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磚牆盆景

磚牆盆景

發布時間: 2022-06-30 22:57:17

Ⅰ 北方盆栽花卉養植常用溫室有哪些

在我國北方及中部地區,栽培原產熱帶和亞熱帶的花卉,大都需放在室內或溫室內越冬。由於家庭室內空間有限,少量栽培尚可,若數量較多,或經營性栽培,則需建造專用的溫室或塑料大棚。

1.現代化大型溫室

目前在較發達國家,尤其是溫帶和亞熱帶地區,越來越多的採用現代化大型東西向採光雙屋面連棟式溫室。每棟面積可達數千至上萬平方米。框架採用鍍鋅鋼材,屋面用鋁合金材料作桁架,覆蓋物可採用玻璃、玻璃鋼、硬塑料板或塑料薄膜。冬季用煤氣、燃油或燒煤通過熱水、蒸汽或熱風加溫。夏季採用開窗通風和遮陽相結合的辦法降溫;也可採用北牆設濕墊牆,南面裝大型排風扇,溫室不開窗的降溫設施。在排風扇啟動後,流水不斷自上而下淋濕濕墊牆,室外的空氣通過濕墊牆冷卻後進入溫室,達到降溫的目的。在大氣相對濕度越低,蒸發越快的情況下,冷卻效果越好。整棟溫室的加溫、開窗通風、遮陽和降溫等項工作可全部由電腦集中控制,或部分由人工控制。這樣大型現代化溫室雖然節省人工,但造價高,維持費和能源消耗過大,生產出的商品花卉成本太高,競爭力差。我國經濟水平較低的情況下,不宜過多發展。據作者了解,在近十餘年,我國從國外引入或國內生產的這種大型現代化溫室,使用效果均不甚理想。

2.南向採光溫室

目前適合於我國北方的是南向採光溫室。其主要優點是保暖效果好,節省或不消耗能源。現介紹幾種在北方不同緯度地區應用較多而又較成熟的溫室。

1.山東壽光式冬暖型溫室

這種溫室後坡較短,前坡長,採光面大,增溫性好。晴天上午揭苫後1小時,棚內氣溫能增高10℃左右。夜間最低棚溫一般在10℃以上。嚴冬陰雪天氣時的夜最低溫也不低於8℃。此種大棚適於北緯38°以南,冬季太陽高度角不小於28°的地區。尤其適於東西向長度僅30~50米的地塊建棚。

圖4-1 山東壽光式冬暖型溫室(單位:米)

1.後牆 2.通氣孔 3.後屋面(仰角25°~30°) 4.草苫 5.中柱 6.人字形拱架 7.薄膜 8.前防寒溝 9.紙被

(引自朱志方《塑料棚溫室種菜新技術》)

Ⅱ 北京四合院的詳細資料

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的四面都建有房屋的院子就是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屬磚木結構建築,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扇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樑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繽紛。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所謂「北京城有三寶……爛磚頭壘牆牆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從平面設計圖來看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差不多就是一個正方形,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房屋都是獨立存在的。正房、倒座與東西廂房是不連接的,而游廊就是連接他們的關鍵。較高檔的院落甚至還會建設花園和假山。並且廂房和倒座等所有房屋都是一層,沒有設計樓房。

四合院的大門比正房還有復雜,其中包括:門樓、門洞、腰枋、門枕、連檻、門檻、等等等等零部件。面積比較大,大概能佔一個房間的位置。大門的設計一般是黑色,往往會貼上紅紙黑字的對聯。

在四合院的設計中,後院的設計為私室或閨房,是女人家或眷屬的活動的地方,一般外人是不得隨意進去的。這個建築格局體現了中國對傳統婦女限制和尊卑等級思想。

影壁在四合院中也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用通常在於美觀、遮擋視線並突出大門的作用,共三部分組成:座、身、頂。一般是由磚砌成。影壁牆的頂會像屋頂一樣用磚雕出椽子。

四合院是封閉式住宅。從外面看,它四面都是牆,只有一個院門通向外界,兩扇大門平時還關閉著,一對門鈸彷彿告誡人們不可擅自闖入。四合院內一大家人可以安安靜靜、和和美美、與世無爭地生活。院內的房子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面向院子中間開放和集中。

高大寬敞的北房,冬暖夏涼,由長輩居住,長輩一旦有什麼不適,哪怕刮風、下雨、下雪,兒孫們也可以沿著游廊到正房去問安。這種房屋布局,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民居的家庭觀念和東方的倫理道德。

(2)磚牆盆景擴展閱讀:

四合院建築,是我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徵。「四」是東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徵。四合院建築之雅緻,結構之巧,數量之眾多,當推北京為最。

四合院一般分為大門、影壁、倒座房、屏門、垂花門、正房、廂房、耳房、後罩房、群房、廊、庭院等,講究也很多。

北京四合院的研究中,四合院的風水是非常受關注的,作為老北京傳統文化的載體,北京四合院的結構設計、選地規整,十分有講究。體現了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思想理論。

四合院建築的布局,是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徵的。按其規模的大小,有最簡單的一進院、二進院或沿著縱軸加多三進院、四進院或五進院。

內宅是四合院中心,北房前出廊,東西兩端建有游廊,游廊將東房、垂花門、西房、北房連成一體,既可躲風、避雨、防日曬,又可乘涼、休憩和觀賞院內景色。四合院內可以種樹,養花,有的還置有金魚缸,搭有葡萄架。在四合院內種棗樹、石榴樹寓意早生貴子,多子多孫;種丁香海棠,表示主人有身份和有一定的文化修養。

Ⅲ 我國古代的斗拱有哪幾類基本構件 舉例說明

斗拱在結構上由四個部分組成。

1、拱。平行於建築物表面的弓形構件。

2、翹。與建築物表面垂直或成45度或60度角的弓形構件。形式與拱相同,但擺放方向不同。

3、昂。唐宋時期的昂是斗拱中的斜構件,起著杠桿的作用,這才是真正的昂。明清時期,昂的結構功能衰退,往往只起裝飾作用。它採取延長突出端和傾斜(或傾斜向上)的形式。

4、斗與升。斗與升是斗形立方體。位於拱的兩端,上下兩層拱或介於拱與房之間,稱為「拱」。位於翹曲或鞍鋼兩端,上下被翹曲或上下之間,或橫拱之間,稱為「斗」。

斗與升斗除位置不同外,在所有的斗拱中都有交叉拱架,升斗僅支撐與建築物表面平行的拱架或方形構件,所以只開一個口,稱為「身口」;而斗拱則是支撐拱與翹曲的交點,所以斗拱就成了開闊的「十字路口」。

(3)磚牆盆景擴展閱讀:

斗拱在中國古建築中起重要作用,主要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1、荷載作用

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傳遞荷載的作用。

2、增大距離

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築物出檐更加深遠。在它成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作為構件大小的基本尺度。

3、裝飾作用

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後來的斗拱逐漸變為裝飾,也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標志。越高貴的建築斗拱越復雜、繁華。

4、抗震作用

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這種結構和現代樑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構架的節點不是剛接,這就保證了建築物的剛度協調。遇有強烈地震時,採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松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Ⅳ 幫我找一篇關於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的導游詞

