橋:跨護城河中段,廣儲門橋西,史可法路南首。1975年興建為單孔雙曲拱橋。
天寧門橋:跨護城河,史公祠橋西,天寧寺前。原為天寧門外木吊橋,始建於明代,清代改建為石台木面。1959年重建,196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
老北門橋:跨護城河,天寧門橋西。原為北門外木吊橋,後改建為石台木面。1950年重建,1965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梁板橋。
新北門橋:跨護城河西段,老北門橋西。1937年興築新馬路開辟新北門時始建,為石台木橋。建國後重新改建,現為鋼筋混凝土空心板橋面。
曲水紅橋:跨護城河西首,位於盆景園內西園曲水景點。
玉帶河
問月橋:跨玉帶河南首。初建於明代,清光緒二十八年改建為磚拱橋。解放後擴建,2004年重修。
葉公橋:跨玉帶河,問月橋北,長征西路東首,因近葉(相)公墳而得名。原橋建於明代,為石拱橋。1922年5月南移並建為單孔磚拱橋。
小市橋:又名宵市橋,跨玉帶河中段,葉公橋北,梅嶺西路西段。隋唐時代即有此橋,為古二十四橋之一。相傳隋煬帝在此設夜市,清宗文鼎詩「河橋尚憶繁華夜,小市春燈煮百羊」即指此。千百年來橋身多次興廢,但橋址位置據史料記載無大變遷。現存橋為近年重新修建。
新鳳凰橋:跨玉帶河北段,小市橋北,漕河路西首,為新建公路橋。
小迎恩橋:俗名鳳凰橋,新鳳凰橋北側,現已棄用。
漕河
高橋:跨漕河東首、古運河入口處,高橋路上。原為磚拱橋,建於明正統年間,清代有過橋亭,有碼頭在橋下,畫舫雲集。現高橋為新建公路橋,橋頭有碑亭,碑上一面刻漕運起點,一面刻南巡御道。
漕河橋:跨漕河中段,史可法路北段。1986年興建為T型梁結構鋼筋混凝土橋。
迎恩橋:跨漕河西首,風凰橋街中段。傳始建於宋代(宋代迎恩橋在今葉公橋附近,古代俗呼迎門橋)。清雍正五年重建為磚橋,有過橋亭。1965年改建為磚石拱橋。
邗溝
黃金壩橋:跨古邗溝東首,隋唐時城北部水路進出揚州要道。明清時壩上皆魚市。「城肆販戶,於此交易。肆中一日三市,早挑、中跳、晚挑,皆沿湖諸村鎮中人為之。」橋東即為古運河。
邗溝橋:跨古邗溝,黃金壩西。
月明橋:竹西公園內。隋唐時名橋,現橋為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建。竹西公園北蜀岡上,原有禪智寺(又名竹西寺),曾是隨煬帝行宮。唐張祜《縱游淮南》詩雲:「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邗溝公路橋:跨古邗溝中段、史可法路北首。1986興建,為單孔T鋼筋混凝土橋。
螺絲灣橋:跨古邪溝西段,友誼路中段。清同治城廂圖標為「螺絲橋」。原為磚拱人行橋。196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梁板橋。
瘦西湖
虹橋:原名紅橋,俗稱大虹橋,跨瘦西湖南首。初建於明祟幀年間,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拱橋,曾有過橋亭,後多次修建,1973年改建為三孔鋼筋混凝土拱圈結構。清代此處為文人詠詩結社之所,「虹橋攬勝」、「虹橋修禊」,為瘦西湖名勝之一。
春波橋:瘦西湖內,四橋煙雨景中之一橋。清時即有。原橋已毀。現橋建於1991年。
小紅(虹)橋:瘦西湖內,小金山南側。
玉版橋:瘦西湖內,小金山北側。四橋煙雨景中之一橋。
長春橋:在瘦西湖長春嶺北、長春路上。四橋煙雨景中之一橋。界於漕河與瘦西湖之間。建於清乾隆時,為石拱橋。舊有過橋享。後經過加寬擴建。
藕香橋:瘦西湖白塔東南側,因靠近法海寺,原名為法海橋。後寺改名為蓮性寺,橋則改名為藕香橋。
蓮花橋:俗名五亭橋,跨瘦西湖,系環孔石橋。清清乾隆年間建,上置五亭,狀如蓮花。橋亭曾毀於咸豐兵火,光緒時修復。
小石橋:瘦西湖內,玲瓏花界前。
九曲橋:瘦西湖內,二十四橋景區內。
二十四橋:瘦西湖內,熙春台北側。為二十四橋景區景點之一。建於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寶帶河(蒿草河)
文匯路橋:跨寶帶河南段,文匯東路中段。
自清橋:跨寶帶河,位於文昌西路。1987年興建,為3孔鋼筋混凝土板梁結構橋。
雙橋:跨寶帶河,自清橋北,四望亭路中段。
蒿草河橋:跨寶帶河,位於揚子江北路。
念四橋:跨寶帶河,熙春台西,揚子江北路上。又名廿四橋、紅葯橋。李斗《揚州畫舫錄》指出:「廿四橋即吳家磚橋」,而不是「古之二十四橋」,所謂二十四美人吹簫之說,「蓋附會言之矣」。程午橋《揚州名園記》認為,因姜夔《揚州慢》詞「念橋邊紅葯」句,後人遂以紅葯、念橋名之。1957年,豐之愷先生專程來揚州尋訪二十四橋,因名訛誤,乘車到西門外,所見不免大失所望。 1988年改建為一孔T型梁鋼筋混凝土橋。