大家好,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是 (第一個圖片)皇家園林頤和園
(下一張) 最早在遼金時代的時候,皇帝就已經開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園林了。當時在今天的萬壽山昆明湖一帶修建了金山行宮,將這里稱為金山、金山泊。到了元朝,有將這改名為翁山、翁山泊。而明代初期則改稱西湖並修建了園靜寺,命名為好山園。到了萬曆是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這里已經具有一定的園林規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白鳥似江南」的稱譽。然而讓這里真正成為一處皇家園林的是清代。在康熙年間就曾在此修建行宮,到了乾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1749~1764年,就在原來的基礎上修建了清漪園,擴湖,推山,將湖稱為昆明湖,山叫做萬壽山。而且這里還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園之一。和我國古代的大多數皇家建築一樣,這里也沒能躲過入侵者的踐踏,在1860年這里被英法聯軍搶掠並且燒毀了。過了一些年,慈禧太後挪用了海軍經費對這里進行了重建,而且光緒皇帝下昭將這里改名為頤和園。可是在1900年的時候,頤和園又再次遭到了八國聯軍(俄英法德意日美奧)的嚴重破壞。從此之後對這里所進行的重修,因為財力不足,所以後山部分長期都沒有修復。到了1912年,依照清史的優待條件,頤和園仍然掌握在遜帝溥儀手中。過了兩年,這里曾作為他的私人財產一度開放,但是因為交通不便票價昂貴等原因,沒什麼人來。在1924年溥儀被逐出頤和園後,北洋政府將這里正式改為對外開放的公園。1948年12月,人民政府接受這里後,經過綜合治理,仍然保持著其皇家園林的風貌。而且這里還成為了世界上造景豐富、建築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下一張 仁壽殿位於頤和園東宮門內,是宮廷區的主要建築之一,乾隆清漪園時期稱「勤政殿」,建於1750年,意為不忘勤理政務;
光緒年間改為今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仁壽殿坐西向東,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有南北九卿房。它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在頤和園居住時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為園內最主要的政治活動場所,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變法維新運動的策劃地之一。1898年光緒皇帝曾在此殿召見改良派領袖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准其專摺奏事,從而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但好景不長,由於封建保守勢力的反對,「百日維新」終歸失敗。
下一張 現在,仁壽殿的陳設和原狀是基本一致的。殿內的地平床上有九龍寶座。它後面還設有紫檀木九龍屏風,屏風以紫檀木為框架,雕有九條鬧龍,中心是玻璃鏡,鏡面上寫有226個不同寫法的壽字。
下一張 仁壽殿內吸引人的是一隻蹲在石須彌座上的銅鑄異獸 ,龍頭、獅尾、鹿角、牛蹄、遍體鱗甲,造型離奇怪異,是傳說中的瑞獸麒麟。
下一張 銅龍銅鳳 ,排列於仁壽殿前,均空腹,是帝後舉辦朝會時點燃檀香之用。當腹內燃起檀香時,香煙即從龍鳳口中裊裊冒出。我國古代歷來以龍象徵皇帝,鳳象徵皇後,習慣的設置是龍居中間,鳳靠邊側。但慈禧掌權後,便將龍鳳位置顛倒,「鳳在上,龍在下」,以顯示她的權威。
下一張 我們看到這組建築別致、環境幽雅的四合院叫做玉瀾堂,出自晉代詩人陸機:「玉泉涌微瀾」的詩句,這里就是光緒皇帝來頤和園是居住的地方。既然說到了這里,就有必要提及一下戊戌變法。愛新覺羅·載湉(tian)就是清朝的第九個皇帝,也就是慈禧的侄子,光緒皇帝。同治皇帝死了以後,慈禧太後為了能夠繼續掌權,所以就讓、四歲的載湉當皇帝,而她則再度垂簾聽政。到了光緒19歲親政以後,宮廷內保守派和維新派在政治上起了沖突。1898年,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通過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由於這次變法運動只持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後位代表的保守派所扼殺,所以也叫「百日維新」。變法失敗以後,光緒被軟禁在了南海的瀛台島上,每年慈禧來到頤和園,他也必須一同前來,住在玉瀾堂。為了控制光緒的一舉一動,慈禧太後命仁在玉瀾堂周圍修築了不少磚牆,門口還有太監把守,此時的玉瀾堂好像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過到了現在,原來的磚牆已經基本拆除了
下一張 從這里出來,我們就走上了連接萬壽山與昆明湖的長廊。它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由於長廊的地基是隨著萬壽山地勢高低而起伏的,所以廊身的走向是以昆明湖北岸的彎曲而變化的,在地勢高低和變向的連接點上,還建有四個亭子代表春夏秋冬,分別是留佳寄瀾秋水和清遙,設計十分的巧妙。長廊是我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也有畫廊之稱。 下一張 這是因為在廊中共有蘇式彩繪1.4萬多幅,而且很少重復。其中有關於西湖風光的546幅,是乾隆十五年建造長廊時,命人到杭州臨摹回來畫上的。人物畫多採用了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比如《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等,所設計的內容時間跨度非常大,從三皇五帝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可以說的上是我國文化史的一個縮影,在1900年的時候,這里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評為全球畫廊之冠。
下一張 萬壽山為燕山余脈,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臨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園靜寺,清初,曾作宮廷養馬的草料場。萬壽山為燕山余脈,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臨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園靜寺,清初,曾作宮廷養馬的草料場。乾隆十五年(1750)為慶祝皇太後六十壽辰於園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為萬壽山。並將開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東西兩坡舒緩而對稱,成為全園的主體。建築群依山而築,現存的是英法聯軍燒毀後慈禧重新建造的
下一張 排雲殿景區位於萬壽山南麓的中部,是頤和園南北中軸線上最重要的核心景觀建築組群。
排雲殿建築群,始建於清乾隆時期,曾以大報恩延壽寺為主體建築,是清末慈禧太後舉行萬壽慶典的地方。整個景區佔地約8000平方米,以排雲殿為中心,由排雲門、玉華殿、雲錦殿、二宮門、芳輝殿、紫霄殿、排雲殿、德輝殿及連通各座殿堂的游廊、配房組成。1860年該建築群被英法聯軍焚毀。1886年慈禧重建,改大報恩延壽寺下半部分為舉行慶壽典禮的排雲殿建築群。現殿內多陳設慈禧慶壽時王公大臣進獻的壽禮。排雲殿地處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是慈禧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它建在一座高台上,歇山重檐,前後由21間房屋組成。殿內有寶座、圍屏、鼎爐、宮扇等,平台下對稱排列著供防火盛水用的四口大銅缸,俗稱「門海」。 排雲殿四周有游廊和配殿,前院有水池或漢白玉砌成的金水橋。殿角重重疊疊,琉璃五彩繽紛。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排雲」二字出自晉朝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這比喻似在雲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 在乾隆時期,這組建築叫「大報恩延壽寺」,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年間重建,並改名「排雲殿」。據說,開始時慈禧想把這里作為她的寢宮,但在剛落成時慈禧就得了一場病,她認為到可能是此殿距佛門側境「佛香閣」太近,不適於長期居住,後來她才決定把寢宮改在樂壽堂,而排雲殿只作為她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
下一張 這座小園是清乾隆時仿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建造,原名惠山園。建成後,乾隆曾寫《惠山園八景詩》,在詩序中說:「一亭一徑足諧奇趣」。嘉慶時重修改名「諧趣園」。竣工時,嘉慶在《諧趣園記》中說:「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故名諧趣,乃寄暢之意也。」地僅數畝的小園,趣味究在何處,略舉一二。諧趣園在萬壽山東麓,是一個獨立成區、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清漪園時名叫惠山園」,是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後,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詩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園內共有亭、台、堂、榭十三處,並用百間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橋相溝通。園內東南角有一石橋,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爭論而來的。趣味
俗話說,皇帝動動嘴,老百姓跑斷腿。沒過幾天,萬壽山下就集中了成千上萬的能工巧匠。大夥兒挖湖堆山,建殿修堂,移來北方松柏,種上南方翠竹,湖邊兒是五彩畫廊,殿前是白玉雕欄……,園子造好後,果然是風光優美,玲瓏可愛。
園子修得這么好,可把乾隆給樂壞啦。他經常在園子里賞景喝酒,大宴群臣。有一天酒喝多了,隨口謅出一首歪詩來:人說蘇杭賽天堂,我說此園勝蘇杭,樂在此園當園主,哪個希罕做皇上。
這一來,諧趣園的名氣可就傳開了。很快傳到在東海蓬萊島修煉的兩個仙人的耳朵里。開始,兩個仙人以為這不過是誇張之辭,諧趣園再美,還能美過我蓬萊仙境去?後來聽多了,就忍不住想到諧趣園走一趟,親眼去看看。
在一個月白風清的晚上,兩位仙人騎著丹頂白鶴,離了蓬萊島,來到諧趣園。舉目一看,不由得暗吃一驚,果真是氣象萬千,不同凡響!
倆仙人光顧了看園子里的美景,沒想到驚動了一個看園子的老太監。他聽到園子里有響動,心想:深更半夜的,莫不是有賊進來了?趕緊輕手輕腳地穿好衣服,提了根棍子從屋裡走出來,一看,見兩個白鬍子老頭兒正在園子里蹓彎兒呢。老太監剛要大喊一聲,就聽見一個老頭兒說:「仙兄,我過去一直以為咱蓬萊的景色無與倫比,今天才知道,這人間的諧趣園並不比蓬萊差。」
老太監一聽,知道不是凡人,哪裡還敢叫喊,連忙藏在一塊太湖石後邊兒。這時候,另一個老頭兒說話了:「仙弟說得極是,如此勝境,令人大飽眼福。不過,這園子由愚兄看來,還有美中不足之處。這湖裡還應該加點兒什麼,象現在這樣,就顯得有點兒空曠。」說完,把手裡的龍頭拐棍朝天上一扔,霎時祥光四射,雲氣蒸騰,那拐棍兒化作一條白龍,在諧趣園上空飛了幾圈兒後,就一頭扎進湖裡,龍身子變成了一座漢白玉的石橋,龍頭變成了橋頭的石牌坊。
老太監看到這兒,驚得目瞪口呆。湖上多了這座橋,就象畫龍點睛一樣,諧趣園顯得更美了。
那位仙弟也服了,順著嘴兒說:「仙兄,您這橋加得還真是個地方兒,確實為園子錦上添花了。」
仙兄說:「此橋的妙處,離近了看得更清楚,咱們橋上走走。」
這功夫,藏在太湖石後邊兒的那位老太監忍不住啦,就咳嗽了一聲。
兩個仙人受了驚,各自跳上一朵盛開的荷花,化作兩朵祥雲飛走了。
天亮後,乾隆來到諧趣園,一進門兒就愣住了,怎麼湖上多了這么一座漂亮的石橋哇?老太監忙把夜裡發生的事兒,一五一十說了一遍。乾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諧趣園的美景感動了神仙。他走到橋上,提筆在石牌坊上寫了「知魚橋」三個字。
那兩只仙鶴沒被仙人帶走,就留在諧趣園的紫竹林里了,日子長了,就變成了兩只銅仙鶴。後來慈禧聽到了這個故事,覺得這是吉祥之物,就把兩只銅鶴弄到了她居住的樂壽堂,現在還在樂壽堂前擺著呢。
下一張 諧趣園內共有五座橋,其中以知魚橋最為著名。該橋用莊子和惠子「子非魚」的典故命名,橋柱上還 刻有乾隆皇帝的題字題詩。知魚橋橋身貼近水面,極便觀魚。子非魚的典故是這樣的: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意思是: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儵魚游得多麼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從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下一張 昆明湖位於北京的頤和園內,約為它總面積的四分之三。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濼、大泊湖等名稱。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萬壽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
元朝定都北京後,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帶泉水匯引注入湖中,成為元大都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瓮山泊始成為調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圍水田種植稻穀,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勝,因為這一帶風景優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風景,時人尚有「西湖十寺」與「西湖十景」之譽。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釣魚取樂。明朝一些詩人常把西湖周圍地區的自然風光描繪成宛如「江南風景」,「環湖十里,一郡之盛觀」。明朝時,每年桃紅柳綠時,京城百姓扶老攜幼,爭往西湖踏青賞春,名曰:「耍西湖景」。
下一張 十七孔橋是連接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清乾隆時(1736一1795)建。為園內最大的石橋。 橋由17個孔券組成,長150米,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544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額北面書靈獸偃月,南面書修煉凌波。
北京地區流傳著一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其實,頤和園里的十七孔橋,雕刻了五百多隻石獅子,比盧溝橋的獅子還多好幾十隻呢!
這十七孔橋,是頤和園里最大的一座橋,全長一百五十公尺,東連八方亭,西接南湖島。那十七個券洞上邊,是雕刻著石獅子的漢白玉石欄桿,它就像是一道虹,把人世間和蓬萊仙島連接起來了。
相傳,在乾隆年間修十七孔橋的時候,請來了許多能工巧匠。那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是石匠們一斧一鑿從房山的大石窩開採的,流著汗水一步一步把它運來的。有一天,修橋工地上來了一個七八十歲的老頭兒,頭發長的過耳根檯子,臉上的土有一個銅子厚。他背著工具箱子,一邊走一邊吆喝:「誰買龍門石!誰買龍門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骯臟勁兒,都以為他是瘋子,誰也沒搭理他。
老頭子在工地上轉遊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還是沒人理他。
這個老頭,背著工具箱子離開了工地,往東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樹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裡就睡在樹底下,每天雞叫頭遍起身,掄起鐵錘,叮叮當當鑿那塊龍門石。
一天傍黑兒,下起了瓢潑大雨,風吹雨潲迷得老頭睜不開眼睛。他雙手抱頭,蹲在樹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爺打這兒路過,見那個老頭畏畏縮縮的樣子,挺心疼,就讓他搬到自個兒家裡來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爺家,有房子住,還管飯吃。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當當一天不停地鑿了一年龍門石。一天早晨,他對王大爺說:「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飯,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我也沒有什麼報答的,就把這塊石頭留給你吧!」王大爺瞅了瞅漢白玉的龍門石,對老頭說:「你也別說報答不報答。為這塊石頭,你勞累了一年,還是你帶走吧!我要它也沒用。」老頭說:「我這塊石頭,真要到節骨眼上,花一百兩銀子還買不到呢!」說完,背起工具箱,順大道往南去了。
頤和園里修建十七孔橋的工程快完工了。聽說乾隆皇帝還准備前來「賀龍門」呢!沒料想到,橋頂正中間最後那塊石頭,怎麼也鑿不好、砌不上。這可急壞了工程總監!這時候,有人想起了那個賣龍門石的老頭子,提醒了總監,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
工程總監打聽到那個老石匠在六郎庄住過,就親自來到王大爺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塊龍門石,就蹲下來量了量尺寸,結果是長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像專為修橋琢磨的一樣。總監高興得合不攏嘴,對王大爺說:「這是天上下來神人專為修橋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張口吧,要多少銀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爺說:「你也別多給,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給我一年的飯錢吧!」總監聽說,留下一百兩銀子,就把龍門石運走了。
這塊龍門石砌在十七孔橋上,不偏不斜,嚴絲合縫,龍門合上了!
那些石匠、瓦匠們,人人都吐了一口氣:總算把石橋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來,還有大夥的活路嗎?正當大夥高興的時候,有個老石匠忽然醒悟過來,對大夥說:「諸位師傅現在該明白了:這是魯班爺下界,幫咱們修橋來啦!」
從這以後,魯班爺幫助修建十七孔橋的故事,就流傳開啦。

可以借鑒一下呦

Ⅳ 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簡介400字到600字就行了求求各位了

頤和園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區境內,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屬於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頤和園原是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公元1750年,乾隆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今名,作消夏遊樂地。到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築物。1903年修復。後來在軍閥、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解放後不斷修繕,才使這座古老的園林煥發了青春。

頤和園的面積達290公頃(4350畝),其中水面約佔3/4。整個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41米的佛香閣為中心,根據不同地點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樓、閣、廊、亭等精緻的建築。山腳下建了一條長達728米的長廊,猶如一條彩紅把多種多樣的建築物以及青山、碧波連綴在一起。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90多公頃。萬壽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閣、銅亭,臨湖畔建的千米長畫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橋和石舫等都是遊人必到的景點。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郊,離城約10公里。既可以坐郊區公共汽車,也可以坐專線游覽車前往。

頤和園造園藝術的幾個特色:
這座巨大的園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約佔全園面積的3/4。但它的水面並不單調,除了湖的四周點綴著各種建築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由一座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美的橋。

頤和園里有許多景點是效法了江南園林的一些優點。如諧趣園就是仿無錫寄暢園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蘇堤。

頤和園前山的正中,是一組巨大的建築群,自山頂的智慧海,往下為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的兩邊,又有許多陪襯的建築物。順山勢而下,又有許多假山隧洞,遊人可以上下穿行。 頤和園的後山,其設計格局則與前山迥然而異。前山的風格是宏偉、壯麗,而後山則是以松林幽徑和小橋曲水取勝。

頤和園的大門稱為東宮門。以東宮門內的仁壽殿為中心的一組建築物,是當時的政治活動區。仁壽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聽政的大殿。慈禧、光緒曾多次在此召見群臣,接待外國使節。現在央部還保存著清代的原來陳設。展前陳設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仁壽殿之北,有一組戲園建築。為德和園、頤和園,古代各種建築形式應有盡有。在頤和園里,幾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築的形式,亭台樓閣、殿堂廳室、廊館軒榭、塔舫橋關,應有盡有,除了木建築以外,還有銅鑄、石砌、琉璃鑲嵌等。主要建築有:佛香閣,高41米,建築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氣勢宏偉,據說這座巨大的建築物被英法聯軍燒毀後,1891年重建,花了78萬兩銀子,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項目。登上佛香閣,周圍數十里的景色盡收眼底。

排雲殿,是前山最宏偉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是慈禧在園內過生日時接受賀拜的地方。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它北靠萬壽山,南臨昆明湖,在長廊上漫步,可以欣賞湖山的景色,而且長廊的每根枋樑上都繪有彩畫,可供觀賞。

仁壽殿,是慈禧、光緒在頤和園居住期間朝會大臣的場所,殿內陳列著許多貴重文物。樂壽堂,是慈禧在園內居住的地方。室內的陳設,基本上保持當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種了幾株珍貴的玉蘭,並點綴著一塊名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十七孔橋,長150米,寬8米,是園內最大的一座橋梁。橋的造型優美。它西連南湖島,東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頤和園共有各種建築3000多間,游覽頤和園,除了園林以外,觀賞各種古代建築物也是重要的內容。

頤和園擁山抱水,絢麗多姿。濃綠的萬壽山,聳立在昆明湖的北畔。在一片湖光山色之間,點綴著許多殿堂、樓、閣、廊、榭、亭、橋等精美的建築。這些建築是風格各具特色。全園布局可分為政治活動區、生活居住區和風景游覽區。
進入頤和園的大門(東宮門),迎面就是以仁壽殿為主體的政治活動區。仁壽殿前庭寬闊,松柏蒼翠,奇石假山點綴其間。階前陳列著古銅寶鼎和龍鳳。院內石須座上蹲著一隻銅怪獸,是傳說中的麒麟。在清代,這里是慈禧和光緒朝會大臣的地方。現在殿里仍照當年帝後臨朝的原狀布置著。仁壽殿南北兩側的配殿和仁壽門外的南北群房,是六部九卿的值房。
繞到仁壽殿後,便是慈禧、光緒及其後妃居住的生活區。這是一組用五六十間游廊聯綴起來的三座大型四合院。其中慈禧居住的樂壽堂,前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有德和園大戲樓的襯托,西接長廊入口,是生活居住區的主體。樂壽堂陳設華麗,有用珍珠瑪瑙和翡翠製成的魚桌等等。
仁壽殿南側是光緒居住的玉瀾堂。玉瀾堂的後院是光緒皇後居住的宜芳館。這三座庭院里都種植著奇花異卉,尤以樂壽堂前的十數棵玉蘭最為名貴。樂壽堂和玉瀾堂內部按當年帝後生活原狀陳列,陳列物是原物。玉瀾堂兩側配殿內有一道磚牆,是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增築用來幽禁光緒的。
順著仁壽殿北面的花台右行,可到德和園,德和園是由頤樂殿和大戲樓組成的。頤樂殿陳列著二百多件文物。大戲樓建築得很有特色。翹角重檐,朱欄綠柱,是專備慈禧看戲用的。 生活居住區以西,是游覽區,為頤和園景物的精華,分為萬壽山、昆明湖、後山後湖三部分。
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屋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了巨大的主體建築群。從昆明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向北,經過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通往山腰的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排雲殿在這條中軸線上佔有重要的位置,是慈禧過生日舉行慶典的地方。殿內陳列的各種盆景、文物,大都是慈禧七十歲生日時大臣們所送的貢品;殿內的大幅慈禧油畫像,是一九0五年慈禧七十一歲時由美國卡爾女士畫的。 萬壽山主體建築的東側有「轉輪藏」和高達九米八八的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玉閣。寶玉閣座落在一個漢白玉雕砌的須彌座上,歇山重檐,菱花隔扇,樑柱、斗拱、椽瓦和匾額,都和木結構一樣,通體呈蟹青冷古銅色,重四十萬四千斤,是世界上少有和珍品,俗稱銅亭。 佛香閣建築在高六十多米的山坡上,閣高三十八米。閣中有四根高達三十米的擎天柱,是用堅硬的鐵梨木做的。佛香閣的外形是按照黃鶴樓設計的。站在佛香閣前縱目遠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沿著前山山腳,是一條彩畫長廊,東起樂壽殿的邀月門,穿過排雲門,直達萬壽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長七百二十八米,中間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長廊的每根枋樑上都有彩畫,有西湖風景,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象一座五彩繽紛的畫廊,蜿蜒曲折,把前山的建築連接在一起。
萬壽山前山面臨著廣闊的昆明湖。東岸,由北向南布置著知春亭、文昌閣、廓如亭等點景建築。知春亭,位於玉瀾堂南面的一個小島上,四面環水,有橋的岸上相通。亭子重檐圓柱,幽雅別致。廓如亭畔有一石座,卧伏著一銅牛,昂首豎耳,目光炯炯地注視著昆明湖。水中的南湖島,由十七孔橋和東堤相連接,象一道長虹飛跨在粼粼的碧波之上。南湖島同石欄環繞,涵虛堂高踞島上。掩映於綠樹叢中。昆明湖西部的西堤是依照杭州西湖的蘇堤修造的。堤上遍植桃柳,著名的西堤六橋隱現在堤花岸柳之中,其中漢白玉雕砌的玉帶橋拱高聳,遠望如一條玉帶,造型優美。西堤西部的水域,又被短堤分割成南北兩個湖面。北部湖中有團城島,南部湖中有藻鑒堂。昆明湖同北向南逐漸收攏,東堤和西堤在南端匯合於綉漪橋。昆明湖水便從這座橋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長河。 在昆明湖的西北,萬壽山西麓岸邊,有一隻白石雕造的石舫,叫清晏舫。船體用巨大的石塊雕造而成,上建兩層艙樓,窗上鑲嵌五色玻璃。 後山後湖,別有一番江南景色。後山的建築在1860和1900年兩次遭到帝國主義侵略軍的破壞,多半隻剩下荒台廢基,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寶塔仍然屹立在綠樹叢中。後山上的香岩宗印三閣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廟,它的前方,是一座橫跨後湖的三孔長橋,橋北便是頤和園的北宮門。橋兩側的後湖沿河是當年買賣街的遺址。
後湖的東端有眺遠齋和被稱為「園中之園」的諧趣園。眺遠齋地勢較高,南對牆外的街道,據說慈禧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在此觀看百姓到妙峰山趕會,所以也叫「看會樓」。諧趣園是乾隆時仿無錫暢園建造的,園內一池碧水,亭亭蓮葉,環岸有用百間游廊連接起來的十三座樓台亭閣。凌架於湖心的飲綠水榭。傳說為慈禧釣魚取樂的地方。出諧趣園向東,穿過「紫氣東來」城關,便離東宮門不遠了。
元朝,萬壽山稱為瓮山,昆明湖叫瓮山泊。明朝,曾在瓮山上建了一座圓靜寺。清朝,稱清猗園。瓮山泊後改名為西湖。 清朝乾隆皇帝為了慶賀其母親鈕祜祿氏六十歲生日,在瓮山修大報恩延壽寺,將瓮山改為萬壽山,並仿照漢武帝在長安昆明池練水師的故事,把西湖改名昆明湖,全園改稱清漪園。清漪園最後建於一七六四年,共用了十五年的時間,耗銀四百八十多萬兩。一八六)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園中珍貴的文物被搶劫一空,宏麗的建築亦多被焚毀。 慈禧太後「垂簾聽政」時期,總理海軍事務的醇親王奕為了討好慈禧,就在興辦海軍學堂的名義下,開始了修復清漪園的工種,並取「頤養沖和」之意,改名為「頤和園」。工程延續了將近十年,直至一八九五年才基本結束。一九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帶著光緒出逃到西安,頤和園又遭到破壞,慈禧從西安返回北京後,又動用巨款,將頤和園修復。這里不但成為慈禧晚年避暑、游覽、做壽的御苑,而且是她進行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行宮。一九一四年,頤和園作為皇家花園由清皇室售票開放。一九二四年,清末皇帝溥儀離開北京,頤和園辟為公園。 在頤和園西側有靜明園。園內有巍峨的玉泉山,有享有盛名的「玉泉趵突」泉,景物奇麗誘人,為京郊四大名園之一