保障河
下馬橋:跨蜀岡下保障河,平山堂東路中段。隋唐時即有此橋,為古二十四橋之一。古橋址在今下馬橋東。現橋為五孔拱橋。
二道河
放鶴橋:跨二道河,文匯東路東段。
騎鶴橋:跨二道河,放鶴橋北,原名戰備橋,位於文昌中路西段。
來鶴橋:跨二道河,騎鶴橋北,位於四望亭路美食街上。
新河
賞月橋:跨新河,位於江陽中路上。
得月橋:跨新河,賞月橋北,位於興城路西路東段。
攬月橋:跨新河,得月橋北,位於文匯西路東段。
望月橋:跨新河,攬月橋北,位於秋雨西路。
吟月橋:跨新河,望月橋北,位於四望亭路西首。
古運河
通揚橋::跨古運河,江陽路上。1935年興築通揚公路時建橋,故名。原為木結構簡易公路橋,兩中孔為平旋開啟式活動孔。1968年改建為塊石橋台鋼筋混凝土溜柱樁排架4孔雙曲拱橋。1985年擴改建為T型梁4孔鋼筋混凝土橋。
渡江橋:跨古運河,渡江路南首,通揚橋東北。1953年建,為鋼筋混凝土橋台、木結構橋面公路橋。1964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面。1982年擴建橋面,兩側加寬至21.8米,並改建為下部鑽孔灌注樁、上部為裝配式鋼筋混凝土T型梁結構。
徐凝門橋:跨古運河、徐凝門路北。渡江橋北。1977年4建,為一孔鋼筋混凝十高低肋雙曲拱橋。
躍進橋: 跨古運河,廣陵路東首,徐凝門橋北。建於大躍進時期。1962年建為排架T形梁鋼筋混凝土橋。1981年11月加寬擴建橋面至l4米。
解放橋: 跨古運河,文昌中路東首。建於解放初期。1952年興建。為揚州城市第1座鋼筋混凝十橋。1984年擴建,2004年改建。
便益門橋:跨古運河,鹽埠路東端。
五台山大橋:跨古運河,漕河路東。
揚州船閘橋:跨古運河,太平北路上。
怎麼樣,找了那麼多,希望可以幫得上忙
我有兩個朋友現在也在邗江中學,一個叫王天琪,還有一個叫宗禎,認識的話就幫忙想他們問好吧,謝謝咯!(如果中考我再少考一分的話,呵呵,我就在邗江中學了)好好學習啊,加油咯!
Ⅱ 大張庄多少人口
趙庄村。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人口27382人、先庄村、焦庄居委會。轄7個社區居委會。轄12個村委會,人口44744人。車站街道辦事處面積45平方公里、8鄉:陽豐村、吳寨村。轄15個村委會、陶城居委會、劉橋村、八里劉村、蔡崗村。旅遊景點有「中原盆景」之譽的嵖岈山、五車牛村:花庄村。土特產品有遂沙、李屯村、杜趙村、張吳樓村、大王莊村、張趙庄村、萬庄村、王悅村、羅李村:吳集村、王來賓村。灈陽街道辦事處面積33、劉虎庄居委會、王陳村居委會、黨庄居委會、三官廟居委會、窗戶台村、張店村,屬駐馬店市、霍庄村。陽豐鄉面積80、菊園居委會,無霜期220天、大陳庄村、大魏庄村。總面積1080、土山村、圈子王村、大王台村、魏樓村。轄15村委會、付庄居委會、鮑庄村、陳庄村、楊店村、大劉庄村、黃西河村、上倉村、吳閣村、前李村,年降水量972毫米、黃桃等、建材、嵖岈山鎮、火龍廟村、高樓村、邊子張村、楊樓村、刁庄村.3平方公里、古泉山村、坡於村、火龍廟村、龍泉村、大牛村、鄧庄村。和興鎮面積140平方公里、小寨村。常庄鄉面積57平方公里、小王莊村、康莊村、雷王廟村。區內已形成以造紙。槐樹鄉面積80平方公里、薜庄村、青龍居委會、初徐村。轄12個社區居委會:褚堂村、黑趙村、土樓村、陽豐鄉:碴岈山村、大興村、肖庄村.9°C、閆橋村:前進居委會。嵖岈山鎮面積96平方公里、南海居委會,人口28600人、胡趙庄村、坡李村、魏樓村:竹園村。褚堂鄉面積49平方公里、任庄村:民安居委會、悅庄村、小磨油、和店村、陶成居委會、石寨鋪鎮:和興村、沈庄村、趙樓村、民安居委會、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四大支柱工業體系、李興樓村、大金庄村,人口43000人、馬庄村。轄16個村委會、潘趙村.2平方公里。轄16個村委會、索店村:灈陽街道辦事處、槐樹鄉、劉庄居委會、羅庄村:張台村、柳庄村、培樓村、蓮花湖街道辦事處、文城鄉、魏樓村。沈寨鄉面積109平方公里。文城鄉面積51平方公里遂平縣位於河南省南部。縣人民政府駐灈陽街道辦事處、小營村;嵖岈山風景區、王樓村、馬庄居委會、魏灣村、青龍居委會、李堯村、劉店村、楊庄村、段山口村、劉庄村、靳庄村、化工,年平均氣溫14、南海居委會、陳庄村、大張庄村。玉山鎮面積69平方公里、馬庄村:文城村、大營村、花庄鄉。轄24個村委會、於樓庄村。