Ⅵ 中國特色民居有哪些

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環境。
由於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樣式和風格也不相同。
在中國的民居中,最有特點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和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牆。
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戶,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里,過著一種安逸、消閑、清靜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歡欣、天倫的樂趣,自然有一種令人悠然自得的氣氛。
這種四合院,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的留下來的,而且現在仍然沿用著。這種院落,一般採用出入一個院門。平時,院門一關,處於一種完全封閉狀態。四合院的院門,大都採用木板大門。厚厚的木板製成的大門一端,上下都放在軸心裡,左右旋轉,可以關開閉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東西兩側,為東西廂房。東西廂房,一般都比較對稱,建築格式也大體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與北房相對應。整個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採用對稱的辦法建築成。當然,在南北、東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這種耳房,有的用來儲存糧食,成為糧庫及其它庫房,也有的做廚房,還有一個角落,一般是西南角為廁所,而東南角,則大都是院子的大門,這種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縣城及其附近的農村是較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門是開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為了把院落裝飾點綴一番,還在院落一進門處的正對面,修建一個影壁,也即是一堵磚牆。在正對大門的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圖案或者大幅的書法字樣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書「福」、「祿」、「壽」等象徵吉祥的字樣。也有一部分影壁,繪上吉祥的圖案,如「松鶴延年」、「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給四合院內製造了一種書香翰墨的氣氛。也有的農家,採用「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福如東海」的字樣或圖畫。這種影壁,設在大門之內的迎門處,有的是單獨建築的,有的是鑲在廂房山牆上的。影壁,也稱照壁,壁身都為正方形,四周用磚雕裝飾,中間的方塊為書法或者繪畫。照壁分為基座和壁身兩個部分,除去給庭院增加氣氛,祈禱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種使外界難以窺視院內活動的隔離作用。
院內,有用石板鋪設地面的,也有用磚鋪地的,還有用鵝卵石鋪地的,不盡相同。有的是院內地面全部鋪設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鋪設的,無論是怎樣鋪,院內總要留出幾塊地方種樹,栽花,作為庭院的點綴。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在建築上已經有很多變化。農村中,大都從原有的四合院基礎上發生大的演變。這就是,擴大正房的房間數,因為正房——北房採光好。因而,在蓋房時,盡可能地充分利用北邊的空間、地面,這就使院落成為不規則形,以北房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個方或長方形院落。
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
[編輯本段]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游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因為沒有房子,就利用那裡又深又厚、立體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石窯和磚窯是先用石塊或磚砌成拱形洞,然後在上面蓋上厚厚的黃土,又堅固又美觀。由於建造窯洞不需要鋼材、水泥,所以造價比較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窯洞的建造不斷改進,黃土高原上冬暖夏涼的窯洞越來越舒適美觀了。
農家院落---民居窯洞
[編輯本段]安徽的古民居
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著許多古代的民居。這些古民宅大都用磚木作建築材料,周圍建有高大的圍牆。圍牆內的房屋,一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兩層小樓。比較大的住宅有兩個、三個或更多個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後種植著花草盆景,各處的樑柱和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座座小樓,深深庭院,就像一個個藝術的世界。建築學家們都稱贊那裡是「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安徽古民居
平遙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為清代修建的,這些住宅體形較大,用料講究,由於山西氣候乾燥,又未經戰爭破壞,所以大多數保存得相當完整。
住宅平面布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幾套院組成,一般三進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院落之間多用矮牆和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作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側或後面還建有花園。
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的拱券式磚結構的窯洞,在窯洞房的前部一般都加築木結構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頂。正房屋頂是平頂,一般在兩側砌磚梯可登上,在屋頂上有的還建有照壁式風水樓。也有的在窯洞上再建一層木結構雙坡頂的樓房。平遙民居的外牆都用磚砌,做成清水磚牆,高達七、八米,對外不開窗戶,外觀堅實雄壯,有的在牆頂做成城堞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里也很少栽木,迷信觀念認為樹木會招致鬼怪,家宅不寧。院子里地面均用磚滿鋪,多壘起花壇,沒有泥土,便於清掃。平遙民居內外裝飾華麗,有木雕精細垂花門,正房梁下掛落子曲替都有花飾,有的刻有獅子滾綉球,有的是福祿壽三星,或琴棋書畫等,都有一定的樣式。門窗都是木樘木欞,大都花紋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門扇上還雕塑有唐堯虞舜禪位的故事。當時已普遍使用玻璃,有的富商用的刻花玻璃。為保暖防寒,門窗大多做成雙層,屋檐下椽木樑枋等都施有彩畫。沿街巷的宅門都特別講究,門頂形式多樣,有懸山卷蓬、懸山有脊兩坡、兩坡不等長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斗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門墩等。大門門扇上有門匾,書有「修德」、「修齊」、「繁鰲」、「霞蔚」、「樂天倫」等,有的住宅門外還立有上馬石、栓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當時這些人家住戶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餘座,其數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國內實為罕見。
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 土樓是廣東東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游地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人。因為客家人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客家先民為了防範盜匪騷擾,保護家族的安全,就創造了這種龐大的民居——土樓。一座土樓里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個房間。他們不分貧富、貴賤,每戶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其用途十分統一,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卧室。第二圈兩層,有30到50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能容下幾百人進行公共活動。土樓里還有水井、浴室、廁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樓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國建築大師的稱贊。
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山區的建築奇葩,它那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遊客甚至美國的軍事專家。
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客家土樓
八卦布局圖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由於害怕有盜賊和當地人的排擠,才建成了營壘式住宅.
[編輯本段]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裝,有利於放牧時搬遷流動。
[編輯本段]傣家竹樓
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因此傣族竹樓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騰龍沿邊的住宅,多土牆平房,每一家屋內亦間隔為三間,分卧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邊則完全是竹樓木架,上以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一大帳篷,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干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這類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台,轉進即為一長形之大房,用竹籬隔出一個角來做主人的卧室並兼重要錢物的存儲處;其餘便是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於樓板,故無窗。若屋檐稍高者,則兩側亦有小窗,後面亦開一門,樓的中央是一個火塘,無論冬夏,日夜燃燒不媳,煮飯烹茶,都在這火上,主客集談,也都圍爐而蹲或坐。屋頂用茅草鋪蓋,樑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製成。此種住宅的建築,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極易腐毀,每年經雨季後,便須重加修補。土司頭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樣仍似竹樓,只略高大,不鋪茅草而改用瓦蓋頂。西雙版納境內,傣族自己能燒瓦,瓦如魚鱗,三寸見方,薄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鉤,先於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兩寸許,將瓦掛竹條上,如魚鱗狀,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爛需要更換,只須在椽子下伸手將破瓦除下,再將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類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戶了,就是車里宣慰衙門,建築式樣也不過如此,只是面積較一般傣族民間的木樓大得多,全樓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長十餘文,闊七八丈,樓上隔為大小若干間屋,四周有走欄,但不開窗,故黑暗無光,樓下空無遮欄,只見整齊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著,任牛馬豬雞自由地在其中活動,這就是傣族最局統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馬的屋宇,在西南邊區中普遍可以見到,例如哈尼、景頗、僳僳以至苗、瑤、黎諸族,住屋建築也如此式,惟下層多用大石或泥土築為牆壁。傣族的竹樓,則是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於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熏蒸。
土家族吊腳樓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土家族,全國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人。其中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編輯本段]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牆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牆深院,一方面是防禦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牆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採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牆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大量古建築而馳名。新安為文化之鄉,歷史上多出官宦商賈,僅歙縣舉人以上的士官即達數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稱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們巨大的財富,營造了皖南這個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館。今存徽州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績溪、休寧。黟縣今存古村落十餘處,要者如西遞、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築更多。全縣保留有價值的古建築數百處。僅西遞就有122幢。歙縣共有古建築365處,有價值的一百餘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潛口、棠樾、深渡等村。績溪今存古建築一百餘處,集中在磡頭、坑口、馮村、上庄等處。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組成,有的村落規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條,陌生人進去後往往會迷失方向。許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條,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頭依山築壩,村內水渠從街道兩側進入每戶,匯於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戶,流入南湖。每戶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滌和飲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兩層高度。中型、大型宅院採用多院落組合,建築全是粉牆黛瓦。舊時大戶人家的許多建築群,規模龐大,採用徽州三雕裝飾,布局精巧,錯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築鑲嵌在黃山、九華山、新安江廣闊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個無須妝點的世界級公園。
皖南民居為兩層以上的樓房,中間圍合一個很小的天井,廳堂設在天井的北側。廳堂與天井之間不設牆壁與門窗,屬於開闊的空間。在廳堂的北側,也就是後部是木質的太師壁,太師壁的兩側為不裝門扇的門。太師壁的前面放置長幾、八仙桌等傢具。廳堂東西兩側,分別放置幾組靠背椅與茶幾,人們常常將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為裝飾。
皖南古民居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築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嚮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村落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範,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
[編輯本段]土家民居
一、古文獻稱土家民居為"干欄"
《辰州府志·風俗》雲:"居民近市者多構層樓,上為居室,下貯貨物,為貿易所。無步櫚曲房,亦罕深遂至數重者。近日生齒繁盛,民居稠密,地值多倍蓰於十年前。山家依用結廬,傍崖為室,縛茅覆板,僅蔽風雨,設火床以代灶,晝則炊,夜則向火取暖。山深寒,年冬初即然"。
《新唐書》雲:"南平僚,東距智州,南屬渝州,西接南州,北涪州,戶四千餘。多瘴癧,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居樓,梯而上,名為干欄"。
《魏書》雲:"僚者,蓋南蠻之別種,自漢中達於邛笮山洞間,所皆有,種類甚多,散居山谷,無民族之別……,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干欄',干欄大小,隨其家口之數。"
《舊唐書》雲:"土氣多瘴癧,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號為'干欄'"。
《永順縣志·雜事》雲:"原舊土官衙署綺柱雕梁,磚麗鱗次。百姓則叉木架屋,編竹為牆。舍把頭目許豎樑柱,周以板壁。皆不準蓋瓦。違者即治僭越之罪,俗雲:只許買馬,不許蓋瓦"。
《唐志·雜記》雲:"祖師殿,在舊司城。晉天福二年建,正殿柱四,木數圍。上架木枋處,無斧鑿痕,真神工也。相傳為公輸子顯靈所建。"
《中國古代建築》雲:"在溫暖潮濕的南方,房屋多採取南向或東南向,以接受夏季涼爽的海風,或在房屋下部用架空的干闌式構造,流通空氣,減少潮濕。建築材料除木、磚、石外,還利用竹與蘆葦;牆壁溥,窗戶多;建築風格輕盈而疏透,……"。
二、少數民俗文獻稱土家民居為"轉角樓"
《中國土家族習俗》雲:"土家族人的住宅,多為木房,其結構習俗以正屋、偏屋、木樓、朝門四部分組成。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轉角樓。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門。豪門大戶,修四合大院,砌以院牆,四面封磚,俗叫封火桶子,個別戶還修有沖天樓和曬衣台。正屋規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為四排三間,也有六排五間的,忌修單扇雙間之屋。正屋中間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賓客之用,兩邊作人間。堂屋後面有過道房,俗稱'抱兜房'。偏房稱磨角,又叫'馬屁股',或叫刷子屋,連接於正屋的左右邊,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別有特色的土家族轉角樓,俗叫'走馬轉角樓'。多子女的人家,女兒住轉角樓,故有叫綉花或故娘樓的。轉角樓建於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轉角樓的。轉角樓一般為三排兩間,上下兩層,上為人間,下為廂房、倉庫或碓磨房。轉角樓挨正屋一邊,有懸空走廊,轉至外沿當頭,當頭兩邊上端,妙廊翹起,頗俱雄偉壯觀"。
三、土家民間稱土家民居為"轉角樓"
酉水船歌唱雲:"石板街,五里路,封火窨子轉角樓"。賈紹興注轉角樓雲:"轉角樓,土家語稱 lie3pB1 ,是土家民居中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一般土家人住一棟房,其長有連三間、連五間、連七間、連九間,其進深有三柱四騎、五柱四騎、五柱八騎等。一棟連三間(四排三間)的木房,居中的那間叫堂屋,作為祭祖、迎客、婚喪等重大活動之用;左右兩間叫住房,前房為火鋪,為聚餐向火議事之用,後房為卧室。如果房基夠寬,家境又比較富裕,則在房子的右邊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欄、豬圈;左邊配廂房、樓子。樓子下安排碓磨和糧倉,上作'書房'或閨女的'綉房'。房基臨坎,樓子則吊腳,無坎則柱與正屋齊,只在二樓走廊上吊些假柱頭。不管吊腳不弔腳,在樓子外側一定要翹檐轉角,故稱'轉角樓'"。
土家山歌唱雲:"山歌好唱難起頭,木匠難起轉角樓,岩匠難打岩獅子,鐵匠難滾鐵綉球"。
土家俗語雲:"你屋雄(富有之意),你屋雄,nan 么沒起轉角樓(或沖天樓)";"四川有座峨嵋山,離天只有三尺三。樹比有座沖天樓,一隻角伸到天里頭";
據筆者調查,在土家族俗保存得最為原生態的坡腳、靛房、他沙、苗兒灘、洗車、隆頭、里耶、賈市、內溪等地的土家人對土家特色民居均叫為"轉角樓"。
四、土家民居稱謂揭秘
土家人是根據房屋的結構形式指稱自己的居所的。總的說來,土家民居有單體居室和合體居室之分。合體居室由單體居室組合而成,其稱謂也各不相同。
1、土家單體民居稱謂
土家民居按進深有三柱二旗(俗稱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別,一般連三間、四間、五間,也有連六間、七間、九間、十五間的。單體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謂。
①、瓦屋:圓木為柱,方木為枋,木板為壁,檁子、櫞角、泥瓦為蓋的居室。
②、岩屋:一為圓木為柱,方木為枋,四周用岩石砌牆為壁的;二為盡用岩石砌的牆為壁居室。
③、茅屋:圓木為柱,檁條為枋構架,木條或竹為椽,上蓋茅草或稻草,四周用木條、細竹為壁的居室。
④、泥屋:以圓木為柱,檁條為枋構架,上蓋茅草或稻草,用細木條,山竹為壁,在木(竹)壁上封青膏(或黃土)泥而成的居室。
就其一土家單體民居取材也沒有固定之規,其稱謂也只是以單體民居的主要材料來指稱的。而在現實中,土家民居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
2、土家合體居室稱謂
土家合體居屋是土家民居獨特形式,是由土家單體居室發展而來,蘊含著土家人的審美觀念、工藝價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為我所用和與自然抗爭的思想。土家合體民居的稱謂有轉角樓、四水屋、窨子屋、沖天樓之分,其表現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別。
①、轉角樓。轉角樓的表現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以二合水較為多。為二合水時,主家在正房的左或右修建轉角樓,一般為兩層。為三合水時,或左修轉角樓,右修廂房;或右修轉角樓,左修廂房。廂房一般為三柱四旗,少數三柱三旗或三柱五旗,連兩間。廂房後配磨角,俗稱"龍眼"、"偏偏"、"偏杉"。一層或為豬圈、牛欄,或為倉庫、碓磨房。二層人居住,或為客房,或為女閨房(也稱綉花房)。轉角樓進深一般為三柱四旗或三柱五旗,一般連二間,也有連三間,少數連四間。二樓前側為走廊,上配扶手,前側、外側配吊懸空圓木旗柱,柱頭(即吊腳)為橢圓瓜形木雕,土家人稱假柱頭。扶手與雕柱距外枋1米左右,扶手與前外枋、側外枋之間為進出或觀景或休閑的迴廊。樓子外側瓦面飛檐翹角,土家人據此稱之為轉角樓。轉角樓在土家人聚居區較為普遍,中等人家均可配修轉角樓。其時,土家轉角樓與苗居吊腳樓外觀形式大同小異,苗人以樓子吊腳稱苗居為吊腳樓,土家人以樓子瓦面翹角稱土家民居為轉角樓。事實上,完整的土家轉角樓無論從形式、結構上都比苗居吊腳樓精美,功能、用途更為齊備、多樣。
②、四水屋。四水屋是土家民居另一特有建築,形式表現為四合水。四水屋前後有兩棟主體建築,左右兩側用廂房將兩棟主體建築連接。從某種意義上說,四水屋實際上是由四棟單體建築組合而成。四水屋有前後兩個堂屋,前堂屋發揮過道作用,後堂正中設天井,面積2平方米左右,天井一角掘有陰溝,雨時,向內層面雨水匯流落入天井,並由陰溝排出屋外。天井上對四角檐,由四棟連體建築內側屋面聚合而成,或四邊形,或六邊形。天井及檐口有聚財納寶、九九歸一的象徵意義。後堂屋一般高於前堂屋4~7個台階,正面房屋一般比其它三棟房屋高。四水屋規模比轉角樓大,一般住幾戶或十幾戶、甚至幾十戶人家,具體視家族成員多少而定。四水屋是土家富裕人家的居所。目前我縣現存的四水屋已不多。
③、窨子屋。窨子屋是土家人為防盜、防風(防寒)將居所用石、磚砌牆而形成的院落式的民居形式,但它與漢家的四合院純屬兩碼子的事。它的特徵在於院牆和朝門。院內建築或為單體民居,或為轉角樓,或為四水屋,甚或是其它獨特的建築形式,是土家豪門望族的居住場所。