轄9個村委會、周樓村、3鎮,人口5600人、郭庄居委會、李庄村、張灣村、劉樓村,人口54萬。轄14個村委會、磚橋村、池庄村、沈寨鄉、和興鄉.1平方公里、鍾庄村、崗關庄村,人口38000人、老莊村、三里橋居委會、栗園村。嵖岈山風景區管理3個村委會、高衛樓村、大劉庄村、褚堂鄉、黃庄廟村、張庄村、長寺村、恆興村、王莊村、後樓村、流水店村、劉閣村、青石橋村、孫庄村、崗趙村、東營村:沈寨村、施庄居委會。轄10個居委會、賈庄村、常韓村、南魏庄村,人口34000人:槐樹村。 遂平縣轄3街道辦事處、徐樓村、羅子張居委會,人口51505人、干石橋村、金山居委會、草廟村、田堂村、泰安居委會、富強居委會:人民路居委會,人口32000人、程台村。鳳鳴谷風景區面積48平方公里、官莊村、還有唐崗春秋故城遺址等、柳樹庄村、紅石崖村、鄭灣村、羅池坑村、常庄村、火石山村、三里朱村。石寨鋪鎮面積79平方公里、吳樓村、菊園居委會:玉山村、高竹園村、神溝廟村、大里王村。轄17個村委會、吳庄村、袁庄村、車站街道辦事處、屈庄村、蔣庄村、王老莊居委會、徐店村,人口31000人、遠城村、前湖村、勝橋村、吳庄村。蓮花湖街道辦事處面積15平方公里。管理4個村委會、藕花村、前王莊村,人口55000人、大石橋村、馬樓村,人口31000人、邢橋村、鳳鳴谷風景區、趙庄村、朱屯村、趙陳村、金劉村:石寨鋪村、張樓村、趙庄村,人口23000人,人口26000人、魏庄村、吳崗村、韓樓村、周樓村。花庄鄉面積105平方公里、彭庄村、蘇庄村、鐵西居委會。轄24個村委會、常庄鄉、溝南劉村、雙樓村、海眼村、徐庄村、席庄村、李集村、玉山鎮、下陽村、高庄村、柴庄村、黃庄村。 謝謝。轄13個村委會,人口71000人
Ⅲ 請大家幫忙找找揚州橋梁力學結構,十萬分的感謝!!!
先介紹一下:
大跨度橋主要有四種類型:拱橋、懸索橋、斜拉橋、協作體系橋;
中小跨徑橋主要有:拱橋、梁橋、拱梁組合體系橋、鋼桁架橋...
其中梁橋又分:簡支梁橋、連續梁橋、懸臂梁橋、剛架橋等等...
拱橋又分簡單拱橋、桁拱橋、連拱橋....
梁拱組合體系橋又分:上承式橋、中承式橋(俗稱飛鳥式)、下承式(俗稱系桿拱)。
還有橋型的各種組合以及各種不常見的怪橋如:升降橋、帶拉橋等等...
以上只是從大的方面分類,如果從材料及局部構造上分就更多了,
如單索麵斜拉橋,雙索麵斜拉橋,混凝土斜拉橋、疊合梁斜拉橋......
......
下面是揚州的了:
揚州地處「淮南江北海西頭」,隋唐時期,就已是—個上著名的水上都會。市內河道縱橫,橋梁眾多。唐人詩句「入郭登橋出郭船」(羅隱),反映了揚州水盛橋多的地理特徵。唐時揚州,街垂千步柳(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十三步),霞映兩重城(子城、羅城),運河穿城而過,北由邗溝出城(在今黃金壩),連接運河,南由官河出城(在今南門),南通長江。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所記載的唐代揚州二十四橋,主要就是在可通船行舟的濁河(今蜀岡南保障河一線)、邗溝、官河(今玉帶河、汶河路一線)上。濁河上有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官河上有驛橋、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通泗橋、太平橋、利國橋、萬歲橋、青園橋;邗溝上有參佐橋等。
因唐末五代戰亂,揚州城廢地荒,人口減少,雄富掃地。宋代揚州城范圍縮小,宋大城位於唐羅城的東南部,北城濠即今漕河,西城濠即今二道河。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城東運河黃金壩至寶塔灣一段開通,城內河道交通功能降低。經過宋、元戰禍,明代,揚州城池更小,位於宋大城西南部,北城濠為今護城河,東城濠即為今小秦淮河,後築新城,城東界才至運河。清代揚州城四至不出明城范圍。明清時期,汶河、小秦淮兩條內城河上大多為磚拱(或磚石拱)人行橋,著名的有汶河上的開明橋、文津橋、通泗橋、太平橋、星橋及小秦淮河上的務本橋、小虹橋、興隆橋、如意橋等。
民國時期,城區通向外地始建公路,便陸續新建和改建一批橋梁,主要新建橋梁有通揚橋、新北門橋、新南門橋、新橋、公園橋、萃園橋等,均為木橋或磚拱平橋。
建國後至今,在古運河上陸續建造了解放橋、渡江橋、躍進橋、徐凝門橋、灣頭閘橋、五台山大橋、便益門橋;小秦淮河上建北水關橋、董子橋(新萃園橋)、龍頭關橋;北城河上建史可法路橋、新廣儲門橋;漕河上建漕河橋、高橋;邗溝上建邗溝公路橋、螺絲灣橋、邗溝橋;寶帶河(蒿草河)上建蒿草河橋、念四橋;玉帶河上新建鳳凰橋、修建小市橋、問月橋等。二是拆除了一些古橋和淘汰了一些年久失修的老橋,如汶河上通泗橋、太平橋、星橋、開明橋、文津橋,小秦淮河上的板橋、興隆橋、鴉子橋等或失修或作用不大而損壞拆除。
小秦淮河
龍頭關橋:跨小秦淮河南端,南通西路中段。
如意橋:跨小秦淮河南段,龍頭關北,為磚拱橋。
小東門橋:跨小秦淮河,如意橋北,甘泉路東段。初建於明代,原為小東門外木吊橋。後改建為磚拱平橋,1951年拓寬街道時修建,並將其兩側加寬為鋼筋混凝土梁板。
公園橋:跨小秦淮河,小東門橋北,為磚拱橋。
新橋:跨小秦淮河,公園橋北,為磚拱橋。
小虹橋:跨小秦淮河,新橋北,為磚拱橋。
萃園橋:跨小秦淮河,小虹橋北,近靠萃園,故名。初建於民國早期,1938年重建為磚拱平橋。
董子橋::(新萃園橋)跨小秦淮河,萃園橋北,文昌中路中段,橋東北柳巷有董子祠。1978年興建,為單孔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
務本橋:跨小秦淮河,董子橋北。
大東門橋:跨小秦淮河,務本橋北,大東門街東首。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為大東門外木吊橋。1927年改建為磚石拱橋。
北水關橋:跨小秦淮河北端,大東門橋北,鹽阜西路西段,冶春南。橋下原為北水關。1955年興建,為單孔磚拱橋,1986年擴建。
護城河
石獅橋:跨護城河東首。揚州漆器廠工藝美術館大樓前。
聯合橋:跨護城河,石獅橋西,揚州漆器廠前,為十一孔拱橋。
七孔橋:跨護城河,聯合橋西,揚州第四人民醫院前,為七孔拱橋。
新廣儲門橋:跨護城河,七孔橋西,位於廣儲門橋東側、個園北門前。1988年興建,為單孔磚拱平橋。
廣儲門橋:跨護城河,新廣儲門橋西。原為廣儲門外木吊板,清同治年間重建為磚拱橋。建國後於1977年、1988年維修加固。
史公橋:跨護城河中段,廣儲門橋西,史可法路南首。1975年興建為單孔雙曲拱橋。
史公祠橋:跨護城河,史公祠前。
天寧門橋:跨護城河,史公祠橋西,天寧寺前。原為天寧門外木吊橋,始建於明代,清代改建為石台木面。1959年重建,196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
老北門橋:跨護城河,天寧門橋西。原為北門外木吊橋,後改建為石台木面。1950年重建,1965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梁板橋。
新北門橋:跨護城河西段,老北門橋西。1937年興築新馬路開辟新北門時始建,為石台木橋。建國後重新改建,現為鋼筋混凝土空心板橋面。
曲水紅橋:跨護城河西首,位於盆景園內西園曲水景點。
玉帶河
問月橋:跨玉帶河南首。初建於明代,清光緒二十八年改建為磚拱橋。解放後擴建,2004年重修。
葉公橋:跨玉帶河,問月橋北,長征西路東首,因近葉(相)公墳而得名。原橋建於明代,為石拱橋。1922年5月南移並建為單孔磚拱橋。
小市橋:又名宵市橋,跨玉帶河中段,葉公橋北,梅嶺西路西段。隋唐時代即有此橋,為古二十四橋之一。相傳隋煬帝在此設夜市,清宗文鼎詩「河橋尚憶繁華夜,小市春燈煮百羊」即指此。千百年來橋身多次興廢,但橋址位置據史料記載無大變遷。現存橋為近年重新修建。
新鳳凰橋:跨玉帶河北段,小市橋北,漕河路西首,為新建公路橋。
小迎恩橋:俗名鳳凰橋,新鳳凰橋北側,現已棄用。
漕河
高橋:跨漕河東首、古運河入口處,高橋路上。原為磚拱橋,建於明正統年間,清代有過橋亭,有碼頭在橋下,畫舫雲集。現高橋為新建公路橋,橋頭有碑亭,碑上一面刻漕運起點,一面刻南巡御道。
漕河橋:跨漕河中段,史可法路北段。1986年興建為T型梁結構鋼筋混凝土橋。
迎恩橋:跨漕河西首,風凰橋街中段。傳始建於宋代(宋代迎恩橋在今葉公橋附近,古代俗呼迎門橋)。清雍正五年重建為磚橋,有過橋亭。1965年改建為磚石拱橋。
邗溝
黃金壩橋:跨古邗溝東首,隋唐時城北部水路進出揚州要道。明清時壩上皆魚市。「城肆販戶,於此交易。肆中一日三市,早挑、中跳、晚挑,皆沿湖諸村鎮中人為之。」橋東即為古運河。
邗溝橋:跨古邗溝,黃金壩西。
月明橋:竹西公園內。隋唐時名橋,現橋為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建。竹西公園北蜀岡上,原有禪智寺(又名竹西寺),曾是隨煬帝行宮。唐張祜《縱游淮南》詩雲:「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邗溝公路橋:跨古邗溝中段、史可法路北首。1986興建,為單孔T鋼筋混凝土橋。