Ⅶ 盆栽玉蘭花根腐怎麼辦

盆栽玉蘭花根腐,多半是因為盆土板結不透氣,澆水過多導致的漚根爛根。
處理意見:
1、建議換土,換成疏鬆透氣的營養土或者腐葉土,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緩根,待玉蘭花有生機以後才可正常養護。
2、如果根爛得很厲害,建議採用壓條繁殖的方法讓它生根。

壓條繁殖的方法:
壓條繁殖亦有普通壓條和高校壓條兩種。
①普通壓條:壓條最好在2-3月進行,將所要壓取的枝條基部割進一半深度,再向上割開一段,中間卡一塊瓦片,接著輕輕壓入土中,不使折斷,用「U」形的粗鐵絲插入土中,將其固定,防止翹起,然後堆上土。春季壓條,待發出根芽後即可切離分栽。
②高枝壓條:入伏前在母株上選擇健壯和無病害的嫩枝條(直徑1.5-2厘米的),於盆岔處下部切開裂縫,然後用竹筒或無底瓦罐套上,裡面裝滿培養土,外面用細繩扎緊,小心不去碰動,經常少量噴水,保持濕潤,次年5月前後即可生出新根,取下定植。

盆栽白玉蘭養護方法:

一要摘葉摘心我養的白玉蘭,出室的時間每年都在春分到清明之間,選擇陰天或多雲天氣出室,在出室後用2天至3天讓盆花適應室外環境,才開始摘除植株老葉,只留枝梢幾片嫩葉,讓其促發新梢。然後,每開完一批花後,也要摘除少量的老葉,促使新枝生長和花芽形成。在白玉蘭生長期間,也要經常摘心,控制頂端優勢,促使多發側枝。
二要補足養分這是花期管理的重要一環,白玉蘭花是喜肥花卉,因為它花期長,開花多。為此,要及時的定期補足養分,才能開花多、花朵大、花色艷、花氣香。除在上盆時施足底肥以外,還要在花期的5月至10月份每5天至7天就要施一次以磷鉀為主的有機液肥,如腐熟的餅肥水。施肥的原則是薄肥勤施,也可採取先淡一點後濃一點的方法,千萬不能施生肥,否則會燒根。同時,每7天至10天進行一次根外施肥,採用0.5%的植物催長素和0.3%的磷酸二氫鉀進行葉片噴施。
三要適時澆水白玉蘭花是肉質根,既需水又怕積水。因而,在初夏到晚秋之季每天要澆一次水,保持土壤濕潤,但在炎熱的「三伏天」,早晚要各澆一次水,並在葉片和花盆地上噴水,增大空氣濕度。採用自來水澆白玉蘭花,要注意防止土壤鹼化,如發現葉片黃化就要施硫酸亞鐵水或採用0.7%至0.8%酸醋水澆根。也可用0.3%至0.4%酸醋液噴葉片,效果也很好。在春季多雨季節花盆內不能積水,否則會爛根。
四要光照適宜白玉蘭是陽性花卉,需要充足的陽光,在生長期間要放在日照長、光照強的陽台上或向陽地上養護,特別是開花期間更應如此。每天光照不得少於6小時。如果白玉蘭花放在蔭蔽處養護,會只長葉不開花,或開花很少,枝條細長,葉色淡,葉片薄,無光澤,對其生長很不利。但在炎熱高溫的「三伏天」又要適度遮蔭,一般每天的12時至16時要避免烈日暴曬,又要避免磚牆或水泥地面的高溫輻射。這時,不僅要向植株噴水降溫,也要向地面澆水或噴水降溫散熱,增加空氣濕度,人工創造適宜的環境。
五要防治病蟲白玉蘭花在管理過程中,要注意防治黃化病和根腐病外,還要防治炭疽病。如發現病害要及時清除病株病葉,同時向葉片噴施50%的多菌靈500倍液至800倍液的水溶液,或用70%的托布津800倍至1000倍的溶液進行防治。白玉蘭花主要是蚜蟲和介殼蟲為害。蚜蟲為害嫩芽和花蕾,可採用速滅叮殺滅,也可採用500倍溶液的洗衣粉噴滅,還可以用棉簽沾洗衣粉溶液去粘除害蟲,過後再用清水噴洗枝葉。介殼蟲為害可用0.3%至0.4%的酸醋液噴殺,也可以用手滅除。

Ⅷ 白玉蘭做盆景怎麼處理

1、盆栽白玉蘭需摘葉摘心。每年春天的春分到清明之間,把花盆移動到室回外,就要把老葉摘答除。在它處於生長旺季時,要及時摘心,控制它的高度,摘心以後才能促進側枝的發育,能讓白玉蘭變得更濃密。

2、盆栽白玉蘭養分的供給。白玉蘭是一種喜肥的花卉,每隔五到七天就是追肥一次,追肥時最好選擇以磷鉀為主的有機液體肥,施肥時要遵守薄肥常施的原則,不然會讓白玉蘭出現爛根。

3、盆栽白玉蘭水分的控制。白玉蘭喜水又怕水,平時澆水以後不能讓花盆中出現積水。在初夏和晚秋時應該每天澆水一次,在氣溫過高的夏天中則需要一天澆水兩次,最好是在早晚時進行。

Ⅸ 集所有中國景點於一身的地方有哪些,在廣州

要是中國景點集一身,不好找,不過到廣州不能放過的八大景點是必須去的

西漢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是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萬余件,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南越王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大考古發現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的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建築面積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館以古墓為中心,依山而建,將綜合陳列大樓、古墓保護區、主體陳列大樓幾個不同序列的空間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突出了遺址博物館的群體氣派,是嶺南現代建築的一個輝煌代表,曾獲得六項國內外建築大獎。博物館還設有楊永德伉儷捐贈的陶瓷枕專題陳列和不定期的臨時展覽。博物館現藏陶瓷枕多達400餘件,製作年代由唐代至民國,以宋、金為主,數量之多、品質之精、窯口之廣在國內同類收藏品中均屬罕見。

鎮海樓

鎮海樓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該樓又名「望海樓」,因樓高5層,故又俗稱「五層樓」。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

鎮海樓是廣州標志性建築之一,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樓高25米,呈長方形,寬31米,深16米。下面兩層圍牆用紅砂岩條石砌造,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有復檐5層,綠琉璃瓦覆蓋,飾有石灣彩釉鰲魚花脊,朱紅牆綠瓦砌成,巍峨壯觀,被譽為「嶺南第一勝覽」。

鎮海樓頂層正面高懸「 鎮海樓」橫匾。 鎮海樓兩側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鎮海樓氣宇非凡,古今曾以「鎮海層樓」、「越秀遠眺」和「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一。

鎮海樓被譽為「嶺南第一勝」,先後以「鎮海層樓」和「越秀層樓」列為清代和現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清末的楹聯(有兩副不同版本):「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星(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作者一說彭玉麟,一說彭玉麟幕僚李棣華),至今仍懸掛於頂層。

另外,數百年來,詩人政客每登其上,皆感慨萬端,有關 鎮海樓的名人詩作甚為豐富,教人嘆為觀止,主要有詠跡懷古、抒懷詠志兩個題材。其中以佛山人陳恭尹及廖覓竹的《 鎮海樓》影響最廣。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由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設計,1929年動工,1931完成。

廣州最老的木棉樹(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就在 中山紀念堂!這株老樹親眼目睹了滿清王朝的腐朽墮落;親眼目睹了廣州起義的慘酷壯烈;親眼目睹了孫中山的百折不撓;親眼目睹了陳炯明的叛亂;親眼目睹了身旁的總統府被夷為平地後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紀念堂;親身經歷了叛軍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旁投下的炸彈。風走雲飛,星流人逝,老樹還依舊靜靜站立,夜深人靜時細細品味著數百年的風霜。

中山紀念堂不僅有廣州最老的木棉王,它還有廣州最大的兩棵白蘭樹。它們是紀念堂奠基、竣工時栽下的,它們與紀念堂一起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終年常綠、亭亭如蓋的碧綠樹冠可蔭地數百平方,如同兩個高大忠勇的衛士守衛著紀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濃香四溢、潔白無瑕的小花桂滿枝頭,香飄數里,象徵著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萬古流芳。

六榕寺

六榕寺位於六榕路。它始建於梁大同三年(537年),後北宋初毀於火災,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為凈慧寺。後蘇東坡來寺游覽,見寺內有老榕六株,欣然題書「六榕」二字,後人遂稱為「 六榕寺」。

寺內有名塔為千佛,因其塔身斑斕,又稱「花塔」。花塔高57米,11角形,外9層,內17層,是廣州有名的古代高層建築。塔東為山門、彌勒殿、天王殿和韋馱殿。塔西為庄嚴華麗的大雄寶殿,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黃銅精鑄的三尊大佛像。佛像高6米,重10噸,是廣東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銅像。

寺內還有榕蔭園。其內有六祖堂,觀音殿、僧舍齋堂、功德堂等。六祖堂內還供有禪宗第六代祖師慧能的銅像,高1.8米,重約1噸,法貌庄嚴,垂目坐禪,栩栩如生。

雲台花園

雲台花園是一個高格調,以欣賞四季珍貴花木造景為主的全國最大的園林式花園。它坐落在白雲山三台嶺內,佔地12萬平方米,是以世界著名花園———加拿大的布查特花園為藍本,由廣州園林建築設計院設計,廣州市政府投資5000多萬元建成,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中西合璧園林式花園。這里聚東西方園林建築精華於一體、匯國內外四時花卉於一園、納國際友邦情誼於一圃,成為廣州市旅遊窗口之一。

雲台花園的構造頗具藝術特色,集東西方建築藝術於一身,融古今文化於一體,顯現出別具一格的園林風格。園內建有新穎雅緻、各具特色的景點10多處,有誼園、玻璃溫室、醉華苑、岩石園、太陽廣場、飛瀑流彩、玫瑰園、露天交誼舞場等等,歐陸風情與東方園林景緻相交融。

花園的整體布局是以正對著大門的寬大台階為軸心展開的,台階分為三部分,左右兩邊是對稱的大理石階梯,中間則是特製玻璃鋪砌而成的。玻璃底下安裝著各色彩燈,玻璃台階上端是一泊小湖,取名灧湖,湖底又有環形燈飾。到了夜晚,灧湖中被燈光染得五彩繽紛的湖水,沿著玻璃台階緩緩流下,被燈光置換成七彩的河,流光溢彩,如夢似幻。

灧湖的水沿中軸線下瀉,使得灧湖成為中軸線的源頭,為了突出這一源頭,園林設計者和建造者又在灧湖的岸邊,建一羅馬柱廊,既突出了軸心線上的景點在 雲台花園的作用,又與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花園大門相對應。更為有趣的是,建造者借鑒了蘇州園林中花牆的效果,在羅馬柱廊的後面又安放了一群圖騰石柱。在軸心線的兩側,雲台大花園分別排列出不同的功能區,200多種中外名貴四時花卉就被巧妙地種植在不同的功能區里。東側在種植各種花卉的同時,還依地勢起伏培植了大面積的草坪,遠遠望去,酷似一條綠色的瀑布。西側是誼園和茶室。誼園中心是一巨大地球石雕,以地球石雕為圓心,在一個巨大的圓周內,分布著已與廣州結為友好城市的市花和友好城市所在國的國花。

華南植物園

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龍洞的中國科學院 華南植物園,前身是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院士創建於1929年。1954年改隸中國科學院後為華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 華南植物園,是我國歷史最久、種類最多、面積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被譽為永不落幕的「萬國奇樹博覽會」,有「中國南方綠寶石」之稱。

龍洞琪林是 華南植物園最具有代表性景點之一,1986年入選為「羊城八景」,它由棕櫚園和孑遺園兩個半島及人工湖組成,整個景觀自然和諧,最佳觀賞點是水榭。棕櫚園內棕櫚植物四季碧綠,椰風葵林一片熱帶風情,孑遺園內落羽杉四季分明,春來嫩綠、入夏青蔥、秋時棕紅、冬來飄落,一片溫帶景象,宛如一幅會變的風景圖。

余蔭山房

余蔭山房,又名余蔭園,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東南角北大街,距廣州17公里。 余蔭山房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始建於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一說為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30多年歷史。園佔地面積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

余蔭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園中亭台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於方圓三百步之中。園中之磚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豐富多彩,盡顯名園古雅之風。更有古樹參天,奇花奪目,頓使滿園生輝。而園中「夾牆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雙翠迎春」等四大奇觀,使遊人大開眼界,樂而忘返。

余蔭山房園地雖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園內亭、台、池、館與游廊、拱橋、假山、花徑、圍牆交錯穿插,構成了幽深曲折、若隱若現的庭苑結構。園中浮雕和建築裝飾皆由名工巧匠精雕細琢,配以詩、書、畫,使全園更添恬靜、典雅情趣。進入寫有「 余蔭山房」的正門後,過廳堂,穿竹徑,便到山房的花園門。門旁有對聯一付:「餘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雲深」,正是此園點題之句。

園景可分為東、西兩半部,以游廊式拱橋為界。這座拱橋是橋、廊、亭「三合一」的傑作,表現了設計者的獨到構思和造園者的高超技藝,這一美景稱為「虹橋印月」。在月朗風清之夜,月影、橋影、人影在荷花池中相映成趣,構成動人心弦的畫卷。

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建築細部裝飾玲瓏精緻,兼有蘇杭建築的雅素與閩粵建築的曼麗。這是園主的書齋,環境清靜素雅。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築,是裝飾藝術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堂中木刻精品琳琅滿目,名士墨寶閃耀清華。其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清乾隆時期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韓持國在洛中作詩雲:"閉門讀易程夫子,宴坐焚香范使君。顧我未能忘世樂,綠樽紅芰對斜曛"。」為通花木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慾醉。在深柳堂左側有一間廬舍,名為「卧瓢廬」,專為賓友休憩而設。

東半部的中央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瓏水榭」,八面全是窗戶,可以八面觀景,是全園最佳觀景處。該處原是賦詩把酒、吟風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楊柳樓台青、臘梅花盛開、石林咫尺形、虹橋清暉映、卧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之八角玲瓏。水榭東南沿園牆布置了假山;水榭東北點綴著挺秀的孔雀亭和半邊亭(來薰亭)。周圍還有許多株大樹菠蘿、臘梅花樹、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來薰亭」半身倚牆而築,「卧瓢廬」幽辟北隅,「楊柳樓台」溝通內外,近觀南山第一峰,遠接蓮花古塔影。東西兩半部的景物,通過名叫「浣紅跨綠」的拱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寶墨園

寶墨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紫坭村,建於清末,佔地五畝,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在原番禺市委書記梁偉蘇的大力推動下,於一九九五年重建,歷時六載,擴至130多畝,集清官文化、嶺南古建築、嶺南園林藝術、珠三角水鄉特色於一體,建築、園林、山水、石橋等布局合理,和諧自然,構成一幅幅美麗壯觀的景色。

寶墨園內的建築及景觀主要有:治本堂、寶墨堂、清心亭、仰廉橋、紫洞舫、龍圖館、千象迴廊和風味食街等。園內種植的植物主要有千年羅漢老松、九里香、兩面針樹、銀杏樹、玉堂春、大葉榕樹、紫薇樹等,還栽植有大量的嶺南盆景。 寶墨園更是一座頗具特色的園藝精品公園,除了樹木花卉和建築之外,園內周邊還有龜池、放生池、錦鯉池、蓮池,給遊人美的享受。