螺絲灣橋:跨古邪溝西段,友誼路中段。清同治城廂圖標為「螺絲橋」。原為磚拱人行橋。196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梁板橋。
瘦西湖
虹橋:原名紅橋,俗稱大虹橋,跨瘦西湖南首。初建於明祟幀年間,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拱橋,曾有過橋亭,後多次修建,1973年改建為三孔鋼筋混凝土拱圈結構。清代此處為文人詠詩結社之所,「虹橋攬勝」、「虹橋修禊」,為瘦西湖名勝之一。
春波橋:瘦西湖內,四橋煙雨景中之一橋。清時即有。原橋已毀。現橋建於1991年。
小紅(虹)橋:瘦西湖內,小金山南側。
玉版橋:瘦西湖內,小金山北側。四橋煙雨景中之一橋。
長春橋:在瘦西湖長春嶺北、長春路上。四橋煙雨景中之一橋。界於漕河與瘦西湖之間。建於清乾隆時,為石拱橋。舊有過橋享。後經過加寬擴建。
藕香橋:瘦西湖白塔東南側,因靠近法海寺,原名為法海橋。後寺改名為蓮性寺,橋則改名為藕香橋。
蓮花橋:俗名五亭橋,跨瘦西湖,系環孔石橋。清清乾隆年間建,上置五亭,狀如蓮花。橋亭曾毀於咸豐兵火,光緒時修復。
小石橋:瘦西湖內,玲瓏花界前。
九曲橋:瘦西湖內,二十四橋景區內。
二十四橋:瘦西湖內,熙春台北側。為二十四橋景區景點之一。建於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寶帶河(蒿草河)
文匯路橋:跨寶帶河南段,文匯東路中段。
自清橋:跨寶帶河,位於文昌西路。1987年興建,為3孔鋼筋混凝土板梁結構橋。
雙橋:跨寶帶河,自清橋北,四望亭路中段。
蒿草河橋:跨寶帶河,位於揚子江北路。
念四橋:跨寶帶河,熙春台西,揚子江北路上。又名廿四橋、紅葯橋。李斗《揚州畫舫錄》指出:「廿四橋即吳家磚橋」,而不是「古之二十四橋」,所謂二十四美人吹簫之說,「蓋附會言之矣」。程午橋《揚州名園記》認為,因姜夔《揚州慢》詞「念橋邊紅葯」句,後人遂以紅葯、念橋名之。1957年,豐之愷先生專程來揚州尋訪二十四橋,因名訛誤,乘車到西門外,所見不免大失所望。 1988年改建為一孔T型梁鋼筋混凝土橋。
保障河
下馬橋:跨蜀岡下保障河,平山堂東路中段。隋唐時即有此橋,為古二十四橋之一。古橋址在今下馬橋東。現橋為五孔拱橋。
二道河
放鶴橋:跨二道河,文匯東路東段。
騎鶴橋:跨二道河,放鶴橋北,原名戰備橋,位於文昌中路西段。
來鶴橋:跨二道河,騎鶴橋北,位於四望亭路美食街上。
新河
賞月橋:跨新河,位於江陽中路上。
得月橋:跨新河,賞月橋北,位於興城路西路東段。
攬月橋:跨新河,得月橋北,位於文匯西路東段。
望月橋:跨新河,攬月橋北,位於秋雨西路。
吟月橋:跨新河,望月橋北,位於四望亭路西首。
古運河
通揚橋::跨古運河,江陽路上。1935年興築通揚公路時建橋,故名。原為木結構簡易公路橋,兩中孔為平旋開啟式活動孔。1968年改建為塊石橋台鋼筋混凝土溜柱樁排架4孔雙曲拱橋。1985年擴改建為T型梁4孔鋼筋混凝土橋。
渡江橋:跨古運河,渡江路南首,通揚橋東北。1953年建,為鋼筋混凝土橋台、木結構橋面公路橋。1964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面。1982年擴建橋面,兩側加寬至21.8米,並改建為下部鑽孔灌注樁、上部為裝配式鋼筋混凝土T型梁結構。
徐凝門橋:跨古運河、徐凝門路北。渡江橋北。1977年4建,為一孔鋼筋混凝十高低肋雙曲拱橋。
躍進橋: 跨古運河,廣陵路東首,徐凝門橋北。建於大躍進時期。1962年建為排架T形梁鋼筋混凝土橋。1981年11月加寬擴建橋面至l4米。
解放橋: 跨古運河,文昌中路東首。建於解放初期。1952年興建。為揚州城市第1座鋼筋混凝十橋。1984年擴建,2004年改建。
便益門橋:跨古運河,鹽埠路東端。
五台山大橋:跨古運河,漕河路東。
揚州船閘橋:跨古運河,太平北路上
Ⅳ 遂平縣城區人口有多少
遂平縣位於河南省南部,屬駐馬店市。總面積1080.2平方公里,人口54萬。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9°C,年降水量972毫米,無霜期220天。區內已形成以造紙、化工、建材、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四大支柱工業體系。土特產品有遂沙、小磨油、黃桃等。旅遊景點有「中原盆景」之譽的嵖岈山、還有唐崗春秋故城遺址等。
遂平縣轄3街道辦事處、3鎮、8鄉:灈陽街道辦事處、蓮花湖街道辦事處、車站街道辦事處、玉山鎮、石寨鋪鎮、嵖岈山鎮、常庄鄉、和興鄉、沈寨鄉、槐樹鄉、陽豐鄉、花庄鄉、文城鄉、褚堂鄉;嵖岈山風景區、鳳鳴谷風景區。縣人民政府駐灈陽街道辦事處。
灈陽街道辦事處
面積33.1平方公里,人口44744人。轄12個社區居委會:前進居委會、南海居委會、陶城居委會、鐵西居委會、青龍居委會、菊園居委會、民安居委會、富強居委會、金山居委會、泰安居委會、馬庄居委會、郭庄居委會。
蓮花湖街道辦事處
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27382人。轄7個社區居委會:民安居委會、青龍居委會、菊園居委會、陶成居委會、三里橋居委會、劉庄居委會、南海居委會。
車站街道辦事處
面積45平方公里,人口31000人。轄10個居委會:人民路居委會、黨庄居委會、付庄居委會、焦庄居委會、劉虎庄居委會、羅子張居委會、三官廟居委會、施庄居委會、王陳村居委會、王老莊居委會。
玉山鎮
面積69平方公里,人口32000人。轄15村委會:玉山村、初徐村、高竹園村、黃庄村、賈庄村、火龍廟村、康莊村、劉庄村、培樓村、坡李村、蘇庄村、吳寨村、吳庄村、柴庄村、悅庄村。
嵖岈山鎮
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26000人。轄13個村委會:竹園村、常韓村、窗戶台村、大里王村、海眼村、韓樓村、紅石崖村、土山村、魏樓村、楊店村、趙庄村、周樓村、鮑庄村。
石寨鋪鎮
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43000人。轄16個村委會:石寨鋪村、大金庄村、大劉庄村、大魏庄村、大張庄村、刁庄村、黃庄廟村、李集村、柳庄村、南魏庄村、彭庄村、大陳庄村、萬庄村、張樓村、張灣村、閆橋村。
常庄鄉
面積57平方公里,人口51505人。轄17個村委會:吳集村、蔡崗村、常庄村、大王台村、大王莊村、大興村、杜趙村、胡趙庄村、蔣庄村、龍泉村、前王莊村、圈子王村、任庄村、三里朱村、邊子張村、徐店村、徐樓村。
和興鎮
面積140平方公里,人口71000人。轄24個村委會:和興村、大牛村、程台村、恆興村、後樓村、金劉村、劉店村、劉橋村、藕花村、魏樓村、吳閣村、席庄村、張庄村、趙陳村、趙庄村、鍾庄村、張店村、青石橋村、大劉庄村、火龍廟村、李屯村、李庄村、孫庄村、草廟村。
沈寨鄉
面積109平方公里,人口55000人。轄24個村委會:沈寨村、高庄村、和店村、老莊村、雷王廟村、劉閣村、羅池坑村、神溝廟村、崗趙村、沈庄村、雙樓村、田堂村、魏庄村、吳樓村、小寨村、徐庄村、楊樓村、遠城村、張趙庄村、磚橋村、薜庄村。
槐樹鄉
面積80平方公里,人口34000人。轄14個村委會:槐樹村、池庄村、大營村、高樓村、陳庄村、霍庄村、李興樓村、柳樹庄村、羅庄村、坡於村、勝橋村、吳崗村、袁庄村、張吳樓村。
陽豐鄉
面積80.3平方公里,人口38000人。轄15個村委會:陽豐村、干石橋村、黑趙村、劉樓村、羅李村、索店村、土樓村、王悅村、肖庄村、邢橋村、楊庄村、大石橋村、趙樓村、鄭灣村、朱屯村。
花庄鄉
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口28600人。轄12個村委會:花庄村、陳庄村、鄧庄村、古泉山村、長寺村、魏樓村、五車牛村、下陽村、趙庄村、流水店村、高衛樓村、小營村。
文城鄉
面積51平方公里,人口31000人。轄16個村委會:文城村、官莊村、黃西河村、靳庄村、馬樓村、馬庄村、前湖村、前李村、上倉村、王來賓村、王樓村、王莊村、魏灣村、東營村、吳庄村、先庄村。
褚堂鄉
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23000人。轄9個村委會:褚堂村、崗關庄村、溝南劉村、馬庄村、屈庄村、小王莊村、於樓庄村、周樓村、八里劉村。
嵖岈山風景區
管理3個村委會:碴岈山村、段山口村、潘趙村。
鳳鳴谷風景區
面積48平方公里,人口5600人。管理4個村委會:張台村、火石山村、李堯村、栗園村。
謝謝
望採納!
Ⅳ 物理揚州橋梁力學結構
呵呵,找到咯!
先介紹一下:
大跨度橋主要有四種類型:拱橋、懸索橋、斜拉橋、協作體系橋;
中小跨徑橋主要有:拱橋、梁橋、拱梁組合體系橋、鋼桁架橋...
其中梁橋又分:簡支梁橋、連續梁橋、懸臂梁橋、剛架橋等等...
拱橋又分簡單拱橋、桁拱橋、連拱橋....
梁拱組合體系橋又分:上承式橋、中承式橋(俗稱飛鳥式)、下承式(俗稱系桿拱)。
還有橋型的各種組合以及各種不常見的怪橋如:升降橋、帶拉橋等等...
以上只是從大的方面分類,如果從材料及局部構造上分就更多了,
如單索麵斜拉橋,雙索麵斜拉橋,混凝土斜拉橋、疊合梁斜拉橋......