其實在廣州,值得去的景點還有好多,這里也不便一一列舉,你可以去驢行天下-驢友網里有個景點大全,你查閱一下廣州的景點。

Ⅹ 四合院里進院是幹嘛用的

四合院的大體分布為大門、第一進院、大堂、第二進院、書屋、住宅等,兩側有廂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門相連接。對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將使民居的文化弘揚並發展下去。 北京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戶,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里,過著一種安逸、消閑、清靜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歡欣、天倫的樂趣,自然有一種令人悠然自得的氣氛。這種四合院,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而且現在仍然沿用著。這種院落,一般採用出入一個院門。平時,院門一關,處於一種完全封閉狀態。四合院的院門,大都採用木板大門。厚厚的木板製成的大門一端,上下都放在軸心裡,左右旋轉,可以關開閉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東西兩側,為東西廂房。東西廂房,一般都比較對稱,建築格式也大體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與北房相對應。整個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採用對稱的辦法建築成。當然,在南北、東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這種耳房,有的用來儲存糧食,成為糧庫及其它庫房,也有的做廚房,還有一個角落,一般是西南角為廁所,而東南角,則大都是院子的大門,這種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縣城及其附近的農村是較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門是開在南向中央的。有些家庭,為了把院落裝飾點綴一番,還在院落一進門處的正對面,修建一個影壁,也即是一堵磚牆。在正對大門的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圖案或者大幅的書法字樣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書「福」、「祿」、「壽」等象徵吉祥的字樣。也有一部分影壁,繪上吉祥的圖案,如「松鶴延年」、「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給四合院內製造了一種書香翰墨的氣氛。也有的農家,採用「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福如東海」的字樣或圖畫。這種影壁,設在大門之內的迎門處,有的是單獨建築的,有的是鑲在廂房山牆上的。影壁,也稱照壁,壁身都為正方形,四周用磚雕裝飾,中間的方塊為書法或者繪畫。照壁分為基座和壁身兩個部分,除去給庭院增加氣氛,祈禱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種使外界難以窺視院內活動的隔離作用。
院內,有用石板鋪設地面的,也有用磚鋪地的,還有用鵝卵石鋪地的,不盡相同。有的是院內地面全部鋪設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鋪設的,無論是怎樣鋪,院內總要留出幾塊地方種樹,栽花,作為庭院的點綴。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在建築上已經有很多變化。農村中,大都從原有的四合院基礎上發生大的演變。這就是,擴大正房的房間數,因為正房——北房採光好。因而,在蓋房時,盡可能地充分利用北邊的空間、地面,這就使院落成為不規則形,以北房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個方或長方形院落。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 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卧室。 東西兩側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一妻多妾(『一夫多妻』是誤解,古代妻只有一個而妾可以有多個:『一妻二平四偏妾)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 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卧室。 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 後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東西廂房和南房組成的一個獨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時還有東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將四面的房子聯接,可避風雨。北京的胡同一般是東西走向的,主要以走人為主,胡同北邊的四合院門一般開在院子的東南角,南邊的四合院門一般開在院子的西邊角。四合院是北京地區典型的民居形式一般的四合院都有二進院落,大型的有三四進院落和花院,二進院落一般是在東西廂房之間建一道隔牆,外宅一般是工作人員居住的,內外宅之間一般建豪華的垂花門,垂花門內有影壁,只在有重大活動時才打開,舊時說的大戶人家的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既指此門,家中的男僕一般也不得進此門。街門比較簡單,街門一般建在院子的左邊。大型四合院最後一排正房為後罩房。
四合院雖有一定的規制,但規模大小卻有不等,大致可分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種:
1、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間,一明兩暗或者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三間。卧磚到頂,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輩,祖輩居正房,晚輩居廂房,南房用作書房或客廳。院內鋪磚墁甬道,連接各處房門,各屋前均有台階。大門兩扇,黑漆油飾,門上有黃銅門鈸一對,兩則貼有對聯。
2、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寬敞,一般是北房5間,3正2耳,東、西廂房各3間,房前有廊以避風雨。另以院牆隔為前院(外院)、後院(內院),院牆以月亮門相通。前院進深淺顯,以一二間房屋以作門房,後院為居住房,建築講究,層內方磚墁地,青石作階。
3、大四合院習慣上稱作"大宅門",房屋設置可為5南5北、7南7北,甚至還有9間或者11間大正房,一般是復式四合院,即由多個四合院向縱深相連而成。院落極多,有前院、後院、東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書房院、圍房院、馬號、一進、二進、三進……等等。院內均有抄手游廊連接各處,佔地面積極大。 如果可供建築的地面狹小,或者經濟能力無法承受的話,四合院又可改蓋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則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屬磚木結構建築,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扇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樑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繽紛。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所謂"北京城有三寶……爛磚頭壘牆牆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佔一間房的面積,其零配件相當復雜,僅營造名稱就有門樓、門洞、大門(門扇)、門框、腰枋、塞余板、走馬板、門枕、連檻、門檻、門簪、大邊、抹頭、穿帶、門心板、門鈸、插關、獸面、門釘、門聯等等,四合院的大門就由這些零部件組成。
大門一般是油黑大門,可加紅油黑字的對聯。進了大門還有垂花門、月亮門等等。垂花門是四合院內最華麗的裝飾門,稱"垂花"是因此門外檐用牌樓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門外是客廳、門房、車房馬號等"外宅",門內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內宅"。
沒有垂花門則可用月亮門分隔內外宅。垂花門油漆得十分漂亮,檐口椽頭椽子油成藍綠色,望木油成紅色,圓椽頭油成藍白黑相套如暈圈之寶珠圖案,方椽頭則是藍底子金萬字絞或菱花圖案。前檐正面中心錦紋、花卉、博古等等,兩邊倒垂的垂蓮柱頭根據所雕花紋更是油漆得五彩繽紛。
四合院一般是一戶一住,但也有多戶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況,多為貧困人家,稱為"大雜院"。大雜院的溫馨是許多老北京居民無法忘記的。
老北京的四合院院門
院門,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習慣叫它「街門」。在世間一切都急劇變化的今天,已很難以這些街門來判斷院主人的等級了。流連於綠樹掩映中的街巷,那眾多的舊式街門已經成為無聲的歷史,默默中帶給你無邊的聯想和啟迪,就像一位世紀老人,用顫抖的聲音向你訴說著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眾多的院門中,大致可以分出這樣兩類,即屋宇式門和隨牆式門。前者有門洞,門佔一間屋;後者沒門洞,只在牆上開門。細說起來,屋宇式大門又分成王府大門、廣亮大門、如意門等;隨牆門有小門樓、車門等。
咱先說這王府大門。以往對住宅的稱謂,《大清會典》中有著明確的規定:「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住所,均稱為府。」其中,親王、郡王的住所稱王府。至於那些不是鳳子龍孫的達官顯貴,盡管有封爵,或有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的頭銜,他們的住所也不能稱「府」,
說完王府大門,再來說說廣亮大門。「廣亮」,顧名思義,應該是比較寬敞、豁亮的意思,這是相對旁邊的小門樓等較矮的院門而言的。
「廣亮」的原音是「廣梁」,說的是屋頂的大梁很寬廣。既然如此,院門還能小嗎?顯然,只有官高爵顯的人物,或民國以後的軍閥商賈們才有可能建造。為了顯眼,大門的這一間要比兩邊的房屋大一些,有自己的山牆,戧檐上施以磚雕花飾,屋頂加高,墀頭牆突出。廣亮,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更體現在裝飾上:上有數對門簪,下有精緻的石鼓門枕,牆面的磚雕,木頭上的彩畫也無不考究。大門內外有影壁、屏門,設台階,一般比地面高出三五寸。大門兩邊的內牆上一般抹灰塗白,周邊加線腳。講究的用竹條或鐵棍做骨架,再用水泥沙子堆塑出浮雕花樣來。也有的在上面畫壁畫,再有的是磨磚對縫、平整光潔的所謂「硬心」裝飾。
小門樓是隨牆門中最常見的一種。在風格上仍追求屋宇的效果。它有兩堵極短的山牆,有屋頂,上做正脊,兩頭翹起,檐上裝飾著花草磚。所以說,盡管這種形式的院門等級最低,但普通人家也會盡可能地裝飾一番。特別是那牆垣式門樓,與房屋無異。用瓦片砌成的串串銅錢式樣,更顯得新穎別致。《四世同堂》中祁家住的就是這種小門樓,即花牆子門樓。
柵欄門也是隨牆門的一種,俗稱菱角門,一般用於大宅門的馬號。兩根木柱支著橫木,上邊用一種菱角形的木構件向外出挑,承托著屋頂,門扇是直欞柵欄門。
《大都》一書中,對這種柵欄門的描寫曾有幾處,這里選有代表性的引述如下:"從米市大街朝西一拐彎,進了胡同,這就到了。牆外種著四五棵槐樹,兩樹之間留著間隔。樹身外面用粗磚像矮牆似的砌高起來圍著它們,磚塊當間砌的時候留著透亮的空隙,磚垣上面平圓頂抹了幾層光滑硬實的洋灰……鈴鐺還沒住聲,忽然大門自動地打開了,馬車骨碌碌地奔進門內一條狹長的泥徑來。這兩邊都是房屋的磚牆……前面是一塊空敞的泥地院子,除了西北角的幾間屋子,這院子少見的空曠。玉英帶著靜山、金媽都下了馬車,跨上了四五級台階,迎面緊掩住的是四扇綠漆油飾的屏門,當中漆了四塊斜正方形的紅方塊兒,油著四個飽滿的黑字。"這一段描述了自進柵欄門到進院的場面,主要是停車場和馬號。
這種情景,在八道灣11號院門前,也曾出現過。那時的這里,並不像今天這樣只是一個紅磚壘起來的低矮門樓,相反,是一座大柵欄門,臨街還有一堵院牆。院內的空地有半畝大,專用於停車,能停好幾輛騾車呢。空場北面斜對著的才是朱紅的正式大門,還有門洞。據說清末民初時,這種帶柵欄門和停車場的大戶很多,尤其是王府大門外的空場左右的轅門,也有用柵欄門的。圓明園式門是清末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圓明園式門為代表的洋式院門,也出現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之中。
圓明園式門的產生,源於皇帝在圓明園中建西洋樓,帝王的愛好也引起了王公貴胄的興趣,紛紛在自己的宅園中建洋式門樓。如恭王府花園東側大門的門樓,就是圓明園式門樓中的代表。這種門在西洋式立柱之上的女兒牆表面做中、西式花飾,或為西洋式花草或為中式文物古董,中西合璧,很有時代特色。
東城交道口南東棉花胡同15號即有一座磚雕拱門。高4米多,寬2米多,從金剛牆以上均為磚雕,上刻花卉及走獸,頂部有朝天欄桿,欄板上雕有松竹梅歲寒三友,拱門外兩側雕有多寶閣,閣內雕著暗八仙等圖案。整個拱門的磚雕,布局嚴謹,凹凸得當,做工精細,很是罕見。
另外,老北京宅院還有其他形式門。過去南城一帶的胡同里,有些住宅的臨街後山牆和其一側的院門外,還築一道木板牆,木板牆上再開一個門,叫板子門兒。木板牆和後山牆之間的空隙,設置廁所和放水桶、垃圾筐等礙眼的東西。住在板子門里的住戶,大多是獨門院的富裕人家,有人進出時隨手關門,較好地起到了防禦作用。