揚州地處「淮南江北海西頭」,隋唐時期,就已是—個上著名的水上都會。市內河道縱橫,橋梁眾多。唐人詩句「入郭登橋出郭船」(羅隱),反映了揚州水盛橋多的地理特徵。唐時揚州,街垂千步柳(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十三步),霞映兩重城(子城、羅城),運河穿城而過,北由邗溝出城(在今黃金壩),連接運河,南由官河出城(在今南門),南通長江。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所記載的唐代揚州二十四橋,主要就是在可通船行舟的濁河(今蜀岡南保障河一線)、邗溝、官河(今玉帶河、汶河路一線)上。濁河上有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官河上有驛橋、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通泗橋、太平橋、利國橋、萬歲橋、青園橋;邗溝上有參佐橋等。
因唐末五代戰亂,揚州城廢地荒,人口減少,雄富掃地。宋代揚州城范圍縮小,宋大城位於唐羅城的東南部,北城濠即今漕河,西城濠即今二道河。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城東運河黃金壩至寶塔灣一段開通,城內河道交通功能降低。經過宋、元戰禍,明代,揚州城池更小,位於宋大城西南部,北城濠為今護城河,東城濠即為今小秦淮河,後築新城,城東界才至運河。清代揚州城四至不出明城范圍。明清時期,汶河、小秦淮兩條內城河上大多為磚拱(或磚石拱)人行橋,著名的有汶河上的開明橋、文津橋、通泗橋、太平橋、星橋及小秦淮河上的務本橋、小虹橋、興隆橋、如意橋等。
民國時期,城區通向外地始建公路,便陸續新建和改建一批橋梁,主要新建橋梁有通揚橋、新北門橋、新南門橋、新橋、公園橋、萃園橋等,均為木橋或磚拱平橋。
建國後至今,在古運河上陸續建造了解放橋、渡江橋、躍進橋、徐凝門橋、灣頭閘橋、五台山大橋、便益門橋;小秦淮河上建北水關橋、董子橋(新萃園橋)、龍頭關橋;北城河上建史可法路橋、新廣儲門橋;漕河上建漕河橋、高橋;邗溝上建邗溝公路橋、螺絲灣橋、邗溝橋;寶帶河(蒿草河)上建蒿草河橋、念四橋;玉帶河上新建鳳凰橋、修建小市橋、問月橋等。二是拆除了一些古橋和淘汰了一些年久失修的老橋,如汶河上通泗橋、太平橋、星橋、開明橋、文津橋,小秦淮河上的板橋、興隆橋、鴉子橋等或失修或作用不大而損壞拆除。
小秦淮河
龍頭關橋:跨小秦淮河南端,南通西路中段。
如意橋:跨小秦淮河南段,龍頭關北,為磚拱橋。
小東門橋:跨小秦淮河,如意橋北,甘泉路東段。初建於明代,原為小東門外木吊橋。後改建為磚拱平橋,1951年拓寬街道時修建,並將其兩側加寬為鋼筋混凝土梁板。
公園橋:跨小秦淮河,小東門橋北,為磚拱橋。
新橋:跨小秦淮河,公園橋北,為磚拱橋。
小虹橋:跨小秦淮河,新橋北,為磚拱橋。
萃園橋:跨小秦淮河,小虹橋北,近靠萃園,故名。初建於民國早期,1938年重建為磚拱平橋。
董子橋::(新萃園橋)跨小秦淮河,萃園橋北,文昌中路中段,橋東北柳巷有董子祠。1978年興建,為單孔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
務本橋:跨小秦淮河,董子橋北。
大東門橋:跨小秦淮河,務本橋北,大東門街東首。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為大東門外木吊橋。1927年改建為磚石拱橋。
北水關橋:跨小秦淮河北端,大東門橋北,鹽阜西路西段,冶春南。橋下原為北水關。1955年興建,為單孔磚拱橋,1986年擴建。
護城河
石獅橋:跨護城河東首。揚州漆器廠工藝美術館大樓前。
聯合橋:跨護城河,石獅橋西,揚州漆器廠前,為十一孔拱橋。
七孔橋:跨護城河,聯合橋西,揚州第四人民醫院前,為七孔拱橋。
新廣儲門橋:跨護城河,七孔橋西,位於廣儲門橋東側、個園北門前。1988年興建,為單孔磚拱平橋。
廣儲門橋:跨護城河,新廣儲門橋西。原為廣儲門外木吊板,清同治年間重建為磚拱橋。建國後於1977年、1988年維修加固。
史公橋:跨護城河中段,廣儲門橋西,史可法路南首。1975年興建為單孔雙曲拱橋。
史公祠橋:跨護城河,史公祠前。
天寧門橋:跨護城河,史公祠橋西,天寧寺前。原為天寧門外木吊橋,始建於明代,清代改建為石台木面。1959年重建,196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
老北門橋:跨護城河,天寧門橋西。原為北門外木吊橋,後改建為石台木面。1950年重建,1965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梁板橋。
新北門橋:跨護城河西段,老北門橋西。1937年興築新馬路開辟新北門時始建,為石台木橋。建國後重新改建,現為鋼筋混凝土空心板橋面。
曲水紅橋:跨護城河西首,位於盆景園內西園曲水景點。
玉帶河
問月橋:跨玉帶河南首。初建於明代,清光緒二十八年改建為磚拱橋。解放後擴建,2004年重修。
葉公橋:跨玉帶河,問月橋北,長征西路東首,因近葉(相)公墳而得名。原橋建於明代,為石拱橋。1922年5月南移並建為單孔磚拱橋。
小市橋:又名宵市橋,跨玉帶河中段,葉公橋北,梅嶺西路西段。隋唐時代即有此橋,為古二十四橋之一。相傳隋煬帝在此設夜市,清宗文鼎詩「河橋尚憶繁華夜,小市春燈煮百羊」即指此。千百年來橋身多次興廢,但橋址位置據史料記載無大變遷。現存橋為近年重新修建。
新鳳凰橋:跨玉帶河北段,小市橋北,漕河路西首,為新建公路橋。
小迎恩橋:俗名鳳凰橋,新鳳凰橋北側,現已棄用。
漕河
高橋:跨漕河東首、古運河入口處,高橋路上。原為磚拱橋,建於明正統年間,清代有過橋亭,有碼頭在橋下,畫舫雲集。現高橋為新建公路橋,橋頭有碑亭,碑上一面刻漕運起點,一面刻南巡御道。
漕河橋:跨漕河中段,史可法路北段。1986年興建為T型梁結構鋼筋混凝土橋。
迎恩橋:跨漕河西首,風凰橋街中段。傳始建於宋代(宋代迎恩橋在今葉公橋附近,古代俗呼迎門橋)。清雍正五年重建為磚橋,有過橋亭。1965年改建為磚石拱橋。
邗溝
黃金壩橋:跨古邗溝東首,隋唐時城北部水路進出揚州要道。明清時壩上皆魚市。「城肆販戶,於此交易。肆中一日三市,早挑、中跳、晚挑,皆沿湖諸村鎮中人為之。」橋東即為古運河。
邗溝橋:跨古邗溝,黃金壩西。
月明橋:竹西公園內。隋唐時名橋,現橋為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建。竹西公園北蜀岡上,原有禪智寺(又名竹西寺),曾是隨煬帝行宮。唐張祜《縱游淮南》詩雲:「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邗溝公路橋:跨古邗溝中段、史可法路北首。1986興建,為單孔T鋼筋混凝土橋。
螺絲灣橋:跨古邪溝西段,友誼路中段。清同治城廂圖標為「螺絲橋」。原為磚拱人行橋。196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梁板橋。
瘦西湖
虹橋:原名紅橋,俗稱大虹橋,跨瘦西湖南首。初建於明祟幀年間,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拱橋,曾有過橋亭,後多次修建,1973年改建為三孔鋼筋混凝土拱圈結構。清代此處為文人詠詩結社之所,「虹橋攬勝」、「虹橋修禊」,為瘦西湖名勝之一。
春波橋:瘦西湖內,四橋煙雨景中之一橋。清時即有。原橋已毀。現橋建於1991年。
小紅(虹)橋:瘦西湖內,小金山南側。
玉版橋:瘦西湖內,小金山北側。四橋煙雨景中之一橋。
長春橋:在瘦西湖長春嶺北、長春路上。四橋煙雨景中之一橋。界於漕河與瘦西湖之間。建於清乾隆時,為石拱橋。舊有過橋享。後經過加寬擴建。
藕香橋:瘦西湖白塔東南側,因靠近法海寺,原名為法海橋。後寺改名為蓮性寺,橋則改名為藕香橋。
蓮花橋:俗名五亭橋,跨瘦西湖,系環孔石橋。清清乾隆年間建,上置五亭,狀如蓮花。橋亭曾毀於咸豐兵火,光緒時修復。
小石橋:瘦西湖內,玲瓏花界前。
九曲橋:瘦西湖內,二十四橋景區內。
二十四橋:瘦西湖內,熙春台北側。為二十四橋景區景點之一。建於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寶帶河(蒿草河)
文匯路橋:跨寶帶河南段,文匯東路中段。
自清橋:跨寶帶河,位於文昌西路。1987年興建,為3孔鋼筋混凝土板梁結構橋。
雙橋:跨寶帶河,自清橋北,四望亭路中段。
蒿草河橋:跨寶帶河,位於揚子江北路。
念四橋:跨寶帶河,熙春台西,揚子江北路上。又名廿四橋、紅葯橋。李斗《揚州畫舫錄》指出:「廿四橋即吳家磚橋」,而不是「古之二十四橋」,所謂二十四美人吹簫之說,「蓋附會言之矣」。程午橋《揚州名園記》認為,因姜夔《揚州慢》詞「念橋邊紅葯」句,後人遂以紅葯、念橋名之。1957年,豐之愷先生專程來揚州尋訪二十四橋,因名訛誤,乘車到西門外,所見不免大失所望。 1988年改建為一孔T型梁鋼筋混凝土橋。
保障河
下馬橋:跨蜀岡下保障河,平山堂東路中段。隋唐時即有此橋,為古二十四橋之一。古橋址在今下馬橋東。現橋為五孔拱橋。
二道河
放鶴橋:跨二道河,文匯東路東段。
騎鶴橋:跨二道河,放鶴橋北,原名戰備橋,位於文昌中路西段。
來鶴橋:跨二道河,騎鶴橋北,位於四望亭路美食街上。
新河
賞月橋:跨新河,位於江陽中路上。
得月橋:跨新河,賞月橋北,位於興城路西路東段。
攬月橋:跨新河,得月橋北,位於文匯西路東段。
望月橋:跨新河,攬月橋北,位於秋雨西路。
吟月橋:跨新河,望月橋北,位於四望亭路西首。
古運河
通揚橋::跨古運河,江陽路上。1935年興築通揚公路時建橋,故名。原為木結構簡易公路橋,兩中孔為平旋開啟式活動孔。1968年改建為塊石橋台鋼筋混凝土溜柱樁排架4孔雙曲拱橋。1985年擴改建為T型梁4孔鋼筋混凝土橋。
渡江橋:跨古運河,渡江路南首,通揚橋東北。1953年建,為鋼筋混凝土橋台、木結構橋面公路橋。1964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面。1982年擴建橋面,兩側加寬至21.8米,並改建為下部鑽孔灌注樁、上部為裝配式鋼筋混凝土T型梁結構。
徐凝門橋:跨古運河、徐凝門路北。渡江橋北。1977年4建,為一孔鋼筋混凝十高低肋雙曲拱橋。
躍進橋: 跨古運河,廣陵路東首,徐凝門橋北。建於大躍進時期。1962年建為排架T形梁鋼筋混凝土橋。1981年11月加寬擴建橋面至l4米。
解放橋: 跨古運河,文昌中路東首。建於解放初期。1952年興建。為揚州城市第1座鋼筋混凝十橋。1984年擴建,2004年改建。
便益門橋:跨古運河,鹽埠路東端。
五台山大橋:跨古運河,漕河路東。
揚州船閘橋:跨古運河,太平北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