有些民居四合院臨街,於是就把臨街一面的房屋改成了鋪面的房屋做買賣,後面的院子或住家作為加工廠。北京人稱這樣的房子為鋪面房。這種鋪面房的門往往就是院門,同時還開有旁門或後門。這也是四合院之門的一種特殊形式。
四合院的如意門臉兒
如意門臉兒 如意門是咱京城四合院住宅採用最普及、最常見的一種宅門形式。如意門屬於屋宇式大門中的一種,北京四合院的屋宇式大門還包括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和蠻子門。舊時,如意門的宅主不像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的宅主那樣具有相當的政治地位和品級,也不像蠻子門的宅主在經濟上有多富裕。如意門多為一般普通百姓所採用,形制不算太高,進而不受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正是基於這一點,宅主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經濟狀況對如意門門臉兒大加裝飾也可素麵朝天。所以說,通過細心觀察和耐心研究這些個門臉兒。我們可以品味出當時宅主們的生活信仰、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一種閑適的玩趣等。
如意門與其他屋宇式大門的最大區別在於,前檐柱間砌牆,在牆正中位置留出門洞,安裝門扇。門洞左右上角各挑出一組「如意」形狀的磚雕,俗稱「象鼻梟」。門楣上方安裝門簪兩個,多刻有「如意」二字,除了這種鋟字類型的門簪,還有素麵和雕花類型。
前面提到,如意門門臉兒既可以被修飾的華美無比,也可以做得簡朴平淡。而考究的如意門,最經典最有看頭的,還要屬門楣上方以及墀頭牆部分的大面積磚雕了。
門楣雕刻大體上有四部分,從下至上依次是掛落、冰盤檐、欄板和望柱。在它們之上進行雕琢除了華麗美觀外,幾乎每個部分的圖案以及所代表的寓意都是不一樣的,甚至每一個帶有磚雕的如意門在裝飾上也是不盡相同的,令人百看不厭。
例如,東城區盛芳胡同1號為如意門的宅門形式,其掛落部分是以自然花草類題材為裝飾,雕有梅、松、牡丹、蘭、菊等精美圖案。這種以自然花草類圖案為題材再賦予一定的寓意,是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慣用手法,也經常被如意門以及其他形式的宅門所廣泛使用。掛落之上為冰盤檐。冰盤檐分若干層,呈細長條狀,磚雕小巧精緻,圖案樣式豐富,一般以花草、錦紋樣式居多。盛芳胡同1號如意門的欄板和望柱,雕以青銅器具、寶鼎、瓶、爐以及博古案等博古圖案,構圖典雅,書卷氣濃厚,給人以高雅脫俗的文化享受。
墀頭牆指的是山牆突出檐柱的部分。這部分的磚雕主要由戧檐、墊花和博縫頭組成。其中,戧檐的雕刻題材最為廣泛。盛芳胡同1號院「延年益壽」的戧檐磚雕,蝙蝠、團壽、盤長和祥雲團抱著「延年益壽」四個字,刻工十分精美。墊花分為兩種,一種是花籃狀墊花,其內常刻有牡丹、太平花等花草圖樣,而另一種是倒三角形墊花。如院門為如意門的東城區北竹桿胡同38號俞平伯故居的倒三角形墊花,鳳凰棲於牡丹叢中,富貴華麗,寓意吉祥。戧檐的外側突出的那部分稱之為博縫頭,常常刻萬事如意、鳳凰展翅以及富貴牡丹等吉祥圖案。
如意門除了門楣上方以及墀頭牆的磚雕別具特色外,還有一些構件,如屋脊上的蠍子尾和盤子、門墩兒、大門上的門鈸和門包葉、門簪以及門聯等,又為如意門增添幾分氣派和嫻雅,體現了設計者的匠心獨運和宅主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北京,常採用鋟陽字雕的方法把門聯刻在如意門和小門樓上,廣亮大門和金柱大門則無門聯,蠻子門也比較少見。這些門聯在形式上主要分為喜慶類、格言類、山水類和行業類等,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宅主們的信仰、職業、文化涵養以及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字體多為楷書或隸書。東城區西總布胡同49號院的如意門幾乎沒有磚雕修飾,給人一種清純淡雅之感。禮士胡同127號如意式宅門,門聯曰:「中心為忠如心為怒,柔曰讀史剛曰讀經」,此格言類門聯表現出宅主的那種以文化滋養性情的超凡脫俗的思想境界和人文品格。
雖然說如意門是一種等制比較低的門型,比不上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給人們所帶來的震懾力和沖擊力,但是如意門以它那雍容大方、朴實又不失情趣的一顆「心」感染著每一位在此居住,甚至是路過它的「有緣人」。「四大名旦」中的程硯秋和荀慧生、近代護國運動首領蔡鍔、現代作家翻譯家梁實秋、史學家教育家陳垣,還有葉聖陶、俞平伯、楊昌濟、李漁、林白水等傑出先輩和名人們都曾經與如意門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北方的傳統民居,總的特點是以院落(或天井)為核心,依外實內虛的原則和中軸對稱格局規整地布置各種用房。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為典型,是中國漢族傳統民居的優秀代表。
外院橫長,大門開在前左角即東南角,進入大門,迎面在外院東廂房的山牆上築磚影壁一座,與大門組成一個小小的過渡空間。由此西轉進入外院。大門之西正對民居中軸的南房稱"倒座",作客房,外院還有男僕室及廚、廁;由外院通過一座垂花門式的中門進入方闊的內院,即全宅主院。
北面正房稱"堂",大多為三間,遵守著明清朝廷"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彩色"的規定。正房開間和進深尺寸都比廂房大,故體量最大。正房左右接出耳房,由尊者長輩居住。耳房前有小小的角院,十分安靜,所以也常用作書房。這種一正房兩耳房的布局稱作"紗帽翅"。正房前,院子兩側各建廂房,其前沿不超越正房山牆,所以院落寬度適中,空間感覺甚好。
廂房是後輩們的居室。正房、廂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垂花門與這三座房屋的前廊連接起來,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經過露天。廊邊常設坐凳欄桿,可在廊內坐賞院中花樹。 所有房屋都採用青瓦硬山頂。正房之後有時有一長排"後照房",或作居室,或為雜屋。較大的民居可以在堂後再接出一座四合院,以居內眷。或更在全宅一側接出另外一組四合院,也有的在一側接出宅園。
開在前左角的民居大門稱"青龍門",按後天八卦,北為坎,東南為巽,故宅門的此種布局稱坎宅巽門,按風水觀念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宅門不設在中軸線上,使得從宅外進入必先通過一個小小過院,有利於保持民居的私秘性和增加空間變化(只有王府的宅門才放在中軸線上,認為以王侯之尊,即使不作坎宅巽門也可以免除外邪的侵害)。其他地區,不論南北,在一般民居中,坎宅巽門也十分通行。宅門都是一間,按大小和規格又有數種:如廣亮大門等級最高,進深大,門扇安在中柱一線,前後各有一個空間,前部空間兩側設守門人條凳,額枋下有雀替;金柱大門較小,門扇前移,安在金柱(即老檐柱)一線,門前空間也較小;蠻子門更小,門扇更前移,安在外檐柱一線,門前沒有空間。以上三種都用在官宦人家。再小的是如意門,有的面闊只及半間,門扇也在外檐柱,用在雖非官宦而相當殷富的人家。最小的是牆門,沒有進深,門上有小屋頂,或模仿西洋建築砌通天柱。
從外院進入內院的中門,通常是一座稱為垂花門的小門屋,施懸山"勾連搭"頂(即前後兩個雙坡頂相接),造型玲瓏,相當華麗,預示由此進入內宅,豐富了內外二院的景觀。在垂花門後檐柱處常設門扇,稱屏門,作用類同儀門,平時關閉,人由門前左右廊道繞入,遇大事或貴客蒞臨才開啟。以中門間隔內外,不僅保持了內院的安靜,同時也含有宗法禮制的意義。宋代一部生活網路全書式的著作《事林廣記》說:"凡為宮室(此指宅院),必辨內外,……男治外事,女治內事,男子晝無故不處私室,婦人無故不窺中門";"女僕無故不出中門,有故出中門亦必擁蔽其面"。可見,中門來源之早,是區別內外所必需。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庭院方闊,尺度合宜,院中蒔花置石,一般種植海棠樹,列石榴盆景,以大缸養金魚,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為人們所鍾情。遇婚喪大事可在院內臨時搭建大棚,以待賓客。抄手游廊把庭院分成幾個大小空間,但分而不隔,互相滲透,增加了層次的虛實映襯和光影對比,也使得庭院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家庭成員在這里得到交流,為創造親切的生活情趣起了很大作用。
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為冬季多納陽光。冀南和晉陝豫等地,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以減少陽光。西北甘肅、青海,風沙很大,院牆加高,稱為"庄窠"。東北土地遼闊而氣候寒冷,為更多接納陽光,院子常十分寬大,宅牆內空地甚多。各地的四合院,適應家居生活的需要,都有著不同的特點。
中四合院一般都有三進院落,正房多是5間或7間,並配有耳房。正房建築高大,都有廊子。東、西廂房各3間或5間,廂房往南有山牆把庭院分開,自成一個院落,山牆中央開有垂花月亮門。垂花門是內外的分界線。民間常說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二門"指的就是這道垂花門。前院又叫外院,外院東西各有一、兩間廂房,要比里院的廂房小一些,它多用作廚房或僕人的居室。鄰街是5至7間倒座南房,最東面一間開作大門,接著是門房,再是客廳或書房,最西面的一間是車房。
大四合院建築雄偉,房屋高大,院落重疊,前廊後廈,抄手游廊,垂花門,影壁,隔斷都十分講究,院內有院,院外有園,院園相通,為大型住宅建築,非一般人所能居住。
四合院的建築布局明顯受到古代風水說的影響,大門都不開在中軸線上,而開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門開在住宅的東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門開在住宅的西北角上。大門內外設有影壁。
人一家長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各得其便。
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適中,冬天太陽可照進室內,正房冬暖而夏涼,庭院是戶外活動的場所。正房或正廳無論在尺度上、用料上、裝修的精緻程度上都大於、優於其它房屋。長輩住正房,晚輩住廂房,婦女住內院,來客和男僕住外院;符合中國古代家庭生活中要區分尊卑、長幼、內外的禮法要求。
北京的四合院講格局,講款式,講氣派,重傳統,整個院落布局嚴整、敞亮,使人有雅靜舒適之感,而老北京北京四合院,天下聞名。「雲開閭闔三千丈,霧暗樓台百萬家」,這「百萬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說的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規整,十分講究,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門,有二門,有游廊,有私塾,有客廳,有照壁,有庫房,有廚房,大戶人家連園林、車馬房一應俱全。關上大門,自成一統。站在北京四合院中環顧,中間舒展,廊檻曲折,有露有藏。四合院的神髓就在於一個「合」字,將一個的家庭的所有成員「合」在一起。「庭院深深深幾許」,只有在這古老的院落中,才能感受到這中國式的詩境。
大四合院:正房是前廊後廈,後邊有罩房。東西廂房南邊的花牆子中間有一座垂花門,門內是四扇木屏風,東西廂房都有抄手游廊,與垂花門相通。有的花牆子在垂花門兩旁,鑲上兩三個漏窗。
正房與廂房之間,有圓月亮門兒,可以從過道到後院去,有的有過廳,可以穿行 。
外院,東西各有一道花牆,中間是月亮門兒,四扇綠油漆的木屏風,紅斗方字,東邊的是「動壁圖書」,西邊的是「西園翰墨」。可以從這個門兒到跨院去。
南房有穿山游廊,是以山牆開門,接起來的走廊。 如此布局,形成了東西南北互相連通的幾個院落。 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朝時的那王府(在金魚胡同)和恭王府(什剎海西街)等幾個,壯觀氣派,還帶花園。
中四合院,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間或七間,屋裡有木隔斷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廂房帶廊子。
五間的是三間正房兩間耳房,耳房是單開門,所謂「三正兩耳」。
七間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間,有兩個與正房相通的(在山牆開門)套間兒。東西廂房各三間,廂房和耳房之間,有個過道兒,可以通後院。
東西廂房的南邊,有一道院牆,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都是磚地,雨過天晴的院子,不存水。院牆的正中間有一個月亮門兒,為了不讓外院兒的人一眼就看見里院,就在月亮門兒的後邊,立一個磚砌的或木製的影壁。有的在院里擺幾盆花,擺個大魚缸,夏天支搭天棚,在院里乘涼。
老北京人說:天棚、魚缸、石榴樹。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
外院,東西各有鹿頂一間或兩間。鹿頂的房子比廂房稍小一些,用做廚房或是僕人們住。
南房七間的格局,盡東頭兒的一間是大門洞兒,大門西邊的一間是門房兒,房門開在大門洞的西山牆。
盡西頭兒的一間做車房或是做旁門。

熱點內容
輕簡花藝 發布:2025-08-18 23:28:09 瀏覽:304
昆侖玫瑰花 發布:2025-08-18 23:21:35 瀏覽:906
見三山翁插山茶花一朵二首 發布:2025-08-18 23:19:17 瀏覽:657
滻灞花卉 發布:2025-08-18 23:14:49 瀏覽:3
圖片狗嘴上一朵花 發布:2025-08-18 23:14:46 瀏覽:954
微型白蠟盆景 發布:2025-08-18 23:14:05 瀏覽:483
秋季里櫻花 發布:2025-08-18 23:03:27 瀏覽:105
鬼盆栽消耗 發布:2025-08-18 23:03:19 瀏覽:382
會議桌花花語 發布:2025-08-18 23:00:47 瀏覽:65
梅花墊片 發布:2025-08-18 22:59:18 瀏覽:772